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第三章微生物类群与形态结构级期末总结

合集下载

微生物主要类群及其形态结构

微生物主要类群及其形态结构
不同类群的微生物具有不同的细胞器和代谢途 径,反映了它们的生物学特性和适应性。
鞭毛与菌毛
鞭毛是某些细菌的运动器官,由鞭毛 蛋白组成,具有旋转、摆动等运动方 式。
鞭毛和菌毛的形态、数量和排列方式 等特征可以用于鉴别不同种类的细菌 。
菌毛是细菌表面的附属物,具有黏附 和侵染宿主细胞的作用,与细菌致病 性有关。
细胞壁
细胞壁是微生物细胞的最外层结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具有维持细胞形状、提供 保护和维持渗透压等作用。
细胞壁的结构在不同类群中有所不同,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较厚,而革兰氏阴性菌 细胞壁较薄。
细胞壁上的特异成分可以用于鉴别不同类群的微生物,如革兰氏染色和糖反应等。
细胞膜
细胞膜是包围在细胞质外的脂双 层膜结构,具有选择透过性,控
和出芽生殖等。
原生动物
单细胞动物,具有运动、摄食、感觉 等能力。
原生动物细胞膜较厚,通常具有胞口 、胞咽、胞肛等结构。
形态多样,包括球形、梨形、杆形、 变形虫形等。
繁殖方式主要为二分裂法,少数种类 能够进行有性繁殖。
03
CATALOGUE
非细胞型微生物
病毒
总结词
病毒是一种非细胞型微生物,由核酸和 蛋白质外壳组成,具有感染性和复制能 力。
VS
详细描述
病毒非常微小,需要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 到。它们只能寄生在活细胞内,利用细胞 的代谢系统进行复制。病毒的核酸可以是 DNA或RNA,而蛋白质外壳则由许多蛋 白质亚单位组成,具有保护核酸和参与感 染细胞的作用。病毒的形态多样,有球形 、杆形、丝形等。
亚病毒
总结词
亚病毒是一类比病毒更简单的非细胞型微生 物,包括拟病毒、卫星病毒和朊病毒。
详细描述
拟病毒是存在于植物中的一种亚病毒,由单 链RNA基因组和蛋白质外壳组成,依赖于 辅助病毒进行复制。卫星病毒是存在于动物 中的一种亚病毒,其基因组较小,不能独立 复制,需要辅助病毒的帮助。朊病毒是一种 蛋白质亚病毒,具有感染性,可引起羊瘙痒 病等动物疾病。

第三章 微生物类群与形态结构

第三章 微生物类群与形态结构
螺旋体菌:菌体柔软,用于运动的类似鞭毛的轴丝位于细 胞外鞘内。
4、其它形状 1)柄杆菌(prosthecate bacteria)
细胞上有柄(stalk)、菌丝(hyphae)、附器(appendages)等 细胞质伸出物,细胞呈杆状或梭状,并有特征性的细柄。 一般生活在淡水中固形物的表面,其异常形态使得菌体的表面积与 体积之比增加,能有效地吸收有限的营养物;
是指细菌在某些环境条件下(实验室或宿主体内)通过 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陷变异型。
因英国李斯德(Lister)预防研究所首先发现而得名 (1935年,念珠状链杆菌 Streptobacillus moniliformis)
大肠杆菌、变形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分枝杆菌和霍乱弧菌等 20多种细菌中均有发现,被认为可能与针对细胞壁的抗菌治疗有关。
6)细胞壁缺陷细菌
缺壁突变 —— L型细菌
实验室或宿主体内形成 缺壁细菌
人工去壁
基本去尽 —— 原生质体 (G+)
部分去除 —— 球状体 (G-)
在自然界长期进化中形成——枝原体(Mycoplasma )
(参见P46)
6)细胞壁缺陷细菌
(1)L型细菌(L-form of bacteria)(遗传物质的改变)
D、周质空间(periplasmic space, periplasm)
又称壁膜间隙。在革兰氏阴性细菌中,一般指其外膜与细胞膜 之间的狭窄空间(宽约12~15nm),呈胶状。
周质空间是进出细胞的物质的重要中转站和反应场所。
1.水解酶 2.结合蛋白 3.化学受体分子(提高细胞膜的透性) 4.解毒酶 5.渗透保护
特点:
比正常有细胞壁的细菌更易导入外源遗传物质,是 研究遗传规律和进行原生质体育种的良好实验材料 没有完整而坚韧的细胞壁,细胞呈多形态;

