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登高PPT课件

合集下载

《登高》ppt课件

《登高》ppt课件

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
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
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
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登高
检查预习
结合课下注释,解释词语的含义。
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
萧萧:
风吹落叶的声音。
常作客: 长期漂泊他乡。
苦恨:
极恨,极其遗憾。苦,极。
繁霜鬓: 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 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潦倒:
衰颓,失意。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新停:
新近停止。
登高
作家作品
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 出身于富有文化教养的家庭,祖父杜审言是著名诗人。 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49岁时,弃官携家入川,在成都郊外建草堂定居, 由好友严武保荐任过一段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常被 称为杜工部)。
流落四川8年,57岁时出川,辗转流徙于湖北、 湖南各地,58岁时在岳阳附近病死于一只小船上。
登高
作家作品
他的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统治者 的罪恶作了较深的批判,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 同情。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 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也被称为诗圣。代表作品《兵车行》、 《登高》、《蜀相》、《春望》、《北征》、 “三吏” 、 “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 歌》、《秋兴》等,有《杜工部集》。
登高
登高
登高
学习目标
1.了解诗人杜甫的有关常识及创作背景。 2.学习借助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3.品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4.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8.2《登高》课件 (共35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

8.2《登高》课件 (共35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
——林庚《说“木叶”》
下无 滚,边 滚不落 来尽木 。长萧
江萧
无边、 萧萧下
广阔的空间感,反衬个人的渺小 区别于小我的悲情,这是大境界 的人才有的大悲哀
比较:“落木”与“落叶”
不尽、 滚滚来
时间的永恒,反衬人生的短暂
宋代罗大经在其《鹤林玉 露》中曾说:“万里悲秋 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一联含有八层意思。八层 意思,离不开一个“悲” 字,请尝试代入诗境,说 说诗人抒发了哪些悲慨?
A. 强调秋天的歌的节奏感 答案:C
解析:“无边”形容秋天的落叶景象极为广 阔,体现出大自然的雄伟与浩瀚,同时也隐含了 诗人对人生的无尽感慨与思考,增强了意境。
4. “登高”一词在本诗中蕴含了怎样的象征意义?
A. 对理想的追求 B. 对人生的总结
久也,流浪 作 万
他乡的时 客 里
间之久。


古今义不 同,古义指

漂泊他乡,
流浪他乡。
路途之远,突显 愁苦之深。
悲秋是我国古代文学的 一个传统题材。宋玉 《九辨》“悲哉秋之为 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 变衰。”秋天万物凋零 的衰败景象,容易使人感 到伤感惆怅。
感叹体弱
多病,精神 登 百 疲惫不堪。台 年
登高
杜 甫
目标

郁忧时仗了 悲国体严解 凉之察谨诗 的情诗的歌 境齐人表起 界集身达承 。心世特转
头之色合 的悲,、 沉与同对

艺析发学 术诗挥会 魅意联分 力,想析 ;感和意
悟想象 诗象的 歌,方 的品法


歌诗反 的人复 情的诵 感经读 内历诗 涵,歌 ;理,
解结 诗合
认识作者
一代“诗圣”——杜甫
高远 充斥天地的大悲哀,奠定全诗的情感 基调,人的渺小和孤单。

8-2《登高》课件(共41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8-2《登高》课件(共41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45岁至48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 为 ,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 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 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
一、读书和壮游时期(35岁以前)
杜甫七岁即能诗文,十五时在文坛初露头角。“读书破万卷,下笔如 有神”,“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刻苦学习自述。 二十岁后, 他开始漫游生活,这一时期曾先后游历吴、越(今江浙一带) 和齐、赵(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游遍吴越裘马轻狂。意气风发,昂 扬肆意。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其间曾赴洛阳 应举,不第。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 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 , 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这个时期的创作,表现了他青年时期的 气概和抱负。如:《望岳》。
53 岁

59岁

严武死去,他打算离 蜀东去,途中留滞夔
因长沙兵乱,举家南
困 潦
州二年。 (课文约 是这个时期作。)
56 岁
携家出峡,
往投靠郴州的舅舅, 行至耒阳时病死。
倒 , 饱
漂泊鄂、湘

