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 微生物的特征及类群

合集下载

微生物的概念和特点

微生物的概念和特点

细胞特征
非细胞 原核生物 真核生物 真核生物 真核生物
10
原生动物
2015-3-9



μm级需要借助光学显微镜观察
2015-3-9
11

nm级需要借助电子显微镜观察。
2015-3-9
12

肉眼可观察到微生物聚集的群体-菌落
2015-3-9
13
最小的细菌:芬兰科学家E.
O .Kajander等发现了一种能
不在,处处在”的。
2015-3-9
20
种类多
动物:150万种 植物:50万种 微生物:10多万种 病毒: 4000多种 原核生物: 5000多种 藻类: 23100种 真菌: 47300种 原生动物: 24000种 随着人类认识和研究工作的深入,生活在自然 界中的微生物还会继续被发现。

2015-3-9 21
2015-3-9 30
2015-3-9
31
微生物的概念及其特点
2015-3-9
1
一、微生物的概念和种类
2015-3-9
2
(一)、微生物的概念 简单来讲:微生物是一群形体微小、结构简 单的低等生物的统称。

既然是“生物”,必然具有“生物”的特征。 生物的特征:具有生命现象,可以生长繁殖,可以 遗传变异。


所以:人们把那些形体微小,结构简单,适 宜环境条件下生长繁殖及发生遗传变异,肉 眼难以看见,只有在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 镜下才能看清的一大类低等微小生物统称为 微生物。
引起尿结石的纳米细菌,其直径最小仅为50nm。
例外 肉眼可以看见的细菌——纳米比亚硫磺珍珠; 真菌的子实体、较大的藻类。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微生物学学分:4总学时:72学时理论学时:42学时实验学时:30学时先修课程要求:动物学、植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等适应专业:生物技术专业本科教材:微生物学,袁生主编,第1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8月(国家规划教材)参考教材:1、《微生物学》,沈萍陈向东主编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年5月(国家规划教材)2、《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主编,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年5月。

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与任务本课程为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的必修专业基础课。

《微生物学》是在细胞、分子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和育种、生态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农业、工业、医药卫生、生物工程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的科学。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了解该学科的发展前沿、热点和问题,牢固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性及其生命活动规律,熟悉微生物学的基本技术,了解国外微生物学最新进展及应用,为今后的学习及工作实践打下宽厚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要求1、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1)掌握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以细菌、真菌、病毒为主要内容的各类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繁殖方式和主要特征;掌握微生物遗传变异的一般规律及传染与免疫的知识;(2)熟悉微生物的营养、代谢和生长的特点;熟悉微生物育种的一般方法和微生物在工业、农业,医学、环境和日常生活中的某些应用,以及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重要意义。

(3)了解微生物生态及在自然界物质转化中的作用;了解微生物的多样性、系统发育与分类。

2、基本技能(1)掌握普通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方法,特别是利用油镜观察细菌的方法;掌握微生物的制片染色技术;(2)熟悉微生物细胞的大小测定及数量测定技术;熟悉培养基的制备、灭菌及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培养技术。

(3)通过综合实验(土壤微生物数量测定及未知菌革兰氏染色鉴定)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微生物的四大操作技术,并初步了解微生物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思路。

北师版八年级生物上册《微生物的特征及类群》教案

北师版八年级生物上册《微生物的特征及类群》教案

第1课时微生物的特征及类群一、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微生物;2、认识微生物的种类及微生物在生物圈中分布;3、培养学生的探究设计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微生物的种类及其分布。

难点:理解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分布;训练学生自主学习和培养动手的能力。

三、电教手段实验教具多媒体、实物教具(一些食用菌等)教学过程师生互动教材分析与学法说明引入新课关于生物圈中的生物我们已经认识了植物、动物,还有没有其它类型呢?引出新课学生回答什么是微生物出示一些微生物图片(流感病毒等),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共性特点(结构、大小),得出什么是微生物: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低等生物。

学生观察、思考哪里有微生物哪里有微生物?虽然微生物无处不就在,但个体微小,我们看不到。

要想认识微生物,我们得想办法看到它们,你有什么办法?借助放大工具、培养成菌落,展示图片补充显微镜的发展,及细菌发现等内容,帮助学生认识到人们对微生物的了解和深入与科技发展密切相关。

