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苍山农耕文化博物馆陈展大纲

合集下载

文化寻根参观农耕博物馆活动目的

文化寻根参观农耕博物馆活动目的

文化寻根参观农耕博物馆活动目的
一、活动目的:
进一步加强学校和社会教育资源的整合,充分利用石宝镇农耕博物馆的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博物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文化窗口的宣传教育功能,不断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努力营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浓厚氛围。

二、活动对象:四、五、六年级全体学生。

三、活动时间:2014年4月17日(星期四)下午。

四、活动地点:石宝镇农耕博物馆。

五、活动安排:
1、周四下午2:30统一整队步行从学校出发。

2、各个班级有班主任统一带领,有高到低分别进入不同的展览室进行参观。

3、由博物馆讲解员带领学生参观展览,其余时间由各小组自行组织参观。

4、下午4:30前返回学校。

六、活动要求:
1、为保证活动顺利进行及学生安全,各班班主任必须随队参加;
2、学生有特殊情况可以不参加,但必须向班主任请假;
3、学生一律穿校服,穿戴整洁;
4、活动前各班要对学生做好安全意识教育,务必使每个学生牢牢树立安全意识,防范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对于不服从安排的学生可以提前禁止其参加活动;
5、整个参观过程中要遵守纪律,服从安排,听从带队老师指挥;
6、讲文明懂礼貌,参观时不要大声喧哗,用心参观,认真听介绍;
7、爱护环境,不准带吃零食;
8、参观时注意珍惜和爱护文物;
9、参加师生务必增强时间观念,按时集合。

10、活动至始至终带队老师都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安全问题。

山东博物馆

山东博物馆
和历史资料
艺术展陈则包括绘 画、书法、雕塑等 艺术品,展示了中 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自然展陈则以山东 地区的自然环境为 主题,展示了该地 区的植物、动物和
地质资源
文化展陈则展示了 山东地区的地方文
化和风俗
4
研究与出版
研究与出版
同时,山东博物馆也出版了大量 的研究论文和专著,为学术界提 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料
和发展
如果您对历史、文 化和艺术感兴趣, 不妨来山东博物馆
一探究竟
7
特色展陈
特色展陈
山东博物馆的 特色展陈包括 以下几个方面
特色展陈
01
佛教艺术展
这个展览展示了山 东地区古代陶瓷的 发展历程和特点, 从最早的陶器到明 清时期的瓷器都有
所涵盖
02
古代陶瓷展
这个展览展示了山 东地区古代陶瓷的 发展历程和特点, 从最早的陶器到明 清时期的瓷器都有
展品、了解展览信息,甚至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进行沉浸
式的参观体验
02
总的来说,山东博物馆是一个集收藏、研究、展示和教育于
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无论您是对历史、文化、艺术还是自
然环境感兴趣,都可以在这里找到满足自己的内容和体验
-


地质矿物等
8
活动与教育
活动与教育
A
山东博物馆还举办各种活动和教育
项目,如讲座、研讨会、工作坊和
展览等,旨在推广和普及历史文化
知识,提高公众对艺术的欣赏和理

B
此外,博物馆还提供各种教育课程
和活动,如针对学生的历史文化课
程、针对成年人的艺术欣赏课程等
9
数字博物馆
数字博物馆
01
为了方便不能亲自前往博物馆的公众,山东博物馆还提供了 数字博物馆服务。通过网站和移动应用,人们可以在线浏览

区史馆陈展大纲

区史馆陈展大纲

区史馆陈展大纲
区史馆陈展大纲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1. 序言:介绍区史馆的背景和宗旨,说明本次陈展的目的和意义。

2. 区域背景:介绍该区域的地理、历史、人文等基本背景信息,包括地理位置、历史沿革、人口、经济等方面的资料。

3. 环境展示:以地形模型、投影等方式展示该区域的自然环境特点,如地理特征、气候、植被、动物等。

4. 历史文化:通过展出文物、图片、文字介绍等方式,展示该区域的历史文化,包括历史事件、名人故事、习俗风情等。

5. 建设发展:介绍该区域的建设和发展情况,包括城市规划、基础设施、产业结构等方面的内容。

6. 社会生活:通过展示当地居民的生活场景、传统手工艺品、民俗活动等方式,展示该区域居民的社会生活。

7. 艺术文化:展示该区域的文艺创作成果,包括绘画、音乐、舞蹈、文学等方面的艺术作品。

8. 现代发展:介绍该区域的现代发展情况,包括科技创新、经济发展、文化产业等方面的内容。

9. 社会进步:介绍该区域在社会进步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包括教育、科技、社会福利等方面的内容。

