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钻孔及编录要点集
钻孔编录

钻孔编录及制图一、杂填土:杂色,松散,大孔隙,上部为砼地坪,含较多的碎石。
二、淤泥质粉质粘土:灰色~灰黑色,流塑,部分夹有机质;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低,韧性低,有腐味三、粘土:灰黄色,可塑,无摇振反应、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局部分布。
四、粘土:灰黄~褐黄色,硬塑,含少量的铁,锰质结核,可塑,无摇振反应,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
五、粉质粘土:青灰色,软~可塑状,为后期沉积,摇振反应无,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六、粉质粘土:灰黄~褐黄色,硬塑,含青灰色粘土团块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七、粉质粘土:灰黄~褐黄色,可塑,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八、粉质粘土:灰黄色,可塑,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局部含团块状密实粉土。
九、粉质粘土:灰黄~褐黄色,钙质结核,硬塑,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十、粉质粘土:灰黄~灰色,软~可塑,粉粒含量高,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中等,韧性中等。
十一、粉质粘土:上部浅灰色,中下部褐黄色,硬塑,含少量铁锰质结核,无摇振反应,切面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
十二、粉质粘土夹粉土:灰黄~青灰色,可塑,含少量云母片,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十三、粉砂:黄色,含云母片,中密。
主要由石英等矿物组成,饱和状态。
十四、粉砂:上部灰黄色,底部浅灰色,含云母片,饱和状态,密实。
十五、粉质粘土夹粉土:灰黄色,软~可塑,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局部夹薄层粉土。
十六、粉土:灰黄,含云母片,很湿,稍密。
摇振反应中等,无光泽反应,干强度低,韧性低。
十七、粉砂:灰黄,含云母片,饱和,密实,主要成分由长石、石英、云母等组成,磨园度好、分、选性好。
十八、粉土:浅灰色,含云母片,摇振反应中等,无泽反应,干强度低,韧性低。
十九、粘土夹粉砂:灰黄色,褐黄色,可塑,含少量钙质结核核径为3cm。
夹薄层壮中密粉砂,具水平层理,无摇振反应,切面稍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
钻孔原始地质编录

11钻孔原始地质编录钻孔原始地质编录是对钻探取得的岩矿心(包括岩屑、岩粉)进行观察,并对观察过程及所揭示的地质现象进行真实、准确的记录。
11.1准备工作11.1.1 技术准备编录人员应熟悉矿区的基本地质特征,包括地层及分布状况、岩性组合特征、矿产种类及矿层(体)赋存状态、褶皱、断裂、矿带分布及特征、矿区岩矿层划分单元等;了解和熟练掌握原始编录的有关规定、程序、要求、方法等;了解钻孔施工设计。
编录人员一般一台钻机1人。
11.1.2 编写钻孔设计书编录人员应会同探矿人员,在矿区钻孔位置确定后,编写钻孔设计书。
钻孔设计书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a)钻孔编号、设计孔深、钻孔方位(斜孔)、钻孔倾角。
