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问疼痛
问诊2

3.耳胀、耳闭
【概念】
耳胀---指自觉耳内胀闷不适的症状。
耳闭---指耳内胀闷且有阻塞感,听力减 退的症状。 【病机】 (1). 风邪侵袭,经气痞塞。 (2). 痰湿蕴结或邪毒滞留,气血瘀阻。
(二)问目
(1) 目昏:视物昏暗,模糊不清的 症状。 (2) 雀盲:白昼视力正常,每至黄 昏以后视力减退,视物不清的症 状。 (3) 歧视:视一物成二物而不清的 症状。 三者均为视力减退的病症。皆多 由肝肾亏虚,精血不足所致。
六、问睡眠
(一)失眠 【含义】 指病人经常不易入睡, 或睡而易醒 , 难以复睡,或时 时惊醒,睡不安宁,甚至彻 夜不眠的症状。
【病机】
1.阴血不足,心神失养,或心 胆气虚,心神不安-----属虚; 2.邪气干扰(火、痰、食积 等),心神不宁-------- 属实。
(二)嗜睡
【含义 】 指病人精神疲惫,睡 意很浓,经常不自主地入睡的 症状。 【病因】1.痰湿困脾 2.脾气虚 3. 心肾阳虚(精神极度 疲惫,神识朦胧,肢冷脉微)。
(五) 问疼痛的部位
自学20-22页。 重点为头痛部位,可根据头痛的 部位确定病变在哪一经。 如:前额连眉棱骨痛----阳明经 后头连项痛----------太阳经 头两侧痛-------------少阳经 巅顶痛----------------厥阴经
四、问头身胸腹
(一)头晕: 指患者自觉头脑晕旋,轻者 闭目即止,重者感觉自身或眼前 景物旋转,不能站立的症状。 常见于肝火上炎、肝阳上亢、 气血亏虚、肾虚精亏、痰湿内阻、 瘀血阻滞脑络等证。
【虚实鉴别】
(1). 突发耳鸣,声大如雷,按 之尤甚(耳鸣如潮),或新病暴 聋者多属实证。 多由肝胆火盛或气血瘀阻或 药毒损伤所致。
医学考试—中医护理学基础

中医护理学基础第一章绪论中医护理学基础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结合预防、养生、保健、康复等各项医疗护理活动对患者及老弱幼残加以照料,并施以独特的中医护理技术,以保护、维持、恢复人类健康的一门应用学科。
第二章中医护理的特点和原则一、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
治则是以辨证为前提和依据,通过辨证来探求病因、病位、病性和邪正斗争的消长盛衰等,从而确定指导治疗护理疾病的总原则。
扶正祛邪,调整阴阳,护病求本,标本缓急,同病异护、异病同护,三因制宜,预防为主的七项原则★二、辨证施护:由辨证和施护两部分组成。
所谓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有关病史、症状、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正邪关系,进而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施护,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立相应的护理原则和方法,制订出护理计划和具体的护理措施,对患者实施护理。