10. 结语:总结该区域的历史、文化、发展等方面的内容,展望未来的发展前景。

以上是一份通常的区史馆陈展大纲,具体展示内容和形式可以根据每个区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以满足观众的需求和兴趣。

山东博物馆海岱日新展陈大纲

山东博物馆海岱日新展陈大纲

山东博物馆海岱日新展陈大纲
一、引言
山东博物馆是一座承载着丰富历史文化底蕴的博物馆,为了让观众更好地了解山东地区的历史与文化,我们特别策划了“海岱日新”展览。

本次展览将带领大家穿越时空,领略山东地区的历史、自然、人文之美。

二、展览主题
本次展览主题为“海岱日新”,取自《尚书·禹贡》中的“海岱维青州”,意为山东地区自古以来便是文化繁荣、充满活力的地区。

展览通过展示山东地区的历史遗迹、自然风貌、人文景观和民间艺术,呈现山东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时代精神。

三、展览内容
古代文明:展示山东地区新石器时代、商周时期、秦汉时期等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包括青铜器、陶瓷、玉器、书法、绘画等文物。

自然风貌:展示山东地区的自然景观,如泰山、黄河、渤海等,以及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人文景观:展示山东地区的历史名城、古建筑、古村落等人文景观,展现山东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民间艺术:展示山东地区的民间艺术,如剪纸、年画、泥塑等,体现山东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四、展览亮点
多媒体互动: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让观众更加直观地了解山东地区的历史与文化。

情景还原:通过场景搭建和文物陈列,还原古代山东地区的生活场景,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

专题讲座:邀请专家学者开设专题讲座,深入解读山东地区的历史与文化,增强观众的
文化素养。

互动体验:设置互动体验区,让观众亲手体验山东地区的民间艺术制作,如剪纸、泥塑等,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山东博物馆手册

山东博物馆手册

山东博物馆手册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山东博物馆简介
2.博物馆的馆藏珍品
3.博物馆的建筑特色
4.博物馆的教育活动与参观信息
正文
【山东博物馆简介】
山东博物馆位于中国山东省济南市,成立于 1954 年,是山东省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也是全国重点博物馆之一。

博物馆承担着文物收藏、保护、研究和展示的重要任务,致力于传播历史文化知识,提高公众的文化素质。

【博物馆的馆藏珍品】
山东博物馆拥有丰富的馆藏,包括历史文物、艺术品、珍品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商代甲骨文、西周青铜器、汉代漆器、唐代陶瓷、宋代书画等。

此外,博物馆还收藏了大量的地方历史资料,为研究山东地区的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博物馆的建筑特色】
山东博物馆的建筑设计独具特色,采用了传统的中式建筑风格,同时融入了现代建筑元素。

建筑外观庄重大气,内部布局合理,功能齐全。

博物馆共有五层,包括临时展览厅、常设展览厅、学术报告厅、观众服务区等,为观众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

