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资治通鉴》两则附答案及译文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出师表》《资治通鉴唐纪》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出师表》《资治通鉴唐纪》含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
(选自诸葛亮《出师表》)【乙】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也。
公为子,极于孝;为臣,极于忠。
太后尝问仁杰:“朕欲得一佳士用之,谁可者?”仁杰曰:“未审陛下欲何所用之?”太后曰:“欲用为将相。
”仁杰对曰:“文学缊藉①,则苏味道、李峤固其选矣。
必欲取卓荦②奇才,则有荆州长史张柬之,其人虽老,宰相才也。
”太后擢柬之为洛州司马。
数日,又问仁杰,对曰:“前荐柬之,尚未用也。
”太后曰:“已迁矣。
”对曰:“臣所荐者可为宰相,非司马也。
”乃迁秋官侍郎;久之,卒用为相。
仁杰又尝荐夏官侍郎姚元崇、监察御史曲阿桓彦范、太州刺史敬晖等数十人,率为名臣。
或谓仁杰曰:“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
”仁杰曰:“荐贤为国,非为私也。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注】①缊藉(wēn jiè):含蓄宽容;②卓荦(zhuóluò):超绝出众。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含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朕欲得一佳士用之.固国不以山溪之.险B.以.彰其咎投以.骨C.临.表涕零执策而临.之D.则.有荆州长史张柬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2.下面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题目中的“表”是一种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文体,全文夹叙夹议,寓情于理。
《资治通鉴》原文及翻译

《资治通鉴》原文及翻译《资治通鉴》原文及翻译100句“《通鉴》不特记治乱之迹而已,至于礼乐、历数、天文、地理、尤致其详。
读者如饮河之鼠,各充其量而已。
”今天我整理了《资治通鉴》原文及翻译供大家参考,一起来看看吧!《资治通鉴》原文及翻译1、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翻译:都听取别人的意见就会变得明白,偏听偏信就会处于狭隘中,如同看不见一样。
唐太宗的手下有很多名人,比如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王珪、李绩、李靖、马周等,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度,这样一来,太宗就能从各个角度来考虑问题了。
众人拾柴火焰高,所以我们也要多听一听别人的意见。
2、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
翻译:只有讲诚信才能管理好民众,只有民众才能守卫好国家。
赢得别人的信任是办事的基础,只有相互信任的人才能很好地配合,也是为人处世的基础。
3、币厚言甘,古人所畏也。
翻译:送来大礼,说话甜言蜜语,这样的人是古人所警惕的.。
“无事不登三宝殿”,如果突然有人向你频频献殷勤,就要想一想他是不是有意图了。
4、得财失行,吾所不取。
翻译:得到了财富但是行为失态,这样的事情我是不会做的。
不义之财不可取,君子做事情永远要正大光明,经得起别人的追问。
5、凡人之情,穷则思变。
翻译:人的本性在到了没有办法的时候,就要设法改变了。
但是与其到了没有办法的时候再被动变化,不如早些就做好应变的准备,未雨绸缪。
6、没齿而无怨言,圣人以为难。
翻译:一辈子一句怨恨的话也不说,恐怕连圣人也觉得很难办到。
抱怨是人的天性,但是抱怨永远不能解决问题。
如果我们能把抱怨的时间用以行动,我们也就接近“圣人”了。
7、汝知稼樯之艰难,则常有斯饭矣。
翻译:如果你能了解耕种收获的艰难,也就常能有一碗饭吃了。
不知道珍惜劳动的人,难免会有饿肚子的时候,只有亲身体验过辛苦的生活,才懂得珍惜。
8.去食去兵,不可去信。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魏纪》即便失去了粮食,失去了武器,也不可以失去诚信。
9. 有功不赏,为善失其望;奸回不诘,为恶肆其凶。
《资治通鉴》阅读及译文

《资治通鉴》阅读*及译文曹*在许,谋迎天子。
众以为:“山东未定,韩暹、杨奉,负功恣睢,未可卒制”。
荀??唬骸拔艚?墓?芍芟逋醵?詈罹按樱?焊咦嫖?宓坨伤囟?煜鹿樾摹W蕴熳用沙荆壮?灞??揭陨蕉?怕遥?村卦陡啊=聆羌菪?簦??╅晃*?迨坑写姹局?迹?酌窕掣芯芍?А3弦虼耸保?钪魃弦源尤送??笏骋玻槐?凉?苑?煜拢?舐砸玻环龊胍逡灾掠⒖。
?蟮乱病K姆剿溆心娼冢?浜文芪?亢?摺⒀罘睿?沧阈粼眨∪舨皇倍ǎ?购澜苌?模?笏湮?牵?辔藜耙印!辈倌饲惭镂渲欣山?芎榻??饔?熳樱??械染菹站苤??椴坏媒??/p>议郎董昭,以杨奉兵马最强而少党援,作*书与奉曰:“吾与将*闻名慕义,便推赤心。
