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古诗两首2
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24、古诗两首《江雪》课件

节奏
江雪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1、“千山” “万径”指什么? 很多山,很多小路。 2、请同学们观察课文插图,在图上 找出鸟与人的踪影。 鸟飞绝 人踪灭 3、读读诗句,你体会到什么? 严寒 寂静 冷清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坚强、顽强不屈、凛然无畏、傲岸清高、坚韧不拔、毫无 畏惧、不怕困难、迎难而上 )
题解
“江雪”,顾名思义是指江上的雪。
由此可以看出本诗的创作季节是冬季,给人一种寒 冷凄凉的感觉。
(创作背景:柳宗元21岁中进士,当时国政治治腐败黑暗, 柳宗元和几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人,立志改革腐败的政治,救 国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却遭到皇帝和权臣的反对迫害,被 贬到永州,当时的永州非常偏远,极度贫穷,柳宗元无职无 权,无能为力。他想到自己报国的崇高理想不能实现而又无 人理解,心里非常难过,非常悲愤。《江雪》这首诗,就是 在这个时候、这种情况下写的。 )
一个寂静而又凄凉的世界。千山不见飞鸟,万径不见 人影,江中不见游鱼,只有一只小船和一位老人。
同学们,你们感受过孤独寂寞吗? 那是什么时候? 在人鸟绝迹、大雪纷飞的寒冷 江面上,一个孤独的老人独自 垂钓,给人怎样的感受呢? 你觉得这位老人有着 怎样的精神品质?
顽强不屈
顽强不屈
1.在这样一个大雪纷飞、天寒地冻的日子里, 没有飞鸟,不见行人,渔翁为什么不呆在 家中取暖,偏要出来钓鱼呢? (根本:这位渔翁生活贫困,为了生存,不得不出来钓鱼 ) 2.尽管渔翁的心情孤独寂寞,但是他有没有 被贫困吓倒?有没有被寒冷征服?从渔翁 身上你看到了一种写古诗; 2、收集几首柳宗元的诗, 跟小伙伴分享。
四年级上学期语文资源与评价参考答案

1.老师,您好!三、1.情不自禁2.崇高3.真理七、1.比喻、美好、神圣2.教师、教学成果、教师的心血、学生2.但愿人长久五、1.欢、合、晴、缺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美好的样子;美好的月色3.但愿美好的感情常留人们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3.古诗两首三、1.和谐,协调;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
2.出发;前往;诗人乘船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
诗人想念友人却又见不到,只能怀着依依惜别的情思,顺江前往渝州。
四、1.唐、刘禹锡、白银盘、青螺2.唐、李白、月映清江、秋夜行船时思念故乡和友人、洞庭、峨眉、平羌、清溪、渝州。
聚沙成塔1.湖南、二2.四川、佛教3.瞿塘、巫、西陵4.秋天二、曲、片、把、张、串、滴、条、件、股三、1.好奇地看着这个世界。
2.无数颗闪亮的钻石。
四、1.更红更娇、更甜更好2.穿红袄、披紫袍、乐了、烦恼、笑了、在心灵酿造、苹果、葡萄、玉米、高粱、颜色第一单元检测六、1.(1)矇眬、现实(2)强壮、奇异 2.太阳落山了、太阳的身影消失了、晚霞已经消失了、分段略 3.略4.龙、森林、仙鹤、老头儿、小男孩5.(1)√(2)√(3)√6.略7.略5.天安门广场五、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人民大会堂、中国国家博物馆,方位、北端、中央、南端、东西两侧6.徐悲鸿励志学画五、1.外国学生语言中流露出对中国人的蔑视;外国人对中国人的歧视和偏见;有骨气的中国人 2.结合徐悲鸿的做法论述(二)1.震动而惊讶2.当他看了徐悲鸿的作品后,被徐悲鸿的高超画技所震撼。
7.虎门销烟四、1.1839、6、30;虎门寨;23;二百多万;大海之中2.震惊中外;先;撒;再;抛;然后;倒(1)顿时,销烟池里像开了锅一样,“咕嘟咕嘟”直冒泡,散发出股股难闻的气味。
24古诗两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4古诗两首(第二课时)
教学
目的
1、知道诗的大致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感受杭州西湖的美,增强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
重难点
1、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古诗问文高度概括、精练含蓄的特点,以及时代的变迁,造成了学生理解上的困难。
教具及多媒体课件
插图
教
学
过
程
师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激情导入
1、用一个词来形容荷花或荷叶。(课件出示:荷花、荷叶)
2、同学们说得多美呀,我们一起去西湖看一看吧。(课件出示:荷花录象)
看到这么美的景色你最想干什么?
