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武举创立对中国武术发展的影响
中国功夫历史概况

中国功夫历史概况Posted on 2009-08-04 by1、中国功夫的历史中国功夫也称中国武术。
武术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搏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国人民长期积累起来的一宗宝贵文化遗产。
武术缘起于中国远古祖先的生产劳动。
人们在狩猪的生产活动中,逐渐积累了劈、砍、刺的技能,这些原始形态的攻防技能就是武术技术形成的基础。
武术萌芽于原始社会时期。
氏族公社时代,经常发生部落战争,因此在战场上搏斗的经验促进了武术的萌芽。
武术成形于奴隶社会时期。
夏朝建立后,经过连绵不断的战火,武术为了适应实战的需要进一步向实用化、规范化发展。
商周时期,产生了太极学说,从此奠定了中国武术的体系。
武术发展于封建社会时期。
秦汉时,盛行角力、击剑,还有“刀舞”、“力舞”等。
唐朝时开始实行武举制,对武术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宋元时期,以民间结社的武艺组织为主体的民间练武活动蓬勃兴起。
明清时期则是武术的大发展时期,流派林立,拳种纷显,形成了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拳等主要的拳种体系。
到了近代,武术逐步成为中国近代体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1927年,在南京成立了中央国术馆。
1936年中国武术队赴柏林奥运会参加表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术得到了蓬勃发展。
1999年,国际武联被吸收为国际奥委会的正式国际体育单项联合会成员,意味着武术即将成为奥运项目,意味着“把武术推向世界”的雄伟目标的进一步实现!2、中国功夫的特点第一,寓技击于体育之中。
武术作为体育运动,在技术上仍不失攻防技击的特性,但又将技击寓于搏斗运动与套路运动之中。
第二,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民族风格及广泛的适应性。
既究形体规范,又求精神传意、内外合一的整体观,是中国武术的一大特色。
3、中国功夫的作用第一,提高素质,健体防身。
第二,锻炼意志,培养品德。
第三,竞技观赏,丰富生活。
第四,交流技艺,增进友谊。
4、各种功夫举例:猛鹤拳、形意拳、米组拳、戳脚翻子拳、八卦掌、八级拳、查拳、大悲拳、大鸿拳、峨嵋铁臂金刚捶、花拳、临清潭腿、劈挂拳、三皇炮捶、太极拳、螳螂拳、通臂拳、意拳、咏春拳等等中国传统武术中国武术如同浩瀚大海,深不可测,门派拳种,枝繁叶茂,穷毕业生精力能得其九牛二虎之一毛,已属不易。
浅析中国传统武术社会功能的嬗变

浅析中国传统武术社会功能的嬗变论文关键词:传统武术社会功能嬗变论文摘要:中国传统武术是我国众多宝贵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在其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呈现着各种各样的功能。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传统武术的社会功能被不断的认识开发,在新的时期展现了不同的社会功能。
文章从武术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功能来阐述中国传统武术的嬗变,并从中分析产生这一嬗变的原因。
1前言传统武术是我国宝贵的文化财富,贯穿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是在历史浸染下积沉而成的“民族瑰宝”,是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也是中国武术的根和魂。
传统武术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不仅形成了多样化的运动形式和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它所蕴含的社会功能也在不断变化。
研究中国传统武术社会功能的嬗变对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武术以及增加其社会功能效益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传统武术及其社会功能定义的界定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和规模、范围的思维形式,是对事物进行判断、推理的逻辑起点。
因此,只有对中国传统武术的概念分辩清楚,才能对其社会功能的理解更加深刻。
