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课为什么教案
第17课二万五千里长征教案

第17课二万五千里长征教案一、课程标准: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认识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
二、学习目标和要求知识与技能:红军四次反“围剿”胜利、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遵义会议过程与方法:充分挖掘课内外课程资源,加深对长征的了解和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热爱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三、学习重点、难点、知识点重点:中央红军的长征难点:遵义会议四、学法指导:读课文概括本课主要内容本课主要讲述了几个问题:、、一、敌兵围困万千重原因:根本原因是;直接原因:在中国共产党人创建的革命根据地中,影响最大的是毛泽东、朱德领导开辟的根据地。
后来人们便把它称为。
从1930年10月起,蒋介石调集重兵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实行重点“围剿”。
根据地军民在、和的先后指挥下,采用机动灵活的战术,连续粉碎了敌人的四次大规模“围剿”。
33年秋,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发起第五次“围剿”。
当时,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推行的方针和政策,提出“”的口号,结果红军反“围剿”一再失利。
目的:开始:二、经过:遵义会议背景:长征初期,红军未能摆脱被动局面,之战,红军由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到3万多人。
中央大部分领导同志和红军将士深感忧虑,要求纠正中央的军事指挥错误,以摆脱被动的困境。
主要内容:年1月,中央红军进占贵州。
中共中央在这里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
①会议集中纠正了当时中央主要负责人在和的错误,②肯定了③增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④决定由负总责,并成立由、、、组成的三人团,负责全军的军事行动。
意义:①遵义会议确定了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②结束了在中央的统治;③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挽救了,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胜利进军: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在毛泽东等领导下,声东击西,四渡,打乱了国民党的追剿计划。
然后,渡过,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取得了战略的主动权。
三、结束:三大主力会师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到达,同陕北红军会师。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教学目标
1.读懂《江南春》和《书湖阴先生壁》,体会诗人感情,感受古诗意境。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背诵刘禹锡的《浪淘沙》。
2.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刘禹锡的《浪淘沙》,领略了黄河宏大的气势,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江南的景色和乡村风光。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文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让学生近距离触摸古诗所描写的景物,感悟景物之美,体会诗人内心的感受,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古诗。
四、作业:背诵默写这两首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前两首诗词:
背诵、默写、说体会。为学习下文作铺垫。
二、学习《书湖阴先生壁》
课件出示《书湖阴先生壁》。
5.课文配套图片借用图片理解。
四、质疑探究
1.【出示课件6】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2.品读,深化理解。
牵牛织女:指牛郎星和织女星。神话传说中把它们说成牛郎和织女两个人。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在鹊桥上相会一次。
杜牧这年来到江南(江苏江阴),不禁想起当年南朝、尤其是梁朝事佛的虔诚,到头来是一场空,不仅没有求得长生,反而误国害民。既是咏史怀古,也是
对唐王朝统治者委婉的劝诫。后来武宗发动会昌灭佛,从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矛盾。
这是一首素负盛誉的写景诗。小小的篇幅,描绘了广阔的画面。它不是以一个具体的地方为对象,而是着眼于整个江南特有的景色,故题为《江南春》。)
注释
五年级上册语文17课教案

五年级上册语文17课教案五年级上册语文17课教案1【教学目标】1.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灯塔的可贵品质。
2.能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谈谈自己的体会。
3.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灯塔的可贵品质。
2.了解课文中写了哪几种事物。
【教学难点】能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谈谈自己的体会。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灯塔吗?知道它有什么作用吗?(灯塔在大海中为人们指引方向。
)2.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灯塔有关的文章。
二、自主学习,初读课文1.读通读顺全文,并且积累你觉得精彩的词语。
2.指名朗读课文,思考: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3.文中写了哪几种事物?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哪种?(找出课文中的有关句子读一读。
)三、深入探讨,品读交流。
1.积累词语,说说用得精彩的地方。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3.文中写了哪几种事物?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哪种?(讨论、交流)重点讨论灯塔的形象:A.大海上有一座灯塔,日日夜夜指示着航海的船只,使它们避免了触礁和搁浅的危险,胜利地完成航行的任务。
B.但是灯塔毫无畏惧,毫不动摇,依然坚定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冲破黑暗,放射着光芒,指示着航行的方向。
C.灯塔微笑地回答:“因为我做着对人们有益的事,心里踏实得很!”四、指导朗读,体会情感。
1.讨论:应该怎样处理语气、语速,才能读出情感。
2.自由练读,全班交流。
五、拓展延伸,升华感情。
1.在你的心目中,灯塔是什么?(小练笔)灯塔,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的身边有没有像灯塔这样的人?请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他(她)就像灯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麻雀》说课稿+优质教案