一带,
忧 患
01
读书和壮游时期
02
长安十年时期
杜甫的创作历程
03
战乱流离时期
04
漂泊西南时期
杜甫人生四阶段:
这段时期,杜甫携家和人民一道受冻挨饿,避难流亡,卷进了生活的底层。 在沦陷区,山河破碎之感甚深。灾难的时代,震撼着诗人的心灵,他用诗的 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使他写出了《春望》《北征》和“三吏” (《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 《无家别》)等具有高度人民性和爱国思想的不朽诗篇,并达到了现实主义 的高峰。

《登高》ppt课件19张

《登高》ppt课件19张
1

2、品味诗句语言,结合知人论世,体味

2 诗人流露在作品中深沉苦痛和忧思。
3
3、学习诗人心系苍生,情寄邦国的博大 胸怀。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 南少陵以西, 自称少陵野老, 世称杜少陵, 出身于河南巩县,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少 年时期曾漫游各地,20岁作《望岳》“会 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千古名句,成为 千万有志青年的座右铭。后寓居长安十年, “安史之乱”被俘,逃出后任左拾遗,后 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西畔,世称浣 花草堂,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尚书 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其作品显示了 唐由胜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
首联写登高俯仰所见之景,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
何种氛围? 运用了什么技巧?
意象—— 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声、孤零冷落
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盘旋飞翔的水鸟。
氛围—— 营造了凄凉、肃杀、雄浑、阔大的意境,漂泊无依
的孤独悲凉之情。
技巧——由高到低,动静结合,视听结合 读出味道:语调低缓、沉郁顿挫
6.情景交融、意境旷达,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悲的 句子是: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 7.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 以排遣的句子是:艰难苦恨繁霜鬓(bìn),潦倒新停浊酒杯 。 8.杜甫《登高》中为我们营造了一幅气势磅礴的长江秋日 图的句是: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 9.杜甫《登高》中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的句子 是:“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前人也曾把这两 句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都心怀天下,忧国忧民。不愧为“诗圣”
悲国家之秋
思考:造成杜甫的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登高》ppt课件

《登高》ppt课件

所处年代
公元712-770,经 历过“安史之乱”
《春望》《登岳阳楼》《望岳》《春夜喜雨》… 代表作品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评价
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他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文体知识
近体诗与古体诗(又称古风)相对,是唐代形成的新诗体,严 格讲究格律,分为绝句、律诗,多为五言、七言。
杜 甫
关于登高
登 登:升也,走上高处。 临:视也,自上视下。 登临诗:指抒情主人公登临某处
临 (山、亭、台、楼、阁等)而情思涌动, 赋诗兴叹,抒发自己胸怀的诗词。
关于登高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
的甫同 人又样 生会是 慨发登 叹出高 呢怎, ?样杜
日月、金银台、虎鸾 象、比喻
浪漫主义
、群仙等
象征性意
急风、高天、哀猿、 现象实意象 联系紧密、 描写客观具体、
清渚、白沙、鸟、落 、描述性 图景完整 现实主义
木、长江等
意象
课后作业
1.导学案:P91 2.固学案:第8课 第2课时 P58-P59 3.背诵《登高》 4.预习《琵琶行并序》
对应
对应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颔联与尾联的写景与记叙关联紧密。这种章法结构使诗 歌的描写与叙述、景物与情感相互照应与映衬,从而使 写景更具针对性、情感性,叙述更具回应性、形象性, 全诗的艺术性、感染力、形象性也更加鲜明突出。
总结全诗
仰观 高天秋风

