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 视听语言复习 第一至三章 知识点总结
视听语言复习大纲

视听语言第一章视听语言概述一、视听语言建立的基础——人的视听感知特性1、视觉暂留原理2、似动现象3、心理补偿机制(完型心理学)二、视听语言符号系统的建立——人的视听思维的形成(形象化的表现和暗示)1、理解视听语言符号符号是指称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它是人类传播的要素,它单独地存在于传播关系的参加者之间——这些要素在一方的思想中代表某个意思,如果被另一方接受,也就在另一方的思想中代表了这个意思。
——施拉姆a) 符号均能代表一定的意义;b) 符号是传——受之间的一个中介,是传播信息的中介;c) 符号包括语言及其形式要素符号=能指+意指比较文字语言(抽象)和视听语言(具象)●篇章—段落—句子—词汇(语素)●影片—段落—场面—镜头(画面元素✹视听语言的界定:是影视作品用以展示形象、叙述事件、表达情感、传播意义的影像与声音等符号,按照特定的叙事方式组织安排而成的一个完整的象征体系。
✹理解:影像具有纪录性和幻觉性的双重特性视听语言没有为每一个影像规定固定的含义,带来能指的无限性和所指的多义性视听语言的表达和感受不是线性的,而是通过视觉听觉元素在时空中的运动构成的。
2、把握视听语言系统(一)声音:1)人声:包括:l 对话、l 独白l 旁白2)音乐:l 有声源音乐和无声源音乐(配乐)l 器乐和声乐3)音响:(自然音响和人为音响)l 动作音响l 机械音响l 自然音响l 背景音响l 特殊音响☆同期声(现场声)=现场语言+现场音乐+现场音响概念(以电视新闻为例):拍摄人物讲话的同时录下的讲话声和背景声,包括现场采访同期声(新闻现场中记者和采访对象的说话声)和现场效果同期声(伴随新闻事件发生而同时发出的各种音响)。
意味着真实感和现场感、准确性和权威性,引导观众的参与意识。
✹(二)图像符号:1、活动影像:1)变化的景别: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2)活跃的角度:*平——仰——俯*正——侧——背*客观性角度(主流、基础)*主观性角度包括1、主观视点:模拟画面主体的视点或视觉印象2、主观心理:主体心理投射出来的视觉印象3)运动的镜头:✹推:突出人物主体或事件细节。
《视听语言》重点整理

题型:1、单选 15题(15分)2、填空 10题(10分)3、名词解释 5题(15分)4、简答 5题(30分)5、论述题 2题(20分)6、案例分析 1题(10分)第一章视听语言概论(第一节——第三节:填空选择为主,注意年代、发展史、起源)第一节1、视听语言定义:(P2)视听语言主要是电影的艺术手段,同时也是大众传媒中的一种符号编码系统。
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态,其主要包括:镜头、镜头的拍摄、镜头的组接和声画关系。
第二节2、视听语言的基本规律:(P2)①视听语言的基本规律是模仿人的视听感知经验。
②视听语言的传播是单向的。
③视听语言中的元素与文字或词语语言系统中的元素是不同的。
④视听语言是一种创造性的语言。
18世纪产生了“记录媒介”,20世纪产生“视听媒介”(属于记录媒介)第三节3、19世纪之前,传播媒介从媒介材料上分为两类:(P5)⑴身体媒介;⑵再现性媒介。
4、视听媒介的媒介材料——光波与声波。
5、动画电影的起源——17世纪阿塔纳斯·珂雪发明“魔术幻灯”(P6)6、动画电影的发展:(P6)⑴1824年。
彼得·罗杰提出“视觉暂留”现象。
