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长江介绍

合集下载

范长江生平简介

范长江生平简介

范长江简介范长江(1909-1970)原名范希天,四川内江人。

1927年参加“八一”南昌起义,“九·一八”事变发生,即投身于抗日救亡活动,1932进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

1935年他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身份到西北采访,撰写了大量旅行通讯,首次真实、公正、客观地报道了红军长征的情况和影响。

1937年参与创建了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

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1年参与创办在香港的《华商报》。

曾任《大公报》记者,国际新闻社社长、《新华日报》(华中版)社长等。

建国后,历任《解放日报》社社长、新闻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社社长。

范长江大事记1、青少年时期(1909——1926)1909年10月16日,范长江先生出生于四川省内江市田家乡赵家坝村,原名范希天。

1921至1926,范长江先后在田家乡和附近松柏乡小学、内江县立中学、资中县省立第六中学学习。

2、求学时期(1927——1934)1927年,转入吴玉章所办的中法大学重庆分校学习。

同年7月,参加“八一”南昌起义。

1928年,考入国民党中央党务校,按照校规,入校即入国民党。

1931年,因为对“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不抵抗政策不满,自动离开中央政治党校,并脱离国民党。

1932年年初到北平,9月,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

1933年,开始为北平《晨报》、《世界日报》、天津《益世报》、《大公报》撰稿。

3、西北之行(1935——1941)1935年年初,成为天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

7月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名义赴西北采访,历史十个月,行程数千公里,足迹遍于川、陕、青、甘宁等地区,陆续在《大公报》上发表多篇通讯,还有几篇专门报道红军情况的通讯,备受全国读者关注,记者长江因此闻名遐迩。

1936年8月,化装去西蒙居沿海一带,了解日本西侵情况。

通讯集《中国西北角》在全国公开发行。

1937年2月,得知“西安事变”消息后,改变采访行程,闯进西安,见到中共要员周恩来,博古,叶剑英等,采访到“西安事变”真相并发表在《大公报》上。

名记者范长江

名记者范长江
• • • • 以通讯闻名,不乏述评 思想独到、分析深刻、远见卓识 点评精当 知识丰富、引经据典,作品中有大量的地理、历史典故、 背景材料丰富(手不释卷,带着书籍上路) • 正式得像论文,一板一眼 • 过硬的事实和独到的观点 • 深入第一线采访
范长江其人
专情
开朗热情、善交朋友 实事求是,廉洁奉 公 严厉,雷厉风行 吃苦耐劳 才华横溢 讲真话,办真实 中规中矩 不纯粹的新闻人 对工作周到精细
离开《大公报》的真相!
潇洒伟岸
还是 狼狈罢工?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历史不解之谜:范长江之死
• 在五七干校里被专人监管
(白天搞基建和劳动生产,晚上搞“斗私批修")
• 遭大粪泼身 • 挨打挨骂,在生活上遭到歧视虐待 • 不堪忍受精神折磨,自杀成谜
(死后被草草掩埋,被定性为“畏罪自杀”)
范长江的作品
范 长 江
(1909/10/16——1970/10/23)
从力举千钧纸一张 到零落成泥碾作尘
生于四川内江
1909
1927
三次进入学校学习
1933
记者生涯 离开《大公报》
1938
投身共产党新闻事业和 科学事业
1967
死于河南确山
1970
三次入学:读书与从军的艰难选择
• 自幼跟随祖父读书识字 • 进入中法大学重庆分校
范长江新闻奖 范长江纪念馆
贡 献
新闻思想
•新闻,就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 •新闻是报纸的生命,是报纸的灵魂。 •新闻必须是事实,谣言不是新闻,感想不是新闻, 一定是事实。。 •民本新闻观。
谢 谢 欣 赏 !
(街头演讲,斗争军阀)
• 考入南京中央党校

