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编录
钻孔水文地质 工程地质编录成果表

钻孔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录表
钻孔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录表
钻孔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录表
钻孔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录表
钻孔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录表
钻孔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录表
钻孔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录表
钻孔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录表
钻孔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录表
钻孔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录表
钻孔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录表
钻孔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录表
钻孔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录表
钻孔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录表
钻孔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录表
钻孔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录表
钻孔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录表
钻孔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录表
钻孔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录表。
水文与工程地质专业《3.9钻探工程原始地质编录(二)》

39钻探工程原始地质编录〔二〕五、岩心采取率、获得率的计算〔一〕岩心采取率岩心采取率是指钻进过程中所取岩心长度与钻孔进尺长度之比的百分数。
可分为回次岩心采取率、分层岩心采取率和全孔岩心采取率。
1回次岩心采取率回次岩心采取率是指每一回次所采取岩心实际长度与该段岩心所代表的实际进尺之比〔图3-27〕。
计算公式如下: %100⨯+-=∑C B A L L L L X 回次〔6-12〕式中 回次X ——回次岩心采取率; ∑L ——回次岩心采取长度之和〔岩心取出后,将能够合拢在一起的直接量出长度;不能合拢在一起的,装入同规格的短岩心管里量长度;最后把两种长度加在一起〕,m ;A L ——本回次进尺,m ;B L ——本回次残留岩心长度,m ;C L ——上回次残留岩心长度,m 。
图3-27 回次岩心采取率计算示意图∑L-回次岩心采取长度之和;L A -本回次进尺;L B -本回次残留岩心长度; L C -上回次残留岩心长度实际工作中,岩心在钻进中磨损较大〔尤其是软岩层〕。
因此残留进尺与实际残留岩心之间差异很大,所以经常不考虑残心,故回次岩心采取率用下式计算: %100⨯=∑AL L X 回次〔6-13〕式中符号意义同〔6-12〕。
2分层岩心采取率分层岩心采取率是指每一岩层的分层采长与其钻探厚度〔分层进尺〕之比。
计算公式如下: %100⨯=∑L L X 分分层 〔6-14〕式中 分层X ——分层岩心采取率;∑分L ——同一岩层所取岩心总长度,m ; L ——同一岩层钻探厚度〔即岩层底界面深度-顶界面深度,实质上就是分层进尺〕,m 。
3全孔岩心采取率全孔岩心采取率是指全孔要求取心孔段所采取的岩心总长度与取心孔段总进尺之比。
计算公式如下: %100h ⨯=∑HX 全孔〔6-15〕式中 全孔X ——全孔岩心采取率; ∑h ——全孔要求取心孔段所取岩心总长度,m ;H ——要求取心孔段的总进尺〔当全孔都采取岩心时,“H 〞为孔深〕,m 。
钻孔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综合编录一览表模板

钻孔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综合编录一览表梅林矿区西区段勘探线钻孔编号分层序号层底深度(m)分层厚度(m)层底标高(m)岩土层名称分层采取率%RQD值%裂隙率%岩石质量风化带深度(m)终孔相对稳定水位(m)平均值范围值岩石质量等级岩体完整性岩体质量等级26线ZK26-11 碎石土81 ––––––2 含炭质泥岩76 9 0-38 密集Ⅴ破碎坏3 炭质泥岩81 6 0-69 密集Ⅴ破碎坏4 含磷结核炭质泥岩88 64 0-90 极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5 含钙质泥岩90 11 0-35 密集Ⅴ破碎坏6 含炭质泥岩夹灰质白云岩85 60 0-89 极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7碎裂含炭硅质岩夹炭质泥岩84 0 0 密集Ⅴ破碎坏8 炭质泥岩82 38 13-62 极发育Ⅳ完整性差差9 含炭质泥岩夹灰质白云岩82 68 0-90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10 炭质泥岩夹石煤82 11 0-100 密集Ⅴ破碎坏11 灰质白云岩夹炭质泥岩82 44 44 发育Ⅳ完整性差差12 含炭硅质岩夹炭质泥岩59 13 0-86 极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126线ZK26-21 含砂砾石层93 ––––––2 碎石粉质粘土91 ––––––3 含炭质泥岩88 39 35-76 极发育Ⅳ完整性差差4 炭质泥岩87 86 73-94 较发育Ⅱ较完整良5 含炭质泥岩84 66 46-83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6 炭质泥岩81 59 48-69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7 石煤92 9 0-73 密集Ⅴ破碎坏8 硅质岩87 56 