辨证是施护的前提与依据,施护是护理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三、整体观念(一)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通过经络的联系与沟通,将各个腑脏、五官、孔窍以及皮毛、筋肉、骨骼等组织紧密统一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二)人与外界环境有密切的联系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属于外界环境:1、人和自然界的密切联系 2、人和社会关系密切(三)中医整体护理四、辨证施护病、证、症三者之间的关系:“病”是疾病的总称,★“证”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额病理概括,包括病变部位,病因,病性及邪正关系,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变化的本质面,“症”是指症状。
五、调整阴阳,是指纠正疾病过程中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损其有余而补其不足,恢复和重建人体阴阳的相对平衡。
损其有余,又称损其偏盛。
是指阴或阳一方偏盛有余的病症,应当采用“实则泻之”的方法治疗护理补其不足,又称补其偏衰。
是指阴或(和)阳偏衰不足的病症,采用“虚则补之”的方法治疗护理五、护病求本,是指在治疗疾病时,必须寻求疾病的本质,针对其本质进行治疗★ 1、正护法,又称逆护法,是指疾病的临床表现和其本质相一致情况下所施行的治疗护理方法。
问诊2七月

五病区中医护理业务学习日期:地点:五病区护士站内容:问诊(二)参加人员:(三)问周身1。
问疼痛(1)疼痛的原因:因不通则痛者,属实证,不荣则痛者属虚证。
(2)疼痛的性质:引起疼痛的病因病机不同,其疼痛的性质亦不同,临床可见如下几类:1)①胀痛:痛且有胀感,为胀痛。
以胸胁、胃脘、腹部较为多见。
多因气机郁滞所致。
2)刺痛:疼痛如针刺,称为刺痛。
其特点是疼痛部位固定不移。
多因瘀血所致。
3)绞痛:痛势剧烈如绞割者,称为绞痛。
其特点是疼痛、有剜、割、绞结之感,疼痛难以忍受。
多为有形实邪突然阻塞经络闭阻气机,或寒邪内侵,气机郁闭,导致血流不畅而成。
4)串痛;疼痛部位游走不定或走窜攻痛称为串痛。
其特点是痛处不固定。
5)掣痛:痛处有抽掣感或同时牵引它处而痛,称为掣痛。
其特点是疼痛多呈条状或放射状,或有起止点,有牵扯感多由筋脉失养或经阻滞不通所致。
6)灼痛:痛处有烧灼感,称灼痛。
其特点是感觉痛处发热。
7)冷痛:痛处有冷感,称冷痛。
其特点是感觉痛处发凉。
8)重痛:疼痛伴有沉重感,称重痛。
多见于湿证。
9)空痛:痛而有空虚之感,称空痛。
其特点是疼痛有空旷轻虚之感,喜温喜按。
10)隐痛:痛而隐隐,绵绵不休,称隐痛。
其特点是痛势较轻,可以耐受,隐隐而痛,持续时间较长。
(3)疼痛部位:询问疼痛的部位,可以判断疾病的位置及相应经络脏腑的变化情况。
1)头痛:整个头部或头的前后、两侧部位的疼痛,皆称头痛。
无论外感内伤皆可引起头痛。
外感多由邪犯脑府,经络郁滞不畅所致,属实。
内伤多由脏腑虚弱,清阳不升,脑府失养,或肾精不足,髓海不充所致,属虚。
头部不同部位的疼痛,一般与经络分布有关,如头项痛属太阳经病,前额痛属阳明经病,头侧部痛属少阳经病,头顶痛属厥阴经病,头痛连齿属少阴经病。
2)胸痛:是指胸部正中或偏侧疼痛的自觉症状。
胸病总由胸部气机不畅所致。
胸痛、潮热盗汗,咳痰带血者,属肺阴虚证,因虚火灼伤肺络所致。
胸痛憋闷,痛引肩臂者,为胸痹。
(四)问诊

(四)问诊
(四)问诊
1.问诊的一般内容:问一般情况、问生活史、问家族病史、问既往病史、问起病及现在症状。
2.问现在症状
