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毕业考试复习知识要点
小学毕业生考试40个语文学习知识点

小学毕业生考试40个语文学习知识点第一:通讯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
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
它和消息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但报道的内容比消息更具体更系统。
一般来说,通讯有五大特点:严格的真实性;报道的客观性;较弱的时间性;描写的形象性;议论色彩较浓。
《跨越新纪录》就是一篇新闻通讯。
第二:点题点题就是在文章的关键地方用一两句或者一段话点明题意。
点题不仅仅使文章中心突出,主题鲜明,而且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作文点题的方法很多,如:用比喻、设问、象征、反复、引用、议论、抒情、反问等点题。
总之,作文点题方法还有很多,作文时根据需要,大胆借鉴,一定能给文章添色增辉。
点题的要求:开头点题首先应该做到要有入题和引出下文的作用,其次应该有较精炼的词语点示文章的主要内容,能让读者初步了解你的文章索要写作的主要内容。
文中的点题必须是在一个部分之后,这样的点题必须有对前一个部分的小结作用,或者有启示下文的作用,如果能同时做到点示文章的主题思想更好。
结尾点题首先必须要有收束的作用,然后根据行文的情况或抒发感情,或表达愿望,或提出警示,或进行描写,等等。
结尾点题应该是最灵活的,也是最容易出新的地方。
课文例子:(1)用比喻点题:《美丽的小兴安岭》结尾“小兴安岭是一座巨大的宝库,也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
”这里的比喻点题,形象地描写了小兴安岭的美丽,同时也揭示了文章中心。
(2)用设问点题:如《海底世界》开头“你可知道,大海深处是怎样的饿吗?”这是作者巧妙地运用设问句引起读者兴趣,并点明题意,紧扣中心的一种巧妙的开篇方式。
(3)用象征点题:如《金色的鱼钩》中“在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光芒。
”这里作者用象征手法点题,使文章中心更加突出。
(4)用反复点题。
如《难忘的一课》一文“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再全文中反复出现多次,不断重复对主题的渲染和突出。
小学毕业班语文总知识点与考点

小学毕业班20XX年语文总知识点与考点第一部分汉语拼音一、课标拼音要求:1、熟练掌握声母、韵母、拼音、声调、整体认读音节和拼写规则。
2、能正确地拼读、拼写音节;能按顺序背诵、默写字母表;会用音序查字典。
3、能运用汉语拼音识字、正音和学习普通话。
二、知识点:(一)声母。
汉语拼音音节开头的辅音,共23个,按发音要领可分为7组。
(二)韵母。
音节中声母和声调以外的部分,共24个。
韵母根据结构不同分为单韵母、复韵母和鼻韵母。
(三)整体认读音节。
作为整体来识记的音节。
它可以给汉字直接注音,共16个。
(四)声调。
有四种,名称分别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五)隔音符号。
a、o、e开头的音节连接在其他音节后面的时候,如果音节的界线发生混淆,就用隔音符号(’)隔开。
隔音符号应写在音节分界处的中上方。
拼读时,不能把隔音符号前后的韵母连在一起读。
(六)儿化韵。
当er跟在其他音节后面和其他音节结合成一个音节时,就会使原音节的韵母变为卷舌韵母,这就是“儿化”,改变后的韵母叫“儿化韵”。
(七)音节拼写规则。
1、韵母i前面没有声母时,i前加y或把i改为y,如“英雄”的“英”,音节为yīng(前面加y);“阳光”的“阳”音节应为yáng(i改为y)。
2、韵母u前面没有声母时,u前加w。
如“厌恶”的“恶”,音节为w ù.3、韵母ü前面没有声母时,ü前加y ,ü省去上两点,成为整体认读音节。
如“鱼”的音节,省去ü上两点写成yú。
4、ü和j、q、x相拼时,ü上两点要去掉。
如“虚心”的“虚”,音节应写成xū。
5、标调时,调号只能写在韵母上,不能标在声母上。
单韵母和声母相拼时,调号标在单韵母上,如“刻苦”的“刻”,音节kè,调号标在e上;复韵母、鼻韵母与声母相拼时,按a、o、e、i、u、ü的顺序排列标调。
但当i与u并列在一起时,调号标在后一个上。
小学语文毕业考试复习知识要点

小学语文毕业考试复习知识要点一、汉语拼音1、正确认读声母、韵母,记住16个整体认读音节。
2、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记住26个大、小写字母的写法。