⑵法国人艾米儿·科尔是第一位将通俗漫画家的乔治·马努斯的漫画制作成动画。
⑶温瑟·麦凯1914年,电影史上著名代表作《恐龙葛蒂》;电影史上第一部长达20分钟的动画纪录片《路斯坦尼亚号之沉没》。
⑷①第一部音画同步的有声卡通片——1928年《蒸汽船威力》(主角米老鼠)②1932年第一部彩色卡通片,第一部奥斯卡动画短片奖——《花与树》③《老磨坊》——1937年,首次采用多层摄影台营造视觉深度,这一年,迪士尼进入:美国卡通黄金时代”。
④《白雪公主》——1937年,其拥有多项世界第一。
世界第一部长篇剧情动画电影;世界第一部发行原声音乐的电影(唱片形式);世界第一部使用多层次摄影机拍摄的动画;世界第一部举行隆重首映式的动画,获得第十一届奥斯卡特别成就奖,最佳原著配乐提名。
视听语言复习重点

视听语⾔复习重点视听语⾔复习重点⼀、蒙太奇的功能及作⽤:蒙太奇是指影视制作中把不同的画⾯及其他相关素材有机地、艺术地组接在⼀起,使之符合创作者的构思与意图,从⽽产⽣新的表达意义的艺术创作⼿段。
(⼀)叙事电影的画⾯是分别拍摄的,运⽤蒙太奇⼿法把众多的镜头剪辑来,可以表现完整的思想内容,叙述故事,构成⼀部为⼴⼤观众所理解的影⽚(或某⼀⽚段)。
镜头,当他们是孤零零的时候,那是没有什么价值的,但⼀旦将它们按蒙太奇规律连接,便成了动⼈的饶有风趣的影⽚。
这就是夏衍所说的“所谓蒙太奇,就是依照着情节的发展和观众注意⼒和关⼼的程序,把⼀个个镜头合乎逻辑地有节奏地连接起来,使观众得到⼀个明确,⽣动的印象或感觉,从⽽使他们正确地了解⼀件事情的发展”。
(⼆)表意蒙太奇的作⽤是多⽅⾯的,分散的镜头,利⽤蒙太奇⽅法组接在⼀起,不仅能让⼈看懂影⽚叙述的内容,⽽且能赋予画⾯以新的含义。
(⼏乎⽂学中拥有的⼀切修辞⼿段,对⽐、双关、隐喻、借代等等,它都能加以运⽤。
它使抽象的思想,微妙的感情形象化了,视觉化了,使电影产⽣诗情画意,深化影⽚的思想内容,加强影⽚情绪的感染⼒,极⼤地丰富了电影语⾔的宝库。
(三)运⽤声画蒙太奇产⽣特殊的艺术效果电影的声⾳包括对⽩、⾳乐和⾳响三个⽅⾯,处理电影中声⾳和画⾯的关系也叫声⾳蒙太奇。
声画蒙太奇的⽅法有下⾯⼏种:1.声画合⼀声⾳和画⾯紧紧配合,形成“同步”。
如画⾯有⼀只鸟在叫,同时就出现鸟叫声;画⾯有飞机来,同是时就听到飞机声;画⾯上两⼈在交谈,传来的也是他们的谈话声。
2.声画分⽴。
也就是说声⾳和发声物体不在同⼀画⾯,声⾳是以画外⾳的形式出现的。
声画分⽴的⼀个明显的作⽤是能够扩展画⾯的空间容量。
例如在听到关门声和车辆开⾛的同时,银幕上便出现了⼥主⼈公依窗⽽⽴,悲痛欲绝的形象,我们并没有看到对⽅的离去。
从这个例⼦可以看出,“声画分⽴”突破了银幕框的限制,使影⽚增加了空间容量。
因为在这个画⾯上,我们看到的只是⼥主⼈公伫⽴的空间——房屋靠窗的⼀⾓,可是关门声和汽车民动的声,却暗⽰出这个房间以外的空间的存在,把画⾯伸到画⾯框以外去了。
视听语言笔记

视听语言笔记第一章画面(一)镜头元素一、景别分类:大远景、大全景、中景、近景、特写、满景、远景、全景、中近景大远景:1、尽量通过景物与人物的布局、色彩、明暗关系、线条等有机构成,造成整体的画面情绪。
画面的重点是用景别形成一种画面情绪与气氛。
2、清楚地表达环境规模、空间范围、地域位置、人物位置关系、主体运动方向,使环境能独立地表达出视觉效果。
3、从根本上讲,要形成画面的透视效果。
4、多采取静止的画面形式。
远景(人物占画面的三分之一):与大远景相比,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更为重要。
大全景(人物占画面的三分之二)人物与环境同等重要。
1、大全景的使用要和整场戏的处理全部考虑,符合整场戏的节奏。
