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规划课程设计
交通规划课程设计

交通规划课程设计交通规划是城市规划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通过规划合理的交通系统,可以有效地解决城市交通拥堵、安全等问题,提高城市的道路流畅度和行驶速度,同时还可以降低城市对汽车的依赖性,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因此交通规划课程设计至关重要,下面将从几个方面来阐述交通规划课程的设计理念和具体内容。
一、理念交通规划课程应该以“研究、规划、实践”三个基本环节为核心,以城市发展为背景,以交通系统的优化为目标,培养学生对交通规划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针对性强,灵活开展,侧重实践和研究,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交通规划的创新能力。
二、课程设置1、基础课程首先,学生需要学习一些交通规划的基础课程,例如:城市交通系统的构成与原理、交通工具的选择与使用、道路规划与布局、交通智能化的应用等等。
2、案例分析其次,为了提升学生的实际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通过案例分析来完成,例如:城市交通系统改造压力案例、公共交通优化案例、道路拥堵解决方案等等。
3、实践课程最后,为了让学生通过实践来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和交通规划的实际应用技能,可以设置一些实践课程,例如:城市道路设计与实践、城市交通规划方案设计与实践、城市交通系统管理与实践等等。
三、教学方法1、案例授课法在交通规划课程中,可以大量使用案例分析方法,由教师提出某个交通系统问题,然后让学生讨论解决方法。
通过讨论案例,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交通规划的不同方面,从而提高自己的解决问题能力。
2、分组讨论法还可以采用分组讨论法,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组,让他们分别设计一个城市的交通规划,并通过每组汇报的方式来让整个班级进行探讨,最后,教师可以对每个小组的方案进行评分和点评,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交通规划的具体实践过程。
3、现场考察方法另外,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交通规划的实际应用情况,可以组织学生到各个城市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城市的交通规划和交通实施情况,并收集相关数据和资料,为之后的交通规划提供相关的参考。
交通规划课程设计

5、教学内容
《交通规划课程设计》
教学内容进一步细化如下:
1.交通安全教育:强调在交通规划中融入交通安全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2.交通规划法规与政策:解读国家及地方交通规划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学生了解政策背景;
3.交叉口设计:教授交叉口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包括信号灯配时、交叉口拓宽等;
4.公共交通系统优化:探讨如何优化公共交通线路、站点布局以及运营调度;
5.慢行交通规划:介绍步行和自行车交通规划,关注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的建设;
6.交通需求管理:讲解交通需求管理的策略,如拥堵收费、停车管理、错峰出行等;
7.社会经济影响分析:分析交通规划对于城市社会经济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全局观念;
2.快捷性考量:研究如何通过交通规划提高道路通行能力,缩短出行时间;
3.舒适性设计:讨论如何改善公共交通设施,提升乘客出行舒适度;
4.环保性规划:介绍绿色交通规划理念,如发展公共交通、鼓励非机动车出行以减少环境污染;
5.交通需求预测方法:详细讲解不同类型的交通需求预测模型及其应用;
6.网络优化技术:阐述如何运用网络优化技术进行交通流量的合理分配;
交通规划课程设计
一、教学内容
《交通规划课程设计》
本节课教学内容选自XX版《城市交通》教材第四章“城市交通规划”,重点内容包括:
1.交通规划的基本概念与目标;
2.城市交通规划的类型与层次;
3.交通规划的主要步骤与方法;
4.交通规划中的关键问题与解决策略;
5.案例分析:我国某城市的交通规划实践。
2、教学内容
3.设计方案构思:引导学生根据交通规划原则,构思初步的交通改善方案;
交通规划课程设计依据

交通规划课程设计依据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交通规划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交通问题。
具体来说,知识目标包括:了解交通规划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流程;掌握交通流量、路程和速度等基本参数的计算方法;了解不同类型的交通规划技术和工具。