【博物馆的教育活动与参观信息】
山东博物馆积极开展各类教育活动,如讲座、工作坊、亲子活动等,旨在提高公众对历史文化的认识和兴趣。

此外,博物馆还提供导览服务、语音导览、触摸屏导览等多种参观辅助设施,方便观众参观。

参观信息:山东博物馆开放时间为每周二至周日 9:00-17:00,周一闭馆。

观众可凭有效证件免费参观。

为了确保参观质量,建议提前预约。

山东苍山农耕文化博物馆陈展大纲

山东苍山农耕文化博物馆陈展大纲

山东苍山农耕文化博物馆陈展大纲苍山农耕文化博物馆博物馆陈列内容方案(讨论版)陈展目标一、秉承精耕细作传统保障粮食安全二、深化生态文明理念持续发展农业三、探索创新农耕文化建设现代农业四、开发农业文化资源拓展农业功能五、传承传统民间工艺发展乡村经济六、弘扬乡土文化艺术构建和谐农村序厅一、沧海桑田阡陌纵横(一)农耕历史(二)农科全说1、农食篇2、农器篇3、农技篇4、农趣篇5、农政篇6、农艺篇7、农贸篇8、农俗篇9、农书篇10、农法篇11、农税篇二、天下粮仓丰饶鲁南(一)鲁南菜地地理环境、气候特征、水资源、耕地土壤(五色土)(二)丝绸之源(三)大蒜之乡三、田园牧歌锦绣兰陵(一)兰陵民俗兰陵十二坊(二)苍山风情(三)直通世博尾厅:美好未来附录:多媒体农耕文化体验互动区1.生活体验2.生产体验3.序厅1、馆标:苍山农耕文化博物馆2、门口中型铜雕:《农夫朴力》(朴力:质朴而尽力耕作)2、前言:(文字版)农夫朴力而寡能,则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自古以来,农业亦属于发达之列。

七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已经在黄河流域种植粟等农作物,在长江流域肥沃的土地上开田种植水稻。

三千多年前的殷代甲骨文中,已经有稻、禾、稷、粟、麦、来(大麦)等农作物名称,还有畴、疆、甽、井、圃等有关农业生产土地整治的文字。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十多篇专门叙述农事的诗,说明周代的农业已经达了到相当高的水平。

中国传统文化,源于农耕,先民之始,就生活在四季分明、土地肥沃、适宜动植物生长的良好地理条件与自然气候之中。

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造就了我国农业文明的历史,也成就了华夏民族寿与天齐的耕织文化。

苍山从缯国、兰陵直到现代的三千年里,更有着农耕和丝织的典型象征,苍山农耕文化博物馆旨在弘扬历史悠久、辉煌灿烂的的农耕文化,展示苍山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农耕基础。

3、展厅主题墙:浮雕古代《耕织图》参考形式:创作说明:将古代流传广泛的“耕织图”作为展示古代农业耕织场景。

博物馆大纲每个部分的简介

博物馆大纲每个部分的简介

博物馆大纲每个部分的简介
博物馆大纲通常包括以下部分:
1. 导言:这部分是对展览的总体介绍,包括展览的目的、主题、展品的选择标准等。

它可以帮助观众理解展览的背景和意义。

2. 历史背景:这部分主要介绍展品的历史背景,包括相关历史事件、人物、时间等。

它可以帮助观众理解展品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3. 文化背景:这部分主要介绍展品的文化背景,包括相关的文化传统、习俗、信仰等。

它可以帮助观众理解展品的文化内涵和意义。

4. 展览大纲:这部分是整个展览的主体,包括各个展区的主题、展品、说明等。

它需要根据展览的目的和主题,结合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

5. 教育活动:这部分主要介绍与展览相关的教育活动,包括讲座、导览、互动体验等。

它可以帮助观众更深入地了解展品和展览的主题,同时也可以增加观众的参与感和互动性。

6. 结语:这部分是对展览的总结和结尾,可以表达对展品的敬意和对观众的感谢之情。

以上是博物馆大纲各部分简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博物馆陈列展览大纲(2019最新版)教学教材

博物馆陈列展览大纲(2019最新版)教学教材

博物馆陈列展览大纲(2019最新版)***民俗博物馆陈列展览大纲一、概述***县是兵圣孙武的故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勤劳勇敢的***人民在这片热土上繁衍生息,在创造历史的同时,也留下了大量的优秀文化遗产。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日新月异,传统文化遗产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为保护***县民俗文化遗产,弘扬***县的民俗文化,成立***民俗博物馆。

***民俗博物馆是***县第一家民俗博物馆,也是***县第一家民办民俗博物馆。

***民俗博物馆位于***县孙子兵法城第十一、十二院内,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展厅面积600平方米,由四个展室、三个外廊组成。

设办公室和业务科两个科室,工作人员5名,其中,副研究馆员1名,馆员2名。

主要收藏、展览、研究以民俗文化为主的民俗文物。

***民俗博物馆现有藏品500余件,主要是向社会征集而来,今后***县惠风民俗博物馆将认真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遵守社会主义道德风尚,不断扩大征集范围,加大征集力度,保护好以民俗文化为主的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文明,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二、陈列展览目标建成一个集博物展览、科普教育、科学研究、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文化场所。