今将*拔万乘之艰难,反之旧都,翼佐之功,超世无畴,何其休哉!方今群凶猾夏,四海未宁,神器至重,事在维辅;必须众贤,以清王轨,诫非一人所能独建,心腹四支,实相恃赖,一物不备,则有阙焉。
将*当为内主,吾为外援,今吾有粮,将*有兵,有无相通,足以相济,死生契阔,相与共之。
”奉得书喜悦,语诸将*曰:“兖州诸*近在许耳,有兵有粮,国家所当依仰也。
”遂共表*为镇东将*,袭父爵费亭侯。
*引董昭并坐,问曰:“今孤来此,当施何计?”昭曰:“将*兴义兵以诛暴,入朝天子,辅翼王室,此五霸之功也。
此下诸将,人殊意异,未必服从。
今留匡弼,事势不便,惟有移驾幸许耳。
然朝廷播越,新还旧京,远近?望,冀一朝获安,今复徙驾,不厌众心。
夫行非常之事,乃有非常之功,愿将*算其多者。
”*曰:“此孤本志也。
杨奉近在梁耳,闻其兵精,得无为孤累乎?”昭曰:“奉少党援,心相凭结,镇东、费亭之事,皆奉所定,宜时遣使厚遗答谢,以安其意。
说‘京都无粮,欲车驾暂幸鲁阳,鲁阳近许,转运稍易,可无县乏之忧。
’奉为人勇而寡虑,必不见疑,比使往来,足以定计,奉何能为累!”*曰:“善!”即遣使诣奉。
庚申,车驾出辕而东,遂迁都许。
己巳,幸曹*营,以*为大将*,封武平侯。
(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景从景:像影子一样b.翼佐之功,超世无畴,何其休哉休:美善c.一物不备,则有阙焉阙:缺失d.宜时遣使厚遗答谢遗:丢失解析:遗:赠送。
《资治通鉴》文言文翻译

原文:《资治通鉴》者,宋司马光之所撰也。
光字君实,陕州夏阳人。
生于宋仁宗景祐元年,卒于哲宗元祐元年。
光幼好学,博览群书,尤精于史。
年二十有二,举进士,登第,授将作监丞。
后因直言进谏,被贬为谏议大夫。
哲宗即位,召还,官至宰相。
光在相位,屡次上疏,力陈国事,劝进仁宗。
仁宗嘉其忠直,赐金帛以旌其节。
光尝言:“吾欲撰史,当以事实为本,以义理为宗,以文辞为辅,以考订为要。
”于是,乃博采群籍,考订异同,择善而从。
始作《资治通鉴》,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讫于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
其书分纪、表、志、传四部分,纪以年月为序,表以事类为次,志以典章制度为纲,传以人物为经。
全书共294卷,计有五百余万字。
光撰《资治通鉴》,历时十九年,至元祐元年成书。
书成之后,仁宗赐名《资治通鉴》,意谓此书可资君主治国之用。
光在编纂过程中,力求做到事实确凿,论断公允,文辞简练。
书中记载了春秋战国、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等时期的历史事件,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宗教等方面的发展变化。
译文:《资治通鉴》这部书,是北宋时期史学家司马光所著。
司马光,字君实,出生于陕西夏阳。
他于宋仁宗景祐元年出生,哲宗元祐元年去世。
司马光自幼好学,博览群书,尤其精通史学研究。
他在22岁时参加科举考试,考取进士,后来被任命为将作监丞。
由于他直言进谏,被贬为谏议大夫。
哲宗即位后,将他召回朝廷,官至宰相。
在相位期间,他多次上疏,力陈国事,劝进仁宗。
仁宗赞赏他的忠直,赐予金帛以表彰他的节操。
司马光曾说过:“我想撰写一部史书,应以事实为依据,以义理为宗旨,以文辞为辅助,以考订为关键。
”于是,他广泛收集书籍,考订异同,择善而从。
开始撰写《资治通鉴》,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开始,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结束。
全书分为纪、表、志、传四部分,纪按年月顺序排列,表按事类分类,志以典章制度为纲,传以人物为经。
全书共294卷,约五百余万字。
司马光撰写《资治通鉴》历时十九年,至哲宗元祐元年成书。
《资治通鉴》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资治通鉴》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资治通鉴》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在各个领域,我们时常需要做些阅读题,而与阅读题如影随形的则是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教师进行阅卷打分时的参考,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大家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好的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资治通鉴》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文言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资治通鉴》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东海太守濮阳汲黯为主爵都尉。
始,黯为谒者,以严见惮。