微生物形态总结

微生物形态总结
微生物不同时期的形态及活性 观察方法:通过普通光学显徽设对菌胶团的形态、色泽、松散紧密度 等进行观测。 微生物种类:活性污泥系统中出现的微生物包括细茵、真菌、病毒、 立克次体、衣原体、支原体、原生动物、后生动物、嘴肤动物等等。 研究意义和作用:在抗冲击负荷和活性污泥运行条件改变时.通常原 后生动物在数量、活性、种类等方面会出现明显的波动,这对我们通 过这些波动来反推目前活性污泥的状态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我们利用 活性污泥显微镜观察原后生动物的变化来判断工艺状况的重要依据。 其在活性污泥控制参数及环境变化时表现的敏感度、观察其个体形态 及活性的便利性等决定了活性污泥显微健观寮中原后生动物的重要 地位和作用。 活性污泥显微镜观察样品的制作
其体型都比前两种为大. 其身体具有较好的收缩 性,因其头部伸出可见两 璇轮而得名,并且其身体 中上部可见透明的咀嚼 器。对吞食菌胶团进行消
化比较有利
活动性狡好.主要依靠 如下两种方式:①通过其 头部的两璇轮的煽动而 在水体内游动;②通过尾 部的支撑和身体的收缩
来在菌胶团内移动
其体型较细.身体部可见 食物微粒外,其体呈细长
体型较小,800 倍放大确 认体型,周身纤毛,单根 尾毛明显,可见口缘,头
部台形可见
以慢速游动形为特点
如圆盘,显微镜观察略带 移动缓慢通常不能观察
透明,有指状伪足。
到其移动
体型不固定,伪足和收缩 泡 800 倍可见,以其体型 可变为主要特征.观察整
体透明性较好
移动极其缓慢,常深入菌 胶团捕食
(2)中间性活性污泥类生物 多以慢速游动型为主要特征.无破坏或影响前胶团絮凝及沉降的不良 表现,但其种类数量不多。其存在的时间是在活性污泥系统由培菌初 期到活性污泥成熟期的过渡阶段,或者是活性污泥由差转好和由好转 差这种阶段,究其存在的根本理由是具备少量的游离细菌供其生长繁 殖所需。

(整理)微生物学期末考试知识点汇总

(整理)微生物学期末考试知识点汇总

一.绪论1.微生物:肉眼难以看清、需要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一切微小生物的总称。

分类:无细胞结构:病毒、亚病毒因子有细胞结构: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六界系统:占4界,病毒界、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三域学说:古菌域、细菌域、真核生物域2.列文虎克:微生物学的开拓者、世界上第一个观察到微生物的人——1676巴斯德:微生物学的奠基人、否定“自然发生”学、说证明微生物引起发酵、制备疫苗预防疾病、发明巴斯德消毒法科赫:细菌学的奠基人、发明固体培养基、分离出病原菌、提出“科赫法则”、创立显微镜技术布赫纳:用酵母菌无细胞压榨汁将葡萄糖进行酒精发酵取得成功,发现了微生物酶的重要作用、从此将微生物学推到了生化研究的阶段。

3.微生物的特点:(1)形态微小结构简单(2)代谢旺盛繁殖快速(3)适应性强容易变异(4)种类繁多分布广泛(5)食谱广、易培养、起源早、休眠长二.原核微生物第一节:细菌1.细菌的基本形态:杆状、球状、螺旋状2.细菌的大小:度量细菌细胞大小常用的单位是微米um。