16 《麻雀》说课稿一、说教材《麻雀》是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而第五单元“把事情写清楚”是专门的习作单元,是以培养学习作能力为核心编排的单元。
阅读要素是: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
《麻雀》叙述了一只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的故事。
猎狗和麻雀相比身体条件相差很大,在麻雀看来猎狗是多么庞大的怪物,但是为了保护小麻雀,老麻雀却像一块石头似的飞落在猎狗面前,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的尖叫着,准备与猎狗搏斗,猎狗被麻雀的勇敢吓住了。
我们读过之后也会钦佩麻雀这种勇气。
根据文本特色,结合教材习作单元的编排目标,我把这一课分成了2课时完成,并确定《麻雀》的教学目标如下:1.认识“嗅、奈”等7个生字,会写“嗅、呆”等12个生字,理解掌握“打猎、野物、猛烈”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能说出课文围绕麻雀写了一件什么事,知道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感悟作者是怎样把“小麻雀的无助”“老麻雀的无畏”“猎狗的攻击与退缩”写清楚的,并借鉴运用。
其中,教学重点是:能说出课文围绕麻雀写了一件什么事,知道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教学难点是:感悟作者是怎样把“小麻雀的无助”“老麻雀的无畏”“猎狗的攻击与退缩”写清楚的,并借鉴运用。
二、说教法学法新课改精神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因此,我主要采用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在设计教案时,我结合“从阅读中发现方法”“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先让学生欣赏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如何讲清楚一件事情;然后让学生合作探究,通过朗读品味语段,采取“读—找—议—说”的方法,从文章中分析如何把内容写清楚。
三、说教学过程这篇课文的主要教学环节分为以下三个部分: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和课堂教学实录(附导学案)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❶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红军长征过程中艰难险阻;知道红军长征的原因和遵义会议的内容;分析理解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过程与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提供多个学习条件,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活跃课堂气氛,合作讨论,积极发言增强合作和协调意识,促进学生思维和能力的提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感受在困难面前我们红军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让学生逐渐形成不怕困难、积极向上的心态;通过感受地方的红色文化教育,传承红军精神,培养学生爱乡爱国责任感和使命感【重点难点】重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遵义会议。
难点:遵义会议。
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图中展示的是毛泽东《七律·长征》,概括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赞扬了红军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
那么,中国工农红军为什么要长征?他们在途中遭遇了哪些艰难险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去感受红军长征的伟大征程!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战略战役和遵义会议1.教师讲解:由于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统治集团大为震惊。
从1930年底,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结果均被红军粉碎。
2.教师引导:请学生阅读教材,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和结果?学生回答:博古、李德在军事上的“左”的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3.教师提问:长征初期,红军情况如何?学生回答: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8万人西进,冲破了敌人的四道封锁线,但人员损失过半。
在这样的情况下,博古等人执意要去湘西,而敌人已经在红军去湘西的路上布置了新的防线,此时毛泽东提出放弃进军湘西,而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得到大家的认可,于是红军强渡乌江,攻克了遵义。
4.教师过渡:红军占领遵义后,中共中央在此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成为影响中国革命的一次重要会议。
那么这次会议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我们一起来看。
8年级上历史第17课教案

学校姓名班级初二课题第17课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能叙述九一八事变的史实,说出聂耳的主要成就。
通过了解西安事变的概况,认识此事变的和平解决的历史作用,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声像材料直观、全面地了解历史发展的原貌。
认识到侵略战争的罪恶,齐唱《义勇军进行曲》激发学生真挚的爱国情感。
重点九一八事变的过程,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作用教学资料难点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多媒体、图片教学流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时间一、音乐导入让我们随着音乐齐声高唱国歌。
谁知道这首歌的原名?曲作者?此歌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诞生的?二、探究学习(一)九一八事变1、时间、地点、发动者?2、事变发生后国民政府的态度如何?3、结果?(二)不朽的民族战歌1.听了《义勇军进行曲》之后,有何感想?2.此曲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创作的?3.你还知道哪些抗日歌曲?放录音与学生一起唱引导学生看书播放多媒体“东北三省沦亡形势图”引导学生谈感想,并播放几首典型的抗日歌曲。
齐声高唱,思考问题并回答看书并利用地图讲述事变的过程谈感想并能学唱一首抗日歌曲。
感受作品的寓意。
以音乐导课来调动学生的情绪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了解东北三省沦亡的时间认识局势的严重性进一步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从情感中认识作品的作用。
3'10'5'(三)西安事变1.张学良、杨虎城为什么要发动“兵谏”?2.中共和国民政府对此事变各持什么态度?3.中共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有什么历史意义?三、总结、质疑四、自我发展引导学生带着问题看书,并提供相关的资料。
参与学生的讨论。
