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结绳记事考察人类语言与文字的变迁

合集下载

语言、文字起源浅谈

语言、文字起源浅谈

语言、文字起源浅谈发表时间:2018-05-11T13:31:13.867Z 来源:《语言文字学》2018年第4月作者:王青峰汪涛[导读] 人类语言和文字的产生经历了非常漫长的过程,本文详细分析了人类语言和文字的起源。

火箭军工程大学 710000摘要:针对语言、文字的起源有各种各样的说法,其中语言的起源,一般认为,在两百万到三百万年之前,世界还处于南方古猿时期,语言就开始刚刚萌芽,到五十万年前“半语言”开始出现,一直到二十万年前,世界处于智人时期,“概念语言”才开始出现,并且这种概念语言还是分音节的,这是人类语言产生大体经历的阶段,人类语言和文字的产生经历了非常漫长的过程,本文详细分析了人类语言和文字的起源。

关键词:语言;文字;起源人类语言、文字的产生经历了非常漫长的历史时期,人类相对成熟的语言产生体于5—10万年之前,和人类语言相比,人类文字的产生时期更晚,产生于5—6千年之前,下面我们从语言方面和文字方面,分别谈一下它们的起源。

一、语言的起源关于语言的起源,从古至今一直以来都有着不同的观点。

有的学者认为,只有在人类中才具备语言行为,但是也有学者认为,动物中也存在语言行为【1】。

如果把人类所谓的“语言”进行广泛的定义,语言是指群体与群体之间具有交际作用且在这个过程中,且这个过程是认识本体对认知客体的反应。

那么我们就可以认为,语言是由动物语言和人类语言共同组成的,换句话说人类语言是在动物语言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得到的。

(一)“动物语言发展到人类语言”假说的提出由动物语言发展到人类语言是学者对此进行的假设,学者认为,语言是一个从没有到有、从未完善发展到完善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动物语言阶段、动作语言阶段、意象语言阶段、概念语言阶段四个语言阶段。

从人类语言的角度出发,我们把“动物语言”称之为“前人类语言”,因此相对应的语言阶段称之为“前语言阶段”。

这四个语言阶段,学者认为别对应了人类的不同的时期,其中“前语言阶段”对应的是人类的“腊玛古猿时期”,“动作语言阶段”对应的人类的“南方古猿时期”,“意象语言时期”对应的是“北京人时期”,“概念语言阶段”对应的是“现代人时期”【2】。

汉字起源的观点

汉字起源的观点

汉字起源的观点:一、文字始于结绳说结绳是一种原始的记事方法。

《周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

”许慎《说文解字·叙》也有“接绳而治”的说法。

郑玄《周易》注:“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

”解放前,我国西南边陲云南还有结绳记事的情况存在。

显然,结绳还不是文字,它并没有记录语言。

二、文字来源于契刻说这是与结绳说相提并论的传说。

在竹、木等材料上刻上各种痕迹、记号来记事,即是契棵刻。

这也是古代广泛地使用过的方法。

《尚书、序》:“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

”其中“书”又当别论,“契”是指刻划和经刻划物。

三、文字始于八卦说八卦是上古巫人用作吉凶占卜的一种特殊符号。

【八卦,《易经》中的八种基本图形,由整线“—”(代表阳)和中断线“--”(代表阴)组成。

每两卦相互对立,其中,阴阳的对立是根本。

阴阳两种气体结合交感产生万物。

正反,变化,发展,矛盾,辩证法因素。

科学和迷信,本来是水火不相容的,但有的时候,二者会奇妙地纠缠在一起,仅仅只有一步之遥。

四、仓颉造字说仓颉造字:这种说法影响很大,古代典籍多有记载。

《吕氏春秋·审分览·君守》:“奚仲作车,仓颉作书,后稷作稼,昆吾作陶,夏鲧作城,此六人者,所作当矣,然而非主道者。

《韩非子·五蠹》:“古者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厶,背厶谓之公,公厶之相背也,乃仓颉固以知之矣。

”汉代,仓颉被神话。

《淮南子·本经训》:“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论衡·骨相》:“仓颉四目,为黄帝史。

