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宝山区2017届高三下学期期中教学质量监控(二模)语文试题
上海市宝山区2017届高三下学期期中教学质量监控(二模)语文试题

2017年宝山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一、积累运用(10分)1.按要求填空(5分)(1),任重而道远。
《论语·秦伯》(2)望西都,,伤心秦汉经行处。
《【中吕】·潼关怀古》(3)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一联,由空间开拓视野,由时间驰骋想象,营造了开阔悠远、囊括宇宙的境界:杜甫《登楼》中相似手法写出相似境界的一联是“,。
”2.按要求选择(5分)(1)一位同学要在“高三毕业典礼”上表达愿景,下列适合在发言中引用的一项是()。
(2分)A.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B.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C.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D.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2)某电视台邀请一对父子艺术家为嘉宾。
老艺术家曾接受过该台采访,而此次未能前来。
电视台主持人对年轻艺术家说的开场白,得体的一项是()。
(3分)A.我上次采访过您父亲,家父对当今影视作品的高论,令人钦佩不已。
B.我上次访谈您父亲,亲聆先贤对当今影视作品的高论,令人钦佩不已。
C.令尊曾光临本台,老人家对当今影视作品的真知灼见,令人钦佩不已。
D.我曾垂询令尊对当今影视作品的看法,他的真知灼见,令人钦佩不已。
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8题。
(16分)①长期以来,中国流行的几乎所有法学理论教科书都把法律上的“义务”解释为国家通过法律强加给法律主体的负担和不利。
这种对“义务”做出的负.价值定位是武断的,因为根据自然法学传统,法律上的义务并不能由国家随意规定,而是源自于自然法的义务,即源于道德义务。
源自于道德义务的法律义务是远比“权利”重要得多的正价值概念。
②与“义务”一语准确对应的概念是“应当”。
“应当”是一个表达精神现象的用语,是指社会群体对某种行为的看法——正确的且必须的。
当社会群体用“应当”这一概念把某主体同某行为具体联系起来时,就意味着,该主体负有作(或不作)某行为的义务。
义务就是主体作(或不作)某行为的应当性。
上海市各区2017年中考二模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

上海市各区2017年中考二模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2017年初三二模徐汇区(四)阅读下面语段,完成第11-14题。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巩性孝友……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①,不减扬雄,以吝故不及。
”帝曰:“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曰:“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
”帝然之。
(有删改)【注释】①行义:行为道义。
11.解释下列加点词。
(4分)(1)少.与王安石游( ) (2)以吝故不及.( )1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2分)安石何如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曾巩认为王安石的优点有文章学问高超、行为道义杰出、 等,14.选文内容体现曾巩的为人特点是( )(2分)A. 嫉恶如仇B.左右逢源C.春风化雨D.客观理性(四)阅读下面语段,完成第11——14题(12分)11.(4分,每空2分)(1)年轻 (2分)比得上12.(2分)王安石为人怎样?13.(4分,每空2分)敢于有所作为 不愿改正自己的过错14.(2分)D2017年初三二模闵行区(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1-14题(12分) 先主一见马超,以为平西将军,封都亭侯,超见先主待之厚也,阔略无上下礼,与先主言,常呼字,关羽怒,请杀之,先主不从,张飞曰:“如是,当示之以礼。
