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著名新闻记者——范长江

合集下载

中国现代著名记者 范长江

中国现代著名记者 范长江

中国现代著名记者、新闻家、社会活动家范长江,男,1909年10月16日生于四川内江。

原名:希天。

是我国杰出的新闻记者,中国新闻家,社会活动家。

他生前写过大量出色的新闻报道,担任过新闻机构的领导工作,为全国的新闻事业做出很大献。

1991年,中国记协与范长江新闻奖基金会联合设立了“范长江新闻奖”,这是表彰奖励我国中青年新闻工作者的全国性高层次新闻奖。

人生经历早年曾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

1927年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一”南昌起义。

1932年进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

1933年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为北平《晨报》,《世界日报》,天津《益世报》等报撰稿。

1935年7月,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名义,深入中国西北地区作为期10个月的考察采访。

所写旅行通讯在《大公报》上连载,第一次公开报道了红军长征,引起轰动。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后赴延安,受到毛泽东接见。

后发表通讯《陕北之行》等,第一次向人们介绍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致力于抗日救亡宣传。

1937年11月和羊枣、徐迈进等同志创建了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即中国记协的前身),并被推选为“青记”的总事。

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战时期,他还参加了香港《华商报》的创办工作,担任过新华社华中总分社社长,《新华日报》(华中版)社长和华中新闻专科学校校长等职务。

1949-7月,与胡乔木等新闻界知名人士在北平成立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筹委会。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新华通讯社总编辑,《解放日报》社社长,政务院新闻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社社长,国家科委副主任等职。

1970年10月23日卒于河南确山范长江性格特点范长江开朗热情,善交朋友。

他常说,做记者重要的是交朋友,而且要交各式各样的朋友,上至军政要人,下至黎民百姓,什么人都要交,朋友越多,新闻来源越多,越能写出有分量的报道。

从他的代表作《中国西北角》可以看出,长江的朋友无所不有:从政府的部长,军队的司令,以至土司、活佛、喇嘛、纤夫、水手等。

范长江生平简介

范长江生平简介

范长江简介范长江(1909-1970)原名范希天,四川内江人。

1927年参加“八一”南昌起义,“九·一八”事变发生,即投身于抗日救亡活动,1932进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

1935年他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身份到西北采访,撰写了大量旅行通讯,首次真实、公正、客观地报道了红军长征的情况和影响。

1937年参与创建了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

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1年参与创办在香港的《华商报》。

曾任《大公报》记者,国际新闻社社长、《新华日报》(华中版)社长等。

建国后,历任《解放日报》社社长、新闻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社社长。

范长江大事记青少年时期(1909——1926)1909年10月16日,范长江先生出生于四川省内江市田家乡赵家坝村,原名范希天。

1921至1926,范长江先后在田家乡和附近松柏乡小学、内江县立中学、资中县省立第六中学学习。

求学时期(1927——1934)1927年,转入吴玉章所办的中法大学重庆分校学习。

同年7月,参加“八一”南昌起义。

1928年,考入国民党中央党务校,按照校规,入校即入国民党。

1931年,因为对“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不抵抗政策不满,自动离开中央政治党校,并脱离国民党。

1932年年初到北平,9月,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

1933年,开始为北平《晨报》、《世界日报》、天津《益世报》、《大公报》撰稿。

西北之行(1935——1941)1935年年初,成为天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

7月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名义赴西北采访,历史十个月,行程数千公里,足迹遍于川、陕、青、甘宁等地区,陆续在《大公报》上发表多篇通讯,还有几篇专门报道红军情况的通讯,备受全国读者关注,记者长江因此闻名遐迩。

