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诗文阅读三则及答案
2024届诗歌专题训练诗人篇(王安石)(含解析)

诗歌专题训练------诗人篇(王安石)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久雨王安石煤炱著天无寸空,白沫上岸吹鱼龙。
羲和①推车出不得,河伯②欲取山为宫。
城门昼开眠百贾,饥孙得糟夜哺翁。
老人惯事少所怪,看屋箕踞歌南风③。
【注】①羲和:传说中为太阳驾车的神。
②河伯:古神话传说中的黄河水神。
③南风:古代乐曲名,借指帝王之歌,用以颂扬明君惠政爱民或施惠于民。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标题点明写作对象及其特点,起到统摄全诗的作用,诗歌内容围绕“久雨”展开。
B.首联上句以夸张的手法突出乌云的浓厚与广大,下句则是写河水因雨大而冲上堤岸。
C.颔联诗人想象羲和不得出来,河伯取山为宫衬托雨之久雨之大,运用神话增添奇幻色彩。
D.尾联以老人平素“惯事”与今日箕踞悲歌形成反差,欲扬先抑,蕴含作者对老人的同情。
2.诗歌颈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写雨?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安丰张令修芍陂①王安石桐乡②振廪得周旋,芍水修陂道路传。
日想僝功③追往事,心知为政似当年。
鲂鱼鱍鱍④归城市,粳稻纷纷载酒船。
楚相⑤祠堂仍好在,胜游思为子留篇。
【注】①芍陂:是由春秋时楚相孙叔敖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位于今安徽寿县南。
②桐乡:古地名,在今安徽省桐城县北。
汉代朱邑曾为桐乡官员,深受百姓爱戴。
③孱功:筹集工料以完成工程。
④鱲鱲:鲜活貌。
⑤楚相:指楚相孙叔敖,尽忠廉洁,有贤相之名。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以“桐乡振廪”“芍水修陂”开篇,表明当地具有善政惠民的传统。
B.颔联描写“日想”的心理,使张令效仿先贤、勤政爱民的形象跃然纸上。
C.尾联交代写作缘由,“楚相祠堂仍好在”一句含蓄表达了对张令的勉励。
D.这首诗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意蕴丰富。
4.王安石写诗讲求“下字工、用典切”,请结合最后两联对此简要分析。
众人王安石众人纷纷何足竞,是非吾喜非吾病。
颂声交作莽①岂贤,四国流言旦②犹圣。
王安石《北陂杏花》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王安石《北陂杏花》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北陂杏花王安石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注]:①此诗系王安石晚年所作。
此前诗人亲手创立的新法被一一废止。
陂(bēi):池塘,这里指池边或池中小洲。
②占春:占领春光,指包含浓郁春意。
③碾作尘:意即备受践踏。
1、陂(bēi):池塘。
2、身影:花枝在水中的倒影。
身指岸上杏花,影指水中倒影。
3、绝胜:远远胜过。
(1)你认为“一陂春水绕花身”中的“绕”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4分)(2)前人评价这首诗时说:“安石遗情世外,其悲壮即寓闲淡之中。
”这种悲壮之情在诗中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4分)(3)诗歌前两句描写出一幅什么景象?“各占春”具体指什么?(3分)(4)前人说这首诗“恰是自己身份。
”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从思想内容方面说明自己的看法。
(4分)【参考答案】(1)(4分)好。
一个“绕”字,使春水富有动感、充满生机,表现了(或赋予)春水爱花惜花的情致。
(认为好,其回答与之语意相近即可;如果认为不好,只要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2)(4分)在诗中诗人用“作雪”和“成尘”作喻,形成对比,(2分)再以“纵被”和“绝胜”强调了宁愿为理想献身也不愿同流合污的悲壮感情。
(2分)(回答与之语意相近即可)(3)正当春季,杏花临水盛放。
