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5 Economic Growth 11(曼昆,宏观经济学-英文版)

合集下载

曼昆《宏观经济学》(第10版)章节题库-第11章 总需求Ⅰ:建立IS-LM模型【圣才出品】

曼昆《宏观经济学》(第10版)章节题库-第11章 总需求Ⅰ:建立IS-LM模型【圣才出品】

第11章 总需求Ⅰ:建立IS-LM模型一、判断题1.根据流动性偏好理论,当利率水平低到一定程度后,货币需求与利率无关。

( )【答案】T【解析】流动性偏好理论认为,货币的需求主要取决于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其中,投机动机是指人们为了抓住购买有价证券的有利时机而在手边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

当利率极低时,人们会认为利率不大可能继续下降,也就是有价证券的市场价格不太可能上升而只会跌落,因而会将有价证券全部换成货币。

这时流动性偏好趋于无穷大,货币需求与利率大小无关。

2.在IS-LM模型中,IS方程中的利率与LM方程中的利率都是指名义利率。

( )【答案】F【解析】在IS方程中的利率是实际利率,因为决定投资的是实际利率,在LM方程中的利率是名义利率,因为名义利率与货币供给与需求相联系。

3.货币交易需求反映了货币的交换媒介职能。

( )【答案】T【解析】交易需求是指个人和企业需要货币是为了进行正常的交易活动,故反映了货币的交换媒介职能。

根据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货币需求有三种类型:交易需求、预防需求、投机需求。

4.实际货币供给增加可以通过价格水平的提高或者是名义货币供给的增加来达到。

( )【答案】F【解析】实际货币供给m=M/P,这里M是名义货币供给,M增加时m是增加的。

但是,当价格水平P提高时,实际货币供给m减少。

5.在不存在所得税的情况下,政府购买增加,同时转移支付等量减少,则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量即为政府增加的购买量( )。

【答案】T【解析】政府购买乘数为:1/(1-MPC),转移支付乘数为:MPC/(1-MPC),政府购买增加与转移支付等量减少,则ΔY=ΔG/(1-MPC)-ΔG·MPC/(1-MPC)=ΔG。

6.如果在一个新的联邦预算中的人均政府购买提高了100美元,并且通过一项新的每人100美元的居民人均税支付它,这样政府赤字没有改变,中央银行使利率保持不变,这样GDP也不会改变。

( )【答案】F【解析】平衡预算乘数是1。

曼昆《宏观经济学》第11章 - 副本

曼昆《宏观经济学》第11章 - 副本

响。它是西方经济学家对凯恩斯经济理论整个
体系所做的标准阐释,而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奠 定了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IS LM 模型是凯恩斯主义宏 因此,可以说,
观经济学的核心。
二、 IS-LM 模型与总需求理论
1.从IS-LM 模型到总需求曲线
·价格水平发生变动时,产量与价格水平的
关系 ·总需求: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总需求 量。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 和国外需求。
之间相互作用如何共同决定国民收入与利率的
理论框架,从而使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得到 了较为完善的表述。
(3) IS LM 模型不仅可以说明财政政策和 货币政策,而且还可以用来分析财政政策和货 币政策的相对有效性。政策的相对有效性也称 为政策的效果,是指政策手段(或工具)变化 使( IS 或LM)曲线变动,最终对收入变动的影
Thank You!

不稳定效应
·IS-LM 模型对通货紧缩稳定效应的解释 价格下降→实际货币余额增加→
LM 曲线扩张性移动→利率下降
→刺激投资→收入增加
·庇谷效应对通货紧缩稳定效应的解释 价格下降→实际货币余额增加→ 消费者感到更加富有→消费更多 →总需求增加→收入增加
·债务-通货紧缩理论对通货紧缩不稳定效 应的解释 未预期到的价格下降→财富从债务人 向债权人财富的重新分配 因为债务人支出倾向高于债权人 因此整体支出倾向降低,导致萧条
·加入预期通胀因素的IS-LM 模型对通货
紧缩不稳定效应的解释
Y=C(Y-T )+I(i-Eπ) +G
利率,i
r2 r1=i1 i2
E
LM
IS1
IS2 Y2 Y1 收入,产出,Y IS-LM 模型中预期的通货紧缩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ppt课件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ppt课件