1936年8月,化装去西蒙居沿海一带,了解日本西侵情况。

通讯集《中国西北角》在全国公开发行。

1937年2月,得知“西安事变”消息后,改变采访行程,闯进西安,见到中共要员周恩来,博古,叶剑英等,采访到“西安事变”真相并发表在《大公报》上。

名记者范长江

名记者范长江
• • • • 以通讯闻名,不乏述评 思想独到、分析深刻、远见卓识 点评精当 知识丰富、引经据典,作品中有大量的地理、历史典故、 背景材料丰富(手不释卷,带着书籍上路) • 正式得像论文,一板一眼 • 过硬的事实和独到的观点 • 深入第一线采访
范长江其人
专情
开朗热情、善交朋友 实事求是,廉洁奉 公 严厉,雷厉风行 吃苦耐劳 才华横溢 讲真话,办真实 中规中矩 不纯粹的新闻人 对工作周到精细
离开《大公报》的真相!
潇洒伟岸
还是 狼狈罢工?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历史不解之谜:范长江之死
• 在五七干校里被专人监管
(白天搞基建和劳动生产,晚上搞“斗私批修")
• 遭大粪泼身 • 挨打挨骂,在生活上遭到歧视虐待 • 不堪忍受精神折磨,自杀成谜
(死后被草草掩埋,被定性为“畏罪自杀”)
范长江的作品
范 长 江
(1909/10/16——1970/10/23)
从力举千钧纸一张 到零落成泥碾作尘
生于四川内江
1909
1927
三次进入学校学习
1933
记者生涯 离开《大公报》
1938
投身共产党新闻事业和 科学事业
1967
死于河南确山
1970
三次入学:读书与从军的艰难选择
• 自幼跟随祖父读书识字 • 进入中法大学重庆分校
范长江新闻奖 范长江纪念馆
贡 献
新闻思想
•新闻,就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 •新闻是报纸的生命,是报纸的灵魂。 •新闻必须是事实,谣言不是新闻,感想不是新闻, 一定是事实。。 •民本新闻观。
谢 谢 欣 赏 !
(街头演讲,斗争军阀)
• 考入南京中央党校

做一个有抱负的记者:关于范长江的文献综述

做一个有抱负的记者:关于范长江的文献综述

做一个有抱负的记者:关于范长江的文献综述引言:范长江,1909年10月16日生于四川内江。

原名:希天。

是我国杰出的新闻记者、中国新闻家、社会活动家。

他生前写过大量的出色的新闻报道,担任过新闻机构的领导工作,为全国的新闻事业做出很大贡献。

1991年,中国记协与范长江新闻奖基金会联合设立了“范长江新闻奖”,这是表彰奖励我国中青年新闻工作者的全国性高层次新闻奖。

该奖项于2005年与“韬奋新闻奖”合并成为“长江韬奋奖”。

现阶段对于范长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这几个方面:他的新闻思想、贡献、品质和他思想言行的现实意义。

本文通过阅读大量关于范长江的文章对这几个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概括和总结。

正文:范长江的新闻思想:中国新闻巨子范长江先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一是不朽的新闻经典《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二是具有现代价值的新闻思想。

范长江的新闻思想是在他的理想追求和人生道路探索中形成的,并进而指导他的新闻实践,推动他创造了20世纪中国新闻工作的光辉业绩。

对于范长江新闻思想与追求的阐释,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新闻工作者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群众路线。

1939年1月,他在《新阶段新闻工作与新闻从业员之团结运动》一文中,就针对当时流行的“报纸独立主义”、“新闻至上主义”,鲜明的提出“报纸是政治工具”的观点。

1940年,他在《“国新”两年》一文中又指出:“新闻事业是政治上最尖锐的事业”。

他要求国新社同志要始终坚持三大信条的第一条,就是:“就新闻岗位为新中国之现实而战斗”。

他认为,报纸不仅是政治宣传工具,而且是政治组织工具;新闻工作人员对于自己的工作,应作为事业,而不仅是职业;新闻事业为社会各种事业部门中最富于变动性的事业,它不只是迅速多样的反映时代的变化,而且如果有正确的政治认识作指导,新闻工作又是加速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1940年,他在《退步与进步》的一文中,提出“读者是新闻事业的主人”的观点。

中国新闻名家范长江及其对当代的启示

中国新闻名家范长江及其对当代的启示

存浩然正气于心中-中国新闻名家范长江对当今的启示姓名:谢鑫垚学号:151100039范长江,一位跨越中国近现代的杰出新闻家。

他的一生可谓是见证了中华大地的巨大变迁,从旧社会跨向新中国。

他的心始终系于社会和劳苦大众。

出生在地主家庭,他却毅然决然地投身近代的革命事业,积极参与社会运动,反抗军阀独裁统治,坚定服务人民,服务国家的信仰,作为一位新闻工作者,范长江的成功之处便在于存浩然正气于心中,事事刻刻不忘为人民社会奋笔疾书,将自己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的担忧书写在笔下,争做一名历史的弄潮儿。