范长江

范长江

写在最后
1 、“在时局艰难的时候, 新闻记者要能坚持真理,本 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的精神,实在非 常重要。” 2 、“新闻是报纸的生命, 是报纸的灵魂。” 3 、“新闻必须是事实,谣 言不是新闻,感想不是新闻, 一定是事实。”
谨以此致敬范长江先生。
1933 年 下 半 年 起 , 范长江正式开始为 北平《晨报》、 《世界日报》、天 津《益世报》等撰 写新闻通讯,内容 多为文化教育方面。 得到《大公报》社 总经理胡政之重视。
1927 年 初 , 报 考 黄埔军校未果的范 长江进入中法大学 重庆分校(吴玉章) 学习。 贺龙20军学兵营 南昌起义
1932 年 奔 北 平 入北京大学哲学系。
主要事迹
《塞上行》
1936 年至 1937 年,范长江多次赴西北地 区考察,连续发表众多有关西北的新闻报道, 引起轰动,促成国人对西北形势日益关注。 《塞上行》报道了百灵庙战役、西安事变等重 大历史事件发生前后西北地区的政治、民族动 向,批评了封建王朝及民国政府传统狭义的消 极的民族政策,提出了解决边疆问题的新途径。
1935 年 5 月 , 范 长 江 以 《大公报》社旅行记者的 名义开始了他著名的 西北 之行 。从上海出发经、兰 州、敦煌、玉门、包头等 地进行采访。历时10个月, 行程6000余里,取得了丰 硕的成果。 《中国的西北角》1936.8
生平简介
1936年12月,“西安事 变”发生后,范长江决 定涉险去西安、延安等 地进行采访, 1937 年 2 月 2 日 抵 达 西安 。 周 恩 来同志接待了他。 《动荡中之西北大局》
范长江的新闻思想
(一)记者要有高尚的人格(新闻道德) 这个职业关系社会太大,不是一个普通吃饭 的事情。 “一个记者,要有抱负。这抱负就是穷毕生精 力研究一两个什么问题,而这些问题是从群众 中提出来的。” (二)记者要有新闻敏感,到第一线去采访新 闻,以保证新闻的真实性。 新闻,就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 要事实。《记者工作随想》 要深入采访,用自己见到的事实写作 “炮响主义”新闻作者

范长江

范长江

第六讲记者的楷模范长江一、不同寻常的经历范长江(1909-1970),原名范希天,四川人内江人。

1949年以后,历任新华社总编辑、人民日报社社长、《解放日报》社社长、新闻总署副署长、国家科委副主任等职。

吴玉章伍心言:军阀刘湘的幕僚参加贺龙的第二十军学兵营1928年,就读南京中央党务学校1929年,中央党务学校改名中央政治学校,教务长罗家伦,校长蒋介石。

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2年,北京大学哲学系马汝邻:《世界日报》通讯员‚一九三六年学会‛二、范长江的西北通讯根据对当前形势的分析,范长江认为:‚中日一旦开战,沿海一带必不可久守,抗战的大后方肯定在西北、西南一带,因此对这些地方考察和研究,很有必要。

‛1935年,年仅25岁的范长江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的身份开始了西北采写的历程。

这次采访历时10个月,行程1.2万里。

实际上就是研究:1、国内民族问题2、国家统一途径问题3、社会各阶级利益之调解问题《岷山南北剿匪军事之现势》《毛泽东过甘入陕之经过》《刘志丹生平》等等这些通讯汇编为《中国的西北角》一书后,立即风行全国。

