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料中水溶性氯化物的检测

饲料中水溶性氯化物的检测
饲料中水溶性氯化物的检测

沙门氏菌控制措施

沙门氏菌 命名 1885年沙门氏等在霍乱流行时分离到猪霍乱沙门氏菌,故定名为沙门氏菌属。沙门氏菌属有的专对人类致病,有的只对动物致病,也有对人和动物都致病。沙门氏菌病是指由各种类型沙门氏菌所引起的对人类、家畜以及野生禽兽不同形式的总称。感染沙门氏菌的人或带菌者的粪便污染食品,可使人发生食物中毒。 形态 菌体大小(0.6~0.9)×(1~3)微米无芽胞,一般无荚膜,除鸡白痢沙门氏菌和鸡伤寒沙门氏菌外,大多有周身鞭毛。营养要求不高,分离培养常采用肠道选择鉴别培养基。 生化反应对本属菌的鉴别具有重要参考意义。不液化明胶,不分解尿素,不产生吲哚,不发酵乳糖和蔗糖,能发酵葡萄糖、甘露醇、麦芽糖和卫芽糖,大多产酸产气,少数只产酸不产气。VP试验阴性,有赖氨酸脱羧酶。DNA的G+C含量为50~53%。对热抵抗力不强,在60℃15分钟可被杀死。在水中存活2~3周。在5%的石炭酸中,5分钟死亡。 沙门氏菌属也是嗜温性细菌,在中等温度,中性pH,低盐和高水活度条件下生长最佳。生长最低水活度为0.94。兼性厌氧,对中等加热敏感。同样,该菌属能适应酸性环境。 分类 本属菌按生化反应分为4个亚属。亚属Ⅰ是生化反应典型的和最常见的沙门氏菌;亚属Ⅱ和Ⅳ是生化反应不典型的沙门氏菌;亚属Ⅲ是亚利桑那沙门氏菌。 图为鼠伤寒沙门氏菌 造成饲料中沙门氏菌污染的主要原因是: (1)饲料原料的污染,特别是含肉的原料; (2)饲料在加工过程中由设备和环境带来的污染; (3)原料及成品在储存过程中受到污染; (4)饲料在运输过程中受到污染; (5)包装材料的卫生状况差,带来的污染; (6)成品的保管不规范,引起的污染。 控制措施及控制标准 GB13078—2001饲料卫生标准规定,饲料及原料中沙门氏菌不得检出。对控制饲料中沙门氏菌属污染,长期以来,主要依靠使用抗生素,但抗生素的长期使用会导致人类对相类似药物产生耐受性问题,当今对于非药物控制饲料中沙门氏菌污染的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热处理 以加热方式去除沙门氏菌,同时考虑饲料原料的含水量,加热温度的高低以及加热时间

沙门氏菌的检验

沙门氏菌的检验 食品学院14食品质量与安全1班 刘文敏柳基炜卫杰恒温紫君 2 2 2 2 摘要:本实验采用GB/T4789.4-2010的检测方法测定鸡场中的沙门氏菌。通过本实验学习沙门氏菌的检测方法和技术,了解沙门氏菌的一些生化特性;本实验先用显色培养基找出可疑菌落,再做生化试验找出可疑的典型性的沙门氏菌,再通过血清学试验最终确定是否为沙门氏菌属。 关键词:沙门氏菌接种生化试验血清学鉴定 前言 沙门氏菌病是公共卫生学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人畜共患病种之一,其病原沙门氏菌属于肠道细菌科。沙门氏菌是一个统称,泛指 2000 多种有紧密连系的细菌,包括引起食物中毒,导致胃肠炎、伤寒和副伤寒的细菌。虽然只有少数人因沙门氏菌而患病,但是,在世界范围内的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中,由沙门氏菌引起的占大多数。因此,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检验食品中沙门氏菌,已经成为了人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1]。国标法(GB4789.4-2010)是目前中国规定的食品中沙门氏菌的标准检测方法,也是基层实验室普遍采用的检测方法,它根据沙门氏菌的生长特点和生化特性,采取前增菌、增菌、分离、生化试验和血清学鉴定5个步骤进行[2]。 1材料与方法 1.1实验材料 1.1.1仪器设备 均质器、三角烧瓶、平皿、玻璃棒、接种棒 恒温培养箱:36℃±1℃,42℃±1℃ 吸管:1 mL(具 0.01 mL刻度)、10mL(具0.1mL刻度或微量移液器及吸头

电子天平PL602-S,梅特勒-托利多仪器(上海)有限公司; 手提式不锈钢压力蒸汽灭菌锅SYQ-DSX-280B,上海申安医疗器械厂 1.1.2试剂药品 鸡肠、靛基质试剂、沙门氏菌O和H诊断血清、API20E生化试剂盒或VITEKGNI 生化鉴定卡 1.1.3培养基 蛋白胨水(BPW)、四硫磺酸钠煌绿(TTB)、亚硒酸盐胱氨酸(SC)增菌液、亚硫酸铋(BS)琼脂、HE琼脂、三糖铁琼脂、蛋白胨水、尿素琼脂、氰化钾、氰化钾对照、赖氨酸脱羧酶、赖氨酸脱羧酶对照、甘露醇、山梨醇、β-D半乳糖苷(ONPG)培养基 1.2 实验方法 1.2.1培养基的制备 1.2.1.1培养基的配制步骤 蛋白胨水(BPW):称取蛋白胨10g、氯化钠5g、磷酸氢二钠9g、磷酸二氢钠1.5g、蒸馏水1000ml,将各成分加入蒸馏水中,搅混均匀,静置约 10 min,煮沸溶解,调节 pH,高压灭菌 121 ℃,15 min。分装10瓶,每瓶90ml 四硫磺酸钠煌绿(TTB):高压灭菌 121 ℃,15 min灭菌冷却后至30℃,每100ml 基础培养液加碘液2ml,煌绿液1ml 1.2.1.2配制培养基的注意事项 (1)按照说明书上的用量进行换算,称取准确分量的合成培养基粉末; (2)加热煮沸溶解培养基时,留意锅内水位的变化,水位下降可再添加适量的水,以免水分蒸发过多,导致后面分装不够量; (3)往试管中放小导管时,注意处理气泡。 1.2.2 沙门氏菌群检测 1.2.2.1沙门氏菌检测程序