2、往往用再段落的开头,以表达全名的空间关系。
3、在构图时,主体的线条要与其他线条搭配。
4、这种景别的剪辑往往会影响到前后镜头,往往在其他镜头的处理中,要考虑视觉连贯。
全景1、是每场戏拍摄的总角度。
2、在构图中,人不能够顶天立地。
3、明确表达出场景中人物的位置关系,建立起人物与环境关系。
4、人物身上的环境光效变化要准确统一。
中景(人物膝盖以上)1、突出人物——从光线、色彩、明暗、虚实等方面。
2、尽量避免单人画面,采用双人或多人画面。
3、中景画面的目的是叙事,多用于表现对话的人物。
4、准确在中景画面中表现人物的透视关系,空间关系,必须与镜头调度,拍摄的方式方法一起考虑。
5、在构图上,防止产生视觉呆板,避免产生线性或并行排列,可以改变前后景关系与前后变化,也可考虑改变镜头焦距来改变画面背景的虚实。
近景(人物胸部以上)1、近景取其质——人物的神态表情。
(给人物的手势留有一定空间;人物的上身形体,特别是肩部,不能破坏人物的面部表情;手势:动作范围不能太大,否则会分散人的注意力。
)2、近景画面是肖像画面,要考虑人物最佳角度的选择。
3、构图中对平、仰、俯视三种角度的运动要谨慎。
既要考虑人物肖像的完美,又要考虑人物形象鲜明,同时还要注意画面之间的连接。
视听语言考试汇总

《视听语言》复习提纲一、填空题(10个小题)二、名词解释(4个小题)简答题(4个小题)第一章影像&1.1景别1、景别:是画面从二维平面上识别人物位置和空间关系,直观上看也就是取景区域、画面范围大小的不同。
2、划分景别的标准:画框中所截取的人物身体部分的多少大景别远景:情绪性景别,是涵盖广阔空间的的画面,以表现环境气势,画面中没有明确主体,人物所占比例很小,抒发情感,渲染气氛,用于影片的开场和结尾;是一种概括性镜头全景:基本的介绍性景别,表现成年人全身或场景全貌的画面,主要用来介绍环境和事物发展的整体面貌,又称为“定位性镜头”;有利于交代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景别越小,环境占的越小,人物表现的越突出小景别中景:最常用的叙述性景别,展现场景局部或人物胸部以下、膝盖以上部分可以看到人物的动作的景别。
表现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行动、交流,生动展现人物的动作和姿态可以看清人物的表情,是电视媒体的常用景别近景:具有较强交流性的景别,表现人物胸部以上或物体局部的景别,用于刻画人物性格,环境次要,主要突出人物面部表情。
特写:主观性强的景别,起到强调,制造悬念作用常被用来弱化剪辑上的失误,也称为“万能镜头”特写指以细腻来表现人物或被拍摄物体细部特征时常用于主观镜头,表现人物主观视点大景别小景别远景、全景中、近、特表现人物形体关系表现人物神态关系空间环境描写空间环境虚写重在环境景物的表现重在人物的表现景别越小,动感越强,主观性越强,剪辑节奏越快景别的剪辑规则1.在相同的时间长度中,小景物的剪辑长度短于大景别。
(常规叙事的情况下,特写用2秒左右,中景用3~4秒左右,全景则用5~6秒左右)2.同一运动主体在相同的运动速度下,景别越小,动感越强3.同一主体(或相似物体)在角度不变或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前后镜头的景别变化过小,会致使视觉跳动感增强。
(例如采访断点)4.运用不同景别的镜头组合,可以实现有层次描述事件的目的。
视听元素考试重点总结

视听元素考试重点总结第一章影像第一节基本概念1、(简答)镜头的含义包括哪三方面?1、物理学中的“镜头”:指摄影机上的光学透镜组。