”明日大会诸将,羽、飞并挟刀立直,超入顾坐席,不见羽、飞座,见其直也,乃大惊。
自后乃尊事先主。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1)先主不从.( ) (2)明日大会.诸将(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超入顾坐席 13.关羽“请杀之”的原因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14.对本材料中人物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A.先主宽厚仁爱B.张飞求贤若渴C.关羽简单粗暴D.马超知错就改(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1-14题(12分)11.(4分)(1)听从(2分) (2)会合(或:聚会、集会)12.(3分)马超进入,环顾座位。
2024年4月上海市宝山区高三语文二模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年4月上海市宝山区高三语文二模考试卷2024.04一积累运用10分1.按要求填空。
(5分)(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苏轼《赤壁赋》)(2)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
(《过秦论》)(3)屈原《离骚》中表达诗人内心美好、死而无悔的两句是“,”。
2.按要求作答。
(5分)(1)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排序,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2分)①即便在喧嚣的物质世界、数字时代②如今我们生活的世界物质丰富、娱乐活动异彩纷呈③悄无声息地伴随着我们的衣食住行、日常行事④四季轮替、花开花落依然与我们的生活时时相关⑤但作为物种的个体,我们依旧生活在天地之下、四时之中A.④⑤③①②B.②①④⑤③C.②⑤①④③D.④⑤③②①(2)旅居京师的阿宝托同乡友人带家书给自己哥哥,阿宝写给友人一纸短笺。
请在以下画线句中任选一处表达不得体的词语并修改。
(3分)【甲】闻足下定于某日归宁,特奉一函,【乙】敬烦面交尊兄,匆匆不尽,【丙】弟某敛衽。
”二阅读70分(一)王立群教授写了一本《唐十家诗传》,以下是某图书馆网站上关于该书的部分信息,包括图书目录、序言(部分)和读者评论三个板块。
请阅读这些内容,完成第3-7题。
(16分)图书目录江湖有酒庙堂梦,尽付清风明月中——李白诗传半在朝廷半在山,云自无心水自闲——王维诗传一壶漂泊铸诗史,忧君忧国忧万民——杜甫诗传诗与远方吾最爱,风雪鞍马梨花开——岑参诗传永不退缩韩退之,虽千万人吾往矣——韩愈诗传长恨琵琶秦中吟,功名富贵皆浮云——白居易诗传花开花落两由之,半生归来仍少年——刘禹锡诗传投荒去国六千里,江山永柳一孤舟——柳宗元诗传孙子兵法阿房赋,春风十里不如你——杜牧诗传万里云罗一雁飞,世事无情最深情——李商隐诗传序言(部分)知识碎片化时代,我们如何读诗(代序)王立群①我们当下的时代,知识的碎片化是一个必然存在,所以我们对此不必过多纠结,应该关注的是,如何发现高质量的碎片、剔除无用的碎片,尤为重要的是如何处理这些碎片。
2017届上海市宝山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进 阅读 面的诗歌,完 第 古苦-古5 题鞔 8 分
春 独酌
唐李
风扇淑 气,水木荣春晖
照绿草,落花散且飞
空山,众鸟各
彼物皆 托,吾生独无依
对 石 ,长醉歌芳菲
鞟注鞠震淑 美好鞔霈 渊明鞙咏 士鞚 雐万 各 托,孤云独无依鞔……知音寻
古苦. 关于李白诗歌风格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古分
致.清新俊逸
B.风骨峥嵘
回去照 爷爷!
的
完全
生于 体自 良心的内省式要求 般来说,每个人都会 自 良心自发地 生 种原始的 要求 但是,如
某 A 比 类,在 说爷爷生病之 毫无反 沉迷于各种娱 活动, 相处的群体 他 员就会告 他 你
回去照 爷爷! 群体 员对 A 提 的
,就是赋 A 项
社会群体 员们之 对 A 提 种
要求,是因 , 群体中的每 个 员都 自 经历的爷爷生病时的良心感 发认 回去照 爷爷是 确的,
常思富贵,富贵必履机危
得 ! 裕深疑之, 壮士 旿于幕中,引长民 语,旿自 而杀之,舆尸付廷
刑之晚, 释桎梏焉
——节 自 晋书贱 传第五十五
古6.写
点词在 中的意 鞔 若 分
古 深自矜伐.
若 众咸恶其 .傲
古7.
中 点词语 择释 确的一项鞔 若 分
古 恤.