52-67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9 石煤93 9 0-30 密集Ⅴ破碎坏10 炭质泥岩85 55 53-61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11 石煤夹炭质泥岩88 9 0-50 密集Ⅴ破碎坏12 炭质泥岩82 43 8-76 极发育Ⅳ完整性差差13 石煤88 7 0-27 密集Ⅴ破碎坏14 含钙硅质岩夹炭质泥岩85 47 15-82 极发育Ⅳ完整性差差15 石煤87 3 0-8 密集Ⅴ破碎坏16 含磷结核炭质泥岩84 57 27-85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17 炭质泥岩85 42 20-77 极发育Ⅳ完整性差差18 含炭质泥岩夹灰质白云岩90 87 68-99 较发育Ⅱ较完整良19 炭质泥岩90 83 80-86 较发育Ⅱ较完整良20 含炭质泥岩夹灰质白云岩87 71 71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21 炭质泥岩82 56 48-67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222 硅质岩83 60 51-68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26线ZK26-31 碎石土81 ––––––2 强风化炭质泥(页)岩86 0 0 密集Ⅴ破碎坏3 泥(页)岩95 0 0 密集Ⅴ破碎坏4 14 炭质泥岩72 8 0-25 密集Ⅴ破碎坏5 含炭质泥岩夹炭质泥岩88 57 0-100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6 炭质泥岩98 83 81-86 较发育Ⅱ较完整良7 含炭质泥岩夹灰质白云岩96 84 64-99 较发育Ⅱ较完整良8 炭质泥岩85 41 33-67 发育Ⅳ完整性差差9 含炭质泥岩90 83 58-93 较发育Ⅱ较完整良10 硅质岩83 33 0-52 发育Ⅳ完整性差差11 含磷结核炭质泥岩85 24 0-77 极发育Ⅴ破碎坏12 含炭质泥岩86 73 53-87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13 炭质泥岩85 71 60-85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14 含炭质泥岩夹灰质白云岩91 73 18-93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15 炭质泥岩90 50 0-77 发育Ⅳ完整性差差16 硅质岩83 54 22-70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328线ZK28-11 碎石土85 ––––––2 强风化炭质(页)泥岩85 0 0 极发育Ⅴ破碎坏3 炭质泥岩85 60 13-78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4 石煤87 0 0 极发育Ⅴ破碎坏5 炭质泥岩83 64 33-80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6 石煤夹炭质泥岩86 9 0-51 极发育Ⅴ破碎坏7 炭质泥岩89 65 37-82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8 石煤夹炭质泥岩88 32 0-83 发育Ⅳ完整性差差9 含磷结核炭质泥岩86 62 39-74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10 石煤87 0 0 极发育Ⅴ破碎坏11 炭质泥岩85 58 17-74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12 含炭泥岩87 34 10-54 发育Ⅳ完整性差差13 石煤87 6 0-25 极发育Ⅴ破碎坏14 含炭泥岩85 66 27-92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15 石煤87 0 0 极发育Ⅴ破碎坏16 含炭硅质岩84 43 38-49 发育Ⅳ完整性差差428线ZK28-21 碎石土90 ––––––2 强风化炭质泥岩88 7 0-64 极发育Ⅴ破碎坏3 炭质泥岩85 53 0-86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4 石煤夹炭质泥岩88 10 0-74 极发育Ⅴ破碎坏5 炭质泥岩82 23 0-54 极发育Ⅴ破碎坏6 含磷结核炭质泥岩83 56 17-81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7 含炭质泥岩夹粉砂质泥岩84 57 38-78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8 炭质泥岩83 8 0-43 极发育Ⅴ破碎坏9 含炭质泥岩73 68 38-83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10 炭质泥岩82 25 0-55 极发育Ⅴ破碎坏11 硅质岩夹炭质泥岩77 21 0-75 极发育Ⅴ破碎坏28线ZK28-31 碎石粉质土(素填土)95 ––––––2 强风化炭质泥岩90 2 0-11 极发育Ⅴ破碎坏3 炭质泥岩82 36 0-75 发育Ⅳ完整性差差4 碎裂炭质泥岩82 0 0 极发育Ⅴ破碎坏5 炭质泥岩与石煤85 9 0-57 极发育Ⅴ破碎坏6 含磷结核炭质泥岩84 39 28-50 发育Ⅳ完整性差差7 炭质泥岩84 45 18-69 发育Ⅳ完整性差差8 含炭质泥岩83 61 37-84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9 碎裂岩88 0 0 极发育Ⅴ破碎坏10 含炭质泥岩82 51 10-77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511 炭质泥岩84 51 22-82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12 含炭质泥岩夹白云岩84 58 25-84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13 硅质岩65 4 0-12 极发育Ⅴ破碎坏28线ZK28-41 强风化炭质泥岩95 0 0 极发育Ⅴ破碎坏2 石煤95 0 0 极发育Ⅴ破碎坏3 炭质泥岩86 47 23-81 发育Ⅳ完整性差差4 含磷结核炭质泥岩84 44 29-61 发育Ⅳ完整性差差5 炭质泥岩84 62 