b)岩矿层分层起止井深(由上至下)c)岩矿层分层柱状图、分层岩石名称、断层、破碎带井深。
d)各分层岩心、矿心、矿层顶底板岩把直接观察和综合整理的地质信息系统地用文字和图表编制而成的记录。
地质编录是地质勘查和地质科学研究最基本的工作方法。
地质编录按照工作阶段可以分为2种:①原始地质编录,指在野外对地质体和地质现象用文字、素描、图表、照相等方式所做的记录;②综合地质编录,指对原始地质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整理而成的文字、图表等。
地质编录按照内容可以分为地质填图编录、探矿工程地质编录和采样编录。
地质填图编录是完成任何比例尺的地质调查任务的基本手段(见地质填图),包括地质剖面编录、地质路线和地质观察点编录。
沿着某一个方向把具有一定深度的切面(断面)的地质体和地质现象表示在图上,称为地质剖面图对地质剖面上所显示出的地质体和地质现象进行的观察和记录,即为地质剖面编录。
在野外实地测量编制地质剖面图时,一般要选择地层出露比较完整、能基本反映填图区内地质体的主要地质特征、具有代表性的路线和区域。
通过实地测制地质剖面,划分地层分层界线,确定填图单位;进行详细的岩性描述,系统地采集岩石、矿物标本;测量地质体的产状;在未变质和浅变质地层中寻找和采集化石;并根据填图任务的要求采集有关的分析测试样品。
钻探地质编录及注意的事项

岩心采取率的计算,除了水文地质、工程地
质等的特殊要求之外,一般只计算分层采取 率;矿层(包括含矿层、矿化蚀变带)及其 顶底板(3-5米)要计算回次采取率。计算公 式如下:分层采取率=分层岩芯长度/分层进 尺(分层底板孔深-分层顶板孔深) 回次采取率=(本会次岩心长+本会次残留岩 心长(或-上会次残留岩心长))/本回次进尺
1、在以清水为冲洗液的钻孔每班至少要测1-
2次孔内水位,未下好井口管的孔段和泥浆钻 进的钻孔可以不测 2、每次观测应在提钻 后、下钻前各测量一次,其间隔时间应大于5 分钟 3、钻进时遇有涌水、漏水、溶洞 等现象应及时记录其孔深
孔深误差的测量与校正
1、每钻进100米、进出含矿层(矿层小于5
及编号等是否准确无误,岩矿心是否颠倒混乱以及 是否作了简易水文观测等。若发现岩矿心有人为拉 长现象,则应重新测量,查明原因,并通知当班纪 录员修正。在此基础上对岩矿心进行详细地观察描 述,为了避免重复,一般可按照不同岩性、不同的 矿层或矿石类型进行分层纪录,逐项填入地质记录 表中。厚大的单一岩矿层必须进行系统观察,以免 遗漏地质现象,但可隔几个回次描述一次。
钻探工程原始地质编录中 应注意的问题
编录的重点是各种地质界限,特别是标志层、
矿层、(体)和构造、断裂界限、矿化(包 括主要矿产和伴生、共生矿产)、蚀边现象 及其后生变化(包括氧化带、混合带、原生 带的划分)等等 钻孔施工前,根据设计孔位及勘探线剖面编 制的钻孔地质技术设计书的地质部分,核查 钻孔孔口坐标、主轴方位、斜度(天顶角) 及岩心收集装置等。
施工中,逐日到现场对岩心(粉)进行观察
研究,用规定表格进行编录,每钻进一定深 度,见重要标志层、见矿、处理重大孔内事 故后和终孔时都应进行孔深校测。孔深误差 较小时,在最后回次一次校正为校测深度, 误差较大时,可在该校测间隔区段,按每回 次校正±1cm,将最后回次校正为校测深度, 向上配完为止;如果误差过大,应责成施工 方面找出原因后处理。
钻孔编录要点

钻孔编录要点钻孔编录要点3.3.7 ⼟的鉴定应在现场描述的基础上,结合室内试验的开⼟记录和试验结果综合确定。
⼟的描述应符合下列规定:1 碎⽯⼟应描述颗粒级配(均匀.不均匀)、颗粒形状、颗粒排列、母岩成分、风化程度、充填物的性质和充填程度、密实度(稍密.中密.密实)等;2 砂⼟应描述颜⾊、矿物组成、颗粒级配、颗粒形状、粘粒含量、湿度(稍湿.湿.饱和)、密实度等。
3 粉⼟应描述颜⾊、包含物、湿度、密实度、摇震反应(取⼀块⼟放在⼿⼼⽤另⼀直⼿敲打这只⼿背看⼟中⽔分是否出来。