一千多年前的南宋大诗人杨万里和你们一样看到那么美的荷花,作了一首诗,脍炙人口,传诵至今,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出示:古诗)
二、学习古诗
1、自读古诗,读正确。
七、这些诗是我们古代先辈为我们留下的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今天也来学学古人,用我们自己手中的笔,来夸夸我们的杭州西湖,写一两句诗。老师已经拍下了几张西湖的照片,一起来欣赏。(课件出示:照片)
选其中的一幅照片写,五言或七言都可。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反馈交流。
八、总结:愿我们杭州西湖越来越美。
4、整首诗美美的,又带有一丝淡淡的离愁的读一读。(配乐)
5、背下来行吗?试试吧!
今译毕竟是西湖六月天的景色,
风光与其它季节确实不同。
莲叶接天望不尽一片碧绿,
阳光下荷花分外艳丽鲜红。
五、以前也曾学过一首写荷花的诗是什么?(课件出示:小池)]
1、这两首诗有什么不一样?
2、你喜欢那一首,为什么?
六、西湖是世界闻名的风景旅游胜地,自古以来,描绘西湖美景的诗很多,你知道的还有哪些?
24 古诗两首

24、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了解诗句的主要内容。
3、通过朗读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通过朗读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方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教具准备:录音机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元日》。
课时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认识生字23个。
3、理解诗句内容,感受诗句中渲染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气氛。
教学进程:一、导入活动:1、学生们,十二月份结束了,我们将迎来新的一年。
新岁月的第一天是什么节日?2、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1、初读课文⑴、指导看书上的插图,问:这篇课文图上有什么?⑵、出示小黑板上的诗句,指定学生读。
⑶、全班齐读。
⑷、出示生字5个,(开火车读)爆屠曈换符⑸、出示生词,同桌读。
爆竹屠杀苏醒交换符号2、熟读课文,理解诗句。
⑴、学生自由读诗句。
⑵、小组讨论:“说说你知道哪句诗的意思?⑶、指名说。
⑷、全班齐读全诗。
⑸、分组接背诗句。
⑹、指定学生背诵。
⑺、小组比赛,哪组背得好。
⑻、同桌互相背。
三、作业布置: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户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学习《江雪》课时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江雪》。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理解诗句,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进程:一、谈雪激趣入课题同学们,你们见过怎样的雪景?你们看见过在漫天大雪里钓鱼的情景吗?诗人柳宗元就看到了这样的情景。
(出示雪景图)二、初读感知,想像画面1、听老师配乐朗读,尽可能在脑海中想像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2、轻声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想像画面。
3、指生朗读。
4、说说你脑海中的画面有些什么,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三、进入情景,自主学习1、对于这首诗,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
24古诗两首 六月二十七日

醉书:喝醉酒时所写。
翻墨:指黑云笼罩,翻滚如墨。
遮:遮蔽,遮盖。
白雨:雨很大,看过去白花花的。
跳珠:雨水打在船上,溅起的雨滴像乱蹦乱跳的珠子。
卷地:大风翻卷着从地上吹来。
水如天: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连成一片。
1、自读朗读,读准字音,提出疑问。
2、引入诗题: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写的一首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看看他是怎样写夏日忽雨忽晴的天气的。(板书并领读课题,注意停顿)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 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3、读了这个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知道“六月二十七日”是写这首诗的时间,此时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经常回有阵雨或雷雨出现。地点在望湖楼。)
1、思考并讨论:
1)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的是什么?
2)我们可以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3)这首诗哪些地方用了比喻?