传统武术是与现代竞技武术相对而言的,中国武术的发展使得部分武术套路成为竞技武术的内容,而中国传统武术是在农耕文明背景下形成发展的,依托民间人群的传播,以功法、套路、散手为主要练习内容,以提高技击能力,并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身体运动。
嬗变:《辞海》中有演变、锐变的解释。
《汉书》中有“行气转续变化而嬗”的解释。
可见嬗变是指事物的演变、锐变、变化。
它具有时间性和空间性。
故“中国传统武术社会功能的嬗变”可解释为:在一定时期内由于社会需要及传统武术技术的自身矛盾运动,使其社会功能的特质属性发生迁移和变化的过程。
3传统武术社会功能的嬗变3.1政治功能3.1.1古代传统武术的政治功能在人类发展史中,传统武术作为一项特殊的军事项目,它所表现的社会功能首先是政治功能。
在我国古代的朝代中,传统武术是统治者实现其政治权利、维护巩固其政权、对外扩张的重要方式之一,因此它的政治功能是为其政治需求服务的。
武术在唐朝的发展

唐朝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快速发展的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处于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成为当时世界文明的中心。
而这也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武术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为武术的传承和发扬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1宫廷武术的发展唐朝是宫廷武术表演的高峰时期,唐玄宗即位当年就下了两次敕令,规定“散乐巡村,特宜禁绝”;唐,崔令钦《教坊记》序言中说:“玄宗之在藩邸,有散乐一部,戢定妖氛,颇藉其力。
及膺大位,且羁縻之。
”唐玄宗手下的艺人曾为他的武装政变冲锋陷阵,事成后因为这些艺人不凡的武艺本领,他恐怕这些艺人会在民间成为不稳定的因素,而威胁到他的政权,所以下令规定只能留在宫廷之中,同时这也侧面反映出了当时的朝廷对武艺训练和表演的重视程度之深。
以角抵为代表的比武活动在唐朝时期十分的盛行,是当时娱乐、表演项目之一。
角抵其实跟现在的相扑、摔跤基本相同,就是双方裸袒相搏直至决出胜负,角抵是当时比武方式的一种,供当时的君臣、妃嫔们观赏游戏之用。
“安史之乱”之后,大量宫廷艺人流入民间,宫廷武艺从此走向衰落,而民间武艺开始兴盛。
2军事武术的快速发展2.1武举制的建立唐朝建立的武举制和实行的府兵制,说明了当时中央王朝对军事武术的重视,非正式的武举制度,从隋朝时期已经开始,其正式建立是在女皇武则天当朝执政之时。
武举制是国家为了保卫领土,保护国民的安全和财产而建立的,唐朝时期实行科举考试制度,并用考试的办法来选拔武勇人才,通过一定的手段而选出英勇善战的勇士,即“武举制”。
武举的内容有长跺、马射、马枪、步射、平射、筒射、翘关、负重、身材相貌以及语言,并且这些考试项目,每一项都有明确的考试标准,武举考试既有作战的实用技能,也有基本的身体素质,标志着对武士的要求趋于全面。
这使得武术的内容更为规范化、统一化和多样化,而社会各个阶层的人在有了统一规范的标准之后,更能激发出习武热情,积极地加入到习武的大队伍之中。
在军事武术得到发展的同时,这本身也推动了武艺的普及和提高,促进了武术的推广,唐代实行武举制约七八十年,为统治阶级选拔了不少武艺人才,给勇敢者提供了一个展现自己的空间。
“武举制”之启示

“武举制”之启示文章采用了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分析了武举制的历史意义以及给我们陷于困境的传统武术发展的启示,从理论上提出传统武术的传承人制度建设的对策,为发展传统武术在制度上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标签:武举制;传统武术;传承人制度一、武举制的历史意义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五千年辉煌灿烂的历史,创造了大量的、令我们引以为自豪的人类文明。
武举制也是中国创造的一项人事选拔制度,武举制是中国在军事上选取武官的又一个创举。
武举制对我国军事、文化、教育、政治、社会进步和其他许多领域都产生了非常显著的影响。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武科举的科举考试客观上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播。
在封建国家的文化传播上,武科举考试制度也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第二,武科举考试以成绩取人,调动了庶族中小地主子弟学习的积极性。
武科举考试制度激发了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青壮年不断求得武学知识的欲望。
因此,对于普及武学经典文化教育、倡导传统中华文化学习,武举制发挥了文化传播的重要作用。
