中医基础理论 第八章 病机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28第八章病机:津液失常内生五邪疾病传变

中医基础理论28第八章病机:津液失常内生五邪疾病传变

② 特点:阳气亢奋,火热内扰
③ 表现:壮热、面赤、口渴喜冷、小便
短赤、大便燥结、舌红苔黄、脉洪数, 甚则狂躁昏 迷。还可见某些局部症状如
心火上炎— 口舌生疮。 胃火炽盛 — 齿龈红肿疼痛、口干、
口臭。
肝火上炎 — 目赤肿痛 胆火炽盛 — 口苦、耳鸣、耳聋
(2)火热虚证
① 成因:精亏血少,阴液耗损。
1、地势高而干燥或久晴少雨:
病证易化热、化燥,伤阴耗津。病变 热重于湿。
2、地势低而潮湿,或阴雨连绵
易伤阳气,病变湿盛热微。若湿 盛患者,易转为寒湿病证。
(五)生活状况因素:
饮食、起居、劳逸、 情志、房事等,通过影 响正气而干扰疾病的过 程。
三、疾病传变的形式(规律)
(一)病位传变: 1、含义:在病变过程中,病变部
2、病邪性质影响疾病传变的路径。 如:外感风寒之邪,多六经传变; 温病多卫气营血及三焦传变;外 感病因多从表传里;内伤病因, 主要是脏腑传变,可表里相及。
3、病邪性质影响病性变化。病 邪的从化主要由体质因素决 定外,病性的变化与病邪属 性亦有一定联系。
如:燥易从热而化,湿易从 寒而化。
(四)地域因素与气候因素:
内生“五邪”与外感六淫的区 别
• 内生“五邪”由脏腑及精气血津液 功能失常而产生,属内伤病的病机; 外感六淫由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失常 而产生,属于外感病的病因。
• 内生“五邪”病机所反映的病证, 多为里证、虚证或虚实夹杂证;外 感六淫邪气所致的病证,多为表证、 实证。
(一)内风(风气内动)
1、概念:风气内动,即“内风”, 是与外感相对,指脏腑气血失调, 体内阳气亢逆而致风动之征的病理 变化。 如叶天士所云:“内风乃身中阳 气之变动。”因其病变似风邪动摇、 多变和急骤之性,故以风名之。其 与肝的关系密切。故又称“肝风内 动”。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

54
心脏病因病机示意图
病因
禀赋薄弱病后失调 思虑劳心过度
心气不足—心阳虚 心血亏耗—心 蒙蔽心包
实证
气滞
血瘀
瘀血阻络
55
思考题
何谓病因、六淫、内伤七情? 风邪、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什么? 七情的致病特点是什么? 何谓病机、正气? 疾病的基本病机是什么? 气机失常包括哪五个部分?
56
42
(三)阴阳偏衰—阴虚
1、病理状态:精、血、津液等阴液亏耗,导致 阴不制阳,阳相对偏亢。
2、病机特点:阴虚,阴不制阳,阳相对偏盛。 3、临床表现: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心烦失眠、
舌红少苔、脉细数(虚热证)
43
(三)阴阳互损
1、病理状态: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的前提下,病 变发展影响到相对一方,形成阴阳两虚。
2、病机特点:阳盛而阴未虚或虚亏不明显 3、临床表现:壮热、汗出、面赤、舌红、脉数
(实热证);口渴、尿赤、便干(阳盛则热)
40
(二)阴阳偏胜—阴盛
1、病理状态:阴气偏盛,机能障碍或减退, 产热不足,以及病理性代谢产物积聚。
2、病机特点:阴盛而阳未虚或虚损不明显 3、临床表现:恶寒肢冷、畏寒、喜暖、脘腹
9
2、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寒为阴邪 易伤阳气 寒性凝滞 寒性收引
10
3、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暑为阳邪 其性炎热 暑性升散 易耗气伤津 暑多挟湿
11
4、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湿为阴邪 湿性重浊 湿性粘滞 湿性趋下
易阻遏气机 易袭阴位
损伤阳气
12
5、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燥性干涩 易伤津液 燥性属阳 燥易伤肺
内伤因素:内伤七情(喜、怒、 忧、思、悲、恐、惊);饮食 失宜;劳逸失度等