1m=103mm=106um=109nm.大肠杆菌可作为典型的细菌细胞大小的代表,平均长度约为2um,宽0.5um。

最小到最大:50nm~0.75mm,相差一万倍。

3.细胞壁的功能:(几乎所有细菌(除支原体外)都有细胞壁)(1)保护细菌免受机械性或其他外力的破坏。

(2)维持细胞特有的形状(3)屏障保护功能(4)提供细胞的生长、分裂和鞭毛的着生、运动所必需的结构(5)赋予细胞特定的抗原性、致病性和对抗生素及噬菌体的敏感性。

4.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结构比较5.细菌的革兰氏染色机制阳性:肽聚糖的含量与交联程度都比较高,肽聚糖层多,所以细胞壁较厚,壁上的间隙较小,媒染后形成的结晶紫—碘复合物就不易被洗脱出细胞壁,加上它本来就不含脂质,乙醇洗脱时细胞壁非但没有出现缝隙,反而使肽聚糖层的网孔因脱水而变得通透性更小,结果蓝紫色的结晶紫—碘复合物就留在细胞内而使细胞呈蓝紫色。

微生物总结(全)

微生物总结(全)

微生物学总结(1)第一章:概论1.柯赫法则:(1)病原菌是在患传染病的个体中存在,在健康者则不存在。

(2)病原菌能被分离而得纯培养。

(3)纯培养接种易感染动物,应引发相同疾病.(4)该病原菌可从患病实验动物中从新分离出来,并可在实验室再次培养并于原始病原菌相同。

2.(1)特殊疾病同一病原体(2)分离出纯培养(3)接种易感动物引起相同疾病(4)从易感动物再分离出原病原体第二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1.按细菌的基本形态分为:1。

球形细菌2。

杆状细菌3。

弯曲形细菌3.革兰染色:呈紫色为阳性菌,红色为阴性菌方法:涂片→结晶紫染色→碘液脱色→酒精脱色→复红复染4.(1)。

革兰阳性菌的胞壁:肽聚糖(peptidoglycan):层数多,含量高,占细胞壁干重的50—80% 且质地致密。

磷壁酸(teichoic acid)(2)。

革兰阴性菌胞壁:肽聚糖:含量只1-3层,占胞壁干重的10—20%左右,侧链之间以肽键直接交联,形成较疏松的结构.(*肽聚糖的结构请结合书本插图认真掌握。

)脂蛋白外膜: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s,LPS), 内毒素、热原O-多糖侧链、核心寡聚糖、脂质A(lipid A)外膜蛋白:孔蛋白(Porins)、外膜A蛋白(Omp A)周浆间隙(periplasmic space)5.细菌L型:是指细菌细胞壁缺陷型原生质体(proplast):革兰阳性菌胞壁缺失原生质球(spheroplast):革兰阴性菌肽聚糖缺失6.细菌胞壁结构比较─────────────────────────────细胞壁结构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组成肽聚糖、磷壁酸肽聚糖、外膜、脂蛋白肽聚糖结构肽聚糖,侧链,交联桥肽聚糖,侧链四肽侧链L-赖氨酸二氨基庚二酸(DPA)交联方式侧链间以肽桥交联侧链间以肽键交联厚度20-80nm 10—15nm层数可达50层仅1-2层含量占胞壁干重50-80%占胞壁干重5-20%机械强度高差糖类含量约45%约15%脂类含量约2% 约20%磷壁酸+ -外膜脂蛋白—+脂多糖间周隙溶菌酶作用+ —青霉素作用+ —─────────────────────────────7.细胞膜不含胆固醇是与真核细胞膜的重要差别。

微生物学各章知识点总结

微生物学各章知识点总结

微生物学各章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微生物的概念和分类体系1. 微生物的概念微生物是指肉眼不可见的微小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和原生动物等。

它们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对生态系统的循环和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2. 微生物的分类体系微生物按照生物学特征可以分为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两大类,其中原核生物包括细菌和蓝藻,真核生物包括真菌和原生动物。

此外,病毒是一种非细胞生物,通常被单独归类。

第二章:微生物的结构和形态1. 细菌的结构和形态细菌是单细胞微生物,其主要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胞质和遗传物质。