第三,武举制的创立,是封建典章制度史上的大事,它完善并发展了古代官员选举制度,健全、规范了武官选举制度。
武科举提倡公平竞争,打破世袭常规,适应了历史的要求。
总而言之,武科举考试制度将习武、读书、应试、做官联系成一体,使培养人才和选拔任用人才有机地结合了起来,使武科举人选更加标准化、规范化。
武举制不仅克服了陈旧的、单纯以封建道德品行和家世门第录取人才的偏向,更重要的是,武举制建立了一整套统一的内容、标准、程序、步骤,有利于评判的标准化和客观化,也就是无形中规范化了封建科举时代的考试选拔军事官员的制度。
二、武举制给传统武术发展带来的启示武举制是我国封建王朝选拔军事人才的一种制度,最终目的是为了统治者服务的,但是武举制在它的施行过程中,无疑给武术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也让我们得到这样的启示:提高传统武术的练习热情或是传统武术得到发展这样的史实不是武举制的最终目的,但是让我们现代人看到了武举制可以促进人们对传统武术练习的热情的史实。
武则天开创武举制度的动机及其影响

武则天开创武举制度的动机及其影响作者:隆承宏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4年第11期摘要通过文献资料法,对大周武举的建立动机及其影响进行了论述。
大周武举是唐代体育文化创新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当时及后世各朝的世风、武艺、军事、科举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唐代大周武举动机影响中图分类号:K242 文献标识码:A《唐会要》第五十九卷记载:“长安二年正月十七日。
”敕;天下诸州,宜教武艺,每年准明经,进士贡举例送。
《资治通鉴》长安二年春,正月,乙酉,初设武举。
武举制度在我国历史上对推动体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的武举制度隆重登上了历史舞台。
1武则天开创武举制度的原因1.1政治方面载初二年(公元691年)七月,法明等撰《大云经》四卷,说武则天是弥勒佛化身下凡,应作为天下主人。
两京诸州各置大云寺一所,将佛教的地位提高在道教之上。
傅游艺率关中百姓九百人上表,请改国号为周,赐皇帝姓武。
于是百官及帝室宗戚、百姓、四夷酋长、沙门、道士共六万余人,亦上表请改国号。
武后准所请,改唐为周,改元天授,尊号圣神皇帝。
武则天正式称帝而登上历史舞台。
但是政治环境看似平静实则汹涌。
在武则天废中宗,立豫王李旦为睿宗继续临朝称制时。
以徐建业为首,打出拥护唐朝李氏的旗号,在扬州起兵,反对武则天掌权,一度攻下润州(今江苏镇江)。
武则天坚决武力镇压,将叛乱事平定。
博州刺史琅邪王李冲垂拱四年(688年)八月于博州举兵。
豫州刺史越王李贞起兵豫州(今河南汝南)呼应。
武则天分遣丘神勣、魏崇裕击之。
琅邪王李冲起兵七日败死;九月,越王李贞兵败自杀。
武则天想尽除李氏诸王,使周兴等审讯之,迫黄国公李撰、东莞郡公李融、常乐公主等自杀,亲信等均被诛。
1.2军事方面它是当时国家军事征伐的一种需要。
贞观末年,高宗时,吐蕃、突厥相继为患,朝廷曾多次诏令五品以上官员及诸州牧守荐举武将。
同时,唐王朝经过几十年的和平生活,以文入仕受到重视,尚武之风逐渐丧失,出现了“人之忘战”的现象,府兵战斗力大为减弱。
唐代武举制与武术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作者简介 : 闫学荣( 1 9 8 0一) , 女, 山 东潍坊人 , 讲师 , 硕 士, 研究方向为武术文化。
2 0 1 3年 7月
湖北第二师范学 院学报
J o u na r l o f Hu b e i Un i v e r s i t y o f Ed u c a t i o n
J u 1 . 2 0 1 3
Vo 1 . 3 O No . 7
第3 0卷第 7期
唐 代 武 琴 利 武 术 支 化 心 价 值 观 的 系
唐代武举 制 也产生 了极 其深 远 的影 响 。 二、 武 举 制体 现 出 了武 术 所 特有 的威 仪 、 勇、 仁等
核心 价值 观
1 . 威仪 。武术 文 化的核 心价 值观 在传统 哲学 理念 中主要体 现 的 是 “ 威仪观” 。“ 威” 是君 子的容貌 、 举 止、 气 度令 他 人 敬畏 , “ 仪” 是 君 子 的 言行 举 止 足 以令 他人 效法 。 “ 威仪” 是 君 子 人 格 展 现 出来 的 一 种 理 想
闫学 荣
( 贵 阳 中医学 院 体 育部 , 贵阳5 5 0 0 0 2 )
摘 要: 唐代 武举制在 中国武术发展 史上具有划 时代意义 , 是唐代 尚武文化 的载体和 重要推动 力。本文 以唐代 武举 制及
武术 的发展为研 究对 象, 对武举制与武术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关 系进行深入分析。