中医基础理论第八章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第八章病机
1
闭——入 脱——出 1、气闭: 疾病急剧变化中,正气不支,邪气内陷, 脏腑功能闭塞不通。气的外出受阻而致气闭。 临床表现: 无论何因而致,多有神昏、牙关紧闭、两手 紧握等症。以心肺闭阻多见。
1
2、气脱: 疾病过程中,气大量的耗损而致生命垂 危之病机,气不内守而外泄。 临床表现: 每每因大出血、大汗而致。症见汗出如 珠、四肢厥冷、口开目合、手撒尿遗、 脉细欲绝等。病变涉及全身功能衰竭, 以精气外泄为特点,又称“外脱”。
1
2、水液的输布、排泄障碍
●输布障碍
肺失宣发肃降
输布障碍 脾失健运
津液运行迟缓或停留
肝失疏泄
生湿、生痰、成饮
三焦水道不利
其中,以脾主运化水湿和散精功能减退为重 要。《内经》“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1
排泄障碍
体内废水排泄的二条重要途径为汗、尿。
肺失宣发——水液不得从肌肤转
排泄障碍
而为汗
肾的蒸腾气化失常——水液不得从
亡阴 亡阳
亡阳 亡阴
阴阳皆亡
死亡
1
重点回顾:
1、阴阳偏胜、偏衰的病机。 2、阴阳互损、阴阳格拒、阴阳亡失的病机。 复习思考: 1、阴阳胜衰产生的寒热虚实变化有哪四方面? 其病机各是什么? 2、何谓“阴损及阳”“阳损及阴”? 3、何谓“阴盛格阳”“阳盛格阴”?二者产生 的病变是什么? 4、何谓“亡阴”“亡阳”,其产生的临床意义 是什么?
的病变? 2、血瘀与瘀血的概念及关系如何? 3、津液不足的病变有哪些?水液输布与
排泄障碍的病机是什么?
1
五、内生“五邪” 内生“五邪”——指疾病发展过程中,由 于精气血津液和五脏等功能失常而产生的类 似风、寒、湿、燥、火邪致病的病理变化。 注: 1、与外感六淫之别:一为外因,一为内伤。 2、暑邪无内生之说,纯属外邪。

中医基础理论――第八章 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第八章 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第八章病机【目的要求】1.了解病机的概念及层次结构。

2.掌握邪正盛衰与疾病虚实变化和发展转归的关系。

3.掌握阴阳偏胜、偏衰、互损、格拒、亡失、转化的病机。

4.熟悉精虚、精瘀、气虚、气机失调、血虚、血运失常和精气血关系失调的病机。

5.掌握内生“五邪”的病机。

6.熟悉津液不足、津液代谢障碍的病机。

7.了解疾病传变的概念和病位传变、寒热转化、虚实转化的具体规律。

【教学内容】第一节基本病机一、邪正盛衰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1.虚实病机2.虚实变化:虚实错杂、虚实转化、虚实真假。