”其实,文字并不是一人所独创。

正如《荀子·解弊》所说:“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

”作为记录语言符号系统的文字,是先民们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不断创造,逐渐积累而形成的。

各朝代都有新字,后一朝代的字数比前一朝代的字数逐渐有所增多,就足可以证明这一点。

破解汉字起源史:详述从结绳到甲骨文演变的五个阶段

破解汉字起源史:详述从结绳到甲骨文演变的五个阶段

破解汉字起源史:详述从结绳到甲骨文演变的五个阶段一在现代人的意识形态中,契约是起源于西方的东西,为中国传统所无。

现代欧美人非常重视,也非常具备契约精神,中国人则不重视,也非常缺乏契约精神。

殊不知,这完全搞反了。

从人类文明史的整体来看,契约是起源于中国的,而且和易经一起,是从文明一开始就有的。

而西方的契约制度、形式和精神的出现只可能是自中国传播的结果。

只是这传播过程的开始时间非常的早,而且周期性进行。

目前可以识别出至少在9000年前,这一个过程就开始了。

关于这个问题,以后会专题论述。

前面已经从传统文献,以及考古证据,两方面证明,契约在中国的出现至少在10000年前。

契约的最早形态是结绳,大约在7000年前左右又出现了书契。

这就是《周易·系辞》记载的:“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在基本原理和机制上,书契与结绳是一致的,由结绳到书契,更多只是契约载体的变化,以及符号形式的变化。

因此,当书契出现后,并没有替代结绳,而是和结绳并存,直至春秋时期。

就中国文明史整体来看,春秋战国时期的“礼崩乐坏”,是一次程度最为严重的断裂。

春秋之前,直至文明之初的伏羲时代,中国社会一直是一个契约社会,或者说结绳社会、书契社会。

同时,春秋之前的中国契约社会,又分为两大阶段:无政府阶段和有政府阶段。

政府在中国文明中的肇始是黄帝时期,而成型则是尧舜时代的事。

一开始政府首脑是禅让选举的,大禹后出现了首脑世袭制政府,然后中国进入夏商周“三代”。

在黄帝之前,中国社会是一个纯粹的契约社会,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漫长的美好时代。

老庄将这个时代称之为“至治”、“至德”之世,他们非常羡慕,梦想着复兴和回归。

在《老子》的倒数第二章,即第八十章,对这个时代进行了详细描述,并提出:“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老子》中所描述的“民自为”、“民自化”的“自然”秩序,实质就是就是结绳时代的社会状态,是契约秩序。

中国文明这种契约特征上的连续性,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契约符号的连续性,即结绳和书契符号的连续性。

汉字的起源和使用

汉字的起源和使用

第一、汉字的起源一、文字起源:文字产生之前人们为了帮助记忆,交流思想,传递信息采用了各种和各样的记事方法,最原始得计亊方法是:结绳记事和契刻记事。

1、结绳记事:不论用一根绳子打结,还是用多根绳子横竖交叉,归根结底,它只是一种表示和记录数字或其他方位的一些简单概念。

如大事记大疙瘩,小事记小疙瘩。

疙瘩的多少也代表东西的多少。

它只能帮助人们记忆某些事情,却不能进行思想交流。

所以不可能产生文字,只能说它是文字产生前的孕育阶段。

2、契刻记事:人们用契刻的方法,将数目用一定的线条做符号,刻在木片或竹片上,作为双方的契约。

后来人们把契从中间分开,作为两半,双方各持一半。

以两者吻合为凭据。

古代契上刻的数目主要适用来做债务凭证的。

二、图画文字:由于结绳记事和契刻记事的不足。

人们不得不采用其它的,比如图画的方法,来帮助记忆表达思想,用文字的线条或笔划把要表达的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的勾画出来,绘画导致了文字的产生。

“文字的产生,本是很自然的,几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已经有很好的绘画,这些画大抵是动物和人像,这是文字的前驱。