三、陈列展览指导思想通过各种形式的展示,反映***人民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使观众了解***的灿烂文化,培养观众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道德情操;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服务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四、陈列展览大纲(一)序言图版:用图版的形式进行展示位置:博物馆入口正面内容: 文字、照片古人云:“入国问禁,入家问讳,入乡问路”。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状况、自然环境、民族信仰不同,所以各地区的风俗民情千差万别,所谓“三里不同乡,五里不同俗”,就是这种千差万别的反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苍山农耕文化博物馆博物馆陈列内容方案(讨论版)陈展目标一、秉承精耕细作传统保障粮食安全二、深化生态文明理念持续发展农业三、探索创新农耕文化建设现代农业四、开发农业文化资源拓展农业功能五、传承传统民间工艺发展乡村经济六、弘扬乡土文化艺术构建和谐农村序厅一、沧海桑田阡陌纵横(一)农耕历史(二)农科全说1、农食篇2、农器篇3、农技篇4、农趣篇5、农政篇6、农艺篇7、农贸篇8、农俗篇9、农书篇10、农法篇11、农税篇二、天下粮仓丰饶鲁南(一)鲁南菜地地理环境、气候特征、水资源、耕地土壤(五色土)(二)丝绸之源(三)大蒜之乡三、田园牧歌锦绣兰陵(一)兰陵民俗兰陵十二坊(二)苍山风情(三)直通世博尾厅:美好未来附录:多媒体农耕文化体验互动区1.生活体验2.生产体验3.序厅1、馆标:苍山农耕文化博物馆2、门口中型铜雕:《农夫朴力》(朴力:质朴而尽力耕作)2、前言:(文字版)农夫朴力而寡能,则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自古以来,农业亦属于发达之列。

七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已经在黄河流域种植粟等农作物,在长江流域肥沃的土地上开田种植水稻。

三千多年前的殷代甲骨文中,已经有稻、禾、稷、粟、麦、来(大麦)等农作物名称,还有畴、疆、甽、井、圃等有关农业生产土地整治的文字。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十多篇专门叙述农事的诗,说明周代的农业已经达了到相当高的水平。

中国传统文化,源于农耕,先民之始,就生活在四季分明、土地肥沃、适宜动植物生长的良好地理条件与自然气候之中。

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造就了我国农业文明的历史,也成就了华夏民族寿与天齐的耕织文化。

苍山从缯国、兰陵直到现代的三千年里,更有着农耕和丝织的典型象征,苍山农耕文化博物馆旨在弘扬历史悠久、辉煌灿烂的的农耕文化,展示苍山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农耕基础。

3、展厅主题墙:浮雕古代《耕织图》参考形式:创作说明:将古代流传广泛的“耕织图”作为展示古代农业耕织场景。

《耕织图》是南宋绍兴年间画家楼俦所作,作品得到了历代帝王的推崇和嘉许。

天子三推,皇后亲蚕,男耕女织,这是中国古代很美丽的小农经济图景。

《耕织图》共45幅,反映了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男耕女织的美丽图景,每图皆配以一首五言律诗,有皇帝御笔题写,又被称作《耕织图诗》。

由于《耕织图》系统而又具体地描绘了当时农耕和蚕桑生产的各个环节,成为一种介绍和传播农业生产耕织技术的手段。

耕图内容包括:浸种、耕、耙耨、耖、碌碡、布秧、淤荫、拔秧、插秧、一耘、二耘、三耘、灌溉、收割、登场、持穗、簸扬、砻、舂碓、麗、入仓等21幅;织图内容包括:浴蚕、下蚕、喂蚕、一眼、二眠、三眠、分箔、采桑、大起、捉绩、上簇、炙箔、下簇、择茧、窖茧、续丝、蚕蛾、祝谢、络丝、经、纬、织、攀花、剪帛等24幅。

4、泥塑:探索农耕之路以一组泥塑的形式反映远古先民从狩猎采果到开始农耕的过程。

创作说明:在野蛮未开化的原始社会,先民们以狩猎为生,以禽兽为食;以人力采集瓜果,以植物充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看似简单地转化过程,先祖们不知道经历了多少艰辛苦难的岁月;不知耗费了多少血汗心力以至并不长久的生命。