范长江的浩然正气可谓是那个年代新闻工作者的共同之处。

反观当今社会广大新闻工作者明显缺少这种正气,为自己的名利去报道,去书写,哗众取宠,一味地追求新闻的点击率,曝光率,对弘扬社会国家正气的新闻漠不关心而对各类负面新闻夸大事实,夺人眼球,蒙蔽广大群众的双眼。

因此范长江作为一位新闻工作者,他的浩然正气值得当今新闻界的学习和反省。

那范长江的浩然正气从何看出呢?接下来就从四个方面一一说明。

一·“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长江从小在儒家正统教育之下,形成了积极入世的思想,而青年之后在广泛的政治,哲学,经济学习中,他又树立将自身知识投入到现实中去的信念。

本可以找到一份安稳的工作的他却选择脱离国民党并阐明自己的观点:“合理的教育应当是启发青年的思想,使他们能对宇宙和人生的法则有正确的把握,然后配合着各时代的环境和个人的兴趣与修养,培养他们服务于人类,国家的能力。

”这段话表明了范长江对教育作用的观点,但从侧面看来也是他认为自己接受高等教育之后应服务社会,服务人民,服务国家的信念。

在抗战期间,民族危机一触即发,范长江便敏锐地意识到国家的危亡,奋斗在最前线将各种事实报道出来。

新中国成立之后,他更是指出:“一张报纸,一个记者,其基础在群众,前途也在群众。

”他深入群众,认真调研如实反映社会面貌和群众的生活。

可以说他是新中国传播社会正能量的先驱,简单的报道并不是他想要的,范长江是想通过新闻事实反映社会现实和社会问题,因此他的作品带有强烈时代感和深刻内涵。

范长江当代中国楷模记者

范长江当代中国楷模记者

范长江:当代中国楷模记者作者:尚儒来源:《新西部》2009年第12期2009年10月16日,是我国现代杰出新闻工作者范长江百年诞辰纪念日。

10月27日,由范长江故居改建而成的范长江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

作为中国最著名的新闻工作者之一,范长江留给后人的影像资料不足1分钟,留给家人的遗产也仅仅是一些书籍,但他留给中国新闻界的却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走进中国西北角范长江原名范希天,1909年10月16日出生于四川省内江市田家镇正子村。

在这里,范长江度过了青少年时代。

1927年初,范长江进入中法大学重庆分校求学。

同年春天,他与同学结伴前往武汉投军,被编入国民革命军第20军学生营,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

1932年,23歲的范长江又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

此时,“九一八”事变已经发生,中国正处在亡国边缘,但一些事情却让年轻的范长江无法理解。

他曾在课堂上向教授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全国人民要求抗日而政府不抗日,怎么办?二是一个人肚子饿了,又没钱,铺子里却堆满食物,能不能拿来吃?回答是:这不是哲学的事,哲学是为了弄明白各学派的情况,不是解决实际问题的。

教授的回答让范长江非常失望,他决定走出书斋,投入到抗战中去。

1933年,范长江开始为北平《晨报》,天津《益世报》,《大公报》写稿。

范长江在多家报刊上发表文章,引起了一个人的注意,这便是《大公报》的总经理胡政之先生。

胡政之与张季鸾,吴鼎昌并称为当时《大公报》的三巨头,张季鸾为主笔,吴鼎昌负责投资,胡政之管经营。

当时,《大公报》已是国内非官方的最大媒体,在全国很有声望。

胡政之先生可以说是范长江早年的导师。

1935年,范长江自告奋勇,想以《大公报》记者身份,到西北地区考察旅行这一计划得到胡政之的大力支持,但他并不相信这个年轻人能够完成报道,“只答应以通讯员身份采访,只付稿酬,不给薪金和差费,文责自负。