致. 悯
B.体谅
C.周济
请.忧虑
若 老母弱弟委.之将军
那期间 忙于装修 居,忙于外 开会,在家时虽 去阳 舀米 ,晾衣晒被,但哪会 及 棵草的 呢 它就在无人的角落中,挣 着活 直到七 旬 参 香港书展 来, 阳 时, 发 它 了气候 盆 中的 草 是 棵,而是七 棵了,它们相 搀扶着, 力向 ,疏朗 ,绿意荡漾 盆 屈 挠 长的 草,
上海市静安、青浦、宝山区高三语文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二模)试题

静安、青浦、宝山区2014学年第二学期高三年级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丈,完成l…6题。
(17分)当代设计的危机①全球最近似乎迎来了“泛设计”时代,特征之一是领导人和坊问在说发展经济和改善生活的时候,都不约而同言必称“设计”和“创意”,但很奇诡,几乎所有人(包括消费者和设计师)都不满意当下的设计。
市场经济下的设计和消费的“偷安”,使现代设计面临着真正危机。
②该背景下设计的“道德”研究,会是一个十分有意思的角度,“道德”在这里只是一个托词,只是用来涵盖人与人工制造物的所有社会属性和关系。
设计伦理与其他学科的伦理学研究一样,都是关于人的行为的研究。
但是,较之其他学科,设计的道德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行为似乎均隐现在人与物的关系行为之下,也就是说,口。
那么,在设计伦理学的视野下将如何理解这个“好”呢?③在现代主义设计中,“优良设计”概念的提出和对它的认识,立要集中在对产品功能性的强调和对大众品味的提高上。
其中功能性问题,不仅是围绕实用展开,同时还通过摒弃过分的装饰来实现设计的“挚謇”。
时至今日,由于与经济、与技术、与社会面貌以及文化的反复渗透,设计从边缘进入社会的中心,其重心也从生产转向消费、从需求转向欲求,进商品的周期性推翻沁在不以物品作为实用品的年代>设计的目的必然变得多元范也就变得抽象无约束,像“以人为本”的倡导,曾有设计师以人与规范了产品为人之合理使用的设计底线,然而,这些数据只能解决人的生理需求的愿望,而更高层次的人的欲望需求将如何以“以人为本”的概念得以补充?兰圭盎塑递童兰勺是物品的短失,现在我们痛苦的是物品极大丰富之后的选择以及物的属性的转移。
④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对于“物的时代”有过精彩概括,他说:“我们生活在物的时代:我们根据它们的节奏和不断替代的现实而生活着,在以往所有的文明中,能够在一代一代人之后存在下来的是物,是经久不衰的工具或建筑物,而今天,看到物的生产、完善和消亡的却是我们自己。
上海市各区2017年中考语文二模试卷分类汇编 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

上海市各区2017年中考二模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2017年初三二模徐汇区(四)阅读下面语段,完成第11-14题。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巩性孝友……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①,不减扬雄,以吝故不及。
”帝曰:“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曰:“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
”帝然之。
(有删改)【注释】①行义:行为道义。
11.解释下列加点词。
(4分)(1)少.与王安石游()(2)以吝故不及.()1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2分)安石何如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曾巩认为王安石的优点有文章学问高超、行为道义杰出、等,14.选文内容体现曾巩的为人特点是()(2分)A. 嫉恶如仇B.左右逢源C.春风化雨D.客观理性(四)阅读下面语段,完成第11——14题(12分)11.(4分,每空2分)(1)年轻(2分)比得上12.(2分)王安石为人怎样?13.(4分,每空2分)敢于有所作为不愿改正自己的过错14.(2分)D2017年初三二模闵行区(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1-14题(12分)先主一见马超,以为平西将军,封都亭侯,超见先主待之厚也,阔略无上下礼,与先主言,常呼字,关羽怒,请杀之,先主不从,张飞曰:“如是,当示之以礼。
”明日大会诸将,羽、飞并挟刀立直,超入顾坐席,不见羽、飞座,见其直也,乃大惊。