才逐渐发现瓜果种子在土中来年又可再生,取之不尽。

食草动物饲养亦可生子,繁衍生息。

种植饲养均可寻近水,方便生活定居,种植耕作,以免狩猎奔波之苦。

历经漫漫岁月,先民们才走上了从狩猎采果到农耕种植之路。

参考形式:人物造型和场景的结合,三块场景约10-15人物,男女老幼,原始装扮,人物造型可以夸张表现手法,反映农耕进化过程。

⑴狩猎转化到养殖——原始人狩猎时使用的是木器、石器,都是自然形成的工具,旧石器时代,使用打制石器,石器粗糙,形状差,笨重。

新石器时代,使用磨制石器,石器形状改进,轻巧。

⑵采集转化到种植——种植水稻(我国是第一个种植水稻的国家)、种植粟米(我国是第一个种植粟米的国家)⑶游猎转化到定居农耕——干栏式的房子、半地穴式房屋(黄河流域风沙大、干旱、半地穴式房屋可以抵挡风雨,又可以取暖)、挖水井、饲养家畜(猪牛为主)第一部分:沧海桑田阡陌纵横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一个农业古国。

农业考古资料证明,我国的农业文明有着上万年的历史。

农业生产不仅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衣食产品,也为中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色彩缤纷的精神财富。

农耕文明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基础。

展示形式:传统与现代手段相结合,系统全面的展示我国五千多年的农耕文化历史(一)农耕历史农耕历史介绍我国农耕文化的发展历程,根据时间顺序,依次分为刀耕火种、冶铁铸犁、精耕细作、现代农业四个时期。

陈展主要通过农具发展来展示我国农耕文化的发展历史。

1、刀耕火种原始居民用打制石器为主要工具,掌握了用火熟食这里的远古先民在谋求自己的生存发展中,不仅创造了丰硕的物质文明,他们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也创造了灿烂的精神文明。

展示内容:实物展示:原始人生产工具:石矢、石斧、石刀、石锛、石凿、木棒创作画/互动体验:史前人工取火(火石取货、钻木取火)图文展板:原始人平均寿命、草木灰、刮剥兽皮、采集野果2、冶铸铁犁:春秋时期,铁制工具的出现,对农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铁制工具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水平,是的农业得到迅速发展,为当时国家的富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在齐地被广泛使用(今山东地区),标志着我国从奴隶社会走向封建社会。

展示内容:《国语·齐语》中,记载着管仲对齐桓公说的一句话:“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钼、夷、斤,试诸壤土。

”实物展示:农耕铁具:铁斧、铁镰、铁插、铁镢、铁锄、铁犁等。

重点展示用于农耕的铁犁。

铁犁发展:早期的铁犁,形制简陋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很大改进,出现了曲辕犁出现铁犁,开始运用于牛耕(我国农具发展史上的重大变革)西汉出现了直辕犁,只有里头和扶手,基本上是二牛抬杠式。

隋唐时代,犁的构造有,是中国古代精耕细作的扩展时期。

互动体验:模具翻砂图文展板:铁制工具的而应用范围兴修水利、砍伐森林、开垦荒地。

3、精耕细作精耕细作农业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值得是传统农业的一种综合技术体系,最大的特点就是牛力耕田,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力,在北方形成了耕耙耱技术[mò]技术,在南方形成了耕耙技术。

实物展示:耕耙、西汉耧车(耧架、耧斗、耧腿、耧铲等构成,可播大麦、小麦、大豆、高粱等。

)、宋元耧锄。

多媒体影像:牛耕(春秋)、耦耕马耕、犁耕法、耧车播种(西汉)、水排(东汉)、翻车(三国)、曲辕犁、筒车等生产方式及工具。

图文展板:春秋时期,世界上最先进的垄作法明、汉代的代田法、区田法,清时期由国外引进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

4、现代农业:现代农业属于农业发展的最新阶段,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社会化农业。

使农业由收工畜力农具生产转变为机器生产,现代农业的生产和发展,大幅度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效率,土地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使农业生产。

农村面貌和农户行为发生了重大变化。

照片/模型缩小展示:拖拉机、耕耘机、收割机、农用汽车、农用飞机等图文展板:现代农业新技术电子能、原子能、激光、遥感技术、人造卫星等。

视频:现代农业是建立在现代自然科学基础上的农业科学技术的形成和推广时期,使农业生产技术由经验转向科学。

多媒体分别介绍植物学、动物学、遗传学、物理学、化学等农业科学,还有育种、栽培、死样、土壤改良、植保畜保等农业技术、(二)农科全说集中展示不同时期与农业有关的各个方面,让游客全面的了解中国农业的方方面面。