技能目标包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交通规划设计和分析;具备收集、处理和分析交通数据的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培养学生对交通规划工作的兴趣和责任感;使学生认识到交通规划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交通规划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实际应用。
具体来说,教学大纲如下:1.交通规划概述:介绍交通规划的基本概念、目的和方法。
2.交通数据收集与分析:讲解如何收集、处理和分析交通数据,包括交通流量、路程和速度等参数的计算方法。
3.交通规划方法:介绍不同类型的交通规划技术和工具,如网络分析、排队理论、四阶段法等。
4.交通规划案例分析:分析具体交通规划案例,让学生了解交通规划在实际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具体来说:1.讲授法:用于传授交通规划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交通规划的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考和沟通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交通规划案例,让学生了解交通规划在实际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实验法:让学生动手进行交通规划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交通规划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
2.参考书:推荐相关交通规划领域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演示文稿等多媒体资料,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实验设备:准备交通规划实验所需的设备,如计算机、交通模拟软件等,保障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
城市交通规划课程设计

城市交通规划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城市交通规划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
2. 使学生理解不同类型的城市交通方式及其特点,如道路、公共交通、非机动车和步行系统。
3. 引导学生分析城市交通规划与城市发展、土地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关系。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工具进行城市交通规划数据分析的能力。
2. 提高学生独立设计城市交通规划方案,解决实际交通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使其能够在小组讨论中积极发表意见,共同完成交通规划任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城市交通规划的兴趣,激发他们关注和参与城市交通建设的热情。
2. 引导学生认识到城市交通规划对于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性,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 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严谨求实的态度,使其在解决交通问题时能够遵循客观规律,充分考虑各方利益。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学生,课程性质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具备一定的城市交通规划知识体系,能够在实际案例中运用所学技能,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城市交通规划基本概念- 交通规划的内涵与外延- 城市交通规划的演变与发展2. 城市交通规划原则与方法- 交通规划的基本原则- 交通规划的主要方法- 教材第二章第一、二节3. 城市交通方式及其特点- 道路交通系统- 公共交通系统- 非机动车和步行系统- 教材第二章第三、四节4. 城市交通规划与相关因素的关系- 城市交通规划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城市交通规划与土地利用的关系- 城市交通规划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教材第二章第五节5. 城市交通规划数据分析- 数据收集与处理- GIS在交通规划中的应用- 教材第三章第一节6. 城市交通规划方案设计- 方案设计的原则与流程- 实际案例分析与讨论- 教材第三章第二、三节7. 团队合作与沟通- 小组讨论的组织与开展- 交通规划方案的展示与评价- 教材第四章第一节教学内容按照课程目标进行科学性和系统性的组织,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掌握城市交通规划的相关知识。
交通规划课程设计说明书

交通规划课程设计说明书一、课程设计目的交通规划课程设计旨在培养学生对城市交通规划的理论和实践能力,使其能够熟悉并掌握交通规划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具备进行城市交通规划的能力。
