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 城市发展历程

合集下载

中国城市规划发展的历程及现状

中国城市规划发展的历程及现状

中国城市规划发展的历程及现状一、前言中国城市规划发展历程久远, 现状依旧复杂。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规划发展的重要性不断凸显。

本文从城市规划发展的角度,总结了中国城市规划的历程及现状,旨在为中国城市规划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二、城市规划的历程1. 1906年至1949年:时代背景和特点20世纪初,随着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引进,中国开始了城市规划的探索。

各地建立城市改造委员会、北洋政府、城市规划局等部门,以治理城市的混乱和不协调。

这一时期的城市规划特点是由西方思想影响下参照欧美模式建立合理化城市,大都取消指压坊、街巷改善、新市扩建等。

此时期城市规划实际上是为了列强跋扈而建立的,为了提高治外法权地区的生产力和战略利益,加强对中国的控制。

1949年以前,中国城市规划主要集中在特定城市,如在上海制定了倡导国际化的南滨江规划,这为后来全国范围的城市规划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理论支持。

2. 1949年至1978年:社会主义城市规划和建设从1949年到1978年,中国进行了社会主义城市规划和建设。

陈云、邓稼先、刘少奇等领导推进了新中国的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三反、五反及“大跃进”使中国的城市建设与规划陷入了相对低谷。

但是在这一时期里,中国建立了全国范围的城市规划管理制度和工具箱,确立了城市规划重工业示范和绿地公园网、钢筋混凝土结构、板块综合利用等规划标准。

3. 1978年至现在:改革开放与城市化进程1978年至今,中国经历了改革开放和城市化高速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的城市规划具有扩大规模,普及化发展的重要特点,城市项目的财政性、市场性、境外投资的明显增强,城市建设的主导地位也逐渐转向市场机制。

中国15年规划和2020城市总体规划给中国城市规划和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挑战和变化。

在这个过程中,各地陆续建立规划设计院、城市建设委员会等机构,推进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标准化、现代化、智能化。

三、中国城市规划的现状1. 城市化进程加快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2019年底全国城镇化率超过了60%,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70%,预计中国城市人口将迅速增长。

讲城市历史和发展历程

讲城市历史和发展历程

城市历史与发展历程一、城市起源与早期文明城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最初的城市出现在河流流域和肥沃的河谷地带。

随着农业的发展,人们开始聚集在一起,形成了早期的聚落。

这些聚落逐渐发展成为具有防御设施、手工业和商业贸易的城市。

早期的城市文明代表了人类社会的一次重大进步,为后来的城市化奠定了基础。

二、古代城市发展古代的城市发展与统治者的意志、宗教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

这些城市通常是政治、宗教和文化中心。

随着贸易的发展,一些城市逐渐成为重要的商业中心。

例如,古代中国的长安、罗马帝国的首都罗马等,都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

三、中世纪城市演变中世纪时期,欧洲城市逐渐兴起并发展起来。

这些城市通常以手工业和商业贸易为主要产业,并形成了自治的市民社会。

中世纪城市的典型特征包括城墙、市集、教堂和市政厅等。

随着城市的发展,市民文化也逐渐兴起,成为了欧洲文艺复兴的重要推动力量。

四、工业革命与城市化工业革命的到来,使得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

工业城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吸引了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

这些城市以工业生产为主要产业,同时也带动了交通、商业和金融业的发展。

然而,工业革命也带来了环境污染、住房紧张和社会问题等挑战。

五、现代城市规划与建设为了解决工业革命带来的问题,现代城市规划与建设逐渐兴起。

城市规划师们开始关注城市的环境质量、社会公正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他们提出了许多新的规划理念和技术手段,如区域规划、交通规划、生态规划和智慧城市建设等,旨在建设更美好、宜居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六、城市文化与遗产保护城市不仅是人们生活的场所,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每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历史遗产,如建筑、艺术、音乐、文学和民俗等。

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许多城市采取了各种措施,如修缮历史建筑、举办文化活动和推广当地特色文化等。

这些措施有助于增强市民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也有助于吸引游客和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七、城市经济与产业发展城市的经济发展是推动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动力。

中国城建史

中国城建史

原始居民点的形成与城市的产生一、原始居民点的形成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的社会组织形式从“血缘家族”到“定居文明”。

新石器时代中期,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使以原始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固定居民点产生。