要让你利用实验的方法,探究我们身边有微生物,你打算怎么办?学生思考回答学生思考回答学生观察学生听老师介绍并亲自观察了一些微生物,那么它们在结构方面有哪些不同?怎么生存、繁殖?在生物圈中有什么作用?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讨论。

作业教学反思五、练习(1)在生物圈中,凡是、的低等生物,统称为微生物。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所有微生物都只有一个细胞;B、食用蘑菇不属于微生物;C、病毒是无细胞结构的微生物;D、动植物体表与体内是微生物主要的活动场所。

(3)为什么饭前要洗手?进入无菌室要消毒?六、小结(多媒体)一、微生物的概念:在生物圈中,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低等生物。

二、微生物分类1、单细胞微生物,如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蓝藻2 、多细胞微生物,如大型真菌、霉菌3 、无细胞结构微生物,如病毒、类病毒和朊病毒三、微生物主要的活动场所——土壤;微生物活动的重要场所——动植物的体表、体内和其它环境。

板书设计:第18章生物圈中的微生物第一节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一、什么是微生物微生物——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生物二、微生物的主要类群细菌、真菌、病毒。

生物3.10微生物的类群、营养、代谢和生长

生物3.10微生物的类群、营养、代谢和生长

微生物的能量代谢
化能自养生物
01
利用化学反应释放的能量来合成有机物质的微生物,如硝化细
菌。
化能异养生物
02
利用有机物质氧化过程中释放的能量来合成有机物质的微生物,
如大肠杆菌。
光能自养生物
03
利用光能来合成有机物质的微生物,如藻类。
微生物的代谢途径
糖酵解途径
葡萄糖在无氧条件下被分解成丙 酮酸,产生少量能量和还原力的 代谢途径,是厌氧微生物的主要 代谢途径。
三羧酸循环
在有氧条件下,线粒体中的乙酰 CoA完全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 并释放能量的代谢途径。
戊糖磷酸途径
葡萄糖经过一系列反应生成五碳 糖和六碳糖的代谢途径,是需氧 生物的主要糖代谢途径之一。
04 微生物的生长
微生物的生长曲线
延迟期
细胞适应生长环境,不进行分 裂,数量基本不变。
对数生长期
细胞快速分裂,数量呈指数增 长。
氧气
好氧微生物需要氧气进行呼吸,厌氧微生物 则在无氧环境下生长。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方式
无性繁殖
通过二分裂、出芽等方式进行无性繁殖,繁殖速度快。
有性繁殖
通过配子结合形成合子,再发育成新个体,繁殖速度慢。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03 微生物的代谢
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
分解代谢
微生物通过分解有机物质获取能量和营养物质的过程。这些有机物质可以是糖 类、蛋白质、脂肪等。分解代谢过程中,微生物产生能量并合成新的细胞成分。
合成代谢
微生物利用能量和营养物质合成细胞成分的过程。合成代谢过程中,微生物消 耗能量并产生新的细胞成分,如蛋白质、核酸等。
生物3.10微生物的类群、营养、 代谢和生长

《环境微生物学》讲义大纲

《环境微生物学》讲义大纲

《环境微生物学》讲义大纲第一章绪论前言1.微生物学的形成与进展●推测时期●观察时期●培养时期巴斯德、科赫等的奉献简介●生理学研究时期2.环境微生物学的形成与进展第一节、微生物的特点一、个体小、种类多、分布广、代谢类型多样二、繁殖快三、代谢强度大:四、数量多五、易变异第二节、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一、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生态学研究二、污染环境中的微生物生态学研究三、废水、废物的生物处理中的微生物学原理与方法研究四、环境监测与评价的微生物方法与原理研究第三节、学习环境微生物的意义21世纪环境微生物学展望重点:微生物、微生物的特点,环境微生物学的要紧学习内容与学习方法第二章、环境中微生物的要紧类群前言微生物的种类繁多,根据它们的形态、结构与生理性状等特征,要紧归纳如下:原核微生物与真核微生物的要紧区别第一节、细菌细菌是一大群单细胞原核微生物,是微生物学的要紧研究对象,也是环境微生物学的讨论重点。

