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宋徽宗时期画院试题看宋代院画的诗境-精选文档
[精品]徽宗朝的八道科举考试题------回首千年看两宋(37)
![[精品]徽宗朝的八道科举考试题------回首千年看两宋(37)](https://img.taocdn.com/s3/m/250e43eff705cc17552709ea.png)
徽宗朝的八道科举考试题------回首千年看两宋(37)徽宗朝的八道科举考试题------回首千年看两宋(37)羊在歧路宋代是读书人的天堂,北宋的文化就是一曲回荡在十一世纪的田园牧歌。
自宋太祖以来的右文政策,使北宋社会在哲学、文学、史学、科技等方面的发展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大宋朝的科举制度,在程序上,在透明程度上,都比大唐帝国更为公正,譬如唐朝时主考官基本是固定的,而宋太祖将其改为临时差遣的------权知贡举,不仅每年的主考官不相同,而且还增加了副职,使录取与否不能够一个人说了算。
宋太祖还规定,及第举人不得称知举官为师门,也不得自称门生,违者由御史台弹劾,这也比明清的科举多了一份阳光和公正。
为了防止官宦子弟利用不公正手段混入,大宋朝规定这些人初试即使合格也必须复试。
由于复试也有作弊的可能,太祖又借鉴中央集权的作法,召对合格的进士及各科举人亲自确定录取与否、等第名次,然后下诏放榜。
殿试作为常制始自宋太祖。
但是把绘画列入科举制度与学校制度之内,则是徽宗的一个创举。
1104年,徽宗为奖励书画,设立官职,招收生员,以米元章(米芾)为书画两学博士。
后来徽宗始建五岳观,大集天下名手,应诏者数百人。
自此之后,如进士科,下题取士,复立博士,考其异能(《画继》)。
以笔墨妙出一时的宋子房(字汉杰,郑州荥阳人)为主考官。
所试之题多采自古人诗句,谁能准确地画出诗句的意境,即可中选。
试题如下1,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这是寇准的《春日登楼怀归》。
多数考生画一空舟系于岸侧,一鹭鸶立于船舷间,或者画一乌鸦栖息于船篷背面,皆因意境不佳,未能入选。
只有一人画一船夫卧于船尾,手中擎横笛一只,仪态悠闲,这表示并非没有撑船之人,只是没有买舟行人而已。
由于此画与诗句的意思吻合,于是中选。
2,乱山藏古寺多数人画乱山之中露出一塔尖,或者露出一鸱吻(宫殿屋角上像鸟一样的装饰物),有的考生甚至画出了殿堂的一角,都未体现出藏的意境。
只有一人画出了荒山满幅,上边露出幡竿。
2021宋代院体花鸟画中的写实、形似及诗意范文2

2021宋代院体花鸟画中的写实、形似及诗意范文 1概述 宋代院体花鸟画继承了五代黄筌徐熙两家画风和体制,早期以黄筌的风格为主导,基本采用“勾勒填彩”的方法,旨趣浓艳,不显墨线。
到了南宋,画院中画花鸟的画家超过的一半,花鸟画的发展达到了高峰,并至极盛,在整个传统中国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宋代院体花鸟画作为中国工笔花鸟画的典范,对后世朝代乃至现代仍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宋代院体花鸟画重写生,体物入微,以形写神。
张岱年着《中国哲学史大纲》中对宋代的院体花鸟画这样评价“中国在南北宋及元初时代,那描摹刻画人物禽兽楼台花木的功夫还有点和写实主义相近”.“写实”是对宋代院体花鸟画的评论。
“写实”与“似”同义,同样包含“神似”和“形似”两个方面。
2宋代院体花鸟画中的写实与形似 写实,即如实的描绘事物,在绘画领域则要做到倾吐实情,真实描绘。
宋代在作画领域十分重视写实性。
宋徽宗赵佶在画孔雀时,仔细观察,发现孔雀抬脚时,必定先抬起左脚,以此才开始作画。