饲料生产六大类安全事故分析和预防

饲料生产六大类安全事故分析和预防本文基于对饲料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主要潜在危害环节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和要求。请各饲料生产企业对照检查,确保安全生产。 一、不安全因素 以下列出的几方面因素都有可能导致安全事故或险情发生,应视作为不安全因素,必须予以消除或最大程度地减少。 1.不安全操作 a.操作没有严格执行标准 b.操作没有一步一步按正常程序进行 c.侥幸冒险或工作过程中不严肃,不认真,疯、打、闹 d.未使用安全防护用品 e.过于疲劳或酒后操作 本原因约占总事故发生率88% 2.不安全设施、环境条件 a.使用已经损坏的工具、设备工作 b.设备没有防护罩 c.噪音大 d.灯光太暗或太亮 e.温度高 f.有毒的化学物品挥发 本原因约占总事故发生率的10% 3.自然灾难 此类原因无可避免,但可以做好应急防范措施,将损失降到最低。

二、可能发生事故类型 1.火灾。 2.粉尘爆炸。 3.锅炉事故。 4.电器电路事故。 5.人身伤亡事故。 6.特种设备事故。 三、事故原因分析与应急处理措施 1.火灾 火灾产生的条件,主要有三个:①有可燃物(如包装袋、化学试剂、饲料原料、成品、煤、气、粉尘等);②有氧状态;③有输入能量(线路老化、短路、超负荷等,有烟火等明火)。 防范措施:①对易燃物品分区、隔离、加强管理,及时清理厂区卫生,防止粉尘堆积;②生产区域严禁烟火,定期检查电器、线、缆,防老化、松脱、破损、受潮、短路、超负载、发热情况;③防止特殊原料自燃,例如:鱼粉、肉骨粉、化学试剂等特种原料要妥善保管; ④检查避雷系统是否完好,防止雷击;⑤保证消防设施完好。 2.粉尘爆炸 粉尘爆炸占饲料厂事故比重较大。粉尘爆炸是可燃性固体粉尘或可燃性液体的雾状液滴分散于空气或其他助燃气体中,当其浓度达到爆炸极限时,接受相当的点火能量所必然发生的一种爆炸现象。 粉尘爆炸有三个必备的条件:①燃烧剂(粉尘);②有氧条件; ③有输入能量。极易产生爆炸的粉尘浓度为10-200μm;粉尘爆炸浓度极限:下限20-60g/m3;上限2-6kg/m3。相对浓度越高,爆炸力越大。容易引起粉尘爆炸的环境主要有筒仓、料仓、分配器、溜管、提

ISO6579食品和动物饲料微生物学沙门氏菌检测

ISO 6579:2002 食品和动物饲料微生物学—沙门氏菌检测 序 ISO是国际标准的全球性组织。准备国际标准这项工作通常由ISO技术联盟来完成。每一个团体成员负责各自的学科。与ISO有合作的国际性机构、政府与非政府机构,也有参与这项工作。ISO与国际电子组织(IEC)在电子标准化方面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 国际性标准的起草原则在《ISO/IEC 细则》第三部分中有给出。 起草的国际性标准被技术委员会采用是通过全体成员投票决定的。发布一个国际性标准需要至少75%成员投赞成票。 由于某些学科涉及到专利权。而ISO没有责任去鉴别这些专利。ISO 6579是ISO/TC 34起草的。 这个第四版取代了第三版(ISO 6579:1993),由于它在技术上已经落后了。 附录A和B是本标准的标准化部分。附录C只为了提供信息。 绪论 由于食品与饲料的种类繁多,这个标准不一定适合某一类产品。在这种情况下,可使用不同的方法,但必须有绝对的技术上的理由。否则,要尽可能地完全遵循本标准。 当这个标准下一次回顾时,将会对这个标准的使用做数据统计,特殊产品偏离本标准使用也会做相关统计。 同一类产品的检测方法也有可能不统一,国际性标准和/或国家标准也不一定完全与本标准相符合。希望相关标准做回顾时,会遵循本标准做出相关的修改,以使只有已被证明的技术上的理由才能与本标准偏离。 警告——为了保护实验室人员的安全,必须确保沙门氏菌的检测,特别是伤寒沙门氏菌和副伤寒沙门氏菌,必须在一个有经验的微生物学家的指导下,在适当的实验室设备中进行,并处理好实验室废弃物。 1 范围 这个国际标准主要提供沙门氏菌的检测方法,包括伤寒沙门氏菌和副伤寒沙门氏菌。局限性已在绪论中给出,本标准适用于

饲料厂安全知识

饲料生产六大类安全事故分析和预防 本文基于对饲料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主要潜在危害环节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和要求。请各饲料生产企业对照检查,确保安全生产。 一、不安全因素 以下列出的几方面因素都有可能导致安全事故或险情发生,应视作为不安全因素,必须予以消除或最大程度地减少。 1.不安全操作 a.操作没有严格执行标准 b.操作没有一步一步按正常程序进行 c.侥幸冒险或工作过程中不严肃,不认真,疯、打、闹 d.未使用安全防护用品 e.过于疲劳或酒后操作 本原因约占总事故发生率88% 2.不安全设施、环境条件 a.使用已经损坏的工具、设备工作 b.设备没有防护罩 c.噪音大 d.灯光太暗或太亮 e.温度高 f.有毒的化学物品挥发本原因约占总事故发生率的10% 3.自然灾难 此类原因无可避免,但可以做好应急防范措施,将损失降到最低。 二、可能发生事故类型 1.火灾。 2.粉尘爆炸。 3.锅炉事故。 4.电器电路事故。 5.人身伤亡事故。 6.特种设备事故。

