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明朝政治制度
原题目:明代的政治制度及变革

原题目:明代的政治制度及变革标题:明代的政治制度及变革简介:本文将探讨明代政治制度及其变革。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朝代之一,其政治制度对当时社会和国家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一、明代的政治制度1. 皇权集中化:明代政治制度以皇权为核心,皇帝是最高统治者,拥有绝对权力。
他们通过设立各级官员来管理国家事务,并颁布法律、制定政策。
2. 文官与武将:明朝政治制度中,文官和武将共同组成政府机构,分别负责文治和武力方面的事务。
文官通过科举考试选拔,武将则通过军事训练和选拔而得到官职,双方共同管理国家。
3. 国家行政管理:明代设立了多个政府机构,包括吏部、户部、礼部等。
各部门负责管理不同领域的政务,如人事任免、财政收支、礼仪等。
二、明代政治制度的变革1. 科举制度改革:明代实行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官员。
在明代中后期,科举考试逐渐形成庞大的官僚体系,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贫富不均、题目内容陈旧等。
因此,明代进行了一系列科举改革,如延寿科举、八股文改革等,试图提高选拔官员的公平性和能力。
2. 军事制度改革:明代的军事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
初期,明朝采用军户制,兵员由地方提供。
后来,明代将兵员编入辖区内的千户所、百户所等单位,建立了军队的组织结构。
在明代晚期,明朝进行了明代最大的军事改革——“营田制”,通过兵农合一,并组建常备军,以加强国家的军事力量。
3. 土地制度改革:明代进行了一系列土地制度改革,如剥夺官产和宗族土地等,以减轻地方负担,增加农民财产,并提高农业生产力。
结论:明代的政治制度以皇权为中心,注重文武结合,设立了多个政府机构来管理国家事务。
在发展过程中,明代进行了一系列科举、军事和土地制度的改革,以适应社会和国家的变化。
这些变革对当时社会和国家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为明代的政治制度创新和繁荣做出了贡献。
明朝的中央制度

明朝的中央制度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的时期,其中央制度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明朝的中央制度涉及到政治、军事、财务和司法等方面,对于国家的治理和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明朝的中央制度的组成、特点和影响。
一、组成明朝的中央制度主要包括皇帝、内阁、六部、亲王、兵部、工部等组织。
1. 皇帝明朝的皇帝是中央制度的核心,拥有最终的决策权和统治权。
皇帝扮演着统一国家、领导政府、协调各方势力的角色。
2. 内阁内阁是明朝的最高行政机构,负责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内阁由首辅、次辅和侍读等高级官员组成,他们通过讨论和建议,为皇帝提供政策和决策信息。
3. 六部六部是明朝的各部门,包括吏部、礼部、户部、兵部、刑部和工部。
六部分别负责各自领域的管理和运作,如人事任免、国内外事务、财政税收、军事、司法和工程建设等。
4. 亲王亲王是皇帝的家族成员,通常由皇帝的儿子或其他亲属担任。
亲王在地方行政和军事方面享有相对的权力,被视为地方上的代表和统治者。
5. 兵部兵部是明朝的军事机构,负责军队的组织、编制、调遣和军费的调配。
6. 工部工部是明朝的经济建设机构,负责监督和管理公共工程、水利和交通运输等重要领域。
