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重病人的病情观察
危重病人病情观察

04
及时与医生沟通:发现病情变化,及时与医生沟通,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确保观察的准确性
观察方法:采用多种观察方法, 如视觉、听觉、触觉等
观察频率:根据病情变化,调 整观察频率
记录详细:详细记录病情变化, 包括时间、症状、体征等
及时沟通:与医生、护士、家 属保持沟通,共享病情信息
提高患者生存质量:通过病情观 察,可以及时发现并处理患者的 不适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生命体征的观察
A
体温:监测体温变化, 了解病人病情进展
B
呼吸:观察呼吸频率、深 度和节律,判断呼吸功能
C
脉搏:监测脉搏速率、节 律和强弱,评估心脏功能
D
血压:监测血压变化, 了解病人循环功能
E
尿量:观察尿量变化, 评估肾脏功能
演讲人
目录
01. 危重病人的定义和特点 02. 危重病人病情观察的重要性 03. 危重病人病情观察的方法和
技巧
04. 危重病人病情观察的注意事 项
危重病人的定义
生命体征不稳 定:如血压、 心率、呼吸等 指标异常
01
需要密切观察和 治疗:如监测生 命体征、调整治 疗方案等
03
02
病情严重:如 器官功能衰竭、 感染、创伤等
提高治疗效果: 通过及时采取治 疗措施,提高危 重病人的治疗效 果,提高生存率。
提高治疗效果
1
及时发现病情变化:通过病情 观察,可以及时发现危重病人 的病情变化,为治疗提供依据。
2
调整治疗方案:根据病情观察 结果,可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提高治疗效果。
3
4
预防并发症:通过病情观察,可 以及时发现并预防危重病人可能 出现的并发症,降低治疗难度。
危重症患者的病情观察内容

危重症患者的病情观察内容
1.生命体征的监测:包括心率、呼吸频率、血压、体温等指标的监测,以及观察病情变化趋势,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2. 神志状态的观察:包括患者是否清醒,能否做出正确反应,有无精神异常等。
如出现意识障碍、嗜睡、昏迷等情况,需要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3. 呼吸循环系统的观察:包括呼吸道通畅与否,呼吸音是否正常,有无呼吸困难、咳嗽等症状,以及血氧饱和度的监测等。
4. 消化系统的观察:包括患者能否正常进食、消化道有无出血或者腹泻等情况,及时处理消化系统并发症。
5. 泌尿系统的观察:包括尿量、颜色等指标的监测,有无血尿或尿潴留等情况,及时处理泌尿系统并发症。
6. 皮肤黏膜的观察:包括皮肤黏膜的颜色、温度、湿度等指标的监测,有无皮肤黏膜损伤、感染等情况,及时处理皮肤黏膜并发症。
7. 其他全身系统的观察:包括肌肉、骨骼、神经、免疫系统等各个系统的观察,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综上所述,危重症患者的病情观察是重要的临床工作之一,只有充分监测和处理患者的各项指标,才能及时发现并处理患者的病情变化,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 1 -。
危重病人病情观察要点

危重病人病情观察要点一、生命体征的观察:1.体温:危重病人体温的测量要准确,可进行口腔、腋下或直肠温度测量,注意记录温度范围及变化。
2.心率:观察心率的频率、节律和强弱,可以通过听诊、触摸动脉脉搏或监测设备进行记录。
3.呼吸:记录呼吸的频率、深浅、节律和呼吸困难程度,特别关注氧饱和度及呼吸窘迫的表现。
4.血压:随时观察血压的变化,包括收缩压和舒张压,并引起警惕以及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5.意识:观察意识状态的变化,包括神志清醒、昏迷、嗜睡等情况。
6.尿量:记录危重病人的尿量及颜色,以判断肾功能和体液平衡情况。
7.体重:重要的监测参数之一,通过记录体重变化来评价病情进展和治疗效果。