研究对象
宏观经济学主要关注整个经济体系的总体运行,包 括总需求、总供给、国民收入、物价水平、就业和 经济增长等。
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
相互联系
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两个重要分支,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补充。 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而宏观经济学则是微观经济学的延伸和扩展。
区别
开放经济下的政策目标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
实现内外部经济均衡,即国内经济增长、充 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
在开放经济下,政府可以运用货币政策和财 政政策来调节经济,但需要考虑汇率和国际 收支等因素。
汇率政策
国际经济政策协调
政府可以通过调整汇率水平来影响国际经济 活动和国内经济状况。
各国政府需要加强国际经济政策协调,共同 应对全球性经济问题,促进世界经济稳定发 展。
支持通货膨胀
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派认为,适度的通货膨胀可以刺激 经济增长,政府可以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等手段来调节通 货膨胀率。
货币主义宏观经济学派
强调货币供应量
货币主义宏观经济学派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变化是影响经济波动 的主要因素,政府应该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来调节经济。
主张单一规则
该学派主张政府应该制定一个固定的货币增长规则,并严格执行, 以保持物价的稳定和经济的增长。
VS
政策效应互补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在调控经济时具有不 同的特点和优势,可以相互补充、协调配 合,提高宏观调控效果。例如,在治理通 货膨胀时,可以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和扩 张性财政政策相配合的方式;在促进经济 增长时,可以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和紧缩 性财政政策相配合的方式。
05
国际经济学与宏观经济政策
Chapter

曼昆经济学原理目录

曼昆经济学原理目录

曼昆经济学原理目录曼昆经济学原理(Principles of Economics)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格里高里·曼昆(N. Gregory Mankiw)所著的一本经济学教科书,旨在向大学学生介绍经济学基本原理和理论。

该教材分为三个部分,涵盖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三个领域。

下面将对每个部分的目录进行详细介绍。

第一部分:微观经济学第一章:经济学原理和经济思维- 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 经济学家如何思考和分析经济问题第二章:在十大原则中思考- 十大原则介绍:如人们如何面对稀缺性和权衡取舍- 供求原则和市场机制- 政府干预经济的原则第三章:供需:一种模型的起点- 供给和需求的概念- 市场均衡和市场价格的形成- 自由市场与政府管制的比较第四章:市场效果:量与质的考虑- 市场效率和福利经济学- 市场失灵和外部性- 公共物品和共享资源第五章:务实的消费者和无穷的厂商- 消费者选择行为和效用最大化- 企业产量选择和生产成本- 供给曲线和市场调整第六章:市场均衡和资源配置- 市场均衡的概念和效率性- 供求关系和经济的资源配置- 政府政策和市场效率的影响第二部分:宏观经济学第七章:储蓄、投资和资本市场- 储蓄、投资和财务体系- 成本效益分析和资本市场的理论第八章:经济增长和生产函数- 国民收入和生产函数的概念- 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 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第九章:失业和通货膨胀- 失业和就业水平- 失业的成因和传统观点- 通货膨胀和货币政策第十章:货币和银行体系- 货币和货币供给- 银行体系和货币创造- 中央银行政策和货币政策工具第十一章:货币市场和货币政策- 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联系- 货币市场利率和货币政策的影响- 货币供给和货币创造的影响第三部分:国际经济学第十二章:国际贸易的原理和比较优势- 国际贸易的原理和概念- 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 贸易制度和贸易政策第十三章:国际贸易的应用和政策- 暂定均衡和相对比较优势- 贸易政策和进出口管制- 贸易摩擦和贸易战争第十四章:国际金融与公共金融- 汇率和外汇市场- 货币政策和国际金融体系- 公共债务和国际金融危机曼昆经济学原理目录总共包括了14个章节,它们涵盖了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并且深入探讨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的各个领域。

曼昆宏观经济学提纲

曼昆宏观经济学提纲

宏观经济学之所以成为宏观,是因为它的研究对象是一国经济运行,包括通货膨胀、经济增长等,而不仅仅是一个企业、市场或家庭的经济行为。

宏观经济学滥觞于凯恩斯,至今已经和微观经济学分庭抗礼,而且宏观经济政策在经济活动中作用十分巨大。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部分开篇讨论宏观经济中各种数据,当然,在宏观经济学中数据始终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在指标监控基础上形成的各种宏观经济政策调控工具是决策者的宠儿。

第二十三章中,曼昆论述了一国收入的衡量。

一般来说,衡量一国国民经济可以从收入和支出两个角度来计算,而在一个经济活动中必然有一个收入对应一个支出,所以两种方法得到的结论是一样的。

在这里,无论微观还是宏观,基本上都逃不掉如下这幅图:接下来,曼昆讨论了国民生产总值的含义。

众所周知,国家会统计每季度的GDP ,并在年末获得年度GDP 。

国民生产总值是在一定时间内一个国家所生产的所有最终商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深刻理解国民生产总值含义要抓住每一个词汇,这是宏观里非常重要的概念。

与GDP 相似的还有如下几个收入概念:GNP GDP NNP GNP NI NNP PI NI =+=-=-=-本国国民民国外所得-外国国民本国所得折旧企业间接税+企业贴补企业留存收益+其他所得可支配收入=PI-个人所得税按照四部门经济模型,我们可以有如下GDP 构成: GDP C I G NX =+++这里必须强调投资和我们平时所讲的投资是有区别的,这里投资主要是购买用于生产物品的物品,也就购买生产资料,包括机械、建筑等。