二、特点明朝的中央制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君主专制明朝是以皇帝为中心的专制国家,在政治制度上强调皇权至上。
皇帝的权力具有高度集中和集权性质。
2. 官僚制度明朝的中央制度采用官僚制度,重视文官的管理和选拔。
官员的职位和晋升由考试和评定等制度来决定,强调遵守制度和规范。
3. 官民关系明朝的中央制度注重官民关系的平衡和互动。
明代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百姓的利益,如实行农村政策、减轻负担、加强教育和维护社会稳定等。
4. 中央和地方权力的分配明朝的中央制度尽力保持中央和地方权力的平衡。
地方官员在地方事务中有一定的自主权和行动空间,但也受到中央的监督和控制。
三、影响明朝的中央制度在当时的中国历史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1. 统一和稳定明朝的中央制度保障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明朝中央政治制度

明朝中央政治制度明朝中央政治制度是指明朝时期中央政府的组织和运行方式。
明朝的中央政治制度是一种君主专制制度,以皇帝为核心,具有明确的权力分配和职责划分。
以下是明朝中央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1. 皇帝:明朝皇帝是最高统治者,享有绝对的权威和权力。
他执掌国家大政,制定重要政策,任命重要官员,决定战争与和平等重大事宜。
皇帝由世袭产生,统治期间可长可短,但总体上处于终身制。
2. 内阁:明朝设立了内阁,负责处理国家的日常政务。
内阁成员由皇帝亲自指派,主要包括首辅、纸奉、参知政事等重要职位。
内阁成员协助皇帝制定各项政策,处理内外事务,有时也会成为皇帝的谋士和决策顾问。
3. 中央官制:明朝设立了一套完善的官制,以统治和管理国家。
中央官制包括中书省、尚书省、都察院、东厂、西厂等机构。
中书省管理政务文书,尚书省负责颁布政令和管理皇帝诏书,都察院监察官吏廉政,东厂、西厂则是秘密情报机构,负责监视和打击政治敌对势力。
4. 兵部、户部、刑部:明朝设置了军事、财政、司法等部门,分别由相应的官员管理。
兵部负责征兵、组织军队和军事防御,户部管理财政、征税和经济事务,刑部管理司法、法律和惩治犯罪。
5. 六部制度:明朝实行六部制度,包括兵部、吏部、礼部、户部、刑部、工部。
各部门负责各自领域的管理和监督,中央政府通过这种分工与合作的方式来保证国家的正常运行和治理。
总体来说,明朝中央政治制度以皇帝为核心,通过各类部门、机构和官员来实现对国家政务的管理和治理。
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明朝政权的稳定和权力的集中,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弊端,导致后期明朝政治的腐败和衰落。
明朝主要政治制度

明朝主要政治制度
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封建君主制度
明朝奉行封建君主制,形成了以皇权为中心的政治体制。
皇帝集一国之大权于一身,自称“天子”、“天朝上国”,这个“天命”理论成为皇权统治的理据与正当性。
二、中央集权
明朝政府实行中央集权,政治权力集中在中央政府手中,地方官员仅是中央政府的执行机构。
地方上没有自己的行政和财政权力。
这有利于稳定社会、统一国家。
三、官员制度
明朝继承了唐宋制度,官员考选制度较完善。
官员分为文官和武官。
主要有科举,贡举,会试,殿试这些考选程序。
四、执行制度
明政府建立了以科举为主的官僚体系,并辅之以严明的宦官监督、审巧制度、称臣制、中央设置尚书省、刑名严明等制度,加强行政管理。
五、改革派和保守派
明朝的政治中也存在不同的政治派系,保守派重文轻武,反对改革,而改革派则主张实学,提倡革新。
这种不同的政治立场也影响了政策的制定。
以上主要概括了明朝主要的政治制度,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明朝的地方政治制度