二、生命体征的变化:1.注意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趋势,例如体温升高或降低,呼吸加快或减慢,心率增快或减慢等。
3.注意生命体征与病情的相关性,例如体温升高伴有意识改变,可能与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有关。
三、器官功能的观察:1.呼吸系统:观察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呼吸音等情况,及时评估气道通畅度和氧合情况。
2.心血管系统:观察心脏杂音、心跳快慢、心律异常等情况,及时评估心脏收缩力和血液循环情况。
3.消化系统:观察恶心、呕吐、腹胀、腹痛等情况,及时评估肠道功能和营养摄入情况。
4.神经系统:观察意识状态、肢体运动、感觉异常等情况,及时评估中枢神经系统功能。
5.泌尿系统:观察尿量、尿颜色、尿潴留等情况,及时评估肾功能和体液平衡情况。
四、特殊检查的观察:1.血液检查:观察血常规、炎症指标、凝血功能等检查结果,评估炎症程度和体内代谢情况。
2.影像学检查:观察X线、CT、MRI等检查结果,评估脏器形态和功能的异常情况。
3.实验室检查:观察血气分析、尿液分析、血电解质等检查结果,评估机体的代谢状态和酸碱平衡情况。
五、其他观察要点:1.观察病情的发展趋势,判断病情是否加重或改善。
2.观察患者的疼痛程度和疼痛部位,并及时给予相应的疼痛缓解措施。
3.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和行为反应,及时应对患者的恐惧和焦虑情绪。
危重病人病情观察及护理要点

危重病人病情观察及护理要点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聊一个非常严肃的话题——危重病人病情观察及护理要点。
我们要明确一点,这个话题可不是闹着玩儿的,关系到病人的生命安全,所以我们一定要认真对待。
那么,接下来我就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危重病人病情观察及护理的要点。
1. 病人的生命体征观察说到危重病人病情观察,首先要做的就是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
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体温等。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病人的病情变化,对于医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参考依据。
所以,作为护士,我们要时刻关注这些指标的变化,及时向医生汇报。
2. 病人的意识状态观察危重病人的意识状态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病人的反应、语言表达、肢体活动等方面来判断病人的意识状态。
如果病人出现意识模糊、昏迷等症状,我们要及时采取措施,保证病人的安全。
3. 病人的疼痛管理疼痛是危重病人普遍存在的问题,对于疼痛的管理,我们要做到“以人为本”,尽量减轻病人的痛苦。
在进行疼痛管理时,我们要根据病人的病情、年龄、性别等因素,选择合适的镇痛方法和药物。
我们还要关注病人的心理状况,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4. 病人的营养支持危重病人的身体状况较差,往往需要通过营养支持来改善。
作为护士,我们要根据病人的病情和营养需求,制定合适的饮食方案。
我们还要定期检查病人的体重、血红蛋白等指标,确保营养支持的效果。
5. 病人的皮肤护理长时间卧床的危重病人容易出现皮肤问题,如压疮、湿疹等。
为了预防这些问题的发生,我们要做好病人的皮肤护理工作。
这包括定期翻身、保持皮肤清洁干燥、使用保湿霜等措施。
我们还要关注病人的心理状况,帮助他们克服因长期卧床带来的困扰。
6. 病人的心理关怀面对危重病人,除了身体上的治疗,心理关怀同样重要。
我们要关注病人的情感需求,给予他们关爱和支持。
有时候,一个简单的微笑、一个温暖的拥抱,就能给病人带来极大的安慰。
我们还要与家属保持良好的沟通,让他们了解病情,共同应对疾病带来的挑战。
危重病人病情观察及护理要点