0-85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6 含磷结核炭质泥岩82 59 36-83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7 炭质泥岩82 44 22-71 发育Ⅳ完整性差差8 含炭质泥岩夹炭质泥岩85 69 30-86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9 炭质泥岩80 40 12-83 发育Ⅳ完整性差差10 灰质白云岩夹炭质泥岩84 69 58-85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11 炭质泥岩82 52 18-79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12 硅化破碎带82 28 8-62 发育Ⅳ完整性差差13 硅质岩75 15 15 极发育Ⅴ破碎坏630线ZK30-21 碎石层84 ––––––2 炭质泥岩82 27 0-52 极发育Ⅳ完整性差差3 含磷结核炭质泥岩86 64 0-81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4 炭质泥岩84 61 57-65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5 含炭质泥岩86 56 8-87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6 粉砂质泥岩86 63 42-72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7 炭质泥岩夹高炭质页岩87 39 0-74 极发育Ⅳ完整性差差8 含炭质泥岩81 55 35-63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9 高炭质页岩86 8 0-15 密集Ⅴ破碎坏10 碎裂硅质岩夹炭质泥岩85 3 0-18 密集Ⅴ破碎坏11 含钙炭质粉砂质泥岩86 38 26-67 极发育Ⅳ完整性差差12 硅质岩夹炭质泥岩87 0 0 密集Ⅴ破碎坏13 石煤83 0 0 密集Ⅴ破碎坏14 碎裂硅质岩79 21 14-29 密集Ⅴ破碎坏30线ZK30-31 风化炭质泥岩66 0 0 密集Ⅴ破碎坏2 黑色炭质泥岩79 20 0-83 密集Ⅴ破碎坏3 含钙炭质泥岩89 68 23-100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4含钙炭质泥岩夹条带状硅质岩91 77 70-100 较发育Ⅱ较完整良5 含钙炭质泥岩100 100 100 不发育Ⅰ完整优6 含方解石脉含钙炭质泥岩98 71 36-91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7 含钙炭质泥岩夹条带状硅95 67 33-77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7质岩30线ZK30-38 含钙炭质泥岩99 80 35-100 较发育Ⅱ较完整良9 炭质泥岩96 76 52-100 较发育Ⅱ较完整良10 灰质白云岩88 100 100 不发育Ⅰ完整优11 炭质泥岩92 76 60-88 较发育Ⅱ较完整良12 含钙含炭泥岩95 71 70-91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13 炭质泥岩90 67 33-98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14 含磷结核炭质泥岩95 80 15-100 较发育Ⅱ较完整良15 炭质泥岩85 60 29-82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16 含黄铁矿炭质泥岩96 90 73-100 不发育Ⅰ完整优17 含钙含炭泥岩100 100 100 不发育Ⅰ完整优18 含黄铁矿炭质泥岩96 98 85-100 不发育Ⅰ完整优19 高炭质泥岩89 76 0-100 较发育Ⅱ较完整良20 含钙炭质泥岩98 100 100 不发育Ⅰ完整优21 含方解石脉炭质泥岩87 63 29-87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22 炭质泥岩85 64 30-88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23 碎裂硅质岩86 54 10-70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24 硅质岩夹含硅炭质泥岩88 75 50-100 较发育Ⅱ较完整良30线ZK30-41 碎石土81 ––––––2 炭质泥岩86 0 0 密集Ⅴ破碎坏3 角砾岩86 0 0 密集Ⅴ破碎坏4 高炭质泥岩84 0 0 密集Ⅴ破碎坏85 炭质泥岩夹含炭质泥岩83 12 0-40 密集Ⅴ破碎坏30线ZK30-46 含方解石脉钙质泥岩86 13 0-27 密集Ⅴ破碎坏7 炭质泥岩64 18 0-40 密集Ⅴ破碎坏8 含方解石脉含炭硅质岩81 32 0-90 极发育Ⅳ完整性差差9 炭质泥岩81 3 0-25 密集Ⅴ破碎坏10 碎裂岩83 77 73-100 较发育Ⅱ较完整良11 含钙炭质泥岩91 56 0-91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12 炭质泥岩91 57 0-80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13 硅质岩夹炭质泥岩91 32 0-48 极发育Ⅳ完整性差差14 含磷结核炭质泥岩100 67 54-91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15 炭质泥岩100 80 78-97 较发育Ⅱ较完整良16 含炭质泥岩夹灰质白云岩100 99 96-100 不发育Ⅰ完整优17 炭质泥岩98 51 33-73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18 硅质岩100 79 67-95 较发育Ⅱ较完整良932线ZK32-01 碎石土92 ––––––2 炭质泥岩85 26 0-77 极发育Ⅳ完整性差差3 含石英脉炭质泥岩94 15 0-35 密集Ⅴ破碎坏4 含硅质炭质泥岩65 65 38-65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5 含炭质硅质岩夹炭质泥岩82 23 0-53 密集Ⅴ破碎坏6 石煤96 0 0 密集Ⅴ破碎坏7 硅质岩夹泥岩98 27 25-29 极发育Ⅳ完整性差差8 石煤85 42 0-34 极发育Ⅳ完整性差差9 碎裂硅质岩89 28 