”然而图画发挥文字的作用,转变成文字,只有在语言被广泛使用之后才有可能。

譬如,画了一头象,大家见了才会叫它为“象”。

久而久之,大家约定俗成,类似于“象”这样的图画,就介于图画和文字之间,久而用之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图画越来越多,画得也就不那么逼真了。

这样的图画逐渐向文字方向偏移。

最终导致文字从图画中分离出来。

这样,图画就分了家,分成原有的逼真的图画和变成为文字符号的图画文字。

文字不再是图画的,而是书写的。

而书写的技术不需要逼真的描绘,只要把特点写出来,大致不错,使人能认识就够了。

”这就是原始的文字。

三、甲骨文:中国文字——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

甲骨文就是用写或刻的方式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主要用来占卜,也有的是用来记事。

“ 结 绳” 说 古 今

“ 结 绳” 说 古 今
一些没有使用文字的少数民族,还保留结绳的习惯。如历史上广西的瑶族,遇到双方辩论说理时,各人手里拿着一条绳子,每说出一个道理,便在绳子上打一个结,辩论下来,谁的结多,便算谁胜。云南的独龙族,如需要各村的族人集合开会,或准备械斗,具体的集合时间即是用結绳通知,即事先准备好许多绳子,毎根绳上都打上同样数目的结,代表距离集合的天数,然后分发给毎个村落。毎个村落过一天,解开一个结,到全部结子都解完了,就是出发集合的时间了。一个人单独出门时,也是随身在腰上带根绳子,走一天,解开一个结,到达目的地后,把结子数一数,就知道一共走了几天的路。
Quipu-camayos
完全一样,故我将其翻译为“司结吏”。司约完全是结绳时期负责结绳的人,进入文字使用以后,继续担任类似的职责的官吏。约剂之“剂”,是一种书劵,即订约以后,写在简牍或纸上,双方各持一半。也就是说有文字以后,司约者已从结绳转到负责订立书劵或书契了。这在现代相当于外交部的条约司的任务了。
结绳时代早已过去了,可是结绳时代一些做法在中国却通过文字的含义,潜在地继承下来,不经指出,不会觉察罢了。最典型的是“约”字,“约”在甲骨文中,是用手打结的样子,《说文》释约:“约,缠束也。从系,勺声。”缠束就是打结的绳子。《周礼》中有“司约”的职官,其职责是“掌邦国及万民之约剂。”这同上述印加人的
Zeng Xiongsheng
Institute for History of Natural Science CAS
137 Chaonei Dajie Beijing 100010 China
E-mail: zen@
computor 在拉丁文中是 calculator 的同义词,之所以改用 computor,可能是避免与手摇的 calculator 引起误会。

汉字字形演变史

汉字字形演变史

.第一章汉字的起源第一节起源说一、仓颉造字说古籍中有关仓颉作书的记载颇多。

从目前所见到的数以千计的古汉字形体来看,其众多异体字的存在,充分说明它们不是一人所独创。

但凡是较有系统的文字总是要经过一定的专业人物的整理,然后由一定的群体力量来推广应用,才能成为社会额一种交际工具。

传说仓颉是黄帝时期的史官,所以不能排除在上古时代有仓颉那样的与文字交道的史官,对汉字体系的初步形成作出过特殊的贡献。

二、结绳说从一些人类学、民俗学的材料,可以证明在文字被发明之前,人类采取结绳之类的原始记事方法来帮助记忆,提示事情,交流情况。

秘鲁的土著用不同颜色的绳子平行地系在一条主绳上,以不同颜色、打结的位置、打结的大小和数目来分别表示不同性别、年龄的族人的人口数。

古籍记载,我国上古社会亦有结绳记事的风俗。

《周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但是,结绳和文字毕竟是两回事情。

结绳只能帮助记忆,只能充当备忘的记号,还不能用来直接记录语言,所以它不是文字。

结绳与汉字的联系,也只是在汉字产生前,曾有一段漫长的,用结绳的办法来记事的时期。

后来这种简单的办法越来越难以适应复杂的实际需要,文字才被发明出来。

.汉朝人玄,在其《周易注》中也说:“古者无文字,结绳为约,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

