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电影的上海想象(1990-2013)
从《春水》看上海这座移民城市

印象上海76从《春水》看上海这座移民城市■ 徐 策拙著《春水》以及另两卷,是以被誉为“亚洲第一公寓”的河滨大楼为真实场景创作的。
历史上,以摩天大楼、高级公寓为题材或场景来创作的文学作品虽然为数不多,但还是有非常亮眼的里程碑式的杰作。
集中描写公寓的1930~1940年代的电影、小说有哪些呢?据我所知,1940年代,电影有张骏祥导演、白杨主演的《还乡日记》等。
张爱玲小说《心经》《小团圆》《桂花蒸·阿小悲秋》,散文《公寓生活记趣》等,都是不可超越的杰作。
港台作品,有一个叫《香港重庆大厦》,也是基于一栋大厦展开的研究与创作。
上海自开埠、有租界以来,包括到1970~1980年代,就一直有几组比较突出、相对固定的现实中、物理上或心理上的存在。
这就是:租界与华界、浜南与浜北、上只角与下只角、上层有钱体面人与下层劳动人民等。
两者是一种对应的概念或现象。
它构成了上海的多元性丰富性复杂性,成为一大奇观。
而河滨大楼这一幢老公寓里,就集中了上述所有这些元素和成分。
如上所说,洋与华、新与旧、富与贫、福与祸、火与冰、外来与本土、先进与落后、文明与野蛮、人性的光芒和弱点……所有这些东西,都在河滨大楼并存、对峙、叠加、渗透、融合,并且一直交叉互换着角色。
开埠、有租界以来,在上海这座移民城市,很有代表性、典型性。
能在上海扎下根来,并且住进被称为“远东第一公寓”或“亚洲第一公寓”的第一代移民,都是了不得的。
那么,在上海滩,河滨大楼究竟是怎样一种存在呢?有个有趣的细节。
当年,外省人到上海,如果要去河滨大楼,根本不用地址,随便跳上一辆黄包车或三轮车,说一声“河滨大楼”,车夫就会把你带到大楼门口。
河滨大楼就有这样牛。
自然,能够住进大楼的,肯定就是各行各业的牛人了。
这些牛人,新中国成立前,绝大部分是全球的白领“沪漂”们,有的还是金领,也有许多英美系的高层高管。
以后,英美系被日本人关闭的关闭,赶走的赶走。
再后来,日本投降,英美系回归。
谈新世纪以来上海题材电影的创作状况

谈新世纪以来上海题材电影的创作状况上海与电影似乎有着某种天然的密切联系。
这不仅因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电影放映活动在这座城市进行;在长达50年的时间里,上海成为中国唯一的电影生产基地和消费中心,“上海电影”一度几乎就是中国电影的代名词。
更重要的是,作为现代文化构成之一的电影,曾经是上海都市文化的表征,在现实中参与着上海现代性的建构;而上海万花筒式的多元风貌,也在电影中被反复描绘——电影与上海互为叙事表里,互相交织缠绕,散发着迷人的气息时至今日,虽然上海在电影生产方面已繁华不再,但电影依然是上海现代城市生活的重要内容上海,这座充满生机的城市,依然是电影不断书写的对象一、新世纪以来上海题材电影的创作概况所谓上海题材电影,指的是以上海作为故事发生地,展现上海大都市生活场景,描摹上海市民生态,表现上海独特地域文化景观的影片。
这是从地域、文化角度来界定的。
上海题材电影之所以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说法,原因首先在于一大批以上海为工程期刊/gcsfb/背景的影片已经构成一个具有鲜明特点的影像群。
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孤儿救祖记》、《神女》、《马路天使》、《十字街头》等开创上海电影传统的奠基之作,到40年代的《万家灯火》《、乌鸦与麻雀》、《三毛流浪记》、《一江春水向东流》,众多优秀的上海题材影片将中国电影艺术推向高峰。
上个世纪80年代,一股老上海怀旧风潮突现银幕,先是《上海之夜》、《倾城之恋》,接着是《胭脂扣》、《阮玲玉》、《红玫瑰白玫瑰》,然后是《海上旧梦》、《风月》、《半生缘》、《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等,大量表现老上海的影片赶场般先后涌现,直到新世纪之初的《花样年华》,带着一缕神秘、奢华的气息,“上海”风情在阴柔、绵密的影像中被演绎到极致,“上海”在故事中已然成为一系列诱人的符号,撩拨着普通大众的追慕之心新世纪以来,新的上海题材影片仍然在不断上演。
如果说解放前和新时期上海题材影片主要出自上海本土创作者,而上海怀旧影片的主要创作群体是香港导演,那么新世纪以来上海题材影片的创作者则表现出多元化的倾向。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电影与唯美主义思潮共9页文档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电影与唯美主义思潮唯美主义思潮在19世纪中后期出现于英法等国,主张追求艺术的独立性,反对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价值观,提出了“为艺术而艺术”和“生活的艺术化”的口号。