细菌的形态多样,包括球菌、杆菌和螺旋菌等。

2. 真菌的结构和形态真菌是多细胞或单细胞微生物,其主要结构包括菌丝、分生子、孢子和细胞壁等。

真菌的形态多样,包括酵母菌、霉菌和子囊菌等。

3. 病毒的结构和形态病毒是非细胞微生物,其主要结构包括蛋白质外壳、遗传物质和蛋白质套等。

病毒的形态多样,包括线状、球状和多棱体等。

第三章: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1. 细菌的生长和繁殖细菌的生长是指细胞的增加和分裂过程,主要包括营养摄取、分裂和排泄等。

细菌的繁殖有二分裂、分裂和梭孢子等方式。

2. 真菌的生长和繁殖真菌的生长是指菌丝的延伸和分支过程,主要包括分生子的产生和分裂等。

真菌的繁殖有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两种方式。

3. 病毒的生长和繁殖病毒的生长是指在寄主细胞内复制遗传物质和合成蛋白质,主要包括吸附、穿透和复制等。

病毒的繁殖有裸核和包膜两种方式。

第四章:微生物的代谢和营养1. 细菌的代谢和营养细菌的代谢包括异养和自养两种方式,同时也可根据在氧气的存在下进行厌氧和需氧代谢。

细菌的营养包括糖类、氨基酸和脂肪等多种。

2. 真菌的代谢和营养真菌的代谢包括异养和自养两种方式,同时也可根据生长温度进行低温菌和高温菌。

真菌的营养包括糖类、氨基酸和无机盐等多种。

3. 病毒的代谢和营养病毒是非细胞生物,因此没有自身代谢和营养循环,其复制和生长需要依赖寄主细胞的物质和能量。

微生物基础知识汇总

微生物基础知识汇总
一、细菌的形态构造及其功能
(一)形态与染色
1、基本外形:球状——球菌;杆 状——杆菌;螺旋状——螺旋菌
(1)球菌(Coccus)
球形或近球形,根据空间排列方式不 同又分为单、双、链、四联、八叠、 葡萄球菌。
单球菌——尿素微球菌(图2-1-1) 双球菌——肺炎双球菌(图2-1-2)
链球菌——溶血链球菌(图2-1-3)
孢子头
黑色
有皱褶、 辐射纹、 同心环、 分泌物 及气味
常见霉菌在玫瑰红钠琼脂培养 基
属名 青霉属
木霉属 交链孢 霉属
生长情况
菌落形态
生长局限或 扩展生长
扩展生长, 菌落大,好 气
菌落一般较 小,紧密、 丝绒状,絮 状、束状、 绳索状、放 大镜下可见 帚状枝
絮状,有明 显的同心环 纹
生长较迅速、 菌丝丝绒状 扩展式
致pH下降。当环境中缺乏碳
氨基酸等
源物质时,氨基酸可被微生
物作为碳源利用。

乙醇
在低浓度条件下被某些酵母菌和 醋酸菌利用。

脂肪、磷脂
主要利用脂肪,在特定条件下将 磷脂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而 加以利用。
利用烃的微生物细胞表面有一种

天然气、石油、石油馏分、石蜡 油等
由糖脂组成的特殊吸收系统, 可将难溶的烃充分乳化后吸
N、P、S、K、Na、Mg、Ca、Fe、 Mn、Cu、Co、Zn、Mo等组成。其中 C、H、O、N、P、S六种元素占微生 物细胞干重的97%;其他为微量元素。 微生物细胞的化学元素组成的比例常 因微生物种类的不同而各异。
二、 微生物的营养物质及其生理 功能
1、 碳源(cabon source) 2、 氮源(nitrogen source) 3、能源 4、无机盐 5、生长因子 6、 水

微生物学复习资料-周德庆-期末总结

微生物学复习资料-周德庆-期末总结

微生物学复习资料第一章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伴孢晶体:少数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方形或不规则形的碱溶性蛋白质晶体,称为伴孢晶体(即ð内毒素).L型细菌:在某些环境条件下(实验室或宿主体内)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陷变异型.1.没有完整而坚韧的细胞壁,细胞呈多形态,有些能通过细菌滤器,故又称“滤过型细菌”.对渗透敏感,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油煎蛋”似的小菌落(直径在0.1mm左右)古生菌:又称古细菌,是一个在进化途径上很早就与真细菌和真核生物相互独立的生物类群,主要包括一些独特生态类型的原核生物,如产甲烷菌及大多数嗜极菌。