”鼎祚《周易集解》引《九家易》中也说:“古者无文字,其有约誓之事,事大,大其绳,事小,小其绳,结之多少,随物众寡,各执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

”这是讲结绳为约,说得已相当明白、具体了。

神秘的绳结被印加人称为奇普,是用棉线、骆驼或羊驼毛线制成的。

它是在一根主绳上串着上千根副绳,每根副绳上都结有一串令人眼花缭乱的绳结。

在目前所发现的600多个奇普中,大多数都是公元前1400年到1500年间结成的。

不过,其中还有一部分只有1000年左右的历史。

在某些奇普的副绳声的绳结能够结合起来正好和另一个更为复杂的奇普上的数字相同。

每一个当地的会计师都会将从下级得来的账目总和通过绳结的形式表现在奇普上,并将这些数据汇总在一根主绳上,然后层层上递。

汉字成熟前的隐射事物隐语——结绳

汉字成熟前的隐射事物隐语——结绳

汉字成熟前的隐射事物隐语——结绳
隐射事物隐语的出现与人类语言和思维的进步以及文字语的产生密切相关。

人类文字语的起源和发展,大体经历结绳或刻符的认记时期、图形表意时期、表意和表音文字时期。

隐射事物隐语在结绳刻符认记时期、图形表意时期就可见萌芽。

从某种意义上说,结绳刻符、图形表意就是萌芽的隐射事物隐语。

隐射事物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的上古人发明文字的初始阶段。

原始文字使用尚不普遍时,曾用在木片、竹片或骨片上刻痕的方法来记录数字、事件或传递信息。

这种结绳刻木记事中,包含着借代和隐意。

我国古代典籍传说中国历史上有个结绳记事的时代,大致相当于伏羲氏和神农氏时代。

《易经·系辞下》记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郑玄《周易注》说:“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

”《庄子·胠箧篇》记载:“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牺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

”结绳是原始的记忆之法。

绳结之形状颜色,绳结之大小多少,都分别表示不同的隐意,今日之“十”“卄”“卅”“卌”“世”等字中仍留有结绳的痕迹。

结绳虽然不能完整地记录事情,却赋予所结之绳隐意,这就形成了不定指隐语。

明代张云龙在《广社自序》中言及:“上古结绳而治,真谜也。

”清代咄咄夫《一夕话·雅谜》亦言:“谜于何兴?厥为结绳。

”。

古代汉字的演变规律及其作用

古代汉字的演变规律及其作用

古代汉字的演变规律及其作用文字起源文字产生之前人们为了帮助记忆,交流思想,传递信息采用了各种和各样的记事方法,最原始得计亊方法是:结绳记事和契刻记事。

结绳记事不论用一根绳子打结,还是用多根绳子横竖交叉,归根结底,它只是一种表示和记录数字或其他方位的一些简单概念。

如大事记大疙瘩,小事记小疙瘩。

疙瘩的多少也代表东西的多少。

它只能帮助人们记忆某些事情,却不能进行思想交流。

所以不可能产生文字,只能说它是文字产生前的孕育阶段契刻记事人们用契刻的方法,将数目用一定的线条做符号,刻在木片或竹片上,作为双方的契约。

后来人们把契从中间分开,作为两半,双方各持一半。

以两者吻合为凭据。

古代契上刻的数目主要适用来做债务凭证的。

图画文字由于结绳记事和契刻记事的不足。

人们不得不采用其它的,比如图画的方法,来帮助记忆表达思想,用文字的线条或笔划把要表达的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的勾画出来,绘画导致了文字的产生。

“文字的产生,本是很自然的,几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已经有很好的绘画,这些画大抵是动物和人像,这是文字的前驱。

”然而图画发挥文字的作用,转变成文字,只有在语言被广泛使用之后才有可能。

譬如,画了一头象,大家见了才会叫它为“象”。

久而久之,大家约定俗成,类似于“象”这样的图画,就介于图画和文字之间,久而用之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图画越来越多,画得也就不那么逼真了。