(1分)。
池边树上的花和池中花影一样妖娆。
(必须指明花和花影。
2分)(4)杏花妖娆纯洁,飘落了也仍保持其纯洁,比南陌落花被玷污强得多;表达了诗人虽被排挤,仍一无所玷,不失高远之志。
(说明意境,2分;说明表达的思想感情,2分。
)(如考生不同意,只要自圆其说,可以酌情评分。
)二:(1)结合诗歌前两句简析“杏花”的形象特点。
(3分)(2)诗歌后两句主要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3)“各占春”描写的是什么景象?(2分)(4)前人说这是诗“恰是自己身份”。
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从艺术方法和思想内容两方面说明自己的观点。
王安石《钟山即事》阅读练习及答案.doc

王安石《钟山即事》阅读练习及答案第一篇:《钟山即事阅读答案》钟山即事王安石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
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
18.诗中哪些词语写出了钟山春景的“幽”?(2分)19.全诗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参考答案:18.无声(涧水无声)、不鸣(一鸟不鸣)19.表现了诗人悠闲平和以及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第二篇:《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初二年级语文周练(含答案)》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初二年级语文周练(9)一.积累与运用1.根据拼音在格内用正楷依次写出相应的汉字。
一名学生因与父母赌气,竟离家出走了,最后qīqiāo地失踪了。
专家说,青春期的孩子有着pànnì的性格,父母一定要多与孩子沟通。
2.(2009·江西)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A.人的一生,总是在不停地尝试,尝试拥有,尝试放弃;人的一生,又始终在不断地追求,追求自由,追求幸福。
B.墙上挂着一幅画,画的题目取自宋朝临川(属江西)诗人谢无逸《千秋岁·咏夏景》中的“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
C.闲聊之中,我问她为什么还要回到这曾让她伤心流泪的地方?她摇摇头,无奈地笑了。
D.通过别人反复实践和思考,他终于明白了做这件事有什么意义,怎样才能把这件事做得更好,更有价值。
3. (2013·泰州)下列句子中投有语病的一项是()A.据了解,千岛菜花风景区旅游高峰的提前到来,是因为今年的菜花提前绽放的原因。
B.我市近两成国土是湿地,能否合理利用好这一资源,必将有利于我市的生态文明建设。
C.教育都门只有多创造让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机会,就能更好地促进学校的健康发展。
D.泰州举全市之力,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的原则,大力推进中国医药城的建设。
4.按要求完成默写⑴,大渡桥横铁索寒。
⑵陆游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直接表现其爱国思想情怀的诗句是“,。
”⑶《过零丁洋》一词中作者用比喻来描写国家和个人的命运的句子是:,。
王安石阅读答案

篇一:王安石阅读答案答案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萧氏子至京师,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数四,顷即供饭,傍置菜羹而已.萧氏子颇娇纵,不复下箸,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傍.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译文】王安石当宰相的时候,儿媳家的亲戚萧家的一个儿子来京城,于是这个萧公子就来拜会王安石,王安石就约他吃饭.第二天,萧公子穿着华丽的衣服来了,他以为王安石一定会盛宴款待他.过了中午,他觉得很饿可是又不敢就这样走.