强.弱)、光泽反应、⼲强度(强.弱)韧性(⾼.低)等;4 粘性⼟应描述颜⾊、状态、包含物、光泽反应、摇震反应、⼲强度、韧性、⼟层结构等;5 特殊性⼟除应描述上述相应⼟类规定的内容外,尚应描述其特殊成分和特殊性质;如对淤泥尚需描述嗅味,对填⼟尚需描述物质成分、堆积年代、密实度和厚度的均匀程度等;6 对具有互层、夹层、夹薄层特征的⼟,尚应描述各层的厚度和层理特征。
3.3.4 粒径⼤于0.075mm 的颗粒质量不超过总质量的50%,且塑性指数等于或⼩于10 的⼟,应定名为粉⼟。
3.3.5 塑性指数⼤于10 的⼟应定名为粘性⼟。
粘性⼟应根据塑性指数分为粉质粘⼟和粘⼟,塑性指数⼤于10,且⼩于或等于17 的⼟,应定名为粉质粘⼟;塑性指数⼤于17的⼟应定名为粘⼟。
注:塑性指数应由相应于76g 圆锥仪沉⼊⼟中深度为10mm 时测定的液限计算⽽符。
3.3.6 除按颗粒级配或塑性指数定名外,⼟的综合定名应符合下列规定:1对特殊成因和年代的⼟类应结合其成因和年代特征定名;2 对特殊性⼟,应结合颗粒级配或塑性指数定名;3 对混合⼟,应冠以主要含有的⼟类定名;4 对同⼀⼟层中相间呈韵律沉积,当薄层与厚层的厚度⽐⼤于1/3 时,宜定为―互层‖;厚度⽐为1/10~1/3 时,宜定为―夹层‖;夹层厚度⽐⼩于1/10 的⼟层,且多次出现时,宜定为―夹薄层‖。
5 当⼟层厚度⼤于0.5m 时,宜单独分层。
钻孔编录方法

11钻孔原始地质编录钻孔原始地质编录是对钻探取得的岩矿心(包括岩屑、岩粉)进行观察,并对观察过程及所揭示的地质现象进行真实、准确的记录。
11.1准备工作11.1.1 技术准备编录人员应熟悉矿区的基本地质特征,包括地层及分布状况、岩性组合特征、矿产种类及矿层(体)赋存状态、褶皱、断裂、矿带分布及特征、矿区岩矿层划分单元等;了解和熟练掌握原始编录的有关规定、程序、要求、方法等;了解钻孔施工设计。
编录人员一般一台钻机1人。
11.1.2 编写钻孔设计书编录人员应会同探矿人员,在矿区钻孔位置确定后,编写钻孔设计书。
钻孔设计书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a)钻孔编号、设计孔深、钻孔方位(斜孔)、钻孔倾角。
b)岩矿层分层起止井深(由上至下)c)岩矿层分层柱状图、分层岩石名称、断层、破碎带井深。
d)各分层岩心、矿心、矿层顶底板岩心等的采取率要求(以矿区设计为准)。
e)孔深校正及要求(一般直孔每100m校正一次,斜孔50m校正一次,误差±1‰)。
f )钻孔结构及钻进方法等。
11.2钻孔地质编录钻孔编录工作,应随钻孔施工进度在钻探施工现场及时进行,在预计见矿井段,编录人员要跟综指导,确保钻探质量。
11.2.1 检查整理岩矿心11.2.1.1 检查钻孔施工记录在编录前,编录人员应详细检查钻探班报表、包括“孔深校正及弯曲度测量记录表”(见附录B误。
将>10cm 的岩心及>5cm 的矿心编号,用红油漆(或防水符号笔)写在岩心或矿心上。
岩心编号用代分数表示:分数前面的整数代表回次号,分母为本回次中有编号的岩心总块数,分子为本回次中第几块编号的岩心。
例:某孔中第5回次,有7块编号的岩心,其中第3块编号为3。
711.2.1.5 岩矿心拍照在检查、整理岩矿心后,应将每箱岩矿心依次用数码相机拍照存档。
11.2.2 观察记录11.2.2.1 分层尽可能对全孔或较长井段的岩矿心进行综合观察分析,按矿区厘定的分层标准进行岩矿心分层。
例如:某钙芒硝矿区ZK402孔中,按不同的岩性、矿石类型划分出:第四系冲洪积层、紫红色泥质白云岩、紫红色白云质粉砂岩、中—细晶钙芒硝矿石、紫红色构造角砾岩、粗晶钙芒硝矿石、紫红色粉砂质粘土岩、紫红色白云质泥岩等8种岩性的17个分层。
钻孔工程地质编录规范

钻孔工程地质编录内容包括:统计与描述岩芯块度及采取率,绘制岩芯块度柱状图;统计节理裂隙;确定钻孔中流砂层、破碎带、裂隙密集带、风化带与软弱夹层、岩溶发育带的位置与深度;并可按工程地质岩组用点载荷仪测定岩石力学指标。
