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孔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录成果表

合集下载

水文与工程地质专业《3.9钻探工程原始地质编录(二)》

水文与工程地质专业《3.9钻探工程原始地质编录(二)》

39钻探工程原始地质编录〔二〕五、岩心采取率、获得率的计算〔一〕岩心采取率岩心采取率是指钻进过程中所取岩心长度与钻孔进尺长度之比的百分数。

可分为回次岩心采取率、分层岩心采取率和全孔岩心采取率。

1回次岩心采取率回次岩心采取率是指每一回次所采取岩心实际长度与该段岩心所代表的实际进尺之比〔图3-27〕。

计算公式如下: %100⨯+-=∑C B A L L L L X 回次〔6-12〕式中 回次X ——回次岩心采取率; ∑L ——回次岩心采取长度之和〔岩心取出后,将能够合拢在一起的直接量出长度;不能合拢在一起的,装入同规格的短岩心管里量长度;最后把两种长度加在一起〕,m ;A L ——本回次进尺,m ;B L ——本回次残留岩心长度,m ;C L ——上回次残留岩心长度,m 。

图3-27 回次岩心采取率计算示意图∑L-回次岩心采取长度之和;L A -本回次进尺;L B -本回次残留岩心长度; L C -上回次残留岩心长度实际工作中,岩心在钻进中磨损较大〔尤其是软岩层〕。

因此残留进尺与实际残留岩心之间差异很大,所以经常不考虑残心,故回次岩心采取率用下式计算: %100⨯=∑AL L X 回次〔6-13〕式中符号意义同〔6-12〕。

2分层岩心采取率分层岩心采取率是指每一岩层的分层采长与其钻探厚度〔分层进尺〕之比。

计算公式如下: %100⨯=∑L L X 分分层 〔6-14〕式中 分层X ——分层岩心采取率;∑分L ——同一岩层所取岩心总长度,m ; L ——同一岩层钻探厚度〔即岩层底界面深度-顶界面深度,实质上就是分层进尺〕,m 。

3全孔岩心采取率全孔岩心采取率是指全孔要求取心孔段所采取的岩心总长度与取心孔段总进尺之比。

计算公式如下: %100h ⨯=∑HX 全孔〔6-15〕式中 全孔X ——全孔岩心采取率; ∑h ——全孔要求取心孔段所取岩心总长度,m ;H ——要求取心孔段的总进尺〔当全孔都采取岩心时,“H 〞为孔深〕,m 。

