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陵川一中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Word版含答案

山西省陵川一中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Word版含答案
山西省陵川一中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Word版含答案

陵川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岳麓版)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I卷1至5页,第II卷

6至8页。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

3.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

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题上无效。

4.回答第II卷时,须用0.5毫米的黑色笔迹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相对应的

答题区域内,写在本试题上无效。

5.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I卷(5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学者在评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某政策时说,它“为私人资本的消亡设计了一个‘退出通道’,它意味着产权改造的实质完成”。这里的“退出通道”是指

A.农业生产合作社

B.公私合营的形式

C.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D.采用没收的手段

2.粮票最早出现在1955年,此后国家对粮食定人定量,计划供应。到 20世纪90年代.初,

粮票终于结束了它的特殊身份和流通历程。粮票的终结主要取决于我国

A.经济体制的改革

B.土地制度的变革

C.对外开放的发展

D.思想领域的解放

3.下面是我国某一时期的宣传画及相关日记。这反映了当时

A.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高涨

B.人民公社化运动得到民众支持

C.政治宣传与实际情况相脱节

D.“文化大革命”对农村的影响

4.我国农村曾实行“小段包工、定额计酬”和“包工包产、联产计酬”的经营模式。它出

现于

A.土地改革时期

B.农业合作化时期

C.人民公社化时期

D.改革开放初期

5. 1983年广东成为中国第一个不再为多种商品——如稻米和鱼类定价的省份……几乎所有的

中国汽车还属于某个工作单位,由单位的司机驾驶的时候,广州从香港购买了一些计程车,它成为中国运营商业计程车的先驱。这说明

A.广东省最先进行国企改革

B. 广东省是中国改革的先锋

C.广东省率先成为经济特区

D.广东省大力推行市场经济

6.下表为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进出口贸易情况。贸易额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各国间交流日益紧密

B.民众的消费水平提高

C.工农生产居优势地位

D.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

7.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内一些乡镇、街道名称纷纷改为红旗、红星、东方红等,以至于

邮电、交通业都受到严重影响。近年来改名之风又起,如徽州市改为黄山市、思茅市改为普洱市、大庸市改为张家界市等。这反映出

A.经济观念改变历史传统

B.政治变革制约城市命名

C.时代变迁影响地名变更

D.“左”倾思潮死灰复燃

8. 2008年底,由国内15家主流媒体共同发起了改革开放流行语征集活动,最终选出全国十

大流行语:下海、下岗再就业、农民工、黑猫白猫、上网、改革开放、北京奥运、炒股、中国特色、雄起。这些流行语反映了

A.部分公务员思想观念转变

B.政治体制改革的顺利发展

C.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变化

D.中国互联网普及率的提高

9.列宁曾讲过:“我们用‘强攻’的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

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这里的“尝试”是指

A.二月革命

B.十月革命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新经济政策

10. 1921年7月,苏俄政府公布《租借条例》,决定把二批中小工厂和商店租借给本国的公民、

合作社和其他联合组织。这一政策

A.使苏俄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B.借助市场恢复和发展经济

C.开辟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模式

D.是政府向国内旧势力的妥协

11. 1927年12月,联共(布)中央接连发出多个指令,要求加紧粮食收购工作,国家领导人甚

至为此下到各地,但都无成效。当时不仅普通农民不卖粮,苏维埃及合作社机关

也不出售自己的余粮。为此苏联政府

A.降低粮食税的征收额

B.实行余粮收集制

C.把土地全部收归国有

D.推行农业集体化

12.在西方经济大萧条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苏联从一个以农

业为主的国家迅速上升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强国。这说明

A.苏联新经济政策的积极影响

B.计划经济优越于市场经济

C.斯大林模式发挥了重要作用

D.西方经济危机推动苏联经济的发展

13.二战打开了苏联人的眼界,数百万穿着军装的苏联工人和农民走出国门后才发现,他们生

活的“社会主义天堂”简直无法同“资本主义地狱”相比,甚至连战败国德国的生活水平也要高于战胜国苏联的生活水平。这表明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不合时宜

B.新经济政策无法恢复国民经济

C.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遭遇了危机

D.苏联的农业与轻工业发展落后

14.从1953年开始,苏联政府采取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减轻农民负担、鼓励农副业生