3、熟练、准确地拼读音节,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阅读和学习普通话。
4、掌握汉语拼音拼写规则。
5、读准声调,按汉语拼写规则给音节标声调。
二、汉字1、认识常用的汉字3000个左右,掌握常用汉字2500个,能读准字音,认准字形,了解字义。
2、辨析形近字、同音字、多音字和多义字。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笔顺规则、偏旁部首和间架结构,知道一些汉字的基本知识。
4、掌握音序查字法、部首查字法和数笔画查字法三种查字典的方法。
5、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行列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三、词语1、反义词、近义词2、褒义词和贬义词3词语的仿写。
仿照所给例子,能写出相同形式的词语。
如:AABB式(高高兴兴)、ABB式(绿油油)、ABCC式(神采奕奕)、AABC式(津津有味)、ABAB式(商量商量)4、会使用恰当的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助词(的、地、得)5、成语的理解与运用四、句子1、知道什么是句子,从语气和作用上了解句子的类型(分辨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2、扩句和缩句3、修辞方法。
掌握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问、设问等修辞手法4、了解病句的病因并修改常见的病句。
5、进行句式变换练习。
(1)、把字句、被字句、陈述句的互换(2)、肯定句、双重否定句的互换;(3)、陈述句、反问句、感叹句的互换;(4)、直接引用和转述句互换。
6、掌握标点符号的用法11种标点符号:句号、逗号、问号、叹号、冒号、引号、顿号、书名号、省略号、破折号、分号。
(能正确填出句子中所缺少的标点符号,并能够说出省略号、破折号在句中的作用)7复句(1)并列关系:……也……,……又……,一边……一边……,有时……有时……,不是……而是…(2)递进关系:不但……而且……,……还……,……甚至……,……也……(3)选择关系:……或者……,是……还是……,不是……就是……,要么……要么…,与其……不如…(4)转折关系:虽然……但是,……可是……,……然而……,尽管……还是,……却……(5)假设关系:如果……就……,即使……也……,要是……才……(6)条件关系:只有……才……,只要……就……,除非……才……,无论……都……,任凭……(7)因果关系:因为……所以……,……因此……,之所以……是因为……,既然……就……)五、积累与运用1、古诗、词的默写与理解(必背古诗52首)2、名言警句、对联、歇后语、谚语3、历史典故、神话故事、寓言故事、中外名著、历史名人六、阅读1.朗读、默读和背诵。
语文小考必考知识点总结

语文小考必考知识点总结一、词语运用1、词语辨析词语辨析是语文小考中的重要题型,要求考生对词语的用法、意义进行辨析,正确选用。
常见的词语辨析包括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词义辨析等。
2、词语搭配词语搭配是指在语言运用中,符合一定的固定搭配规律的词语组合。
考生需要熟练掌握各种词语的搭配规律,正确运用。
3、词语造句词语造句题型要求考生在具体语境中正确运用所学词语,构建符合语法规律和语义要求的句子,考察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法运用能力。
二、语法基础1、词类变化考生需要掌握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词类的变化规律,如名词的单复数、动词的时态变化、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等。
2、句子结构句子结构题目要求考生根据语境构建合乎语法规律的句子,掌握主谓宾、定语从句、状语从句等句子结构。
3、语法概念语法概念包括主谓一致、倒装句、虚拟语气、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等语法知识,要求考生理解和运用这些语法概念。
三、阅读理解1、词语理解阅读理解要求考生从语篇中理解词语的意义,把握上下文的线索,猜测词义。
2、段落衔接阅读理解中的段落衔接常考查考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能否理解并准确概括段落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3、推理判断阅读理解还要求考生能够从文章中推理出作者的意图、态度和观点,进行推理判断。