(二)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正胜邪退、邪胜正衰、邪正相持。

二、阴阳失调(一)阴阳偏胜:阳胜则热、阳胜则阴病;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

(二)阴阳偏衰: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三)阴阳互损:阳损及阴;阴损及阳。

(四)阴阳格拒:阴盛格阳,真寒假热证;阳盛格阴,真热假寒证。

(五)阴阳亡失:亡阳;亡阴。

(六)阴阳转化三、精气血的失常(一)精的失常:精虚、精瘀。

(二)气的失常1.气虚2.气机失调: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

(三)血的失常:血虚、血运失常(血瘀、出血、血寒)。

(四)精气血关系失调:精与气血关系失调;气与血关系失调。

四、津液代谢失常(一)津液不足(二)津液输布排泄障碍:湿浊困阻;痰饮凝聚;水液贮留。

(三)津液与气血关系失调:水停气阻、气随津脱、津枯血燥、津亏血瘀、血瘀水停。

五、内生五邪(一)风气内动: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风动、血虚生风。

(二)寒从中生(三)湿浊内生(四)津伤化燥(五)火热内生:阳盛化火、邪郁化火、五志过极化火、阴虚火旺。

第二节疾病传变一、疾病传变的形式(一)病位传变:表里出入、外感病传变、内伤病传变。

(二)病性转化:寒热转化、虚实转化。

二、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体质因素、病邪因素、地域因素和气候因素、生活因素。

【课时与方法】总课时10邪正盛衰2阴阳失调1精气血失常1津液代谢失常1内生五邪1疾病传变2讨论2。

中医基础理论第七、八章-病机习题集

中医基础理论第七、八章-病机习题集

中医基础理论第七、八章-病机习题集第七、八章发病病机一、选择题型题(一)A11.机体感受病邪,病邪潜伏一段时间之后发病者,属()A.徐发B.继发C.复发D.伏而后发E.感而即发2.原病再度发作或反复发作,称为()A.徐发B.继发C.复发D.伏而后发E.感而即发3.外感湿邪致病,其发病多为()A.徐发B.继发C.复发D.伏而后发E.感而即发4.肝病胁痛、黄疸,若久治不愈,渐成“癥积”者,应属于()A.徐发B.继发C.复发D.伏而后发E.感而即发5.外感六淫邪气致病,其发病多为()A.徐发B.继发C.复发D.伏而后发E.感而即发6.血随气逆的病机是因为()A.气能行血B.气能摄血C.气能生血D.血能载气E.血能化气7.津伤化燥病机多见于()A.心B.肺C.脾D.肝E.肾8.与内湿病理形成密切相关的脏是()A.心B.肺C.脾D.肝E.肾9.内寒病理的形成,除肾外,密切相关的脏还有()A.心B.肺C.脾D.肝E.肾10.与风气内动形成密切相关的脏是()A.心B.肺C.脾D.肝E.肾11.血不足病变多见于()A.心肺B.心脾C.心肾D.心肝E.肝肾12.与气不足病变形成密切相关的脏是()A.心脾肾B.肝脾肺C.心肺肾D.脾肾肺E.肺肝肾13.与气陷病变密切相关的脏是()A.心B.肺C.脾D.肝E.肾14.气逆病变多见于()A.肝脾肾B.肺脾肾C.脾胃肾D.肺肝胃E.肺肝肾15.急、重病后期,邪已驱除,但正气耗伤,有待恢复的转归称为()A.正胜邪退B.邪胜正复C.正虚邪恋D.邪正相持E.邪去正虚16.“卒发”一般不见于下列哪项()A.中毒B.暴怒C.新感外邪D.思虑过度E.外伤17.下列哪种因素致病多为徐发()A.疠气致病B.六淫致病C.思虑过度D.暴怒E.大悲18.阴阳互损病机多与哪一脏虚损有关()A.心B.肺C.脾D.肝E.肾19.下列动风病变中,属虚实错杂性质的是()A.热极生风B.阴虚风动C.血虚生风D.血燥生风E.肝阳化风20.阴阳互损是指在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的前提下,影响到相对的一方,导致()A.阴阳偏衰B.阴阳亡失C.阴阳两虚D.阴损及阳E.阳损及阴21.阳气亏损,气化不利的水肿病,若出现日渐消瘦,烦躁不安等,其病机是()A.阳气亏损,水停血瘀,新血不生B.阳气亏损,阴盛逼阳,阳气浮越C.阳气亏损,水气凌心,心神不宁D.阳气亏损,失于温养,经脉不利E.阳气亏损,阴无以生,阳损及阴22.下列除哪项外均属气血运行关系失常的病理()A.气血两虚B.气滞血瘀C.气虚血瘀D.气不摄血E.气随血脱23.真寒假热的机理是()A.阴盛则阳病B.重阴必阳C.阴盛格阳D.阳盛各阴E.阴证转阳24.因热极深伏,阳热内结而出现寒象者,其病理变化属于()A.阳盛格阴B.阳盛则阴病C.阴盛则寒D.阳虚生外寒E.热极生寒25.“至虚有盛候”的病机是:()A.正气不足,邪气亢盛B.气血不足,运行无力C.阴阳衰竭,外邪乘袭D.正气不足,实邪积聚E.实邪内聚,耗伤正气26.阴寒内盛而出现热象者,其病变多为()A.阴盛则阳病B.寒极生热C.阴盛格阳D.阴虚则热E.阳盛则热27.重阳必阴病机是指()A.阳盛格阴B.阳损及阴C.阴盛格阳D.由阴转阳E.由阳转阴28.正气大虚,邪气不盛,疾病缠绵难愈的病理过程,谓之()A.正虚邪恋B.邪正相持C.正虚邪盛D.正盛邪衰E.邪正相争29.本为水不涵木之肝阳上亢,继而出现肢冷面白,脉沉弱者,是为()A.阳盛格阴B.真寒假热C.阳气亏损D.阴损及阳E.阴胜则阳病30.“阴盛则阳病”的病机主要是指()A.阴寒内盛而致阳气受损B.阴寒内盛而致阳部受病C.阴寒内盛而致阳气受损D.阴寒内盛而致阳气不运E.阴寒内盛而致阳气不升31.下列不属于“风气内动”病机的有()A.肝阳化风B.阴虚动风C.风邪上扰D.血虚生风E.热极生风32.导致津液输布障碍,水湿痰饮内生的主要因素是()A.肺气宣降失职B.肝气疏泄失常C.脾气运化失健D.三焦水道不利E.小肠清浊不别33.气的升发太过或下降不及,称作()A.气滞B.气闭C.气逆D.气陷E.气脱34.由于阴阳的制约消长,阳偏胜的同时必然导致()A.重阳必阴B.热极生寒C.阳盛则外热D.阳盛则阴病E.阳盛格阴35.“吐下之余,定无完气”是指以下哪种病理变化()A.气不摄津B.气不化津C.津停气阻D.气随津脱E.津不化气36.阳盛格阴病机系指()A.邪热内盛,复感外寒,内热外寒B.阳热内阻,气机不达,胃浊上逆C.热毒内盛,气随汗泄,阴气不守D.阳热内盛,乘袭阴位,逼阳于外E.热邪深入,阳气被遏,格阴于外37.下列哪项不是复发的诱因()A.劳复B.正气C.食复D.药复E.复感新邪38.“大实有羸状”是指()A.虚中夹实B.因虚致实C.真实假虚D.真虚假实E.由实转虚39.脾气虚损,运化无力,导致水湿内停,其病理变化多属()A.虚中夹实B.实中夹虚C.由实转虚D.因虚致实E.真虚假实40.五脏之中,最易出现阳气亢逆的是()A.肝B.心C.肺D.脾E.肾41.亡阳迅速导致亡阴的主要病机是()A.阳不生阴B.阳损及阴C.阳不摄阴D.由阳转阴E.重阳必阴42.从虚实角度看,“阳胜则阴病”属于()A.由实转虚B.真实假虚C.大实有羸状D.至虚有盛候E.虚实错杂43.下列除哪一项外,均属气机失调()A.气虚B.气陷C.气滞D.气脱E.气闭44.以下除哪一项外,均属阳偏胜的病理变化()A.阳胜则阴病B.阴虚则阳亢C.阳胜则热D.寒极生热E.阳盛格阴45.亡阴之后迅速亡阳的主要原因是()A.阴不生阳B.阴损及阳C.重阴必阳D.由阴转阳E.阳失依附46.“阳胜则阴病”的病机是指()A.阳热亢盛,热极生寒B.阳热亢盛,损伤阴液C.阳热偏盛,阴寒内生D.阴液亏虚,阳气上逆E.阳热亢盛,外感寒邪47.以下除哪一项外均属阴偏胜的病理变化()A.阴胜则阳病B.阳虚则阴盛C.阴盛则寒D.阴盛格阳E.阴证似阳48.持续高热,面红目赤之实热病变,若突然出现肢厥面白,脉微欲绝,其病机当属()A.阳盛则热B.阳损及阴C.阳虚则寒D.阳盛格阴E.重阳必阴(二)B型题1A.心B.肺C.脾D.肝E.肾1.气陷病变多见于()2.阴阳互损病变多与哪脏阴阳亏损密切相关。