产和大规模垦荒等一系列措施,刺激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这是

由于

A.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B.赫鲁晓夫改革

C.勃列日涅夫改革

D.戈尔巴乔夫改革

15. 1961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二大的工作报告中提出,苏联正在顺利地解决在按人口平

均计算的产品产量方面赶上美国的任务。1966年,勃列日涅夫在苏共二十三大上指出苏联正在循序渐进地解决这一任务,并同样坚信苏联将会赶超美国。这反映了当时苏联

A.否定了改革的必要性

B.坚持以农业改革为重点

C.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D.政治导向影响经济发展

16. 1933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40%,各国工业产量倒退到19世纪末的水平,

资本主义世界贸易总额减少2/3,美、德、法、英共有29万家企业破产。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科学技术发展缓慢

B.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尖锐

C.世界局势日趋紧张

D.各国间贸易壁垒严重

17.罗斯福说:“低收人的工人是我们人数最多的消费集团,可是今天他们却无法维持像

样的生活水准,不能购买食品、衣服和其他必需品以保持我们的工厂和农场充分无

运转。”为此,罗斯福政府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以工代贩

B.整顿银行

C.调节农业生产

D.稳定物价

18.“经济大危机(1929-1933年)的一个重要影响是使地方性的经济民族主义得到发展。在总

崩溃的大潮流中,各国都采取了诸如更严格的进口限额和双边贸易协定等形式的自卫措施,以维护国家经济利益。”美国在当时采取的措施是

A.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B.调整农业,扭转危局

C.以工代贩,扩大内需

D.计划指导,政府干预

19.下面是1973-1975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生产与通货膨胀变化表。这一情况促使这些

国家

A.对经济政策作出调整

B.扩大社会保障规模

C.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D.加强了关税壁垒

20. 1987年6月,苏共中央召开会议,核心是经济体制改革,总思路是:扩大企业自主权,加

强对劳动的刺激,提高利润的作用。1988年,通过了允许开办私人企业的法令。这说明当时苏联的改革

A.维护了市场经济体制

B.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

C.加强了政府经济职能

D.使苏联走向了私有化

21·欧共体各成员国商品经济发达,生产实力雄厚,对进出口贸易依赖相当大。而战后欧美市场斗争愈演愈烈,欧洲国家均无力单独抗衡美国,只有相互协调一致,共同保护市场,才可能立于不败之地。欧共体的建立

A.激化了欧美之间的矛盾

B.摆脱了美国的长期控制

C..增强了西欧的经济实力

D.实现了经济政治一体化

22. 1991年11月,澳大利亚、中国、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经济体在汉城召开会议,讨论亚

太经济合作(APEC)的进程,包括巩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原则和目标、地区经济趋

势和问题、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未来步骤等。这反映了亚太经合组织

A.有利于亚太地区经济往来与合作

B..是亚太地区国家走向联合的开始

C..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贸易组织

D..消除了亚太国家之间的贸易壁垒

23.《欧洲联盟条约》的签订使欧洲一体化进程取得突破性进展,它表明欧共体朝着一个

经济、政治、外交和安全等多种职能兼备的联合体方向发展,使欧洲发展局势“脱胎换骨”。这里的“脱胎换骨”主要是指欧洲

A.取得了世界局势的主导地位

B.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C.走向政治、经济、军事一体化

D.彻底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

24. 1989年,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经济合作组织成立;1993年,欧洲联盟诞生;1994年,北

美自由贸易区成立。这表明

A.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趋势加强

B.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C.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

D.世界形势的总体趋势走向缓和

25一部iPhone手机,美国公司提供创意,德、日、韩企业提供核心零件,台湾富士康把它组装起来。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A.经济区域集团化 B文化多元化

C.政治格局多极化

D.经济全球化

第Il卷(50分)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 (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1953年起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新中国在国民经济恢复的基础上开始步入了工业化的初创阶段,从而在中国现代化发展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其突出的特点是实施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战略,依靠国家的整体力量启动工业化进程,以国营经济为主体,以此推进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摘编自石建国《建国初期中国工业化道路与发展战略问题研究述评》材料二大寺各庄的卫星山药更是花样繁多,毛主席看过的一种粪堆型山药,是用粪和土垒起一个个堆堆,在堆堆上栽满秧子,既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又肥力厚实。过去每亩两千裸秧子的耕作法发展到这里的一万五千裸,计划产量是从每亩二十万斤直到一百万斤。