唯美主义思潮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传入中国。
上海作为20世纪中国的现代化城市,成为唯美主义思潮生根发芽的最佳土壤。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看电影已经成为上海人日常生活的一种新习惯。
唯美主义思潮很快和电影这种典型的视觉传达艺术相结合,在中国电影的探索之路上留下了一幅幅浓墨重彩的艺术画卷。
一上海是中国电影的发源地。
在经历了20世纪初期较为粗糙的“吸引力电影”之后,上海电影逐渐开始向商业化、正规化的叙事型电影转变。
“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随着国外各种文艺思潮传入中国,电影也成为知识分子实现自己艺术主张的一种手段。
但杜宇、史东山、汪煦昌、田汉等人以唯美主义理论作为指导,为中国电影演奏了一曲曲唯美的乐章。
但杜宇是中国电影界的先驱,尽管他创立的上海影戏公司并非成立时间最早的一家,但却是第一家具有明确艺术创作观念和规模化商业运营的影戏公司。
画家出身的但杜宇对美有一种特殊的敏感,他创作的影片画面精美,道具精致,处女作《海誓》明确体现了但杜宇对美的追求。
这部爱情片讲述了一个美貌摩登的少女与一个穷画家自由恋爱、历经磨难终成眷属的故事。
影片一改之前国产片粗制滥造的画风,无论是选景、布景还是摄影都极为讲究。
在拍摄过程中,为解决光线过暗的问题,但杜宇还特意制作了反光板,成为后来人们在拍摄电影时的一大重要工具。
这种对美的追求甚至有些过分:影片中穷画家所住的小草屋尽管外表简陋,但屋内装饰却极为华丽。
正是对形式美的追求,使得但杜宇的作品一直以“融画入影”而著称。
史东山和但杜宇经历类似,他早年也是画家出身,曾参加过上海晨光美术会。
1921年,他进入了但杜宇创办的上海影戏公司。
电影对于史东山和但杜宇来说,是绘画事业的一种延续,是“动的美术”。
史东山曾说:“电影,谁不知道电影是件包含最广、魔力最大的东西,在美术上论起来,电影除了‘音’的美之外,‘色彩’的美、‘线条’的美、‘动作’的美,统言之,无论是‘天然’的美还是‘人造’的美,都能在银幕上有调有序地表现出来。
中国电影改编的历史、发展与当代实践

116GENRE AND SUBJECT类型与题材在中国电影发展历程中,小说和戏剧一直是电影热衷于取材的故事原型。
作为戏曲舞台的纪录片段,中国影史上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任庆泰,1905)可被视作电影改编的初试莺啼。
《定军山》不仅实现了从戏曲到电影的媒介转换,还奠定了中国电影的“影戏”传统与改编的历史渊源。
改编本质是一种再创作,它是在原作的基础上进行的二度加工。
它不仅对本土文本进行改编移植,更是跨文化、跨语言与跨国别的比较文化研究范本。
除此之外,改编前后所涉及的媒介转译也延伸出了媒介比较、跨媒介文化传播等议题与视角。
本文将从中国电影改编的历史谈起,总结产业化语境下中国电影改编的形式与特点,并尝试厘清改编现象带来的理论问题。
一、中国电影改编叙事的历史渊源与理论依据早期中国电影的改编活动更多地取材自古典戏曲或情节性较强的古典小说,如《西游记》《杨贵妃》等等。
由于电影的篇幅原因,无法将古典文学作品完整地搬上银幕,因此多采用选段的形式,节选出作品中的某一独立章节和情节,如但杜宇导演的《盘丝洞》(1927)等。
除了古典小说之外,20世纪的鸳鸯蝴蝶派小说与其作家的编剧创作也为早期的电影改编活动推波助澜。
除了本土文学作品外,早期中国还频频将外国文学作品进行改编。
如根据小仲马小说《茶花女》改编而成的《新茶花》(张石川,1913);莫泊桑的《项链》改编而成的《一串珍珠》(李泽源,1926)等等。
随后,在孤岛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十七年时期直至改革开放,文学和戏剧一直都是电影故事借鉴和改编的范本。
沈从文、矛盾、夏衍、巴金等小说家的经典作品纷纷被改编为电影,借助电影的形式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
如十七年电影中的《林家铺子》(水华,1959)、《青春之歌》(崔嵬,1959)与《早春二月》(谢铁犁,1963)等片;80年代的改编作品《黑炮事件》(黄建新,1985)、《红衣少女》(陆小雅,1985)、《天云山传奇》(谢晋,1981)、《牧马人》(谢晋,1982)……这些铸就影史的经典作品令改编成为中国电影不可或缺的力量。