二、课程设计内容1. 交通规划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介绍交通规划的定义、目标和原则,以及交通规划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
2. 交通规划的数据采集和分析:介绍交通规划中常用的数据采集方法和分析技术,包括交通流量调查、交通行为分析等。
3. 交通规划的交通需求预测:介绍交通需求预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交通需求模型的建立和预测技术。
4. 交通规划的网络设计和交通组织:介绍交通网络设计和交通组织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道路网络设计、交叉口控制等。
5. 交通规划的交通安全和环境保护:介绍交通规划中的交通安全和环境保护问题,包括交通事故分析和交通环境评价等。
6. 交通规划的评估和调整:介绍交通规划的评估和调整方法,包括交通规划方案评估和交通规划实施效果评估等。
三、课程设计要求1. 学生要求具备一定的数理基础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够熟练运用相关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模型建立。
2. 学生要求具备一定的实地调研和实践能力,能够进行交通流量调查和交通行为观察等实际操作。
3. 学生要求具备一定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能够与他人合作完成交通规划项目。
四、课程设计流程1. 课程设计前期准备:组织学生学习交通规划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熟悉相关软件和工具的使用。
2. 课程设计方案制定: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一个城市或者地区进行交通规划设计,制定课程设计方案,包括数据采集、分析方法和技术选择等。
3. 数据采集和分析:学生进行实地调研和数据采集,运用相关方法和技术进行数据分析,包括交通流量调查、交通行为观察等。
4. 交通需求预测:学生根据数据分析结果,运用交通需求预测方法和技术,对未来交通需求进行预测。
5. 交通规划方案设计:学生根据交通需求预测结果,运用交通网络设计和交通组织方法,设计交通规划方案。
大学交通规划课程设计

大学交通规划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并掌握交通规划的基本理论,包括交通需求分析、交通网络设计、交通流量分配等核心概念。
2. 掌握不同类型的交通模型及其适用条件,如出行生成模型、出行分布模型、方式划分模型等。
3. 了解当前城市交通问题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以及国家相关交通规划的政策与法规。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交通规划软件进行基础数据收集、处理和分析,独立完成小规模的交通规划实践项目。
2. 培养解决实际交通问题的能力,包括运用所学理论对特定区域的交通状况进行评估和提出改善方案。
3. 通过案例学习,掌握撰写交通规划报告的基本格式和要求,提升报告撰写和汇报展示的技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交通规划学科的兴趣,激发其探索和创新精神,树立良好的专业学习态度。
2. 强化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提升在团队项目中沟通协调、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认识到交通规划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在优化交通环境中应承担的责任。
本课程设计旨在结合大学交通规划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根据高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通过系统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不仅掌握专业知识,而且能够将知识应用于实践,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围绕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组织:1. 交通规划基本理论:- 交通需求分析:包括出行生成、出行分布、方式划分等模型。
- 交通网络设计:介绍交通网络设计的原则、方法及评价指标。
- 交通流量分配:探讨不同类型的流量分配算法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劣。
教学内容参考教材第1-4章。
2. 交通规划实践方法:- 数据收集与处理:教授如何收集、整理和分析交通规划所需的基础数据。
- 模型应用:结合实际案例,讲解不同类型交通模型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
- 交通规划软件操作:介绍常用交通规划软件的使用方法,如TransCAD、VISSIM等。
交通规划课程设计苏州