(1)问寒热:寒、热的基本概念,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来的概念、表现类型及临床意义。
(2)问汗
表证辨汗:无汗与有汗的产生机制及其临床意义。
里证辨汗:自汗、盗汗、大汗、战汗、黄汗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局部辨汗:头汗、半身汗、手足心汗、阴汗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3)问疼痛
问疼痛的性质:胀痛、刺痛、走窜痛、固定痛、冷痛、灼痛、绞痛、隐痛、重痛、疫痛、掣痛和空痛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问疼痛的部位:头痛、胸痛、胁痛、胃脘痛、腹痛、背痛、腰痛、四肢痛和周身疼痛的类型及其表现。
(4)问头身胸腹不适:头晕、胸闷、心悸、胁胀、脘痞、腹胀、身重、麻木和乏力等症状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5)问耳目:耳鸣、耳聋、目痛、目眩、目昏和雀盲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6)问睡眠:失眠的概念及常见原因,嗜睡的概念及常见原因。
(7)问饮食口味
口渴与饮水:口不渴、口渴多饮、渴不多饮等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食欲与食量:食欲减退、厌食、多食易饥、饥不欲食、偏嗜食物等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口味:口淡、口苦、口甜、口酸、口咸、口涩和口黏腻的临床意义。
(8)问二便
大便:大便便次、便质、排便感异常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小便:小便尿量、尿次及排尿感异常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9)问妇女
月经:月经异常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带下:带下异常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疼痛问诊

)数字等级评分法:
划一长
10cm
的直线,
等分为
10
点,
数字为
0
的一端表示无疼痛
,
数字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10
的一端表示难以忍受的疼痛。患者根据自己所感受到的疼痛程度在直线上选择某
一点画上“×”代表当时疼痛的程度,然后用尺测量自起点至标记点的距离,即为评分值。
评分值越高表示疼痛程度越重。该方法为
WHO
推荐的疼痛量表,其疼痛值为
2
.疼痛部位、起病急缓、发生与持续的时间、性质、程度,有无牵涉痛及其部位,加
重或缓解的因素。其中疼痛部位、性质、程度可结合图表进行测评。
(
1
)疼痛部位:为患者提供人体正反面疼痛部位示意线条图,可通过询问或请患者在
图上标出所描述的疼痛的区域予以评估。
(
2
)疼痛性质:请患者口述或采用
Saint-Antoine
疼痛调查评估疼痛的性质。
(
3
)疼痛程度:目前临床常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语言描绘评分法、数字等级评分法或
面部表情评估法进行评估。这