其在东海,治官理民,好清静,择丞、史任之,责大指而已,不苛小。
黯多病,卧闺阁内不出;岁余,东海大治,称之。
上闻,召为主爵都尉,列于九卿。
其治务在无为,引大体,不拘文法。
黯为人,性倨少礼,面折,不能容人之过。
时天子方招文学儒者,上曰:“吾欲云云。
”黯对曰:“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上默然,怒,变色而罢朝,公卿皆为黯惧。
上退,谓左右曰:“甚矣汲黯之戆也!”群臣或数黯,黯曰:“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宁令从谀承意,陷主于不义乎!且已在其位,纵爱身,奈辱朝廷何!”黯多病,病且满三月;上常赐告者数,终不愈。
最后病,庄助为请告。
上曰:“汲黯何如人哉?”助曰:“使黯任职居官,无以逾人;然至其辅少主,守城深坚,招之不来,麾之不去,虽自谓贲、育亦不能夺之矣!”上曰:“然。
古有社稷之臣,至如黯,近之矣!”大将军青尊宠,于群臣无二,公卿以下皆卑奉之,独汲黯与亢礼。
人或说黯曰:“自天子欲群臣下大将军,大将军尊重,君不可以不拜。
”黯曰:“夫以大将军,有揖客反不重邪!”大将军闻,愈贤黯,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遇黯加于平日。
大将军青虽贵,有时侍中,上踞厕而视之;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
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帐中,使人可其奏。
其见敬礼如此……上召拜黯为淮阳太守。
黯既辞行,过大行李息曰:“黯弃逐居郡,不得与朝廷议矣。
御史大夫汤,智足以拒谏,诈足以饰非,务巧佞之语,辩数之辞,非肯正为天下言,专阿主意。
主意所不欲,因而毁之;主意所欲,因而誉之,好兴事,舞文法,内怀诈以御主心,外挟贼吏以为威重。
《资治通鉴》阅读练习题答案及译文

《资治通鉴》阅读练习题答案及译文《资治通鉴》阅读练习题答案及译文郭子仪、李光弼还常山,史思明收散卒数万踵其后。
子仪选骁骑更挑战,三日,至行唐,贼疲,乃退。
子仪乘之,又败之于沙河。
蔡希德至洛阳,安禄山复使将步骑二万人北就思明,又使牛廷玠发范阳等郡兵万馀人助思明,合五万馀人,而同罗、曳落河居五分之一。
子仪至恒阳,思明随至,子仪深沟高垒以待之;贼来则守,去则追之,昼则耀兵,夜斫其营,贼不得休息。
数日,子仪、光弼议曰:“贼倦矣,可以出战。
”(至德元年五月)壬午,战于嘉山,大破之,斩首四万级,捕虏千馀人。
思明坠马,露髻跣足步走,至暮,杖折枪归营,奔于博陵;光弼就围之,军声大振。
于是河北十馀郡皆杀贼守将而降。
渔阳路再绝,贼往来者皆轻骑窃过,多为官军所获,将士家在渔阳者无不摇心。
禄山大惧,议弃洛阳,走归范阳,计未决。
是时,天下以杨国忠骄纵召乱,莫不切齿。
又,禄山起兵以诛国忠为名,王思礼密说哥舒翰,使抗表请诛国忠,翰不应。
思礼又请以三十骑劫取以来,至潼关杀之。
翰曰:“如此,乃翰反,非禄山也。
”或说国忠:“今朝廷重兵尽在翰手,翰若援旗西指,于公岂不危哉!”国忠大惧,乃奏:“潼关大军虽盛,而后无继,万一失利,京师可忧。
请选监牧小儿三千于苑中训练。
”上许之使剑南军将李福德等领之又募万人屯灞上令所亲杜乾运将之名为御贼实备翰也翰闻之亦恐为国忠所图乃表请灞上军隶潼关六月癸未召杜乾运诣关因事斩之国忠益惧。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八十一)1.对下列甸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史思明收散卒数万踵其后踵:脚后跟。
B.露髻跣足步走跣:光着脚。
C.或说国忠说:劝说,游说。
D.上许之许:答应。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A.贼疲,乃退如此,乃翰反,非禄山也B.又败之于沙河于公岂不危哉C.贼往来者皆轻骑窃过将士家在渔阳者无不摇心D.子仪深沟高垒以待之禄山起兵以诛国忠为名3.下列各句编为四组,全都不属于郭子仪、李光弼军事行动的一组是 (3分)①贼来则守,去则追之②贼倦矣,可以出战③战于嘉山,大破之④至暮,杖折枪归营⑤于是河北十馀郡皆杀贼守将而降⑥议弃洛阳,走归范阳A. ①③⑥B. ①②⑤C. ②③④D.④⑤⑥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郭子仪、李光弼兵退回常山,叛将史思明又收罗散兵数万随后追击,郭子仪挑选骁勇善战的骑兵主动挑战。
《资治通鉴》阅读答案

《资治通鉴》阅读答案《资治通鉴》阅读答案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有时需要做一些阅读题,这时最离不开的就是阅读答案了,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更快速地掌握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
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好阅读答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资治通鉴》阅读答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资治通鉴》阅读答案1魏文侯①使乐羊伐中山②,克之;以封其子击③。