‚未及一月,初版数千部已售罄,而续购者仍极踊跃。

‛数月再版7次,让许多国人了解到真相。

1936、8《中国的西北角》内容:A、揭示国民党统治下西北黑暗。

B、真实、公正、客观的报道了红军长征的行踪和影响。

不足:对中国革命的性质、前途和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的不甚理解。

《中国的西北角》对中国共产党的部分描述1、(中坝)平日有两万左右人口,百货云集,贸易甚为兴盛。

徐向前今年过中坝时,将中坝所有的货物,囊括一空。

记者至时,只有极少数新近逃回的商人,经营简单生意,荒凉景象,窒人气息。

2、‚胡宗南部在松潘,军食至为困难,士兵每日仅吃一顿,且所食者为青稞(最粗之麦子)。

为节省消耗计,青稞亦不曾磨成面粉,只是煮整青稞为粥而食之。

故因此得病官兵,各连皆已普遍。

‛‚朱毛徐向前之方面军食比胡师尤难,但是他们用直接征收的手段,暂时解决藏人亦无如之何。

一代著名新闻记者——范长江

一代著名新闻记者——范长江

4 ___ ____________ ___
西北通讯
西北通讯 范长江的传世之作——《中国的西北角》和《塞上行》,被人们称 为“西北通讯”,真实记录了中国西北部人民生活的困苦,记载了 红军长征的情况,既是优秀的新闻作品,又是一篇篇绚丽的散文, 不仅具有游记散文的特点,而且具有独特的创新,开创了中国旅行 通讯的新文体。 范长江的西北旅行通讯,写法上借用了游记散文的自由疏放、灵活 多样的手法,结构变化多样。有时以游程为线谈沿途见闻,如《从 瑞金到陕北》;有时就某个问题和事件谋篇布局,如《红军之分裂 》;有时将旅途印象串连成篇,道出记者的亲身见闻和真情实感, 如《陕北之行》。他的旅行通讯还调动各种写作手段,将叙述、描 写、议论、抒情熔于一炉,把事件、人物和背景有机地编织在一起 ,文章如行云流水,浑然天成。甚至在采访方式上,也学着游记作 家的方法,把采访、游览同做人、做学问联系起来。范长江全面汲 取了游记散文的精华,使其旅行通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 —热烈豪放,热烈中也有冷峻,豪放中含有细巧 。 范长江的《西北通讯》之所以具有不衰的魅力,一个重要的原因就 是范长江知识丰富、见多识广,使得《西北通讯》中历史典故、地 理沿革、诗词歌赋无所不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因此也就被广泛 传播,为新闻工作者所喜爱。
7
___ ____________ ___
(三)、 勇于创新,开创了旅行通讯文体 ,集战地通 讯之大成 1、范长江的传世之作——《中国的西北角》 和《塞上行》,被人们称为“西北通讯”,真实 记录了中国西北部人民生活的困苦,记载了红军 长征的情况,既是优秀的新闻作品,又是一篇篇 绚丽的散文,不仅具有游记散文的特点,而且具 有独特的创新,开创了中国旅行通讯的新文体。 2、范长江的西北旅行通讯,写法上借用了 游记散文的自由疏放、灵活多样的手法,结构变 化多样。 3、范长江不仅是旅行通讯的开创者,更是 中国战地通讯的集大成者