4
种方法都由患者选择或填写,易于实施,评分简便。
1
)视觉类似评分法:划一长
10cm
的直线
,
两端分别标明无疼痛和难以忍受的疼痛。患
者根据自己所感受的疼痛程度在直线上选择某一点画上
5
.诊断、治疗与护理经过
重点为止痛措施及其效果。
疼痛有虚实之分,即所谓“不荣则痛”和“不通则痛”。一般而言,新病剧痛属实,久痛时缓属虚;痛而拒按属实,痛而喜按属虚。问疼痛,应注意询问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及喜恶等。
1。疼痛的性质和特点导致疼痛的病因病机不同,可使疼痛的性质及特点各异。疼痛伴有胀感者为胀痛,为气滞所致,如见于胸胁为肝郁气滞,头目胀痛为肝阳上亢或肝火上炎;痛如针刺JJ割者为刺痛,为瘀血所致;绞痛者,或为有形实邪阻滞气机,或为阴寒之邪凝滞气机;隐痛者,多为精血亏虚,或阳虚有寒;重痛者,常为湿邪困阻,气机不畅所致;酸痛见于肢体多为湿阻,见于腰膝多属肾虚;冷痛者,常因寒邪阻络或阳虚所致;灼痛者,多因邪热亢盛。痛处走窜,病位游走不定,为窜痛,或为气滞,或为风胜;痛处固定者,发于胸胁脘腹多为血瘀,见于关节为痹证。
第一章 问诊

间潮热,微热)。
寒热往来:发有定时;发无定时。
③发热恶寒的三种类型的表现和临床意义
恶寒重,发热轻——病人感觉寒冷明显,仅有
轻微发热,主风寒表证。 发热重,恶寒轻——患者感觉发热轻重,怕冷 轻微,主风热表证。 发热轻而恶风——患者遇风觉冷,避之可缓,
主伤风表证。
⑵但寒不热的类型与临床意义: 新病恶寒——若伴发热、头痛、周身不适,为 外感风寒;若突感恶寒伴腹部冷痛或咳喘痰鸣者
胸 胁 痛
痰湿阻滞,闭阻胸阳 气阴两虚,心脉失养 胸在上焦 内藏心肺 肝胆居胁下
肺的病 变
肺阴虚、肺热、肺痈 风热犯肺等
肝胆经病变:肝气郁结 、肝胆湿热、肝郁化火、气滞血瘀、饮停胁下等
脘痛
胃的病变:胃瘀血、胃热、胃寒、食滞胃脘、肝气犯胃均可引发胃脘疼痛
大腹痛:脾胃病变
胃居中焦、肝气横逆 犯胃
寒、热、气、血、食、 虫等阻滞气机
⑴有汗无汗的几种情况与临床意义
表证无汗——为外感寒邪所致的伤寒表实证。 里证无汗——见于久病患者,为津血亏虚、生化 乏源之里虚证。 表证有汗——为外感风邪的中风表虚证;或外感 风热的表热证。 里证汗出——为外邪入里化热证或里热炽盛证。
⑵特殊汗出的概念与临床意义
自汗—日间汗出,动则甚,主气虚、阳虚证。 盗汗—入睡汗出,醒后自止,主阴虚内热或气阴 两虚证。 绝汗—病情危重时出现大汗不止,为亡阴或亡阳 之脱汗。 战汗—在病势沉重时,先全身战粟抖动,继而汗 出为战汗是疾病的转折点:若汗后脉静身凉,为邪 去正复病向愈;若汗出身热脉躁不安,为邪盛正衰 之危候。
阴虚生热,热伤肺络
热毒蕴肺、气血瘀结、肉腐成 脓 外伤→瘀血→阻滞胸部脉络 脾虚→生痰湿→犯肺→肺失肃 降 胸中气机不利 瘀血 痰浊 →阻滞心脉→运行不畅 寒凝 气滞 同胸痹,只是程度重,心脉急 骤闭塞不通
疼痛的问诊技巧

急性腹痛的问诊程序及技巧急性腹痛,可由腹壁、腹膜、腹腔内器官功能失常或器质性病变引起,也可来自某些全身性疾病。
很多临床科室,如内、外、妇、儿、皮肤科等均可见到。
尤多见于外科。
因为存在起病急、病情重、变化快、病因复杂等多种因素,给早期诊断带来困难。
在病情尚不明朗,许多化验检查还没做,特别是遇到翻滚哭闹、不能主诉病情或配合检查的病人时,如何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对接诊的急性腹痛患者“理出个头绪”,或初步诊断,或为进一步检查提供个思路,是我们面临的首要问题。