钻孔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综合编录一览表模板

钻孔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综合编录一览表模板

钻孔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综合编录一览表梅林矿区西区段勘探线钻孔编号分层序号层底深度(m)分层厚度(m)层底标高(m)岩土层名称分层采取率%RQD值%裂隙率%岩石质量风化带深度(m)终孔相对稳定水位(m)平均值范围值岩石质量等级岩体完整性岩体质量等级26线ZK26-11 碎石土81 ––––––2 含炭质泥岩76 9 0-38 密集Ⅴ破碎坏3 炭质泥岩81 6 0-69 密集Ⅴ破碎坏4 含磷结核炭质泥岩88 64 0-90 极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5 含钙质泥岩90 11 0-35 密集Ⅴ破碎坏6 含炭质泥岩夹灰质白云岩85 60 0-89 极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7碎裂含炭硅质岩夹炭质泥岩84 0 0 密集Ⅴ破碎坏8 炭质泥岩82 38 13-62 极发育Ⅳ完整性差差9 含炭质泥岩夹灰质白云岩82 68 0-90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10 炭质泥岩夹石煤82 11 0-100 密集Ⅴ破碎坏11 灰质白云岩夹炭质泥岩82 44 44 发育Ⅳ完整性差差12 含炭硅质岩夹炭质泥岩59 13 0-86 极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126线ZK26-21 含砂砾石层93 ––––––2 碎石粉质粘土91 ––––––3 含炭质泥岩88 39 35-76 极发育Ⅳ完整性差差4 炭质泥岩87 86 73-94 较发育Ⅱ较完整良5 含炭质泥岩84 66 46-83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6 炭质泥岩81 59 48-69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7 石煤92 9 0-73 密集Ⅴ破碎坏8 硅质岩87 56 52-67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9 石煤93 9 0-30 密集Ⅴ破碎坏10 炭质泥岩85 55 53-61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11 石煤夹炭质泥岩88 9 0-50 密集Ⅴ破碎坏12 炭质泥岩82 43 8-76 极发育Ⅳ完整性差差13 石煤88 7 0-27 密集Ⅴ破碎坏14 含钙硅质岩夹炭质泥岩85 47 15-82 极发育Ⅳ完整性差差15 石煤87 3 0-8 密集Ⅴ破碎坏16 含磷结核炭质泥岩84 57 27-85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17 炭质泥岩85 42 20-77 极发育Ⅳ完整性差差18 含炭质泥岩夹灰质白云岩90 87 68-99 较发育Ⅱ较完整良19 炭质泥岩90 83 80-86 较发育Ⅱ较完整良20 含炭质泥岩夹灰质白云岩87 71 71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21 炭质泥岩82 56 48-67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222 硅质岩83 60 51-68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26线ZK26-31 碎石土81 ––––––2 强风化炭质泥(页)岩86 0 0 密集Ⅴ破碎坏3 泥(页)岩95 0 0 密集Ⅴ破碎坏4 14 炭质泥岩72 8 0-25 密集Ⅴ破碎坏5 含炭质泥岩夹炭质泥岩88 57 0-100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6 炭质泥岩98 83 81-86 较发育Ⅱ较完整良7 含炭质泥岩夹灰质白云岩96 84 64-99 较发育Ⅱ较完整良8 炭质泥岩85 41 33-67 发育Ⅳ完整性差差9 含炭质泥岩90 83 58-93 较发育Ⅱ较完整良10 硅质岩83 33 0-52 发育Ⅳ完整性差差11 含磷结核炭质泥岩85 24 0-77 极发育Ⅴ破碎坏12 含炭质泥岩86 73 53-87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13 炭质泥岩85 71 60-85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14 含炭质泥岩夹灰质白云岩91 73 18-93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15 炭质泥岩90 50 0-77 发育Ⅳ完整性差差16 硅质岩83 54 22-70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328线ZK28-11 碎石土85 ––––––2 强风化炭质(页)泥岩85 0 0 极发育Ⅴ破碎坏3 炭质泥岩85 60 13-78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4 石煤87 0 0 极发育Ⅴ破碎坏5 炭质泥岩83 64 33-80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6 石煤夹炭质泥岩86 9 0-51 极发育Ⅴ破碎坏7 炭质泥岩89 65 37-82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8 石煤夹炭质泥岩88 32 0-83 发育Ⅳ完整性差差9 含磷结核炭质泥岩86 62 39-74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10 石煤87 0 0 极发育Ⅴ破碎坏11 炭质泥岩85 58 17-74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12 含炭泥岩87 34 10-54 发育Ⅳ完整性差差13 石煤87 6 0-25 极发育Ⅴ破碎坏14 含炭泥岩85 66 27-92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15 石煤87 0 0 极发育Ⅴ破碎坏16 含炭硅质岩84 43 38-49 发育Ⅳ完整性差差428线ZK28-21 碎石土90 ––––––2 强风化炭质泥岩88 7 0-64 极发育Ⅴ破碎坏3 炭质泥岩85 53 0-86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4 石煤夹炭质泥岩88 10 0-74 极发育Ⅴ破碎坏5 炭质泥岩82 23 0-54 极发育Ⅴ破碎坏6 含磷结核炭质泥岩83 56 17-81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7 