中医基础理论:第八章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第八章病机

第八章病机【目的要求】1 •掌握病机的基本概念及层次结构。

2 •掌握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和疾病发展转归的关系。

3•掌握阴阳偏胜、偏衰、互损、格拒、亡失的病机。

4 •掌握精虚、精瘀、气虚、气机失调、血虚、血瘀、血热、血寒和精气血关系失调的病机。

5•了解津液不足、津液代谢障碍的病机。

6 •掌握内生“五邪”的病机。

7 •掌握疾病传变的基本概念和病位传变、寒热转化、虚实转化的具体规律。

【知识点表解】、病机含义:即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

意义:是用中医理论分析疾病现象,从而得到的对疾病内在本质规律性的认识,是防治疾病的依据。

、病机学说病机学说含义: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机理,并揭示其规律的中医基础理论分支学科。

病机理论源于《内经》。

《素问•至真要大论》的“病机十九条”奠定了」脏腑病机I理论基础。

]六气病机《伤寒杂病论》发展了六经病机,发挥了脏腑、经络、气血、痰饮病机。

《诸病源候论》为最早的中医病因病机专著。

《小儿药证直诀》奠定了儿科病机理论基础,阐明了儿科病机特点。

刘完素认为“六气皆从火化”。

发展〈李东垣确立“阴火”的病机概念。

朱震亨倡“相火论”,提出邙日有余、阴不足”及阐发“六郁”病机。

温病学派阐发了卫、气、营、血病机传变规律与三焦传变机理。

《医林改错》丰富了瘀血病机理论。

《血证论》对血证与脏腑病机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r基本病机一一邪正盛衰、阴阳失调、精气血津液失常、内生五邪系统病机经络、脏腑病机等主要内容」疾病病机一一六经病机、卫气营血病机、三焦病机等病证病机一一感冒、哮证、痰饮等的病机'症状病机一一疼痛、发热、健忘等的病机特点立足整体联系的病机观整体观。

寸小[_以整体联系和运动变化观点认识和研究疾病J辨证观。

近几十年新病机理论:病机层次说、痰瘀同源说、体质病机说等。

A本教材介绍基本病机。

•疾病传变。

1. 虚实病机实的病机 (邪气盛则实)虚的病机 (精气夺则虚)2. 虚实变化、“亡阳”第一节基本病机、邪正盛衰(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含义:实,主要指邪气盛,是以邪气亢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状态。

中医基础理论发病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发病病机

水湿不运:痰饮水肿。
现在三十三页,总共五十五页。
2、气机失调: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常而致的病理变化。 (1)气滞:气机阻滞不畅。
情志刺激 气滞
瘀血、痰食阻滞
气血不畅:胀满疼痛 血行不利:瘀血。
水湿不运:痰饮水肿
主要影响肺、脾胃、肝。如肺气壅滞,肝郁气滞,脾胃气滞。
现在三十四页,总共五十五页。
(2)气逆
正胜邪
不发病
邪胜正
发病
2.正邪相搏决定证候类型
现在六页,总共五十五页。
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
1.环境因素:气候、地域
生活工作、社会环境
2.体质因素(发病的内部因素)
3.精神状态
体质:形成于先天,定
型于后天的个性在形态结 构、代谢和生理机能上相
对稳定的特性。
决定 发病倾向
决定对某些病邪的易感受性
决定某些疾病的证候类型
阳盛格阴,简称格阴。
现在二十八页,总共五十五页。
1、阴盛格阳
概念:阴寒盛极于内,逼迫阳气浮越于外的“真寒假热” 性病理变化。 阴盛于内—内真寒: 四肢厥泠,面色苍白。
格阳于外—外假热: 身热(欲衣被)
口渴(不欲饮) 面红(非正常,戴阳,面红如妆, 游移不定) 戴阳:阴阳上下格拒,下元虚寒,真阳浮越于上之病理状态。
形成:感受温热阳邪,阴邪化热,五志化火,气滞、血 瘀、食积等化热。
病机:阳邪亢盛,机能亢奋,临床表现出一系列阳热亢盛 之证。
临床表现:阳盛则热:壮热、面红目赤。
热则伤津,“阳盛则阴病”:口渴尿少。
现在二十三页,总共五十五页。
2、阴偏胜
概念:阴邪偏盛,机能障碍或减退,产热不足,以及病理性
代谢产物积聚的病理状态。 特点:阴盛而阳未虚的实寒证。