三、事故原因分析与应急处理措施 1.火灾 火灾产生的条件,主要有三个:①有可燃物(如包装袋、化学试剂、饲料原料、成品、煤、气、粉尘等);②有氧状态;③有输入能量(线路老化、短路、超负荷等,有烟火等明火)。 防范措施:①对易燃物品分区、隔离、加强管理,及时清理厂区卫生,防止粉尘堆积;②生产区域严禁烟火,定期检查电器、线、缆,防老化、松脱、破损、受潮、短路、超负载、发热情况;③防止特殊原料自燃,例如:鱼粉、肉骨粉、化学试剂等特种原料要妥善保管;④检查避雷系统是否完好,防止雷击;⑤保证消防设施完好。 2.粉尘爆炸 粉尘爆炸占饲料厂事故比重较大。粉尘爆炸是可燃性固体粉尘或可燃性液体的雾状液滴分散于空气或其他助燃气体中,当其浓度达到爆炸极限时,接受相当的点火能量所必然发生的一种爆炸现象。 粉尘爆炸有三个必备的条件:①燃烧剂(粉尘);②有氧条件;③有输入能量。极易产生爆炸的粉尘浓度为10-200卩m粉尘爆炸浓度极限:下限20-60g/m3;上限2-6kg/m3。相对浓度越高,爆炸力越大。容易引起粉尘爆炸的环境主要有筒仓、料仓、分配器、溜管、提升机、粉碎机、除尘设备、车间地下室、粉碎机房等。 粉尘爆炸的防范措施有:①控制粉尘浓度,消除粉尘的产生;② 对设备加强密闭,防止粉尘外扬;③配置合适的吸风除尘装置;④及时清扫、清洁,消除和防止粉尘积累;⑤禁火区域严禁烟火,明火作业严格审批制度,严格执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⑥车间清理工段必须配置足够的磁选设备,定期清理检查,防止金属物落入高速运转的设备中撞击产生火花;⑦经常检查连接件松紧度,防止连接件脱落、传动件跑偏,造成摩擦发热产生火花;⑧车间、仓库的照明设备选用防爆型;⑨对于易产生静电的设备应采用保护接地,消除静电;⑩粉尘环境坚决注意环境开阔,设置通风透气、防爆口等。 3.锅炉爆炸 引起锅炉爆炸的原因及防范措施:①注意安全阀的定期检测、排放试验,防止因安全阀失灵,使锅炉超压引发爆炸;②防止过热:注意水位及水位计的正确使用,经常检查锅炉水质是否符合要求,注意经常对锅炉进行排污、除垢,防止锅炉缺水、结垢造成锅炉过热引发事故;③消除氧化,严格执行水质管理制度,停炉时要采取必要的维护措施,及时清灰,防止炉体腐蚀引发事故;④早发现,要及时妥善处理水击、骤冷热、负荷波动现象,避免事故的发生。

畜产品中沙门氏菌的风险评估

畜产品中沙门氏菌的风险评估 沙门氏菌(Salmonella)广泛分布于自然界,是对人类和动物健康有极大危害的一类致病菌。由它引起的疾病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伤寒和副伤寒,另一类是急性肠胃炎。沙门氏菌是引起人类食物中毒的主要致病菌。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1985年以来,在世界范围内由沙门氏菌引起的已确诊的患病人数显著增加,在一些欧洲国家已增加5倍。在我国内陆地区,由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屡居首位。据资料统计,在我国细菌性食物中毒中,有70%~80%是由沙门氏菌引起的。一2,而在引起沙门氏菌中毒的食品中,约90%是肉、蛋、奶等畜产品。肉、蛋、奶等畜产品中含有多种丰富的营养成分,非常适宜于沙门氏菌的生长繁殖,人们一旦摄入了含有大量沙门氏菌(105~106个/g)的畜产品。就会引起细菌性感染,进而在毒素的作用下发生食物中毒。由此可见,沙门氏菌的污染已对食品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鉴于沙门氏菌对人类健康的严重危害,目前世界各国政府已开始进行食品中沙门氏菌的风险评估工作,但大部分处于探索阶段。本文作者拟对畜产品中的沙门氏菌进行风险评估,为今后开展其他食品、微生物的风险评估工作提供依据。 1 危害识别 1.1生物学性状 1.1.1形态与染色 沙门氏菌为一群革兰氏阴性,无芽孢的杆菌,长1~3.5μm,宽0.5~0.8 μm。除禽雏沙门氏菌及无动力的变种外,都具有周身鞭毛,能

运动。 1.1.2沙门氏菌的培养 一般沙门氏菌易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发育良好。但也有少数菌型,如甲型副伤寒、羊流产、猪伤寒、仙台、鸡雏沙门氏菌等,在普通琼脂上发育较差。大多数沙门氏菌在普通琼脂平板上,经18~24 h 培养后,其菌落大小一般为2~3μm。光滑型菌落圆形,半透明,表面光滑,边缘整齐;粗糙型者,边缘不整齐,表面干燥,无光泽。在肉汤培养基内,光滑型呈均匀浑浊生长;粗糙型者可形成沉淀,上部澄清。 1.1.3生化反应 在肠杆菌科细菌分类鉴定中,生化特性检查有着重要的意义。绝大多数菌株能有规律地发酵葡萄糖并产生气体,但偶而亦有不产气者。该属细菌不能发酵侧金盏花醇、蔗糖,不产生吲哚,不分解尿素,不形成乙酰甲基甲醇。 1.2 流行病学 1.2.1 胃肠炎 这是沙门氏菌感染中最常见的一型,约占病例的70%。潜伏期一般为4~24 h,发病大多急剧,有畏寒、发热,多伴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腹痛,继以腹泻。亦有偶带脓血或呈血性便者。吐泻严重者,可出现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偶有呈霍乱样的爆发性胃肠炎者,呕吐,腹泻剧烈,体温在病初上升后即下降,脉弱而速,尿少或尿闭等,如抢救不及时,可引起死亡。病例长短不一,一般为3~6 d,重

沙门氏菌检测的基准方法(20210201165718)

沙门氏菌检测的基准方法 内容 1 范围 2 参考标准 3 定义 4 原理 4.1 概要 4.2 前增菌——非选择性液体培养基 4.3 增菌——选择性液体培养基 4.4 划平板和鉴定 4.5 确认 5 培养基、试剂和血清 5.1 概要 5.2 培养基和试剂 5.3 血清 6 设备和玻璃器皿 7 采样 8 检验样品的制备 9 程序 9.1 试验样品和原始悬浮液 9.2 非选择性前增菌 9.3 选择性增菌 9.4 划平板和鉴定 9.5 确认 10 结果表示 11 检验报告 12 质量保证附录A (标准化)程序图表 附录B (标准化)培养基和试剂的成份及准备附录C (非标准化)实验室间试验结果参考书目 、尸、- 前言 ISO (国际标准化组织)是国际标准化团体的全世界同盟。通常由ISO技术委员会来执行国际标准的制订工作(ISO成员体)。通常由ISO技术委员会来完成国际标准的准备工作。在委员会中,若对建立的技术委员会有兴趣的话,每个成员体有权作为代表。国际组织、政府或非政府组织,通过ISO联系,也可以参加这项工作。在所有电工标准方面,ISO与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紧密合作。 国际标准按照ISO/IEC 指南第三章所列的规则草拟。 技术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准备国际标准。被技术委员会采用的国际标准草案以投票方式在成员体内运行。至少要75%成员体的投票赞成,才能作为一个国际标准发布。 要引起注意的可能性是:本国际标准的一些要素可能是专利权主体。ISO 不应承担鉴定部分或全部的这种专利权。 ISO6579是由食品ISO/TC34技术委员会、微生物SC9分委员会所准备的。第四版删除或更换了第三版(ISO6579: 1993),并已作了技术性修订。附录A和附录B形成了本