RQD=Lp/Lt(Lp某岩组大于10cm完整岩芯长度之和,单位为m)/(Lt 某岩组钻探总进尺,单位为m
1描述裂隙与岩芯的轴夹角、裂隙宽度、充填程度、充填物成分、地下水活动形迹、裂隙面粗糙程度、有无擦痕、
2描述岩芯的孔洞与裂隙、空洞大小、形状、孔洞之间连通情况、洞壁之间有何种沉淀物、统计裂隙率
线裂隙率(条/m)=该段岩芯裂隙条数/该段芯长
岩芯块度、形状划分
长柱状.>20cm短柱状10cm-20cm大块状10cm-5cm碎块状5-2cm碎屑状<2cm
2014年11月29日文水项目部。
钻探地质编录方法及要求

矿区ZK
号钻机
验 收 项 目
钻孔开孔检查验收单
年 月 日验收
验 收 情 况
孔位、方位、倾角 天车—立轴(转盘)--钻孔同心线
钻机、动力机、泥浆泵、发电机、 参数仪表、泥浆测试仪器
钻塔、基台木、绷绳、活动工作台、 电器设备、照明线路、游动滑车系统、 冲洗循环系统、搅拌机、取心工具等 地板、台板、梯子、避雷针、场房塔套、 防护栏杆、各种防护罩、地基、防洪、 排水、防火设施、医药等
4.构造特征的观察描述
真对构造需从如下几方面进行认真的观察记 录。有些方面在钻孔中不可能观察到,但要尽量 进行详细地观察,特别是一些小构造、裂隙等, 要着重观察描述,并且要注意岩石的破碎程度的 观察描述,钻孔中各分层间的关系是否具有构造 接触的特征等。 (1)结构面的性质。 (2)破裂面内的充填物特征。 (3)构造产物。 (4)破裂面旁侧同序次或低序次构造面特征。 (5)压、张、扭配置构造的观察和综合考虑。
标准、技术要求指南
• 1 . GB/T 13908-2002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 规范总则 • 2.地质工作质量检查验收规定 • 3.DZ/T 0078-93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 编录规定 • 4.DZ/T 0032-92地质勘查钻探岩矿心管 理规定 • 5.DZ/T 0079-93固体矿产勘查地质资料 综合整理、综合研究规定
4.一次地质编录 -1
• (1)填写工程编号及开孔日期。
•地质编录采用规定的《钻孔地质记录表》进行 编录。按要求认真进行填写。首先将工程编号 及开孔日期填写齐全。
号钻孔地质记录表
回 次 进 尺 日 期 自—至 回 次 岩 芯 代 表 长 度 岩芯 编号 分 层 分 层 真 厚 度 换 层 孔 深 第 页
野外编录及钻探注意事项

编录必备王永强整理提供第一章粘性土粘性土分为粉质粘土和粘土一、粉质粘土定义:塑性指数大于10且小于或等于17的土应定名为粉质粘土,肉眼观察,细土中有砂粒,干时不坚硬,用锤可打成细土粒,湿时有塑性有粘结力,能搓成φ0.5-2mm 的土条,长度较小,用手搓、捻感觉有少量细颗粒,稍有粘滞感觉。
二、粘土定义:塑性指数大于17的土定为粘土,肉眼观察较细腻,一般无砂粒,干时很坚硬,用锤可打成碎块,湿时塑性粘性大,土团压成饼时,边部不裂,能搓成φ=0.5mm的土条,长度不少于手掌,用手搓捻有滑润感觉,当水分较大时,极为粘手,感觉不到有颗粒存在。
三、描述内容:颜色、状态、包含物、光泽反应、摇震反应、结构及层理特征1、颜色:主色在后,次色在前。
2、状态:①坚硬:干而坚硬,很难掰成块。
②硬塑:用力捏先裂成块后显柔性,手捏感觉干,不易变形,手按无指印。
③可塑:手捏似橡皮有柔性,手按有指印。
④软塑:手捏很软,易变形,土块掰时似橡皮,用力不大就能按成坑。
⑤流塑:土柱不能直立,自行变形。
3、包含物:贝壳、铁锰结核、高岭土姜结石等。
4、光泽反应:用取土力切开土块,视其光滑程度分为①切面粗造为无光泽。
②切面略粗造(稍光滑)为稍有光泽。
③切面光滑为有光泽。
5、摇震反应:试验对应将软塑~流动的小土块或土球,放在手掌中反复摇晃,并以另一手掌振击此手掌,土中自由水将渗出,球面呈现光泽。