公元前7000——4000年,产生土地耕作者居民点。

地点:尼罗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印度河、黄河流域。

国家:埃及、巴勒斯坦、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印度、中国等。

原始居民点的特点:选择基址:山之阳,水之阴,地势高亢,土地肥沃,自然环境条件好。

布局特点:有简单分区,一般包括居住区,制陶工场,公共墓地,公共活动场所,有防御工事、壕沟和围墙。

二、城市的产生金属工具的使用,使手工业从农业中分化出来,产生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出现了商品生产。

不从事生产的“商人”的出现,标志着第三次社会大分工产生,城市随之开始形成。

最早的城市产生于公元前4000——3000年,是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产生的。

城市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的城市是人类劳动大分工的产物三、城市的形成条件•经济条件:有广大的农村,提供城市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和物质财富。

•社会条件:有一定的社会组织条件和制度。

•自然条件:具有较好的自然条件、基址、物质资源。

•技术条件:有一定的生产技术和掌握这些技术的人。

•规划条件:按一定的目标与要求,应社会发展需要进行建设。

在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人类社会经历了漫长的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只有近300年的历史中国城市建设史中国的远古城市四千多年前,当父系氏族公社向奴隶社会过渡阶段中,我国开始出现了具有一定规划格局的“城”的雏形----部落和部落联盟的城堡。

我国古代城市形成的三个发展阶段:. “聚”、“邑”的形成《史纪·五帝记》:“舜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城”的产生《吴越春秋》:“鲧,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城”----土地、鼎、戟. “城”与“市”的结合从“大同”到“小康”,标志着私有制的产生。

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程与趋势

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程与趋势

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程与趋势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化率从1978年的18%逐步提高到现在的60%左右。

这个过程中,城市发展经历了许多转折和困境,也取得了斐然的成就。

本文将分别从城市化的历程和趋势两方面论述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情况。

一、历程1.城市化的初期阶段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实施的非常规模式的城市化战略是向城市疏导,即增加农民的转移就业,逐步降低农村人口占整个人口的比例。

这个阶段注重农村转移劳动力向城市的集中,粗放性质十分明显。

2.城市化的高速增长期1990年开始,国家明确了有计划的城市化战略,城市化的非常规战略转为规划战略。

城市规模开始快速增加,城市化率开始迅速提高。

同时,在城市和农村之间开始出现巨大的财富差距,大量农村人口接连涌向城市,成为城市化快速增长的重要支撑。

3.城市化的调整期2002年,局部地区开始出现城市化过度的现象,开始有声音呼吁应对城市化进行调整。

国家开始实施拆迁制度改革,加速城市化进程走向“可持续化发展”的道路。

4.城市化推向第三阶段自2008年底开始,全国城市化率超过了50%,城市化的快速增长趋于平缓。

中国需要更大力度的城市化进程来增强中产阶级的数量,维护国家治理稳定以及提高人均GDP。

这个阶段中国城市化的重心转向人口素质提高和城市质量提升。

二、趋势1.城市与乡村的融合中国政府提出城乡融合的目标,城市化不再是单纯的城市向乡村转移,而是城市与乡村产生分工合作,互相支持才有利于推动城乡综合发展。

2.智慧城市建设智慧城市是中国城市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智慧城市的重点在于推动城市的创新发展,优化城市运营流程,提升城市服务水平。

3.低碳城市建设随着全球环保意识逐渐高涨,低碳城市已成为未来城市建设的重要方向。

推进低碳城市建设,意味着推进环保和可持续发展,降低城市的污染排放,保护城市环境。

4.绿色城市建设绿色城市建设强调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注重城市的生态系统,使城市与自然环境更为和谐。