借景抒情 首联 自然之秋
俯察 江水洲渚 仰观 无边落木

《登高》ppt课件

《登高》ppt课件

最后,我们用杜甫草堂正门悬挂的郭沫若写的一副挽联来作结:
上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下联: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1.“沉郁”是杜甫诗歌内容的一个特点,《登高》各联是怎样表现其“沉郁”的特 点的?
答案 《登高》是借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来表现其“沉郁”的特点的。首联写苍茫、 苍凉萧瑟的秋天的气氛,来烘托诗人内心愁苦、悲慨怆然的情怀;颔联用秋江深远 广大的境界、肃杀的景象来表现诗人内心宏伟悲壮的气魄;颈联通过抒发悲秋的情 绪来表达内心深处的沉郁悲抑之情;尾联叙写“艰难苦恨”来直接表达悲凉的情怀。
写作背景
《登高》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杜甫时在夔州。当 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隙而起,相互争 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 续“漂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 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 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 的郁闷,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 感交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望中所 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 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极端困窘 的情况下写成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必修上册 | 第三单元
第8课
登高
导入
在中国的文化语境里,“登高”一直富有着重要的象征意义, 登高可以望远,望远从而抒情,这些情感或忧国忧民,或思念 亲友,或抒发壮志,不尽相同。
•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登高》课件(共42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登高》课件(共42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而在天宝十四载(755)岁末(安史之乱前夕755—763)写成的传世名篇《自 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更表现了他深广的忧愤:他以“彤庭所分帛,本自 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控诉了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剥削和掠夺; 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揭露了贫富的悬殊。这些光芒四射的诗篇标志 着诗人创作上一个全新时期的到来——他已走上了现实主义的广阔道路。
作者介绍
——杜甫长安十年生活概况——
杜甫于唐玄宗天宝五载(746)来到京城长安。他满以为从此可以“立登 要路津”(《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实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出 处同上)的政治抱负,但他的希望落空了。
在政治上屡屡受挫的同时,他的经济条件也日益恶化。由于在奉天县令 任上的父亲病故,断绝了经济来源,他只好在一些贵族府邸中充当“宾客”, 陪他们饮酒赋诗,靠他们的一点施舍来维持生计。他满含辛酸地写下了这种生 活的情状:“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处处潜悲辛。” 在最 困难的日子里,他甚至上山采药,换取“药价”,这就是他后来说的“卖药都 市,寄食友朋”。
类型 特点
常见的类型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
律诗在字句、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 律诗每首四联,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末联(或尾联);每联两句, 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每句的平仄都有严格规定,特别是第二、四、 六字的平仄不得随意变更;凡偶句都要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 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中间两联须对仗。
深入探究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2.尾联展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境界?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诗圣”杜甫无论穷达,都心怀天下,忧国忧民。
诗人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生计潦倒,时事艰难,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

8.2《登高》 课件(共35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8.2《登高》 课件(共35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朗诵训练(约5分钟)
一、自由朗诵 二、朗诵抽查 三、分组朗诵 四、全班齐诵
诗句翻译
风急天高猿啸哀,——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凄清, 渚清沙白鸟飞回。——水清沙白的河洲上空归鸟在飞旋。 无边落木萧萧下,——无边无际的落叶在萧萧地飘落, 不尽长江滚滚来。——流淌不息的长江水在滚滚地奔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离家万里面对秋景悲叹自己常年漂泊他乡, 百年多病独登台。——一生多病今天在寒秋中独自登临高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艰难困顿可恨白发长满了双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病苦潦倒只好停了浇愁的酒杯。

诗歌脉络
首联
写 景
颔联
仰望 俯视
无边落叶 不尽江水
云天秋风 江水渚洲
状悲之广 言悲之多
颈联
抒 情
尾联
悲秋作客 多病登台
苦恨霜鬓 新停酒杯
哀婉孤独 沉郁高昂 愁苦沉痛 忧愤无奈
课堂小测
① 《登高》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
句子是