这样的图画逐渐向文字方向偏移。

最终导致文字从图画中分离出来。

这样,图画就分了家,分成原有的逼真的图画和变成为文字符号的图画文字。

文字不再是图画的,而是书写的。

而书写的技术不需要逼真的描绘,只要把特点写出来,大致不错,使人能认识就够了。

”这就是原始的文字。

甲骨文中国文字——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

甲骨文就是用写或刻的方式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主要用来占卜,也有的是用来记事。

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因为这个时候的文字多是从图画文字中演变过来的,所以它的象形程度比较高,因为是刻在兽骨上,所以笔画比较细,直笔比较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结绳记事考察人类语言与文字的变迁摘要:语言先于文字,文字表达了语言的逻辑关系。

初始的文字印证着当时语言的形态和逻辑,也跨时空的向后人昭示着社会群体关系的形态。

结绳记事被认为是原始的文字,是出于其对事物的记事功能对应于今天的文字功能,有不少记载表明它的存在和在当时社会的功能。

如,“上古结绳而治”(周易·系辞下),印证了结绳记事“古者无文字,其为约誓之事”的社会功能。

简单的个人之间的单个事物可以用信物为证,群体社会间或者部落间的,就应该有复杂记录方法。

原始的结绳记事若仅用现在人理解的计数或“大事大结,小事小结”难以承担起“上古结绳而治……百官以治,万民以察”(周易·系辞下)的社会责任。

本文结合《易传》所叙,探索周易与结绳记事存在的某种联系,探讨结绳记事期间结绳手法表示出的先民语言特征。

周易成书较早,相传伏羲氏上观天象,下察地理而成,而结绳记事则更早于周易成书,《庄子·胠箧》言:“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羲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

”由此可推断,在伏羲氏等圣人生存的年代,其结绳记事与其整理周易是有重叠的,并且排序上已经到了结绳记事的晚期,属于一个文化表达技术交替的时代,也属于一个历史文化的挽救时代。

本文从文字记录语言入手,结合所强调的结绳记事的社会功能,延伸到周易继承的结绳记事文化,试图推断古人类语言表达方式,尝试解释结绳记事与《周易》卦象表达方法相关的联系。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

(周易·系辞上)个人之见,以饕读者。

1.结绳记事的研究现状与自我认识近世以来,文字学界、史学界、考古学界、民族学界、语言学界和传播学界等从不同角度对结绳记事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在有关结绳记事产生的历史和技术条件、作用和意义,分布地区等方面成果累累。

但是对于结绳记事所承载的社会功能被简单化了,因此,对结绳记事所能涉及人类语言的影子却没有被发掘。

之所以结绳记事的功能被后人认为是如此微不足道,一个原因,可能是由于现存的一些少数民族或土著居民他们使用的结绳记事所呈现的传播交流功能很微弱(陈含章《结绳记事的终结》)另一原因则是,今天的人习惯低估古人的智慧,把“结”同“记号”混为一谈,然而,记号一般是附带场景才能让记号有特定的意义,而结绳记事已经脱离了场景,单独成为了记事的“篇章”。

从文字学角度看,“结”有名词性,呈现和动词性“编织”的含义。

编织包含了手法,故,结不应该是简单的记号。

“结”在结绳上体现的是一种手法,用在记事上则是包含有内容的称谓,所以结不是一个孤立的实物结。

简单的结与节(结与结之间谓之节)组成了结绳记事的记录整体,“结”是后人对结绳记事的概括称谓。

如果我们忽视了结的内涵,只能用今天所能目及的视觉来看待古代人的生活。

现在遗存的古老文字为象形文字,那么研究结绳记事就多从象形字入手,“比如, 将绳结为状表牛; 结为状表羊; 结为状表猪。

”(刘志远《关于我国古代结绳记事的探讨》)但是我们忽视了文字的功能是为了取代原来口口相传的不确定因素而建立的,口口相传是人类高智慧所能承载信息量的杰出体现。

现在的某些无文字的土著人仍然可以用几天时间复述他们古老的传说而无差错。

但是在那些生产技术发展快的部落,随着社会知识的不断积累和社会结构的复杂,就需要一个记录语言的技术来表达这一复杂传说。

那么最先能被社会认同的恰恰就是能够与语言相对应的记录形式。

将结绳艺术化,形象的表示自然界的事物,已经脱离了文字记录语音的基本特点,形象化不是语音的一维化推进,而是形象化对思维的解释,用各种形而上的思维描述思想,是从多角度注释思维的变化。