危重病人病情观察及护理要点病情观察在医疗护理中,病情观察是至关重要的。
尤其对于危重病人,准确地观察和评估病情可以及时发现变化,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以下是危重病人病情观察的要点:1.生命体征观察生命体征是反映病人生理状况的重要指标。
包括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等。
定期测量和记录这些生命体征,对于评估病人的病情变化非常重要。
2.疼痛观察危重病人常常伴有严重的疼痛,疼痛观察是重要的护理工作。
护士应该询问病人的疼痛程度和特点,并观察疼痛时的表情和行为改变。
通过准确观察和记录,可以及时采取相应的缓解疼痛的措施。
3.呼吸观察呼吸是病人生命中最重要的生理过程之一。
护士需要观察病人的呼吸频率、呼吸深度和呼吸节律,以及呼吸时是否有困难或呼吸音异常。
异常的呼吸表现可能意味着病情的恶化,需要及时通知医生进行进一步评估和处理。
4.神经系统观察神经系统观察是评估病人神经功能和意识状态的重要手段。
护士应该注意病人的意识水平、瞳孔大小和反应、肢体活动和感觉等方面的变化。
任何异常的神经系统观察结果应及时报告给医生,以便进行进一步的处理。
护理要点护士在病情观察的基础上,还需要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以保证危重病人的安全和康复。
以下是危重病人护理的要点:1.定期翻身和护理危重病人长时间卧床容易发生压疮和肺部感染等并发症。
护士应定期将病人翻身,并进行皮肤护理,防止压力溃疡的发生。
此外,护士还需要协助病人进行口腔护理和呼吸道护理,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2.监测液体平衡维持危重病人的水电解质平衡对于治疗和康复至关重要。
护士需要密切监测病人的饮食摄入情况、尿量和其他体液的丢失。
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液体输注量和药物治疗,以保证病人的稳定和康复。
3.保持呼吸道通畅危重病人常常存在呼吸困难的问题。
护士应密切观察病人的呼吸情况,及时清理呼吸道的分泌物,并配合医生进行呼吸辅助治疗。
此外,护士还需要监测氧饱和度和呼吸机参数,确保病人呼吸道通畅和氧气供应充足。
危重症病人病情的观察及识别

危重症病人病情的观察及识别首先,在观察危重症病人病情时,我们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生命体征:包括体温、心率、呼吸频率、血压等。
正常的生命体征对于病人的生命稳定和康复至关重要。
异常的生命体征可能暗示病情的加重或者并发症的出现。
例如,高热可能表示感染的存在,快速的心率和呼吸频率可能暗示出血、感染、缺氧等情况。
2.意识状态:病人的意识状态是观察病情的一个重要指标。
正常的意识状态应该是清醒、警觉和能够与周围环境进行互动的。
意识状态改变,如嗜睡、意识丧失等,可能表明病人出现颅内高压、中毒、缺氧和其他神经系统问题。
3.呼吸状况:观察病人的呼吸情况,包括呼吸频率、呼吸深度、呼吸节律和呼吸音。
异常的呼吸状况可能提示呼吸系统的问题,如气道阻塞、肺水肿、呼吸衰竭等。
4.神经系统状况:包括瞳孔大小、对光反应、肌力、反射等。
对于危重病人来说,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对于生命的支持至关重要。
异常的神经系统状况可能表明中枢神经系统的问题,如脑水肿、颅内压增高等。
5.循环系统状况:观察血压、心率、心音、周围灌注情况等。
血压和心率的变化可能提示循环系统的功能损害,如休克、出血、心肌梗死等。
除了以上几个方面,还需要观察病情演变的动态过程。
在观察病情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趋势变化:不仅要关注当前的状况,还要观察病人的趋势变化。
例如,连续多次测量的体温、心率等数值的变化趋势,可以更好地了解病情的发展方向。
2.伴随症状:观察病人是否伴随有其他症状,如呼吸困难、胸痛、头痛、恶心呕吐等。
这些症状的出现可能提示并发症的发生或者病情的进一步恶化。
3.检查结果:观察化验、影像学等检查结果的变化,例如血常规、电解质、肝肾功能等。