交通规划课程设计苏州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交通规划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对交通规划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对城市交通进行合理的规划和管理。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交通规划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掌握交通规划的基本技术和工具,了解城市交通规划的现状和问题。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运用交通规划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的交通规划项目。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城市交通规划的兴趣和责任感,使学生认识到交通规划对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交通规划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城市交通规划的现状和问题,以及交通规划的基本技术和工具。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交通规划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交通规划的定义、目的和意义,交通规划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城市交通规划的现状和问题:包括我国城市交通规划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3.交通规划的基本技术和工具:包括交通预测和规划的基本方法,交通模型和交通规划软件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交通规划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交通规划案例,使学生了解交通规划的实际操作过程和方法。
3.实验法:通过学生的动手实验,使学生掌握交通规划的基本技术和工具。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的教学资源主要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
1.教材:为学生提供交通规划的基本知识框架和理论基础。
2.参考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和案例分析。
3.多媒体资料:通过视频、图片等形式,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4.实验设备:为学生提供实际操作交通规划工具和软件的机会。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等。
1.平时表现: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回答、小组讨论等表现,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理解程度。
交通规划课程设计研究内容

交通规划课程设计研究内容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交通规划的基本概念、目的和重要性;2. 掌握交通规划的基本步骤、方法和相关技术;3. 了解城市交通规划中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方案;4. 熟悉我国城市交通规划的政策、法规及发展趋势。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地图、数据和空间分析等方法,分析城市交通问题的能力;2. 培养学生运用交通规划原理,设计合理、高效的交通线路和设施的能力;3.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际交通规划案例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交通规划学科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2. 培养学生关注城市交通问题,树立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3. 培养学生具备团队协作精神,学会与他人共同探讨、分析和解决问题;4. 培养学生遵循交通规划职业道德,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旨在让学生掌握交通规划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初中生具有一定的地图阅读、数据分析和空间想象能力,但对交通规划的认识较为有限。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案例分析为主线,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上述具体的学习成果,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交通规划基本概念与目的- 了解交通规划的定义、功能与作用;- 掌握交通规划的分类和基本任务。