四、作文表达1、作文结构作文表达要求考生组织合理的文章结构,包括开头、中间、结尾等部分,能够清晰、连贯地表达观点。
2、作文主题作文表达的主题要求考生能够深刻理解作文题目,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立场。
3、语言表达作文要求考生使用规范、地道的语言表达,注意语法准确、使用丰富的修辞手法,使文章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
五、修辞手法1、比喻比喻是修辞手法中最基本的一种,要求考生理解比喻的概念和用法,熟练运用比喻进行语言表达。
2、排比排比是修辞手法中常见的一种,要求考生能够理解排比的目的和特点,能够灵活、巧妙地运用排比进行表达。
3、对仗对仗是修辞手法中的重要手法之一,要求考生能够理解对仗的特点和用法,能够巧妙地运用对仗进行语言表达。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毕业总复习知识点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毕业总复习知识点一、考试范围:语文课本1~~12册出现的名家、名篇;课文链接、资料袋中出现的内容;单元拓展中“日积月累”等相关内容;此外还有一些课外的,如四大名著、一些知名的国内外名著等,都是考试的重点.二、如何复习:文学常识的知识点多而分散,且无系统性,复习难度大。
需要我们在平时多积累、多背诵.1、收集、整理:考试范围之内的内容,要收集整理成册,方便自己及时地学习与复习。
2、巧妙记忆:利用谐音、记字头、联想、编顺口溜等方法去记忆,方法不论好坏,适合自己就行!3、巩固复习:知识点多而零散,不要奢求一次就全部记完,要及时复习.建议做好计划,如每周记多少,每月完成多少,多久复习一次等。
三、四大名著:四大名著是考试的重点.建议同学们有时间的话最好亲自看一看,青少年版本就好,有条件的同学可以尝试读读原著。
考试时要求掌握记住原著的时代、作者、主要内容和主要人物(包括人物性格特点、对人物的评价及人物的主要事件)。
一)《三国演义》,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
1、作者:作者是(朝代)。
以及范晔《后汉书》元代《三国志平话》和一些民间传说写成。
现所见刊本以明嘉靖本最早,分24卷,240则.清初毛宗岗父子又做了一些修改,并成为现在最常见的120回本.(答案;元末明初、罗贯中)2、主要人物:《三国演义》刻画了近2000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诸葛亮:作者心目中的“贤相”的化身,他具有的高风亮节,具有近世济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壮志,而且作者还赋予他呼风唤雨、的奇异本领。
我们课文中选过关于他的故事(答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神机妙算《草船借箭》、《孔明智退司马懿》)曹操是一位奸雄,他生活的信条是既有雄才大略,又残暴奸诈,是一个政治野心家阴谋家,这与历史上的真曹操是不可混同的。
“煮酒论英雄"、成语“望梅止渴”等都与他有关。
(答案: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关羽:威猛刚毅,,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但他也,最后“败走麦城”.(答案:义重如山、骄傲自大刘备被作者塑造成为的仁君典型.他“三顾茅庐”,终于请来诸葛亮辅佐.(答案:仁民爱物、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3、主要事件:桃园三结义、火烧赤壁、草船借箭、孔明借东风、关羽过五关斩六将、诸葛亮智用空城计。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毕业考试重点课文复习资料

小学语文毕业考试重点课文复习资料(六年级下册)第一课《文言文两则》1、《学弈》选自《孟子·告子》。
通过写弈秋教两人下棋的事,说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道理。
2、《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故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敢于提问,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及说明知识是无止境的,学海无涯。