明朝的地方政治制度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的地方政治制度也是非常独特的。
本文将从官吏职权、财政管理、土地制度和民间自治等几个方面来分析明朝的地方政治制度。
官吏职权明朝时期,地方的官吏分为知府、知县、通判等各级官员。
这些官员的职责是管理地方政务,包括财政、人事、法律、教育等方面。
在官员的任职期间,他们需要满足各种各样的考核要求,比如清廉、才干、素质等等。
如果不符合这些要求,就会被罢免或调任其他地方。
此外,明朝还推行“一方一官”的制度,即每个官员只负责一个地区,以便更好地管理地方政务。
这种制度为明朝的地方政治制度带来了稳定和高效的贡献。
财政管理财政管理是明朝地方政治制度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在明朝时期,地方财政主要来源于地税、田赋、关税和海税等。
官员们需要就如何使用这些税收收入,进行详细地制定计划和实施。
此外,明朝时期实行了“科举制度”,各地官员们还需要定期向中央政府汇报财务状况,并接受政府的审计。
这一制度为地方政治制度的管理和监督,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土地制度明朝的土地制度也是非常特殊的。
在明朝时期,政府实行乡村社会和城市社会之间的分离,乡村社会主要依靠农业生产维持生计。
政府还通过农业税、田赋和地税的限制措施,来防止地主对农民的剥削。
此外,在明朝时期,不仅有富农园盘,还有过牛马、鱼盐等各种不等的土地规模。
这种土地规模的区分,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自主权。
民间自治民间自治是明朝最为重要的地方政治制度之一。
在明朝时期,地方政权外部的监督和管理,主要集中在官员和地方社会两部分。
地方社会主要通过中国传统的“义务准则”来管理自己的内部事务。
这一制度非常适合鼓励人民的参与和促进社会的和谐。
在明朝时期,这种自治已经发展到了很高的水平,地方社会了解自己的需要和应该如何满足自己的需要。
自治也促进了地方社会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总之,明朝的地方政治制度独特而且非常完备。
它为当时的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和谐和繁荣,也为后世的历史留下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明代政治制度

明代政治制度
明代政治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对于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代政治制度包括皇帝制度、官制和考试制度等方面。
明代的皇帝制度基本延续了以往的封建制度,皇帝是统治者的最高地位。
明代采用了世袭制,即皇位世袭给皇帝的儿子。
在明朝的历史上,大部分皇帝都是明太祖朱棣的后裔。
皇帝有着绝对的权力,拥有决策和执政的最高权威。
在官制方面,明代实行了三司制。
三司包括军事司、太仆司和明府。
军事司是负责军事事务的机构,掌管军队的组织、训练和调动。
太仆司是负责国家财政的机构,掌管税务、钱币等经济事务。
而明府则是监察地方政务的机构,负责考核地方官员的表现。
此外,明代还执行了科举制度,即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
科举制度的实施使得社会上流动性增大,使得人才得到了更广泛的培养和选拔。
科举考试分为三个级别:乡试、会试和殿试。
通过考试的人有机会成为官员,得到政府的认可和提升。
这种制度为明代的社会稳定和发展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总结起来,明代的政治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明代的政治制度延续了封建制度并对封建制度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进,包括皇帝制度、官制和考试制度。