4)名句赏析——“白雨跳珠乱入船。”
这首诗歌,作者描写了自己在望湖楼上饮酒时所见到的西湖山雨欲来和雨过天晴后的景色。作者先从暴雨临前写起,其景象是天上黑云翻滚,就像浓浓的墨汁在天边翻转,远处的山巅在翻腾的乌云中依稀可辨,这个时候,如注的骤雨就已经来到。大雨裹挟着白色的雨点砸在船上,水花四溅,仿佛千万颗珍珠,从天上倾倒而下。正在人们感受暴雨的壮观场面的时候,一阵狂风席地卷来,一下子吹散了乌云和大雨。云开日出,望湖楼下水面平静如镜,空气清新,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诗人善于渲染气氛,从阴云压近湖面、急雨骤降的壮阔,写到烟消云散,雨过天晴,用笔跌宕起伏,而又从容不迫,描写天气变化的神速,使人目不暇接,颇有戏剧性场面。尤其是“白雨跳珠乱入船”一句,最为传神。作者自己非常欣赏这首诗,他50岁时再到杭州,特意又写诗说:“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足见他对这首诗的喜爱。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4 古诗二首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苏教版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24课《古诗两首》中的后一首。
这是一首送别诗,作者抓住了那满湖的荷花荷叶作为写作对象,前两句议论,后两句写景,抒发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叹热爱之情。
整首诗口语成诗,景色醉人,韵味十足。
特别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句,意境广阔,给人无尽的喜悦和想象。
【知识与能力目标】知道诗的大致意思。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杭州西湖的美,增强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古诗问文高度概括、精练含蓄的特点,以及时代的变迁,造成了学生理解上的困难。
1、多媒体课件;2、学生熟读古诗,初步理解古诗意思。
◆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 课前准备 ◆◆ 教学过程一、揭题、解题:1、杭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称,西湖则是镶嵌在天堂里的一刻璀璨的明珠,想看吗?2、看完之后你想说什么?一千多年前的南宋大诗人杨万里和你们一样看到那么美的荷花,作了一首诗,脍炙人口,传诵至今,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课件出示:古诗)今天我们共同学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题目很长,读好他的停顿很重要。
3、从题目当中你知道了什么?(早上,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个人。
)是谁走出了净慈寺?是你还是我?(杨万里)4、题目的意思你们明白了,现在我们再齐读一下课题把这个意思明明白白的表达出来。
(再次齐读课题)二、指导诵读:1、那么这首诗写了什么呢?咱们来看一下,都预习了是吗?读了几遍?那么我相信你一定能把字音读准确,诗句读通顺。
指名读。
(2名学生)2、师:字音都读准了,读得也挺通顺的。
但是古诗和其他课文不一样,怎么样才能读出古诗的味道呢?3、请大家自己练一练(自由练读、指名读)4、还记得我们以前讲过的“平长仄短”的古诗吟诵方法吗?师示范讲解第一句5、这么读你觉得跟刚才有什么不一样?6、用手势指导读好古诗三、理解诗意:1、学习古诗除了诵读古诗还不行,还要能正确理解诗意。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含答案)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本学期我培养了三个学习习惯:、、。
2、(1、《老师,你好》)“古今中外,!地北天南,!”改成陈述句是:。
“笔尖飞舞,那是;笑语盈盈,。
”其中,“春蚕”比喻,“理想的丝线”比喻,“甘露”比喻。
3、(2、《但愿人长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可以用课文中的“”来解释;“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可以用课文中的“”来解释。
诗句中的“此事”指的是“”;“婵娟”在词中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些诗句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3、《古诗两首》)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望洞庭》这样写到:。
前两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指_____________。
“镜”指____,比喻________。
“镜未磨”:形象地表现了_________ _________。
诗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分别把___________比作未磨的铜镜,把______比作了白银盘,把_____比作了青螺。
唐代诗人李白在《峨嵋山月歌》中这样写到:。
抒发了作者___________的感情。
后两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夜发”指________。
“下”指__________。
诗中有五处地名是。
5、(4、《秋天》)秋天如同,;秋光如同 , 。
走在秋天,头顶有;捡一片黄叶 , 。
6、(《天安门广场》)天安门是新中国的象征。
,北京30万人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
小学四年级语文古诗:《早发白帝城》教案