当代中国电影的上海想象一种基于媒介地理学的考察

当代中国电影的上海想象一种基于媒介地理学的考察一、概述当代中国电影中的上海想象,是一个复杂且多维的文化现象。
它不仅体现了电影作为一种媒介对地理空间的塑造和解读,更反映了上海这座城市在当代中国文化语境中的独特地位和影响。
本文试图从媒介地理学的视角出发,对当代中国电影中的上海想象进行深入的考察和分析。
媒介地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旨在研究媒介与地理空间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
它关注媒介如何呈现、塑造和解读地理空间,以及地理空间如何影响媒介的内容和形式。
在当代中国电影的语境下,上海这座城市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特征,成为了众多电影创作者热衷表现的对象。
电影中的上海想象,既是对现实世界的反映,也是对理想世界的建构。
一方面,电影通过镜头语言和叙事手法,还原了上海的城市景观、社会风貌和文化气息,使观众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这座城市的魅力和活力。
另一方面,电影也借助上海这一地理空间,表达了对现代都市生活的理解、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以及对人性的探讨。
对当代中国电影中的上海想象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电影作为一种媒介的特性和功能,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和趋势。
本文将从多个维度出发,对当代中国电影中的上海想象进行全面的梳理和分析,以期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1. 当代中国电影的发展概况当代中国电影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繁荣与发展。
随着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和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电影产业已成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呈现出多元化、创新化和国际化的趋势。
从市场规模来看,中国电影市场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仅次于北美。
近年来,票房增长势头强劲,观众人次和银幕数量也在稳步上升。
这一成就的背后,是国家对电影产业的重视和扶持,以及电影从业者的辛勤努力和不断创新。
从电影类型和内容来看,当代中国电影正逐渐摆脱单一的“大片”模式,向多元化、差异化的方向发展。
除了传统的动作、喜剧、爱情等类型外,科幻、悬疑、动画等新兴类型也层出不穷。
论新时期中国电影中上海影像的文化内涵

论新时期中国电影中上海影像的文化内涵
衣凤翱
【期刊名称】《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2(008)002
【摘要】新时期中国电影中的沪片、沪地、沪人、沪事及沪风等基本元素共同构
建了上海影像的文化内涵。
沪片自始至终具有求新、商业、通俗等美学特征,而此正印证着海派文化的特质并与海派文化的回归趋向相契合。
石库门弄堂作为沪地“地景”之一投射着导演对海派文化的本体性认识;女性是电影中最能代表“沪地”之中的“沪人”。
沪片中之沪事不仅有都市传奇故事所营造的旧上海之乱世想象,也有上海现代都市故事。
沪片中的视景不仅营造了怀旧之沪风,也彰显着现代化的沪风。
【总页数】4页(P205-207,268)
【作者】衣凤翱
【作者单位】盐城师范学院文学院,江苏盐城224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05
【相关文献】
1.五、六十年代中国电影中的上海影像 [J], 刘靓婷
2."影戏"之辨与新时期中国电影影像探索 [J], 张燕菊
3.全球化时代中国电影的"地方"重构——1990年代以来的"上海-港台"影像研究
[J], 汪黎黎
4.全球化时代中国电影的“地方”重构——1990年代以来的“上海-港台”影像研究 [J], 汪黎黎;