这些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朝的政治制度与官僚体系

明朝的政治制度与官僚体系明朝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朝代,其政治制度与官僚体系对于中国的发展和演变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明朝政治制度的宗旨、特点以及官僚体系的形成和运行。
明朝的政治制度以海纳百川、提倡文治为宗旨。
明太祖朱棣建立明朝后,他秉持着天下为公的理念,试图巩固统一的中央集权。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不仅整顿了官制,还实行科举制度,使得才能得以充分发挥,人才辈出。
这种政治制度为明朝官僚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明朝官僚体系是由一整套行政机构和官员组成的。
中央官制分为九品官员和六部制度。
九品官员制度依据官员的品级和功绩,分为九等,由上到下依次为公卿、大夫、士、人、法、知、判、佐、从。
六部制度则是指兵部、刑部、吏部、礼部、户部和农禄部。
这六个部门各自负责不同的职能,协调工作,实现政府的管理和服务。
明代政府实行严格的考试选拔制度,所有官员都需要通过科举考试才能就任。
科举制度是明朝官僚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科举考试根据不同的级别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
通过这些考试,官员能力的优劣得以评判,进而实现政府官员的选拔和升迁。
明朝官僚体系的运行离不开吏治思想的指导。
《大明律》是明代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官员的行为规范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此外,吏治思想还强调了公正、廉洁和依法行政。
明代政府将吏治思想贯彻于实际工作中,努力改进官员的任职方式,提高治理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明朝政府的行政管理也注重与各级地方政府的合作。
明朝行政下设布政使、同知、知府、县令等地方官员,他们负责地方的行政、税收和司法事务。
同时,明代政府注重地方自主和地方特色的保持,为地方政府提供了相应的自主权。
明朝政治制度与官僚体系的建立为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演变带来了重要的影响。
明朝政治制度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特点,限制了君主的专权,设置了一系列的政府机构,确保了政府的运行和治理。
明朝官僚体系的形成和运行则是中国历史上官僚体系形成的重要阶段,为后来的政治制度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借鉴。
明朝时期知识点总结

明朝时期知识点总结一、政治制度1. 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于1368年建立明朝,自称“洪武”,并迁都至南京。
2. 政治体制明朝的政治体制以皇权至高、严格的官僚制度为特征。
朱元璋实行“一条鞭法”,确定官员的俸禄等级与品级,打破了世袭制,提倡科举制。
3. 科举制度明朝实行了一套完整的科举制度,通过科举选拔优秀人才,使得社会阶层得到了相对的流动。
科举制度对于明朝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4. 重农抑商政策明朝实行了“重农抑商”的政策,主张农业至上,限制商人财富的积累。