2、拍摄时谈到的“镜头”:指一次开机到一次关机之间所拍摄的画面。
3、剪辑后的镜头:两个剪切点之间的一段画面。
2、(简答)卢米埃尔兄弟时代使用的“活动电影机”,具有的五大优势:1、既能拍又能放,使用赛璐璐软胶片,集拍摄、印、放三位一体。
2、(机器的成本和重量,也都要远远低于爱迪生和其他发明家们的那些设备)成本低,重量轻,便于携带。
手柄式自重不到16榜,适合各种场景的拍摄。
3、(在速度上)放映速度1/16秒,更接近于1/24秒的正常速度。
4、依照缝纫机“动—停—动—停”的原理,制造了电影放映机的机械(片门,遮片),解决了机器的片带牵引问题。
5、同时又是一种投影式的放映机,可以把影像投射在银幕上。
这样便从技术上确立了投影式电影的群体参与性,可以让更多人同时观看。
3、匈牙利电影理论家贝拉。
巴拉兹曾把电影艺术譬喻为一种语言,与戏剧相区别。
这种“新语言”的特征(构成要素)是:1、在同一场面中,电影能够任意改变观者与银幕表现对象的距离,从而产生不同的画面景别。
2、能够把完整的场景分割成不同的部分(镜头)。
3、再同一场面中,能够改变拍摄角度、纵深镜头的焦点。
4、蒙太奇:按照一定的顺序把镜头连接起来,构成完整的画面时间序列。
第二节画框1、画框的概念画框,也叫景框,原是美术创作中使用的一个台词。
简单的说,它是用木条或者线条包围成的一个封闭的四边框,用来把绘画的空间与绘画作品以外的空间分割开,并且相互区别。
影视作品的影像也是在这样一个四边框中呈现,它大致相当于镜头的取景框。
拍摄对象进入画框,也就是俗话说的“闯入镜头”,叫“入画”;相反,出画框就叫“出画”。
通常画框的左边叫“画左”,右画框叫“话右”。
2、画框的作用1、因为画框的包围,才使镜头拍摄到的影像与真实世界相区别。
2、我们看待真真实世界的习惯也决定了我们在结构画框时,带有一些约定俗成的潜规则。
视听语言知识点归纳总结

视听语言知识点归纳总结一、视觉语言知识点1. 图像处理图像处理是指使用计算机技术对图像进行处理和分析的过程。
图像处理技术可以包括图像采集、图像存储、图像压缩、图像增强、图像复原、图像分割等。
图像处理的目的是通过图像处理的方式改变或者加强图像的特定属性,使得图像在特定的应用领域中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
2. 视觉匹配视觉匹配是指在处理图像时,根据图像的特征进行匹配。
通常情况下,我们会使用图像的特征点、轮廓、颜色信息等来进行视觉匹配。
通过视觉匹配,我们可以实现图像的对齐、配准、跟踪等功能。
3. 视觉识别视觉识别是指根据图像的特征来识别图像中的物体。
常见的视觉识别技术包括目标检测、目标跟踪、人脸识别等。
通过视觉识别技术,我们可以实现人脸识别门禁系统、车牌识别系统、智能监控系统等应用。
4. 视觉跟踪视觉跟踪是指使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对目标进行跟踪的过程。
通过视觉跟踪技术,我们可以实现目标的实时定位、轨迹的追踪等功能。
视觉跟踪技术在自动驾驶、无人机航迹跟踪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5. 图像识别图像识别是指通过对图像的特征进行提取和分析,从而实现对图像内容的识别和分类。
图像识别技术可以应用于图像搜索、图像检索、图像分类等领域。
通过图像识别技术,我们可以实现智能手机的人脸解锁、智能家居的动作识别等应用。
6. 图像分割图像分割是将图像划分为若干个具有独立特征的区域的过程。
图像分割技术是图像处理技术中的一项重要技术,它可以应用于医学影像分析、目标检测、图像检索等领域。