范长江的生平

范长江的生平

(二)记者要有新闻敏感,到第一
线去采访新闻,以保证新闻的真实 性。
(三)记者要交际面广,有社会活 动家的本领
(四)记者要深入学习各方面知识,
成为“杂”家
(五)记者要有很高的党性,新闻
工作必须坚持群众路线
面向群众/依靠群众/深入群众
PPT制作:张家宁
图片搜集:包晨琪 朱威洁 文字整合:杨瑞 冷彩笑 邓玉婷 张芸铄 韩以
青记是中共领导下的新闻界统一战线组织,
宗旨:“研究新闻学术,进行自我教育,促 进中国新闻事业之发展,求取新闻事业及其 从业人员之合理保障,以致力中华民族之解 放与建设。”
青记总会1938.4.1创办了《新闻记者》月 刊,加强了对分会的联系和会员的教育。各 地分会也创办新闻业务方面的期刊。培养团 结了大批新闻人次。此外还成立过记者之家, 以新闻事业为出发,以服务为基点。
范长江的采访特色
(一)选题的重大性,强烈的时代感 。
(二)重视思想的“探索性”,浓烈而
深厚的感情。
(三)游记散文式技巧的综合运用
弹性的结构形式结构的多样化 游记视角带来更大的新闻事实:风土人情、 历史典故、诗词、谚语、地方掌故、地理知 识等,如《从嘉峪关说到山海关 》 描写、叙述、抒情、议论、对比、引用、点 评、用典、象征等各种表现手法综合运用
(四)人物描写生动形象
《陕北之行》(肤施人物) 他有双一精神而朴质的眼睛,黑而粗的 须发,现在虽然已经剃得很光,他的皮 肤中所藏浓黑的发根,还清晰的表露在 外面。穿的灰布棉衣,士兵式的小皮带, 脚缠绑腿,口音夹杂着长江流域各省的 土音。——周恩来来自 范长江的新闻思想 (一)
记者要有高尚的人格(新闻道德) 这个职业关系社会太大,不是一个普通 吃饭的事情。 “一个记者,要有抱负。这抱负就是穷 毕生精力研究一两个什么问题,而这些 问题是从群众中提出来的。”

范长江小传

范长江小传

范长江小传新闻1班张入毛范长江同志原名范希夭,一九O九年十月出生于四川省内江县赵家坝村。

少年时代的家庭是没落地主。

他的母亲以个人手工劳动的收人供给他读书。

他先后在内江中学和四川省六中上初中和高中,学习期间,成绩优异。

由于受到大革命时代民族民主革命思想的熏陶,他以高度的热情,参加了当时国民革命的一些宣传工作。

一九二七年初,他转人吴玉章同志所办中法大学重庆分校学习。

人校不久,重庆发生四川军阀制造的“三一”惨案。

学校被封,革命学生尸体枕藉街头。

他从血腥屠杀中脱身之后,抱定参加革命决心,离开家乡,乘船前往当时的革命中心武汉。

在武汉加入二十军的学生营,随军进人南昌。

部队编人贺龙为军长的二十军第三师教导团,参加了南昌起义。

以后,学生营在潮州被打散,他在汕头寻找主力部队未果,遂流落于广州、福建、江西、安徽一带,以讨饭为生,后重病几死。

为糊口计,他又人军队医院当看护兵。

长江同志当时虽然具有强烈的民主革命思想,但还没有具务无产阶级的阶级觉悟。

一九二八年下半年,为了生活和进一步学习,他考人了南京中央政治学校,选学乡村行政系。

当时他希望以著名进步教育家陶行知创办“晓庄师范”的精神为模本,走出一条救自救民的路来。

然而,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危机愈益加深国民党的统治日趋反动,人民生活每况愈下,这一切使他逐步感觉到,他所受的教育绝不裕回答他所关心的民族命运和人民前途的大问题。

一九三一年,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全国人民掀起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

而中政校校方奉行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的意旨,对无动于衷。

长江同志在一个晚上军训点名以后,站了出来对数百同学慷慨激昂地发表演说,’喷怒斥责国民党的不抵抗主义,要求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感动得许多同学放声大哭。

此后,他积极担任了学校学生抗日运动的领导工作。

但是不久,在校方软硬兼施之下。

学生运动却被压制下去了。

这使他进一步认清了国民党反动当局卖国贼的丑恶面目。

他决定脱离中央政治学校。

利用一个星期日他换掉制服,秘密潜逃。

范长江人生大事记

范长江人生大事记

范长江纪念馆展示内容整理一.青少年时期及家庭介绍:(1909年—1926年)1.少年时期:大家庭介绍:爷爷、父亲、母亲、弟弟。

家庭关系及家庭背景、文字介绍。

家庭背景:范长江,原名范希天,1909年10月16日生于四川省内江市田家乡赵家坝村,幼时的家庭是没落地主,四世同堂,共有20余人。

家庭关系:范长江祖父范延馨是前清末秀才,喜欢看新书,鼓吹青年人作文学家、诗人、科学家、实业家、谋臣、策士等,主张清高,鼓吹个人刻苦奋斗,这些主张对范长江先生的童年思想很有影响。