同时还实行了海禁政策,限制海外贸易。
5. 征课制度明朝实行了征课制度,以保障国家财政的收入,这也使得农民的负担变得沉重,引发了不少民变和农民起义。
二、经济文化1. 农业明朝时期自然灾害较少,农业飞速发展。
在明朝初年,朱元璋实行了屯田制,使得南方的荒地得到充分利用。
后期加强了对水利的建设,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
2. 商业在明朝早期,“重农抑商”政策限制了商业的发展,但到了明朝中后期,商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城市也得到了较大的繁荣。
3. 文化明朝是中国古代文化辉煌的时期,文学、绘画等艺术迎来了一个新的高峰。
明朝的文学以戏曲、小说为代表,艺术也充满了生动和活泼的特色。
4. 科技明朝时期科技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朱元璋下令修订了《武经总要》,重视火器的发展。
在农田水利、纺织、造纸、印刷等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三、外交政策1. 对外战争明朝前期进行了一系列的战争扩张,先后与元朝、北元、琉球等进行了战争,并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
但到了后期,明朝的对外战争渐渐陷入了被动局面。
2. 对外贸易明朝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
明朝对外贸易主要以东南亚国家和中亚、中东、非洲等国家为主,贸易的规模颇大,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四、社会制度1. 奴婢制度明朝时期社会上存在着奴婢制度,大地主家庭和寺庙对奴婢的剥削依然存在。
2. 农民起义明朝时期由于税收压力、天灾等原因,引发了许多农民起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真实的明朝政治制度关于明朝体制,中央的最高权力在皇帝,内阁的作用只是顾问,六部的权力也比较弱.但是这只是明太祖创立这套体制的初衷,并只在洪武和永乐两个朝代执行过.事实上,整个明朝,就只有洪武和永乐两朝的政治体制非常接近于后来的满清.到了仁宣之后,因为当时明朝文官治国的思想开始逐渐浓厚,具体的行政权向内阁和六部转移,皇帝的行政权开始逐渐萎缩.必须承认这样的演变不是皇帝的初衷,但是是符合一个国家在稳定之后的官员的诉求的.并不是什么皇帝昏庸才导致的.明朝的仁宣二帝会比清朝的大部分皇帝昏庸?相反,在满清即便皇帝昏庸,官员也不敢有这样的诉求,这个朝廷的官员都比自己当奴才,又怎么敢和皇帝逐步的索要行政权?这种转移景泰和天顺两朝基本完成,这是两方面原同时造成的.首先,明朝的官员敢于直谏皇帝,敢于用礼仪道德束缚皇帝,对皇帝形成了制肘,所以他们能争取到越来越多的权力.而皇帝不可能说一个人就能管理全国的政务,所以需要依赖内阁和六部大臣来帮助自己具体的执行行政权力.这也不是什么皇帝昏庸造成的,而是皇帝实事求是的需要依赖大臣们给自己做参谋.清国的酋长们的IQ不会那么高到足以一个人全理国家事务.只是他们死守着他的权力不信任大臣尤其是汉族大臣而已.而清朝廷里想争取权力的也就只有汉人大臣而已.所以明朝大臣的权力进一步扩大.如在景泰时,景泰皇帝依赖于谦,天顺时,英宗依赖李贤.到了弘治以后,情况就已经是明朝皇帝没有办法控制的了.皇帝已经变成了权力的来源和象征,但他们做任何的事情都已经没有办法自由.比如正德皇帝要南巡,权力意识大增的大臣们全体反对.嘉靖的大礼仪事件.万历的国本之争.此时,明朝的皇帝们已经变成了退居幕后的国家最高统治者,但是行政权已经几乎完全的落在了内阁和六部的手里.这也不是皇帝昏庸和懒惰造成的,明朝中期的很多皇帝们都因为要权力和大臣们进行过殊死的斗争.皇帝是权力的来源,他可以给人权力也可以剥夺权力,并且掌握人的生死.这是他唯一可以威胁大臣的地方.但是偏偏明朝的大臣不怕死.而皇帝撤换了一个大臣,会有更多的大臣站出来维护这个集体的权力.