第二课《匆匆》(散文)1.《匆匆》的作者是著名散文大师朱自清,他的作品还有《匆匆》、《背影》、《荷塘月色》等。
2.文章紧扣“匆匆”二字,写了时光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3.课文运用了拟人、比喻、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
开头、结尾都用了设问句,首尾呼应,突出时间来去匆匆的惋惜和无奈的强烈情感。
4.写出珍惜时间的语句。
(1)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2)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5.句子理解:①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用排比的句式,表明大自然的荣枯是时间飞逝的痕迹。
“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运用设问的方法,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深深留念。
②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课后第2题)作者运用比喻,把自己过去的八千多日子比喻成针尖上的水滴,把时间的流比喻成大海。
表现出作者十分无奈的愁绪。
③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作者用一系列排比句展示了日子在生活的不经意中来去匆匆。
④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比喻独特,联想新奇。
日子就是如此稍纵即逝。
作者用全身心去感受时光的流逝。
仿写1:月亮缺了,有再圆的时候;叶子黄了,有再绿的时候;太阳落了,有再升的时候。
仿写2:聊天的时候,日子从嘴边过去;玩耍的时候,日子从手里过去;看电视的时候,日子从屏幕上过去。
小学毕业考语文知识点汇集大全

学校毕业考语文学问点聚集大全语文的力量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根底,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学科,人们沟通思想的工具。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学校毕业考语文学问点,期望对你们有关怀!学校毕业考语文学问点【复习要点】1、知道什么是句子,从语气和作用上了解句子的类型。
2、扩句和缩句练习。
3、生疏几种常见的修辞手法。
4、生疏并修改常见的病句。
5、进展句式变换练习。
6、把握标点符号的用法。
【学问平台】 (一)句子及其类型1、生疏什么是句子。
句子就是由词或词组构成的,能够表达一个完好的意思,其组成形式是“谁(什么、哪里)〞加“做什么(是什么、怎么样)〞。
例如:在光明的教室里认真地学习学问。
生疏句子对我们后面的修改病句、句式变换等很有关怀。
2、区分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慨句四种句子类型。
陈述句:能告知别人一件事的句子,句末用句号。
如:我巡游了长城。
疑问句:向别人提出问题的句子,句末用问号。
如: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祈使句:向别人得出要求的句子,句末一般用句号,有时也用感慨号。
如:油库重地,请勿吸烟!感慨句:带有欢快、惊异、厌恶等深厚感情的句子,句末用感慨号。
如:我们的生活多奇特啊!(二)转变句式【备考点】同一个意思可以实行多种形式进展表达。
表达样式不一样,语言效果也不一样。
变换句式,就是把一个句子转变为另一个句子,意思不变。
常见的有:1、把字句、被字句、陈述句的互换;2、确定句、双重否认句的互换;3、陈述句、反问句、感慨句的互换;4、直接引用和转述句互换。
【应考点】一、把字句、被字句、陈述句的互换。
“把〞字句:用“把〞字将动作和对象提到动作前面,并在动作前面加上“把〞字的句型。
“被〞字句:将承受动作的对象提到动作发生者的前面,并在动作发生者的前面加上一个“被〞字的表被动的句子类型。
“把〞字句、“被〞字句、陈述句有亲热的关系,可以相互转换,但意思不能转变。
【链接考题】他紧紧地握住了老人的手。
(变为被字句、把字句)(分析)变被字句时,主语与宾语调换位置后加“被〞字,变“把〞字句时,假设是“被〞字句,将主语与宾语的位置调换加“把〞字,假设是陈述句那么将“把〞字放在宾语前,谓语放在句子末尾。
小学语文毕业考试积累运用总复习资料