饲料质量检测技术的基本要求

饲料质量检测技术的基本要求 一、试剂的要求 化学试剂分为三级(我国化工部部颁标准HG3-119-64): 1、优级纯:一级试剂,绿色标签,相当于进口试剂G.R. 2、分析纯:二级试剂,红色标签,相当于进口试剂A.R. 3、化学纯:三级试剂,蓝色标签,相当于进口试剂C.P. 还有一些特殊规格的试剂:光谱纯S.P(spectrum)、层析纯ch.p(chromatography)、指示剂Ind(indicator)、生物染色剂B.S、生物试剂B.R 二、一般器皿要求 1、玻璃器皿 软质玻璃:普通玻璃,膨胀系数大,骤热与剧冷易破裂,可用作试剂瓶、量筒、漏斗硬质玻璃:硼硅玻璃,膨胀系数小,耐热,耐温差(300℃),耐腐蚀,可做烧杯、试管、烧瓶、冷凝管和一些精密量器。 石英玻璃:膨胀系数小,耐高温(1050℃),耐腐蚀,可溶性杂质少,对紫外光吸收少,可做比色皿和双重蒸馏器的加热管。 ※1)HF不能与玻璃器皿接触,生成挥发性的SiF4 2)磷酸在加热的情况下对玻璃器皿有腐蚀作用 3)玻璃器皿怕碱 4)玻璃塞长期不同应在磨口处涂上凡士林或用纸隔开;盛碱的试剂瓶用胶塞。 2、瓷、玛瑙器皿 瓷:抗机械撞击力、耐高温(1410℃)和对酸碱的稳定性均优于玻璃,可做坩埚、瓷盘、漏斗、点滴板和研钵。 玛瑙:属于石英的一种,硬度大,可做分析天平刀口、研钵 3、塑料器皿 普通塑料制品是聚乙烯、聚丙烯或聚氯乙烯的热塑制品。化学稳定,机械性能比较好,高温(55℃)变形,易受浓酸氧化剂、有机溶剂的侵蚀。可做洗瓶、一次性离心管、试管和Tips。 聚四氟已烯有较强的耐热性和抗腐蚀能力,可做成烧杯、搅棒等。 4、金属器皿 铝盒 三、器皿的洗涤要求 1、洗液 1)重铬酸钾:100g重铬酸钾+350ml蒸馏水+浓H2SO4至1000ml

ISO标准 参考译文 沙门氏菌检验基准方法

国际标准 ISO 6579 食品和动物饲料的微生物学 ——沙门氏菌检测的基准方法 内容 1 范围 2 参考标准 3 定义 4 原理 4.1 概要 4.2前增菌——非选择性液体培养基 4.3 增菌——选择性液体培养基 4.4 划平板和鉴定 4.5 确认 5 培养基、试剂和血清 5.1 概要 5.2 培养基和试剂 5.3 血清 6 设备和玻璃器皿 7 采样 8 检验样品的制备 9 程序 9.1 试验样品和原始悬浮液 9.2 非选择性前增菌 9.3 选择性增菌 9.4 划平板和鉴定 9.5 确认 10 结果表示 11 检验报告 12 质量保证 附录A (标准化)程序图表 附录B (标准化)培养基和试剂的成份及准备 附录C (非标准化)实验室间试验结果 参考书目

ISO(国际标准化组织)是国际标准化团体的全世界同盟。通常由ISO技术委员会来执行国际标准的制订工作(ISO成员体)。通常由ISO技术委员会来完成国际标准的准备工作。在委员会中,若对建立的技术委员会有兴趣的话,每个成员体有权作为代表。国际组织、政府或非政府组织,通过ISO联系,也可以参加这项工作。在所有电工标准方面,ISO与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紧密合作。 国际标准按照ISO/IEC指南第三章所列的规则草拟。 技术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准备国际标准。被技术委员会采用的国际标准草案以投票方式在成员体内运行。至少要75%成员体的投票赞成,才能作为一个国际标准发布。 要引起注意的可能性是:本国际标准的一些要素可能是专利权主体。ISO不应承担鉴定部分或全部的这种专利权。 ISO6579是由食品ISO/TC34技术委员会、微生物SC9分委员会所准备的。 第四版删除或更换了第三版(ISO6579:1993),并已作了技术性修订。 附录A和附录B形成了本国际标准的标准化部分。附录C仅为资料。

饲料中沙门氏菌测定方法确认表(清晰整齐)

新项目投入使用审批表项目名称食品中沙门氏菌的检测实验目的方法确认 监测方法 方法出处GB/T 13091-2002 仪器名称恒温培养箱规格 型号 上海精宏 DNP-9272 实验起止时间 上交报告日期 项目负责人 参加人 报告起草人日期室主任审核日期 技术负责人 批准日期

一.实验记录(实验中现象、情况、技术关键、注意事项) 1、增菌培养:25g样品+225mlBPW,36℃培养24h后,取1ml转钟于10mlTTB、10mlSC、 10mlRV内,TTB和RV于42℃培养24h,SC于36℃培养24h。观察生长情况:在氯化镁-孔雀绿增菌液、TTB增菌液和SC增菌液中,饲料的颜色既不是阴性也不是阳性;继续做分离培养。 2、分离培养:分别挑取增菌液接种在BS、HE、XLD、沙门显色培养基和酚红煌绿培养基上上,36℃培养24h(BS培养48h),观察各平板上菌落生长情况。 1)BS:如右图所示典型菌落为黑色金属光泽、棕褐色或灰色,菌落周围培养基可呈黑色或棕色;有些菌株形成灰绿色的菌落,周围培养基不变。左图为饲料样品,在BS培养基上长出疑似沙门氏菌的菌落,需往下继续做鉴定实验。