用手指捏土球,放松后水又被吸入,光泽消失,根据土球渗水和吸水反应快慢可区分为:①立即渗水及吸水者为反应迅速。
②渗水及吸水中等者为反应中等。
③渗水和吸水慢及不渗,不吸者为反应慢或无反应。
6、韧性试验:将含水率略在于塑性的土块在手中揉捏均匀,然后在手掌中搓成直径3mm的土条,再揉成土团,根据再次搓条的可能性,可分为:①能揉成土团,再搓成条,捏而不碎者为韧性高②可再揉成团,捏而不碎者为韧性中等③勉强或不能再揉成团,稍捏或不捏即碎者为韧性差7、干强度:试验时将一小块土捏成小土团,风干后用手指捏碎,根据用力大小区分为①很难或用力才能捏碎或掰断者为干强度高②稍用力即可捏碎或掰断者为干强度中等③易于捏碎和捻成粉未者为干强度低8、结构及层理特征:对同一土层中相间呈韵律沉积,当薄层与厚层的厚度比大于1/3时,宜定为“互层”;厚度比为1/10~1/3时,宜定为“夹层”;厚度比小于1/10的土层,且多次出现时,宜定为“夹薄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钻孔地质(钻孔柱状图)2010-04-06 10:46钻孔地质编录细则一、目的、布设原则钻孔施工目的是为查明地表矿(化)体的产状、形态、厚度、矿石组合及品位等地质特征向深部变化情况,进一步了解控矿地质条件及成矿远景,并为储量计算提供依据。
其部署本着由已知到未知,由浅部向深部,对地表出露较好、具有一定规模,且对应有明显激电异常的矿(化)体首先部署此项工作。
本细则根据《地质矿产勘查标准汇编》和《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管理制度汇编》并结合以往钻探工作综合编写。
二、开孔前的准备工作1.编录人员首先应认真学习设计,明确所要施工钻孔的目的、任务及对钻孔的各项要求,熟悉已有地质资料,了解钻孔施工处的地层、构造、矿化蚀变等地质情况,为编录工作打下基础,并认真编制和填写设计勘探线剖面图、《钻孔地质技术设计书(设计柱状图)》。
2.钻孔开钻前,技术负责及编录技术员要提前10—15天到实地根据钻孔设计的孔位用罗盘和皮尺结合GPS、工程后方交汇或者地形图确定钻孔定位。
布孔后孔位用木桩作标记,木桩上用油漆标注钻孔号,以便机台及时平整机场。
孔位后不得擅自移动,在平整机场后再次用后方交汇法验证孔口位置,确保孔位未移动。
编录技术员应及时向机台下达《钻孔定位通知书》。
格式见表2。
3.机台将钻塔、钻机安装完毕,技术负责及编录技术员要到现场进行安装验收。
验收项目主要有:钻孔位置是否移动、检查和校正钻孔水平程度(罗盘测量)、钻孔立轴、钻孔天顶角及岩心收集装置(岩心箱,岩心牌等)。
验收合格后,签发《钻孔安装验收书》。
4.钻孔安装验收合格后,编录技术员应及时填发《钻孔开孔通知书》,并应向施工人员详细介绍钻孔施工目的,地质情况及对工程质量的要求,严格保证钻孔质量,确保六大指标的实施。
岩心的清洗整理至编号等一整套工作应由钻机各班记录员承担。
三、钻孔施工过程中的技术要求1.岩心管理(1)岩(矿)心排放入箱岩(矿)心经整理后,按先后次序排好(最后取出的岩(矿)心先装,最早取出来的岩(矿)心后装),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一排排放入岩心箱中。
(2)岩(矿)心编号岩(矿)心放入岩心箱后,对长度大于5厘米和虽小于5厘米但较完整的岩(矿)心用油漆进行编号,如:4,其中整数“4”表示提取岩(矿)心的回次是第四回次;分母“3”表示本回次提取岩(矿)心的总块数是3块;分子“2”表示岩(矿)心为本回次中的第二块。
(3)岩心牌在每回次提取的最下一块岩(矿)心和下一回次第一块岩(矿)心之间,放置一块用铅笔填写的岩心牌,以隔开两次提取的岩(矿)心。
没有取得岩(矿)心的回次也要填写岩心牌,并在岩心牌上注明,岩心牌用2H-4H铅笔填写,岩心牌见表3。
(4)岩心箱编号岩心箱装满后,用油漆在每一箱的侧壁注明:矿区名称,钻孔编号,起止孔深,起止岩(矿)心编号及岩心箱顺序号,最后一箱要写上“终孔”二字。