自后乃尊事先主。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1)先主不从.()(2)明日大会.诸将()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13.关羽“请杀之”的原因是(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14.对本材料中人物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先主宽厚仁爱B.张飞求贤若渴C.关羽简单粗暴D.马超知错就改(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1-14题(12分)11.(4分)(1)听从(2分)(2)会合(或:聚会、集会)12.(3分)马超进入,环顾座位。
【中小学资料】上海市各区2017年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分类汇编 现代文阅读一

上海市各区2017年高考二模语文试卷分类汇编:现代文阅读一宝山区(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8题。
(16分)①长期以来,中国流行的几乎所有法学理论教科书都把法律上的“义务”解释为国家通过法律强加给法律主体的负担和不利。
这种对“义务”做出的负.价值定位是武断的,因为根据自然法学传统,法律上的义务并不能由国家随意规定,而是源自于自然法的义务,即源于道德义务。
源自于道德义务的法律义务是远比“权利”重要得多的正价值概念。
②与“义务”一语准确对应的概念是“应当”。
“应当”是一个表达精神现象的用语,是指社会群体对某种行为的看法——正确的且必须的。
当社会群体用“应当”这一概念把某主体同某行为具体联系起来时,就意味着,该主体负有作(或不作)某行为的义务。
义务就是主体作(或不作)某行为的应当性。
③“应当”并不是社会群体随意的看法,而是群体的每一个个体成员依据自身的良心体验形成的对外界行为的看法。
一个人在外地听说自己的爷爷生病了,他的第一感受就是“我应当回去照顾爷爷!”这里的“应当”完全产生于主体自我良心的内省式要求。
一般来说,每个人都会由自我良心自发地产生这种原始的义务要求。
但是,如果某A比较另类,在听说爷爷生病之后毫无反应、沉迷于各种娱乐活动,与其相处的群体其他成员就会告诉他:“你应当回去照顾爷爷!”群体成员对A提出的“应当”,就是赋予A一项义务。
社会群体成员们之所以对A提出这种要求,是因为,该群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从自我经历的爷爷生病时的良心感受出发认为:回去照顾爷爷是正确的,也是必须的。
④人类社会实践中,在国家这种组织出现之前很久,社会群体成员就通过对一个一个行为的评价形成规定道德义务的道德规则。
由于社会群体成员绝大多数人的良心、理性处于同一发展水平以至相似,,,即能形成基本共识。
譬如,对于杀人行为、盗窃行为,人们一致认为“不应当作”;对于赡养老人、抚养孩子行为,人们一致认为“应当作”,等等。
人们用语言将这些共同判断表述出来,就形成人类社会的一系列口口相传的道德规则:不应当杀人,不应当盗窃,应当赡养老人,应当抚养孩子,等等。
2017宝山区二模卷

23.文中画“
”线处对奥莉薇言行的描述,在内容和结构上
有何作用?(4分)
内容上,表明奥莉薇拒绝“我”打开最后一个“笑话”的建 议(暗示可能有意想不到的原因);
结构上,为最后一个“罐子里的笑话”并不是笑话埋下伏笔 (使情节起伏)
⑫我读了一个,她笑了。我想把手伸进罐子取最后一张纸条。但是她 轻轻握了握我的手,阻止了我。她说:“现在不要。”
暗示主旨:爱就该笑对人生。
⑳四天之后,我为她举行了悼念仪式。当亲友们离去后, 我在奥莉薇的棺柩前跪下,打算把罐子放进去,好让最后一个 笑话永远陪伴着她。刹那间,我突然明白了什么。毫不迟疑地, 我打开了最后一张纸条,默默地一个人读着。
㉑“谢谢你,我的爱人。”
综合运用 25.【材料一】向我们介绍了《朗读者》这个电视专栏的节目性质、 节目内容(节目运作方式) 和 节目目的(意义)(宗旨); 【材料二】则向我们介绍了 开播至今的主题 。(6分)
10.选文中,对陈胜各种才能进行了多角度的叙写:陈胜号令徒属的话 语中显示出他的_____宣__传________才能;文中的“ 攻 ”、“ 下 ”等 据 词则写出了他的军事才能;文末“ 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 一句则表现出其组织才能。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 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 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 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借第令毋斩,而 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俟将相宁有种乎!”