常用的图像分割方法包括阈值分割、边缘检测、区域生长等。
二、听觉语言知识点1. 语音信号处理语音信号处理是指使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对语音信号进行处理和分析的过程。
语音信号处理技术可以包括语音采集、语音编码、语音合成、语音识别、语音增强等。
语音信号处理技术在通信、语音识别、语音合成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2. 声音识别声音识别是指根据声音的特征对声音进行识别和分析的过程。
《视听语言》笔记

第一讲视听语言的形成史视听语言=蒙太奇(镜头、剪接)电影:1、是造型和叙事2、是空间和时间一、单镜头时期1889 乔治.伊斯曼50英尺/ 1895 卢米埃尔技术主义——爱迪生基本特征:1、抓住了物体运动这个特征;2、摄影选择的角度是电影化的;3、出现了故事片(事件片)——来自生活,有头有尾的事件;4、全部是单镜头。
电影的最大特征:记实性(人为的参与降到最低——选择)二、戏剧性分镜头的时期梅里爱1896 把杂耍、魔术与电影结合,把戏剧引入电影/ 镜头分切(技术上的失误)/ 电影特技基本特征:1、发明了电影特技(停机再拍、慢动作、快动作、倒放、叠化);建立在真实基础上的假定性;2、乐队指挥式的机位、死板的全景;3、开始拍摄长故事片,开始戏剧式分场、分镜头;4、题材广泛(科幻、神话)审美上酷爱人工环境;依靠外来的艺术形式创造审美——“表现美学”——二十年代高潮《卡里加里博士》、《水手奎赖尔》;5、有系统地把绝大部分舞台的东西搬到银幕上来(剧本、演员、化妆、布景、分场、分幕、字幕);6、开始商业操作;7、电影的另一大特征出现:假定性和故事性(不是事件)三、电影的结构方式出现1904 鲍特《火车大劫案》分场景十四场戏出现了分镜头、特写特征:1、多个空间、多场景完成了叙事;2、平行蒙太奇;3、出现了类型片(西部片)四、完整的视觉语言的形成格里菲斯出现系统的镜头《一个国家的诞生》制作10万美元、12本、1200多镜头(中国现今故事片9本600-800镜头)特征:1、平行蒙太奇——交叉蒙太奇(把戏剧化的矛盾因素融入到平行中)/ “最后一分钟营救”——最电影化的一种手段/ 《党同伐异》;2、景别作为一种电影手段被广泛采用(广泛而交叉使用);3、社会问题进入电影的讨论范畴《一个国家的诞生》种族歧视电影的本体(文本)与泛文本/ 泛文本——社会道德价值观念、哲学、政治、经济等;4、哲学问题进入电影的讨论范畴《党同伐异》/ 传达理念的方式比较机械和理性、对概念的抽象理解、情感的介入五、蒙太奇学派的形成普多夫金和爱森斯坦1、普多夫金:结构性剪辑(抒情、渲染)把格里菲斯的分镜头理论系统化,并加入抒情蒙太奇,更注重叙事和情节的渲染/ 《母亲》《圣彼得堡的末日》;2、爱森斯坦《战舰波将金号》纯粹技巧方式提出蒙太奇概念六、未来电影语言倾向1、视听语言的发展依赖于技术和技术密不可分①电影的诞生光学镜头、感光材料、机械革命;②分切的出现停机再拍;③声音的出现同步声音的出现;④色彩的出现和胶片的革新2、电脑在电影中的应用工具式三维电脑——三维电脑可以改变很多东西,但不能改变电影的本质——写实(物质现实的复原)作业赏析:93级毛小睿《地下铁》95﹒04﹒20封闭狭小的空间,两个可能相互吸引的陌生人发生的事情(通俗模式——虚无结尾)结尾一组空灵的镜头93级王海啸《日子》对于风格的坚持/ 寻找视觉点“喷水” / 镜头的使用——“一顺” / 强大的镜头(女孩面对镜头,结束与观众的隔绝,试图沟通)艺术化的东西都是推向极至、绝对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画面造型语言1.景别的定义:画面从二维平面上识别人物位置和空间关系。