郑州城市规划发展历程

郑州城市规划发展历程
— 建设
YANj“ 研 究
■ 张 善 奎 孙 玉娟
一 、 市 规 划 回 顾 民国时 期至今 ,郑 州前 后历 经 六版重 要 的规划 ,包 括 民国 时期 的 1927年 和 1947年 规 划 , 以及 建 国后 的 1954 年、1 982年 、1 995年 ̄o201 0年 总体 规划 。 1.1927年 规 划 1927年 , 冯 玉 祥 倡 导 开 展 “建 设 新 郑 州 ” 运 动 ,组 织 编制 了 《郑 埠设 计 图 》,对铁路 和 旧城 区之 间的商 埠 区 进 行 规 划 ,规 划 面 积 为 10.5平 方 公 里 。 1928年 制 定 的 郑 州 新 市 区 建 设 草 案 》 , 规 划 面 积 为 35平 方 公 里 ,人 口28万 人 ,两 个 规 划 区 域 分 别 位 于 郑 州 铁 路 东 西 两 侧 , 初 步 形 成 “组 团 式 ”发 展 的城 市 空 间格 局 。 2.1 947年 规 划 1947年 ,郑 州 编 制 了 《郑 州 市 复 兴 规 划 指 导 委 员 会 初 步 建 设 计 划 纲 要 》 ,规 划 确 定 铁 路 以西 为工 业 区 ,商 业 区仍然集 中在 火车站附近的德化街 、大 同路一 带 :行 政区 仍 然 划 定 在 以前 商 业 区 以东 ,原 来 旧城 区 的衙 门 集 中 所 在 地 ;居住 区则分布在市区 的东北南三面 。 3.1 954年城 市 总体 规 划 1 954年 河 南 省 会 由 开 封 迁 至 郑 州 , 郑 州 市 人 民 政 府 重 新 制 定 城 市 总 体 规 划 ,在 1 951年 的 《郑 州 市 将 来 发 展计划 》和 1 952年 的 《郑 州市 都市计 划草 案平面 图 》、 《郑 州市都市 计划 报告 书 》的基础 上编 制完成 1 954年城 市 总体 规 划 。

沈阳城市建设史简述

沈阳城市建设史简述

沈阳地区的建设发展历程及其现象背后的原因分析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第一部分沈阳地区的城市建设历史过程 (2)
一、古代至明末时期沈阳地区的发展 (2)
1.1 古代时期 (2)
1.2 周朝至魏晋南北朝时期 (2)
1.3唐代至明末时期 (2)
二、清初至鸦片战争时期的沈阳地区 (3)
三、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沈阳地区发展概况 (3)
3.1 鸦片战争后至清朝灭亡期间 (3)
3.2 辛亥革命后至九一八事变期间 (4)
3.3 九一八事变之后至新中国成立时 (4)
四、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沈阳地区的发展 (5)
第二部分沈阳地区城市建设发展各阶段背后的原因简析 (5)
一、古代至明末时期 (5)
二、清初至鸦片战争时期 (6)
三、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时期 (6)
四、新中国成立后至今 (6)
参考文献 (6)
北部为羁縻卫所,
年创建的南关天主教堂,其建筑于1900年义和年),沙俄修建南满铁路,同时,在今沈。

21世纪上海城市的发展历程

21世纪上海城市的发展历程

21世纪上海城市的发展历程一、引言上海是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之一,也是国际金融、航运和贸易中心。

21世纪以来,上海经历了快速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成为全球瞩目的现代大都市。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21世纪上海城市的发展历程。

二、经济发展21世纪初,上海通过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大创新驱动力度,逐渐从传统的制造业城市转变为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上海自贸区的设立和金融改革的推进,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投资和金融机构的入驻,推动了上海金融业的发展。

此外,上海还积极发展科技创新和文化产业,提升了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三、城市建设21世纪,上海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更新和环境治理等方面。

上海建设了一系列现代化的交通设施,如地铁、高速公路和机场,提高了城市的交通便捷度。

此外,上海还加大了对老旧城区的改造力度,通过拆违建新和历史文化保护,提升了城市的形象和品质。

同时,上海也注重环境保护,推动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打造宜居的城市环境。

四、文化交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上海成为了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上海举办了一系列国际性的活动和展览,如世博会、艺术节和文化论坛等,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前来参观和交流。

这些活动不仅提升了上海的国际知名度,也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同时,上海还加大了对本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通过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展示了上海的独特魅力。