这些结果能够提供客观的病情变化信息,是判断病情的重要依据之一需要提醒的是,每个病人的病情观察和识别都应该根据其具体的情况进行,因为危重症病人的病情会因为病因、疾病类型、年龄、性别等差异而有所不同。
因此,在观察和识别病情时,医护人员需要结合具体情况,全面评估病人的状况,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危重病人病情观察及护理要点

危重病人病情观察及护理要点1.重要生命体征的监测:包括血压、心率、呼吸频率、体温等,应定期测量并记录,以便及时观察病情变化。
2.皮肤状况的观察:危重病人长时间卧床,易出现压疮和皮肤损伤,应定期观察皮肤颜色、温度、湿度,并按时翻身、换位,保持皮肤干燥清洁。
3.呼吸系统的观察:观察病人的呼吸音、呼吸节奏、呼气气味,及时发现呼吸困难等问题,有条件的情况下配合医生进行胸部X光检查。
4.循环系统的观察:观察病人的心脏听诊、心率、脉搏、颈静脉压等生理指标变化,特别注意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情况,并密切关注心电图、动脉血气分析结果。
5.消化系统的观察:观察病人的口腔粘膜颜色、温度、口腔分泌物等,及时发现消化道出血、食管破裂等问题,并酌情给予相应护理。
6.泌尿系统的观察:观察病人的尿量、尿色、尿质、尿频等,定期进行尿常规、血肌酐等相关检查,并密切关注肾功能指标的变化。
7.神经系统的观察:观察病人的意识状态、瞳孔大小、对光反应等,及时发现神经功能异常,配合医生进行脑电图、CT等检查。
8.检查结果的解读与报告:对医疗记录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归纳和总结,及时报告医生,与医生沟通病情变化,以便制定下一步的治疗方案。
9.特殊护理的实施:根据病人病情变化,配合医生实施特殊护理,如气管切开护理、插管护理、中心静脉导管护理等,确保病人的生命体征稳定和安全。
10.心理护理:给予病人关怀和安慰,保持病房的安静和舒适,与病人家属交流,协助家属了解病情和治疗进展,以减轻病人和家属的精神压力。
11.安全防护:注意病房内的空气流通和卫生,保持病房的清洁,使用好抗生素和其他药物,严格按照消毒操作规程,以预防或减少交叉感染的发生。
12.协调团队工作:及时与医生、护士、营养师、康复师等其他医疗人员进行沟通和协作,共同制定和调整病人的护理计划,以提高护理质量和效果。
总之,危重病人的病情观察及护理要点非常重要,通过灵敏的病情观察和恰当的护理措施,能够帮助医生了解病情变化,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提高危重病人的治疗成功率和生存质量。
危重病人病情观察及护理要点

危重病人病情观察及护理要点危重病人是指生命体征稳定但病情危急的病人。
他们需要密切观察和重点护理,以保证病情的稳定和康复。
下面是危重病人病情观察及护理的要点:1.生命体征观察:包括体温、心率、呼吸频率、血压等指标的监测。
特别要注意患者的呼吸情况,观察是否有呼吸困难、呼吸短促等状况。
此外,还应注意观察瞳孔的大小和反应。
2.病情观察和评估: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包括症状的加重或减轻、疼痛的程度等。
同时还要评估患者的意识状态、病情严重程度等。
3.神经功能观察:包括意识状态、瞳孔反应等。
观察患者的神经功能是否正常,包括意识清醒度、是否存在神经系统缺陷等。
4.排泄功能观察:包括尿量、尿色、尿液成分等指标的监测。
特别要注意患者的尿量是否正常,是否有血尿、蛋白尿等情况。
5.呼吸功能观察:包括呼吸频率、呼吸深度、呼吸节律等指标的监测。
特别要注意患者的呼吸状况是否正常,是否有呼吸困难、呼吸抽搐等情况。
6.循环功能观察:包括心率、血压、心音等指标的监测。
特别要注意患者的心率是否规律、血压是否稳定等情况。
7.营养状况观察:包括饮食摄入量、体重变化、皮肤情况等指标的监测。
特别要注意患者的饮食摄入量是否正常,体重是否有明显的增减等情况。
8.水电解质平衡观察:包括血钠、血钾、血氯等指标的监测。
特别要注意患者的水电解质平衡是否正常,是否存在血钠过高或过低、血钾异常等情况。
9.肢体运动功能观察:包括运动能力、肢体活动度等指标的监测。
特别要注意患者的肢体活动度是否正常,是否存在运动功能障碍等情况。
10.感染状况观察:包括体温、白细胞计数等指标的监测。