腹痛是个主诉症状,其很多内容,要靠病人自己或其家属叙述,可以说问诊是接诊急性腹痛患者过程中主要的诊查方式。
要想在最短的时间内问出我们想要的、真实的东西,必须要有一个合理的问诊方法。
什么样的问诊方法才算合理呢?1.首先问诊要程序化。
也就是说问哪些内容、先问哪些、后问哪些,必须提前设计好,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把病人问烦了,我们什么也得不到。
这里所说的“提前”是指平时我们就应该有一套设计好的腹痛问诊程序。
其实这种“程序化问诊”的理念适用于所有临床学科。
2.言简意赅。
也就是说问话不仅要精练,还要通俗易懂,不能让病人存在理解障碍。
腹痛的问诊内容主要有:出现的时间、疼痛的部位、性质、伴随的症状、既往病史等。
首先我们谈谈如何问时间。
下面有一种问法:病人:大夫,我肚子疼。
大夫:多长时间了?这种问法合适吗?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让我们来看一个例子:一个病人,前天上午腹痛发作,今天上午来看病,如果你问他多长时间了,他会说:三天。
其实只有48小时!因为很多情况下病人说的是“虚岁”,而我们要的是“周岁”。
很显然,“多长时间了?”的问法不合适。
正确地问法应该是:肚子疼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如果这样问我们可能得到三种答案:1.能说出准确的发病时间。
这类病人对腹痛发生的那一刻记忆犹新。
甚至有的病人能说出几点几分。
这种情况见于突然发病而且开始即为剧烈的疼痛病人。
多由穿孔、破裂、梗阻等引起。
四诊

(1)望舌色
淡白:较淡红舌浅淡 主虚证、寒证。
淡白而胖嫩(虚寒证)
淡白而瘦薄(气血两虚)
红舌:较淡红舌深
主热证
舌红苔黄(实热证)
舌红少苔(虚热证)
绛舌:甚于红舌
主邪热炽盛、阴虚火旺
舌绛少苔或无苔—久病阴虚火旺
舌绛有苔—脏腑内热炽盛;
青紫舌:主气血不畅 热毒炽盛— 舌紫红、紫绛而干枯少津
阴寒内盛—舌色淡紫带青,嫩滑湿润
舌质 舌苔
正气
邪气
闻诊
一、听声音
1.声音
声音重浊而粗、高亢洪亮、烦躁多言—实证、热证
声音轻清,细小低弱, 静默懒言—虚证、寒证
2 呼吸
呼吸声高气粗而促,多为实证和热证; 呼吸声低气微而慢,多为虚证和寒证。 喘 实—病邪壅塞肺气 虚—肾虚不纳气或肺气虚衰。 哮 有冷热之别。
3 咳嗽
暴咳声哑为肺实; 咳声低弱而少气,或久咳音哑,多为虚证。 外感病多咳声重浊; 小儿咳嗽阵发,连声不绝,终止 时作鹭鸶叫声,为百日咳; 小儿咳声嘶哑,如犬吠,可见于白喉。
三、问疼痛
四肢痛(多见于痹证):
游走痛—风胜(行痹); 剧痛喜暖—寒胜(痛痹); 重着而痛—湿胜(着痹,湿痹); 红肿热痛—热胜(热痹); 足跟痛或胫膝酸痛—肾虚。
四、问饮食口味
1.食欲和食量 2.口渴和饮水 3.口味
五、问睡眠
失眠 实证:邪气内扰,气机失调,痰热食滞 虚证:心血不足,阴虚火旺 嗜睡 虚证:阳虚阴盛、气血不足 实证:痰湿内盛,困扰心神
六、问二便
⒈ 问小便 小便色黄而短小者——热证。 尿白而清长——寒证。
⒉ 问大便
便秘 虚秘—气血阴阳亏虚,见于久病、老人、孕妇或产后便秘 实秘—热,见新病便秘、腹胀、发热。 泄泻 久泻不止,腹胀纳呆,面色萎黄为脾虚。 腹痛即泻,泻后痛不减为肝郁犯脾。 黎明前腹泻(五更泄)为肾阳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见于头部、四肢、腰部以及全身。
11.酸痛
指疼痛兼有酸软感的症状。多因湿邪侵袭肌肉盖节,