含炭质泥岩夹粉砂质泥岩84 57 38-78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8 炭质泥岩83 8 0-43 极发育Ⅴ破碎坏9 含炭质泥岩73 68 38-83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10 炭质泥岩82 25 0-55 极发育Ⅴ破碎坏11 硅质岩夹炭质泥岩77 21 0-75 极发育Ⅴ破碎坏28线ZK28-31 碎石粉质土(素填土)95 ––––––2 强风化炭质泥岩90 2 0-11 极发育Ⅴ破碎坏3 炭质泥岩82 36 0-75 发育Ⅳ完整性差差4 碎裂炭质泥岩82 0 0 极发育Ⅴ破碎坏5 炭质泥岩与石煤85 9 0-57 极发育Ⅴ破碎坏6 含磷结核炭质泥岩84 39 28-50 发育Ⅳ完整性差差7 炭质泥岩84 45 18-69 发育Ⅳ完整性差差8 含炭质泥岩83 61 37-84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9 碎裂岩88 0 0 极发育Ⅴ破碎坏10 含炭质泥岩82 51 10-77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511 炭质泥岩84 51 22-82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12 含炭质泥岩夹白云岩84 58 25-84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13 硅质岩65 4 0-12 极发育Ⅴ破碎坏28线ZK28-41 强风化炭质泥岩95 0 0 极发育Ⅴ破碎坏2 石煤95 0 0 极发育Ⅴ破碎坏3 炭质泥岩86 47 23-81 发育Ⅳ完整性差差4 含磷结核炭质泥岩84 44 29-61 发育Ⅳ完整性差差5 炭质泥岩84 62 0-85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6 含磷结核炭质泥岩82 59 36-83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7 炭质泥岩82 44 22-71 发育Ⅳ完整性差差8 含炭质泥岩夹炭质泥岩85 69 30-86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9 炭质泥岩80 40 12-83 发育Ⅳ完整性差差10 灰质白云岩夹炭质泥岩84 69 58-85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11 炭质泥岩82 52 18-79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12 硅化破碎带82 28 8-62 发育Ⅳ完整性差差13 硅质岩75 15 15 极发育Ⅴ破碎坏630线ZK30-21 碎石层84 ––––––2 炭质泥岩82 27 0-52 极发育Ⅳ完整性差差3 含磷结核炭质泥岩86 64 0-81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4 炭质泥岩84 61 57-65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5 含炭质泥岩86 56 8-87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6 粉砂质泥岩86 63 42-72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7 炭质泥岩夹高炭质页岩87 39 0-74 极发育Ⅳ完整性差差8 含炭质泥岩81 55 35-63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9 高炭质页岩86 8 0-15 密集Ⅴ破碎坏10 碎裂硅质岩夹炭质泥岩85 3 0-18 密集Ⅴ破碎坏11 含钙炭质粉砂质泥岩86 38 26-67 极发育Ⅳ完整性差差12 硅质岩夹炭质泥岩87 0 0 密集Ⅴ破碎坏13 石煤83 0 0 密集Ⅴ破碎坏14 碎裂硅质岩79 21 14-29 密集Ⅴ破碎坏30线ZK30-31 风化炭质泥岩66 0 0 密集Ⅴ破碎坏2 黑色炭质泥岩79 20 0-83 密集Ⅴ破碎坏3 含钙炭质泥岩89 68 23-100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4含钙炭质泥岩夹条带状硅质岩91 77 70-100 较发育Ⅱ较完整良5 含钙炭质泥岩100 100 100 不发育Ⅰ完整优6 含方解石脉含钙炭质泥岩98 71 36-91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7 含钙炭质泥岩夹条带状硅95 67 33-77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7质岩30线ZK30-38 含钙炭质泥岩99 80 35-100 较发育Ⅱ较完整良9 炭质泥岩96 76 52-100 较发育Ⅱ较完整良10 灰质白云岩88 100 100 不发育Ⅰ完整优11 炭质泥岩92 76 60-88 较发育Ⅱ较完整良12 含钙含炭泥岩95 71 70-91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13 炭质泥岩90 67 33-98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14 含磷结核炭质泥岩95 80 15-100 较发育Ⅱ较完整良15 炭质泥岩85 60 29-82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16 含黄铁矿炭质泥岩96 90 73-100 不发育Ⅰ完整优17 含钙含炭泥岩100 100 100 不发育Ⅰ完整优18 含黄铁矿炭质泥岩96 98 85-100 不发育Ⅰ完整优19 高炭质泥岩89 76 0-100 较发育Ⅱ较完整良20 含钙炭质泥岩98 100 100 不发育Ⅰ完整优21 含方解石脉炭质泥岩87 63 29-87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22 炭质泥岩85 64 30-88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23 碎裂硅质岩86 54 10-70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24 硅质岩夹含硅炭质泥岩88 75 50-100 较发育Ⅱ较完整良30线ZK30-41 碎石土81 ––––––2 炭质泥岩86 0 0 密集Ⅴ破碎坏3 角砾岩86 0 0 密集Ⅴ破碎坏4 高炭质泥岩84 0 0 密集Ⅴ破碎坏85 炭质泥岩夹含炭质泥岩83 12 0-40 密集Ⅴ破碎坏30线ZK30-46 含方解石脉钙质泥岩86 13 0-27 密集Ⅴ破碎坏7 炭质泥岩64 18 0-40 密集Ⅴ破碎坏8 含方解石脉含炭硅质岩81 32 0-90 极发育Ⅳ完整性差差9 炭质泥岩81 3 0-25 密集Ⅴ破碎坏10 碎裂岩83 77 73-100 较发育Ⅱ较完整良11 含钙炭质泥岩91 56 