从中我们可看出宋代画家对事物的观察细致入微,对生活有着极其精细的观察能力,以及他们作画时的写实态度。
形似,即指绘画的外在特征。
在宋代之前就已有“形具而神生”、“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之说,东晋顾恺之更提出了“以形写神”的明确说法。
宋代所崇尚的标准即是“专以形似”,即作画时首先必须知晓物象种类特征,还要注重物象外形的地区差异,以及年岁四时朝暮的变化和物象行为举动,体现物象习性之外表形似。
北宋很多应召翰林图画院的考生源源不断,但大多由于不符合形似的要求而无法入围。
沈括《梦溪笔谈》中论早晨的牡丹“房敛而色泽”,中午的牡丹“其花披哆而色燥”.宋徽宗也在赏龙德宫时,对壶中殿前柱廊拱眼斜枝月季花赞赏有加,认为月季花四时朝暮花蕊叶皆不同,此画为春时日中者无毫发差,实为鲜见难得。
从中可看出宋代对形似的重视。
宋代对绘画专以形似的各种要求,时花鸟画趋向成熟的表现。
3宋代院体花鸟画中的写实与诗意 优秀的画家是在顺应社会主流的同时,能够突出自我特色。
从宋徽宗时期画院试题看宋代院画的诗境

图 画 院 。 仅 宋 太 祖 , 代 的 许 多 皇 帝 也 均 有 较 深 的 绘 画 不 宋
艺 术修 养 . 们对 绘 画 的发 展都 起 到重 要 的作 用 。 徽 宗 他 到
这 种 方 式 以 古 诗 名 句 来 考 试 画 师 ,不 仅 直 接 以 诗 句 作 为 画题 , 且 让 画师 画 出诗 句 的意 境 。 种 考试 方法 集 而 这
策 问考试 画 院学 生 , 多 以古 诗 为题 , 提 高绘 画 生 的文 并 以 化 修养 。
品 》 ,含 不 尽 之 意 见 于 言 外 ”欧 阳 修 ,六 一 诗 话 》 。 )“ ( 《 )
绘 画 是 造 型 艺 术 , 通 过 视 觉 获 得 审 美 享 受 ,本 应 “ ”而 画 家为 了调 动读 画 人 的 丰富 想象 , 采 用 “ ” 露 , 便 藏 的
中 地 表 现 了 中 国 画 的 诗 画 合 一 的 审 美 意 趣 .成 为 宋 代 画
院 的一 种 主 流美 学思 想 。
朝 , 院 的 繁 荣 更 是 到 了 顶 点 。 院 不 仅 仅 是 供 养 画 家 的 画 画 地 方 , 建制 设学 , 了名 副其 实 的 皇家 美术 学 院 。 《 还 成 据 宋
头 竹 外 挂 一 酒 帘 , 喜 其 得 ‘ ’ 意 。 又 试 ‘ 花 归 去 马 上 锁 字 踏
来 , 力 实 现 画面 具象 含 蓄 蕴藉 的诗 境 。 因此 . 画艺 术 努 绘 也 讲 究 含 蓄 , 证 处 理 “ 与 露 ” 关 系 , 意 于 形 , 求 辩 藏 的 含 追
史 ・ 举 志 》 载 , 时这 所 学 院有 一 套 课 程 计 划 和 教 学 选 记 当 方法 , 有 一定 的招 生制 度 、 试 制度 , 及 寄 宿安 排 。 还 考 以 这 首 先 是 因 为 徽 宗 本 人 重 视 艺 术 ,他 本 人 即 具 有 极 高 的 艺 术 造 诣 。 徽 宗 皇 帝 天 纵 , 圣 艺 极 于 神 ” 他 自称 : “ 将 。
宋画院试题落日楼台一笛风作画

宋画院试题落日楼台一笛风作画
《落日楼台一笛风作画》是一幅宋代的传世名画,由宋代画家描绘。
该画以落日景色为背景,表现了楼台上一位吹奏笛子的人。
整幅画的色调以暖色调为主,表现出夕阳西下的景象。
画面中央的楼台高耸,屋顶上有一位吹奏笛子的人。
他站在台阶上,身姿挺拔,笛子吹奏得悠扬动听。
阳光透过楼阁的窗户,投射出斜斜的光线,照在他的脸上和身体上,增添了一种神秘而高雅的氛围。
画家巧妙地利用线条的流动和对比的技巧,表现了笛子演奏者的动态。
他的身体微微向前倾斜,一只手持笛子,另一只手略微抬起,身体旋转的姿态使得画面充满了流动感。
同时,画家通过筆触勾勒出笛子和人物的细节,使得画面栩栩如生。