气血运行不畅所致。亦可因肾虚骨髓失养引起。
12.掣痛 指抽掣牵引作痛,由一处连及它处的症状。也称引
痛、彻痛。多因筋脉失养,或筋脉阻滞不痛所致。
13.空痛
指疼痛兼有空虚感的症状。多因气血亏虚,阴精
不足,脏腑经脉失养所致。常见于头部或小腹部
2.刺痛 指疼痛如针刺或刀割,常表现为部位比较固定, 夜间尤甚,是淤血致痛的特点。如胸胁、脘腹 等部位刺痛,多是瘀血阻滞,血行不畅所致。
3.窜痛
指疼痛部位走窜不定,或攻冲作痛的症状。如胸 胁脘腹等处的窜痛,多因气滞所致。
4.固定痛
指疼痛部位固定不移的症状。若胸胁脘腹等处 固定作痛,多是瘀血为患;若四肢关节固定作 痛,多因寒湿、湿热阻滞,或热壅血瘀所致。
5.游走痛
指疼痛部位游走不定的症状。如四肢关节的游 走痛,多见于痹症,因风邪偏胜所致。
6.冷痛 指疼痛有冷感而喜暖的症状。常见腰脊、脘 腹、四肢关节等处。寒邪阻滞经络所致者, 为实证;阳气亏虚,脏腑经脉失于温煦所致 者,为虚证。 7.灼痛 指疼痛有灼热感而喜凉的症状。火邪窜络所 致者,为实证;阴虚火旺所致者,为虚证。
和食积等所致者,多属实证;
因气虚、血虚、阳虚、阴虚所致者,多属虚证。 腹部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剧,伴腹胀、呕吐、便
闭者,多见于肠痹或肠结,因肠道麻痹、梗阻、扭
转或套叠,气机闭塞不通所致。
全腹痛,有压痛及反跳痛者,多因腹部脏器穿孔或热
毒弥漫所致。 脐外侧及下腹部突然剧烈绞痛,向大腿内侧及阴部放
射,尿血者,多系结石所致。
8.绞痛
指痛势剧烈,如刀绞割的症状。多因有形实邪 阻闭气机,或寒邪凝滞气机所致。如心脉痹阻
所引起的“真心痛”,结石阻滞胆管所引起的
上腹痛,寒邪犯胃所引起的胃脘痛等,皆具有
绞痛的特点。
9.隐痛 指疼痛不剧烈,尚可忍耐,但绵绵不休的症状。多
因阳气精血亏虚,脏腑经脉失养所致。常见于头、
胸、脘、腹等部位。 10.重痛 指疼痛兼有沉重感的症状。多因湿邪困阻气机所致。 由于湿性重浊黏滞,故有沉重而痛的感觉。重痛常
8.四肢痛 指四肢的肌肉、筋脉和关节等部位疼痛的症状。多
因风、寒、湿邪侵袭,或风湿郁而化热,或痰瘀、
瘀热阻滞气血运行所致。亦可因脾胃虚损,水谷精
微不能布达于四肢引起。若独见足跟痛或胫臃酸痛
者,多因肾虚所致,常见于老年人或体弱者。
9.周身疼痛 指头身、腰背及四肢等部位皆痛的症状。新病周
身痛者,多属实证,以外感风寒、风湿或湿热疫
胃脘冷痛剧烈、得热痛减者,多属寒邪犯胃; 胃脘灼热疼痛、消谷善饥、口臭便秘者,多属胃火 炽盛; 胃脘胀痛、嗳气、郁怒则痛甚者,多属胃腹气滞;
胃脘刺痛、痛有定处者,多属胃腹血瘀等。
胃脘剧痛爆炸,出现腹部板硬、压痛及反跳痛者,
多因胃穿孔所致。
胃脘疼痛失去规律,痛无休止而明显消瘦者,应考
虑胃癌的可能。
毒所致者居多。久病卧床不起而周身痛着,多属 虚证,常因气血亏虚,形体失养所致。临床应注 意询问病史、疼痛的性质及其兼症,以确定疼痛 的原因。
这节课到这里就结束了
谢谢观看
下节课是问头身胸腹不适
5.腹痛 指剑突下至耻骨毛际以上(胃脘所在部位除外)的
腹部疼痛,或其中某一部位疼痛的症状。腹有大腹、
小腹和少腹之分。脐以上为大腹,属脾胃;脐以下 至耻骨毛际以上为小腹,属肾、膀胱、大小肠、胞 宫;小腹两侧为少腹,是足厥阴肝经循行的部位。 询问腹痛情况可以察知疾病所在的脏腑和病性的寒
热虚实。
因寒、热、寒湿、湿热、气滞、瘀血、结百、虫积
时间及喜恶等。
(一)问疼痛的性质 由于导致疼痛的病因、病机不同,故疼痛的性质
亦异。因而询问疼痛的性质,可以辨别疼痛的病
因与病机。
为部位