包括农食、农器、农技、农趣、农政、农艺、农贸、农俗、以及与农业有关的著作、法规、农税等政策的发展和变更。

展示手段以图文展板为主,配合多媒体和场景、互动进行陈展。

1、农食篇小米粥、粗粮煎饼、粽子、馒头、豆腐、米酒、玉米、菜籽油、粉丝、糕点、凉粉等2、农器篇稻草人、绳子、叉子、铡草机、大水缸、瓦罐、夜灯、农耕小铁器、火盆、手炉、犁、葫芦、碾子、水井、独轮车、石磨、风车、锯子桶、锯子、梁屯、竹笼、鞭子等。

3、农技篇夏历公历、沙钟和猫的眼睛、自制蚊香、菜窖、木栏杆、手工裁缝、榨油坊、千层底布鞋、铁匠铺、木筷子、打草鞋、弹棉花、烟斗、算命先生、风水先生、编竹筐等。

4.农趣篇捉蚂蚱、捉泥鳅、削树皮、掏鸟蛋、牧童短笛、做摇篮、抓阄、猜谜语、套麻雀、踢鸡毛毽子、放风筝、跳房子、打陀螺、滚铁环、溜冰车、坐土飞机、过家家等。

5、农政篇文房四宝、线装书、印章、老黄历、夜观天象等。

6、农艺篇打击乐器、小戏剧、扎灯彩、吹唢呐、扭秧歌、踩高跷等。

7、农贸篇货郎担、磨刀匠、打算盘、秆称、打银器、爆米花、换大米、卖西瓜等。

8、农俗篇闹元宵、剃满月头、吃腊八粥、吃斋、祭灶神、清明节祭祖等。

9、农书篇悠久的农业历史积累了丰富的农学和农业技术知识理论。

从很早起,我国就出现了不少农学的专著,反映了我们的祖先在向大自然进军中所取得的伟大胜利成果。

传到现在的最早的农学论文和农书,距今至少有两千多年。

两千多年来,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的古农书,包括现存和已经散失的,总数共有三百七十六种。

这三百多种农书,大体分为两大类:(1)一类是综合性农书。

一般以作物栽培、园艺、畜牧和蚕桑作为基本内容,而又以大田生产为主。

有的还包括水产以及农具、水利、救荒、农产品加工等等。

这类书是我国农书的一个特殊体例,把一年十二个月每月需要进行的农业生产操作事项,按照轻重缓急,分别先后,依次排序写成。

综合性农书分三类陈展:1)农家月令书①东汉崔实《四民月令》又名《齐民月令》《四民月令》,曾误称《齐人月令》,是东汉后期叙述一年例行农事活动的专书,是东汉大尚书崔寔模仿古时月令所著的农业著作,成书于2世纪中期,叙述田庄从正月直到十二月中的农业活动,对古时谷类、瓜菜的种植时令和栽种方法有所详述,亦有篇章介绍当时的纺绩、织染和酿造、制药等手工业。

②唐代《四时纂要》该书资料虽多采自《氾胜之书》、《四民月令》、《齐民要术》等书,但也有不少属于始见的记载。

如种木棉法、种菌法、种茶法、枣例嫁接葡萄法、养蜂法等,都不见于前此农书。

酿造技术方面,该书首次记载的干制“酱黄”法及酱油的加热减菌处理法,是生化工艺发展史上的一项重要资料。

有关药用作物的栽培技术也是最早见之于该书。

③《农桑衣食撮要》作者鲁明善,元代杰出的农学家。

他继承和发展我国周秦以来的农本思想,认为以农桑为本,才能使百姓丰衣足食,《农桑衣食撮要》约一万五千余字,按“月令”体裁撰写,列有农事二百零八条。

按月列举应做之农事,包括农作物、栽培,家畜、家禽饲养,农产品的加工、贮藏等。

作为维吾尔农学家的鲁明善,不仅总结了汉族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加以传播,同时也把西北地区兄弟民族的生产经验进行总结加以传播,为祖国的农学书籍增添了新的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