2)HE:如右图所示典型菌落为蓝绿色或蓝色,多数菌落中心黑色或几乎全黑色;有些菌株为黄色,中心黑色或几乎全黑色。左图为饲料样品,在HE培养基上长出大量菌落,但与沙门氏菌的菌落形态不符合。 3)XLD:如右图菌落所示典型菌落呈粉红色,带或不带黑色中心,有些菌株可呈现大的带光泽的黑色中心,或呈现全部黑色的菌落;有些菌株为黄色菌落,带或不带黑色中心。左图为饲料样品,在XLD培养基上长出疑似沙门氏菌的菌落,需往下继续做鉴定实验。 4)沙门显色培养基:如右图菌落所示典型菌落呈品红色或紫红色。左图为饲料样品,在沙门显色培养基上长出绿-蓝绿色的菌落,根据沙门显色培养基说明书可知,该菌落很有可能是大肠菌

饲料中沙门氏菌测定方法确认表

新项目投入使用审批表

一.实验记录(实验中现象、情况、技术关键、注意事项) 1、增菌培养:25g样品+225mlBPW,36℃培养24h后,取1ml转钟于10mlTTB、10mlSC、 10mlRV内,TTB和RV于42℃培养24h,SC于36℃培养24h。观察生长情况:在氯化镁-孔雀绿增菌液、TTB增菌液和SC增菌液中,饲料的颜色既不是阴性也不是阳性;继续做分离培养。 2、分离培养:分别挑取增菌液接种在BS、HE、XLD、沙门显色培养基和酚红煌绿培养基上上,36℃培养24h(BS培养48h),观察各平板上菌落生长情况。 1)BS:如右图所示典型菌落为黑色金属光泽、棕褐色或灰色,菌落周围培养基可呈黑色或棕色;有些菌株形成灰绿色的菌落,周围培养基不变。左图为饲料样品,在BS培养基上长出疑似沙门氏菌的菌落,需往下继续做鉴定实验。 2)HE:如右图所示典型菌落为蓝绿色或蓝色,多数菌落中心黑色或几乎全黑色;有些菌株为黄色,中心黑色或几乎全黑色。左图为饲料样品,在HE培养基上长出大量菌落,但与沙门氏菌的

菌落形态不符合。 3)XLD:如右图菌落所示典型菌落呈粉红色,带或不带黑色中心,有些菌株可呈现大的带光泽的黑色中心,或呈现全部黑色的菌落;有些菌株为黄色菌落,带或不带黑色中心。左图为饲料样品,在XLD培养基上长出疑似沙门氏菌的菌落,需往下继续做鉴定实验。 4)沙门显色培养基:如右图菌落所示典型菌落呈品红色或紫红色。左图为饲料样品,在沙门显色培养基上长出绿-蓝绿色的菌落,根据沙门显色培养基说明书可知,该菌落很有可能是大肠菌群。

5)酚红煌绿培养基:如右图菌落所示典型菌落为是粉红培养基颜色由酚红变红。左图为饲料样品,在酚红煌绿培养基上长出黄色的菌落,使培养基颜色由酚红变黄,说明该菌落很有可能不是沙门氏菌。 3、鉴定实验: 1)生化鉴定 标准菌株:TSI琼脂上培养24h后,斜面红色产碱,琼脂变黑,产生硫化氢; 尿素琼脂上培养24h后,琼脂不变色,表现为阴性; 赖氨酸脱羧酶实验培养后实验管为蓝绿色,表现为阳性; 靛基质实验加入靛基质后颜色未变色,变现为阴性;

饲料质检试卷答案B.doc

内蒙古农业大学2004-2005学年第二学期饲料质量管理与检测课程考试试卷(B)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 5 分,共 25 分) 1.全面质量管理 指企业的各个部门、环节和全体职工同心协力,把专 业技术、生产经营管理、数理统计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建立起从产品的研究设计、生产制造、售后服务等全过程的质量保证体系,从而用最经济的手段生产出用户满意的产品。 2.质量管理体系 根据产品质量形成、发展过程各环节的质量活动,要 求确定企业各部门质量管理方面的任务与职责,以及建立为执行和协调这些任务与职责索必要的机构。 3.经常储备 是企业在前后两批原料运达的间隔期中,为满足日常生产领域的需要而建立的储备。 4.误差 是测定值与真实值的差值。 5.饲料卫生标准 是以维护畜禽健康与生产性能以及不导致畜产品污染 为出发点,对饲料中各种有毒有害物质以法律规定的形式提出限量要求。

二、填空(每小题 1 分,共 25 分) 1.饲料产品质量包括设计质量、制造质量、检查质量、使 用质量。 2.PDCA循环中 P 代表计划,D代表执行,C代 表检查,A代表处理。 3.企业标准有两大类。一类是技术标准,直接用来衡量和 验收产品的标准;另一类是管理标准,它包括为了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尔制定的各种程序、职责、手段和规章 制度等。 4.采用ABC管理法管理饲料原料,将原料分为A类、 B类、C类,对A类原料进行重点管理。 5. 原料在采购储备过程中的两大费用为定购费用和保管费用。 6. 在饲料检验中,常用精确度来衡量在相同条件下多次测 定结果的相应吻合程度,其大小用偏差表示。

7.从待测饲料原料或产品中获取一定数量、具有代表性的部分 作为样品的过程称采样。 8. 无机载体的矿物质预混料水分要求为不高于 5 %。 9.我国饲料质量检验的基本方法为感官检验法、化学分析 法、显微镜检验法、物理鉴定法和仪器分析法。 10.配合司料加工质量指标包括混合均匀度和粉碎粒度。 三、判断(每小题 1 分,共 10 分) 1.北方地区配合饲料的水分含量要求不高于 14%。(√) 2.全面质量管理将隐患消灭在发生之前。(√) 3.饲料厂为了降低成本,可以把饲料质量标准中的保证值当作 平均值来设计配方。(×) 4.在饲料分析中,精确度越高,偏差越大。(×) 5 微量元素预混料混合后的变异系数应不大于7%。(√) 6.企业自己制定的质量标准不得低于国家标准。(√) 7.电子称是精密的称量器具,可以放心使用,无须校准。(×) 8. 饲料质量管理是质检部门的工作,与其它部门无关。(×)