中医基础理论第七、八章病机习题集

中医基础理论第七、八章病机习题集

中医基础理论第七、八章-病机习题集第七、八章发病病机一、选择题型题(一)A11.机体感受病邪,病邪潜伏一段时间之后发病者,属()A.徐发B.继发C.复发D.伏而后发E.感而即发2.原病再度发作或反复发作,称为()A.徐发B.继发C.复发D.伏而后发E.感而即发3.外感湿邪致病,其发病多为()A.徐发B.继发C.复发D.伏而后发E.感而即发4.肝病胁痛、黄疸,若久治不愈,渐成“癥积”者,应属于()A.徐发B.继发C.复发D.伏而后发E.感而即发5.外感六淫邪气致病,其发病多为()A.徐发B.继发C.复发D.伏而后发E.感而即发6.血随气逆的病机是因为()A.气能行血B.气能摄血C.气能生血D.血能载气E.血能化气7.津伤化燥病机多见于()A.心B.肺C.脾D.肝E.肾8.与内湿病理形成密切相关的脏是()A.心B.肺C.脾D.肝E.肾9.内寒病理的形成,除肾外,密切相关的脏还有()A.心B.肺C.脾D.肝E.肾10.与风气内动形成密切相关的脏是()A.心B.肺C.脾D.肝E.肾11.血不足病变多见于()A.心肺B.心脾C.心肾D.心肝E.肝肾12.与气不足病变形成密切相关的脏是()A.心脾肾B.肝脾肺C.心肺肾D.脾肾肺E.肺肝肾13.与气陷病变密切相关的脏是()A.心B.肺C.脾D.肝E.肾14.气逆病变多见于()A.肝脾肾B.肺脾肾C.脾胃肾D.肺肝胃E.肺肝肾15.急、重病后期,邪已驱除,但正气耗伤,有待恢复的转归称为()A.正胜邪退B.邪胜正复C.正虚邪恋D.邪正相持E.邪去正虚16.“卒发”一般不见于下列哪项()A.中毒B.暴怒C.新感外邪D.思虑过度E.外伤17.下列哪种因素致病多为徐发()A.疠气致病B.六淫致病C.思虑过度D.暴怒E.大悲18.阴阳互损病机多与哪一脏虚损有关()A.心B.肺C.脾D.肝E.肾19.下列动风病变中,属虚实错杂性质的是()A.热极生风B.阴虚风动C.血虚生风D.血燥生风E.肝阳化风20.阴阳互损是指在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的前提下,影响到相对的一方,导致()A.阴阳偏衰B.阴阳亡失C.阴阳两虚D.阴损及阳E.阳损及阴21.阳气亏损,气化不利的水肿病,若出现日渐消瘦,烦躁不安等,其病机是()A.阳气亏损,水停血瘀,新血不生B.阳气亏损,阴盛逼阳,阳气浮越C.阳气亏损,水气凌心,心神不宁D.阳气亏损,失于温养,经脉不利E.阳气亏损,阴无以生,阳损及阴22.下列除哪项外均属气血运行关系失常的病理()A.气血两虚B.气滞血瘀C.气虚血瘀D.气不摄血E.气随血脱23.真寒假热的机理是()A.阴盛则阳病B.重阴必阳C.阴盛格阳D.阳盛各阴E.阴证转阳24.因热极深伏,阳热内结而出现寒象者,其病理变化属于()A.阳盛格阴B.阳盛则阴病C.阴盛则寒D.阳虚生外寒E.热极生寒25.“至虚有盛候”的病机是:()A.正气不足,邪气亢盛B.气血不足,运行无力C.阴阳衰竭,外邪乘袭D.正气不足,实邪积聚E.实邪内聚,耗伤正气26.阴寒内盛而出现热象者,其病变多为()A.阴盛则阳病B.寒极生热C.阴盛格阳D.阴虚则热E.阳盛则热27.重阳必阴病机是指()A.阳盛格阴B.阳损及阴C.阴盛格阳D.由阴转阳E.由阳转阴28.正气大虚,邪气不盛,疾病缠绵难愈的病理过程,谓之()A.正虚邪恋B.邪正相持C.正虚邪盛D.正盛邪衰E.邪正相争29.本为水不涵木之肝阳上亢,继而出现肢冷面白,脉沉弱者,是为()A.阳盛格阴B.真寒假热C.阳气亏损D.阴损及阳E.阴胜则阳病30.“阴盛则阳病”的病机主要是指()A.阴寒内盛而致阳气受损B.阴寒内盛而致阳部受病C.阴寒内盛而致阳气受损D.阴寒内盛而致阳气不运E.阴寒内盛而致阳气不升31.下列不属于“风气内动”病机的有()A.肝阳化风B.阴虚动风C.风邪上扰D.血虚生风E.热极生风32.导致津液输布障碍,水湿痰饮内生的主要因素是()A.肺气宣降失职B.肝气疏泄失常C.脾气运化失健D.三焦水道不利E.小肠清浊不别33.气的升发太过或下降不及,称作()A.气滞B.气闭C.气逆D.气陷E.气脱34.由于阴阳的制约消长,阳偏胜的同时必然导致()A.重阳必阴B.热极生寒C.阳盛则外热D.阳盛则阴病E.阳盛格阴35.