在第二十三章最后一节里,曼昆阐述了三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名义GDP 、真实GDP 和GDP 平减指数。

概而言之,名义GDP 是以当年价格乘以生产数量而得到的数字;真实GDP 主要排除了价格的影响,以一个年份的价格作为不变价格,乘以当年生产数量从而得到真实GDP ,主要反映生产数量的变化,可以更好的衡量一国的经济福利;GDP 平减指数是用来衡量价格变动的指标,GDP 100GDPGDP =⨯名义平减指数真实。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版课后习题详解第章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理论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版课后习题详解第章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理论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版)课后习题详解(第章--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理论)————————————————————————————————作者:————————————————————————————————日期:ﻩ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第32章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理论课后习题详解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概念题1.贸易政策(trade policy)答:贸易政策指直接影响一国进口或出口物品与劳务量的政府政策。

一国的对外贸易政策,是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在一定时期内对本国进出口贸易所实行的政策,它是为国家最高利益服务的,是统治阶级意志的集中反映。

它包括:对外贸易总政策、国别对外贸易政策、进出口商品政策。

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政策是这个国家的经济政策和对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随着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发展而改变,同时它也反映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同水平,反映各国在世界市场上的力量和地位,另外它还受到一国内部不同利益集团的影响。

一国的对外贸易政策有两种基本类型: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

2.资本外逃(capitalflight)答:资本外逃指出于安全或保值方面的考虑,短期资本持有者迅速将其从一国转移到另一国的行为或过程。

引起资本外逃的具体原因有三种:①一国政局动荡不稳,资本外逃以求安全。

②一国国内经济情况日益恶化,国际收支持续逆差,其货币可能发生贬值,资本逃至币值稳定的国家以期保值。

③一国加强外汇管制或颁布新法,使资本使用受到限制或资本收益减少,资本外逃以免遭受损失。

2020版曼昆版宏观经济学(第十版)课件第5章

2020版曼昆版宏观经济学(第十版)课件第5章
乍一看,把通货膨胀作为一种税。毕竟没有一个人接到这种税单——政 府仅仅是发行它需要的货币。谁支付通货膨胀税呢?答案是持有货币的人。 随着价格上升,你口袋里货币的实际价值下降了。因此,当政府发行新货币供 自己使用时,它使公众手中原有的货币不那么有价值了。本质上,通货膨胀 就像是对持有的货币征收的税。
通过发行货币筹集到的收益在各国之间差别很大。在美国,数额很小:货 币铸造税通常不到政府收入的3%。在意大利和希腊,货币铸造税常常占到 政府收入的10%以上。 在经历恶性通货膨胀的国家里,货币铸造税常常是 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
货币需求函数(money demand function)是一个表明人们希望持有的
实际货币余额数量的决定因素的方程, 。简单的货币需求函数是
(M/P)d=kY
式中,k为常数,它告诉我们对于每1美元的收入,人们想要持有的货币是多少。
这个方程说明,实际货币余额需求量与实际收入成比例。
货币需求函数类似于某一特定产品的需求函数。在这里,“产品”是持有实际货
为货币的交易流通速度(transactions velocity of money),它衡量货币在
经济中流通的速度。换言之,货币流通速度告诉我们,在一个给定的时期一张
美元钞票转手的次数。
2020/9/26
例如,假定在某一年中以每块2美元的价格出售了50块面包。因此,T等 于每年50块面包,P等于每块面包2美元。交换的货币总量为
5.2 货币铸造税:从发行货币得到的收益
到现在为止,我们看到了货币供给增长如何引起通货膨胀。既然有通货膨胀 这样的后果,是什么因素使得中央银行大量增加货币供给?
让我们从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出发:所有政府都支出货币。这种支出中 的一些用于购买产品与服务(例如道路和警察),一些提供转移支付(例如,对 穷人和老年人的转移支付)。

曼昆《宏观经济学》(第6、7版)课后习题详解(第11章--总需求Ⅱ:应用IS-LM模型-)

曼昆《宏观经济学》(第6、7版)课后习题详解(第11章--总需求Ⅱ:应用IS-LM模型-)

曼昆《宏观经济学》(第6、7版)第11章总需求Ⅱ:应用IS LM-模型课后习题详解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概念题1.货币传导机制(monetary transmission mechanism)答:货币传导机制也称货币传递机制,指各种货币工具的运用引起中间目标的变动和社会经济生活的某些变化,从而实现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的一个过程。

它实际上包含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内部传递机制,即从货币工具选定、操作到金融体系货币供给收缩或扩张的内部作用过程;二是由中间指标发挥外部影响,即对总支出起作用的过程。