19.下列这段文字,应插入原文中哪两段之间?请分条简述理由。(6分) 其实,美国、欧洲和其他发达国家不断增加的肥胖发生率,在相当程度上归因于上世纪所形
成的一些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和教育体系。而对于这样一个还处在工业化过程中,且对大饥荒仍 记忆犹新的国家来说,像在西方一样讨论肥胖问题,在中国似乎是有些奇怪的。为此,我们应该 对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后果进行分析。 二三段之间。1.本段开头有关美国、欧洲肥胖发生率的内容 与第2段最后一句话“肥胖,这个令西方发达国家头疼的问题”,语意上有承接关系(补充说明)。 2.本段结尾句“我们应该对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后果进行分析”,领起三四段的具体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宝山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一、积累运用(10分)1.按要求填空(5分)(1),任重而道远。
《论语·秦伯》(2)望西都,,伤心秦汉经行处。
《【中吕】·潼关怀古》(3)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一联,由空间开拓视野,由时间驰骋想象,营造了开阔悠远、囊括宇宙的境界:杜甫《登楼》中相似手法写出相似境界的一联是“,。
”2.按要求选择(5分)(1)一位同学要在“高三毕业典礼”上表达愿景,下列适合在发言中引用的一项是()。
(2分)A.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B.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C.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D.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2)某电视台邀请一对父子艺术家为嘉宾。
老艺术家曾接受过该台采访,而此次未能前来。
电视台主持人对年轻艺术家说的开场白,得体的一项是()。
(3分)A.我上次采访过您父亲,家父对当今影视作品的高论,令人钦佩不已。
B.我上次访谈您父亲,亲聆先贤对当今影视作品的高论,令人钦佩不已。
C.令尊曾光临本台,老人家对当今影视作品的真知灼见,令人钦佩不已。
D.我曾垂询令尊对当今影视作品的看法,他的真知灼见,令人钦佩不已。
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8题。
(16分)①长期以来,中国流行的几乎所有法学理论教科书都把法律上的“义务”解释为国家通过法律强加给法律主体的负担和不利。
这种对“义务”做出的负.价值定位是武断的,因为根据自然法学传统,法律上的义务并不能由国家随意规定,而是源自于自然法的义务,即源于道德义务。
源自于道德义务的法律义务是远比“权利”重要得多的正价值概念。
②与“义务”一语准确对应的概念是“应当”。
“应当”是一个表达精神现象的用语,是指社会群体对某种行为的看法——正确的且必须的。
当社会群体用“应当”这一概念把某主体同某行为具体联系起来时,就意味着,该主体负有作(或不作)某行为的义务。
义务就是主体作(或不作)某行为的应当性。
③“应当”并不是社会群体随意的看法,而是群体的每一个个体成员依据自身的良心体验形成的对外界行为的看法。
一个人在外地听说自己的爷爷生病了,他的第一感受就是“我应当回去照顾爷爷!”这里的“应当”完全产生于主体自我良心的内省式要求。
一般来说,每个人都会由自我良心自发地产生这种原始的义务要求。
但是,如果某A比较另类,在听说爷爷生病之后毫无反应、沉迷于各种娱乐活动,与其相处的群体其他成员就会告诉他:“你应当回去照顾爷爷!”群体成员对A提出的“应当”,就是赋予A一项义务。
社会群体成员们之所以对A提出这种要求,是因为,该群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从自我经历的爷爷生病时的良心感受出发认为:回去照顾爷爷是正确的,也是必须的。