整幅画的意境也非常深远。
笛音悠扬,楼台高耸,暮色渐浓,似乎在告诉观者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
画家通过抓住这一瞬间,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艺术的追求。
《落日楼台一笛风作画》以其独特的构图、流动的笔触和深远的意境,展示了宋代画家对自然美和人物形象的精妙描绘,成为宋代绘画中的经典之作。
宋徽宗的考题

宋徽宗的考题宋徽宗赵佶(1082 ~1135 ),在历史上是一个昏庸皇帝,但却是一位杰出的画家。
他主管画院,亲自出题、批卷、授课,所出考题情趣盎然,至今仍为人们所称道,现试举几例如下:一. “竹锁桥边卖酒家”“竹锁桥边卖酒家”是画院的著名试题之一。
此次考试中,众多考生皆重于酒家,从而以小溪流水,野渡小桥,竹林清风等借以衬托,但这些画面皆不中赵佶之意。
唯有一名叫李唐的画家,构思新颖,独辟蹊径,画面上是一泓溪水,小桥横卧,桥边则是一片竹林,唯有那郁郁葱葱的翠竹中,挂着一幅迎风招展的“酒”帘。
整个构图从“虚”字入手,使人浮想联翩。
赵佶看后大悦,他认为酒家藏在竹林中正是符合“锁”字的意境,并亲自圈点为第一名。
二. “蝴蝶梦中家万里”不得不承认赵佶的题目其寓意是很深的,此题取自“蝴蝶梦中家万里,杜鹃枝上月三更”之意,众考生的作品皆不中意,唯一被赵佶选中的是王道亨的试卷。
王道亨笔下所绘的是苏武牧羊图。
画面上苏轼思乡,席地而卧,然双蝶追逐其间,画中林木扶疏。
上立子规,而月正当空,木影在地,犹闻啼声。
由于王道亨较好地掌握了诗的含义,因此一举夺魁并成为宋代著名画家。
三. “踏花归去马蹄香”这个考题也是独具匠心的,考题一出,整个考场上考生们几乎都在画马画花,达官显贵、文人仕女,他们都穿梭于花丛之中,赵佶看后很不满意。
但就在最后几张卷子中,赵佶被一幅画吸引了:一匹骏马缓步走来,几只小小的蜜蜂在追逐着马蹄。
看来作者的巧妙之处就是马踏上了花后竟然引来了蜜蜂,画面上既表现了“踏花归去”,又表达了“马蹄香”。
这就是作者的巧妙构思,故而理所当然地被评为第一名。
四. “嫩绿枝头红一点”这道考题是很有分量的,因“嫩绿枝头红一点,恼人春色不须多”是这首诗的原意,故而当时的应试者大多在画面上用红花绿叶来装点春色,或在绿阴从中露出红花一朵。
然而高居榜首的却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画家,他在绿树成荫的阁亭中,画一仕女倚栏而立,唯有其樱桃小口的一点红与嫩绿枝头相辅相成,从而点出了“红一点”的主题。
大宋皇家画院的科举试题

大宋皇家画院的科举试题宋徽宗创建了世界上最早的皇家画院,建立了考试制度,开设画学,培养绘画人才,并开创一代画风。
当时画院的考试标准是“笔意俱全”。
“笔”就是写实技巧;“意”就是诗情画意、意境、意趣。
据记载,他亲自主管画院,亲自出题、批卷,还亲自授课,所出考题情趣盎然,至今还为人们所称道。
我们不妨先来看几则故事:宋徽宗曾亲自出过考试画题,不仅注重绘画的诗情画意,而且强调写实精神。
有一次,他在殿前柱廊拱眼中的一幅《斜枝月季》前停下脚步,问是谁画的,侍从告诉他说是新进画院的一位青年入画的,他马上降旨奖赏了这个年轻人,并说:“月季花很少有人能画好,因为在春夏秋冬的不同季节里,和在早晚的不同时间里,花蕊、花叶变化很大,各不相同。
这幅斜枝月季,是春天中午时分开放的,画的花蕊、花叶,丝毫不差。
”还有一次,他让画院的学生们画孔雀,多数人画的都不能令他满意。
他说:“孔雀升墩,必先左脚。
卿等所图皆右脚。
”这种在细节上的指导,体现了他在绘画上的写实精神。
竹锁桥边卖酒家“竹锁桥边卖酒家”是画院的著名试题之一。
此次考试中,众多考生皆重于酒家,从而以小溪流水、野渡小桥、竹林清风等给以衬托。
但这些画皆不中赵佶之意,惟有一名叫李唐的画家,构思新颖,独辟蹊径。