一、细菌的形状与大小1、细菌的个体形态(三种要紧形态)2、菌落的形态(colony)固体培养基(1)细菌在固体琼脂(1.5~2.0%)平板上的菌落特征(2)在半固体琼脂(0.3~0.5%)试管培养基中穿刺接种所形成的培养特征(3)在明胶试管培养基中穿刺接种所形成的培养特征二、细菌细胞的结构细菌细胞结构模式图1、细胞壁(1)功能:(2)结构:(3)细胞壁与革兰氏染色染色的历史进展与染色原理染色方法可分为简单染色法与复染色法之分。

步骤与原理。

革兰氏染色的机理2、细胞膜(1)细胞膜的结构(2)功能:3、细胞核:细菌的细胞核没有核膜与核仁,没有固定形态,结构简单。

细菌质粒(plasmid),降解质粒。

4、细胞质及其内含物(1)细胞质:(2)细胞质内含物:5、荚膜(1)类型:大荚膜、微荚膜、粘液层、粘接物、菌胶团(2)化学构成(3)功能及意义6、鞭毛:运动器细菌的趋光性、趋化性等7、芽孢:某些细菌在生长的一定阶段,能形成对不良环境条件具有较强抗性的休眠体。

《环境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一、课程基本信息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环境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包括微生物对于污染物质的降解与转化,从而修复并改善环境的作用规律;微生物对于环境的污染与破坏,从而引起环境质量下降的作用规律,了解环境微生物学— 1 —原理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包括废水、废渣的微生物治理与综合利用的方法,微生物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等基本知识。

(二)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环保意识和科学分析环境污染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初步运用环境微生物学知识去解决生产和生活中出现的环境污染问题。

(三)素质目标:本课程旨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其它专业课的学习、为以后从事相关科学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

三、基本要求(一)了解环境中主要的微生物类群、其生理生态特性,环境微生物的检测和有害微生物的控制技术,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等。

(二)理解微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及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与转化规律。

(三)掌握环境工程中的污(废)水、废气及有机固体废弃物的生物处理和水体、土壤及大气污染与自净过程中涉及到的微生物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水处理基本工程技能,为以后从事专业工作和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2学时第一节微生物的发展及主要奠基人0.5学时知识点:微生物学发展史的几个关键阶段;各阶段的奠基人及其主要贡献。

第二节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0.5学时知识点: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分别是什么?第三节微生物的类群及基本特征 1 学时知识点:微生物的五大基本特征及各自的表现。

本章小结重点:微生物及其类群、特点、环境微生物学研究的对象与任务。

难点: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思考题:微生物是如何分类、如何命名的?— 2 —作业:(1)写出大肠埃希氏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拉丁文全称。

微生物学知识点

微生物学知识点

微生物学知识点微生物学知识点协议一、微生物的定义与分类1、微生物的定义微生物是指肉眼难以看清,需要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原生生物和某些藻类等。