“吐下之余,定无完气”是指以下哪种病理变化()A.气不摄津B.气不化津C.津停气阻D.气随津脱E.津不化气36.阳盛格阴病机系指()A.邪热内盛,复感外寒,内热外寒B.阳热内阻,气机不达,胃浊上逆C.热毒内盛,气随汗泄,阴气不守D.阳热内盛,乘袭阴位,逼阳于外E.热邪深入,阳气被遏,格阴于外37.下列哪项不是复发的诱因()A.劳复B.正气C.食复D.药复E.复感新邪38.“大实有羸状”是指()A.虚中夹实B.因虚致实C.真实假虚D.真虚假实E.由实转虚39.脾气虚损,运化无力,导致水湿内停,其病理变化多属()A.虚中夹实B.实中夹虚C.由实转虚D.因虚致实E.真虚假实40.五脏之中,最易出现阳气亢逆的是()A.肝B.心C.肺D.脾E.肾41.亡阳迅速导致亡阴的主要病机是()A.阳不生阴B.阳损及阴C.阳不摄阴D.由阳转阴E.重阳必阴42.从虚实角度看,“阳胜则阴病”属于()A.由实转虚B.真实假虚C.大实有羸状D.至虚有盛候E.虚实错杂43.下列除哪一项外,均属气机失调()A.气虚B.气陷C.气滞D.气脱E.气闭44.以下除哪一项外,均属阳偏胜的病理变化()A.阳胜则阴病B.阴虚则阳亢C.阳胜则热D.寒极生热E.阳盛格阴45.亡阴之后迅速亡阳的主要原因是()A.阴不生阳B.阴损及阳C.重阴必阳D.由阴转阳E.阳失依附46.“阳胜则阴病”的病机是指()A.阳热亢盛,热极生寒B.阳热亢盛,损伤阴液C.阳热偏盛,阴寒内生D.阴液亏虚,阳气上逆E.阳热亢盛,外感寒邪47.以下除哪一项外均属阴偏胜的病理变化()A.阴胜则阳病B.阳虚则阴盛C.阴盛则寒D.阴盛格阳E.阴证似阳48.持续高热,面红目赤之实热病变,若突然出现肢厥面白,脉微欲绝,其病机当属()A.阳盛则热B.阳损及阴C.阳虚则寒D.阳盛格阴E.重阳必阴(二)B型题1A.心B.肺C.脾D.肝E.肾1.气陷病变多见于()2.阴阳互损病变多与哪脏阴阳亏损密切相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水液代谢失常 水液代谢失常,主要是其生成、输布、排 泄发生障碍,病变涉及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与 气化功能失常,与?、?、?、?、?等脏 腑关系密切。
1、津液不足(生成障碍) 津液在数量上的亏少,进而失去濡 润滋养作用,导致病变产生。
轻——伤津,孔窍、 皮毛 失其濡养(渴、 咽干,唇、鼻、皮肤干燥,大便结、 津液不足 小便短赤等) 重——脱液,内脏失养,提示全身性 阴 液亏损(除伤津症外, 伴全身状况 差, 形体 消瘦、毛发枯槁、目眶凹 陷,舌苔光剥等)
阴阳亡失
亡阳——机体阳气发生突然性脱失,全身 机能突然衰竭
注:1、二者为物质与功能的衰竭 温煦、推动 亡阳 兴奋、卫外 机体属阳的功能衰竭 气 宁静、滋润 亡阴 机体属阴的物质衰竭 内守、精血津液
2、亡阴、之阳的最终结果是阴阳双亡 依据:阴阳彼此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 “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
(四)阴阳格拒 格拒:排斥格拒 系不能维系
阴阳 格拒
阴阳之间的关
阴盛格阳:体内阴寒太盛,拒阳于外 阳气越于外(内真寒、外假热)
阳盛格阴:体内阳热过盛,郁闭于内,不 能外达, 阴气格拒于外(内 真热、外假寒)
(五)阴阳亡失 是生命衰危的一种病理状态。 阴阳之间的关系彻底分离决裂。
亡阴——机体阴液大量消失或丢失,全身 机能严重衰竭
(四)气血关系失调 气病与血病相互影响而气血同病。
气滞血瘀——气机郁滞、血行不畅
1、气病及血 气虚血瘀——气虚而无力行血
气不摄血——气虚而固摄无能
2、血病及气 气随血脱——血为气之载体,血脱则气无 所依附,随血外泄。 3、气血两虚 气虚与血虚同时存在,组织器官失养而致 人体机能衰退的病理状态(以气虚为主导)。
结论:正虚邪实则病进、正胜邪衰则病退。
注:邪正的消长盛衰,不仅仅产生单纯的 虚或实病理变化,还可出现多种复杂的变化, 如虚实错杂、虚实转化及虚实真假等。在《中 医诊断学》中将详细介绍。