2. 交通规划的基本步骤与方法- 学习交通调查、数据分析、需求预测等基本步骤;- 掌握交通规划中的网络分析、线性规划等方法。
3. 城市交通规划中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案- 分析城市交通拥堵、交通安全、公共交通等问题;- 探讨土地利用、道路网规划、公共交通优化等解决方案。
4. 交通规划相关技术- 了解地理信息系统(GIS)、交通模拟模型等技术在交通规划中的应用;- 学习交通规划软件的使用和操作。
5. 我国城市交通规划政策、法规及发展趋势- 学习我国城市交通规划相关政策、法规;- 了解国内外城市交通规划的发展趋势和成功案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交通规划课程设计Course Exercise in Traffic Planning专业班级:2009级交通工程姓名:班级:学号:设计时间:2012\6\4-2012\6\10 指导教师:魏丹成绩综合评定表《交通规划》课程设计指导书一、设计的目的与任务交通规划课程设计是交通工程专业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实践环节,其目的和任务是:目的:为了巩固和进一步掌握在《交通规划》授课中学到的理论知识,通过交通规划设计工作,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良好作风,并进一步明确本专业学习的宗旨与任务;任务:通过对现有路网进行分析划出交通影响区以及主要节点,并在未来预测年的经济、社会发展预测基础上,采用四阶段法进行相应的交通规划,使学生了解交通规划的大体流程、基本技术方法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设计题目及相关要求1、相关要求:总体目标:在交通规划区域内相关社会经济分析预测的基础上,完成交通规划设计内容,增强学生完整的交通规划设计概念及强化规划意识。
具体设计要求:(1)依据分组情况合理分工,各组均独立、按时、按质、按量完成本课程设计。
(2)充分理解并掌握相关理论,熟悉行业规范以及设计流程。
(3)完成设计项目后,将设计指导书、任务书、计算书按要求装订成册。
通过整理课程设计资料、撰写并打印课程设计报告等,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对本此课程设计的全面、系统的认识,同时取得一定的工作技能和专业经验。
2、注意事项:(1)本课程设计要求学生依据分组情况合理分工,各组均独立自主完成,严禁抄袭、抄袭者以零分计。
(2)严肃考勤纪律,学生应按指导教师要求时间参加检查,不得无故缺席。
3、成果要求设计成果一份。
要求:目次分明,内容完整,计算数据准确,步骤清晰,图表规范,字迹工整、流畅;计算书一律采用A4纸用钢笔书写或打印;成果用订书机装订成册即可。
三、设计内容1、现有道路网络、交通影响区及主要节点分析(1)了解并分析现有道路网络;(2)根据相关的经济发展、工业布局以及实际土地利用情况划分交通影响区;(3)在交通影响区划分的基础上完成主要节点的设定。
2、规划区域的社会发展、道路交通量预测(1)分析预测区域的社会发展情况;(2)完成预测年限内(05、10、15年)各项经济指标及各小区交通量的预测。
3、交通发生、吸引模型的建立与标定(1)建立小区交通发生、吸引模型;(2)完成预测年的交通发生、吸引量计算。
4、交通分布(1)建立相应的OD矩阵及距离矩阵;(2)进行并完成规划区内的交通分布,进而得到规划区内的OD量。
5、交通分配(1)了解并设计本次课程设计拟采用的交通分配方法;(2)完成规划区内的交通交通分配工作,为相应的道路设计提供依据。
交通规划课程设计任务书一、指导教师:魏丹二、设计要点:(一)设计内容1、交通现状分析;2、出行产生和吸引预测;3、交通分布预测;4、交通分配预测;5、对预测结果进行分析。
(二)计算方法:1、交通量预测(1)发生:利用现状各交通分区人口数量与调查的现状出行产生量进行分析,得出交通发生量的预测模型(如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2)吸引:根据现状调查不同的出行目的的比例和影响出行的各类土地面积,得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出行吸引率,从而得到规划年的各交通分区的交通吸引量(如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2、交通分布预测:利用调查的现状交通数据,任选一种方法(增长系数法、福莱特法、重力模型法)拟合模型系数,并计算未来时段的分布交通量。
3、交通分配:采用全有全无法、容量限制-增量加载法分配或迭代加权分配法把预测的交通流分配到交通网络上去。
(三)提交的文件及图纸计算书一份,内容包括:1、期望线图(选作);2、用图表展示现状和预测年土地利用、人口情况(如柱状图、饼状图等)。
;3、交通发生、吸引、分布的表格;4、计算书;5、对现状和预测结果的分析。
附录:设计资料一、附表表4 交通小区间距离二、出行产生预测:利用现状各交通小区人口数量与调查的现状出行产生量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出行产生量预测模型如下:=(相关系数为0.92)cY+aX式中,Y —出行产生量(次)X —交通小区的人口数量(人)三、出行吸引预测根据对该区域现状居民出行调查可知,居住用地、工业(含仓储)用地、商业设施用地、政府团体用地和旅游、体育用地是主要的出行吸引源。
根据现状调查不同出行目的的比例和影响出行的各类用地面积,得到土地利用类型的出行吸引表(表5)。
表5 土地类型出行吸引率表(次/公顷)四、交通分布交通分布预测就是根据预测的各交通小区产生量和吸引量,确定各交通小区之间的出行分布量,即计算未来预测年居民出行量OD表中的各元素值。