是完成电影电视画面空间塑造的重要形式。
2.景别的分类:全景系列------- 大远景远景大全景全景人物全景近景系列------- 中景近景特写大特写3.景别的划分与功能中景以上的都是远景系列景别;中景以下的都是近景系列景别。
4.景别的意义a.暗示、描绘电影空间b.建立影片与观众、人物之间的情感距离c.建构整理视觉风格和导演风格5.景别的剪辑规则在一般的电影类型叙事中,尽量追求画面之间的平稳流畅,避免产生使观众脱离叙事情景的视觉跳跃。
规则:a.相邻景别不相接,以免产生跳跃感。
b.不轻易使用两极镜头。
两极镜头指远景系列和近景系列的镜头。
c.景别越往远景系列,画面的时长越长,景别越往近景系列,画面时间越短。
6.焦距的定义:也叫焦点距离,指从光学透视的主点至焦点的距离。
焦距是导演对画面视觉中心、造型效果控制的重要手段。
焦距改变景物中的主体成像清晰度,从而控制视觉中心,也改变画面中的景物和主体的关系,实现某种造型效果。
7.焦距的分类a.定焦镜头:标准镜头、长焦距镜头、短焦距镜头b.变焦镜头8.景深的定义指通过光学镜头拍摄下的画面,其影响清晰的纵深范围。
即所表现的分置再不同距离上的景物影像清晰的空间范围。
9.角度的定义:又称摄影角度、镜头角度、拍摄角度、机位角度。
指摄影机与被摄物体之间产生的几何角度,包括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角度。
角度是摄影创作的重要手段之一,是视听语言的理解中的重要技术要素。
10.角度的意义体现在:a.角度是一种重要的画面造型手段b.角度体现人物位置关系和叙事信息c.角度是一种塑造人物形象,表达对人物和场景情感态度的导演手段。
11.角度的画面造型特点和基本功能a.俯瞰:又称大俯角,摄影机垂直于被摄体。
特点功能:表现力极强,能表现景物全貌,画面中人物渺小,是反常角度,希区柯克的电影中常用此角度来表现人物命运的扑朔迷离。
有一定的视觉冲击力和情感的超脱感,常用于片头片尾以将观众带入或带出故事。
b.俯拍:又称“俯角度”,摄相机镜头视轴偏向水平线下方的拍摄方式。
特点功能:竖向线条被压缩,景物垂直方向的特点被忽略,人物显得渺小。
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用以表现环境对任务的压抑。
能体现环境的宽广及规模,强调环境。
拍摄人物时,表现孤立无援、绝望的氛围。
c.仰拍:又称“仰角度”,镜头视轴偏向水平线上方的拍摄方式,低于拍摄主体的视平线。
特点功能:后景或者陪体被简化,衬托了主体。
仰拍能加强画面整体的垂直感,动感强烈。
常被用来表现人物的武打动作。
拍摄一些多人场面时,能制造混乱的视觉效果。
仰拍有特殊的造型效果,使被摄人物显得高大而是人物变形,对观众心理产生压力。
常用于塑造人物。
如《公民凯恩》中呈现出一种人物在环境中被围困的感觉。
d.平拍:摄像机处于被摄对象水平的位置,画面又平稳感。
特点功能:画面透视感较正常、客观。
但在视觉上比较平淡,能保证场景中故事讲述的清晰。
平角度也用来拍摄人物的主观视点,显示平等关系。
不追求角度的奇异性,影像风格平实。
12.角度作为叙事手段a.角度的选择常由拍摄场景空间的要求决定,角度的选择是为了许是方便,以便更好地展示空间和讲述故事情节。
b.角度作为叙事手段还可以体现人物位置关系与叙事关系。
13.角度作为导演的表达手段导演常常利用仰角和俯角来表达个人对场景的评价或引导观众的看法。
影片《巴顿将军》中用仰角拍摄,对巴顿的骄傲、高贵的军人气质给予正面的评价。