中 国历史上 每一 阶段 的文化 , 都 有 着 与其相 对 应 的, 并 为 当时社会 普 遍认 同 的核 心 价 值 观 。哪一 个 朝 代 发展 自己的核 心文 化 , 其 凝 聚力 、 生命 力 就 强 盛 , 反 之则 , 人心 涣散 , 衰落退 化 。唐代 武举 制与 武术文 化 的 核 心 价值观 有着 密切 的关 系 。武 术文化 的核 心价 值观 是唐代 和谐 安定 社会 的精 神 动 力 , 它 所特 有 的仁 、 威、 勇等 观念影 响 了武举 制 的文 化 内涵 和 表 现形 式 ; 而唐 代 武举 制是 武术 文化 发 展 的重要 推 动 力 , 提 高 了 武术 的文 化价 值和 社会价 值 , 二者在 一定 程度 上相互 促进 、
卢飞宏:武术家也应该是思想家

武术家也应该是思想家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以中国文化为基础,以技击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搏斗的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技艺。
它不仅包含了技术和战术的训练,还融合了中国古典哲学、教育学、中医学、军事学、伦理学、宗教学、文艺学、社会学、民俗学、体育学、美学等多种传统文化思想和文化观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整个中国文化的基本面貌,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民族特色。
武术源于中国而属于世界,属于体育而高于体育。
武术并不是一般的体育运动,它脱胎于古战场搏杀技术,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
它是以内外兼修、术道并重、注重武德教育为鲜明特点的,以攻防格斗技术为核心的人体运动形式,既有技击防身自卫功能,又具有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益寿延年作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一个独具民族风貌的系统性功夫修炼体系。
武术运动比其他任何体育项目更富历史、哲理、科学、实用与艺术性,最能体现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东方智慧。
武术发挥着巨大的运动价值和文化价值,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精神标识,彰显出武术所承载的和平、发展、公平、正义等全人类的共同价值。
武术有悠久的历史,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人类的生产活动、社会活动和宗教意识,是先辈们与大自然作斗争和在冷兵器时代战斗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项运动项目。
作为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生存技能,中国传统武术伴随着中国历史与文明发展,走过了几千年的风雨历程。
武术不仅是维护自身安全和权益的手段,更是提升个人精神境界的重要途径,成为维系这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魂和承载中华儿女基因构成的魄。
武术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和价值,拥有独特的综合素质教育功能,上武得道,平天下;中武入喆,安身心;下武精技,防侵害。
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崇文尚武的民族,对合格人才的培养是要求文武兼备,德艺并重的。
历史传承的“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的要求和愿望,就是对武术功能价值和精神体现的真实写照。
武术在发展过程中,受中华文化的影响,同时受一定地域文化的影响,其文化具有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武术的起源是什么?中国武术的由来及其发展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武术的起源是什么?中国武术的由来及其发展导语:武术的起源:武术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的产生,缘起于我国远古祖先的生产劳动。
人们在狩猎的生产活动中,逐渐积累了劈、砍、刺的技能。
这武术的起源:武术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的产生,缘起于我国远古祖先的生产劳动。
人们在狩猎的生产活动中,逐渐积累了劈、砍、刺的技能。
这些原始形态的攻防技能是低级的,还没有脱离生产技能的范畴,却是武术技术形成的基础。
武术作为独立的社会文化现象,是同中华民族文明的产生同步的。
武术萌芽于原始社会时期,成形于奴隶社会时期。
夏朝时,武术进一步向实用化、规范化发展。
商代出现了武术训练的重要手段--田猎,商周利用“武舞”来训练士兵,鼓舞士气。