画面上是一泓溪水,小桥横卧,桥边则是一片竹林,在那郁郁葱葱的翠竹中,挂着一幅迎风招展的“酒”帘。
这幅画构图从“虚”字入手,使人浮想联翩。
赵佶看后大悦。
他认为酒家藏在竹林中正符合“锁”字的意境,亲自圈点为第一名。
踏花归去马蹄香这个考题也是独具匠心而且富有诗意引人入胜的。
考题一出,整个考场上考生们几乎都在画马画花、画达官显贵、文人仕女,他们穿梭于花丛之中。
赵佶看后很不满意,但最后就在几张卷子中,赵佶被一幅画吸引住了。
只见一匹骏马缓步走来,几只小蜜蜂在追逐着马蹄。
看来作者的巧妙之处就是马踏上了正在盛开的鲜花后竟然引来了蜜蜂,画面上既表现了“踏花归去”又表达了“马蹄香”。
这就是作者的巧妙构思,故而理所当然地被评为第一名。
宋徽宗考试题及答案

宋徽宗考试题及答案
一、诗题:请以“春日游园”为题,作一首五言绝句。
二、书法题:请用行书写下《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
三、绘画题:请根据“渔舟唱晚”的意境,绘制一幅山水画。
四、策论题:请就“如何治理水患”提出你的见解。
宋徽宗考试答案
一、诗题答案示例:
春日游园
翠柳垂丝拂面来,
桃花笑靥映朝阳。
莺歌燕舞乐融融,
园中游人醉春芳。
二、书法题答案:(此处无法展示书法作品,故以文字描述)
考生应以流畅的行书书写,笔势要自然,笔画要圆润,体现出《滕王阁序》中的意境。
三、绘画题答案:(此处无法展示绘画作品,故以文字描述)
考生应绘制一幅以渔舟为中心的山水画,画面上要有夕阳余晖,渔舟在水面上轻轻摇曳,远处山峦起伏,水面波光粼粼,表现出宁静而美好的渔舟唱晚景象。
四、策论题答案示例:
治理水患,首在疏通河道,其次要加固堤防,再次要合理规划农田水利。
疏通河道可以减少洪水泛滥的风险,加固堤防可以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合理规划农田水利则可以提高农业抗旱抗涝能力。
此外,还应加强水文监测,及时预警,以减少水患带来的损失。
请注意,以上内容是虚构的,宋徽宗时期的考试题目和答案可能与此不同。
在历史研究中,我们应以史料为依据,进行严谨的考证。
宋画院试题落日楼台一笛风作画

宋画院试题落日楼台一笛风作画
题目:《落日楼台一笛风作画》
解题思路:
1. 背景描绘:落日楼台是一个古老的建筑,它位于高处,远离尘嚣,周围环境优美,可以俯瞰整个风景。
画面可以采用鸟瞰角度,描绘出楼台周边的山水景色,以及夕阳余晖照耀下的楼台面貌。
2. 主体人物:一位执笛的音乐家。
通过绘画出音乐家的姿态和动作,展示出他手持笛子吹奏的神态,同时表现出他倚着楼台欣赏美景的情景。
3. 落日余晖:落日的余晖是整个画面的焦点之一,可以将其画得温暖柔和,令人感到宁静和平静。
可以用橙色、红色、紫色等渐变色调描绘出夕阳的余晖,将其衬托在楼台和周围的山水之间,营造出美丽的光影效果。
4. 微风的描绘:画面中可以适当添加一些植物、树木等元素,以表现微风吹拂的情景。
可以利用细腻的线条和柔和的色彩来描绘树叶的摇曳和波动,增加画面的动感和生气。
综上所述,通过描绘《落日楼台一笛风作画》这幅画,可以将古老的建筑、美丽的自然景色、悠扬的音乐和温暖的余晖相融合,表现出一幅宁静、舒适、和谐的画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宋徽宗时期画院试题看宋代院画的诗境
诗画结合是中国古代文人画的一个重要特征,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就有“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样的著名诗画评论,[1]古人也早有“诗画同源”的说法。