鼓励学生小结和质疑并强调重点答疑。
播放多媒体展示练习题,组织学生抢答,及时评先看书,后分组合作探讨问题,各抒己见,也可用表演的方式。
谈学本课的感受并大胆质疑对练习题做出迅速判断快速抢答。
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式地学习给学生表现机会,同时培养利用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学会归纳知识点掌握学习方法。
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课标要求】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知道遵义会议,认识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设计思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撤离长江南北各苏区,转战两年,到达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行动。
本课以“创设情境—设问导学—探究学习—归纳升华—发散思考”为主要教学设计思路,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尽情展示自我。
通过情景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加深感悟。
引导学生全面深刻地掌握红军长征的的内容,培养学生积极体验历史、主动探究历史和深入感悟历史的能力。
本课设计以《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为指导思想,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多层次多角度理解历史,将历史精神与当今社会发展相结合进行思考。
同时给学生留下了更多的疑问和思考空间,以促进学生继续进行课后的探究拓展【学情分析】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
小学品德课和语文课多有提及,这为教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但学生对长征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的了解是零星的,分散的,片段的需要通过教学使之完整化,全面化和系统化。
由于学生都是改革开放以后出生的,生活条件比较优越,没有苦难的经历,要学生体验红军长征的艰难,感受伟大的长征精神,将长征精神落实到自身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是有一定难度的。
【教材分析】本课是《中国历史》部编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的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的最后一课,本课内容前承“井冈山道路的开辟”,后启“中华民族抗日战争”。
主要介绍了红军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导致红军战略转移的情况,通过讲述红军长征的历史原因、艰苦历程和历史意义,让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发展的艰苦历程,同时培养学生积极进取、艰苦奋斗、团结合作的精神。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原文《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郎骑竹马来》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教案一、教学目标1.熟读《登鹳雀楼》、《郎骑竹马来》、《静夜思》三首古诗;2.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行文特点;3.能背诵《登鹳雀楼》全诗和《静夜思》的前两句。
二、教学重难点1.《登鹳雀楼》、《郎骑竹马来》两首诗的意境;2.《登鹳雀楼》全诗的背诵。
三、教学过程1. 感知新课1.教师放映一段登鹳雀楼的动画视频,让学生感受《登鹳雀楼》的意境;2.展示《郎骑竹马来》和《静夜思》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古诗的形象。
2. 词语解释1.尽:全部用完;2.窮:到底,到头;3.層:层次,楼层;4.无嫌猜:彼此没有顾虑和猜疑。
3. 课文整体理解1.听读三首古诗,并感受诗歌的意境和行文特点;2.询问学生对三首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4. 学习《登鹳雀楼》1.教学全诗,要求学生必须背诵前两句;2.分析全诗的意境和行文特点。
5. 学习《郎骑竹马来》1.阅读诗歌,了解整首诗的情节和意境;2.分析诗歌的构成特点。
6. 学习《静夜思》1.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2.背诵前两句。
7. 课堂练习1.让学生根据《登鹳雀楼》的意境自由发挥,写出自己的简短诗歌;2.随堂测试《静夜思》的前两句的背诵情况;3.分角色小组朗读《登鹳雀楼》、《郎骑竹马来》等。
四、课堂总结1.整体回顾古诗三首,再次营造古诗的韵味;2.感谢学生的参与与表现。
五、作业布置1.继续背诵《登鹳雀楼》全诗和《静夜思》的前两句;2.写一首自己的古诗或词。
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三首古诗的意境和行文特点,背诵《登鹳雀楼》的全诗和《静夜思》的前两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什么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并掌握本课生字词,正确书写。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激发创作欲望。
教学重难点:
1、掌握生字的音、形、义,背诵课文。
2、感受儿童诗的魅力,尝试创作诗歌。
教学准备:《十万个为什么》书籍、小黑板
课程安排: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情景导入课题。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新的文章,17课的课题是什么?《为什么》
2、课题是贯穿于全文的精髓,教师提问:同学们的爸爸妈妈是偶带过你们去书店阅读过《十万个为什么》?学生作答。
教师补充说明,深入课文。
二、复习导入。
1、读生字词,
2、延伸扩展多音字,形近字。
3、小组比赛。
三、深入课文,讨论交流。
1、自由朗读课文。
思考(出示小黑板):①1-3节这些句子有什么样的特点。
②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
③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这些答案都往哪里找?
④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应该向作者学习什么?
2、学习1-3节,进行讨论。
①默读,你发现这些句子都有什么特点?(它们都是问句)
②指导读问句:读问句时应该注意哪些?(语气往上扬)
③指名读,学生评价。
④轻声读,思考:这几个小节,你可以看出作者死个什么样的人吗?(在生活中处处留心,肯动脑筋,对世界充满好奇的人)
3、学习四、五小节。
①自由朗读4-5小节。
提问: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这些答案都往哪里找?
②我们来想一想,这些答案都是往哪里找?
上网搜索,问爸爸妈妈,问老师,查阅书籍,自己动脑筋。
4、小组交流。
这里写出了小孩子什么样的心理?学习了这篇诗歌你应向作者学习什么?与同桌进行交流。
5、汇报交流,评议补充。
三、总结全文。
1、以多种方式读课文。
2、总结全文。
这首诗歌的作者以新奇的眼光观察着生活中的事物,提出了众多的“为什么”,吸引着人们去思考和探究。
而我们也知道:许多的发明创造都起源于大胆的质疑和执着的思考。
板书设计:
17、为什么
为什么提出各种问题大胆质疑
急于知道答案执着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