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零丁洋》赏析知识讲解
《过零丁洋》 文章解析

《过零丁洋》文章解析《过零丁洋》是中国现代作家沈从文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
小说讲述了一个贫穷的渔夫和他的妻子过着艰辛的生活,然而他们依然坚守着爱与希望的故事。
本文将对《过零丁洋》进行深入解析,从主题、情节、人物以及语言运用等方面展开讨论,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个故事。
一、主题分析《过零丁洋》的主题是关于生活的坚持与希望。
故事描写了贫穷渔夫和妻子面对困难生活的顽强精神,他们用自己的努力与坚持改变生活的现状。
这个主题通过对主人公思想变化和行为的描写来展现,让读者感受到生活中的困境和希望,激发人们奋发向前的力量。
二、情节分析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展开,通过主人公的视角,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故事的情节。
小说的情节可以分为五个部分:1. 描述主人公和妻子生活的艰辛。
他们生活在贫穷的环境中,靠打鱼为生。
作者通过描写贫困的生活条件和主人公的努力,展示了他们艰难生活的困境。
2. 主人公偶然得到一颗明珠。
在捞鱼的过程中,主人公意外地捞到了一颗碧绿的明珠。
这个情节给了主人公和妻子希望,他们相信这颗明珠能够改变他们的命运。
3. 主人公为了明珠四处奔波。
为了卖掉明珠,主人公到了城市四处奔波。
然而,他们发现身份的差异和封建思想的束缚使得他们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
4. 主人公将明珠抛入大海。
在被迫放弃明珠的希望后,主人公将明珠抛入了大海。
这个情节寓意着主人公对现实的无奈和无力,以及对命运的抗争。
5. 主人公对生活的态度发生改变。
尽管失去了明珠,但主人公对生活的态度有了新的认识。
他们体会到生活的真谛不在于财富,而是在于对生活的坚守与希望。
三、人物分析1. 主人公:贫穷的渔夫,与妻子相依为命。
他勤劳善良,坚持努力工作,渴望通过明珠改变生活。
2. 主人公的妻子:勤俭持家,执着坚强。
她陪伴主人公一起面对困境,给予他支持和鼓励。
3. 城市的人们:具有封建思想,不接受主人公的明珠。
他们只相信财富和地位,对主人公和妻子持有歧视态度。
四、语言运用分析沈从文在《过零丁洋》中运用了优美的文学语言,以及细腻的细节描写,达到了情感共鸣的效果:1. 形象描写:作者通过对自然景色和人物形象的描写,使读者能够更清晰地感受到故事的场景和人物的情感。
《过零丁洋》诗歌赏析

《过零丁洋》诗歌赏析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译文我遭遇辛苦终于因精通经书而被起用,在兵荒马乱的四年里我一直坚持抗元。
山河破碎好像被风吹散的柳絮,我一生的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在惶恐滩头因兵败曾说起惊恐不安的心情,如今在零丁洋里又感叹自己的孤独无援。
自古以来,有谁能一生不死?我要留得一片忠心永远在史册上闪耀。
背景此诗是文天祥的代表作,作于被俘后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时。
后来元军统帅张弘范再逼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出此诗以明志节。
诗歌赏析诗歌首联“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一是在他21岁时明经入仕,因科举而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颔联“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运用对偶和比喻的修辞,写出大宋国势危亡如风中柳絮,国家山河破碎,局势危急,自己一生坎坷如雨中浮萍,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将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
颈联“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
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表现了民族气节。
主旨这首诗饱含沉痛悲凉,既叹国运又叹自身,把家国之恨﹑艰危困厄渲染到极致。
最后一句由悲而壮由郁而扬,慷慨激昂﹑掷地有声,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语调尽显了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过零丁洋》唐诗解读