(5)岩心长度丈量编录前应先对岩(矿)心进行丈量:测量岩(矿)心的长度时,不论岩(矿)心磨损程度如何,都应将各段紧密连接,放平丈量。
若发现岩(矿)心有人为拉长现象,则应重新测量,并通知当班记录员修正。
采出的岩(矿)心,如果有沿纵柱劈裂为两块或数块的现象,就应先检查各块是否属于同一圆柱体,然后再连接丈量。
2.岩(矿)心采取率的计算(1).回次岩(矿)心采取率的计算回次岩(矿)心采取率=本回次提取的岩心总长/本回次进尺数×100%若回次岩心采取率超过100%,即岩心总长大于回次进尺时,一般皆为残留岩心所引起。
其处理方法是:进尺数不变,修改岩心实长数字,将回次岩心采取率超过100%的部分(即岩心实长比回次进尺多出的部分),依次往上一回次推。
若上一回次的岩心实长由于加上推上来的岩心长比进尺数大,回次岩心采取率又超过100%时,继续往上推,一般只能往上推三个回次,如果回次岩心采取率仍大于100%时,则通知机长或当班班长查明原因。
(2).分层岩(矿)心采取率的计算分层岩(矿)心=分层各回次取出的岩心总长/(分层下界孔深-分层上界孔深)×100%。
岩心采取率全孔大于70%,矿层及顶底板围岩5米内采取率大于80%。
(3).换层孔深计算方法一个回次内换层有下列两种情况:①.本回次换层位置小于岩心长度的50%时:a 无残留岩心时:换层孔深=上回次终止孔深+本回次上层岩心长/本回次采取率;b有残留岩心时:换层孔深=上回次孔深-上回次残留岩心长+本回次上层岩心长/本回次岩心采取率;②.本回次换层位置大于岩心长度的50%时:a 无残留岩心时:换层孔深=本回次终止孔深-本回次下层岩心长/本回次采取率;b有残留岩心时:换层孔深=本回次孔深-本回次残留岩心长-本回次下层岩心长/本回次岩心采取率。
两个回次内换层:换层孔深=上回次终止孔深-上回次残留岩心长/上回次岩心采取率。
空回次内换层:换层孔深=上回次终止孔深+空回次进尺的二分之一(是否二分之一,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3.钻孔天顶角、方位角测量及要求钻孔天顶角、方位角一般要求斜孔每钻进50米,直孔每钻进100米测量一次钻孔天顶角和方位角(当天顶角弯曲超过5度时,测斜间距应按斜孔对待)。
钻孔换径或见主矿体时,均应加测天顶角和方位角。
天顶角弯曲每百米要求:直孔不超过2度,斜孔不超过3度。
4.钻孔孔深测量及要求孔深验证每钻进100米或见主矿层、重要标志层、下套管前和终孔后均需用钢卷尺丈量钻具,验证孔深。
孔深校正最大允许误差为千分之一,超出允许误差时,查找原因并及时清除。
5.简易水文观测及要求简易水文观测包括孔内静止水位,冲洗液消耗量,涌水位置、涌水量及水头高度,漏失位置和漏失量等。
视具体情况(涌水、漏水、坍塌、缩径、溶洞等)与分队技术负责协商向机台提出简易水文观测的具体内容。
6.原始班报表记录及要求机台原始班报表应由专人负责,必须按报表的内容和要求逐项填写,准确计算孔深,详细填写简易水文观测及钻进技术参数。
若发生事故时则应详细记录事故发生的时间、经过、处理方法、处理步骤及效果等。
记录必须做到及时、准确、详细和整洁,并如实反映情况。
原始班报表在终孔后汇定成册,归档存查。
7.技术负责、地质组长应及时到现场检查钻孔施工情况及孔内见矿情况等。
8.钻孔终孔(1)依据钻孔施工目的和所获地质资料,编录技术员提出终孔意见,经技术负责研究,批准后才可终孔。
重要钻孔要报大队总工审批后方可终孔。
(2)终孔要考虑到矿层底板标志是否存在,含矿层位是否穿过标志层。
过矿孔深要大于夹石剔除厚度。
(3)下达测井通知书。
(4)终孔通知:钻孔终止施工前,如已达到设计目的,所获地质资料齐全,数据无误,编录技术员可填写终孔通知书,经分队技术负责批准,钻孔终止施工。
(5)凡要封闭的钻孔,机台应按要求认真执行。
封孔后要埋设孔口标志,一般采用标号不小于325#水泥封孔,孔口立木桩标志桩并注记矿区名称、勘探线号、孔号、孔深、开孔日期、终孔日期、施工单位等,木桩标志桩要掩埋牢固,孔口1平方米范围内用水泥封孔,以防地表水流入孔内。