14.构图a.定义:指再一定的画幅格式中,为表现某一特定的内容和视觉美感效果,将镜头前被表现的对象以及摄影的各种造型元素(线条、光影、影调、色调),有机的组织、分布在画面中,形成一定的画面形式。
实际上是对拍摄对象的选择和对空间的重构。
b.意义:1.使画面构图准确传达形象特征、形式感、美感——造型性2.突出主体形象——叙事性3.制造画面的隐喻效果——象征性(1)位置原则:中央部位通常留给最重要的视觉形象;顶部可以表现权力、威望;边缘显得渺小无力量;下方具有从属、脆弱、无力的特征。
(2)面积原则:在画面中人眼首先观察或者着重观察的内容视觉重量较重,反之视觉重量较轻。
画左和画面上方重量较重。
画面内视线关注的内容视觉重量较重;占有更大面积的部分视觉重量重于小面积的内容。
c.基本形式:1.几何中心:画面对边中线交叉点或画面两条对角线交叉点。
几何中心位置能使视线集中,画面产生对称、均衡、庄重感和形式感,视觉上更强调、更集中、容易有呆滞感。
2.视觉中心: 按黄金分割律的分法,构成画面的四个交叉点,吸引观众的视觉注意。
3.趣味中心: 不以视觉因素的结构为主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而以被摄体动作、表情、形态、时间的情节点为中心来吸引观众注意力。
d.构图规则:1.构图的视觉要素——形状、线条、光线、色彩、景深、透视等。
2.构图的主要目标:组合视觉要素,吸引观众视觉注意,形成视觉中心。
3.构图规则之——对比:色彩对比、光线明暗对比、线条对比、运动方向对比、动静对比。
4.构图规则之——均衡:以画面中心为支点,使被摄对象在画面上下、左右所表现的影调、明暗、色彩等在布局上求得视觉重量的平衡为均衡。
构图中的地平线位置一般处于画面中下方,使画面看上去平稳。
视觉分量:构图所形成的视觉注意度。
5.构图规则之——对称:画面结构上下、左右视觉元素的分量形成相对称的形式,给人稳定、庄严、压抑的感受。
6.构图规则之——集中:在画面中利用人物的运动、视线方向、光线的明暗分布等,把观众的视觉注意力集中到主要对象上。
15.色彩的基本知识色相:由波长决定的不同种类的色彩叫色相或色别。
色值:指色彩的亮度指标,也叫色彩的明度、亮度。
同一色彩具有不同的亮度等级。
色值是画面中的亮与暗的比例关系。
色彩纯度:即饱和度,色彩呈现的量化指标,是根据色相组成的数量来划分的。
色温:一种测量光源色材值的指标。
色温值——当时激光源成分与完全辐射体在某一温度时的光谱成分,表示色温开尔文的符号是K。
16.色彩的情绪性暖色系列:红、橙、黄、黄绿。
暖色系列代表不安、刺激、温暖、活力。
冷色系列:淡绿、青、蓝、蓝紫。
冷色调代表安静、孤独、后退。
色彩的情绪功能:a.红色——最醒目的色彩,有很强的视觉穿透力。
b.黄色——最辉煌、最光明的色彩。
代表着鲜明、发射光亮的物质。
c.蓝色——使人的视网膜收缩、神经局部抑制,忧郁。
d.绿色——中波光色,对视网膜刺激适中,生机勃勃,宁静安逸。
e.白色——纯洁、神圣。
电影中常用来表现回忆和梦幻般的场景。
f.黑色——画面中的背光面、阴影部分。
造型效果神秘、阴郁。
17.色彩的特殊原理色反差:指色彩色别的差异。
是影片色彩的视觉效果,构成影片色彩风格的一个关键因素。
色环上距离越远,色反差就越大,互为补色的色彩反差最大。
色差大,色别之间会形成鲜明对比,视觉上会明快、强烈。
色差小,色别间对比弱,则给人柔和的视觉效果。
色对比:a.色彩同时对比——人言在同一时间和空间内,接受两种以上的色彩时产生的视觉比较关系。
b.色彩相继对比——人眼在连续的时间、空间内所接受的两种以上的色彩对比时产生的视觉关系。
色调:a.定义——彩色电影电视画面中总的色彩组织或配置,以某种颜色为主导使画面呈现一定的色彩倾向。