0-91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12 炭质泥岩91 57 0-80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13 硅质岩夹炭质泥岩91 32 0-48 极发育Ⅳ完整性差差14 含磷结核炭质泥岩100 67 54-91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15 炭质泥岩100 80 78-97 较发育Ⅱ较完整良16 含炭质泥岩夹灰质白云岩100 99 96-100 不发育Ⅰ完整优17 炭质泥岩98 51 33-73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18 硅质岩100 79 67-95 较发育Ⅱ较完整良932线ZK32-01 碎石土92 ––––––2 炭质泥岩85 26 0-77 极发育Ⅳ完整性差差3 含石英脉炭质泥岩94 15 0-35 密集Ⅴ破碎坏4 含硅质炭质泥岩65 65 38-65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5 含炭质硅质岩夹炭质泥岩82 23 0-53 密集Ⅴ破碎坏6 石煤96 0 0 密集Ⅴ破碎坏7 硅质岩夹泥岩98 27 25-29 极发育Ⅳ完整性差差8 石煤85 42 0-34 极发育Ⅳ完整性差差9 碎裂硅质岩89 28 0-63 极发育Ⅳ完整性差差32线ZK32-11 碎石土100 ––––––2 炭质泥岩86 48 23-87 极发育Ⅳ完整性差差3 含石英脉炭质泥岩84 63 50-80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4 炭质泥岩夹条带状白云岩80 65 0-91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5 白云岩77 76 50-71 较发育Ⅱ较完整良6 炭质泥岩81 77 19-82 较发育Ⅱ较完整良7 含硅炭质泥岩87 53 24-91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8 含炭硅质岩65 41 17-60 极发育Ⅳ完整性差差9 炭质泥岩夹含炭硅质岩80 75 60-100 较发育Ⅱ较完整良1032线ZK32-21 碎石层84 ––––––2 强风化炭质泥岩85 15 0-67 密集Ⅴ破碎坏3 炭质泥岩89 47 9-84 极发育Ⅳ完整性差差4 含磷结核炭质泥岩87 58 0-86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5 炭质泥岩89 73 20-91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6 含炭质泥岩夹粉砂质泥岩88 56 0-92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7 含炭质泥岩夹灰质白云岩86 67 50-87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8 炭质泥岩86 38 0-77 极发育Ⅳ完整性差差9 灰质白云岩87 57 57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10 炭质泥岩86 65 53-85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11 硅质岩79 35 17-55 极发育Ⅳ完整性差差32线ZK32-31 碎石层86 ––––––2 强风化炭质泥岩86 0 0 密集Ⅴ破碎坏3 炭质泥岩87 40 0-87 极发育Ⅳ完整性差差4 含磷结核炭质泥岩87 46 14-82 极发育Ⅳ完整性差差5 炭质泥岩86 13 0-25 密集Ⅴ破碎坏6 含炭质泥岩夹灰质白云岩86 46 0-80 极发育Ⅳ完整性差差7 炭质泥岩86 45 0-85 极发育Ⅳ完整性差差8 硅质岩88 54 34-85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1132线ZK32-41 碎石土86 ––––––2 强风化炭质泥岩86 0 0 密集Ⅴ破碎坏3 炭质泥(页)岩85 9 0-54 密集Ⅴ破碎坏4 硅质岩夹泥灰岩84 0 0 密集Ⅴ破碎坏5 炭质泥(页)岩84 0 0 密集Ⅴ破碎坏6 含钙质含炭质泥岩85 8 0-35 密集Ⅴ破碎坏7 含钙质炭质泥岩86 20 0-79 密集Ⅴ破碎坏8 含磷结核炭质泥岩87 69 28-90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9 硅质岩夹炭质泥岩88 26 0-66 极发育Ⅳ完整性差差10 炭质泥岩86 39 35-43 极发育Ⅳ完整性差差11 泥灰岩84 59 59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12 含炭质泥岩夹灰质白云岩87 77 54-96 较发育Ⅱ较完整良13 炭质泥岩87 19 0-73 密集Ⅴ破碎坏14 硅质岩86 64 64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1234线ZK34-21 碎石土94 ––––––井口涌水2 炭质泥岩87 11 0-55 密集Ⅴ破碎坏3 含磷结核炭质泥岩86 77 66-86 较发育Ⅱ较完整良4 炭质泥岩79 78-80 较发育Ⅱ较完整良5 含炭质泥岩夹灰质白云岩89 85 71-93 较发育Ⅱ较完整良6 含钙质炭质泥岩88 63 57-74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7 含磷结核炭质泥岩86 80 80 较发育Ⅱ较完整良8 炭质泥岩86 62 51-86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9 硅质岩86 41 0-58 极发育Ⅳ完整性差差34线ZK34-31 碎石粉质粘土882 炭质泥岩86 43 0-83 极发育Ⅳ完整性差差3 含磷结核炭质泥岩86 75 54-81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4 炭质泥岩87 81 75-88 较发育Ⅱ较完整良5 含炭质泥岩夹灰质白云岩90 87 67-97 较发育Ⅱ较完整良6 炭质泥岩89 58 10-87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7 硅质岩80 22 0-41 密集Ⅴ破碎坏1336线ZK36-21 强风化炭质泥岩91 1 0-9 密集Ⅴ破碎坏2 炭质泥岩85 35 22-67 极发育Ⅳ完整性差差3 高炭质页岩86 0 0 密集Ⅴ破碎坏4 炭质泥岩87 57 45-67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5 高炭质页岩86 0 0 密集Ⅴ破碎坏6 含磷结核炭质泥岩91 36 0-67 极发育Ⅳ完整性差差7 高炭质泥(页)岩95 0 0 密集Ⅴ破碎坏8 炭质泥岩92 30 30 极发育Ⅳ完整性差差9 高炭质泥岩88 0 0 密集Ⅴ破碎坏10 含磷结核炭质泥岩88 53 18-82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11 