相传在周时期出现了一部中国武术史上重要的著作《周易》,亦称《易经》,这本书涵有很丰富的哲学思想,对我国养生学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其“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产生了太极学说,从此奠定中国武术体系。
进入春秋战国以后,诸侯争霸,都很重视武术在战场中的运用。
在这时期,剑的制造及剑道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武术发展于封建社会时期。
秦汉以来,盛行角力、击剑。
随着“宴乐兴舞”的习俗,手持器械的舞蹈时常在乐饮酒酣时出现。
唐朝以来开始实行武举制,对武术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武术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已相当具有影响。
宋元时期,以民间结社的武艺组织为主体的民间练武活动蓬勃兴起,由于商业经济活跃,出现了浪迹江湖,习武买艺为生的“路歧人”。
明清时期是武术大发展时期,流派林立,拳种纷显。
拳术有长拳、生活常识分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 NO.1,2013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JO UR NA L OF YU N NA NI N ST I TU T E OFS O CI A L I S M 288唐代武举创立对中国武术发展的影响 罗文富1 丁先琼2 孙志荣1 (1.昆明卫生职业学院 公共基础部体育教研室,云南 昆明 650600; 2.云南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2) 摘 要:本文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法,对唐代武举的创立历史背景,对中国武术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
分析认为:唐代武举的创立与当时的诸多历史原因有关,其创立在发展古代武术教育的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由于其自身只用来选拔军事人才,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又制约着武术的发展。
关键词:唐代武举;中国武术;发展;影响 作者简介:罗文富(1986- ),男,彝族,云南省临沧市凤庆人,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学硕士,昆明卫生职业学院体育教研室教师,研究方向:大学体育教学与民族体育; 丁先琼,(1969- ),女,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田径教学理论与实践与民族传统体育。
中图分类号:G81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811(2013)01-0288-2 在我国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唐朝是一个非常开明、进步,同时也是创新的时期,对以后的各朝的封建社会的发展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唐朝在科学、教育、体育文化等方面都有创新,而体育文化主要表现在创新、组织、项目、器材等方面。
唐朝贵族对蹴鞠、步打球非常钟爱,对民间的该项活动的传承起着非常积极的引导作用。
武术在运动的真谛上,其实也属于体育范畴。
在唐朝得到皇族和民间得到非常的重视,武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的产生,起源于我国远古祖先的生产劳动。
其传承发展随着人类的进步而进步,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唐代开始实施武举制,对武术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由于当时的武举制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着武术的发展。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通过对唐代武举制度的文献资料查阅,分析唐代武举制度产生的历史原因,历史背景,并对唐代武举制度对中国武术发展的影响作进一步分析讨论。
(二)研究方法:查阅文献资料法,阅读了有关唐代武举制度的创立和有关中国武术发展的文献资料,分析唐代的武举制度产生的原因以及对中国武术发展的影响研究。
二、结果与分析 (一)唐代武举产生的各种原因 在我国封面建设中,武举有1200年历史,也是历朝历代科举制度的一个科目。