《过零丁洋》唐诗解读过零丁洋唐诗解读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有一句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句诗句中的“黄河入海流”正是出自他的另一首诗《过零丁洋》。
这首诗以黄河为主题,描绘了它从源头奔腾至终点的壮丽景象。
在这首诗中,王之涣巧妙地运用了描写手法,表达了他对黄河的景色和气势的赞美与敬仰。
本文将对《过零丁洋》进行解读,以便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内涵。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诗的结构和格式。
《过零丁洋》共四句,每句五言,整首诗共二十个字,符合五言绝句的格式。
字数虽少,但王之涣却巧妙地通过这简洁有力的语言,将黄河的雄浑气势和壮美景色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接下来,我们深入解读这首诗的内容。
首先,诗的标题“过零丁洋”,其中的“过”指的是经过,经历;“零丁”指的是荒凉、落寞、孤独之意;“洋”则是古代对江、河、海的称呼。
整体意思是指作者经过黄河这样荒凉孤独的地方。
从标题中我们就能感受到黄河的凶险和险峻。
诗的第一句写道:“黄四娘家花满蹊。
”这句描述了黄河上游的景色,黄河水流经过黄四娘的家乡,周围景色美不胜收,花朵盛开,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
这里,诗人通过黄四娘家花满蹊来描绘黄河源头的美景,表现出黄河初生的活力。
第二句写道:“如今汉代衰红旗。
”诗人在这句中,通过“汉代衰红旗”来表达黄河的凶猛与险恶。
这里,“衰红旗”可以理解为黄河为汉代帝国带来的灾难,黄河的泛滥是人们的悲剧和担忧。
这句表达了黄河从源头到入海的艰险过程,并暗示了人世间的变迁。
接着,第三句写道:“霍儿山下洋河姿。
”这句诗表达了黄河中游的景色。
通过“霍儿山下”来描述黄河中游山脉的高耸和峭壁的险峻。
而“洋河姿”则描绘了黄河在这里流动的姿态,黄河愈发宽阔,气势汹汹。
整句意境与第一句呼应,表现了黄河宽广的气势和波涛汹涌的景象。
最后一句写道:“户口云南四五世。
”这句诗是诗中的核心,也是诗人对黄河流经地区历史的反思。
这里,“户口云南四五世”意味着黄河金河之间的人民世代居住在这里。
文天祥《过零丁洋》赏析

文天祥《过零丁洋》赏析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大概是我国爱国主义诗歌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两句了;以状元身份而成为烈士,文天祥也用自己的生命和爱书写了我国历史上一个不朽的传奇。
1278年年底,文天祥兵败被俘,自杀未果。
次年正月,文天祥被押解北上,船过零丁洋(今广东中山南珠江口附近),元军首领逼迫文天祥招降尚在厓山率军坚持抵抗的宋军元帅张世杰,文天祥写下此诗答之,以明志节。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首联从回顾自己的一生开始落笔。
宋理宗宝佑四年(1256年)文天祥以进士第一名(就是状元)及第,后被起用,开始了救亡图存的艰辛历程,“辛苦”二字,表明了读书、为官生涯中的种种的曲折、坎坷;接下来对句则写自己面临的残酷现实:虽经全力勤王,可如今抗元的力量还是越来越弱,已是“干戈寥落”。
文天祥为报朝廷知遇之恩,毁家纾难,辛苦辗转,浴血奋战,可最终还是无力回天。
回想至此,诗人不由得感慨万端,下笔自然也就沉痛无比。
颔联还是分两个方面来写。
出句写大宋已是“山河破碎”,正如风中飘散的柳絮,恢复河山的希望已经越来越渺茫;对句则感慨自己的身世,恰如水上的浮萍,是浮是沉,全凭风雨作主。
个人家国系于一身,诗人以暗喻的手法,生动再现了自己个人命运与家国命运的紧密关系,运笔形象传神,感情浓烈深沉。
此诗完成后大约二十天,陆秀夫就背着小皇帝跳海殉国;文天祥被俘四年,一直坚拒投降,最终也英勇就义,为国家兴亡就是个人身世浮沉这一命题作了一个生动而悲壮的注脚。
颈联运用了诗歌不多见的名词自然成对的形式,象文天祥用得这么自然、贴切、隽永的更是少之又少。
据考证,惶恐滩,原名黄公滩,因水急滩险,也被人们讹传为“惶恐滩”。
诗人有曾在这里转战、撤退的经历,在这里曾经为国家命运“惶恐”过;如今诗人被俘路过零丁洋,大宋的命运较之以前更是不堪,“零丁”既是个人处境的真实感受,更是诗人为致力于恢复河山同志日渐减少而无力回天的浩叹。
文天祥《过零丁洋》全文译文及鉴赏

文天祥《过零丁洋》全文译文及鉴赏文天祥《过零丁洋》全文译文及鉴赏《过零丁洋》是宋代大臣文天祥在1279年经过零丁洋时所作的诗作。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文天祥《过零丁洋》全文译文及鉴赏,希望对您有所帮助!《过零丁洋》宋代: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过零丁洋》译文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千辛万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经过四年的艰苦岁月。
国家危在旦夕似那狂风中的柳絮,自己一生的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可叹我零丁洋里身陷元虏自此孤苦无依。
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
《过零丁洋》注释零丁洋:零丁洋即”伶丁洋“。
现在广东省珠江口外。
1278年底,文天祥率军在广东五坡岭与元军激战,兵败被俘,囚禁船上曾经过零丁洋。
遭逢:遭遇。
起一经,因为精通一种经书,通过科举考试而被朝廷起用作官。
文天祥二十岁考中状元。
干戈:指抗元战争。
寥(liáo)落:荒凉冷落。
一作“落落”。
四周星:四周年。
文天祥从1275年起兵抗元,到1278年被俘,一共四年。
絮:柳絮。
萍:浮萍。
惶恐滩:在今江西省万安县,是赣江中的险滩。
1277年,文天祥在江西被元军打败,所率军队死伤惨重,妻子儿女也被元军俘虏。
他经惶恐滩撤到福建。
零丁:孤苦无依的样子。
丹心:红心,比喻忠心。
汗青:同汗竹,史册。
古代用简写字,先用火烤干其中的水分,干后易写而且不受虫蛀,也称汗青。
《过零丁洋》主旨这首诗饱含沉痛悲凉,既叹国运又叹自身,把家国之恨、艰危困厄渲染到极致,但在最后一句却由悲而壮、由郁而扬,迸发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慷慨激昂、掷地有声,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语调显示了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过零丁洋》赏析此诗前二句,诗人回顾平生;中间四句紧承“干戈寥落”,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当前局势的认识;末二句是作者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
《过零丁洋》 文章解读