又等了很久,王安石才让他入席,果品蔬菜之类的菜都没有准备,那个萧公子心里就有些责怪王安石了.酒过三巡后,先上了两枚胡饼,又上了几块切成小块的猪肉,一会儿就盛饭,旁边只摆着菜汤.萧公子平时非常娇惯任性,这时候也就不再举筷子吃菜了,只是吃了胡饼中间很少的一部分,而饼的四边他动也不动.王安石就把他剩下的饼拿过来自己吃了,那个萧公子很惭愧的告辞了. 补充:王安石待客【原文】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萧氏子至京师,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数四,顷即供饭,旁置菜羹而已.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傍.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注释】①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 ②京师:京城. ③果蔬:泛指菜肴. ④酒三行:指喝了几杯酒.⑤脔(luán):切成块的肉. ⑥箸:筷子. ⑦馔(zhuán):准备食物. ⑧谒:拜见. ⑨啖:吃⑩萧氏子:萧家的一个儿子【文言知识】说“颇”.“颇”的义项较奇特,它既可指“很”、“甚”,也可指“稍微”、“略微”.这往往要随上下文决定它的含义.上文“萧氏子颇骄纵”中的“颇”要作“很”解,意为萧氏的独生子很骄横放纵.又,“其妇年五十,颇有姿色”,其中“颇”要作“略微”解,因为女子到五十已不太可能很有姿色了.又,“公为人正直,乡里颇有望”,意为他为人正直,在乡里很有名望. 【译文】a.王安石当宰相的时候,儿媳家的亲戚萧家的一个儿子来京城,于是这个萧公子就来拜会王安石,王安石就约他吃饭.第二天,萧公子穿着华丽的衣服来了,他以为王安石一定会盛宴款待他.过了中午,他觉得很饿可是又不敢就这样走.又等了很久,王安石才让他入席,果品蔬菜之类的菜都没有准备,那个萧公子心里就有些责怪王安石了.酒过三巡后,先上了两枚胡饼,又上了几块切成小块的猪肉,一会儿就盛饭,旁边只摆着菜汤.萧公子平时非常娇惯任性,这时候也就不再举筷子吃菜了,只是吃了胡饼中间很少的一部分,而饼的四边他动也不动.王安石就把他剩下的饼拿过来自己吃了,那个萧公子很惭愧的告辞了.b.王安石做宰相的时候,儿媳妇家的亲戚到京城,邀请王安石吃饭.第二天,萧氏子穿盛装出席,以为王安石必定会以盛宴相邀.到了中午的时候,觉得很饥饿,但不敢离去.有过了很久,王安石才下令入座.菜肴都不具备.萧氏子心里对这件事感到奇怪.喝了几杯酒,才上了两块胡饼,再上了四份切成块的肉.一会儿就上饭了,旁边只安置了菜羹罢了.萧氏子很骄横放纵.不放下筷子,只吃胡饼中间的一小部分,把四边都留下.王安石把剩下的四边取来自己吃,萧氏子感到很惭愧,便会去了. 【王安石的品质】不屑那些酒囊饭袋的小人,萧氏子虽人品不坏,但似乎是一个嫌贫爱富、阿谀奉承的人,王安石以自己的行动绝妙的讽刺了那些贪名贪利的人,即使对方是自己的亲戚他也不失原则,嗤之以鼻. 【王安石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世称临川先生.抚州临川人(现为抚州东乡县上池里洋村),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大诗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强,受到较好的教育.庆历二年(1042年)登杨镇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的官吏.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文.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宋神宗时宰相.创新法,改革旧政,世称王荆公.文学上的主要成就在诗方面,词作不多,但其词能够“一洗五代旧习”,境界醒豁.今传《临川先生文集》、《王文公文集》.篇二:王安石阅读答案篇三:王安石阅读答案篇四:王安石阅读答案篇五:王安石阅读答案22.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
王安石《读史》诗词阅读答案及赏析1.王安石待客阅读理解的答案

王安石《读史》诗词阅读答案及赏析1.王安石待客阅读理解的答案《读史》是北宋王安石的一首七言律诗。
王安石对现实有清醒的认识,对历史也有着独到的见解。