0-63 极发育Ⅳ完整性差差32线ZK32-11 碎石土100 ––––––2 炭质泥岩86 48 23-87 极发育Ⅳ完整性差差3 含石英脉炭质泥岩84 63 50-80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4 炭质泥岩夹条带状白云岩80 65 0-91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5 白云岩77 76 50-71 较发育Ⅱ较完整良6 炭质泥岩81 77 19-82 较发育Ⅱ较完整良7 含硅炭质泥岩87 53 24-91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8 含炭硅质岩65 41 17-60 极发育Ⅳ完整性差差9 炭质泥岩夹含炭硅质岩80 75 60-100 较发育Ⅱ较完整良1032线ZK32-21 碎石层84 ––––––2 强风化炭质泥岩85 15 0-67 密集Ⅴ破碎坏3 炭质泥岩89 47 9-84 极发育Ⅳ完整性差差4 含磷结核炭质泥岩87 58 0-86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5 炭质泥岩89 73 20-91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6 含炭质泥岩夹粉砂质泥岩88 56 0-92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7 含炭质泥岩夹灰质白云岩86 67 50-87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8 炭质泥岩86 38 0-77 极发育Ⅳ完整性差差9 灰质白云岩87 57 57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10 炭质泥岩86 65 53-85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11 硅质岩79 35 17-55 极发育Ⅳ完整性差差32线ZK32-31 碎石层86 ––––––2 强风化炭质泥岩86 0 0 密集Ⅴ破碎坏3 炭质泥岩87 40 0-87 极发育Ⅳ完整性差差4 含磷结核炭质泥岩87 46 14-82 极发育Ⅳ完整性差差5 炭质泥岩86 13 0-25 密集Ⅴ破碎坏6 含炭质泥岩夹灰质白云岩86 46 0-80 极发育Ⅳ完整性差差7 炭质泥岩86 45 0-85 极发育Ⅳ完整性差差8 硅质岩88 54 34-85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1132线ZK32-41 碎石土86 ––––––2 强风化炭质泥岩86 0 0 密集Ⅴ破碎坏3 炭质泥(页)岩85 9 0-54 密集Ⅴ破碎坏4 硅质岩夹泥灰岩84 0 0 密集Ⅴ破碎坏5 炭质泥(页)岩84 0 0 密集Ⅴ破碎坏6 含钙质含炭质泥岩85 8 0-35 密集Ⅴ破碎坏7 含钙质炭质泥岩86 20 0-79 密集Ⅴ破碎坏8 含磷结核炭质泥岩87 69 28-90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9 硅质岩夹炭质泥岩88 26 0-66 极发育Ⅳ完整性差差10 炭质泥岩86 39 35-43 极发育Ⅳ完整性差差11 泥灰岩84 59 59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12 含炭质泥岩夹灰质白云岩87 77 54-96 较发育Ⅱ较完整良13 炭质泥岩87 19 0-73 密集Ⅴ破碎坏14 硅质岩86 64 64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1234线ZK34-21 碎石土94 ––––––井口涌水2 炭质泥岩87 11 0-55 密集Ⅴ破碎坏3 含磷结核炭质泥岩86 77 66-86 较发育Ⅱ较完整良4 炭质泥岩79 78-80 较发育Ⅱ较完整良5 含炭质泥岩夹灰质白云岩89 85 71-93 较发育Ⅱ较完整良6 含钙质炭质泥岩88 63 57-74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7 含磷结核炭质泥岩86 80 80 较发育Ⅱ较完整良8 炭质泥岩86 62 51-86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9 硅质岩86 41 0-58 极发育Ⅳ完整性差差34线ZK34-31 碎石粉质粘土882 炭质泥岩86 43 0-83 极发育Ⅳ完整性差差3 含磷结核炭质泥岩86 75 54-81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4 炭质泥岩87 81 75-88 较发育Ⅱ较完整良5 含炭质泥岩夹灰质白云岩90 87 67-97 较发育Ⅱ较完整良6 炭质泥岩89 58 10-87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7 硅质岩80 22 0-41 密集Ⅴ破碎坏1336线ZK36-21 强风化炭质泥岩91 1 0-9 密集Ⅴ破碎坏2 炭质泥岩85 35 22-67 极发育Ⅳ完整性差差3 高炭质页岩86 0 0 密集Ⅴ破碎坏4 炭质泥岩87 57 45-67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5 高炭质页岩86 0 0 密集Ⅴ破碎坏6 含磷结核炭质泥岩91 36 0-67 极发育Ⅳ完整性差差7 高炭质泥(页)岩95 0 0 密集Ⅴ破碎坏8 炭质泥岩92 30 30 极发育Ⅳ完整性差差9 高炭质泥岩88 0 0 密集Ⅴ破碎坏10 含磷结核炭质泥岩88 53 18-82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11 炭质泥岩86 86 86 较发育Ⅱ较完整良12 含磷结核炭质泥岩88 84 78-89 较发育Ⅱ较完整良13 炭质泥岩夹灰质白云岩86 83 75-89 较发育Ⅱ较完整良14 含磷结核炭质泥岩85 76 76 较发育Ⅱ较完整良15 灰质白云岩夹含炭泥岩86 66 30-89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16 炭质泥岩夹含炭泥岩89 74 43-97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17含炭硅质泥岩夹透镜状硅质岩88 88 88 较发育Ⅱ较完整良18 含炭硅质岩夹炭质泥岩86 67 20-87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19 碎裂硅质岩82 29 0-72 极发育Ⅳ完整性差差20 硅质岩84 