这篇关于小学四年级语文古诗:《早发白帝城》教案,是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24古诗两首早发白帝城(唐~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望庐山瀑布绝句(教学实录)师:同学们已经学过不少古诗,现在,请你们自由背诵你最喜欢的那一首。
(学生纷纷自由背诵)[以旧引新,激发兴趣。
]师:谁愿意先背一首?生:“泉眼无声惜细流……”师:你能告诉大家背的是哪一首吗?生:《小池》。
师:背得不错。
谁能比他的声音更宏亮?生:“春种一粒粟……”师:你背的是哪一首?(生沉思)师:谁来提示他?生:他背的是《古风》。
师:对,背诗还要记住诗名。
还有谁想背?生:我背《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师:刚才听了几个同学的背诵,她的声音是最洪亮的。
(学生举手踊跃,又一位同学背诵。
)师:不错。
今天我们还能学习两首古诗,一首李白的,一首杜甫的。
通过课外查阅资料,你们对这两位诗人有了哪些了解?[注意了课内外结合,教师的着眼点不仅仅是学会这两首古诗。
〕生:杜甫被人们称为“诗圣”。
师:李白呢?生:李白被称为“诗仙”。
师:人们对他们的诗篇喜爱之极,所以给他们这样的称号。
还知道别的吗?生:我知道李白多少岁死的……(众人笑)师:应该说病逝。
生:李白是61岁病逝的。
师:虽然只活了六十多岁,却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
还了解些什么?生:我知道李白写了九百多首诗。
师:流传至今的大约有九百九十多首。
知道杜甫吗?生:杜甫一生不得意。
师:他一生是在穷困和战乱中度过的,但这一首诗却是在他心情愉快的情况下写的,这在他一生中也是很少见的。
这一次,李白畅游庐山,写下了《望庐山瀑布》。
(同时板书)师:我们已经学过《瀑布》一课,在叶圣陶先生的笔下,瀑布好像是一座珍珠的屏。
李白是怎么描写庐山瀑布的呢?请同学拿出自学提纲。
(打出投影片)谁来读一读?(生读自学提纲。
自学提纲:1.读一读这首诗,想一想庐山瀑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借助字典或联系诗句理解词语的意思,如“生”“遥”“川”“疑”等,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导学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下雨前:“黑云翻墨”运用了生动形象的比喻。
(2)雨中:“百雨跳珠乱入船”此时感受到了什么?(雨大)
生活中见到这样的暴雨吗?请用一个词来形容?
(3)雨后:“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雨过天睛,你想到什么?体会诗人心境的舒畅。
6.小结:
这首诗描写了夏日西湖上一场来去匆匆的暴雨,大自然变化。多么迅速,诗人用笔又是多么的神奇。让我们领略了大自然景象的动态美。四句短小精焊,富于音乐美的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喜爱。让我们通过读来读出自己内心的感受吧!
7.指导朗读、配乐吟诵。
第五板块:小结,布置作业
学完了两首诗,夏日西湖的自然景观,如雨后空气,清新自然,沁人心脾。诗人以高招的笔法:写景抒情,寓情于景,让我们再次高呼:“一切景语皆情语”。
注意诗歌的节奏。
尝试说说古诗所描写的奇特情境。
作者简介:
作者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学程导航”课时教学计划
施教日期:年月日
教学内容
24.古诗两首
共几课时
1
课型
新授
第几课时
1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的朗读、背诵两首诗,感受古诗的丰富内涵,受到美的熏陶。
2.理解两首古诗意思,能说出诗歌大意。
3.感受夏日西湖的自然美,领悟诗人“以景寄情”的表达手法。
4.初步掌握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教学
重难点
望湖楼:楼名,在杭州钱塘门外西湖边上。
西湖:湖名,在浙江杭州市城西,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
预习
设计
1.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古诗。
2.通过查阅工具书和结合古诗内容理解部分字词的意思。
3.搜集作者苏轼的资料。
4.积累描写雷雨的文章。
学 程 预 设
导 学 策 略
调整与反思
第一板块:走进古诗。(1分钟)
第二板块:展示预习(6分钟)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背诵古诗。
教学
资源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苏洵之子。世人称其为“苏东坡”。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接天莲叶无穷碧,(与天相接的荷叶一片碧绿,望不到头)
映日荷花别样红(在阳光的映照下,荷花显得特别的红艳)
第四板块: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17分钟)
【学程单1】
①自由朗读诗歌,反复读,达到琅琅上口。
②弄懂全诗的大致意思,不能解决的问题小组里交流交流。
③想想诗中描绘了哪一种自然形象,从哪些诗句可见?任选其中一句或几句用朗读或自己的话来描绘
第四板块:学习《望湖楼醉书》
1.导入:美丽的荷花固然为西湖增添了魅力,下边我们随着著名的诗人苏轼去领略一下,西湖边的另一种自然景象,看看作者在写诗中又流露出什么情感。
2.揭题,读题,释题。
简介“望湖楼”:望湖楼在西湖之滨,“登楼凭栏,取山形,岭碧波,借摩崖”天容水色绿净,楼阁内境中悬”,确为西湖名楼。
第一板块:走进古诗。
同学们,对西湖有所了解吗?西湖是世界闻名的风景旅游胜地,自古以来,描绘西湖景色的诗很多,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两首宋朝诗人写的诗,看看古人眼中,笔下的西湖美景是怎样的?