所以皇帝也苦于要不回自己作为统治者的行政权力,只能逐渐的退居深宫,做最高的决议人.而所谓廷议这种事情已经不太需要皇帝的参加了.就如同美国人在国会开会,基本上是不需要总统出席的.总统的任务只是决定是否同意国会开会所达成的意见.这是明朝中期以后政治体制不同于封建社会任何时期的一个很值得研究的特色.可惜的是我们的研究者们只把目光集中在皇帝上朝了多少次的比较上,来认为这个皇帝的素质是否高明.甚至只会研究皇帝的私生活来给这个皇帝做判断.在明朝中期以后做皇帝很难的.如果你对权力表现的多一点兴趣,那结果可能就是嘉靖的大礼仪时间,你会被冠为暴君的称号.如果你认为争取不到权力,干脆对大臣们好一点我自己退居深宫算了,会被人骂懒惰.我们来看清朝皇帝和明朝皇帝的比较,就知道明朝皇帝在做皇帝这一点上比清朝皇帝辛苦多少!明清两朝有很多的情况是相似的.我们首先来看被很多人喜欢的乾隆皇帝,其实在明朝皇帝里,和乾隆最相似的是正德,但是两个人的名声可谓是一天一地的.其实两个人都是好玩好色宠幸奸佞的皇帝.乾隆的南巡次数远大于正德,宠幸的和绅搜刮的钱财远胜于刘谨.而刘瑾是死在了正德的执政期,乾隆不死,和绅都倒不掉!为什么大家都是出来*的,你就是风流而我是下流呢?即便乾隆比正德在执政能力上有高的地方,但是明清的体制不同,正德下面有杨廷和为首的内阁在帮他.治国方面不见得比乾隆差.而乾隆在对中国文化的破坏上实在是罄竹难书!如果这两个人的评价有些微小的差别还可以理解,但是这么相似的两个皇帝,一个是明君,一个昏君,不觉得奇怪吗?也许他们的区别仅在于,正德南巡的时候,百官谏止,大臣们以死相逼,搞的朝野上下,声势浩大,区区一件南巡的事件就演变成了皇帝和大臣争权力的政治斗争.乾隆会吗?他想南巡的时候百官们想的是怎么样争取做个随从以接近皇上讨皇帝欢心.所以会有舆论将这件南巡的事情拖到皇帝的个人素质上吗?同样的一件事,有人留下的是风流的美名,有人得到的是下流的恶名.如果从这点上还不能引起你的思考,那么那么多史书真是白读了!明朝皇帝个人的自由到最后已经是狭小到无以复加了.甚至连立储君这样的事情也没有自由.万历的国本之争对比康熙那么随心所欲的换太子,可知在明朝做皇帝是多么艰难!明末在各项制度上已经接近于早期欧洲的君主立宪,正如欧洲君主国家的储君们被选择出来需要经过内阁的批准.明朝的太子被立出来是也要获得内阁的首肯的.在中国历史上,好象没有哪个朝代的皇帝的自由最后委琐到这么小的范围,连立储君都身不由己.那么现在我们再看看明朝的皇帝们,难道不理朝政是他们的主观愿望吗?他们的早期都曾经试图确立以自己的想法来实施的政治制度,但无一例外的被大臣们驳回,退居深宫是他们唯一的选择,除非他们不顾舆论的压力,对大臣进行残酷的屠杀以换取自己的的权力.但是在明朝这样做的可能性很小,嘉靖的开始的屠杀并没有吓倒明朝的大臣,倒最终吓倒了皇帝自己.这些明朝皇帝们,一个个在深宫打发这自己无聊的岁月的时候,其实大部分的人心中,是很无奈的!我们看待明清两个朝代的皇帝,应该更多的将目光放在研究这两个朝代的政治体制上,有了结论之后再来说话.皇帝本不是什么最根本的问题所在.英女王每天的活动是到处参观剪彩,实际等同游玩.为什么没有人说她是一个懒惰的昏君呢?因为我们都知道事实上她没有实际的行政权力.重要的是,什么样的环境决定了这个皇帝能做什么样的事情!明朝的体制决定了皇帝交出行政权力对这个国家的运作更加的有利.所以皇帝们不得不无奈的退居深宫.初读明史的时候,我也和许多人一样,觉得明朝的皇帝大多数不怎么样,只有崇祯还好,可是时代不属于他.但是后来发现,并不存在什么明实亡于万历的话.明就是亡于崇祯.魏忠贤的出现打乱了明朝的文官治国体系,在他疯狂的屠杀迫害之后,行政权力转移到宦官,大臣的权力被剥夺.而崇祯在杀了宦官们之后,顺理成章的夺回了行政权力.所以崇祯才会有那么勤政的机会.而我们现在看崇祯时代的内阁,其实就是整个明朝权力最小的内阁之一.崇祯的掌权,加上个人实际政治能力的不足,破坏了明朝整个政治体系的平衡运作(魏忠贤也和他同样起了这个效果),他对一直以来国家的运转,官员的调配进行了很不适当的干涉,导致了明朝国家运行体制的崩溃,最后因为战争亡了国.我们一直就存在这样一种误区,好象皇帝勤政国家就管理的好,皇帝懒惰国家就一定民不聊生.我们熟知的江南四大才子的风流故事发生在懒惰的正德皇帝时期,那个时候国民的生活比之所谓康乾盛世如何?崇祯的勤政只是一种假像,有些人努力但总是做错事是不值得赞扬的.说到明朝的宦官专权实际上是皇帝想夺回权力的工具。