五、城市管理为了适应快速发展的城市需求,上海加强了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

上海建立了现代化的城市管理系统,提高了城市的治理能力和效率。

通过数字化和智能化手段,上海实现了城市信息的集中管理和智能化调度,提供了更便捷和高效的公共服务。

此外,上海还加强了社会治安和环境卫生管理,提升了城市的安全和整洁程度。

六、社会福利随着城市的发展,上海注重改善民生和提高社会福利。

上海加大了对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的投入,提供了更优质和普惠的公共服务。

此外,上海还积极推进社会公益事业,加强了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和帮助。

哈尔滨发展史

哈尔滨发展史

哈尔滨发展史哈尔滨是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城市,也是黑龙江省的省会。

它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介绍哈尔滨的发展历程。

一、建城初期哈尔滨最早是由俄罗斯人建立的。

1898年,俄罗斯沙皇政府开始在这个地区修筑铁路,并在此建立了一个军事要塞。

随着铁路的修建,越来越多的俄罗斯人来到这里定居。

1900年,哈尔滨正式成为了一个城市,开始了自己的发展历程。

二、商业繁荣哈尔滨作为东北地区的交通枢纽,很快成为了商业中心。

许多外国商人在这里设立了商铺,俄罗斯、日本、英国等国家的商品源源不断地进入哈尔滨市场。

这些外国商人的到来,不仅促进了本地商品的流通,也带来了先进的商业管理经验和技术。

商业繁荣使得哈尔滨的经济飞速发展,也为城市的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

三、教育发展哈尔滨的教育事业也在发展初期得到了很大的关注。

1907年,哈尔滨医科大学成立,这是东北地区最早的医学院校之一。

随后,哈尔滨还相继建立了农业学校、工科学校等教育机构。

这些学校的建立,为哈尔滨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为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工业崛起随着哈尔滨的商业繁荣和人口增长,工业也开始在这里崛起。

20世纪初,哈尔滨建立了一些实业公司和工厂,主要涉及纺织、食品加工、造纸等行业。

这些工厂的建立不仅为当地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也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五、文化繁荣哈尔滨的文化事业也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逐渐繁荣起来。

1918年,哈尔滨建立了第一家图书馆,为市民提供了良好的阅读环境。

随后,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团体相继成立,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

此外,哈尔滨还举办了一系列的文化活动和展览会,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参观者,推动了城市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六、城市建设随着工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哈尔滨的城市建设也在不断推进。