从当前记录声音的拼音文字我们看到:“事实上,拼音文字只是延伸视觉的技术。

与此对比而言,一切非拼音的文字却是艺术形态,它们保留着许多感知和谐的因素。

唯有拼音文字,才具有分离和切割感官的力量,才具有蜕尽语意复杂性的力量。

”(《论人的延伸》31电视—羞怯的巨人--为什么电视时代的儿童不能向前看?--马歇尔·麦克卢汉)。

这是对语音记录和形象艺术表达的理性区分。

开始的象形文字并不是记录语言的,而只是某件事物情形再现,与其说其是文字不如说是绘画。

而象形文字归化到语言需要从形象描述的场景提炼到与语言的统一,也就是去掉象形文字的场景化多端口入手解释多语言描述功能,使之归化为语言多语意单一语音元素组成的部分。

使用汉字为本民族文字的日本、近代朝鲜就经历了这样一个字义归化到语意,语意归化到语言的过程。

因为已经采用了原汉字字义,就减少了多重场景描述原始提炼的过程。

即使如此也不能完全表达本民族语言,仍然需要创造缺失的部分。

文字来自于语言,可以有没有文字的民族,但是没有有文字没有语言的部落。

大多数动物可以没有文字,但是所有动物都有自己的语言。

语言是一种信息流,可以是物理的(光、声音、形体变化),也可以是化学的(可排出体外挥发的化学物质)。

语言是作为物种传承繁衍的基本要素。

但是,能够长时间跨空间的传播复杂信息的就是人类发明的文字,他让人类生活经验的积累与借鉴,可以打包的传播给隔世跨区域的后代,这一技术成就,使得人类超越其他生物的生存本能而跨越了遗传繁衍的瓶颈。

今天的人们把结绳记事认为主要是计数,是因为今天的人习惯用今天观察的经验来看待古代人的生活,他们会认为,远古人的语言和今天的人一样丰富,而远古人的智慧大不如今天的人。

这是一个错误的概念。

“如果今天的人们肯放下自负的架子,就会发现旧石器时代原始人的体质、智商都基本上与今人无异,其基本社会关系(配偶关系、血缘关系、分工协作中产生的生产关系等)的复杂程度,也基本上类于今人”。

(陈含章《结绳记事的终结》)以今天的例子可以看出,生活在文化落后地区的人虽然知识没有正规学校出来的人丰富,但是智商并不低,他们的后代从小接受现代教育后,一样可以胜任今天的现代生活。

也就是说他们的智慧根底和我们一样,只是需要把今天生活的技术学到手。

如果比较远古人也可以如此认为,虽然那个时代知识上没有丰富的积累,但是人已经具备了创造知识的智慧根底。

如同一台高速CPU和高容量的存储器配置的计算机,后续需要填充的就是程序开发和程序技术更新积累的内容,幸运的是人类具备了自我开发的能力,语言和文字就是一个随着生活丰富而形成的技术开发过程。

人类的社会生活较之为生活产生的技术发展的更早,更完善。

因为这是任何动物生存下来的首要问题。

因此,人的社会知识,也就是人与人相处的智慧形成的更早。

结绳记事就是为了让这种智慧呈现在社会发展之中的技术革命。

2.结绳记事是能够用语言复述的原始记录结绳记事是原始记录人类生产和文化活动的一种方法,人类在没有发明文字之前,结绳记事成了那个时代普遍使用的一种记载事务与思想的形式,可以说它是文字的先驱,也就是语言能够跨时空跨地域传播与表达的重复再现手段。

“因此与之相应的,结绳记事也绝非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计量工具,事实上,它所承担的社会功能远远超出今天人们的估计”(陈含章《结绳记事的终结》)语言本身就是一个生物种群社会化的产物,无论是动物还是动物的高级形式—人类。