72 47-85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1436线ZK36-31 碎石土93 ––––––2 硅质岩与炭质泥岩互层93 0 0 密集Ⅴ破碎坏3 石煤91 1 0-22 密集Ⅴ破碎坏4 炭质泥岩77 46 46 极发育Ⅳ完整性差差5 石煤夹含钙硅质岩89 2 0-21 密集Ⅴ破碎坏6 含磷结核炭质泥岩87 76 70-81 较发育Ⅱ较完整良7 石煤与炭质泥岩互层84 41 0-71 极发育Ⅳ完整性差差8 炭质泥岩夹石煤88 60 11-80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9 石煤夹炭质泥岩87 24 0-86 密集Ⅴ破碎坏10 白云岩夹含炭泥岩92 86 54-97 较发育Ⅱ较完整良11 炭质泥岩与石煤84 27 0-66 极发育Ⅳ完整性差差12 碎裂硅质岩88 21 0-43 密集Ⅴ破碎坏13 含炭质硅质岩77 73 56-93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38线ZK38-21 碎石土85 ––––––井口涌水(Q=1.296L/S)2 炭质泥岩77 2 0-14 密集Ⅴ破碎坏3 含磷结核炭质泥岩78 57 38-75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4 黄铁矿化炭质泥岩84 60 0-86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5 白云岩83 61 55-69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6炭质泥岩夹含硅质炭质泥岩78 28 0-74 极发育Ⅳ完整性差差7 碎裂硅质岩83 15 0-56 密集Ⅴ破碎坏158 硅质岩84 36 0-83 极发育Ⅳ完整性差差38线ZK38-31 强风化炭质泥岩93 0 0 密集Ⅴ破碎坏2 高炭质泥岩91 0 0 密集Ⅴ破碎坏3 硅质岩90 0 0 密集Ⅴ破碎坏4 灰岩夹炭质泥岩85 3 0-17 密集Ⅴ破碎坏5 碎裂状灰岩83 46 13-82 极发育Ⅳ完整性差差6 炭质泥(页)岩夹硅质岩84 17 0-70 密集Ⅴ破碎坏7 含钙质炭质泥岩82 42 0-80 极发育Ⅳ完整性差差8 含方解石脉硅质岩82 58 58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9含钙质炭质泥岩夹含钙硅质岩79 52 25-87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10 炭质泥岩79 33 22-57 极发育Ⅳ完整性差差11 含硅质炭质泥岩89 55 0-85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12 炭质泥岩94 50 22-100 极发育Ⅳ完整性差差13 含磷结核炭质泥岩95 76 39-100 较发育Ⅱ较完整良14 炭质泥岩夹硅质岩95 72 29-94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15 碎裂硅质岩92 58 50-100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16 硅质岩夹泥质硅质岩86 62 25-80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1640线ZK40-11 碎石土100 ––––––2 强风化炭质泥岩100 0 0 密集Ⅴ破碎坏3 高炭质页岩夹炭质泥岩87 8 0-38 密集Ⅴ破碎坏4含石英脉、方解石脉炭质泥岩83 52 49-55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5高炭质页岩夹含炭钙质泥岩87 11 0-51 密集Ⅴ破碎坏6含炭钙质泥岩及含炭硅质岩81 53 47-58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7含钙硅质岩夹含钙炭质泥岩83 55 0-74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8 含钙炭质泥岩83 0 0 密集Ⅴ破碎坏9 含炭钙质泥岩夹硅质岩82 53 17-75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10 炭质泥岩夹含炭硅质岩87 23 0-62 密集Ⅴ破碎坏11 含炭质泥岩94 54 29-77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12 含炭钙质泥岩夹硅质岩85 76 60-85 较发育Ⅱ较完整良13 高炭质页岩夹硅质岩86 34 22-50 极发育Ⅳ完整性差差14 含炭质泥岩夹泥质灰岩82 64 56-68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15高炭质页岩夹含钙炭质泥岩88 17 0-50 密集Ⅴ破碎坏16含钙质炭质泥岩夹高炭质页岩85 44 0-89 极发育Ⅳ完整性差差17 高炭质页岩85 2 0-11 密集Ⅴ破碎坏18 炭质泥岩与泥质灰岩、硅83 13 10-21 密集Ⅴ破碎坏17质岩19 硅质岩81 56 35-67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40线ZK40-21 碎石土100 ––––––2 强风化炭质泥岩96 0 0 密集Ⅴ破碎坏3 石煤夹炭质泥岩92 1 0-21 密集Ⅴ破碎坏4 炭质泥岩89 37 35-40 极发育Ⅳ完整性差差5 石煤78 0 0-8 密集Ⅴ破碎坏6 炭质页岩92 0 0 密集Ⅴ破碎坏7 碎裂岩83 0 0 密集Ⅴ破碎坏42线ZK42-11 碎石土88 ––––––井口涌水2 泥质灰岩夹炭质泥岩90 35 0-60 极发育Ⅳ完整性差差3 炭质泥岩90 0 0 密集Ⅴ破碎坏4 灰岩夹团块状硅质岩81 56 46-67 发育Ⅲ中等完整中等5 含炭质泥岩84 4 0-11 密集Ⅴ破碎坏6 石煤92 0 0 密集Ⅴ破碎坏7 炭质泥岩83 14 0-29 密集Ⅴ破碎坏8 石煤夹炭质泥岩90 0 0 密集Ⅴ破碎坏9 碎裂硅质岩91 0 0 密集Ⅴ破碎坏18。
水文地质勘查:钻探工程原始地质编录(一)

3.岩心的分层、鉴定和描述
1)岩心的分层 编录时,按地层单位、岩石组成、岩层厚度、含水层、隔水层和分层精度的要求 等或勘查区已经厘定的分层标准,尽可能对较长孔段的岩心进行综合观察、分析后进 行分层;对松散层、标志层或其他重要岩层、特殊成份和成因的夹层、孔内坍塌和涌 (漏)水层段、断层破碎带和裂隙密集发育段等,不论厚度大小,均应单独分层。 岩心分层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钻孔原始地质编录成果的精度。要求地质编录 人员高度重视岩心分层工作,力争做到准确无误。