本篇虽曰“读史”,实为“论史”,表现出拂尘显真、剔除糟粕、吸取精华的史识,达到了很高的思想境界。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王安石《读史》诗词阅读答案及赏析,希望能帮到你。
王安石《读史》诗词阅读原文注:①王安石变法失败后,元祐元年(1086年)2月,朝廷编修《神宗实录》,书中对王安石多有诋毁。
②行藏:这里指一生的经历。
行,出仕;藏,退隐。
③黮黯(dǎn,àn),黑暗没有光线,这里是蒙昧的意思。
④丹青,古代绘画中常用的两种颜色,后泛指绘画艺术。
王安石《读史》诗词阅读题14.中国十分重视记录历史,著名的编年体史书有《左传》和北宋司马光编著的《》,而汉代____ ____编著的《史记》,则是一部___ _____体史书,它采用的体例也为后世“正史”所采用。
15.下列诗句中,与本诗“糟粕所传非粹美”一句的句式结构相同的一项是(3分)A.羁鸟恋旧林(陶渊明《归园田居》)B.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虞美人》)C.江晚正愁余(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D.万类霜天竞自由(毛泽东《沁园春•长沙》)16.在诗中,作者认为史籍难于凭信的原因之一是(3分)A.后人对于历史人物的生平不够了解。
B.历史人物生前可能已经被人们误解。
C.历史人物的品质很难用文字记录。
D.记录历史的人故意隐瞒篡改历史。
17.王安石认为“作史难,须博学多闻”,他曾在《游褒禅山记》感叹“古人”“以其”,所以才能在很多领域有所收获。
18.王安石在诗中感叹“区区岂尽高贤意”,意思是史书中那些琐碎的记载怎么能阐释清楚高尚贤良的古人的思想呢。
你同意诗人的这个看法吗?请结合你的阅读经验阐述。
(6分)王安石《读史》诗词阅读题答案14.(3分)资治通鉴司马迁纪传15.(3分)C16.(3分)B17.(2分)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18.(6分)是否同意诗人这个看法,1分。
《泊船瓜洲》《谒许由庙》《江村即事》《访城西友人别墅》《浣溪沙》等阅读理解答案与赏析

王安石《泊船瓜洲》阅读答案及赏析【阅读理解题目】:泊船瓜洲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1)用“明月”意象表达相思之情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很常见,请另外写出两句这样的古诗句(两句应取自不同诗作)。
(4分)(2)请运用合理的想象将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改写成一个小故事,要求至少用上环境描写、细节描写、衬托手法中的两种,120字左右。
(6分)3.(2分)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眺望已久,不觉皓月初上,诗人用疑问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进一步表现诗人的感情。
4.(2分)传说王安石为用好“绿”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
请你赏析“绿”字好在哪里?【参考答案】:(1)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自梁园至敬亭山见会公》:“相思如明月,可望不可攀。
”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白居易《望月有感》:“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王昌龄《李昌曹宅夜饮》:“欲问吴江别来意,青山明月梦中看。
”赵嘏《江楼感旧》:“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
”(2)(对面的)京口和(这里北岸的)瓜洲不过是在一条横着的江的距离之内,(再远处的)钟山也就只是隔着几重山峦而已。
春风又把(对岸的)江南大地吹绿了,明月啊,你什么时候可以照着我回到(对面江南的)故乡呢?3.思念家乡或急切归乡(2分)4.因为其他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1分)诗中“绿”字将无形的春风化为鲜明的形象,既有色彩又有动感,极其传神。