9.钻探工程测量定位:待测区全部钻孔施工结束后,用仪器测量钻探工程坐标定位。
10.钻探工程施工过程中,编录技术员应及时向技术负责或施工单位反馈工程质量问题。
三、钻孔地质编录1.编录前的检查工作钻孔编录必须随施工在现场进行,对钻孔质量进行监督,有关情况随时向技术负责人汇报。
认真检查班报表及各种记录、岩心的清洗整理编号及存放情况等一整套工作,要准确无误,如发现错误应及时和向本台机长或组长提出修改。
及时检查机台是否按有关规定进行简易水文观测、孔深测量、钻孔弯曲度测量工作,超差时应及时向上级汇报妥善处理。
预见矿层时要及时向机台提供“见矿通知书”以便采取有效措施,确保钻探质量。
岩(矿)心丈量后,核对各种原始和计算数据,确认各数据值准确无误后方可进行岩(矿)心描述。
对每一段岩(矿)心均应进行详细观察描述。
为了避免重复,一般按不同岩性、不同矿层或矿石类型进行分层记录,逐项填入地质记录表中。
厚大的单一岩(矿)层必须进行系统观察,以免遗漏地质现象,但可隔几个回次描述一次。
2.岩(矿)心描述内容:(1)岩(矿)石名称、颜色、结构构造、矿物成分、矿化特征、蚀变现象、构造破碎情况及次生变化等。
(2)测量岩心标志面(层面、片理面、断裂面、接触界线等)与岩心轴夹角。
(3)岩层、矿化、蚀变在小范围内有所变化时应丈量出具体深度并注明。
(4)选择有地质意义且具有代表性的岩(矿)心,作大比例尺素描图,以增强文字的说服力。
(5)钻孔内岩性分层时应注明上下两层岩石的接触关系。
如渐变关系、侵入关系等。
记录内容要求繁简适度,重点突出,针对性强。
对矿心及顶底板,矿化蚀变带和构造部位等应详细描述。
3.样品采集随着工程进展,及时划样、采样。
要求各种样品均具有代表性。
采样小组应实地检查、现场核对岩(矿)心。
采样前应布样、填写分样牌、计算样品孔深,切忌混样及样品串号。
样品采集后,地质组长或技术负责应及时对所采样品质量进行检查,并填写质量检查卡。
采集样品有化学样、光谱样、物相分析样、岩矿鉴定样、小体重样等。
(1)化学样目的是通过对样品的化学分析,了解矿石中金属矿物的含量,查明矿石质量,确定矿体与夹石、围岩的界线,并作为储量计算的主要依据。
化学样选取在矿化较好地段,矿体顶底板各采取一到两个化学样。
样长一般为2米,最短不小于1米。
每层最后一个样长>1米时单独取样,<1米时与前样合并,并合理分为两个样,使每个样长不小于1米。
确定矿心采样间隔,将该采样间隔内的矿心编号记录下来,以便进行采样。
当一块矿心包括不同矿石,需分别采样时,应尽量设法在换层处打开,分别编号,只有小于允许夹层厚度之夹层,才不需打开。
化学样用劈心法采取,样重3-5千克(体积×体重×允许最小采取率≤样重≤体积×体重),其代号为H。
化学样用二分之一劈心法取样:沿矿心长轴劈成两半,一半送实验室,一半保留,保留的矿心用油漆写上原编号,按顺序保存于岩心箱中。
劈心时应注意主要标志面的倾斜方向,并考虑到矿化强弱分布情况,以免两半矿心金属矿物的含量不均,引起品位误差。
(2)光谱样目的是了解岩心的元素组合、含量和地球化学特征,确定矿化及异常段分布范围,指导找矿工作。
未采化学样的岩心全孔采集光谱样。
光谱样用连续拣块法采取,样品重量不小于150克,其代号为GP。
(3)物相分析样目的是划分矿石自然类型,确定矿体中氧化矿石、混合矿石和原生矿石的界线。
物相分析样要用化学分析样中的副样中选送,送样要及时,以免样品变质,影响分析质量。
其代号为WX。
(4)岩矿鉴定样目的是研究岩矿石的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共生组合、交切关系及变质蚀变现象等,确定岩矿石名称,为研究成矿条件、矿石质量提供依据。
采集有代表性的岩石和矿石,岩石一般作薄片鉴定,矿石作光、薄片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