沙门氏菌

禽沙门氏菌病(PullorumDisease)是由沙门氏菌属中任何一个或多个成员所引起的起鸡类的一种急性或慢性疾病。该病除水平转播外,主要通过卵转递,是贯穿整个养鸡周期的一种恶性循环式的疾病。该病能使鸡的受精率和孵化率及产蛋率下降,对养鸡业造成重大危害。患病雏鸡以白痢为特征,雏鸡常常表现急性败血症状。成年鸡或呈急性经过,或呈慢性隐性感染。在某些逆境因素应激作用下,育成鸡也可爆发急性感染,并且死亡率较高。 1 历史起源 1885年Salmon于猪霍乱病流行是分离到猪霍乱杆菌。1888年Gartner从急性胃肠炎者分离到肠炎杆菌,到1900年为纪念猪霍乱杆菌的发现者美国细菌学家Salmon,将此类细菌命名为Salmonella(沙门氏菌)。目前已发现的沙门氏菌至少有67种抗原和2100多个血清且不断有新的血清发现。我国迄今发现有201个血清型,在国际公认的沙门氏菌表中有三个血清型以中国地名命名,分别是上海沙门氏菌(S.Shanghai)、自贡沙门氏菌(S.Zigong)和广州沙门氏菌 (S.Guangzhou)最初都以沙门氏菌所致的疾病来命名,如雏鸡白痢、猪霍乱。后来发现很多沙门氏菌并单纯引起某种动物的特殊疾病,于是改用以其最初分离的地名来命名,如伦敦沙门氏菌(S.London)、都柏林沙门氏菌病(S.Dublin)等。后来,由于地名越来越多,令人难以记忆而以抗原式来命名了。伴随着养禽业的飞速发展,加上有大量的易感的动物,因而几乎全世界所有的养鸡地区都发现了本病的存在。 禽白痢(PullorumDisease)是由禽沙门氏菌(SalmonellaPullorum)引起的家禽传染病。1899年,Rettger发现了本病的病原,并将该病描述为“雏鸡致死性败血症”称本病为“细菌性白痢”,在1900~1910年间许多研究者已经确定本病为一种卵性传染病。1913年康乃尔大学的Jones发明了一种肉眼可观的试管凝集实验来检出本病的带菌者。1928年有人将细菌性白痢更名为雏鸡白痢病,并且从此得到了普遍的承认。1931年Schsffer等发明了一种改良的全血凝集实验,这种实验应用的是抗原,由于方法简单,特异性强取代了一种改良全血凝集实验,这种实验应用全血平板凝集实验在鸡群中检出鸡白痢带菌鸡,并从鸡群中淘汰出去,从而使该病在鸡群中的发病率有较大幅度的下降。 2 病源学 自1885年Salmon发现沙门氏菌以来已有百年的历史,许多学者对沙门氏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认为沙门氏菌是一群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无荚膜的杆菌,除雏鸡白痢沙门氏菌和鸡伤寒沙门氏菌外,其余都有鞭毛,能运动。大多数沙门氏菌具有菌毛,能吸附于细胞表面;能发酵葡萄糖,麦芽糖,甘露醇产酸产气,不发酵乳糖,蔗糖,不产生吲哚,不分解尿素,不液化明胶,MR实验阴性,V-P实验阴性。沙门氏菌具有稳定的菌体抗原和鞭毛抗原,少数沙门氏菌还有表面抗原(Vi抗原)。根据沙门氏菌具有不同的O抗原和H抗原。将本菌分成很多血清型。1941年Younie首次发现了禽白痢沙门氏菌抗原型的变异。Kauffman-Whiter认为抗原型的变异发生在O12-2和O12-3上。在标准菌株中含有大量的O12-3,而含有少量的O12-2,在变异菌株中含有大量的O12-2,而只含有少量的O12-3,中间型菌株介于两者之间。早期进行有关鸡白痢沙门氏菌抗原变异型的调查表明,在美国的一些地区的分离物中三分之一为变异型,到1950年变异型仅占总分离物的13%。 众所周知,禽沙门氏菌病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但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所分离到的沙门氏菌血清型,常有其该国家的特征性。Sojka对英格兰和威尔士的

食品中沙门氏菌检验操作规范(已完)

食品中沙门氏菌检验操作规范 1 检验依据 本方法参照GB4789.4-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沙门氏菌检验》。 2 设备和材料 除微生物实验室常规灭菌及培养设备外,其他设备和材料如下: 2.1 冰箱:2 ℃~5 ℃。 2.2 恒温培养箱:36 ℃±1 ℃,42 ℃±1 ℃。 2.3 均质器。 2.4 振荡器。 2.5 电子天平:感量0.1 g。 2.6 无菌锥形瓶:容量500 mL,250 mL。 2.7 无菌吸管:1 mL(具0.01 mL 刻度)、10 mL(具0.1 mL 刻度)或微量移液器及吸头。 2.8 无菌培养皿:直径90 mm。 2.9 无菌试管:3 mm×50 mm、10 mm×75 mm。 2.10 无菌毛细管。 2.11 pH 计或pH 比色管或精密pH 试纸。 2.12 全自动微生物生化鉴定系统。 3 培养基和试剂(按说明书配置或灭菌) 3.1 缓冲蛋白胨水(BPW); 3.2 四硫磺酸钠煌绿(TTB)增菌液; 3.3 亚硒酸盐胱氨酸(SC)增菌液; 3.4 亚硫酸铋(BS)琼脂; 3.5 HE 琼脂; 3.6 木糖赖氨酸脱氧胆盐(XLD)琼脂; 3.7 沙门氏菌属显色培养基; 3.8 三糖铁(TSI)琼脂; 3.9 蛋白胨水、靛基质试剂; 3.10 尿素琼脂(pH 7.2); 3.11 氰化钾(KCN)培养基; 3.12 赖氨酸脱羧酶试验培养基; 3.13 糖发酵管; 3.14 邻硝基酚β-D 半乳糖苷(ONPG)培养基;

3.15 半固体琼脂; 3.16 丙二酸钠培养基; 3.17 沙门氏菌O 和H 诊断血清; 3.18 生化鉴定试剂盒。 4 检验程序 沙门氏菌检验程序见图1。 图1 沙门氏菌检验程序 5 操作步骤 5.1 前增菌 称取25 g(mL)样品放入盛有225 mL BPW 的无菌均质杯中,以8 000 r/min~10 000 r/min 均质1 min~2 min,或置于盛有225 mL BPW 的无菌均质袋中,用拍击式均质器拍打1 min~2 min。若样品为液态,不需要均质,振荡混匀。如需测定pH 值,用1 mol/mL 无菌NaOH 或HCl 调pH 至6.8±0.2。无菌操作将样品转至500 mL 锥形瓶中,如使用均质袋,可直接进行培养,于36 ℃±1 ℃培养8 h~18h。

饲料中微生物检验.