2、微生物的分类原核微生物:细菌、放线菌、蓝细菌等。

真核微生物:真菌(酵母菌、霉菌)、原生生物(草履虫、变形虫)等。

非细胞型微生物:病毒、类病毒、朊病毒等。

二、微生物的特点1、体积小,面积大微生物个体微小,但其比表面积大,有利于物质交换和代谢活动。

2、吸收多,转化快微生物能迅速吸收营养物质,并在短时间内完成代谢和生长繁殖。

3、生长旺,繁殖快大多数微生物在适宜条件下能快速生长和繁殖,数量呈指数增长。

4、适应强,易变异微生物能适应各种环境条件,且容易发生遗传变异,产生新的性状。

5、分布广,种类多微生物在自然界中无处不在,其种类繁多,估计有数百万种以上。

三、微生物的营养1、营养物质碳源:提供微生物生长所需的碳元素,如糖类、有机酸等。

氮源:提供氮元素,如铵盐、硝酸盐、蛋白质等。

无机盐:包括钾、钠、钙、镁、铁、锰等元素。

生长因子:维生素、氨基酸、嘌呤、嘧啶等。

水:作为溶剂和生化反应的介质。

2、营养类型光能自养型: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如蓝细菌。

光能异养型:利用光能和有机物作为碳源,如红螺菌。

化能自养型:通过氧化无机物获取能量,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如硝化细菌。

化能异养型:利用有机物作为能源和碳源,大多数微生物属于此类。

四、微生物的生长1、生长曲线迟缓期:微生物适应新环境,代谢缓慢,细胞数量基本不变。

对数期:细胞快速分裂繁殖,生长速率最大,代谢旺盛。

稳定期:细胞生长速率与死亡速率相等,活菌数达到最高水平,代谢产物大量积累。

衰亡期:细胞死亡速率大于生长速率,活菌数逐渐减少。

2、影响生长的因素温度:每种微生物都有其适宜的生长温度范围,分为最低生长温度、最适生长温度和最高生长温度。

pH 值:不同微生物对 pH 值的要求不同,大多数细菌在中性或微碱性环境中生长良好。

(完整版)微生物类群与形态结构

(完整版)微生物类群与形态结构

(完整版)微⽣物类群与形态结构第⼀章:微⽣物类群与形态结构⾮细胞型:病毒细胞型:原核微⽣物:细菌、放线菌等,(⽆明显核,也⽆核膜、核仁。

)真核微⽣物:酵母菌、霉菌,(有明显核,有核膜、核仁。

)第1节:细菌Bacteria是微⽣物⼀⼤类群,主要研究对象。

细菌是单细胞的,⼤⼩在1um左右,1000倍以上显微镜才能看到其形状。

⼀、细菌的形态和⼤⼩(⼀)基本形态1、球菌Coccus:球形或近球形,根据空间排列⽅式不同⼜分为单、双、链、四联、⼋叠、葡萄球菌。

不同的排列⽅式是由于细胞分裂⽅向及分裂后情况不同造成的。

2、杆菌Bacillus (Bacterium):杆状或圆柱形,径长⽐不同,短粗或细长。

是细菌中种类最多的。

3、螺旋菌(Spirillum):是细胞呈弯曲杆状细菌统称,⼀般分散存在。

根据其长度、螺旋数⽬和螺距等差别,分为弧菌Vibrio (菌体只有⼀个弯曲,形似C字)和螺旋菌(螺旋状,超过1圈)。

与螺旋体Spirochaeta 区别:螺旋体⽆鞭⽑。

细菌形态不是⼀成不变的,受环境条件影响(如温度、培养基浓度及组成、菌龄等)异常形态⼀般,幼龄,⽣长条件适宜,形状正常、整齐。

⽼龄,不正常,异常形态。

畸形:由于理化因素刺激,阻碍细胞发育引起。

衰颓形:由于培养时间长,细胞衰⽼,营养缺乏,或排泄物积累过多引起。

(⼆)细菌⼤⼩如何测量:显微测微尺球菌直径0.5-1um,杆菌直径0.5-1um ,长为直径1-⼏倍;螺旋菌直径03-1um,长1-50um;细菌⼤⼩也不是⼀成不变的。

细胞重量10-13-10-12g ,每g细菌含1-10万亿个细菌。

⼆、细菌细胞结构研究细菌细胞结构是分⼦⽣物学重要内容之⼀,有了电⼦显微镜才有可能。

其结构分为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

基本结构是细胞不变部分,每个细胞都有,如细胞壁、膜、核。

特殊结构是细胞可变部分,不是每个都有,如鞭⽑、荚膜、芽孢。

(⼀)基本结构1、细胞壁cell wall:位于细胞表⾯,较坚硬,略具弹性结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时微生物的特征及类群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微生物;
2、认识微生物的种类及微生物在生物圈中分布;
3、培养学生的探究设计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微生物的种类及其分布。

难点:理解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分布;训练学生自主学习和培养动手的能力。

三、电教手段实验教具
多媒体、实物教具(一些食用菌等)
四、教学过程
五、练习
(1)在生物圈中,凡是、的低等生物,统称为微生物。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所有微生物都只有一个细胞;
B、食用蘑菇不属于微生物;
C、病毒是无细胞结构的微生物;
D、动植物体表与体内是微生物主要的活动场所。

(3)与草履虫的基本结构相似的是()
A、流感病毒
B、番茄果肉细胞
C、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D、酵母菌
(4)为什么饭前要洗手?进入无菌室要消毒?
六、小结(多媒体)
一、微生物的概念:
在生物圈中,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低等生物。

二、微生物分类
1、单细胞微生物,如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蓝藻
2 、多细胞微生物,如大型真菌、霉菌
3 、无细胞结构微生物,如病毒、类病毒和朊病毒
三、微生物主要的活动场所——土壤;
微生物活动的重要场所——动植物的体表、体内和其它环境。

板书设计:
第18章生物圈中的微生物
第一节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一、什么是微生物
微生物——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生物二、微生物的主要类群
细菌、真菌、病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