炭质泥岩86 86 86 较发育Ⅱ较完整良12 含磷结核炭质泥岩88 84 78-89 较发育Ⅱ较完整良13 炭质泥岩夹灰质白云岩86 83 75-89 较发育Ⅱ较完整良14 含磷结核炭质泥岩85 76 76 较发育Ⅱ较完整良15 灰质白云岩夹含炭泥岩86 66 30-89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16 炭质泥岩夹含炭泥岩89 74 43-97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17含炭硅质泥岩夹透镜状硅质岩88 88 88 较发育Ⅱ较完整良18 含炭硅质岩夹炭质泥岩86 67 20-87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19 碎裂硅质岩82 29 0-72 极发育Ⅳ完整性差差20 硅质岩84 72 47-85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1436线ZK36-31 碎石土93 ––––––2 硅质岩与炭质泥岩互层93 0 0 密集Ⅴ破碎坏3 石煤91 1 0-22 密集Ⅴ破碎坏4 炭质泥岩77 46 46 极发育Ⅳ完整性差差5 石煤夹含钙硅质岩89 2 0-21 密集Ⅴ破碎坏6 含磷结核炭质泥岩87 76 70-81 较发育Ⅱ较完整良7 石煤与炭质泥岩互层84 41 0-71 极发育Ⅳ完整性差差8 炭质泥岩夹石煤88 60 11-80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9 石煤夹炭质泥岩87 24 0-86 密集Ⅴ破碎坏10 白云岩夹含炭泥岩92 86 54-97 较发育Ⅱ较完整良11 炭质泥岩与石煤84 27 0-66 极发育Ⅳ完整性差差12 碎裂硅质岩88 21 0-43 密集Ⅴ破碎坏13 含炭质硅质岩77 73 56-93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38线ZK38-21 碎石土85 ––––––井口涌水(Q=1.296L/S)2 炭质泥岩77 2 0-14 密集Ⅴ破碎坏3 含磷结核炭质泥岩78 57 38-75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4 黄铁矿化炭质泥岩84 60 0-86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5 白云岩83 61 55-69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6炭质泥岩夹含硅质炭质泥岩78 28 0-74 极发育Ⅳ完整性差差7 碎裂硅质岩83 15 0-56 密集Ⅴ破碎坏158 硅质岩84 36 0-83 极发育Ⅳ完整性差差38线ZK38-31 强风化炭质泥岩93 0 0 密集Ⅴ破碎坏2 高炭质泥岩91 0 0 密集Ⅴ破碎坏3 硅质岩90 0 0 密集Ⅴ破碎坏4 灰岩夹炭质泥岩85 3 0-17 密集Ⅴ破碎坏5 碎裂状灰岩83 46 13-82 极发育Ⅳ完整性差差6 炭质泥(页)岩夹硅质岩84 17 0-70 密集Ⅴ破碎坏7 含钙质炭质泥岩82 42 0-80 极发育Ⅳ完整性差差8 含方解石脉硅质岩82 58 58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9含钙质炭质泥岩夹含钙硅质岩79 52 25-87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10 炭质泥岩79 33 22-57 极发育Ⅳ完整性差差11 含硅质炭质泥岩89 55 0-85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12 炭质泥岩94 50 22-100 极发育Ⅳ完整性差差13 含磷结核炭质泥岩95 76 39-100 较发育Ⅱ较完整良14 炭质泥岩夹硅质岩95 72 29-94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15 碎裂硅质岩92 58 50-100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16 硅质岩夹泥质硅质岩86 62 25-80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1640线ZK40-11 碎石土100 ––––––2 强风化炭质泥岩100 0 0 密集Ⅴ破碎坏3 高炭质页岩夹炭质泥岩87 8 0-38 密集Ⅴ破碎坏4含石英脉、方解石脉炭质泥岩83 52 49-55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5高炭质页岩夹含炭钙质泥岩87 11 0-51 密集Ⅴ破碎坏6含炭钙质泥岩及含炭硅质岩81 53 47-58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7含钙硅质岩夹含钙炭质泥岩83 55 0-74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8 含钙炭质泥岩83 0 0 密集Ⅴ破碎坏9 含炭钙质泥岩夹硅质岩82 53 17-75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10 炭质泥岩夹含炭硅质岩87 23 0-62 密集Ⅴ破碎坏11 含炭质泥岩94 54 29-77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12 含炭钙质泥岩夹硅质岩85 76 60-85 较发育Ⅱ较完整良13 高炭质页岩夹硅质岩86 34 22-50 极发育Ⅳ完整性差差14 含炭质泥岩夹泥质灰岩82 64 56-68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15高炭质页岩夹含钙炭质泥岩88 17 0-50 密集Ⅴ破碎坏16含钙质炭质泥岩夹高炭质页岩85 44 0-89 极发育Ⅳ完整性差差17 高炭质页岩85 2 0-11 密集Ⅴ破碎坏18 炭质泥岩与泥质灰岩、硅83 13 10-21 密集Ⅴ破碎坏17质岩19 硅质岩81 56 35-67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40线ZK40-21 碎石土100 ––––––2 强风化炭质泥岩96 0 0 密集Ⅴ破碎坏3 石煤夹炭质泥岩92 1 0-21 密集Ⅴ破碎坏4 炭质泥岩89 37 35-40 极发育Ⅳ完整性差差5 石煤78 0 0-8 密集Ⅴ破碎坏6 炭质页岩92 0 0 密集Ⅴ破碎坏7 碎裂岩83 0 0 密集Ⅴ破碎坏42线ZK42-11 碎石土88 ––––––井口涌水2 泥质灰岩夹炭质泥岩90 35 0-60 极发育Ⅳ完整性差差3 炭质泥岩90 0 0 密集Ⅴ破碎坏4 灰岩夹团块状硅质岩81 56 46-67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5 含炭质泥岩84 4 0-11 密集Ⅴ破碎坏6 石煤92 0 0 密集Ⅴ破碎坏7 炭质泥岩83 14 0-29 密集Ⅴ破碎坏8 石煤夹炭质泥岩90 0 0 密集Ⅴ破碎坏9 碎裂硅质岩91 0 0 密集Ⅴ破碎坏18。