”范长江的次子范东升回忆说。

从1935年5月1日开始,范长江经烟台,青岛到上海,再沿长江西行,赴重庆,成都,沿途写旅行通讯,5月10日起在《大公报》发表。

一代著名新闻记者——范长江

一代著名新闻记者——范长江

著名新闻作品——塞上行
1936年至1937年,范长江 多次赴西北地区考察,连续 发表众多有关西北的新闻报 道,引起轰动,促成国人对 西北形势日益关注。《塞上 行》报道了百灵庙战役、西 安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发生 前后西北地区的政治、民族 动向,批评了封建王朝及民 国政府传统狭义的消极的民 族政策,提出了解决边疆问 题的新途径。
9 ___ ____________ ___
参考书籍
《中国的西北角》范长江著 新华出版社 《我的自述》 范长江著 新华出版社 《西线风云》 范长江著 群言出版社(反映抗战时期西 线全貌的一部优秀的战地报道集 ) 《范长江——记者生涯的研究》 蓝鸿文著 中国人民公安 大学出版社 《范长江——范长江百年诞辰纪念集》 范苏苏主编 群言 出版社(图片为主、文字相辅的形式,系统、完整地再现了 范长江光辉的一生 ) 《范长江三大新闻文化遗产》陈涛著
8 ___ ____________ ___
①新闻记者要有健康高尚的人格,责己要格外严, 要树立正气,培养良好的品质和作风。 ②新闻记者要有新闻敏感,到第一线去采访新闻, 以保证新闻的真实性 ③新闻记者要交际面广,有社会活动家的本领, 从而保证信息灵敏,渠道畅通 ④新闻记者要有广博的知识,丰富的思想,广阔 的活动天地 ⑤新闻记者要有独立的思想,追求真理的理想, 要有所为必先有所思
4 ___ ____________ ___
西北通讯
西北通讯 范长江的传世之作——《中国的西北角》和《塞上行》,被人们称 为“西北通讯”,真实记录了中国西北部人民生活的困苦,记载了 红军长征的情况,既是优秀的新闻作品,又是一篇篇绚丽的散文, 不仅具有游记散文的特点,而且具有独特的创新,开创了中国旅行 通讯的新文体。 范长江的西北旅行通讯,写法上借用了游记散文的自由疏放、灵活 多样的手法,结构变化多样。有时以游程为线谈沿途见闻,如《从 瑞金到陕北》;有时就某个问题和事件谋篇布局,如《红军之分裂 》;有时将旅途印象串连成篇,道出记者的亲身见闻和真情实感, 如《陕北之行》。他的旅行通讯还调动各种写作手段,将叙述、描 写、议论、抒情熔于一炉,把事件、人物和背景有机地编织在一起 ,文章如行云流水,浑然天成。甚至在采访方式上,也学着游记作 家的方法,把采访、游览同做人、做学问联系起来。范长江全面汲 取了游记散文的精华,使其旅行通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 —热烈豪放,热烈中也有冷峻,豪放中含有细巧 。 范长江的《西北通讯》之所以具有不衰的魅力,一个重要的原因就 是范长江知识丰富、见多识广,使得《西北通讯》中历史典故、地 理沿革、诗词歌赋无所不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因此也就被广泛 传播,为新闻工作者所喜爱。