特别要注意患者的体温是否升高、白细胞计数是否异常等,以判断是否存在感染。
在危重病人的护理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密切观察:要密切观察病情的变化,及时发现病情恶化的迹象,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2.安全护理:保证病人的安全,防止病人意外伤害的发生,如跌倒、滑倒等。
3.柔性心理支持:通过与患者的交流和鼓励,给予患者情感上的支持,使其更加安心和放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危重病人的病情观察意义:病情观察是临床护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及时、准确的观察病情变化,为诊断、治疗、护理和预防并发症提供依据,也为危重病人的抢救赢得宝贵时间。
病情观察的内容:一、一般情况的观察二、特殊系统的观察一般情况的观察:1.发育与体型;2.饮食与营养;3.面容与表情;4.体位;5.姿势与步态;6.皮肤与黏膜1.发育与体型:正常人年龄、智力与体格的成长状态处于均衡一致。
双上肢展开后约等于身高,坐高等于下肢的长度,胸围等于身高的一半。
垂体功能异常出现巨人症、侏儒症,其他如佝偻病、鸡胸、杵状指、梭状指等。
体型分为匀称型、瘦长型、矮胖型。
2.饮食与营养:观察饮食有时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起一定的作用,可观察患者的食欲、食量、饮食习惯、进食后的反应。
临床上一般根据皮肤、毛发、皮下脂肪、肌肉的发育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常用营养良好、中等、不良三个等级对营养状态进行描述。
对营养状态异常包括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
3.面容与表情:1)急性病容;2)慢性病容;3)二尖瓣面容;4)贫血面容;5)满月面容;6)甲亢面容;7)肾病面容;8)肝病面容;9)伤寒面容;10)苦笑面容;11)面具面容;12)粘液性水肿面容;13)肢端肥大症面容4、体位:主动体位;被动体位;被迫体位5、姿势与步态:蹒跚步态:见于佝偻病、大骨节病。
醉酒步态:见于小脑疾病、酒精及巴比妥中毒共济失调步态:见于脊髓痨患者慌张步态:见于震颤麻痹患者。
跨阈步态:见于腓总神经麻痹。
剪刀步态:见于脑瘫与截瘫患者。
间歇性跛行:见于高血压、动脉硬化患者。
6、皮肤与黏膜:皮肤颜色:苍白、发红、发绀、黄染、色素沉着、色素脱失。
皮肤温、湿度:手脚湿冷见于休克和虚脱患者。
皮肤弹性与水肿皮疹与脱屑:斑疹、荨麻疹、丘疹等。
皮下出血蜘蛛痣与肝掌见于急、慢性肝炎或肝硬化7、呕吐物:时间、方式、性状、量、颜色、气味、伴随症状8、排泄物:包括汗液、痰液、粪、尿等,应注意观察其形状、量、色、味、次数等。
二、特殊系统的观察:1、神经系统的观察:1)意识状态的观察:正常人意识清晰,反应敏捷,思维连贯,语言流畅,动作协调。
当大脑高级神经中枢功能受到损害时,会引起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根据患者语言反应、睁眼反应、运动反应来区分意识障碍的程度。
判断意识障碍的程度1.意识模糊是轻度的意识障碍,表现为对自己和周围环境漠不关心,答话简短迟钝,表情淡漠,对时间、地点、人物的定向力完全或部分发生障碍。
2.谵妄是意识模糊伴知觉障碍和注意力丧失,表现为语无伦次、幻想、幻听、定向力丧失、躁动不安等。
3.嗜睡病理性的持续睡眠,能被轻度刺激和语言所唤醒,醒后能正确答话及配合体格检查,但刺激停止后又复入睡。
4.昏睡是中度意识障碍,病人处于深睡状态,需强烈刺激或反复高声呼唤才能觉醒,醒后缺乏表情,答话含糊不清,答非所问,很快入睡。
5.昏迷是高度意识障碍,按其程度可分为;1)浅昏迷随意运动丧失,对周围事物及声光刺激均无反应,但对强烈的刺激如压迫眶上切迹可出现痛苦表情。
角膜、瞳孔、吞咽、咳嗽等反射均存在。
呼吸、血压、脉搏等一般无明显改变。
二便潴留或失禁。
(2)深昏迷意识完全丧失,对任何强烈刺激均无反应,腱反射、吞咽、咳嗽、瞳孔等反射均丧失,四肢肌肉松软,大小便失禁,生命体征亦出现不同程度的障碍,呼吸不规则,有暂停或叹息样呼吸,血压下降。