水文地质勘查:钻探工程原始地质编录(一)

水文地质勘查:钻探工程原始地质编录(一)

3.岩心的分层、鉴定和描述
1)岩心的分层 编录时,按地层单位、岩石组成、岩层厚度、含水层、隔水层和分层精度的要求 等或勘查区已经厘定的分层标准,尽可能对较长孔段的岩心进行综合观察、分析后进 行分层;对松散层、标志层或其他重要岩层、特殊成份和成因的夹层、孔内坍塌和涌 (漏)水层段、断层破碎带和裂隙密集发育段等,不论厚度大小,均应单独分层。 岩心分层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钻孔原始地质编录成果的精度。要求地质编录 人员高度重视岩心分层工作,力争做到准确无误。
3.8钻探工程原始地质编录(一)
前课回顾
前面课程讲述了钻探工程施工管理三个环节: 1.钻探工程的施工管理中开孔前的准备工作; 2.钻进过程中的地质管理工作; 3.终孔后的地质管理工作。
课程引入
在野外钻探工程施工管理的同时,就要进行钻探工程的原始地 质编录。从本次课开始,我们将学习钻探工程原始地质编录的相关知 识。
钻号
第页


层回 岩 回 岩 号次 心 次 心
号长号长
分层 采取 率%
分 层 进 尺
换 层 孔 深
轴 夹 角
分层 真厚

岩石名 称
花纹 代码
地质描述
备注
注:长度单位:m;角度单位:°
这节课我们学习钻探工程原始地质编录中“记录回次数据、残 留岩心的判断、岩心的分层鉴定和描述、岩心采长的量取” 四个内 容。
下面开始讲述:
二、钻探工程的原始地质编录
钻探工程的原始地质编录是对钻孔中取出的 岩心、岩粉等实物资料、各种测量数据、测井资 料以及钻孔中各种地质现象等进行观察、记录和 整理的过程。
钻探工程的原始地质编录包括以下内容:
1.记录回次数据 2.残留岩心的判断 3.岩心的分层、鉴定和描述 4.岩心采长的量取 5.岩心采取率的计算及要求 6.换层孔深及钻探厚度的计算 7.测量岩心轴夹角 8.岩层真厚度的计算 9.钻孔资料整理、编制钻孔柱状图

坑道水文工程地质编录

坑道水文工程地质编录

矿山坑道水文地质编录实例一、坑道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录的要求(一)坑道水文工程地质编录,一般与地质编录同时进行,有利于密切配合,互相协作,也可单独进行。

(二)第一手的文字记录资料在野外要尽量收集齐全。

素描图或工程、地质、水文工程地质现象要在现场就地勾绘,以确保水文工程地质编录的客观真实性。

严禁凭记忆想象在室内作文字记述或作图。

(三)坑道素描图,应以能清楚地反映所揭露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现象为原则。

所以:1.凡是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情况简单,用一壁一顶即能清楚反映所揭露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现象时,就素描一壁一顶。