范长江介绍

范长江介绍

• 范长江的新闻报道和采访业绩不仅起到了报告事实, 鼓舞民心的作用,而且他的有关论述经过一定的特殊 渠道,直达上听,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民党军政状况的 改进,为全民抗战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 文革时去世
故居主要由三部分组成:长江故里二十世纪社会变迁馆、 范长江生平事迹陈列馆和范长江大课堂。
各级新闻媒体栽种的树林
中国新闻事业的开拓者之一
范长江先生
• 范长江(1909-1970),我国现代新 闻史上最杰出的新闻工作者之一。 • 范长江18岁踏上异地求学之路,并 先后投身八一南昌起义以及抗日救 亡运动,是第一位报道红军的国统 区记者。 • 他创建“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 的日子( 1937年11月8日)被国务 院确定为中国记者节。 • 以他名字命名的新闻奖——范长江 新闻奖与韬奋新闻奖合并成为“长 江韬奋奖”,2005年成为我国新闻 界最高奖项。
1909年生于四川省内江县赵家坝村(今属内江市东兴区田家 镇),建有范长江故居。
25岁时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的身份,走遍大半个中国,采写 了大量通讯报道(包括大量战地通讯报道),真实地记录了中国 西北部人民的苦难生活。 上图为,1937年范长江(左一)在内蒙古额济纳旗采访时与额济 纳王图布僧巴也尔及其夫人合影。
范长江笔下的台儿庄大战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史料。
上图为,在台Biblioteka 庄战役中,范长江(右一)与关麟征军长(右二) 等人的合影。
范长江是除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外,第一个正式以新闻记者身份 进入延安的人,他的旅行通讯中还记载了红军长征的真实情况。 上图为1937年3月29日,毛泽东看了范长江的报道后,写给范长江 的亲笔信,以示感谢。
长江故里二十世纪社会变迁馆
范长江生平事迹陈列馆
范长江大课堂
谢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___ ____________ ___
西北通讯
西北通讯 范长江的传世之作——《中国的西北角》和《塞上行》,被人们称 为“西北通讯”,真实记录了中国西北部人民生活的困苦,记载了 红军长征的情况,既是优秀的新闻作品,又是一篇篇绚丽的散文, 不仅具有游记散文的特点,而且具有独特的创新,开创了中国旅行 通讯的新文体。 范长江的西北旅行通讯,写法上借用了游记散文的自由疏放、灵活 多样的手法,结构变化多样。有时以游程为线谈沿途见闻,如《从 瑞金到陕北》;有时就某个问题和事件谋篇布局,如《红军之分裂 》;有时将旅途印象串连成篇,道出记者的亲身见闻和真情实感, 如《陕北之行》。他的旅行通讯还调动各种写作手段,将叙述、描 写、议论、抒情熔于一炉,把事件、人物和背景有机地编织在一起 ,文章如行云流水,浑然天成。甚至在采访方式上,也学着游记作 家的方法,把采访、游览同做人、做学问联系起来。范长江全面汲 取了游记散文的精华,使其旅行通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 —热烈豪放,热烈中也有冷峻,豪放中含有细巧 。 范长江的《西北通讯》之所以具有不衰的魅力,一个重要的原因就 是范长江知识丰富、见多识广,使得《西北通讯》中历史典故、地 理沿革、诗词歌赋无所不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因此也就被广泛 传播,为新闻工作者所喜爱。
7
___ ____________ ___
(三)、 勇于创新,开创了旅行通讯文体 ,集战地通 讯之大成 1、范长江的传世之作——《中国的西北角》 和《塞上行》,被人们称为“西北通讯”,真实 记录了中国西北部人民生活的困苦,记载了红军 长征的情况,既是优秀的新闻作品,又是一篇篇 绚丽的散文,不仅具有游记散文的特点,而且具 有独特的创新,开创了中国旅行通讯的新文体。 2、范长江的西北旅行通讯,写法上借用了 游记散文的自由疏放、灵活多样的手法,结构变 化多样。 3、范长江不仅是旅行通讯的开创者,更是 中国战地通讯的集大成者
(二)、树立了敏锐观察、及时采访、真实客观报 道的典范 范长江是第一个沿着红军长征足迹实地报 道红军长征并进入陕北地区进行采访、写出许多 重要文章的新闻记者,同时范长江也是除美国记 者埃德加· 斯诺外,第一个正式以新闻记者身份进 入延安的人。 范长江特别重视探求资料来源的真实性、客观 性,避免捕风捉影、人云亦云 范长江是第一个 披露西安事变真相的新闻记者。
9 ___ ____________ ___
参考书籍
《中国的西北角》范长江著 新华出版社 《我的自述》 范长江著 新华出版社 《西线风云》 范长江著 群言出版社(反映抗战时期西 线全貌的一部优秀的战地报道集 ) 《范长江——记者生涯的研究》 蓝鸿文著 中国人民公安 大学出版社 《范长江——范长江百年诞辰纪念集》 范苏苏主编 群言 出版社(图片为主、文字相辅的形式,系统、完整地再现了 范长江光辉的一生 ) 《范长江三大新闻文化遗产》陈涛著
1
பைடு நூலகம்