革兰氏染色机制:结晶紫液初染和碘液媒染:在细菌的细胞膜内可形成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

乙醇脱色:G+细胞壁较厚、肽聚糖网层次多和交联致密且不含类脂,把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牢牢留在壁内,使其保持紫色;G—细胞壁薄、外膜层类脂含量高、肽聚糖层薄和交联度差,结晶紫与碘复合物的溶出,使细胞退成无色.复染:G-细菌呈现红色,而G+细菌则仍保留最初的紫色。

重要性: 革兰氏染色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通过这一染色,几乎可把所有的细菌分成革兰氏阳性菌与革兰氏阴性菌两个大类,因此它是分类鉴定菌种时的重要指标。

又由于这两大类细菌在细胞结构、成分、形态、生理、生化、遗传、免疫、生态和药物敏感性等方面都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因此任何细菌只要通过简单的革兰氏染色,就可提供不少其他重要的生物学特性方面的信息。

第二章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1子实体:是指在其里面或上面可产生无性或有性孢子,有一定形状和构造的任何菌丝体组织2 菌物界:指与动物界,植物界相并列的一大群无叶绿素,依靠细胞表面吸收有机养料,细胞壁一般含几丁质的真核微生物3 二级菌丝:又称气生菌丝,由基内营养菌丝长出培养基外伸向空间的菌丝。

它是担子菌中由相应的异性的初生菌丝进行体细胞接合而形成的菌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细胞壁
4)革兰氏染色与细胞壁:
(1)革兰氏染色
1、用碱性染料结晶紫对菌液涂片进行初染;
2、用碘溶液进行媒染,其作用是提高染料和细 胞间的相互作用从而使二者结合得更牢固;
3、用乙醇或丙酮冲洗进行脱色。在经历脱色后 仍将结晶紫保留在细胞内的为革兰氏阳性细 菌,而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结晶紫被洗掉,细 胞呈无色;
(三)细胞的结构
特点:不溶于水,对蛋白酶类不敏感;容易溶于碱性溶剂。
伴孢晶体对200多种昆虫尤其是鳞翅目的幼虫有毒杀作用, 因而可将这类产伴孢晶体的细菌制成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 物农药——细菌杀虫剂。
6、细菌细胞壁以外的构造
(三)细胞的结构
在某些原核生物的细胞壁外,着生一些特 殊的附属物,包括:
➢ 糖被(glycocalyx) ➢ 鞭毛(flagella) ➢ 菌毛(fimbriae) ➢ 性菌毛(pili)
• 细胞壁缺乏或缺损的各种细菌的统称,包括支原体、 L型细菌、原生质体和球状体等。
缺壁细菌
缺壁突变——L型细菌
(L-form of bacteria)
实验室或宿主体内形成
基本去尽——原生质体(G+)
人工去壁
(protoplast)
部分去掉——球状体(G-)
在自然界长期进化中形成——支原体
(sphaeroplast)
(三)细胞的结构
一般构造:一般细菌都有的构造 特殊构造:部分细菌具有的或一般细菌在特殊环境下才有的构造
4)革兰氏染色与细胞壁:
(1)革兰氏染色(Gram stain)
兰氏染色法是1884年由丹麦 病理学家C. Gram (革兰) 所创立的。 该法可将所有的细菌区分为 革兰氏阳性菌(G+)和革兰 氏阴性菌(G-)两大类,是 细菌学上最常用的鉴别染色 法。
第一节 细菌(Bacteria)
一、一般形态及细胞结构
(一)个体形态和排列 (二)大小 (三)细胞的结构
1、细胞壁 2、细胞膜 3、细胞质和内含物 4、核区 5、特殊的休眠构造——芽孢 6、细菌细胞壁以外的构造 ——— 糖被 7、细菌细胞壁以外的构造 ——— 鞭毛 8、细菌细胞壁以外的构造 ——— 菌毛 9、细菌细胞壁以外的构造 ——— 性毛
革兰氏阳性细菌
革兰氏阴性细菌
含量很高(50~90)
含量很低(~10)
含量较高(<50)