不固定,因情绪波动而加剧,暖气、矢气而
减轻,是气滞作痛的特点。如胸胁、脘腹胀
痛,多是气滞为患。但头目胀痛,则多因肝 火上炎或肝阳上亢所致。
等处。 除此之外,一般而言,新病疼痛,痛势剧烈,持
续不解,或痛而拒按,多属实证;久病疼痛,痛
势较轻,时痛时止,或痛而喜按,多属虚证。
(二)问疼痛的部位 由于机体的各个部位与一定的脏腑绎络相联系,
所以通过询问疼痛的部位,可以了解病变所在
的脏腑经络,对于诊断有着重要的意义。
1.头痛 指头的某一部位或整个头部疼痛的症状。 前额连眉棱骨痛,病在阳明经;后头连项痛,病在 太阳经;头两侧痛,病在少阳经;行于巅顶部,故 巅顶痛,病在厥阴经等。 头痛有虚实之分。凡外感风、寒、暑、湿、燥、火 或瘀血、痰浊、郁火、亢阳、瘢积、寄生虫等所致 者,多属实证;凡气血阴精亏虚,不能上荣于头所 致者,多属虚证。
2.胸痛
指胸的某一部位疼痛的症状。胸居上焦,内藏心肺,
故胸痛多与心肺病变有关。
左胸心前区憋闷作痛,时痛时止,痛印肩臂者,多 因痰、瘀等邪阻滞心脉所致,可见于胸痹等病。
胸背彻痛剧烈,面色青灰,手足青冷者,多圆心脉
急骤闭塞所致,可见于厥心痛(真心痛)等病。
胸痛,颧赤盗汗,午后潮热,咳痰带血者,多因肺 阴亏虚,虚火灼伤肺络所致,可见于肺痨等病。 胸痛,咳喘气粗,壮热面赤者,多因热邪壅肺,肺 络不利所致,可见于肺热病等病。 胸痛,壮热,咳吐血腥臭痰者,多因痰热阻肺,热 壅血瘀所致,可见于肺痈等病。 胸肋软骨疼痛而局部高起,皮色不变,或沿肋骨相 引掣痛着,多因结痰凝血瘀,经气不和所致,可见 于胁肋痛等病。 此外,肺癌、胸部外伤,亦可导致胸部疼痛。
妇女小腹及少腹部疼痛,常见于痛经、异位妊娠破
裂等病。
另外.某些心肺病变可引起上腹部疼痛,肝肾病变 可引起少腹疼痛。
6.背痛
背痛是指自觉背部疼痛的症状。背指躯干后部上
平大椎、下至季肋的部位。背部中央为脊骨,脊 骨内有髓。
脊痛不可俯仰者,多因寒湿阻滞或督脉损伤所致;
背痛连项者,多因风寒客于太阳经腑所致;肩背 痛,多因寒湿阻滞,经脉不利所致。
第四节 问疼痛
疼痛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自觉症状。患病
机体的各个部位皆可发生。疼痛有虚实之分。 实性疼痛多因感受外邪、气滞血瘀、痰浊凝滞, 或食积、虫积、结石等阻滞脏腑经脉,气血运 行不畅所致,即所谓“不通则痛”。虚性疼痛
多因阳气亏虚,精血不足,脏腑经脉失养所致,
即所谓“不荣则痛”。
问疼痛,应注意询问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
7.腰痛 指腰部两侧,或腰脊正中疼痛的症状。 腰部经常酸软而痛,多因肾虚所致;腰部冷痛沉
重,阴雨天加重,多因寒湿所致;腰部刺痛,或
痛连下肢者,多困瘀血阻络或腰椎病变所致;
腰部突然剧痛,向步腹部放射,兼尿血者,多因 结石阻滞所致;腰痛连腹,绕如带状,多因带脉
损伤所致。另外,骨痨、外伤亦可导致腰痛。
3.胁痛 指胁的一侧或两侧疼痛的症状。两胁为足厥阴肝经
和足少阳胆经的循行部位,肝胆又位于肋部膈下末
肋之内,故胁痛多与肝胆病变有关。肝郁气滞、肝 胆湿热、肝胆火盛、肝阴亏虚及饮停胸胁,阻滞气
机、经脉不利,均可导致胁痛。
4.脘痛
指上腹中部鸠尾下,胃之所在部位疼痛的症状。胃
失和降、气机不畅,则会导致胃脘痛。因寒、热、 气滞、瘀血和食积所致者,属实证;因胃阴虚或胃 阳不足,胃失所养引起者,属虚证。实证多在进食 后疼痛加剧,虚证多在进食后疼痛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