范长江与新闻
• 1933年下半年起,范长江正式开始为北平《晨报》、《世界日报》、天津《益世报》 等撰写新闻通讯。由于他文笔精练、视角独特,引起了天津《大公报》社的注意。 《大公报》社总经理胡政之邀请范长江专为《大公报》撰稿。年底,范长江先后写出 《佛学在北大》、《北大研究院所藏明清档案及其整理》等数篇通讯,在《大公报》、 《晨报》上发表。 1935年5月,范长江以《大公报》社旅行记者的名义开始了他著名的西北之行。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发生后,范长江毅然决定涉险去西安、延安等地进行采访, “本人决心不惜一切代价,到西安去,一探中国政治之究竟。”通过对相关当事人的 采访,范长江对西安事变的真相以及中国共产党关于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有了深 刻的了解,厘清了真相。范长江连夜赶写的文章《动荡中之西北大局》,该文冲破了 国民党的新闻封锁,不仅报道了西安事变的真相,而且清楚地传达了中国共产党抗日 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和主张。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共中央和平谈判代表团由重庆迁往南京,范长江被周恩来指名任 代表团新闻处处长,并担任中共对外发言人。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时任新华总社总编辑的范长江组建了北平解放后的 第一张党报——《人民日报·北平版》,范长江也因此成为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奠基人 和开拓者之一。 1950年1月,范长江被任命为《人民日报社》社长。 1970年10月23日,年仅六十一岁的范长江在文革中被诬陷迫害致死。1978年,时任 中央组织部部长的胡耀邦亲自主持了追悼会为范长江这位著名新闻工作者平反昭雪, 恢复名誉。
著名新闻作品——塞上行
1936年至1937年,范长江 多次赴西北地区考察,连续 发表众多有关西北的新闻报 道,引起轰动,促成国人对 西北形势日益关注。《塞上 行》报道了百灵庙战役、西 安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发生 前后西北地区的政治、民族 动向,批评了封建王朝及民 国政府传统狭义的消极的民 族政策,提出了解决边疆问 题的新途径。
8 ___ ____________ ___
①新闻记者要有健康高尚的人格,责己要格外严, 要树立正气,培养良好的品质和作风。 ②新闻记者要有新闻敏感,到第一线去采访新闻, 以保证新闻的真实性 ③新闻记者要交际面广,有社会活动家的本领, 从而保证信息灵敏,渠道畅通 ④新闻记者要有广博的知识,丰富的思想,广阔 的活动天地 ⑤新闻记者要有独立的思想,追求真理的理想, 要有所为必先有所思
5 ___ ____________ ___


成功之道
(一)、树立了关注边远基层社会民生的新闻视角 正如他在《中国的西北角》开头说道: “……记者此次国内长途旅行,目的在从各个方 面表现现实的中国。现实的中国整个的在变化的 过程中,而且正沉沦于破落与痛苦的阶段。自然 我所得的印象,不会是富丽与安静,即使有一些 安乐的现象,他的背后实存在着无限的苦痛与辛 酸”。可见他想向读者真实论述当时中国的现状, 引起各方面对中国现实的正确认识,切实解决中 国面临的深重问题。这正是范长江作为一个中国 新闻记者的强烈社会责任感的真实写照。
2 ___ ____________ ___
• •
• •

著名新闻作品-中国的西北角
1935年5月1日起,范长江以天 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名义 开始西北之行,在其期间发表 多篇通讯。 1936年8月,他将 这次西行所写的通讯汇集成 《中国的西北角》一书出版, 在书中首次从记者的角度真实、 公正、客观地报道了红军长征 的行踪和影响。 这些通讯揭露了日本侵略帝国 主义的危机。国民党统治的腐 败与各族人民的痛苦生活。 他的通讯作品,以其特有的风 格和深远的影响,为我国新闻 通讯写作提供了新经验与新样 本,在我国新闻史上有重要地 位。
范长江,男,1909年10月 16日生于四川内江。原名: 希天。是我国杰出的新闻 记者,中国新闻家,社会 活动家。他生前写过大量 的出色的新闻报道,担任 过新闻机构的领导工作, 为全国的新闻事业做出很 大贡献。 1991年,中国记 协与范长江新闻奖基金会 联合设立了“范长江新闻 奖”,这是中国记协主办 的全国中青年记者的优秀 成果最高荣誉奖。 该奖项 于2005年与“韬奋新闻奖” 合并成为“长江韬奋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