父亲范云巷在四川封建军阀队伍中任连排级军官,幼时常不在家,范长江主要靠母亲郭瑞玉以个人手工劳动的收人供给他读书,先后在田家乡和松柏乡两个小学就读。

2.中学时期:摘范先生自述对这一时期生活描述一段。

中学时期:1923年,范长江先生小学毕业后,考入内江县立中学,和同学组织过“进步青年谈话会”,讨论国家大事,还到校外参加支持北伐战争的宣传活动。

1926年转学到资中县省立第六中学学习,学习期间,成绩优异。

由于受到大革命时代民族民主革命思想的熏陶,他以高度的热情,参加了当时国民革命的一些宣传工作。

①范先生母亲照片。

如无采用绘画或线描范先生母亲劳动场景,复原当时生活。

②范先生二叔照片。

下文字简介,如无采用线描复原。

③三叔照片。

下文字简介,如无采用线描复原。

④范先生家庭介绍:母亲、子女简略文字介绍。

家庭介绍:范长江妻子沈谱,1940年12月10日在重庆枣市岚垭中良庄的沈钧儒的家中与范长江结婚。

沈谱出生于一个有着浓厚爱国意识的家庭,其父沈钧儒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爱国志士。

长子范苏。

次子范东升,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获学士学位。

1984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获硕士学位。

中国新闻社资深编辑、记者,中国国内早期知名传播学研究者之一,教授。

二.求学之路:(1927年—1934年)范先生关于这段时期自述。

此时期重要介绍:1.八一南昌起义:对八一南昌起义的起源和历史功绩作一简述,如实引用范先生自述表现范先生是怎么参加南昌起义及看法,表达范先生求知路上的困惑以及范先生思想追求独立、自主,渴望国家强盛的意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范长江的新闻报道和采访业绩不仅起到了报告事实, 鼓舞民心的作用,而且他的有关论述经过一定的特殊 渠道,直达上听,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民党军政状况的 改进,为全民抗战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 文革时去世
故居主要由三部分组成:长江故里二十世纪社会变迁馆、 范长江生平事迹陈列馆和范长江大课堂。
各级新闻媒体栽种的树林
中国新闻事业的开拓者之一
范长江先生
• 范长江(1909-1970),我国现代新 闻史上最杰出的新闻工作者之一。 • 范长江18岁踏上异地求学之路,并 先后投身八一南昌起义以及抗日救 亡运动,是第一位报道红军的国统 区记者。 • 他创建“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 的日子( 1937年11月8日)被国务 院确定为中国记者节。 • 以他名字命名的新闻奖——范长江 新闻奖与韬奋新闻奖合并成为“长 江韬奋奖”,2005年成为我国新闻 界最高奖项。
1909年生于四川省内江县赵家坝村(今属内江市东兴区田家 镇),建有范长江故居。
25岁时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的身份,走遍大半个中国,采写 了大量通讯报道(包括大量战地通讯报道),真实地记录了中国 西北部人民的苦难生活。 上图为,1937年范长江(左一)在内蒙古额济纳旗采访时与额济 纳王图布僧巴也尔及其夫人合影。
范长江笔下的台儿庄大战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史料。
上图为,在台Biblioteka 庄战役中,范长江(右一)与关麟征军长(右二) 等人的合影。
范长江是除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外,第一个正式以新闻记者身份 进入延安的人,他的旅行通讯中还记载了红军长征的真实情况。 上图为1937年3月29日,毛泽东看了范长江的报道后,写给范长江 的亲笔信,以示感谢。
长江故里二十世纪社会变迁馆
范长江生平事迹陈列馆
范长江大课堂
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