我国今年钢的生产量,要比去年翻一番,就是说从去年的五百三十五万吨钢跃增至一千零七十万吨。这是一个有历史意义的振奋人心的伟大号召。全力保证钢产量翻一番,是全党全民当前最重要的政治任务。

——摘编自((人民日报)1958年9月1日

材料三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针对国有企业缺乏自主权的情况,国家经济委员会等六个部委在北京、天津、上海三市选择了首都钢铁公司等八家大中型国营工业企业进行了扩大自主权试点,实行“放利让权”。目前国有企业改革已进入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阶段。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改革开放20年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化建设的主要措施。(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我国的经济运动及其危害。(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时期国企改革的影响。(6分)

27. (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20年代快结束时,欧洲似乎正安定下来,处于一个和平、安全和相对繁荣的时期。然而,这一令人欣慰的景象却被突然到来的大萧条彻底破坏了,由此产生的经济混乱和大规模失业逐渐损害了前几年所取得的和解的基础。各地政府在日益增长的贫困和不满情绪的压力下兴亡更替。这种政治上的不稳定直接地、灾难性地影响了国际形势;有些政府把对外冒险作为改变国内紧张局势的手段,另一些政府则因自己国内的紧迫问题而无视这种侵略行径。1929年以后的几年充满了忧虑和失望,危机一个接一个,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摘编自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933年6月16日国会通过的《全国工业复兴法》,罗斯福称是“美国国会制定的最重要、最其有深远意义的立法”。根据该法成立了“全国复兴署”,由它召集工商界、劳工组织和消费者共同拟定公平竞争法规。根据《全国工业复兴法》的规定,暂时取消了反托拉斯法对垄断的限制,在工业中成立各种同业工会,制定规约,以协调各工业部门的企业活动和消灭“不公平”的竞争。同时,《全国工业复兴法》第七条规定了由国家调节雇主和工人的关系,雇员有权组织起来集体谈判雇佣合同,禁止以参加公司工会作为雇佣条件。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材料三我请求迅速采取行动,颁布关于充分就业的方法,来保证我们对经济和繁荣的坚强信心。……这个咨文,在其正式提出的各项建议中和咨文所用的字句中,就已经包含了公平施政纲领的基本内容,但在国会宣读这个咨文的十个星期内,我继续向国会提出几份咨文,每个咨文都给公平施政增加了一些新建议,如健康保险、预付医疗制度、原子能的国有化、圣劳伦斯河道工程的发展计划和联邦政府对教育事业的补助等等。

——杜鲁门《杜鲁门回忆录》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新政中复兴工业的主要措施。(6分)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杜鲁门施政纲领和罗斯福新政的相

似之处。(4分)

28. (18分)历史信息浩如烟海,多种多样。有效获取和正确解读历史信息,是研习历史

的重要前提。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图片资料:

(1)根据图片资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取一项历史信息,并予以说明。(6分)

信息:

说明:

文字资料:

二战后初年,包括英、法、德、意等原来的帝国主义大国都要依赖美国的经济援助才得以维持统治。西欧已经丧失了几个世纪以来一直在世界经济和政治中所占的主导地位。在1944年3月,戴高乐提出,在共同经济的基础上建立一个“西方集团”。1946年,法、联邦德国、意等国的政府首脑如勃鲁姆、阿登纳和加斯贝利都投入了刚刚兴起的欧洲联合运动。美国当时要求欧洲联合作为一个整体来接受马歇尔计划。为此,按马歇尔计划的需要,成立了欧洲经济合作组织,设立“对等基金”制度,并促成了“欧洲支付同盟”等。

——摘编自王斯德等本编《世界当代史》

数据资料:

1995-2009年世界500强跨国公司分布(部分)

——摘编自美国《财富》杂志(3)根据数据资料,概括跨国公司分布的特点。(4分)

(4)根据以上历史资料,提炼一个历史主题。(2分)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