文侯问于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曰“仁君。
”任座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文侯怒,任座趋④出。
次问翟璜,对曰:“仁君。
”文侯曰:“何以知之?”对曰:“臣闻君仁则臣直。
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
”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
(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注释】①魏文侯:战国时魏国国君。
②中山:战国时一小国。
③击:魏文侯之子,后继承为君,即魏武侯。
④趋:快走。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4分)(1)魏文侯使乐羊伐中山(2)克之(3)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4)亲下堂迎之【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3分)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
【小题3】你觉得魏文侯是个仁君吗?请结合文章内容,做简要分析。
(3分)答案:【小题1】(1)讨伐、攻打(2)攻占、战胜(3)反通返,返回(4)亲自【小题2】刚才任座说的话很是耿直,所以就知道(您一定是仁君)了。
【小题3】(1)不是仁君。
他以仁君自居,喜欢人家奉承他是仁君,听到颂扬便喜,听到批评便怒。
群臣懂得这个理,所以“皆曰仁君”。
魏文侯要的就是这个。
(2)是仁君。
从“怒”到“悦”的神态变化以及“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的举动中,可以看出他善于接受意见并及时改正错误。
解析:【小题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即可,有时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
【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要求具有落实重点词语的能力,不能遗漏,同时要与上下文连贯,有时还要补出省略的主语,同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
资治通鉴文言文及翻译

资治通鉴文言文及翻译【原文】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初,智宣子将以瑶为后。
智果曰:"不如宵也。
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
美髯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慧则贤,强毅果敢则贤,如是而甚不仁。
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
弗听,智果别族[1]于太史为辅氏。
赵简子之子,长曰伯鲁,幼曰无恤。
将置后,不知所立。
乃书训戒之辞于二简,以授二子曰:"谨识之"。
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辞,求其简,已失之矣。
问无恤,诵其辞甚习,求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
于是简子以无恤为贤,立以为后。
简子使尹铎为晋阳。
请曰:"以为茧丝[2]呼?抑为保障[3]呼"?简子曰:"保障哉"!尹铎损其户数。
【注解】[1]别族:从智氏宗族分出,另立族姓。
[2]茧丝:指敛取人民的财物像抽丝一样,不抽尽就不停止。
[3]保障:指待民宽厚,少敛取财物,犹如筑堡为屏障一样。
【翻译】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当初,智宣子准备立智瑶为继承人。
族人智果说:"不如立智宵的好。
因为智瑶比别人贤能的地方有五点,却有一点短处。
他留有美髯,身材高大,是一贤;擅长射箭,驾车有力,是二贤;技能出众,才艺超群,是三贤;巧言善辩,文辞优美,是四贤;坚强果决,刚毅勇敢,是五贤。
虽然有如此的贤能,但他唯独没有仁德之心。
如果他运用这五种贤能去驾驭别人,而用不仁之心去力行,谁能受得了呢?如果立智瑶为后,智氏种族必遭灭门之灾"。
智宣子对此置之不理。
智果为了避灾,改依别族为辅氏。
赵国大夫赵简子的大儿子叫伯鲁,小儿子叫无恤。
赵简子不知道立哪一个为继承人会更好,于是他把日常训诫之言刻写在两块竹简上,分别交给两个儿子,并嘱咐道:"用心记住这些话"!过了三年,赵简子叫来两个儿子,询问他们竹简上的内容。
大儿子伯鲁说不出来,让他拿出竹简,他说早已丢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省绍兴市】三、阅读《资治通鉴》两则,回答后面题目。
《资治通鉴》两则
江左夷吾
周①奔琅琊王睿,睿以为军谘祭酒。
前骑都尉谯国桓彝亦避乱过江②,见睿 微弱,谓曰:“我以中州多故来此求全而单弱如此将何以济!”既而见王导,共论 世事,退,谓曰:“向见管夷吾,无复忧矣!”