饲料中微生物检验 一、概述 1.饲料微生物检验的意义 饲料微生物学检验是饲料品质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正常条件下,饲料中微生物数量有限,但当饲料因加工不当、贮藏不善或因意外事故受到微生物污染时,微生物数量会有大幅度提高,并可有致病性微生物出现。微生物污染饲料后会带来以下几个方面的危害。 (1)微生物繁殖过程中产生特殊的颜色和刺激性物质,使饲料具有不良的外观、滋味和气味,影响饲料的适口性。 (2)微生物繁殖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营养物质,使饲料营养价值降低。 (3)微生物繁殖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有毒代谢产物,如细菌可产生内毒素或外毒素,霉菌可产生霉菌毒素,因而造成动物细菌毒素或霉菌毒素中毒,并可通过食物链影响人体健康。 (4)造成动物细菌性感染或霉菌性感染。 (5)扰乱动物消化道正常菌群,破坏动物消化道微生态平衡,使动物出现消化功能紊乱。 因此,检测饲料微生物指标,控制饲料微生物数量,对保证饲料卫生安全具有重要点义。 2.饲料微生物的种类及形态 饲料中常见的微生物主要包括霉菌和细菌。霉菌(mold)并不是生物分类学名称,而是指能在基质上长成绒毛状、棉絮状或蜘蛛网状真菌的俗称,是真菌的一部分。真菌是指有细胞壁、不含叶绿素、无根茎、叶,以寄生或腐生方式生存,仅少数类群为单细胞、其他都有分枝或不分枝的丝状体,能进行有性或无性繁殖的一类生物。真菌的形态有单细胞和多细胞两种类型,霉菌为多细胞类型。在分类学上,霉菌分属于真菌的藻状菌纲(Phycomycets)、子囊菌纲(Ascomycets)和半知菌类(Fungi Imperfecti)。污染饲料的霉菌主要是曲霉菌属、镰刀菌属和青霉菌属的霉菌,可产生近200种霉菌毒素,其中比较重要的有黄曲霉毒素、赭曲

沙门氏菌与动物性食品安全研究

沙门氏菌与动物性食品安全研究 摘要:综述了沙门氏菌在动物性食品安全问题中的主要危害及其常规和新型检测方法方法,并就动物性食品中沙门氏菌污染的问题提出了控制措施,同时阐述了其多重耐药性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沙门氏菌食品安全 1.概述: 沙门氏菌作为一种重要的细菌性因素对动物源性食品安全有着巨大的影响,自1885年沙门氏等分离得到猪霍乱沙门氏菌,沙门氏菌一直影响着食品安全,如2010年美国出现的沙门氏菌疑似污染鸡蛋的事件导致1000余人感染。今年(2012年)英国也出现了可能因食用进口西瓜导致沙门氏菌感染的事件,导致1人死亡,34人感染。沙门氏菌的食物中毒主要是因为人误食被沙门氏菌污染的食品,如肉、蛋、奶,通常感染人的包括鼠伤寒沙门氏菌、猪霍乱沙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 沙门氏菌在我国细菌性食物中毒爆发起数和发病人数多年来排第一位,根据2001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对于我国11个省市区的监测,我国动物性食品(特别是生肉)中沙门氏菌的污染依然排在首位,同时我国沙门氏菌的主要血清型依次为德比沙门氏菌、阿贡纳沙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里定沙门氏菌、鸭沙门氏菌、明斯特沙门氏菌及鼠伤寒沙门氏七种。此外,在沙门氏菌中发现了多重耐药性的现象。

2.危害分析: 动物性食品中沙门氏菌的污染主要可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内源性主要指畜禽自身感染沙门氏菌,外源性指动物性食品在生产、加工、流通过程中被沙门氏菌污染。 引起内源性污染主要是畜禽在饲养过程导致,如养殖卫生条件差,饲料、饮水等被沙门氏菌污染。引起外源性的污染的原因可分为生产加工和流通环节。在畜禽屠宰过程中,烫毛是其中最易造成污染的环节,在冷却过程中因大量胴体同时浸泡在冷水中亦会有交叉感染的风险;在动物性产品加工过程中,生产用水、车间设备、包装等均有污染的风险;动物在屠宰后的储存、运输、分销过程中也易造成污染,主要的影响因素可能有储藏环境、卫生运输环节的工具卫生销售人员健康、销售环境卫生情况等。在食品的烹饪加工中,也会存在污染的风险。 由此可见,动物性食品在动物养殖、生产加工、流通这三个环节上均会导致沙门氏菌的污染问题的发生,因此,必须对动物性食品安全实施全程监控。 3.控制措施: 解决动物源性食品中沙门氏菌污染的问题,应当从动物源性食品生产加工流通的全过程进行控制,要在全过程中加强卫生消毒管理,同时相关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要加强监管。 从源头上看,要做好生产过程中环境、饲料、饮水的卫生消毒工作。针对畜禽沙门氏菌感染的问题,目前已有相关疫苗诞生,包括灭

饲料质量分析与检验要求内容

《饲料质量分析与检验》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2542270 课程中文名称:饲料质量分析与检验 课程英文名称: Feed Quality Analysis and Inspection 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 总学时:理论学时:36 学分: 2 适用专业:水产养殖 先修课程:分析化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 开课院系:生命科学学院 二、课程性质和任务 饲料质量分析与检测是水产养殖专业的专业选修课之一。该课程主要阐述饲料原料及产品的物理性状检验,饲料原料及产品的营养成分分析,某些添加剂的定性定量检验,饲料中毒害物质的分析检验等。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饲料分析及质量控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初步具备从事饲料分析、质量检测、营养价值评定与生产管理的能力。 三、课程教学目标 在学完本课程之后,学生能够: 1.掌握饲料分析、饲料质量检测的基本概念、原理及主要容。 2.理解国家有关饲料标准的基本容和饲料营养价值评定的研究方法。 3.了解饲料质量分析与检验的常规方法。 四、理论教学环节和基本要求 绪论 主要容:

一、饲料分析与饲料质量检测 二、饲料原料和全价配合饲料的变异 三、饲料质量检测方法 基本要求: 掌握饲料分析及质量检测的目的、作用和任务。理解饲料质量检测的方法;了解影响饲料原料和配合饲料质量的因素。 重点、难点: 1.饲料分析及质量检测的目的、作用和任务。 2.饲料质量检测方法。 第一章饲料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主要容: 一、样品的采集 二、样品的制备 基本要求: 了解样本采集的目的和原则,掌握样本采集的方法和样本的制备方法。 重点、难点: 1.样本采集的方法和样本的制备方法。 第二章饲料物理性状的检验 主要容: 一、饲料的鉴定方法 二、饲料的显微镜检测 三、掺假鱼粉的鉴别 基本要求: 理解饲料鉴定原理、分类和方法;了解不同鉴定方法的优点与缺点及评价指标;掌握镜检的步骤及常见饲料原料的显微特征。了解掺假鉴别与化学快速分析。 重点、难点: 1.镜检的步骤及常见饲料原料的显微特征。 2.掺假鱼粉的鉴别。 第三章饲料中常规成分分析 主要容:

最新-饲料安全检测实验室建设项目 精品

饲料安全检测实验室建设项目 第一章总论第一节项目概况一、项目名称:**市饲料安全检测实验室建设项目二、项目执行单位:**市饲料质量监督检验站三、项目建设地点:**省**市**路210号四、项目法定代表人:**,站长五、项目建设期限:2019—2019年。 六、项目总体目标:通过本项目的建设,建立一套功能齐全、保障有力的饲料监测体系,全面提高**市饲料质量监督检验站的快速检测手段,提升检测能力和水平,从而加强对全市饲料的监督检验和安全管理。 及时发现和处理各种饲料安全问题,使饲料中常见的违禁药品、兽药、农药等有毒有害物质能得到安全、有效的监控,从根本上解决动物性产品的安全问题,使人们吃上“放心肉”,喝上“放心奶”,切实保护人体健康,维护社会稳定。 并使全市畜产品的卫生质量得到提高,以优质、健康树立**市畜产品品牌,提高在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提高养殖效益,促进全市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带动整个农业经济的发展。 七、项目建设规模本项目的建设内容主要为:1、对饲料监测站的仪器设备进行更新、添置和完善,全面提升监测手段和能力;2、对现有的饲料化验室进行改造,建筑面积为35425平方米(含环保设施的完善);3、购置饲料监督车一辆,提高饲料监测的效率;4、培训熟悉饲料安全卫生理论知识与检测技能的专业人才,提高监测水平;5、加强有关饲料安全性的信息数据收集工作,在全市范围内建立有效的饲料安全信息系统。 八、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本项目总投资480万元,其中土建工程11万元,占总投资的23;设备购置及安装工程401万元,占835;其他费用68万元,占142。 资金来源为:申请中央财政预算内专项资金400万元,地方配套80万元。 九、效益评价(一)社会效益本项目的实施,有利于全市饲料工业的健康发展;有利于保障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保护人体健康,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增强全市畜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竞争力,提高在国内、国际的声誉。 (二)经济效益本项目建成后,通过对饲料中违禁药品、兽药、农药、有毒有害物质的有效控制,平均每年可减少因饲料安全问题引起的潜在损失约3022万元;并使畜禽产品能够符合进口国或地区的要求,按目前生产能力,以增加出口1计算,每年可为全市直接创汇近6250万美元。

沙门氏菌的预防与控制.doc

沙门氏菌的预防与控制 1、沙门氏菌及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沙门氏菌是家禽一种常见病原,属于肠道沙门氏菌亚种,世界上现有2500多种不同血清型或菌株的沙门氏菌,其中与家禽密切相关的有40多种,其余的存在于各种类的动物中,这包括家畜、宠物、啮齿动物、野兽、爬行动物和昆虫等。与其净化、控制相关的主要特征可概括为: (1)沙门氏菌无处不在,广泛分布于各种动物和环境中。 (2)沙门氏菌可存在于鸡群中,但并不一定引起发病,在鸡群受到应激或垂直传播时可引起种鸡或雏鸡的发病。 (3)沙门氏菌抵抗力较强,它们可在环境长时间存活,在蛋壳上可存活200天以上,在尘埃中存活3年之久。阳性鸡舍进行有效的消毒十分困难,“美国宾州蛋品质量保证计划”中,在不采用大量甲醛熏蒸时,曾有过50%的失败率。 (4)用于专门为特定型沙门氏菌制作的疫苗有效,但此疫苗对其他血清型却无效果,不同血清型间有部分交叉保护效果,但不能完全保护。 (5)虽然有些抗生素对沙门氏菌有一定的效果,但抗生素并不能将沙门氏菌从机体彻底清除,只能减缓其传播或排毒。 在20世纪早期,禽白痢和禽伤寒两种血清型沙门氏菌是欧洲和美国鸡群的重要地方病,但至20世纪中期时,该病在美国的商业鸡群得到净化,主要得益于其“全国家禽改良计划(NPIP)”。目前在

国内饲养的国外引进种鸡,禽白痢和禽伤寒也得到较好的控制,但在地方品系或国内育种鸡群中,该病还时有发生。同时目前国内外面临的另一个主要病原是禽副伤寒--肠炎沙门氏菌,其造成的危害突出,有研究表明,在肠炎沙门氏菌(SE)呈阳性的鸡群,每万枚鸡蛋中平均有2-3枚含有SE,虽然这个阳性率不高,但若在孵化场污染1日龄雏鸡或垂直感染并在雏鸡间传播,会造成无限的放大效应,最终影响产品质量和后期的生产性能。肠炎沙门氏菌也是引起食物中毒的重要病原之一,在上世纪80年代,人类食物中毒事件频繁出现,其主要病原是肠炎沙门氏菌和鼠伤寒沙门氏菌,目前肠炎沙门氏菌这一血清型,每年占法国食品中毒事件的1/3,沙门氏菌感染是欧洲继弯曲杆菌感染后的第二大污染来源。 2、沙门氏菌的传播 要控制沙门氏菌,了解鸡只通过何种途径被沙门氏菌感染十分重要,切断沙门氏菌的传播途径是控制沙门氏菌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目前认为一般感染方式有以下几种: (1)由种鸡通过受精蛋垂直或经卵传播给雏鸡。这是鸡白痢、禽伤寒和肠炎沙门氏菌传播的主要途径。 (2)沙门氏菌也会非垂直性经卵传播,当蛋壳表面受沙门氏菌污染时,沙门氏菌会通过蛋壳进入蛋内,感染发育的鸡胚,在出雏时,沙门氏菌再传播给其他鸡只。 (3)沙门氏菌第三种传播方式是通过中间宿主或病菌携带者,将沙门氏菌从一个鸡群传播到另一个鸡群。传播者可为阳性鸡舍内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