小学语文毕业考试积累运用总复习资料(知识积累与运用)一、【词语积累】含有反义词的词语:远近闻名黑白相间轻重倒置舍近求远里应外合头重脚轻积少成多异口同声左邻右舍生离死别含有近义词的词语:摇头晃脑呕心沥血鸡毛蒜皮甜言蜜语颠三倒四穷凶极恶损兵折将龙飞凤舞冰清玉洁斩尽杀绝含有比喻的词语:如狼似虎如胶似漆如花似玉光阴似箭繁花似锦冷若冰霜心乱如麻骨瘦如柴身轻如燕力大如牛胆小如鼠守口如瓶含有拟人的词语:花枝招展鸟语花香百花争艳鬼哭狼嚎莺歌燕舞含有夸张的词语:震耳欲聋惊天动地天翻地覆人山人海气吞山河天衣无缝一落千丈垂涎三尺怒发冲冠一步登天一日千里只手遮天ABB 式的词语:圆溜溜胖乎乎红扑扑笑呵呵乐陶陶喜滋滋静悄悄雨蒙蒙绿油油黑糊糊白花花孤零零直勾勾毛茸茸AABB 式的词语:严严实实来来往往舒舒服服确确实实快快乐乐沸沸扬扬风风光光鬼鬼祟祟浩浩荡荡结结巴巴熙熙攘攘冷冷清清ABAC式的词语:又松又软又香又脆又唱又跳又说又笑百发百中大慈大悲不慌不忙不紧不慢不知不觉不闻不问半信半疑多才多艺ABCB式的词语:应有尽有心服口服将错就错人云亦云得过且过知法犯法将计就计种瓜得瓜以毒攻毒一动不动优哉游哉讨价还价AABC 式的词语:栩栩如生翩翩起舞恋恋不舍历历在目面面俱到头头是道源源不断彬彬有礼息息相关蒸蒸日上津津有味滔滔不绝ABCC式的词语:气势汹汹神采奕奕文质彬彬想入非非千里迢迢仪表堂堂热气腾腾天网恢恢小心翼翼心事重重可怜巴巴行色怱怱描写植物的词语:群芳吐艳姹紫嫣红落英缤纷郁郁葱葱花红柳绿姹紫嫣红春华秋实瓜果飘香绿树成荫百花争艳一碧千里翠色欲流描写日月的词语:旭日东升夕阳西下烈日当空日薄西山风和日丽日出东山皓月当空春花秋月海底捞月花好月圆披星戴月月明星稀描写山峰的词语:崇山峻岭悬崖峭壁危峰兀立奇峰怪石高山深涧高耸入云描写学习的词语:博览群书孜孜不倦勤学好问学而不厌坚持不懈业精于勤一丝不苟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废寝忘食竭尽全力锲而不舍脚踏实地夜以继日描写人物精神的词语:同仇敌忾临危不惧勇往直前前仆后继力挽狂澜中流砥柱赴汤蹈火大义凛然不屈不挠奋发图强全心全意赤胆忠心救死扶伤坚贞不屈舍生取义任重道远再接再厉无私奉献精忠报国扶危济困大公无私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含辛茹苦任劳任怨艰苦卓绝百折不挠鞠躬尽瘁描写人物外貌的词语:文质彬彬仪表堂堂虎背熊腰身强力壮骨瘦如柴衣冠楚楚沉鱼落雁亭亭玉立大腹便便婀娜多姿怪模怪样尖嘴猴腮眉清目秀面黄肌瘦描写人物动作的词语:健步如飞活蹦乱跳大摇大摆点头哈腰东张西望左顾右盼失声痛哭思前想后冥思苦想手舞足蹈一瘸一拐眼疾手快抓耳挠腮张牙舞爪描写人物神态的词语:垂头丧气目瞪口呆神采奕奕满面春风大惊失色兴高采烈愁眉苦脸惊慌失措眉飞色舞容光焕发喜笑颜开炯炯有神和蔼可亲和颜悦色描写人物语言的词语:低声细语巧舌如簧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吞吞吐吐娓娓动听语重心长信口开河一诺千金侃侃而谈唠唠叨叨对答如流出口成章能说会道描写人物心理的词语:心不在焉六神无主忧心忡忡怒发冲冠得意忘形横眉冷对闷闷不乐漫不经心忐忑不安心惊肉跳沾沾自喜心如刀割心烦意乱深恶痛绝含有寓言故事的词语:守株待兔画蛇添足自相矛盾掩耳盗铃亡羊补牢拔苗助长狐假虎威坐井观天买椟还珠南辕北辙刻舟求剑滥竽充数叶公好龙智子疑邻含有历史故事的词语:完璧归赵(蔺相如 )负荆请罪 (廉颇 )四面楚歌 (项羽 )胸有成竹(文与可)破釜沉舟 (项羽 )纸上谈兵 (赵括 )惊弓之鸟 (更羸)入木三分(王羲之)含有三国故事的词语:三顾茅庐(刘备 )望梅止渴 (曹操 )刮目相看 (吕蒙 )才高八斗(曹植)单刀赴会 (关羽)鞠躬尽瘁 (诸葛亮 )草船借箭 (诸葛亮 ) 桃园结义(刘备、关羽、张飞)含有动物名字的词语:胆小如鼠九牛一毛如虎添翼守株待兔龙飞凤舞画蛇添足马到成功亡羊补牢猴年马月呆若木鸡鸡飞狗跳行同狗彘(十二生肖成语)望子成龙来龙去脉群龙无首调虎离山骑虎难下照猫画虎天马行空汗马功劳老马识途小试牛刀笨鸟先飞呆若木鸡含有数字的词语:一言九鼎二话不说三心二意四面八方五湖四海六神无主七嘴八舌八仙过海九牛一毛十全十美百战百胜千方百计万古长青与艺术有关的词语:雕梁画栋巧夺天工独具匠心引人入胜古色古香余音绕梁不落窠臼雅俗共赏美不胜收脍炙人口曲高和寡妙笔生花阳春白雪笔走龙蛇不同凡响别具一格二、【古诗积累与背诵】《小儿垂钓》【唐】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毕业考试复习知识要点
一、汉语拼音
1、正确认读声母、韵母,记住16个整体认读音节。
2、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记住26个大、小写字母的写法。
3、熟练、准确地拼读音节,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阅读和学习普通话。
4、掌握汉语拼音拼写规则。
5、读准声调,按汉语拼写规则给音节标声调。
二、汉字