(1分)5、本诗的作者是宋朝的王安石,诗歌采用借景抒情的抒情手法,借助山、水、明月抒发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王安石《金陵即事》阅读练习及答案(2023年江苏省泰州市中考题)

王安石《金陵即事》阅读练习及答案(2023年江苏省泰州市中考题)
二、阅读理解(共66分)
【一)阅读王安石的《金陵即事①》,完成第6题。
(6分)
水际柴扉②一半开, 小桥分路入青苔。
背人照影无穷柳, 隔屋吹香并③是梅。
【注】①即事:就眼前的事物、情景(做诗文或绘画)。
②扉:一作“门”。
③并:都。
6、(1)下列王安石的诗句中,与本诗感情基调最接近的一项是()(2分)
A.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
《《元日》)
B.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洲》)
C.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书湖阴先生壁》)
D.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登飞来峰》)
(2)本诗通篇写景,似乎不见人,却又处处见人。
结合诗句,说说你见到了怎样的人。
(4分)
答案:
6、(1)C
(2)示例:就全诗来看,诗人是从回到自己茅屋的角度来写的,由远及近,直到走进自家庭院之内。
首句写隔水望见茅屋柴门半开半闭,这是“人”看的结果;第二句写由小桥进入居处,穿过小桥,走近屋前,只见满地青苔,这里的“入桥”,“见青苔”也是人所为;第三句写水边柳树与梅花,柳则背人照影,梅则隔屋吹香,似是有意与观赏保持距离,从而赋予了它们以现实生活中有些羞怯的少女形象。
虽未写人,但都给人有人侧的感觉。
这些都反映了主人的高雅情趣。
王安石诗词鉴赏阅读2020最全全国卷版

王安石诗词鉴赏阅读2020最全全国卷版书湖阴先生①壁二首(其一)王安石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②送青来。
【注】①湖阴先生:本名杨德逢,隐居之士,是王安石晚年退居金陵时的邻居,也是作者元丰年间(1078—1086)闲居江宁(今江苏南京)时的一位邻里好友。
②排闼(tà):推门,撞开门。
闼,小门。
14.下列对诗歌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诗歌前两句写庭前优美的景色,突出了湖阴先生的居住环境干净、优雅、清幽的特点,侧面烘托了主人湖阴先生的高洁形象。
B.诗歌后两句用“护田”和“排闼”两词,表达了对湖阴先生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还体现了诗人在退居时期仍有对高洁清雅品格的喜爱和向往之心。
C.诗歌赞美了庭院的清幽,表达了对湖阴先生生活方式、生活情趣的肯定,也流露了诗人对这种渴望而不可得的生活的无奈和苦痛。
D.诗歌景物描写极具层次,从院内写到了院外,多角度观察,由远及近,既是对主人的赞叹,又写出了山水的情态。
E.诗中虽然没有正面写人,但写山水就是写人,景与人处处照应,句句关合,既奇崛又自然,既经锤炼又无斧凿之痕,韵味深长。
15.诗的后两句采用了哪些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参考答案】14.CD(C项,“无奈与苦痛”情感理解错误;D项,“由远及近”错误。
)15.诗人运用了对偶、拟人、借代的修辞手法,把山水写得有情有趣。
(任答两种2分)“一水”对“两山”,整齐美观,音律和谐。
山水本是无情之物,诗人却运用拟人手法,说水“护田”,山“送青”,水对田有一种护惜之情,山对人有一种友爱之情,化无情为有情,将山水赋予人的情思,构思极其巧妙,令人叫绝。
水环绕绿色农作物,用色彩绿色代替植物,突出了植物的翠绿与景致的优美。
(结合诗句分析两种修辞手法4分)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4.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安石诗文阅读三则及答案
一、阅读课文《伤仲永》(片断),回答下面的问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
1.解释加点的字。
(1)未尝.识书具()(2)指物作诗立就.()
(3)不能称.前时之闻()(4)稍稍
..宾客其父()2.下列加点字用法与众不同的一项是()
A.忽啼求之. B.邑人奇之.
C.不能称前时之.闻 D.于舅家见之.