一般无(<2)
含量较高(~20)

含量较高
4)革兰氏染色与细胞壁: (4)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细菌的比较
1、细胞壁
革 兰 氏 染 色 的 原 理
(参见P49, 新版P048 )
1、细胞壁
(二)细胞的结构
6)缺壁细菌(cell wall deficient bacteria):
硫粒:紫硫细菌、丝硫细菌、贝氏硫杆菌等
氮源类
藻青素:蓝细菌 藻青蛋白:蓝细菌
磷源(异染粒):迂回螺菌、白喉棒杆菌、结核分枝杆菌
5、特殊的休眠构造——芽孢
(三)细胞的结构
1)概念
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 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极低、抗逆性极强的休眠体, 称为芽孢(endospore或spore,偶译“内生孢子”)。
优选第三章微生物类群与形态 结构级期末总结
Outline
• 第一节 细菌 • 第二节 古菌 • 第三节 真核微生物
第一节 (真)细菌
一、一般形态及细胞结构 二、放线菌 三、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 四、螺旋体(Spirochete) 五、粘细菌(Myxobacteria) 六、蛭弧菌(Bdellovibrio) 七、蓝细菌(Cyanobacteria)
5、特殊的休眠构造——芽孢 6)伴孢晶体(parasporal crystal)
(三)细胞的结构
少数芽孢杆菌,例如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简 称“Bt”)在其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或双 锥形的碱溶性蛋白晶体——δ内毒素,称为伴孢晶体。
5、特殊的休眠构造——芽孢 6)伴孢晶体(parasporal crystal)
(Mycoplasma)
(参见P48-49,新版P047)
3、细胞质和内含物
(三)细胞的结构
2)颗粒状贮藏物(reserve materials):
贮藏物是一类由不同化学成分累积而成的不溶性沉淀颗粒, 主要功能是贮存营养物。
贮藏物
糖原:大肠杆菌、克雷伯氏菌、芽孢杆和蓝细菌等碳源及能源类 聚β-羟丁酸(PHB):固氮菌、产碱菌和肠杆菌等
• 糖被
在壁上有固定层 层次厚:(大)夹膜
包裹在单个细胞上
层次薄:微夹膜
松散,未固定在壁上:粘液层
包裹在细胞群上:菌胶团 [ 动胶菌属(Zoogloea)有]
(三)细胞的结构
7、细菌细胞壁以外的构造 ——— 鞭毛(flagellum,复flagella) 1) 概念
生长在某些细菌体表的长丝状、波曲形的蛋白质附属物,称为
第一节 细菌(Bacteria)
一、一般形态及细胞结构 (一)个体形态和排列
球状: 细胞个体呈球形或椭圆形,不同种的球菌在细胞分裂
时会形成不同的空间排列方式,常被作为分类依据。


杆状: 细胞呈杆状或圆柱形, 杆状细菌的排列方式常因生长

阶段和培养条件而发生变化,一般不作为分类依据。

螺旋状:弧菌、螺菌、螺旋体菌。
4、用一种与结晶紫具有不同颜色的碱性染料对 涂片进行复染。例如蕃红,它使原来无色的 革兰氏阴性细菌最后呈现桃红到红色,而革 兰氏阳性细菌继续保持深紫色。
1、细胞壁
4)革兰氏染色与细胞壁:
1、细胞壁
(1)革兰氏染色 表 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细菌细胞壁成分的比较
成分
肽聚糖 磷壁酸 类脂质 蛋白质
占细胞壁干重的%
(三)细胞的结构
6、细菌细胞壁以外的构造 ——— 糖被(glycocalyx)
1) 概念 包被于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厚度不定的胶状物质。
糖被按其有无固定层次、层次厚薄又可细分为荚膜(capsule或 macrocapsule,大荚膜)、微荚膜(microcapsule)、粘液层(slime layer)和菌胶团(zoogloea)。
鞭毛(flagellum,复flagella),其数目为一至数十条,具
有推动细菌运动功能,为细菌的“运动器官”。
(三)细胞的结构
7、细菌细胞壁以外的构造 ——— 鞭毛(flagellum,复flagella) 3)鞭毛的结构及其运动机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