瞳孔的观察:正常瞳孔呈圆形,两侧等大等圆,边缘整齐,在自然光线下直径2.5~4 mm,对光反射灵敏。
(1)双侧瞳孔散大:瞳孔直径>5mm,称瞳孔散大,见于颅内压增高,濒死状态等。
(2)双侧瞳孔缩小:瞳孔直径<2mm,称为瞳孔缩小,常见于吗啡、巴比妥类中毒等。
(3)一侧瞳孔散大:见于动眼神经麻痹,小脑幕切迹疝。
(4)一侧瞳孔缩小:见于脑疝发生早期、颈交感神经麻痹。
(5)双侧瞳孔大小不等:提示颅内病变,如脑外伤,脑肿瘤等2 循环系统的观察1)心率(HR):成人60—100次/分,窦性心率<60次/分,正常时见于运动员,老年人和睡眠时,异常可见于颅内高压、血钾高、甲减、洋地黄中毒等。
HR>100次/分,常见于发热、血钾低、甲亢、休克状态、低氧血症、剧烈运动时。
2)脉搏:A 节律异常间歇脉:二联律、三联律,常见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
脉搏短绌:单位时间内脉率少于心率,特点三个“不”字:心率快慢不一、心音强弱不等,脉率与心率不一致。
常见于心房纤颤的病人。
B 强弱异常洪脉:脉搏强而大,如发热。
细脉:脉搏细而弱,如休克、心功能不全交替脉:强弱交替出现,见于心肌损害。
奇脉:吸气时脉搏明显减弱或消失称奇脉,是心包填塞的重要体征之一。
脉搏测量部位一般为桡动脉,正常测量数脉搏30秒乘以2。
若发现病人脉搏短绌,应由2名护士同时测量,一人听心率,另一人测脉搏,由听心率者发出开始或停止口令,计时1分钟,记录方式为心率/脉率,如110/82次/分钟。
4)血压:正常成人安静状态下收缩压90-140mmHg,舒张压60-90mmHg,脉压差3 0-40mmHg.体位影响:立位>坐位>卧位部位影响:右上肢>左上肢10-20mmHg,下肢>上肢20-40mmHg。
测量时袖带宽度要合适,太窄测得数偏高,太宽测得数偏低。
缠绕过紧测得数偏低,过松测得数偏高5)中心静脉压/CVP (Central Venous Press):代表右心房或上下腔静脉靠近右心房处的压力。
通过将静脉导管插管至接近右心房的上腔或下腔静脉测得。
是反映循环血量及右心功能的重要指标。
正常值为:5~12㎝H2O。
中心静脉压监测的适应症:心血管手术后患者血容量及心功能监测。
危重病人如休克、心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的血容量及心功能监测。
快速补液、补血时入量及速度调节。
有利于鉴别低心排综合征的病因。
CVP 意义:正常值及临床意义:CVP正常值5—12cmH20。
(1)CVP<2--5cmH20提示右心房充盈欠佳或血容量不足。
(2)CVP>15--20cmH20提示右心功能不良或血容量超负荷。
CVP结合其它血流动力学参数综合分析,在临床麻醉和ICU中,对病人右心功能和血容量变化的评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3、呼吸系统的观察:呼吸系统最重要的:及时有效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1)深度异常深度呼吸是一种深而大的呼吸,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浅快呼吸是一种浅表而不规则的呼吸,见于呼吸肌麻痹、濒死的病人。
(2)声音异常蝉鸣样呼吸:常见于喉头水肿、喉头异物。
鼾式呼吸:常见于昏迷、睡眠呼吸暂停病人。
(3)呼吸困难吸气性呼吸困难:常见于气管阻塞、气管异物、喉头水肿等。
呼气性呼吸困难常见于支气管哮喘、阻塞性肺气肿。
混合性呼吸困难常见于重症肺炎,广泛性肺纤维化、肺不张、大量胸腔积液。
(4)呼吸音异常干罗音:吸气与呼气时均可闻及,但以呼气时明显,持续时间长。
局限分布见于支气管内膜结核,肿瘤。
广泛分布见于支气管哮喘、阻塞性肺气肿。
湿罗音:多在吸气时听到,断续而短暂。
单侧见于支扩,肺炎、肺结核,双侧出现见于左心功能不全,急性肺水肿。
(5)正确判断痰色异常黄脓痰见于化脓性感染红棕色痰见于肺结核、肺癌、肺梗死出血铁锈色痰见于肺炎球菌肺炎红褐色或巧克力痰见于阿米巴肺脓肿粉红色泡沫痰常提示急性左心衰果酱样痰多为肺吸虫病血样胶冻样痰见于克雷白杆菌肺炎灰黑色或暗灰色痰见于尘肺或慢性支气管炎咳嗽与咳痰咳嗽时无痰或少痰见于急性咽喉炎、支气管炎、肺结核等;咳嗽时有痰时常见于慢性支气管炎、肺炎;咳嗽于清晨起床体位改变时加剧并伴有大量脓痰时见于支扩、肺脓肿等;夜间平卧时出现剧烈咳嗽及明显咳嗽,常见于肺结核、左心衰;痰液有臭味时常提示有厌氧菌感染;手术后病人常因伤口疼痛而不敢咳嗽或无效咳嗽,导致痰液潴留诱发或加重肺部感染。