交通分布预测的常用模型主要有增长系数模型、重力模型和概率模型。
增长系数法假定现在和将来交通分布的模式变化不大,并基于各小区交通生成量和吸引量的增长率,利用现状的OD直接预测未来的OD。
此方法简单、方便,但当交通分布变化时,误差较大。
概率模型法是将交通小区的生成量以一定的概率分布到吸引区的方法。
这是一种以出行个体效用最大为目标的非集合优化模型,从理论上讲是一种更为精确、合理的方法。
但事实上,这种模型结构复杂,需要样本量极大,难于求解和标定。
重力模型法基于引力定律,假设交通小区i、j之间的交通分布量与交通小区i的产生量、交通小区j的吸引量成正比,与交通小区i、j之间的交通阻抗系数成反比。
根据约束条件情况又可分为无约束、单约束、双约束重力模型。
此法综合考虑了影响出行分布的地区社会经济增长因素和出行时间、距离的阻碍因素,虽然计算复杂,但精度较高。
五、交通流分配以下网络示意图重,①、④、⑤、⑦分别为OD作用点,图形中线路数值为出行时间,有些为固定值,有些与交通量有关,Q为交通流量,OD分布流量矩阵如下表所示。
OD交通网络示意图a.列出该网络邻接目录表b.令Q=0,列出该网络最短路径用最短路法分配该OD矩阵;c.用容量限制-增量加载法或迭代加权法分配该表OD矩阵最短路线如下表:(表格不完整,请在计算书中填入完整的最短路线表格)分 组 及 数 据 情 况一班:分组及数据一组(1-7号)出行产生量预测模型如下:11482.50X Y +=;分布预测模型:重力模型,55.105.1j i D O 126.0),(ijt j i X )(=,用平均增长系数法收敛; 交通流分配:①令Q =0,用最短路法分配该OD 矩阵;②用容量限制-增量加载法分配该表OD 矩阵,采用三次分配,第一次为交通量的30%,第二次为交通量的30%,第三次为交通量的40%。
二组(8-14号)出行产生量预测模型如下:14501.64X Y +=; 分布预测模型:底特律法,迭代三次;交通流分配:①令Q =0,用最短路法分配该OD 矩阵;②用容量限制-增量加载法分配该表OD 矩阵,采用四次分配,第一次为交通量的10%,第二次为交通量的20%,第三次为交通量的30%,第四次为交通量的40%。
三组(15-21号)出行产生量预测模型如下:13521.70X Y +=; 分布预测模型:福莱特,迭代三次;交通流分配:①令Q =0,用最短路法分配该OD 矩阵;②用容量限制-增量加载法分配该表OD 矩阵,采用四次分配,第一次为交通量的40%,第二次为交通量的30%,第三次为交通量的20%,第四次为交通量的10%。
四组(22-28号)出行产生量预测模型如下:13521.70X Y +=;分布预测模型:重力模型,55.15.1j i D O 45.0),(ijt j i X )(=,用底特律法收敛; 交通流分配:①令Q =0,用最短路法分配该OD 矩阵;②用容量限制-增量加载法分配该表OD 矩阵,采用二次分配,第一次为交通量的50%,第二次为剩余的50%。
五组(29-35号)出行产生量预测模型如下:12001.8X Y +=;分布预测模型:平均增长系数法,迭代三次;交通流分配:①令Q =0,用最短路法分配该OD 矩阵;②用容量限制-增量加载法分配该表OD 矩阵,采用二次分配,第一次为交通量的60%,第二次为剩余交通量的40%。
六组(36-40号)出行产生量预测模型如下:12001.65X Y +=;分布预测模型:平均增长系数法,迭代三次;交通流分配:①令Q =0,用最短路法分配该OD 矩阵;②用容量限制-增量加载法分配该表OD 矩阵,采用二次分配,第一次为交通量的60%,第二次为剩余交通量的40%。
二班:分组及数据一组(1-7号)出行产生量预测模型如下:11481.58X Y +=; 分布预测模型:重力模型,55.15.1j i D O 76.1),(ijt j i X )(=,用平均增长系数法收敛; 交通流分配:①令Q =0,用最短路法分配该OD 矩阵;②用容量限制-增量加载法分配该表OD 矩阵,采用两次分配,第一次为交通量的20%,第二次为交通量的80%。
二组(8-14号)出行产生量预测模型如下:1450X 36.2Y +=;分布预测模型:底特律法,迭代三次;交通流分配:①令Q =0,用最短路法分配该OD 矩阵;②用容量限制-增量加载法分配该表OD 矩阵,采用三次分配,第一次为交通量的30%,第二次为交通量的30%,第三次为40%。
三组(15-21号)出行产生量预测模型如下:3524.62X Y +=;分布预测模型:福莱特,迭代三次;交通流分配:①令Q =0,用最短路法分配该OD 矩阵;②用容量限制-增量加载法分配该表OD 矩阵,采用四次分配,采用四次分配,每次分配交通量的25%。
四组(22-28号)出行产生量预测模型如下:23521.12X Y +=分布预测模型:重力模型,55.15.1j i D O 45.0),(ijt j i X )(=,用底特律法收敛 交通流分配:①令Q =0,用最短路法分配该OD 矩阵;②用容量限制-增量加载法分配该表OD 矩阵,采用两次分配,第一次为交通量的30%,第二次为交通量的70%。
五组(29-34号)出行产生量预测模型如下:12471.8X Y +=;分布预测模型:平均增长系数法,迭代三次;交通流分配:①令Q =0,用最短路法分配该OD 矩阵;②用容量限制-增量加载法分配该表OD 矩阵,采用五次分配,每次分配交通量的20%。
六组(34-41号)出行产生量预测模型如下:12471.75X Y +=;分布预测模型:平均增长系数法,迭代三次;交通流分配:①令Q =0,用最短路法分配该OD 矩阵;②用容量限制-增量加载法分配该表OD 矩阵,采用五次分配,每次分配交通量的20%。
设计内容从此写入设计内容(字体为宋体、一级标题为四号、二级标题为小四,三级标题为小四加黑,正文为宋体小四,行间距 1.5、首行缩进2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