新亭对泣
诸名士相与登新亭③游宴,周一中坐叹曰:“风景不殊,举目有江河之异!”
因相视流涕。
王导愀然变色曰: “当共戮④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对泣 邪!”众皆收泪谢之。
【注释】①周:两晋时大臣、名士,下文的琅琊王睿指司马睿,东晋元帝。
恒彝是谯国人,曾任骑都尉,两晋大臣。
王导,元帝即位后任丞相。
②避乱过 江:西晋灭亡,王室渡江流亡江左(今南京一带)。
③新亭:故址在今南京市东 南。
④戮:通“勠”,并力,勉力。
1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4 分)
①见睿微弱,谓曰( ) ②因相视流涕 ( ) ③王导愀然变色曰( ) ④众皆收泪谢之(
) 14.选出与“众皆收泪谢之”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
)(3 分)
A .其邻人之父亦云(《智子疑邻》)
B .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
C .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D .将军岂愿见之乎?(《隆中对》)
15.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曲句子的意思。
(3 分)
风景不殊,举目有江河之异?
16.给文中划横线部分断句。
(用\断三处)(3 分)
我 以 中 州 多 故 来 此 求 全 而 单 弱 如 此 将
和 以 济 !
17.王导是个怎样的人?结合两则短文,简要分析。
(3 分)
18.结合资治通鉴两则的相关内容,阅读陆游的《迫感往事》.联系全诗,
品析划线句子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4 分)
迫感往事①
宋 陆游
诸公可叹善谋身,误国当时岂一秦②。
不忘夷吾出江左,新亭对泣亦无人。
. .
. .
【注释】①这首诗写于南宋嘉泰元年,诗人当时七十多岁。
②秦:指秦桧,主张议和投降。
【答案】13.①谓:对…说②涕:眼泪③色:脸色④谢:道歉
14.D
【解析】例句中的“之”是代词。
A句中的“之”是结构助词“的”,B项中“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翻译;C项中的“之”是实意动词“去,往,到”的意思。
15.风景没有大差别,只是举目望去有长江黄河的区别.
16.我以中州多故来此求全/ 而单弱如此/ 将和以济!
17.表现了王导巨大的感染力和高瞻远瞩的气魄。
18.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现象的无奈、愤慨以及对国家的热爱之情。
【参考译文】周顗投奔琅邪王司马睿,司马睿任用周顗担任军咨祭酒。
前骑都尉谯国人桓彝也避乱渡过长江,看见司马睿势力微弱,就对周顗说:“我因为中州地区多变故,才来到这儿求安,结果这里如此势单力薄,将来靠什么来成就大业呢?”不久桓彝又见到王导,与王导一起议论天下大事,退出去后,又对周顗说:“刚才如同见到了管仲,不再有忧虑了。
”
名士们一起登上新亭游玩宴乐,周顗坐在中间感叹道:“风景没有大差别,只是举目望去有长江黄河的区别。
”大家听了相对流泪。
王导脸色立刻变了,说:“大家应当齐心协力报效朝廷,收复神州,怎么能像只知悲痛而不思进取的楚囚
那样相对流泪呢?”于是大家都擦泪向王导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