5.巴赞的摄影影像本体论及其对新时期中国电影的影响 [J], 张凌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改革开放三十年与中国电视剧的“城市想象”

关键词:现代化世俗化传奇化城市想象[摘要]:20世纪80年代,随着社会转型与城市改革的兴起,电视剧便参与当代文化的“城市叙述”,开始了“城市想象”,当然,电视剧的“城市想象”随着社会变化而变动,早期的“城市叙述”注重宏大叙事,“改革”、“现代化”是基本主题;但随着社会继续变革,世俗化的“城市叙述”兴起;而随着城市发展,一些电视剧越来越倾向于虚构一个“城市传奇”。
本文即通过一些电视剧的典型文本,描述从一部“现代化认同”,转变为“世俗化认同”,进而再走向“历史传奇”的电视剧城市叙述史。
1984年,中国共产党十二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通过了一项决定,即《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个决定提出:“进一步贯彻执行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方针,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邓小平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章中,也强调“改革要从农村转到城市”。
[1]《决定》的意义堪比1978年启动农村改革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因为从此改革由农村转入城市,上海、大连等城市首先“开放”,城市蓬勃发展起来;到了20世纪90年代,城市改革进入第二阶段后,中国城市人口从1978年10%左右,上升到30%左右,到1999年,全国城市数共667个左右,200万以上的有13个,100万到200万的人口24个,50万到100万的49个,20万到50万人的城市达216个。
[2]伴随着城市发展,城市文化也相应地发达了,报纸、广告和都市电影开始迅速发展,繁华城市变成了一个雷蒙•威廉斯所说的大熔炉,“各种特殊文化引人入胜的视觉形象和风格并没有消失,不止是民族语言、民族传说、音乐和舞蹈的民族风格,而这一切现在都经过了大都市的这种严峻勘验,它在重要的事实方面不止是大熔炉,而是一个本身紧张的、爱视觉上和语言上令人兴奋的过程,从中出现了各种异常新颖的形式。
”[3]这个“大熔炉”为各种“异常新颖的形式”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即城市本身成为艺术创新的资源,新兴的中国大陆电视剧也很快把目光转向了城市,有学者甚至认为在1989年前后,农村题材的电视剧便已经退居边缘位置,这样的说法当然有些夸张,因为乡村题材的电视剧在20世纪80年代仍然占据了主导潮流。
人文上海:彭小莲电影作品中的城市意象系列研究

一
I2 6 3
面。
生活 空间 , 无疑是丧失能 “ 身立命 ” 安 的家园 寓所 。记忆 成 为
了彭小莲 上海 影像 中最 焦灼 最温情的关键 词。
这些作品 中的上海更 多地呈现 如华裔学 者李 欧梵 所描绘 所概 括的“ 上海摩登 ” 的一 面 , 即包 括 以现代 城 市发 展 的物 质表 征: 声光 电化 、 摩天大厦 、 雪茄 、 香水 、 跟鞋 , 高 以及 各种娱 乐形
的身体 和空间发生 体验关 系 , 而是 让人 的身 体和 空间发 生 错
景观式的摩登上海 , 还是废 墟式 的颓 废之 都展示 了城 市这 一 “ 人造空 间” 的巨大变化 , 方面பைடு நூலகம் 为人类 主体物 质创 造能 力 一
年 )《 丽上海 》 20 年 ) ,美 (03 以及 《 上海伦 巴》 20 年 ) (05 。借助
这些独特优美 的城市 意象 呈现 , 小莲将 城 市空 间与现 代社 彭
作 者 简 介 : 敬 ( 97一 ) 女 , , 东 师 范 大 学 传 播 学 院 在 读 博 士 研 究 生 , 刘 17 , 汉 华 闽江 学 院 中文 系 讲 师 。 研 究 方 向 : 视 艺 术 与 视 觉 文 化研 究。 影
口 敬 人 上 — 小 影 中 城市 象 列 究 刘 文 海 —彭 莲电 作品 的 意 系 研
会 的发展 、 现代人的生命存在 、 现代人伦 维系 等人文 内涵相连 接 , 予上海这座现代城市典范浓郁 的人文气质。 赋
上海作为 中国现 代新 都市 文化典 范 , 断地 被各 类 影像 不
文本书写和塑形 。从上世 纪 2 0年代 的《 稽大 王游驴 记》 滑 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中国电影的上海想象(1990-2013)