④人类社会实践中,在国家这种组织出现之前很久,社会群体成员就通过对一个一个行为的评价形成规定道德义务的道德规则。
由于社会群体成员绝大多数人的良心、理性处于同一发展水平以至相似,,,即能形成基本共识。
譬如,对于杀人行为、盗窃行为,人们一致认为“不应当作”;对于赡养老人、抚养孩子行为,人们一致认为“应当作”,等等。
人们用语言将这些共同判断表述出来,就形成人类社会的一系列口口相传的道德规则:不应当杀人,不应当盗窃,应当赡养老人,应当抚养孩子,等等。
人类社会通过道德规则向社会每一个个体成员提出道德义务要求,使每个个体成员负有道德义务。
⑤人类社会的道德规则包括4个不同层次的规则:禁止损他类规则;倡导利他类规则;劝导自善类规则;引导入圣类规则。
其中以不应当杀人、不应当放火、不应当抢劫等规则为主要内容的禁止损他类规则最为重要,它们通常被认为是道德底线规则。
这类规则赋予每一个体的道德义务是必须履行的。
履行这类义务是维系人类最低限度文明、保持社会最低限度秩序的要求。
换句话说,没有对这类义务的履行,人类就会处于丛林状态。
所以说,义务是人类文明维系之根。
⑥道德规则自身并不具有保证规则赋予的义务得到履行的手段,以致一旦有人违反上述底线道德规则赋予的义务,道德规则自身并无有效应对手段。
为了确保人们履行底线道德规则赋予每一个体的义务,人们将道德底线规则加以强化、改造:在底线道德的每一具体义务性规则之后附加针对违反义务的制裁规则,并由一定的社会权威机构对这些制裁规定加以执行,这就使道德底线规则演变为法律规则。
⑦人类超越野蛮状态跨入文明门槛,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法律规则对人们行为的规范、引导。
人类在进入文明状态之前相当长时间内就形成了主要源自于道德底线规则的习惯法。
在国家组织形成之后相当长时间里,国家作为执行制裁的权威机构,其适用的仍然是主要源自于道德底线规则的习惯法。
只是在国家适用习惯法很长一段时间之后,才出现由国家组织将习惯法成文化的做法,以致最初的成文法主要源自于习惯法,其义务规定部分主要源自于道德底线规则。
⑧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农耕文明时代法律规则的义务规定部分主要来自于底线道德义务规则,但是,由于农耕文明各国普遍实行全权君主制度,君主拥有立法权,这使君主代表的国家立法很容易在法律中混入大量的不合理、不适当的义务设定。
从农耕文明国家立法到商工文明国家立法都存在大量的国家片面强加给民众的限制。
我们把这种国家武力基础上的强制视为“伪义务”。
我们不能把“伪义务”视为义务本体,不能因伪义务的存在而否定义务的真正价值。
3.第①段加点字“负”在文中是指(2分)4.第③段假设了爷爷生病是否应当回去照顾的事例,对其用意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阐明“应当”是社会群体成员对某种行为所持的“正确的且必要的”的看法。
B.阐明“应当”是社会群体成员依据自身的良心体验形成的对外界行为的看法。
C.阐明“义务”是社会群体成员基于自己的良心感受向某主体提出的“应当”。
D.阐明社会群体成员向某主体提出“应当”是社会群体成员的良心和“义务”。
5.依据本文,对“义务”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义务不应是国家单方面的限制。
B.义务是社会群体行为的“应当性”。
C.法律上的义务源自于道德义务。
D.道德义务基于道德规则的要求。
6.联系上下文,填入第④段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2分)A.因此,社会群体成员们各自做出的对各种行为的基本评价基本是一致的。
B.所以,社会群体成员们各自做出的对各种行为的基本评价基本是一致的。
C.所以,社会群体成员能通过行为评价形成规定道德义务的道德规则。
D.因此,社会群体成员能通过行为评价形成规定道德义务的道德规则。
7.⑥⑦两段论述了法律规则形成的()(填入两个字)、形成的机制和形成后的()(填入两个字)。
(3分)8.本文论证了“法律义务是正价值概念”这一观点,请分析其论证层次。
(4分)(二)阅读下文,完成第9-12题。