1、认识常用的汉字3000个左右,掌握常用汉字2500个,能读准字音,认准字形,了解字义。
2、辨析形近字、同音字、多音字和多义字。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笔顺规则、偏旁部首和间架结构,知道一些汉字的基本知识。
4、掌握音序查字法、部首查字法和数笔画查字法三种查字典的方法。
5、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行列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三、词语
1、反义词、近义词
2、褒义词和贬义词
3词语的仿写。
仿照所给例子,能写出相同形式的词语。
如:AABB式(高高兴兴)、ABB式(绿油油)、ABCC式(神采奕奕)、AABC式(津津有味)、ABAB式(商量商量)
4、会使用恰当的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助词(的、地、得)
5、成语的理解与运用
四、句子
1、知道什么是句子,从语气和作用上了解句子的类型(分辨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2、扩句和缩句
3、修辞方法。
掌握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问、设问等修辞手法
4、了解病句的病因并修改常见的病句。
5、进行句式变换练习。
(1)、把字句、被字句、陈述句的互换(2)、肯定句、双重否定句的互换;
(3)、陈述句、反问句、感叹句的互换;(4)、直接引用和转述句互换。
6、掌握标点符号的用法
11种标点符号:句号、逗号、问号、叹号、冒号、引号、顿号、书名号、省略号、破折号、分号。
(能正确填出句子中所缺少的标点符号,并能够说出省略号、破折号在句中的作用)
7复句
(1)并列关系:……也……,……又……,一边……一边……,有时……有时……,不是……而是…
(2)递进关系:不但……而且……,……还……,……甚至……,……也……
(3)选择关系:……或者……,是……还是……,不是……就是……,要么……要么…,与其……不如…
(4)转折关系:虽然……但是,……可是……,……然而……,尽管……还是,……却……
(5)假设关系:如果……就……,即使……也……,要是……才……
(6)条件关系:只有……才……,只要……就……,除非……才……,无论……都……,任凭……
(7)因果关系:因为……所以……,……因此……,之所以……是因为……,既然……就……)
五、积累与运用
1、古诗、词的默写与理解(必背古诗52首)
2、名言警句、对联、歇后语、谚语
3、历史典故、神话故事、寓言故事、中外名著、历史名人
六、阅读
1.朗读、默读和背诵。
2.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
3.能理解文中意思深刻的语句;能找到中心句、过渡句。
4.概括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5.体会文章详略的方法及作用。
6.体会文章的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抒情、议论。
7、按要求找出文中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神态、正面、侧面、插叙、倒叙、对比、反衬、细节等语句。
8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总分总、总分、分总、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事情发展顺序、并列顺序等
七、写作
(一)应用文:请假条、日记、留言条、通知、启事、信件(书信、感谢信)、写板报稿、
(二)作文。
类型
1.侧重叙事的记叙文
①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情起因、经过、结果。
②记叙的顺叙:顺叙、倒叙、插叙、补叙、记叙五种。
顺叙:事情发展顺序、时间顺序、地点转换。
2.侧重记人的记叙文。
①选择自己最熟悉、最了解、最有感情的人来写。
②抓住最能反映他(她)的好思想好品德的典型事例来写。
3.写景、状物的记叙文
①抓住特征,准确描述。
②空间顺序:从远到近,从上到下,从大到小,从里到外,从外到里等
4.提供材料的作文
材料作文:扩写、续写、改写、缩写、看图作文等。
要求:
1、语句通顺、内容具体、标点正确
2、选材新颖、中心明确、有真情实感。
3、字数在500字左右。
(备注:在小升初考试中还会涉及到课外知识的考查,在这一方面主要靠学生平时的积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