从媒介地理学的视角来看,当代中国电影的“上海想象”是对上海——这座背负暧昧历史身份、指向中国未来、飘浮在全球化最前沿的城市发起的种种“想象的地理”,它们之间既有共同的面相,又有各自不同的“地图”。
本文基于媒介地理学的研究视角,借鉴媒介地理学的主要研究范式,分别从生产地理、空间、时间、地方等维度考察当代中国电影的“上海想象”,探寻其背后潜藏的权力关系和文化意义,揭示“上海想象”和全球化语境及都市变革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
当代中国电影置身于电影生态剧变的背景和消费社会的游戏规则之中,始终在“商业性-艺术性”、“全球化-本土化”、“传统-现代”、“历史-当下”等多重夹缝中探索着“上海想象”的多种可能性。
这种探索虽有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但当代中国电影的“上海想象”仍在纷繁芜杂的语境中努力重构着“上海”——这个中国最特殊的“地方”的意义。
一个更具开放性和包容力、散发着自由气息、又独具魅力的“上海”在影像文本中呼之欲出。
一种自由、平等的启蒙意识,以及更具普世意义的平等、民主的价值观在影像中滋生、蔓延,这就是当代中国电影“上海想象”的革命性意义。
本文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绪论部分,在简要描述中国电影的“上海想象”史和转型期中国电影“上海想象”的语境和背景之后,对研究现状进行梳理,指出目前的研究普遍存在重视不够、系统性欠缺、狭隘的地方文化主义立场等问题,并提出了本文基于“媒介地理学”的研究视角。
第一章“‘上海想象’的生产地理”主要从“影像生产”的角度,勾勒“上海想象”生产环境
上的地理变迁及其文化意义。
首先,就影像生产资本从本地性到跨国(地)性的地理变化,分析“上海想象”自“本土化”到“边界模糊”的总体面貌变迁;其次,由不同创作群体各异的地理身份出发,勾勒、解读“上海想象”的几种主要路径。
第二章“‘上海想象’中的空间建构:都市变革的显影”分别从“空间整体与混杂的博弈”、“空间流动”、“空间拼贴与戏仿”三个方面分析“上海想象”的空间范式及其与都市变革的关系。
“上海想象”通过空间整体性与混杂性的博弈,
勾勒出迥然不同的都市空间体验,折射出转型期中国多元的意识形态和各种权力间的碰撞与角力;“流动性”普遍存在于“上海想象”的空间建构中,这是对先天混杂、又时处急剧变革中的上海空间的真实反映,更是影像媒介在全球化背景下对上海空间的一种主动性建构;“上海想象”还通过拼贴、戏仿等方式对空间进行碎化、移植和重组,这既是后大都市时代空间经验的影像化呈现,也是对后现代城市空间的一种媒介化生产。
第三章“‘过去’—‘未来’:‘上海想象’的时间危机”从“时间”维度对作为大众文化的“上海想象”进行批判性解读。
“上海想象”通过“将时间空间化”、用时尚符码制造“现在”的狂欢等策略,填平了一座城市的历史深度,停止了大众对时间、生存的追问。
关于“时间”的共同经验被再造成碎片化、模式化、感官化的“空间感”,从而制造出指向消费的“城市认同”。
这种“认同”由于缺乏内在支撑的文化肌理和真切的体验、记忆,显得虚幻、脆弱。
这是作为大众文化的“上海想象”难以摆脱的时间困境,它正是以此为代价,参与到消费社会“媒介地理”的生产之中。
第四章“多地性:
全球化中的‘上海’重构”将视线对准“上海想象”在地理维度上的一个重要标识——多地性,即在一个影像文本内部,通过迁徙、交通、通信、想象等各种途径,使某一个地点与其他地点之间互相连通,并以此构建起叙事基本框架的策略。
通过对“多地性”的聚焦式研究,分别梳理了“上海想象”中三种主要的多地性建构模式,即“上海-海外”、“上海-港台”、“上海-内地”,分析它们的特点和规律,进而解析“多地性”为“上海”——这个作为“地方”的概念注入新鲜活力的方式,揭示“上海想象”在全球化中艰难定位自身和重构“地方”的路径。
结语“大写‘上海’:‘全球-本土城市’与‘传奇之城’”将中国电影的“上海想象”放置在“全球-本土”的尺度范畴内,分别从“地方记忆的文化召唤”、“全球经验中的地方认同”和“自由开放的流动枢纽站”三个层面总结“上海想象”在新的历史语境下书写“上海”的能动性策略。
在“本土性”对“全球性”多种形式的回应与调适过程中,“上海”被大写为“全球-本土城市”和“传奇之城”。
正是在“全球”与“本土”的裂痕和缝隙中,一种有关自由的启蒙意识,一种更具普世意义的平等、民主的价值观逐渐滋生和蔓延,这是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电影大写“上海”的革命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