20世纪20年代,哈尔滨开始修建城市规划道路和大型建筑物,如中央大街、哈尔滨站等。

1934年,哈尔滨还建成了中国最早的冰雪游乐场——冰雪大世界,这成为了哈尔滨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建立子经纬道路网。
(4)城市规模经过计算与规划。
汉长安的建设:一个伟大的开始 (1) 选址 定都长安, 关中地理环境的优 势占了主要地位。
图16 长安城位置图
(2)城市布局特点
A、宫城布局自由分散 B、斗城 C、八街九陌(道路系统) 门内大街宽约 45 米,以 排水沟界为三股,中间为驰 道,两侧为臣庶所用。道路 系统也即排水系统,明沟暗 渠交错成网。 D、面朝后市 E、闾里(里坊) 居民闾里集中于城北, 又散处各宫区间。
第一节 概说
一、城市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 城市初生期(原始社会晚期和夏、商、周) ◆ 里坊制确立期(春秋至汉) ◆ 里坊制极盛期(三国至唐)
◆ 开放式街市期(宋代以后)
城市组成部分
(一)宫殿区(衙署区) 封建国家的统治机构,在城市中代表中央权力的部分是 最重要的部分。在都城中就是宫殿区。在一般的地方城市,就是 府衙、县衙等。 (二)商业区(市) 唐以前,集中设市,集中管理,称为“市坊”。城外、郊 野才能自由设市为“草市”。 宋以后出现商业街,这些商业街往往由相同行业的店铺聚 集在一起形成。市场的另一种形式,则是围绕大型寺庙形成的集市。 (三)居民区 城市里的居民因身份地位的不同而各自聚集成区。
图5 北宋汴梁平面图
社会经济和商业活动的发展,对城市的管理产生了 决定性的作用,形成城市上史上重要转折,即里坊制的 瓦解。 里坊制的瓦解及造成瓦解的社会经济的发展也直接 导致了宋以后城市类型的丰富多样。如: • (1) 手工业城市:纺织中心:松江、苏州、杭州;陶瓷 中心:景德镇、宜兴。制盐中心:自贡。 • (2) 商业中心城市:扬州,重庆等 (3) 海外贸易中心城市:如广州、泉州等
四、都城 1、 中国古代都城规划之始 ——《考工记·匠人》 战国时,齐国的官书,记 载西周时期的营国制度。 理想的都城模式,其主 要内容为: “匠人营国,方九 里 , 旁三 门 。 国中 九经九 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 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图15 九宫城示意
历史意义: (1) 确立了以宫为主体进行规划的原则,奠定了都城的 主体框架,突出了主权。 (2)建立了一种礼制秩序。
汉至明清的都城建设
图6 漕运
图7 京杭大运河线路
图8 京杭大运河现状
二、筑城办法 ◆ 城墙: 1 、 夏商时期, 版筑夯土城墙。 2、 宋代以后,城 墙开始使用包砖, 但还不是很普遍, 一般在重点部位 使用, 3 、 明代以后, 城墙全部使用包 砖作法。
图9 建康城墙遗址
图10 南京明城墙
◆ 城门洞: 结构早期多用木过 梁,元以后砖拱门 洞始逐步推广。 水城门: 《营造法式·石作 制度》 实例: 苏州盘门水 门 ◆ 城楼: 战时的指挥所。 ◆ 瓮城: 二道以上城门。 ◆ 马面: 城墙上每隔一定间 距,突出矩形墩台 。
图1 山东临淄齐故都城下排水设施
2、里坊制确立期(春秋至汉)
◆ 秦统一以后,实行中央集权的郡县制。 郡要设郡治、县要设县治,出现了郡城、 县城。至此,从职能上分化出另一类城,地方 城市。 ◆ “里”作为居住区,商业和手工业限制在“市 ◆ ”中 城和郭的概念 ◆ 封建专制主义在城市形态上的突出表现。
图10 山海关
图11 平遥瓮城
三、城市布局结构
1、 城郭之制:“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 城:子城、内城、阙城; 郭:罗城、外城、国城; 在春秋战国时期,城郭相对位置关系不固定。
图12 城与郭的关系
三、城市布局结构
图 13 郭于城一边(齐临淄、 燕下都)
图14 郭包于城外(吴阖闾, 即苏州)
秦汉以后,都城格局逐渐统一为外郭内城的形式。 ◆ 都城一般有三道城 墙: ◎ 宫城(大内、紫 禁城) ◎ 皇城(内城) ◎ 外城(郭城)
思考题: 1、城与郭的设置的主要目的? 2、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经验?
第二节
汉至明清的都城建设
中国古代都城建设模式大致有三类: ⑴ 新建城市
⑵ 依靠旧城新建城市 (隋朝大兴城)
⑶ 旧城基础的扩建
第二节
一、城市选址
• 第一考虑的要素是—— 水。 一方面指为城市居 民提供生活用水,另一 方面在以水路交通为主 的时代,水还包含了一 个交通的问题。 • 另一个重要方面是防洪。 • 对都城来说,城址的选 择还要有政治、军事上 的考虑此外,自然地理 条件还要便于守卫。
汉画像砖市 坊
图2 汉代画像砖
图3 子城制度的体现
3、里坊制极盛期 邺城以穿过宫殿 区的南北中轴线呈对 称性分布,开创我国 都城对称性布局的先 河,对日本、韩国的 古代都城布局有重要 影响。
图4 曹魏邺城平面图
4、开放式街市期 沿用了1500多年的城 市模式正式宣告消亡,代 之而起的是开放式的城市 布局,城市类型多样化。
(四) 宗教建筑 宗教建筑分为两大类: ◆ 一类是官方认可的礼制建筑,如宗庙、社稷坛等;地方上的城隍 庙、文庙,及佛寺道观等。 ◆ 另外,还有包括供奉民间信仰神的祠庙,妈祖。 (五) 学校 封建国家的教化机构。从宋朝开始,各地就开始纷纷建学, 到了明代,更是成为明文规定的定制。
城市道路系统
绝大多数采取以南北向为主的格网布置。 宋以前都是土路,没有路面,宋以后砖石路面在南方城 ◆ 北宋东京汴梁,专门设立消防队“军巡铺”,砖砌望火楼。 ◆ 钟楼、鼓楼,报时报警。 B、 排水 ◆ 采用陶管和砖砌下水道,汉长安 ◆ 在街道两侧挖明沟,唐长安 ◆ 利用河道排水,北宋东京
1、原始社会晚期和夏、商、 周
这个阶段还可以细分,在 这段漫长的时间中,城的发展经 历了从氏族社会的居住聚落到军 事君主制的城堡、最后到城市的 过程。 ◆ 临潼姜寨村落遗址 ◆ 内蒙古中南部石城址 古文献中,城本身就包 含了两层含义,一是名词指城墙, 一是动词筑城墙。 ◆ 各种城市要素处于散乱无序 的状态
城市建设
课程学习纲要
• 课程内容
第二章 城市建设 第一节 城市发展基本要素 第二节 我国古代城市建设的发展阶段
• 课程目的
了解自然条件和社会文化背景对中国各地传统住宅与聚落地域 特征的影响,重点掌握中国古代各地区代表民居建筑的形制及特征。
• 课程重点与难点
重点在于增加对中国古代住宅形式的感性认识;难点在于掌握 各地区代表民居建筑的形制及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