3.8钻探工程原始地质编录(一)
前课回顾
前面课程讲述了钻探工程施工管理三个环节: 1.钻探工程的施工管理中开孔前的准备工作; 2.钻进过程中的地质管理工作; 3.终孔后的地质管理工作。
课程引入
在野外钻探工程施工管理的同时,就要进行钻探工程的原始地 质编录。从本次课开始,我们将学习钻探工程原始地质编录的相关知 识。
钻号
第页
起
止
层回 岩 回 岩 号次 心 次 心
号长号长
分层 采取 率%
分 层 进 尺
换 层 孔 深
轴 夹 角
分层 真厚
度
岩石名 称
花纹 代码
地质描述
备注
注:长度单位:m;角度单位:°
这节课我们学习钻探工程原始地质编录中“记录回次数据、残 留岩心的判断、岩心的分层鉴定和描述、岩心采长的量取” 四个内 容。
下面开始讲述:
二、钻探工程的原始地质编录
钻探工程的原始地质编录是对钻孔中取出的 岩心、岩粉等实物资料、各种测量数据、测井资 料以及钻孔中各种地质现象等进行观察、记录和 整理的过程。
钻探工程的原始地质编录包括以下内容:
1.记录回次数据 2.残留岩心的判断 3.岩心的分层、鉴定和描述 4.岩心采长的量取 5.岩心采取率的计算及要求 6.换层孔深及钻探厚度的计算 7.测量岩心轴夹角 8.岩层真厚度的计算 9.钻孔资料整理、编制钻孔柱状图
坑道水文工程地质编录

矿山坑道水文地质编录实例一、坑道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录的要求(一)坑道水文工程地质编录,一般与地质编录同时进行,有利于密切配合,互相协作,也可单独进行。
(二)第一手的文字记录资料在野外要尽量收集齐全。
素描图或工程、地质、水文工程地质现象要在现场就地勾绘,以确保水文工程地质编录的客观真实性。
严禁凭记忆想象在室内作文字记述或作图。
(三)坑道素描图,应以能清楚地反映所揭露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现象为原则。
所以:1.凡是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情况简单,用一壁一顶即能清楚反映所揭露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现象时,就素描一壁一顶。
2.如果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情况复杂,用一壁一顶不能清楚反映揭露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现象时,则素描两壁一顶,或视具体情况增绘某个壁的某一小段。
(四)坑道素描图的比例尺一般与地质素描图相同。
采用1:50~1:200。
同一矿区同一种类素描图的比例尺一般应该一致;图的水平比例尺和水平比例尺一般也应该一致。
坑道素描图一般均用方格纸绘制。
对重要的并作为报告附图的素描图,根据工作程度和精度要求,必要时在室内也可以用磅纸或塑料薄膜成图。
素描图上,除详细表示出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现象外,还应有下列内容:1.区名称;2.坑道名称及编号;3.工程起点(或某点)坐标;4.比例尺;5.坑道方位角及基线、坡度角;6.水样、岩(土)样的位置及编号;7.样品的分析成果表;8.图例(如用统一图例,可不必每张再绘;如是装订成册,则最好每册图前面附一图例);9.文字描述:野外编录时,应进行详细的观察描述,并将其记录在野外记录本上;室内整理成图时,则根据野外原始记录资料,于图的下方附上简明扼要、重点突出、综合系统的文字描述。
10.编录人及检查人姓名,编录日期及检查日期。
如作为报告附图,则画责任制表。
(五)坑道素描图上绘描的地质内容与地质素描图相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方面的内容有:1.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分区界限(如干燥区、潮湿区、滴水区、淋水区等);2.坑道总涌水量、水温、PH值;3.坑道出水点位置、流量、水温、PH值;4.构造破碎带的充水现象;5.裂隙统计点位置、裂隙率(必要时附裂隙玫瑰花图)。
钻孔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录成果表

钻孔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录表
钻孔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录表
钻孔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录表
钻孔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录表
钻孔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录表
钻孔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录表
钻孔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录表
钻孔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录表
钻孔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录表
钻孔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录表
钻孔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录表
钻孔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录表
钻孔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录表
钻孔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录表
钻孔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录表
钻孔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录表
钻孔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录表
钻孔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录表
钻孔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录表。