宦官们惟利是图,被阉了后只有依靠皇权才能生存,除了皇宫连谋生的本领都没有。
而且,对于那些宦官,如果皇帝嫌他权利太大,与之形成矛盾,皇帝不高兴了一纸诏书就可以扳倒,因为这时皇帝就与内阁和大臣一边了。
这绝非唐朝时,宦官权利大到可以杀皇帝可比。
比如英宗于曹吉祥,宪宗于汪直,武宗于刘瑾,思宗于魏忠贤,无不如是。
在来看看满清的八旗制。
实际上这是一种双重的奴隶制度。
第一重:八旗制规定旗人不能从事农工商,而且还有活动范围等等的限制,实际上也是完全依附于皇权,没了满清皇帝他们一样连谋生的本领都没有。
在对皇权的依附性上,旗人们和太监是相同的;但是,这些旗人们武装到牙齿,而且重要的官职也都是这些旗人担任。
现在的上司是自己以前的主子,你指望他们会对皇权进行制约吗?终满清一朝,都把防范汉人作为最重要的任务,有汉人官员要对皇帝权力进行制约,满清皇帝把他们灭九族完事,反正还有给自己当奴才的满人官僚。
第二重:到了清末,豢养着400万满人,而当时中国人口总共才4亿,满人不事生产,不事工商。
对汉人血腥屠杀、残酷压榨,而本民族则全民皆贵、养尊处优、作威作福近三百年,由清末的400万,对比满族入关时候的人数,我不仅要骂一句“一群畜牲”。
皇权的畸形强大是中国在满清时代落后于中国的根本原因。
工商业的发展产生的市民文化挑战的就是支持皇权的封建文化。
皇权以小农经济为基础,一个强大的皇权必然会拼命压制工商和贸易。
相反,汉族王朝的文官执政不会压制工商,工商发展从公里说可以大大增加财政收入,方便官员们加薪(宋代),从私里说可以提供官员们的灰色收入(明代)。
对工商、贸易和思想采取压制的政策和成功地压制了是两回事,明朝皇帝想压制但他们没有能力压制,因为汉族王朝是文官执政。
满清皇帝成功压制了,因为他的官员们都是他的狗奴才!总之明朝皇帝想要行使权利,有诸多掣肘,比如明神宗没有权利决定太子,敬服张居正。
明武宗想游江南,也只能借口南征镇压叛乱,最后叛乱被王阳明平息,他也只能打道回府,要知道明武宗可是一个任性妄为的皇帝,而此时也无可奈何。
甚至是明世宗只是想尊自己的亲生父亲为皇考,亲生母亲为皇后,太后,也是经过了几年的斗争才打到目的,君臣两败俱伤。
再看看清朝,乾隆劳民伤财,像蝗虫一样搜刮百姓供自己寻欢作乐的下江南,他们倒是来了一次又一次,每次都如蝗虫一般,将沿途百姓的民脂民膏吸剥干净,没有一个人出来反对。
可笑的是一帮满清的御用走狗文人还吹为美谈!!雍正设立军机处,里面的大臣都只是皇帝的奴才,皇帝说什么就是什么,不要说提出反对意见了。
《利马窦中国札记》中对明朝政治体制的描述摘录第一卷第六章《中国的政府机构》“我自己亲眼看到即使皇上也不敢更改这次公开调查的审查官们所做的决定……”“我说看到,是因为所涉及的被判决的人的名单刊为单行本发行全国”“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从前面所述应该已经很明显,而且下面还要说的更清楚,它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做出最后的决定。
……所有的文件都必须由大臣审阅呈交皇帝”“我已做过彻底的调查研究,可以肯定下述情况是确凿无疑的,除非根据某个大臣提出的要求,否则皇帝无权封任何人的官或增大其权力。
当然皇帝可以对和他家族有关的人进行赏赐,这种情况是经常发生的,但这笔赏赐不能列为公家赠款,皇帝所做的赠礼也不能从公款中提取。
”“他们(引者注:指明代都察院所属的十三道监察御史)在某些方面相当于我们要称之为公众良心的保卫者的人,……即使是最高的官员,即使涉及皇上本人或皇族,他们也直言无忌,……他们如此恪尽职守,真使外国人惊奇,并且是模仿的好榜样。
无论皇上还是大臣都逃不过他们的勇敢和直率,甚至有时他们触怒了皇上到了皇上对他们震怒的地步,他们也不停止进谏和批评,直到对他们猛烈加以抨击的恶行采取某种补救的措施为止。
”“事实上,当冤情特别严重的时候,他们控诉的就一定很尖锐刺骨,即使设涉及皇上和朝廷也刚直不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