但我觉得,这种思想在宋代的画院中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
一
宋代绘画的发达人所共知。
宋太祖篡周后即建翰林图画院。
不仅宋太祖,宋代的许多皇帝也均有较深的绘画艺术修养,他们对绘画的发展都起到重要的作用。
到徽宗朝,画院的繁荣更是到了顶点。
画院不仅仅是供养画家的地方,还建制设学,成了名副其实的皇家美术学院。
据《宋史?选举志》记载,当时这所学院有一套课程计划和教学方法,还有一定的招生制度、考试制度,以及寄宿安排。
这首先是因为徽宗本人重视艺术,他本人即具有极高的艺术造诣。
“徽宗皇帝天纵,将圣艺极于神”。
他自称:“万机余暇,别无他好,惟好画耳。
”他本人也极丹青之妙,“笔墨天成,妙体众形,兼备六法”。
其作品很多,“至累千册”,这些作品“冠绝古今之美”。
[2]其次是因为徽宗亲自策问考试画院学生,并多以古诗为题,以提高绘画生的文化修养。
画院试题很有意思,常以古人诗句命题。
“政和中,徽宗立画博士院,每召名公必摘唐人诗句试之。
尝以‘竹锁桥边卖酒
家’为题,众皆向酒家上着工夫,惟李唐但于桥头竹外挂一酒帘,上喜其得‘锁’字意。
又试‘踏花归去马蹄香’,众皆画马画花,有一人但画数蝴蝶飞逐马后,上亦喜之。
又一日试‘万绿丛中一点红’,众有画杨柳楼台一美人者,有画桑园一女者,有画万松一鹤者,独刘松年画万派海水,而海中一轮红日,上见之,大喜。
喜其规模阔大,立意超绝也。
凡喜者,皆中魁选”。
[3]从“竹锁桥边卖酒家”这个题目可以看出,“锁”字是最关键的一个词,既要体现酒家,又不能让它直接出现在画面中,李唐之画用一面酒帘来体现酒家,正是巧妙地诠释了“锁”字。
从“踏花归去马蹄香”这个题目看,“香”字最难以表达,因为看不见摸不着,所以画家必须通过巧妙的构思来加以表达,中魁者用蝴蝶绕着马蹄飞舞来表达香气,确属高明。
“万绿丛中一点红”这个题目容易让人想到的就是桃红柳绿、红男绿女之类的意象,而刘松年却能以万顷碧波中的一轮红日来表现,不但不落俗套,而且意境开阔。
另外,徽宗“所试之题如‘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自第二人以下多系空舟岸侧,或拳鹭于舷间,或栖鸦于篷背,独魁则不然,画一舟人卧于舟尾,横一孤笛,其意以为非无舟人,止无行人耳,且以见舟子之甚闲也。
又如‘乱山藏古寺’,魁则画荒山满幅,上出?醺停?以见藏意,余人乃露塔尖或鸱吻,往往有见殿堂者,则无复‘藏’意矣”。
[4]
“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这个题目包含的内容就更加丰
富了,该句出自寇准的《春日登楼怀归》,从韦应物《滁州西涧》“野渡无人舟自横”一句化出,诗句主要表达的是四野空旷无人,不见渡者。
所以如果画上一只空舟,只能说明船上没有船夫,并不能很好地表现没有人过渡,也就不足以表现出此地的空旷荒凉。
而中魁者画出船夫卧于舟尾,横一孤笛,足见因为长久无人渡河,所以船夫甚为空闲。
这种方式以古诗名句来考试画师,不仅直接以诗句作为画题,而且让画师画出诗句的意境。
这种考试方法集中地表现了中国画的诗画合一的审美意趣,成为宋代画院的一种主流美学思想。
二
诗歌讲究含蓄,不直接道出主旨,而是让它们蕴含在艺术形象里,“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六一诗话》)。
绘画是造型艺术,通过视觉获得审美享受,本应“露”,而画家为了调动读画人的丰富想象,便采用“藏”的手法,以追求画境的含蓄美。
画家往往将人物深细的、抽象的内心活动和情感,在具体可感的细节描写中流露出来,努力实现画面具象含蓄蕴藉的诗境。
因此,绘画艺术也讲究含蓄,辩证处理“藏与露”的关系,含意于形,追求含蓄蕴藉的艺术美。
由此我们可以想到唐诗人祖咏的那首著名的试贴诗《钟南望余雪》:“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