3.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父/利其然也
D.余闻之也/久
4.翻译下列句子。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5.回答问题。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3)作者为什么要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二、阅读短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诗词改字
王荆公绝句云:“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
复圈去改为“入”。
旋改为“满”。
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
黄鲁直诗:“归燕略无三月事,高蝉正用一枝鸣。
”“用”字初曰“抱”。
又改曰“占”,曰“在”,曰“带”,曰“要”,至“用”字始定。
予闻钱伸仲大夫如此。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1)旋.改为“满”()(2)凡如是.()
(3)始.定为“绿”()(4)凡如是十许.字()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2)吴中士人家藏其草。
3.王荆公即我国朝人,著名的、、。
4.为什么“绿”字比其它字好?请作简单分析。
5.这篇诗话讲的是诗歌创作中的问题,通过诗人的构思过程生动地说明了
6.你还知道哪些诗文“炼字”的故事?请写出来。
三、王安石待客
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①萧氏子至京师②,因谒公,公约之饭。
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③。
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
又久之,方命坐,果蔬④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
酒三行⑤,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⑥数四,顷即供饭,旁置菜羹而已。
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⑦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旁。
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注释】①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
②京师:京城。
③馔(zhuàn):准备食物。
④果蔬:泛指菜肴。
⑤酒三行:指喝了几杯酒。
⑥脔(luán):切成小块的肉。
⑦啖: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
(1)因谒.()公(2)觉饥甚而不敢去.()(3)旁置.()菜羹而已(4)公取自食.()之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
A.方.命坐(才)B.萧氏子颇.骄纵(很、非常)C.惟.啖胡饼中间少许(只)D.其人愧甚而.退(但是)
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3分)
果蔬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
4王安石具有什么品质?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2分)
四(附加阅读题)下面是王安石、苏东坡、司马光等人互相之间评价的语句,你能用现代汉语说出意思吗?
(一)司马光评王安石
好读书,能强记,虽后进投艺及程式文有美者,读一过则成诵在口,终生不忘。
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错意,文成,观者皆服其精妙。
友爱诸弟,俸禄入家,数月辄无……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人莫能。
始为小官,不汲汲于仕进。
”
(二)东坡评王安石
“名高一时,学贯千载,智足以达其道,辩足以行其言;瑰玮之文,足以藻饰万物;卓绝之行,足以风动四方.”
(三)王安石在乌台诗案中为苏轼说情
“自古大度之君,不以语言罪人。
轼本以才自奋,今一旦致于法,恐后世谓不能容才。
……岂有圣世而杀才士乎?
答案
一、1.解释加点的字。
(1)未尝.识书具(曾经)(2)指物作诗立就.(完成)(3)不能称.前时之闻(相当于)(4)稍稍
..宾客其父(渐渐)2.下列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C)
A.忽啼求之. B.邑人奇之.
C.不能称前时之.闻 D.于舅家见之.
3.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B)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父/利其然也
D.余闻之也/久
4.翻译下列句子。
(3)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1)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把他的父亲当做宾客对待),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
(4)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他的父亲以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5.回答问题。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他幼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第二阶段是十二三岁时的方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是又过七年后,他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
从道理上说,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5)作者为什么要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为后文议论铺设了充分的基础。
二、答案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1)旋.改为“满”(随即)(2)凡如是.(这样)
(3)始.定为“绿”(才)(4)凡如是十许.字(左右)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风吹绿了江南两岸的春草春树,什么时候明亮的月亮才能照耀我回到故乡去呢?
(2)吴中士人家藏其草。
吴地有个读书人家里收藏了王安石原诗的草稿。
3.王荆公即王安石我国宋朝人,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4.为什么“绿”字比其它字好?请作简单分析。
“到”不好,太生硬。
“过”不好,让人感觉春天一下子就消失了。
“入”不好,描写不妥当。
“满”不好,风是无形的,不可用满形容。
“绿”好在将春风写活了,给人的感觉是由于春风的吹拂,江南大地一下子春色满园,春光无限。
5.这篇诗话讲的是诗歌创作中的“炼字”问题,通过诗人的构思过程生动地说明了一字的改动可以使诗中的境界变得更加鲜明。
三、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
(1)因谒.(拜见、拜访)公(2)觉饥甚而不敢去.(离开)(3)旁置.(放、摆)菜羹而已(4)公取自食.(吃)之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理解错误
..的一项是(.D)(2分)
A.方.命坐(才) B.萧氏子颇.骄纵(很、非常)C.惟.啖胡饼中间少许(只) D.其人愧甚而.退(但是)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3分)
果蔬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
菜肴都没有准备,那人心中已经对此感到奇怪了。
4.王安石具有什么品质?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2分)节俭,不铺张浪费(2分,意思符合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