水文地质勘查:钻探工程原始地质编录(三)

钻孔柱状图格式示意图
3)钻孔柱状图基本的图面设计 钻孔柱状图基本的图面设计:上方 图名、下方有图例、图签,中间是图面。 图面的主要内容有:钻孔基本情况 (如孔口标高、孔深、坐标、开竣工日 期等)、地层单位、地层代号、各岩层 的层厚及累计厚度、分层孔深、岩心采 取率、岩性柱状及比例尺、岩性描述 (包括颜色、成分、结构、构造、接触 关系等)以及取样化验、孔内简易水文 地质观测和地球物理测井成果等。
钻孔柱状图编制方法示意图
现在,钻孔 柱状图一般都是 用绘图软件自动 生成。这为编制 勘查线剖面图及 含水层三维立体 图打下了基础。
绘图软件自动生成钻孔柱状图
小结
本次课程讲述了钻探工程原始地质编录中岩心轴夹角测量、岩层真 厚度的计算、钻孔资料整理与综合和编制钻孔柱状图。要求大家掌握这些 知识点的相关内容。
钻探与测井资料综合评价后,对于钻孔最终综合成果,应重新填写钻孔综合成果 表(下表),为钻孔柱状图的编制提供可靠的资料。综合成果部分应填绘地层单位、 层号、岩层厚度、岩性柱状、累深、倾角、岩石名称及岩性描述。
_____勘查区______号钻孔综合成果表
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编录

⽔⽂地质及⼯程地质编录⼀、⼀般⽅法及要求钻孔⽔⽂地质、⼯程地质编录内容⼀般包括:除描述岩⼼岩性的结构构造外,应重点描述岩⼼的块度、坚硬程度、风化程度、裂隙发育程度、岩⽯的风化程度和裂隙发育的密度、裂隙⾯的宽度等,对岩⼼的完整性要统计RQD。
1、岩⼼块度的划分:⼤于20cm的为长柱状,10-20cm的为短柱状,⼩于10cm的为扁柱状,⼤于5cm的为块状,2-5cm的为碎块状,⼩于2cm的为碎屑状、粉末状。
若为块状,需对块体形态做⼤致描述,如⽊契块状、棱块状、团块状等。
2、岩⼼坚硬程度的描述:对软岩和极软岩,应注意是否具有可软化性、膨胀性、崩溃性等特殊性质的描述。
根据RQD值划分岩⽯质量软级:⼑可划⼊深度⼤于0.2-0.5mm。
⽤⼿指较费⼒才可弄碎,或仅能掰成⼩块;硬级:⽤⼑在岩⽯边缘可切成⼩⽚;很硬级:⼑可划出条痕,敲击时有清脆的声⾳。
岩⽯坚硬程度的确定见下表:岩⽯坚硬程度的定性划分按节理裂隙间距发育程度分级⼆、某些具体⽅法及操作要求(⼀)岩⼼编录1、抄录班报表的回次进尺、施⼯⽅法(钻探⽅法、扩孔孔径、变径及其深度)有关的⽔⽂地质现象记载。
2、校正回次位置及填写岩⼼标签。
3、整理岩⼼,检查上下顺序,校正岩⼼长度。
4、鉴定岩性,确定分层位置,填写分层标签,并分层取代表性鉴样及分析样品(注明取样深度)。
5、终孔后,在完成上述⼯作的基础上,将岩⼼按顺序装箱保存。
(⼆)岩⼼描述的顺序及内容1. 基岩的描述内容⼤致为:定名、颜⾊、结构、矿物成分、岩⼼破碎情况(岩⼼形状)、岩⼼采取率、节理、裂隙和岩溶的发育程度、充填情况及充填物、断层擦痕、断层泥及其充填物、风化程度、化⽯、层与层的相互关系及层理性质、矿化特征、蚀变现象、构造破碎情况及次⽣变化等。
2.测量岩⼼标志⾯(层⾯、⽚理⾯、断裂⾯、接触界线等)与岩⼼轴夹⾓。
3.岩层、矿化、蚀变在⼩范围内有所变化时应丈量出具体深度并注明。
4.选择有地质意义且具有代表性的岩(矿)⼼,作⼤⽐例尺素描图并进⾏照象,以增强⽂字的说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一般方法及要求钻孔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录内容一般包括:除描述岩心岩性的结构构造外,应重点描述岩心的块度、坚硬程度、风化程度、裂隙发育程度、岩石的风化程度和裂隙发育的密度、裂隙面的宽度等,对岩心的完整性要统计RQD。
1、岩心块度的划分:大于20cm的为长柱状,10-20cm的为短柱状,小于10cm的为扁柱状,大于5cm的为块状,2-5cm的为碎块状,小于2cm的为碎屑状、粉末状。
若为块状,需对块体形态做大致描述,如木契块状、棱块状、团块状等。
2、岩心坚硬程度的描述:对软岩和极软岩,应注意是否具有可软化性、膨胀性、崩溃性等特殊性质的描述。
根据RQD值划分岩石质量RQD(%)=Lp/Lt×100式中:Lp—某岩组大于10cm完整岩心长度之和,单位m;Lt—某岩组钻探总进尺,单位m;注:小于10cm岩心为钻进过程中机械破碎,则上、下对接,其长度大于10cm 时应参与计算;当钻头内径小于54.1mm时,RQD值作适当降低,根据经验降20~50%。
工程地质应着重对破碎带、裂隙密集带、风化带、轻弱夹层、岩溶发育带、蚀变带的发育特征,矿层顶、底板岩层的稳固性等进行描述。
岩石刀刻硬度的鉴定:很软级:刀可划入深度大于1mm至能用刀尖插入,用手指可弄碎,属软弱层。
软级:刀可划入深度大于0.2-0.5mm。
用手指较费力才可弄碎,或仅能掰成小块;硬级:用刀在岩石边缘可切成小片;很硬级:刀可划出条痕,敲击时有清脆的声音。
岩石坚硬程度的确定见下表:岩石坚硬程度的定性划分对半成岩可不做风化程度的划分。
按节理裂隙间距发育程度分级按节理裂隙的裂隙率的发育程度分级按节理裂隙的开口宽度的发育程度分级含水岩组:是指含水特征相同或相近的岩层,归为同一含水岩组,多属于含水岩层的集合体,反映了地下水赋存的空间条件。
富水性:是指含水层的出水能力,一般以规定统一口径井孔的最大涌水量表示,它是衡量地下水开采时,含水层出水量的标志。
富水性的圈定:根据构造、岩性、地貌等主要因素来圈定。
富水性的等级划分:松散岩类孔隙水富水性等级划分,要根据各含水岩组的结构、埋藏条件与补给来源等综合因素,结合勘探孔或生产井资料划分。
松散岩类孔隙水富水性等级划分表基岩裂隙水富水性等级划分二、某些具体方法及操作要求(一)岩心编录1、抄录班报表的回次进尺、施工方法(钻探方法、扩孔孔径、变径及其深度)有关的水文地质现象记载。
2、校正回次位置及填写岩心标签。
3、整理岩心,检查上下顺序,校正岩心长度。
4、鉴定岩性,确定分层位置,填写分层标签,并分层取代表性鉴样及分析样品(注明取样深度)。
5、终孔后,在完成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将岩心按顺序装箱保存。
(二)岩心描述的顺序及内容1. 基岩的描述内容大致为:定名、颜色、结构、矿物成分、岩心破碎情况(岩心形状)、岩心采取率、节理、裂隙和岩溶的发育程度、充填情况及充填物、断层擦痕、断层泥及其充填物、风化程度、化石、层与层的相互关系及层理性质、矿化特征、蚀变现象、构造破碎情况及次生变化等。
2.测量岩心标志面(层面、片理面、断裂面、接触界线等)与岩心轴夹角。
3.岩层、矿化、蚀变在小范围内有所变化时应丈量出具体深度并注明。
4.选择有地质意义且具有代表性的岩(矿)心,作大比例尺素描图并进行照象,以增强文字的说服力。
5.钻孔内岩性分层时应注明上下两层岩石的接触关系。
如渐变关系、侵入关系等。
6.记录内容要求繁简适度,重点突出,针对性强。
对矿心及顶底板,矿化蚀变带和构造部位等应详细描述。
7.岩心块度的划分:大于20厘米为长柱状;10-20厘米为短柱状;小于10厘米为扁柱状;大于5厘米为块状;2-5厘米为碎块状;小于2厘米为碎屑状、粉末状。