② 《登高》道出郁积诗人心中自身苦和国运恨,无限悲凉难以
诗歌至此戛然而止,诗人似乎有千言万语要向世人诉说,却又不说了,不 是不想说、不能说,而是愁苦太多太重,说不完、诉不尽,索性不再说,只任 这无尽的悲愁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诗人心头。
整首诗如何将自然之秋与 人生之秋融为一体?
登高
从高到低,由近及远 风急天高猿啸哀, 层次清晰,视听结合 渚清沙白鸟飞回。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评价 他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诗歌风格: 沉郁顿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从“万里”、“作客”、“百年(老年)、 “多病”、“独”这些字眼中,你能领悟出诗 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身逢战乱、时值悲秋、离乡万里、漂泊 他乡、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再 加上国家多难,诗人身受八重愁苦。倍感老 病孤独,身世凄凉,十分眷念家乡和亲人, 也为国家多难忧心忡忡。
五、尾联中“艰难”、“潦倒”二词形容 的是国家还是个人?“苦恨”二字如何理 解?这一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既是国家,也是个人。客观上,“国破” 与“家亡”是因果关系;主观上,诗人一直忧 国忧民,为国家破亡忧心如焚。
从联句的对仗关系看,“苦恨”与“新停” 相对,应是副词加动词,“苦”是副词“很”, “恨”是动词“遗憾”,诗人很遗憾过早的白 了双鬓,不能多为国家出力。
古代知识分子大多以“达则兼济天下,穷 则独善其身”自勉,而杜甫无论穷达,都心忧 天下,其思想境界之高,不愧被称为“诗圣”。
谢谢大家
荣幸这一路,与你同行
It'S An Honor To Walk With You All The Way
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XX月XX日
落木——杜甫看到落叶飘零, 肯定想到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 已经走到了生命的晚秋。
长江——一泻千里, 比喻时间的流逝。
落木 长江
品味语言
无边 萧萧 下
生命之短暂
沉郁
不尽 滚滚 来
时间之永恒
高昂
意境:苍凉、雄浑、沉郁而悲壮 豁达、坦荡、开阔的胸襟
三、如果说前两联是写景,后两联是什么?
抒情。直接倾诉内心的重重愁苦。
为秋风所破歌》、《秋兴》等诗,皆为人传诵。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望岳》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兵车行》、《丽人行》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月夜》、《春望》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写作背景
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 去世为止, 11年中,一直在外飘零,写这 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在出 蜀途中。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 作者寄寓夔州(重庆奉节)时写的。此时 “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 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再加上好 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有这 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他是为排 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
如何理解诗中出现的“猿鸣”、“飞 鸟”、 “落叶”、“长江”这四个意象?
猿鸣—— 使人听到它的叫声感到非常悲凉。 飞鸟—— 在空中盘旋,说明它无处停息,
比喻孤独无依。
落木—— 落叶飘零,已是晚秋,暗喻杜甫 的人生也走到了生命的晚秋。
长江—— 一泻千里,比喻时间的流逝。
飞鸟 —— 在空中盘 旋,说明它无处停息,比喻 孤独无依。
品味语言
风急
天高 猿 啸哀 渚清
孤独无依 意境 漂泊痛苦 凄凉
沙白
鸟 飞回
二、颔联写了萧萧而下的“无边落木(落 叶)”、滚滚东流的“不尽长江”两种景 物。这样的景物,对于当时55岁(逝世前3 年)、飘零流落在外,同时又是一个现实 主义的有阔大胸襟的诗人的杜甫来说,会 产生怎样的感慨?
既感到人生短暂而渺小,历史悠远而不可 逆转,因壮志未酬而产生惆怅;也会感到豁 达、坦荡、胸襟开阔。
抓住诗中的形象,紧扣表现 形象特征的词语,体味情感;
知人论世法:
能尽可能了解诗人生活的时 代特征和其自身境况;
写在最后
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 Study Constantly, And You Will Know Everything. The More
You Know, The More Powerful You Will Be
研讨思想内容
一、首联写登高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哪六 个特写镜头?渲染了秋江景物的什么特点 ?
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 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 低飞盘旋的水鸟。
这些都是具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 型景物,捕捉入诗,不但形象鲜明,使人 读了如临其境,而且所展示的境界,既雄 浑高远,又肃杀凄凉。
品味语言
诗三、四两联是抒情,有哪些 字眼充分表现了作者的情感?
万:表明了离国别家,漂泊路途之远 常:表明了离家万里,流浪他乡的时间之久 作客:客居他乡 多:感叹年老多病, 独:感叹独自登台,形单影只, 恨:感叹过分的愁苦和愤恨,以致两鬓过早地斑白了 停:感叹因穷困潦倒没酒可喝,只好停下酒杯,郁积
在胸中的愁闷得不到渲泄的情状 苦:是极度;极度(痛恨两鬓染霜)
醉里眉攒万国愁
结论:忧国忧民的形象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长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给你的总体感受是什么?
凄楚、悲伤、痛苦、 孤独、沉郁、顿挫
杜甫小传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 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原 籍襄阳,迁居巩县。杜审言之孙。开元后期, 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寓居长安近十年。及 安禄山兵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 至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 畔,世称浣花草堂。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 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其诗显示了唐由 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以古体、 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有 《杜工部集》。代表作:《三吏》、《三别》、《茅屋
登高
仰观 云天秋风
首联 俯察 江水洲渚
写景
仰观 无边的落木
颔联 俯察 不尽的江水
悲秋作客
颈联 多病登台停酒杯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哀婉孤独 沉郁高昂 愁苦沉痛 忧愤无奈
方法总结
展开想象与诗人形成共鸣, 移情入境法: 甚至让自己化身为诗人,体
味诗人所思所想所感。
意象分析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