武举制度是我国第一个武则天设立的,起于公元702年(武则天长安二年),废于公元1901年清末(光绪二十七年),在我国武术界、体育界的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一席。
(1)武举制度是武则天政治革新的一个方面 武则天曾是唐朝第二代皇帝唐太宗的才人,儿子李治与才人有染,后来李治当皇帝也就是后来的唐高宗,李治身体多病,朝政权利逐渐落到武则天的手上。
唐朝沿袭隋朝的文科选官制度,但是每年高中的人数非常少,少则几人,多则也就几十人,同时局限的也是只是文官。
唐高宗中期以后,武则天为了加快夺权,积极酝酿武举制度,虽然没有明文规定创建武举制度,但是“以武选人”的逐渐成为选人的一种私下方式。
武则天统治前期,武则天长安二年,为了稳固她的统治,开创了武举制度,从而扩充他的军队统治基础,壮大他的人才队伍,同时也削弱了李氏皇族的力量。
(2)武则天创立武举是选拔军事将帅 唐太宗末期以来,随着前期开创大唐的武将逐渐去世,朝代内武将极为缺乏。
唐高宗、武则天执政以来,唐朝各边疆少数民族越来越不安分,吐蕃、突厥连年对唐朝的边疆进行骚扰。
朝廷为了加强对边疆的控制,多次诏令各地官员向朝代举荐军事人才。
唐高宗末期和武则天时期,唐朝经历了几十年的安定,尚武之风逐渐缺失,崇尚文学之分日趋严重,国民大多出现了“忘战”的现象,政府军队的战斗力可想而知,日趋减弱。
唐高宗公元660年(显庆五年)后,为了充足兵源,唐朝政府采取了一些强制手段,即用暂时的、不定期的差发来维持兵源,从而解决了当时边疆兵源枯竭,保护都城的具体方面问题。
后来朝廷又开了募兵制的先河。
在府兵制的废弛、没落的过程中,募兵制逐渐的形成并,唐朝朝廷为了发展募兵制,在民间选拔各类军队人才,朝廷在各州府辖区内都选拔部分武术人才,长期以后,这样,乡贡武举制度逐渐形成。
(3)武则天创立武举私人因素探索 武则天执政以后,改国号,杀皇族,惹怒了当时的皇族、贵族;无论是从道义上还是从当前几百年的封建社会来看,武则天是第一个女皇帝,前所未有,必然遭到一些复古派的反对。
其中以李唐皇族的反对声音最大,越王李贞在博州、琅娜王李冲在豫州分别起兵反叛朝廷,这都对武则天的皇位产生了一定的威胁。
与此同时,武则天为了培植亲信,不惜高官厚禄,金钱美女笼络四方豪杰人才。
这为除掉反对势力,拱卫其统治,从而创建了武举制度。
总而言之,武则天创建武举人制度不仅是当时正值、军事和自身的需要,也对以后朝代在科举制度完善上提供了一种方式,从历史潮流上来,这是历史的必然。
(二)唐代武举对中国武术发展的影响武举,顾名思义是在武术造诣上的选择,在当时一般以擒拿为主,而不是现在的表演、花式类型的。
因此,武举也是武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的武术网络出版时间:2013-04-10 14:16网络出版地址:/kcms/detail/53.1133.D.20130410.1416.194.html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 NO.1,2013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J O U R N A L O F Y U N N A N I N S T I T U T E O F S O C I A L I S M 289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但是,武举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武举制度也存在这许多的缺点和消极性,这些方面也制约这中国武术的发展。
1、武举制度的创立对我国武术发展的推动作用 唐代武举制度的创立,是社会发展的产物,由于朝廷非常重视行伍出身,这极大的推动了武术在民间的留传,也开创了武术发展的新局势。
武举制度的创立,极大的吸引了民间习武人士的发展,他们愿意为朝廷效命,不仅壮大了朝廷军事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的稳定提供了一个平台,使得各类人才也得到了较好的安置。
唐代武举制度的创立,提高了当时武术的社会地位。
武举制度的设立是我国封建社会选官制度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为习武入仕提供了一条门路,扭转了当时社会轻武重文的社会风气,开创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以来,国人文弱之风,为以后的开元盛世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唐朝创立武举制度后,在全国重视武术的潮流下,全国各地的武学基地学堂也相继建立,从地区到中央各类各级学堂都建立较为缜密的武术教育体系。
这期间也有很多教员还是很重视武术教育,没有纯粹以武入仕为目的,更需要加强武德教育。
武学建立以后,武术教育与武举考试得到一次亲密的接触,两者不但得到发展,而且从此联系在一起,习武之人,首先要讲武德,这也留传至今一千多年。
同时,武学教育的针对性极强,武举考试中所考的便是学校所教的,也是学生们所学的。