若为块状,需对块体形态做大致描述,如楔块状、菱块状、团块状等。
8.松散岩层的描述内容大致为:定名、颜色、湿度、成分(粒度成分及百分含量)、磨圆度、分选性、结核、包裹体、结构层的相互关系及层理特征、胶结程度及胶结类型、化石等。
9.松散岩层的描述内容大致为:定名、颜色、湿度、成分(粒度成分及百分含量)、磨圆度、分选性、结核、包裹体、结构层的相互关系及层理特征、胶结程度及胶结类型、化石等。
(三)岩(矿)心采取率的计算1、回次岩(矿)心采取率的计算回次岩(矿)心采取率=本回次提取的岩心总长/本回次进尺数×100%,若回次岩心采取率超过100%,即岩心总长大于回次进尺时,一般皆为残留岩心所引起。
其处理方法是:进尺数不变,修改岩心实长数字,将回次岩心采取率超过100%的部分(即岩心实长比回次进尺多出的部分),依次往上一回次推。
若上一回次的岩心实长由于加上推上来的岩心长比进尺数大,回次岩心采取率又超过100%时,继续往上推,一般只能往上推三个回次,如果回次岩心采取率仍大于100%时,则通知机长或当班班长查明原因(砂状、粉状及不同岩性的反循环岩石不能上推)。
2、分层岩(矿)心采取率的计算分层岩(矿)心采取率=分层各回次取出的岩心总长/(分层下界孔深-分层上界孔深)×100%。
岩心采取率全孔大于70%,矿层及顶底板围岩5米。
(四)换层孔深计算方法一个回次内换层有下列两种情况:1、本回次换层位置小于岩心长度的50%时:a 无残留岩心时:换层孔深=上回次终止孔深+本回次上层岩心长/本回次采取率;b有残留岩心时:换层孔深=上回次孔深-上回次残留岩心长+本回次上层岩心长/本回次岩心采取率;2、本回次换层位置大于岩心长度的50%时:a 无残留岩心时:换层孔深=本回次终止孔深-本回次下层岩心长/本回次采取率;b有残留岩心时:换层孔深=本回次孔深-本回次残留岩心长-本回次下层岩心长/本回次岩心采取率。
两个回次间换层:换层孔深=上回次终止孔深-上回次残留岩心长/上回次岩心采取率。
空回次内换层:换层孔深=上回次终止孔深+空回次进尺的二分之一(是否二分之一,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五)钻孔天顶角、方位角测量及要求钻孔天顶角、方位角一般要求斜孔每钻进50米,直孔每钻进100米测量一次钻孔天顶角和方位角(当天顶角弯曲超过5度时,测斜间距应按斜孔对待)。
钻孔换径或见主矿体时,均应加测天顶角和方位角。
天顶角弯曲每百米要求:直孔不超过2度,斜孔不超过3度。
(六)钻孔孔深测量及要求孔深验证每钻进100米或见主矿层、重要标志层、下套管前和终孔后均需用钢卷尺丈量钻具,验证孔深。
孔深校正最大允许误差为千分之一,超出允许误差时,查找原因并及时清除。
(七)简易水文地质观测项目及要求钻孔简易水文地质观测是在钻进过程中及时发现含水层,初步确定含水层的富水性及岩溶在不同垂向深度的发育程度和发育规律等水文地质问题的重要手段。
观测项目一般包括:地下水初见水位、稳定水位、水温、冲洗液消耗量及粘度、涌水位置、涌水量及水头高度、漏失位置和漏失量等。
视具体情况(涌水、漏水、坍塌、缩径、溶洞等)与分队技术负责协商向机台提出简易水文观测的具体内容。
对岩心采取率、钻进速度和钻进情况(如掉钻、卡钻、埋钻、孔壁坍塌、涌砂、气体逸出等)及变层、换径的位置也要做详细的观测和记录。
并制定相应的曲线图标。
对钻进过程中掉钻、卡钻、埋钻、坍塌掉块、换径变层、返水颜色的突变及涌沙、气体逸出等现象,均应记录其起止深度。
钻进过程中及时进行孔深和孔斜的校正,发现问题及时修正。
(八)含水层的判断钻进中一般依据以下几点判断含水层岩性:岩心破碎,裂隙发育,岩石矿物颗粒或裂隙有水蚀、氧化锈斑,溶蚀孔洞及次生矿物的吸附和沉淀现象的孔段;钻进过程中涌水或严重漏水及水位突然上升的孔段;钻进中坍孔、掉块现象严重或钻具突然陷落、冲洗液大量漏失的孔段;岩心采取率低、进尺相对加快的孔段。
工程地质岩性编录地层岩性描述是工程地质测绘的基本内容,是查明各种地质现象的基础,也是评价工程地质条件的基本因素,因此必须重视对地层岩性的描述。
为了建立描述上的共同语言,正确反映各种岩层的特性,特提出本内容,以供参考.................................................................................................1 工程地质岩性描述的内容岩石的描述一般应包括地质年代、岩石名称、风化程度、颜色、主要矿物、结构、构造、岩芯完整程度、坚硬程度。
除此以外,对各类不同的岩层,还应有下列不同的描述重点:1.1 沉积岩类对碎屑岩类应描述:颗粒的大小、形状、成份、分选情况,胶结类型和胶结物质的化学成份,层理(平行层理、斜层理、波状层理和交错层理),层面构造(如波痕、泥裂等)和结核等。
对泥质岩类应描述物质成份,结构层面软化、泥化和崩解特性等。
对化学和生物岩类应描述化学成份,结晶情况,特殊的结构和构造(如鲕状结构、晶粒结构、生物结构、碎屑结构,竹叶状构造、斑点状构造,虎斑状构造等),层面特征及可溶性与岩溶现象等。
☆胶结类型:可分为基底式胶结、孔隙式胶结、接触式胶结。
a.基底式胶结b.孔隙式胶结c.接触式胶结☆沉积岩的构造按层理的稳定性分为平行的、斜层的及交错的,另外还有波状的;按层厚则分为巨厚层(h>1m)、厚层(0.5m <h ≤1m )、中厚层(0.1m <h ≤0.5m )、薄层(0.01m <h ≤0.1m )、微层(页片理)(0.001m<h≤0.01m)、显微层(h<0.001m)。
☆层面构造:主要有波痕、泥裂等。
a.波痕——在尚未固结的沉积层面上,由于流水、风或波浪的作用形成的波状起伏的表面,经成岩作用后被保存下来。
b.泥裂——是未固结的沉积物露出水面干涸时,经脱水收缩干裂而形成的裂缝。
☆结核——指在成分、颜色、结构等方面与周围沉积岩具有明显区别的矿物集合体。
有球形、椭球形、透明状以及不规则状等。
☆沉积岩按胶结物分为:硅质、铁质、钙质及泥质等。
硅质-强度高,铁质-易氧化,钙质-易溶解,泥质-易软化。
结合具体工程,对上述各种岩类,应着重描述软弱夹层,如页岩、泥岩、石膏、煤层、泥炭等,研究其分布、层位、层次层间接触性质、厚度和延续等情况。
1.2 岩浆岩类对侵入体应描述其与围岩间的穿插和接触关系,接触带特征,所处的构造部位和构造环境、流线、流面、析离体和捕虏体等情况,并根据岩性,岩相特征,划分出岩相带,描述岩床、岩墙、岩脉的风化破碎情况和软弱矿物的富集带等。
对喷出岩应描述喷发与溢流的形式,岩性岩相的分异变化规律,构造情况,注意喷发或溢出次数及各次间的间歇情况,玄武岩中熔碴、气孔等。
☆岩浆岩的结构:①、按结晶程度分为:全晶质、半晶质及非晶质结构;全晶质是深成侵入岩结构特征半晶质是浅成侵入岩结构特征非晶质是喷出岩结构特征②、按结晶颗粒的相对大小分为:等粒及斑状;③、按结晶颗粒的绝对大小分为:粗粒(φ>5mm);中粒(φ=1~5mm);细粒(φ<1mm);微粒(φ<0.2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