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这首诗是祖咏在长安应试时作的。
按当时规定,这样的试贴诗应该写成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排律,但他只写了这四句就交卷。
有人问他为什么只有四句,他说:“意尽。
”
作者写的是从长安遥望终南馀雪的情景。
俗谚有云:“下雪不冷消雪冷。
”“日暮天寒。
”一场雪后,只有终南阴岭尚馀积雪,其他地方的雪正在消融,吸收了大量的热,自然要寒一些;日暮之时,又比白天寒;望终南馀雪,寒光闪耀,就令人更增寒意。
更深层的意思也表达了景色虽好,不知又有多少寒士受冻。
做望终南馀雪的题目,写到因望馀雪而增加了寒冷的感觉,的确可以说是语言简练而意思丰富。
再来看李白那首脍炙人口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只一个“生”字,不仅把香炉峰写“活”了,而且隐隐地把山间烟云冉冉上升、袅袅浮游的景象表现出来了。
“挂”字和“落”字也很精彩,它活画出高空突兀、巨流倾泻的磅礴气势。
中唐诗人徐凝也写了一首《庐山瀑布》。
诗云:“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平心而论,徐凝的诗场景也不算小,但总给人一种局促之感,原因大概是它转来转去都是瀑布,显得很实、很板,比起李白那种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有形有神、奔放空灵,差别就比较明显了。
难怪苏轼专门写了一首诗来评价:“帝遗银河一派垂,古来唯有
谪仙词。
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阮恶诗。
”(《戏徐凝瀑布诗》)
根据上文的叙述,我们可以看出,宋代画院绘画推崇诗画结合,引导诗画合一的审美旨趣,就像诗歌一样,讲究意蕴的含蓄而丰富。
这就对画家提出了比较高的文学修养的要求。
所以宋代画院在课程的设计上,也颇有讲究,通常分专业课和公共课两类。
“画学之业,曰佛道、曰人物、曰山水、曰鸟兽、曰花竹、曰屋木。
以《说文》、《尔雅》、《方言》、《释名》教授,《说文》则令书篆字、著音训,余书皆设问答,以所解艺观其能通画意与否”。
[5]也就是说专业课包括佛道、人物、山水、鸟兽、花竹、屋木六门,公共课为《说文》、《尔雅》、《方言》、《释名》,比较注意培养学生的全面素养。
这种课程设置思想与现代美术教育也很有相似之处。
三
当然也有人认为,这种指导思想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比如说它限制了艺术家创造性的发挥,特别是对生活感受深层次的表现。
由“主题先行”的创作方法鼓励画家去卖弄一时的巧智,也容易带来空洞抽象的画风。
但是不可否认,它对于拓展绘画的表现力,提高绘画的文学艺术内涵还是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对后世的影响也是很深远的。
最有意思的就是光宗朝被称为“马一角”画家马远,其山水师法的就是徽宗朝画院的画家李唐,他继承并发展了李唐的画风,特别善于在章法大胆取舍剪裁,描绘山
之一角水之一涯的局部,画面上留出大幅空白以突出景观。
这种“边角之景”给人以玩味不尽的意趣。
而人称“夏半边”的宁宗朝画家夏圭,山水画风格与马远相近,也喜欢在构图上大胆剪裁,突破全景而仅画半边之景。
这种影响一直延及后代,例如元四家中的倪瓒的画中几乎无人,黄公望与吴镇画中人物的简笔画面之空寂,也分明承袭李唐以至马远、夏圭的含蓄简练的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