b.表现功能——展现空间和作为场景视觉风格的一种修饰。
使场景、画面之间和谐一致或者实现某种对比,从而具有表达的意义。
色调可以呈现空间、描述事物的外在特征,建立一种视觉连续性。
c.运用——和谐和对比是电影色调运用中最重要的两个关系,是导演用来实现特定效果的重要技巧。
是建立或者打破连续性最有用最有效的手段。
再影调方面镜头持续的和谐来自于各个视觉元素的调度和使用。
18.色彩/色调手段色彩的基本功能:呈现空间、装饰画面、实现特定的视觉风格。
和谐:在影调方面镜头持续的和谐来自于各个视觉元素的调度和使用,和谐元素的组织。
色彩的和谐关系是建立影片整体色调的基础。
对比:色彩对比作用在于能够直接的引起愤怒,激动。
对比关系常常是在与主色调的对比中呈现重点色,在某一时刻强调某一细节的重要色彩手段,也是电影画面构图调节视觉重量的方法之一。
主题色的呈现:主题色指全篇主题思想传达的色彩符号,主题色都是被影片的创作者再影片的叙事逻辑中编码的。
色彩所被赋予的意义要在场景中呈现并不断强调,主要通过以下方法——a.主题色的呈现频率和面积b.利用色彩同时对比和相继对比中突出主题色,如《红色沙漠》。
c.视觉元素的色彩控制。
19.光线概念:光线是表达情绪、营造画面气氛的重要手段;光线效果和影调是影片形成视觉风格的造型元素。
影调是画面整体用光的基调,不同的用光决定了画面的影调。
光的类型:a.按光源性质分类自然光源:主要来自太阳和天光,亮度强、范围广、色温较一致。
日出日落时光线柔和,中午画面凌厉,雨雪阴天画面阴郁。
为日光光效。
人工光源:用灯光为主要照度的设备,选用灯种类不同则色温不同,自由度比较大、戏剧性更强。
为灯光光效。
b.按光源位置分类光位是影响物体造型形状的主要因素,主要造型光的位置以方向来分主要有——正面光、侧面光、逆光按光效的反差性质分类:硬光和软光光线在电影中的作用a.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
b.渲染环境气氛c.表现人物情绪d.作为重要的情节因素e.构图作用f.创造节奏影调的情绪功能:a.影调的定义:电影画面的明暗基调和层次。
b.影调的分类:黑白影调是由画面中黑白灰的组成层次,主要分为硬调、软调、中间调、高调、低调。
彩色影调分为冷调和暖调。
按色相可分为蓝调绿调、红调。
按色彩的明度和光线的明暗可分为高调、低调、中间调。
c.影调的建立:取决于人的视觉心理机制、场景所要求的戏剧效果。
明亮的光线、色彩使人兴奋,低暗的光线色彩使人压抑。
20.视点定义:摄影机的位置分类:(见表格)视点的具体应用:好莱坞经典叙事体系中的“视点”技巧,主要功能是建立统一在叙事中的视觉幻觉,观众只能看股市需要他们看的,并且被导演诠释视点左右,以需要的方式看,二主观视点技巧将观众与角色的欲望重合,从而缝合进影片中。
主客观镜头间转换规则:首先,一个客观镜头显示角色再看镜头外的某样东西,引导观众猜他正在看的东西,然后下一个镜头,叫做视线镜头,显示出角色正在看什么。
这种镜头间的简单逻辑关系提供了一个流畅自然的从客观到主观的视点运动,是典型的正反打镜头模式第二章镜头形式1.固定镜头定义:在摄影机不改变机身位置和没有任何运动时所拍摄的画面。
分类:长固定镜头、短固定镜头2.运动镜头作用:运动摄影为画面增添了动感,使电影有别于其他艺术的造型特征,脱离了戏剧的美学特点,再现了人眼再观看中的运动形态。
使银幕获得了立体的空间感。
分类:a.摇镜头摄影机机位不做位移运动,利用三脚架、云台拍摄方向可动的功能,机身做上下、左右方向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