因此,语言本身必须具备社会认同的必要充分条件,社会化的语言是让一个种群能够生存与繁衍的必备条件。

出现于语言之后的文字更是一种跨时代(同一个部落的公约)甚至跨区域(不同部落之间的契约)的社会化语言。

文字的社会化功能胜于语言,如同今天分布各地的汉人操着不同的方言,但所有的语言都可归化到汉文字上。

语言的记录最直接的就是语音的表达的再现。

这就是如今仍然沿用的拼音字母记录的语言。

“在部落文化中,经验由占主导地位的听觉生活来安排,听觉生活压制着视觉价值。

听觉与低清晰度的、中性的视觉不同,它具有高度的审美功能,它是精微细腻的无所不包的。

口头文化在行动的同时要做出反应”(《论人的延伸》9.书面词—以眼睛代替耳朵—马歇尔·麦克卢汉)。

语言和文字必然有相互支撑的语意联系,原始的语言文字发展到今天如此的灵活与丰富,如同今天使用的电脑高级程序能够直接表达现代思维,让机器能够理解一样,已经附带了很多解释当今语意的子程序。

今天丰富的语言文化必定也是古语言文化充当着今天灵活丰富语言的“子程序”。

文字记录语言,语言解释文字,在语言发展到文字记录的开始,语音记录则是最先能够被接受和传播的方法。

社会活动和相处的和睦,就是语言的功能,因此让语言再现就是作为初始记录语言的结绳记事的基本功能,它必须记录人们相互之间言语和谐的关键点。

既然语言是相处的媒介或者润滑剂,那么记录的语言也是一个公众的技术。

任何一个群类必然有其公众语言。

就如同猫鼬警戒的鸣叫,印第安人冲锋时的呼号。

在语言之后的人类语言记录是人类社会扩展后的结构复杂化和社会集权管理的需要,语言记录除了事物上的,就是思想上的,然而不管出于什么目的,记录的语言就是为了能够让事后群体能够再次认可记录的思想内容,因此语言记录的准确性致关重要,也就是不能在记录上产生严重分歧。

也就是说,所谓的“古者无文字,其为约誓之事,事大大其绳,事小小其绳。

结之多少随物众寡”(《易九家言》)的记录方式,仅靠绳结大小记录大小事,而无关事件的内容,而且事件的大小量级很难有确切的界限。

这种随意性将有违文字记录语言“其为誓约之事……各执以相考”(《易九家言》)的目的。

随意性就意味着怀疑和思想上的混乱,社会的稳定就会出现问题。

因此诸如用绳结大小和象形式的编织绳结不仅手法复杂,其一致性也难以统一。

这种方式肯定得不到认可和推广。

然而仅仅靠“事大大其绳,事小小其绳。

结之多少随物众寡”这样解释, 有些语焉不详, 失之笼统。

因为事物是复杂的, 只打大小结, 并不能表明所打之结是记的何事。

或许短时间内还能想起所打之结是记的什么事, 而时间一长, 所打之结增多, 就很难记清若干大小不等的结各记的是什么事了。

(刘志远《关于我国古代结绳记事的探讨》)现代大部分学者是从象形文字的基础上研究结绳记事的,力图强加于结绳技术的表意功能,纠结结绳记事缺乏广泛的如象形文字丰富的表意特性,而忽视了文字首先是记录声音的原始功能。

人类具备了发声的先天性基因,而发展出能够与他人相互交流的语言则是后天练就的技术活。

所以,我们不能认为石器时代人类的语言如现在一样丰富多彩。

但是这一点并不能小看古人的智商,古人需要用简单的记录技术表达丰富的智慧与经验。

古文中的精炼语句在当时也是大众语言,较之现在语言的精炼也不过是不如现在表达的词汇更丰富(比如副词介词的增加),现在的语言可以借助过去的语言表达,过去则没有现在更多可借鉴的语言。

纵观今天文字的发展主要有两种方法,一个是声音记录型的拼音文字;一个是形象记录型的象形文字。

在有了初始的记录模型后,就会有后来的会意字,两种记录方式都产生了大量的会意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