我们在指导病人作正确有效咳痰的同时,辅助作雾化吸入、间断叩背排痰,适当增加饮水量,帮助病人咳痰。
对老年患者咳痰无力者,应当把握时机尽快吸痰。
(6)动脉血氧分压是肺换气功能的重要指标,正常值为90-100mmHg。
60-80mmHg为轻度缺氧40-59mmHg为中度缺氧< 40mmHg为重度缺氧(7)经皮血氧饱和度是一种无创性的连续的动脉血氧饱和度监测,正常值为95-100%。
当监护仪显示波形低平,末梢冰冷,口唇紫绀,不要反复调试指头夹以鉴定其好坏,要观察病人面色及呼吸,尽早找到低氧饱和度的原因并采取措施。
4、1)体温的观察:低热 37.3—38 0C中等热 38.1—39 0C高热 39.1—41 0C超高热 41 0C以上,及时行降温处理。
2)体温过低轻度 32—35 0C中度 30—32 0C重度 30 0C以下致死温度: 23—25 0C,马上行保暖处理及环境升温。
5、泌尿系统监测:1)常见的尿量异常多尿:24小时尿量超过2500ml,常见于尿崩症、糖尿病等。
应注意①监测血压以防血容量不足; ②监测血钾防止低钾。
少尿: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或尿量少于17ml/h。
见于休克、发热、肝、肾功能衰竭等。
应注意监测血钾防止高钾血症。
无尿:24小时尿量少于100ml或12小时无尿者。
应及早进行透析治疗。
2)常见的尿色异常血尿:尿呈洗肉水色,见于急性肾炎、输尿管结石、泌尿系肿瘤、感染等。
血红蛋白尿:尿呈浓茶色、酱油色,见于溶血、恶性疟疾等。
胆红素尿:尿呈黄褐色,见于阻塞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
乳糜尿:因尿中有淋巴液,尿呈乳白色,见于丝虫病。
3)气味新鲜尿有氨臭味,疑有泌尿系感染,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尿有烂苹果味。
4)酸碱反应正常人尿液呈弱酸性,PH为4.5-7.5。
5)尿比重正常成人尿比重波动在1.015-1.025之间。
若尿比重经常波动在1.010左右,提示肾功能严重障碍。
6)常见的排尿异常尿失禁:外部引流,导尿术。
进行必要的膀胱训练,防止感染。
尿潴留:诱导排尿,局部热敷、按摩,提供隐蔽的排尿环境,必要时行导尿6、血液系统的监测:观察牙龈、鼻腔、针眼处有无持续出血。
观察有无呕血、便血、咯血、血尿等。
观察皮肤有无出血点、瘀斑。
血液系统的实验室检测:血常规、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3P试验及毛细血管脆性试验等检查。
7、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监测水是人的重体要组成部分,是生命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机体在生命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功能活动(如物质代谢、氧气交换、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转运、各种代谢产物的排泄),都依赖水来进行。
电解质维持机体正常内环境的平衡和稳定,同时参与物质代谢,维持神经肌肉和心肌的正常兴奋和活动功能。
高渗性脱水水不足—脱水等渗性脱水7,1水平衡紊乱低渗性脱水水过多—水中毒7.2 电解质失衡:正常值: K+3.5-5.5mmol/L; Na+135-145mmol/L,Ca2+2.1-2.75mmol/L;Mg2+0.7-1.2mmol/L分布:细胞外液中主要的阳离子是Na+,阴离子Cl—和HCO3—;细胞内液中主要的阳离子是K+,阴离子HPO42+和蛋白质电解质的摄入与排出:摄入:水、食物;排出:汗、尿、粪便7.2 电解质平衡:功能:钾:维持体液渗透压;参与细胞代谢;维持酸碱平衡;维持神经肌肉的兴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