《过零丁洋》文章解读过零丁洋,这首宋代词作于宋徽宗时期,是以借写北方的冰雪景观来勉励士人,在逆境中保持坚强的品质。
本文将从词的背景和意境、词的艺术特色以及词的深层内涵三个方面对《过零丁洋》进行解读。
一、词的背景和意境《过零丁洋》词是写北国冰雪景色的作品,背景是北国寒冷刺骨的冬季。
词立意写冬季江面冰封的情景,并用枯萎的柳枝与坚强的蜂蜜昆虫作对比,讴歌了士人的坚韧和毅力。
作者通过冷冽的自然景物,表达了个人应该坚强不屈的品质。
词的开篇以“过零丁洋”为题,洋为江面之意,寓示江面的寒冷冰封。
词的前两句“依靠河梁,饮百花之辰。
”运用修辞手法,将作者置身河边观赏百花盛开的美景,给人以温暖之感。
接下来的“又作渔郎,醉三日之晌。
”则切换到诗人自己是渔郎,享受醉心于打渔的乐趣。
通过这些描绘,词把读者带入了温馨而宜人的冬日景致。
二、词的艺术特色《过零丁洋》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展现了冰雪景色和士人精神品质的融合。
首先是意象的运用。
词中通过描写冰雪、柳枝、蜜蜂等意象,使读者感受到北方冬季的寒冷和荒凉。
词中运用枯萎的柳枝,与坚强的蜜蜂形成对比,寓意着士人在逆境中仍然能保持坚韧不拔的品质。
其次是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
词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例如“堤上行路难”,通过比喻把坚持人生信仰比作在冰天雪地中行走的困难,进一步突出了士人在逆境中的执着。
又如“冢中枯木结昆虫”,通过拟人手法,将坚强的蜂蜜昆虫与死寂的墓地相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士人不屈不挠的崇敬之情。
三、词的深层内涵《过零丁洋》词通过描绘北国冰雪景色和士人坚韧的意志,表达了对士人品质的赞美,并包含了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
首先,词通过北国冰雪的描绘,抒发了对士人所处逆境的理解和感慨。
北国冰雪的环境给人以寂寞和荒凉的感觉,但词中通过对冰雪景色的描绘,让人感受到北国冬季别样的美丽和壮丽。
这种描绘体现了诗人对士人在困境中仍然保持美好品质的肯定和赞美。
《过零丁洋》古诗词赏析

《过零丁洋》古诗词赏析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飘摇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心:《过零丁洋》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诗人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大意与赏析:首联写了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入仕途;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颔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
颈联中的"惶恐""零丁"一是指两个地名,另一层意思是写出了形势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直抒胸臆,表明诗人舍身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抒发了作者爱国热情。
请同学们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明确: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等等。
写出简要的事例经过。
小结: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是一首洋溢着爱国主义激情的诗篇,是文天祥的代表作。
诗的尾联“正气凛然,掷地有声,成为几百年来鼓舞和激励后人反抗压迫、反抗掠夺斗争的名言”。
它一直在感召着后代的仁人志土为祖国、为民族、为正义事业而奋斗献身。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清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
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心:《水调歌头》表达了词人由心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情怀。
大意;上片:叙述作者身世感慨和矛盾心理。
词人以拿酒问月开端:明月什么时候就有了?‘天上的宫殿今晚是何年何月?(体现苏轼屡受打击后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徘徊的困惑心态。
)于是想乘风飞往月官去,可是又担心在高寒的月宫自己难以承受,(借神话传说中的仙女相比,表达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
文天祥《过零丁洋》赏析