重点回顾: 1、虚证与实证的界定、特点及临床表现。 2、邪正斗争与疾病的转归。 复习思考: 1、何谓虚证、实证?二者病机特点是什么? 2、邪正盛衰与疾病的转归有何关系?
机体的精气血津液亏少 特点 脏腑功能减退 抗病能力下降 正气衰退、无力 抗邪,反应不明显
临床表现:病理性反映不剧烈的虚弱和不足 证候。各种生理机能衰退,多见于疾病后期、 慢性病,病程长。
症状举例:身体瘦弱、神疲体倦、面容 憔悴、声低气微、或疼痛隐隐喜按、二 便失禁、脉虚无力等。常见于寒证、阴 证。
阳虚阴盛、温煦失职——寒象
寒从中生
阳气不足,气化功能低下,人体 代谢功能减退——病理性产物滞留
《内经》: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 寒”
(三)湿浊内生(内湿) 由脾之运化失职,津液的生成与输布功能 障碍,而水湿内停所致。 《内经》: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四)津伤化燥(内燥) 体内津液耗伤而出现干燥失润特征的病理 变化,就其与内脏的关系:?燥、?燥、?燥 常多见。 但推究其根源,上述脏腑的燥皆起于阴液 不足,故终与肾水亏乏密切相关,治疗上也当 补其源。
第八章 病 机
重点: 1、掌握病机的概念。 2、掌握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 失调、津液失常之基本病机。 3、掌握内生五邪的病机。
什么是“病机”?
由《内经》提出。 机:枢机、机要、关键。 病机:指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是 疾病之病因、病性、病位、邪正斗争及转归的 概括。 病机学说:是研究和阐明病机变兼 伤津,且多见于温热病后期或久病伤阴者。
2、水液的输布、排泄障碍 ●输布障碍 肺失宣发肃降 输布障碍 脾失健运 津液运行迟缓或停留 肝失疏泄 生湿、生痰、成饮 三焦水道不利 其中,以脾主运化水湿和散精功能减退为 重要。《内经》“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排泄障碍 体内废水排泄的二条重要途径为汗、尿。 肺失宣发——水液不得从肌肤转 排泄障碍 而为汗 肾的蒸腾气化失常——水液不得从 膀胱转而为尿 古人治水肿提出“发汗、利小便”之法,实 乃 开通水液排泄道路之意。而发汗重在宣肺气, 利小便重在温肾阳。
一、邪正盛衰 邪正盛衰,是指疾病过程中,机体抗病能 力与致病因素相互斗争所发生的盛衰变化。 疾病的过程,即邪正斗争的过程。 (一)、邪正斗争与虚实变化 邪正斗争在证候上的反映,主要表现为虚 实变化。 1、邪气盛则实: ●实:指以邪气盛为主要矛盾的一种病理变 化。
邪气亢盛
特点
正气未衰
势均力敌,相互搏斗,反应明显
临床表现:
肺气虚——呼吸无力、气短乏力、声音低怯 脾气虚——食不知味、食后腹胀、四肢倦怠 据脏腑功能不同 心气虚——心悸气短、面色白光白、自汗 表现形式各异 肾气虚——腰酸膝软、小便频数,滑精遗精、 白带清稀 卫气虚——自汗恶风、易感冒
总以?、?、?三脏为要。
2、气机失调 气机失调是一个总的病机概念,包括气的 多种病变在内。 总言气机升降出入失常而致病。 气滞 指气的流通障碍,郁滞不畅 气滞以肺气壅滞、肝气郁结、脾气壅遏为 多见,而其中又与?的关系最为密切。
治疗:以扶正为主(补)
(二)邪正斗争与疾病的转归 疾病过程中的邪正斗争,双方力量的对比 不断产生消长盛衰变化,这种变化对疾病的发 展趋势与转归起决定性作用。 总体趋势一般可见以下二方面:
正胜邪退:正气战胜邪气 病好转 痊愈 (注意:邪去正伤的情况) 转归 邪胜正衰:邪气亢盛、正气抗邪无力 恶化 病发展
治疗:健运脾胃
2、精的施泄失常 精的施泄: 一是提供给人体全身,化为脏 腑之精(先、后天之精) 二是适度外泄,化为生殖之精 (先天之精) 注意:精为人体生命活动最宝贵的物质, 尤其是肾乃“封藏之本”,故精气应严密固藏 于内,不宜外泄。病变状态下的施泄异常,以 失于封藏、不得固摄的“失精”为多见。
先天之精丢失:肾气失于固摄、精关开泄 过度 滑精、遗精、早泄等
特点:寒热症状不明显、不剧烈,阴精或 阳气衰弱不足。
(三)阴阳互损 生理:阴阳相互依存、相互为用。 病变:阴阳虚衰相互影响,乃至阴阳两虚。