在西方,关于货币传导机制的分析,一般分为凯恩斯学派的传导机制理论和货币学派的传导机制理论。

前者的理论思想可归结为:通过货币供给M的增减影响利率r,利率的变化则通过资本边际效率的影响使投资I以乘数形式增减,而投资的增减就会进而影响总支出E和总收入Y。

这一过程可用符号表示为:M r I E Y→→→→。

在这个过程中,利率是最主要的环节,货币供应量的调整必须首先影响利率的升降,然后才能使投资乃至总支出发生变化。

与凯恩斯学派不同,货币学派认为利率在货币传导机制中不起重要作用,而更强调货币供应量在整个传导机制上的直接效果。

货币的传导机制主要不是通过利率间接影响支出和收入,而是通过实际货币余额的变动直接影响支出和收入,这一过程可用符号表示为:→→。

M E Y2.庇古效应(Pigou effect)答:庇古效应又称实际余额效应,是指价格水平变化引起实际货币余额变化,而实际货币余额是家庭财富的一部分,从而直接影响消费、总需求和产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he steady state with technological progress


K = K/ (L×E ) y = Y/ (L×E ) y=f(k) k = s f (k) – (δ + n + g )k δK is needed to replace depreciating capital, nk is needed to provide capital for new workers, and gk is needed to provide capital for the new “effective workers” created by technological progress.

In the Solow model, saving leads to growth temporarily, but diminishing returns to capital eventually force the economy to approach a steady state in which growth depends only exogenous technological progress. By contrast , in this endogenous growth model, saving and investment can lead to persistent growth.
Evaluating the rate of saving


The Golden Rule provides the benchmark against which we can compare the national economy. As we established earlier, at the Golden Rule steady state, MPK – δ= n + g. If the economy is operating with less capital than in the Golden Rule steady state, then diminishing marginal product tells us that MPK – δ> n + g. In this case, increasing the rate of saving will eventually lead to a steady state with higher consumption. On the other hand, if the economy is operating with too much capital, then MPK – δ< n + g, and the rate of saving should be reduced.
Case study: The World Slowdown in Economic Growth

Measurement problems Oil prices Worker quality The depletion of ideas
Slide 3
Mankiw:Macroeconomics, 4/e © by Worth Publishers, Inc.
Slide 1
Mankiw:Macroeconomics, 4/e © by Worth Publishers, Inc.
The effects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ccording to the Solow model, only technological progress can explain persistently rising living standards. The Golden Rule level of capital is now defined as the steady state that maximizes consumption per effective worker. c* = f (k*) – ( δ + n + g )k* MPK = δ + n + g MPK – δ = n&#f saving



National saving = private saving + public saving Public saving: T – (G+TR) Budget deficit: T – (G+TR)<0 Budget surplus: T – (G+TR)>0 Private saving: tax-exempt retirement account (Case study)
Chapter 5 Economic Growth 11

Three new questions: The first is to make the Solow model more general and more realistic. The second is to examine how a nation’s public policies can influence the level and growth of its standard of living. The third is to consider what the Solow model leaves out.
Slide 2
Mankiw:Macroeconomics, 4/e © by Worth Publishers, Inc.
5-2 Policies to Promote Growth




Evaluating the rate of saving Changing the rate of saving Allocating the economy’s investment Encouraging technological progress
Encouraging technological process

The patent system gives a temporary monopoly to inventors of new product; the tax code offers tax breaks for firms engaging i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nd government agencies such as the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directly subsidize basic research in universities.


Technological progress in the Solow Model Policies to promote growth Beyond the Solow Model: endogenous growth theory Conclusion
5-1 Technological Progress in the Solow Model
A Two-Sector Model




Two sector: manufacturing firms and research universities Y = F [K, (1- u) E L] E = g (u) E K = s Y – δ K There are two key decision variables in this model: s and u. s determines the steady state stock of physical capital. In addition, u determines the growth in the stock of knowledge. Both s and u affect the level of income, although only u affects the steady-state growth rate of income.
Allocating the economy’s investment


There are many types of capital: private capital and public capital; physical capital and human capital Learning by doing Technological externality Knowledge spillover
The Microeconomics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Three facts: First, although knowledge is largely a public good, much research is done in firms that are driven by the profit motive. Second, research is profitable because innovations give firms temporary monopolies. Third, when one firm innovates, other firms build on that innovation to produce the next generation of innovations. “standing on shoulders” “stepping on toes”


The simple production function: Y=AK A is a constant measuring the amount of output produced for each unit of capital. This absence of diminishing returns to capital is the key difference between this model and the Solow model. K = s Y –Δ k Y/Y = K/K = s A – δ As long as s A > δ, the economy’s income grows forever, even without the assumption of exogenous technological progres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