文天祥《过零丁洋》赏析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词句注释⑴零丁洋:即”伶丁洋“,现在广东省珠江口外。
祥兴元年(1278)底,文天祥率军在广东五坡岭与元军激战,兵败被俘,囚禁船上曾经过零丁洋。
⑵遭逢:遭遇。
起一经:因为精通一种经书,通过科举考试而被朝廷选拔入仕做官。
文天祥二十岁考中状元。
一经,古代科举考试,考生要选考一种经书。
⑶干戈:两种兵器,这里代指战争。
寥(liáo)落:荒凉冷落。
一作“落落”。
四周星:四周年。
文天祥从德祐元年(1275)正月起兵抗元至被俘恰是四年。
⑷风飘絮:一作“风抛絮”。
絮,柳絮。
⑸萍:浮萍。
⑹惶恐滩:在今江西万安赣江中,水流湍急,极为险恶。
景炎二年(1277),文天祥在江西被元军打败,所率军队死伤惨重,妻子儿女也被元军俘虏。
他经惶恐滩撤到福建。
惶恐,一作“皇恐”。
⑺零丁:孤苦无依的样子。
⑻丹心:红心,比喻忠心。
汗青:古代在竹简上写字,先以火炙烤竹片,以防虫蛀,因竹片水分蒸发如汗,故称书简为汗青。
这里特指史册。
白话译文屡经磨难,只因遭逢国有危难,臣子尽忠之时;义不容辞,遂置身于枪林箭雨之中。
时运不济,山河破碎若风卷柳絮;境遇艰难,身世国运似雨打浮萍。
当年领兵曾经由惶恐滩,自勉国士不可有愧;如今北上路过零丁洋,遗憾孤臣不能再战。
人生自古谁无死?大丈夫自当取义成仁,问心无愧!创作背景这首诗见于文天祥《文山先生全集》,当作于宋末帝祥兴二年(1279)。
祥兴元年(1278),文天祥在广东海丰北五坡岭兵败被俘,押到船上。
次年过零丁洋时作此诗。
随后又被押解至崖山,张弘范逼迫他写信招降固守崖山的张世杰、陆秀夫等人,文天祥不从,出示此诗以明志。
《过零丁洋》赏析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说的真好!它出自于南宋著名的政治,文学家文天祥之手。
读来慷慨激昂,气势磅礴,但感情却悲痛壮丽,处境艰难孤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零丁洋》赏析
过零丁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一、文天祥:南宋大臣、文学家。
二、字词:
遭逢:遭受,蒙受。
起一经:这里指他考中状元被朝廷起用。
干戈:兵器,这里指战争。
风飘絮:形容山河破碎如柳絮片片飞散。
雨打萍:比喻个人经历坎坷不平,如雨中浮萍时起时沉。
零丁:孤独无依的样子。
汗青:史册。
丹心:红心。
三、翻译和赏析
1、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熟读经书,取得功名,从此遭遇坎坷不平,兵力单薄,战争频繁,匆匆度过四年光景。
总写诗人几十年来的风雨历程。
2、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大好河山被敌人侵占,国势如同风吹的柳絮一样飘零,我这一生动荡不安,像被风吹雨打飘泊无根的水面浮萍。
运用比喻,生动形象的写出当时社会现实和自己的遭遇,表达了作者忧国伤怀之情。
3、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在惶恐滩头诉说心中的惶恐,在零丁洋上慨叹自己的孤苦零丁。
用“双关”手法,概括出诗人难忘的两次人生经历。
表达了诗人因国家覆灭和己遭危难的痛苦心情。
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古往今来,人生谁无一死,留取赤胆忠心,永远在史册中放光。
一问一答,由现在过渡到将来,由残酷现实到人生理想,表明自己为了民族和国家的前途宁死不屈,作者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
四、主题:
通过自述国破家亡的境遇,抒发了作者以身殉国的决心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五、艺术手法
整首诗格调沉郁悲壮,正气浩然,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和伟大复兴而奋争,其力量胜过百万雄兵。
六、练习题:
1、颔联“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
两句有何联系?用了什么修辞?
国家山河支离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
“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用了比喻、对偶的修辞。
2、用你自己的话描述“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的打萍”所反映的国家和作者个人的境遇。
大宋的江山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自己的一生时起时沉,如同水中雨打的浮萍。
3、“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赏析
▲颈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
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
和境况的危苦。
可见,诗中“惶恐”、“零丁”具有双层含义。
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千古名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直抒胸臆,表明诗人以死明志的决心、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5、文天祥拒绝降元“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个有骨气的人,你能举出类似的事例吗?
蔺相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苏武执汉节牧羊十九年;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最终死在风波亭上;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刘胡兰在敌人铡刀下慷慨就义。
6、你还能写出哪些透着铮铮骨气的名句?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明.于谦<<石灰吟>>);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宋.郑思肖<<画菊>>);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乌江>>);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徐悲鸿)
7.结合我国历代名人志士对待生死的价值观,举例谈谈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
(2分)
*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一片丹心垂于史册,映照千古,诗句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如: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