阴损及阳——在阴虚基础上,
阴阳互损
继而导致阳虚 阴阳两虚 阳损及阴——在阳虚基础上, 继而导致阴虚
注:由于肾阴、肾阳为全身阴阳之根本, 故:某脏腑阴或阳虚损到一定程度可损伤肾 阴或肾阳,致肾之阴阳失调 发生阴损及 阳或阳损及阴之病机。
(五)火热内生(内火) 由脏腑阴阳失调而致。
阳气过盛:气有余便是火(病理之火、壮 火)六淫之邪从火而化 邪郁化火:痰、瘀、食、虫积等郁而化火 火热内生
五志郁而化火:情志过激或抑郁,气机郁 遏,久而化火 阴虚火旺:阴虚不能制阳,虚热内生而 化火
结论: 总体而言,外感六淫之邪所致疾病多 为实证,内生五邪致疾病多为虚证;治 疗上,前者以祛邪为主,后者以补益阴 阳气血、调节脏腑功能为主。 另,外感六淫与内伤五邪之间相互影 响,要注意其间的联系。
亡阴 亡阳 亡阳 阴阳皆亡 亡阴 死亡
重点回顾:
1、阴阳偏胜、偏衰的病机。 2、阴阳互损、阴阳格拒、阴阳亡失的病机。 复习思考: 1、阴阳胜衰产生的寒热虚实变化有哪四方面? 其病机各是什么? 2、何谓“阴损及阳”“阳损及阴”? 3、何谓“阴盛格阳”“阳盛格阴”?二者产 生的病变是什么? 4、何谓“亡阴”“亡阳”,其产生的临床意 义是什么?
二、阴阳失调 阴阳失调,是人体在发病过程中、由于阴阳失 去相对平衡协调所出现的偏盛偏衰的病理变化。 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总病机。 (一)阴阳偏胜 阳胜则热——实热证 阴阳偏胜 阴胜则寒——实寒证 特点:寒、热症状明显剧烈,阴或阳邪胜而有 余。
(二)阴阳偏衰 阳虚则寒——虚寒证 阴阳偏衰 阴虚则热——虚热证
重点回顾:
1、气虚与气机失调的病机。 2、血虚与血瘀的病机。 3、气病及血与血病及气的病变。 4、津液不足的两种状态。 5、水液的输布与排泄障碍与脏腑的关系。
复习思考: 1、何谓气虚?气机失调包括哪几方面 气的病变? 2、血瘀与瘀血的概念及关系如何? 3、津液不足的病变有哪些?水液输布 与排泄障碍的病机是什么?
五、内生“五邪” 内生“五邪”——指疾病发展过程中,由 于精气血津液和五脏等功能失常而产生的类 似风、寒、湿、燥、火邪致病的病理变化。 注: 1、与外感六淫之别:一为外因,一为内 伤。 2、暑邪无内生之说,纯属外邪。
(一)风气内动(内风) 病机:体内阳气亢逆变动而形成的以风动 之症为基本特征的病理变化,病多与?有关。 特征:眩晕、抽搐、昏仆、口眼歪斜、两 目上视等。
气逆 指气机升降失常,当降不降,或升之太过。 以?气、?气与?气上逆为多见。 气陷 指气无力升举的病理状态 常为气虚病变的一种,是气虚证的进一步发 展。其病多责之于?,以?气不升而下陷为主。 气闭与气脱 以气的出入异常为主的病理状态,表现为厥 证与脱证,病情严重。
闭——入 脱——出 1、气闭: 疾病急剧变化中,正气不支,邪气内陷, 脏腑功能闭塞不通。气的外出受阻而致气闭。 临床表现: 无论何因而致,多有神昏、牙关紧闭、两 手紧握等症。以心肺闭阻多见。
三、精气血失常 精气血既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又是 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
精气血失常 因脏腑功能病变而产生 又可影响脏腑功能,使之失常而 产生病变
结论:精气血的病变不离脏腑。
(一)精的失常 1、精虚 说明: ●此处所论精虚,仅指先天生殖之精与后 天水谷之精,不含血虚、津虚。 ●人体精气的病变,只有虚与不足的概念, 而无实与有余的概念。 ●联系到五脏以脾、肾两脏为要。 古人云:“治脾治肾,治虚之道矣”
病理 变化
肝阳化风:阴不制阳,肝阳上亢而化风 热极生风:邪热炽盛,煎灼津液,燔灼 实证 肝阴,筋脉失养 阴虚动风:阴血(津)亏损,筋脉失养 血虚生风:营血耗损,肝血不足,筋脉 虚证 失养
《内经》:“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二)寒从中生(内寒) 人体阳气虚衰,脏腑功能不足而阴寒 内生,其病多与?、?关系密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