2.如果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情况复杂,用一壁一顶不能清楚反映揭露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现象时,则素描两壁一顶,或视具体情况增绘某个壁的某一小段。

(四)坑道素描图的比例尺一般与地质素描图相同。

采用1:50~1:200。

同一矿区同一种类素描图的比例尺一般应该一致;图的水平比例尺和水平比例尺一般也应该一致。

坑道素描图一般均用方格纸绘制。

对重要的并作为报告附图的素描图,根据工作程度和精度要求,必要时在室内也可以用磅纸或塑料薄膜成图。

素描图上,除详细表示出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现象外,还应有下列内容:1.区名称;2.坑道名称及编号;3.工程起点(或某点)坐标;4.比例尺;5.坑道方位角及基线、坡度角;6.水样、岩(土)样的位置及编号;7.样品的分析成果表;8.图例(如用统一图例,可不必每张再绘;如是装订成册,则最好每册图前面附一图例);9.文字描述:野外编录时,应进行详细的观察描述,并将其记录在野外记录本上;室内整理成图时,则根据野外原始记录资料,于图的下方附上简明扼要、重点突出、综合系统的文字描述。

10.编录人及检查人姓名,编录日期及检查日期。

如作为报告附图,则画责任制表。

(五)坑道素描图上绘描的地质内容与地质素描图相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方面的内容有:1.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分区界限(如干燥区、潮湿区、滴水区、淋水区等);2.坑道总涌水量、水温、PH值;3.坑道出水点位置、流量、水温、PH值;4.构造破碎带的充水现象;5.裂隙统计点位置、裂隙率(必要时附裂隙玫瑰花图)。

勘探报告编写提纲

勘探报告编写提纲

勘探报告编写提纲1绪论1.1 勘查目的和任务简述地质勘查项目来源、历史沿革,说明本次勘查工作的基础、勘查目的和地质任务,以及矿业权人、矿山设计单位对勘查工作的具体要求。

阐述本次报告编制依据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参考资料等。

1.2 位置与交通说明勘查区的区块编号,位于所在县级以上城市的方位、直距、行政区划、勘查区边界经纬度极值坐标及中心地理坐标(注明坐标系统)。

经过或邻近勘查区的(现有的或拟建的)铁路(类型)、公路(等级)、水路(级别)等重要交通线以及距勘查区最近的车站、码头、机场的运距里程(插交通位置图)。

1.3 自然地理与经济状况1.3.1 地形地貌特征简述勘查区地貌类型、地形起伏特点、坡度、绝对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差等。

1.3.2 气象、水文特征根据有代表性的气象资料,说明勘查区的气候特征、气温变化、降水量、暴雨强度、蒸发量、相对湿度、风力、风向、雷电情况、雨季、冰冻期和冻土层深度等。

阐述流域属性,主要溪沟、河流的发育特征,最低侵蚀基准面、丰(枯)水期流量及历史最高洪水位等。

1.3.3 地质灾害特征说明区内的地震发育历史、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及地震烈度。

简述滑坡、崩塌、泥石流、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不良地质作用及地质灾害情况。

1.3.4 区域经济概况简述勘查区所在市(区、县)经济概况,包括燃料、电力、供水水源、建筑材料、工业、农业、牧业、人口等。

1.4 矿业权设置情况说明首次取得矿业权的时间、取得方式、发证机关、矿业权人、面积以及矿业权历次变更情况。

说明现持矿业权证名称、发证机关、证号、勘查矿种、有效期、面积、范围坐标(注明坐标系统)等。

简要说明勘查区内及周边相邻的其他矿业权的相互位置,与勘查区的位置关系(可插入示意图说明)。

若勘查区内存在已关闭的矿井、采空区等亦应予以说明。

对于勘查区内及周边相邻的生产矿山,应简要说明其资源概况(主采矿种、生产规模等)。

1.5 勘查区与各类保护区及空间用途管制区的关系简述勘查区内及相邻的自然保护地、重大工程项目压覆区(包括已审批的压覆和事实压覆)、历史文物保护区等的名称、相对位置和边界距离(可插入示意图说明)。

水文地质勘查:钻探工程原始地质编录(三)