这种教与学、学与考相统一的教育制度,对武术教育事业的规范化、系统化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说,武举制度的确立不仅促进了武术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且对武术的发展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为武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2、唐朝武举制度对当时边疆藩属国的影响 唐代武举制度的创立,促进了我国封建社会武术教育的发展。
唐朝的武举制度的设立,还对当时附近藩属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唐朝初期,唐太宗被尊为“天可汗”,我国的东北、西北、西南边疆地区有需要藩属国。
当时的唐朝宗主朝廷的武举制度也对周边地区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其中有当前的韩国和朝鲜的跆拳道,日本的武士道,泰国的泰拳、蒙古的摔跤、中亚等国的柔道等也受到我国唐朝以及以后各朝各代影响,无论在招式还是理论上面都能在现在的中国武术中找到影子。
因此,长期以往,我国与邻邦地区的武术交流也逐渐增多。
也从侧面加强了我国武术的发展。
3、唐代武举制度自身的局限性对中国武术发展消极影响 唐代武举制度自身的局限性和消极性是由它本身的产生而产生的,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当武术的发展而日渐显露出来,严重制约了武术的发展。
其一,唐朝的武举制度创新是科举制度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单独的江湖比武比赛,它是选拔人才的一种形式,因此在武术搏斗的过程中也有明确的规定,并不是战场上以搏杀对方为目的。
同时在武举选拔过程中,为了体现社会道德,一般不使用暗器等手段,而是双方硬拼。
此外,武举制度几乎把所有习武之人的注意力都吸引到考试上来,使人的聪明才智全部用来应付武举考试,导致人们在武术技术与理论方面都缺乏必要的创新,阻碍了武术的多样化发展,进而制约了武术拳种和流派的形成。
其二,唐朝当时设置武举最主要目的是为军事需要。
这期间一些不好的手段遭到社会的错误认识,譬如有些暗器、下毒、武器打造、武功秘籍等方面,极大的偏离正常的武术发展轨道,也与当时军事需要事与愿违。
当然,不可否认的事,武术确实军事壮大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是封建社会冷兵器时代一个军事将领必备的基本素质。
但是从武术的真谛来看,一个战功卓著的将军并非一定是一个武术家,将军才能的体现不仅仅体现在武术方面,而战功赫赫的将军在对军事能力的评估方面,除武艺外,还包括排兵布阵、决策判断等各个方面综合的能力。
最后,唐代武举制度的创立使大多人只注重搏斗实战技术,对而武术理论方面非常少,这与当前封建社会搏斗、戍边、保卫边疆的有非常重要的联系。
这也导致了当前武术搏斗技术与理论不能同步发展。
当时的武举制度在创立之处并不是非常见效,前些年对武术的搏斗技术不是很厉害,都停留在一般的战事需要,很多民间对习武之风并不是很认可。
随着时间的变迁和朝廷的历年来的重视,同时习武当前也是一条出路之后,而武将往往能比文官更具有一些权利,在物质利益和社会舆论的吸引下,越来越多的人走上了习武从官的道理。
尽管如此,这批习武从官的人中,真正从事武学研究和造诣的非常的是,利益严重的束缚了他们的思想,导致了武学理论的研究非常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武术理论发展的步伐。
三、结论唐朝武举制度的设立,对以后各朝各代的人世风情,政府管理、武术艺术、军旗、科举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通过对唐朝武举制度的创建,结合当前体育改革、娱乐健身等社会风气具有较深刻的借鉴意义。
在各类各级学校、军事类院校招生考试中都加入了体能测试和体检的报告,是从根本上改善过敏综合素质的体现。
了解武举制度对中国武术产生的影响,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武术的发展历史。
参考文献: [1] 陈小龙,张宝强,鲁江.代武举的创立及其影响[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07. [2] 王圣洪.唐朝武举制度的创立[J].闽江学院学报,2004,06. [3] 李胜恒,万斌杰,董植寿.论武举制度对我国武术发展的影响[J].搏击·武术科学,2007,4. [4] 李英,杨爱华,陈恳.唐朝武科制的社会学分析[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6,25(4).责任编辑:杨 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