(15分)野草的呼吸迟子建①去年三月,雪花还未从北方收脚,寒流仍环绕冰城、不识相地穿街走巷时,盼春心切的我,一头扎进哈尔滨城郊的室内花卉市场,在姹紫嫣红的花中,选购了几盆色彩艳丽的四季海棠,抱回家中。
②这一簇簇的海棠花儿,在窗前,在桌畔,就像迎春的爆竹,等待点燃。
而悄无声息燃响它们的,就是阳光了。
在最初的一周,它们在日光中心思透明地大炫姿容,开得火爆。
粉色的比朝霞还要明媚,鹅黄的娇嫩得赛过柳芽,橘色的仿佛通身流着蜜,火红的透着葡萄酒般的醇香,让人有啜饮的欲望。
③居室春意盈盈,叫人愉悦。
每日晨起,我都做早课似的,先赏花儿。
我喝一杯凉白开,也给它们灌上一点生水。
也许是浇水频繁的缘故吧,十多天后,我发现粉色的四季海棠首先烂了根,花儿做了噩梦似的,花瓣边缘浮现出黑边,像是生了黑眼圈。
鹅黄的四季海棠叶片萎靡,花朵也蔫了。
我以为它们缺乏营养,于是又浇花卉营养液。
可不管我怎样挽留,四季海棠去意已定,没有一盆不烂根的了,花茎接二连三倒伏,那一团团花朵,自绝于青春似的,香销玉殒。
我只得清理了残花败叶,沮丧地将花盆摞起,扔在阳台一角。
④时隔多日,暮春时分,一个午后,我去阳台晒衣服,无意间低头,发现这摞花盆的最上一盆,有银线似的东西在闪光。
我凑近一看,原来是一棵细若游丝的草,从干硬的土里飞.出来了!它已生长了一段时日了吧,有半根筷子长了。
因为是在板结如水泥般的土里顽强钻出来的,缺光少水,它看上去病恹恹的,单细不说,草色也极为黯淡。
⑤我想一棵草再折腾,也开不出花儿来,所以感慨一番,浇了点水,算是善待了它,由它去了。
⑥那期间我忙于装修新居,忙于外出开会,在家时虽也去阳台舀米取面,晾衣晒被,但哪会顾及一棵草的命运呢。
它就在无人的角落中,挣扎着活。
直到七月下旬我参加香港书展归来,打扫阳台时,才发现它已成了气候。
盆中的野草不是一棵,而是七八棵了,它们相互搀扶着,努力向上,疏朗有致,绿意荡漾。
这盆不屈不挠成长的野草,终于打动了我,我把它搬到卧室的南窗前,当花儿养起来。
⑦有了阳光的照拂,有了水的滋养,野草出落得比春花还要漂亮。
它们像一把插在笔筒的鹅毛笔,期待我书写着什么。
有时我会朝它吹上一口气,看野草风情万种地起舞,将穿窗而入的阳光,也搅得乱了阵脚,窗前光影缭乱。
还有时我会含上一口清水,“噗——”的一声,将清水喷射到野草上,看它仿佛沐浴着朝露的模样。
我就这样与野草共呼吸,直到哈尔滨的菊花,在浓霜中耷拉下脑袋,所有户外的花儿,在冷风中折翼,我居室的野草,依然自由舒展着婀娜的腰肢。
它仿佛知道我嫌它不能开花似的,居然长出花茎,开出几株穗状的米粒似的花儿,如一面面耀眼的小旗子,宣示着它的春天。
⑧这盆欣欣向荣的野草,直到年底,才呈颓势。
先是开花的草茎,变得干瘪,落下草籽。
跟着是花盆外缘的野草,朝圣般地匍匐下身子。
到了春节,野草大都枯黄,只有中央新生的草,仍是绿的。
它就这样一边枯萎一边生新芽,所以直到如今,这盆野草,依然活着。
⑨当一个人的呼吸,与野草的呼吸融合在一起时,在风刀霜剑的背后,在凉薄而喧嚣的世间,宁静与超然,安详与平和,善与慈,爱与美,就会在不老的四季中,缠绕在你的枝头,与你同在。
⑩我从事文学写作三十余年了,小说应该是我创作的主业,因为在虚构的世界中,更容易实践我的文学理想。
但我也热爱散文,常常会在情不自禁时,投入它的怀抱。
它就像一池碧水,洗濯着尘世的我。
这些不经意间写就的散文,就像我居室的那盆野草,在小天地中,率性地生长,不拘时令,生机缭绕,带给我无限的感动和遐想。
我愿将这样的野草,捧给亲爱的读者。
(有删改)9.本文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加以分析。
(4分)10.请赏析第④加点词“飞”字的表达效果。
(3分)11.本文以物喻人,托物抒怀,请对此加以说明。
(4分)12.有人认为本文最后一段可删去,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4分)(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3-15题。
(8分)春日独酌唐李白东风扇淑①气,水木荣春晖。
白日照绿草,落花散且飞。
孤云还空山,众鸟各已归。
彼物皆有托,吾生独无依②。
对此石上月,长醉歌芳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