水文地质勘查:钻探工程原始地质编录(三)
在进行钻探与测井资料的综合利用时,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 (1)测井厚度误差一般在0.05 m±、深度误差在0.1%±且测井深度的误差表现 为均匀误差,一般不会出现钻探中的人为原因所造成的突然误差。因此岩层的定深、 定厚一般应采用测井成果。但当钻探质量高于测井质量时,也可采用钻探成果。 (2)若测井曲线对某一含水层反映较差、界面不清,而钻探采取率又很高时,含 水层的定深、定厚应选用钻探成果。 (3)对于全孔综合成果,应首先综合确定主要含水层、标志层的位置,其间的各 层深度、厚度一般以测井为准。岩性应以钻探取心为准,当采取率很低时,应参考测 井曲线分析确定。
钻孔柱状图格式示意图
3)钻孔柱状图基本的图面设计 钻孔柱状图基本的图面设计:上方 图名、下方有图例、图签,中间是图面。 图面的主要内容有:钻孔基本情况 (如孔口标高、孔深、坐标、开竣工日 期等)、地层单位、地层代号、各岩层 的层厚及累计厚度、分层孔深、岩心采 取率、岩性柱状及比例尺、岩性描述 (包括颜色、成分、结构、构造、接触 关系等)以及取样化验、孔内简易水文 地质观测和地球物理测井成果等。
钻孔柱状图编制方法示意图
现在,钻孔 柱状图一般都是 用绘图软件自动 生成。这为编制 勘查线剖面图及 含水层三维立体 图打下了基础。
绘图软件自动生成钻孔柱状图
小结
本次课程讲述了钻探工程原始地质编录中岩心轴夹角测量、岩层真 厚度的计算、钻孔资料整理与综合和编制钻孔柱状图。要求大家掌握这些 知识点的相关内容。
钻探与测井资料综合评价后,对于钻孔最终综合成果,应重新填写钻孔综合成果 表(下表),为钻孔柱状图的编制提供可靠的资料。综合成果部分应填绘地层单位、 层号、岩层厚度、岩性柱状、累深、倾角、岩石名称及岩性描述。
_____勘查区______号钻孔综合成果表

水文资料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录共25页

水文资料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录共25页
水文资料 水文地质工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地质编录
16、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把它走 完。 17、一般情况下)不想三年以后的事, 只想现 在的事 。现在 有成就 ,以后 才能更 辉煌。
18、敢于向黑暗宣战的人,心里必须 充满光 明。 19、学习的关键--重复。
20、懦弱的人只会裹足不前,莽撞的 人只能 引为烧 身,只 有真正 勇敢的 人才能 所向披 靡。
谢谢!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3、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24、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水文地质钻孔编录表格全套

水文地质钻孔编录表格全套

钻孔施工报告项目名称:孔号:位置:坐标:孔口标高:施工单位:机长:现场技术人员:钻探时间:自: 年月日至: 年月日目录1、设计书2、地质技术予设3、开孔通知书4、岩心编录5、简易水文地质观测6、抽水试验结构记录7、抽水前静止水位观测8、钻孔抽水试验观测记录9、钻孔抽水试验恢复水位观测记录10、钻孔(井)下管记录11、钻孔(井)下泵记录12、计算数据及成果13、钻孔(井)验收书14、施工小结设计书设计: 审核: 技术负责:地质技术予设开孔通知书号机台:根据施工安排,您已移机至号钻孔位置上,该孔设计孔深为米,经现场技术人员核查,钻机施工位置符合要求,现准许开钻,钻进中请按相关要求施工,并接受技术人员的质量管理,在到达设计孔深后及时报请验收人员进行终孔。

特此通知。

(本通知书一式两份,机台一份,存档一份。

)现场技术人员签字: 签字日期: 年月日机台负责人签字: 签字日期: 年月日号孔拆装线开孔通知书号机台:根据施工安排,您已移机至号钻孔位置上,该孔设计孔深为米,经现场技术人员核查,钻机施工位置符合要求,现准许开钻,钻进中请按相关要求施工,并接受技术人员的质量管理,在到达设计孔深后及时报请验收人员进行终孔。

特此通知。

(本通知书一式两份,机台一份,存档一份。

)现场技术人员签字: 签字日期: 年月日机台负责人签字: 签字日期: 年月日岩心编录简易水文地质观测记录抽水前静止水位观测记录钻孔抽水试验观测记录钻孔抽水试验后恢复水位观测记录抽水试验结构记录钻孔(井)下管记录表钻孔(井)下泵记录计算数据及成果抽水试验曲线钻孔(井)验收书由地矿双城工程勘察院北方工程勘察总公司在《七台河市城市应急供水工程》中完成供水钻孔(井)施工,供水钻孔(井)参数如下:1、成孔(井)孔号:2、终孔(井)日期: 年月日3、含水层岩性: ,位置: (m)至(m)4、抽水试验涌水量(m3/d),降深(m),最大推算涌量(m3/d) ,推算降深(m)。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钻孔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录表
钻孔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录表
钻孔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录表
钻孔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录表
钻孔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录表
钻孔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录表
钻孔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录表
钻孔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录表
钻孔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录表
钻孔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录表
钻孔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录表
钻孔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录表
钻孔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录表
钻孔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录表
钻孔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录表
钻孔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录表
钻孔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录表
钻孔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录表
钻孔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录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