第二板块:预习展示
1.请同学们打开书,自己读读《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与《望湖楼醉书》这二首诗,想想,这两首诗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
2.指名朗读
3.谈谈初读后的感受
小结:是呀,同在西子湖畔,不同的作者领略了六月时西湖不一样的风光,并写得独具特色。
第三板块:学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读题目,能读懂题目的意思吗?(早晨,走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自由诵读古诗,说说在你眼前出现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请你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
3.欣赏:西湖荷花
1.读古诗。
2.谈谈初读后的感受
3.齐读古诗。
第三板块:学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15分钟)
3.
千姿百态亭亭玉立婀娜多姿玉洁冰清争奇斗艳出水芙蓉
6.预设:
毕竟:到底。
四时:和平时不一样。
接天:与天相接。
无穷碧:无边无际,一片碧绿。
别样红:特别的红艳。
毕竟西湖六月中,(到底是六月中的西湖)
风光不与四时同。(这时的风景和四季不相同)
创设情境:假如你来到西湖边的望湖楼上,看见了这疾雨急来急去的变幻景色。你会怎么诵读?
作业
设计
★有感情的背诵两首古诗
★★搜集、积累关于夏天的古诗。
★★★读读《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展开想象,写一写这首诗所描绘的美景。
交流:
【翻墨:指打翻的黑墨水,乌黑一片,没有规则。】
【跳珠:指跳动的珠子,说明雨点大,杂乱无序。】
【诗句的意思:黑云像打翻的墨水还未来得及把山遮住,白色的雨点就像珍珠一样乱跳,蹦进船里。忽然一阵卷地而来的大风把云和雨吹散了,此时从望湖楼上向下看,湖水就像天空那样广阔,一片汪洋大海。】
第五板块:明确任务,完成作业。(1分钟)
6.师:是呀,同学们感受到的这些都能在诗句的景物描写中得到印证。现在请同学们细细品读诗句,在品读过程中,你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做个记号,然后向组内同学探讨,解决不了的,我们在课堂上一起讨论。
7.学生自由感悟,就问题互相探讨。
8.学生反馈、互相解疑、品读诗句。
9.诵诗咏诗情
整首诗描写了西湖畔荷花的美丽,却又带着一丝淡淡的离愁,就让这悠扬的乐声,穿透时光的河流,把我们带到千年之前的西子湖畔,让我们一起感受这真挚的明友之情,就让我们一起吟诵这首诗,重现千年前的这场送别。
用一个词来形容你看到的荷花?
4.一千年前的一个夏天,就是大诗人杨万里,随同友人刚刚走远净慈寺,清风拂面而来,一幅赏心悦目的景象映入眼帘……
5.古人常以诗明志,以诗寄情。在诗句中,情感是线将语言的珠子串联起来。《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是一首别具特色的送别诗,诗人在六月的西湖畔送别友人林子方,没有叙友谊更没有抒发离愁,别绪,而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婉转地表达了对友人的眷恋。现在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刚才读到的是一份怎样的情?用最恰当的词表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