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三十年房屋的变迁

合集下载

中国70年住房变迁史

中国70年住房变迁史

一、中国70年住房变迁史
住房变迁史四 (1988~1998,商品房兴起)
(1998年户型图)
(2022年户型图)
(砖混结构)
(框架结构) (框剪结构)
一、中国70年住房变迁史
住房变迁史五 (2000年后,商品房兴起)
21世纪住房关键词:高品质住宅
21世纪住房常见高层、小高层,建筑风格丰 富多样,人们对住房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 关注房屋质量,而且关注孩子读书是否方便, 升值潜力如何,物业管理是否完善,交通是否 便利等。
一、中国70年住房变迁史
住房变迁史二 (1949~1978 改革开放前)
70年代住房关键词:筒子楼(1961~1970)
70年代,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筒子楼应 运而生。“筒子楼”又称赫鲁晓夫楼,一条 长走廊串联着许多个单间,因为长长的走廊 两端通风,状如筒子,故名“筒子楼”。
住在筒子楼,邻里关系非常紧密,每天一 到饭点,楼道里就油盐飞溅,人声鼎沸,也 许你还能听到“二狗子,你妈妈喊你回家吃 饭!”
中国70年住房变迁史
汇报人:
一、中国70年住房变迁史
住房变迁史一 ( 1919~1948 新中国成立之前) 晚清~民国时期,抗日、内战
二三十年代住房关键词:先活下来
这个时期的中国大地遍地战乱饥荒,战争 中的人们只能被迫四海为家,也许住在哪里、 住得怎么样,不是大家首要在意的东西,先 活下来才是大家的头等大事。
一、中国70年住房变迁史
住房变迁史三 (1978~1988改革开放初期)
1987年12月1日 新中国首宗土地使用权拍卖会在深圳会堂举行
1985年底,“提高租金,出售公房”在全国已 有近2000个城镇进行试点,商品房的浪潮声已 起。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住房的变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住房的变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居民住房变化及存在问题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社会和经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而古人所憧憬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梦想也正在一步步实现于今日。

住房条件的改善,只是全国人民人居环境改善的一个缩影,现在不论你走到哪座城市,到处是一片片新的住宅小区;农村不少家庭盖起了新房,一些新房外观装璜漂亮,一点不亚于城市的房子。

在自己周围,亲戚朋友、同学家庭居住条件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

1978年中国的GDP只有3800亿,那么2007年就是去年达到了25万亿,翻了60多倍,在此期间中国的房地产特别是住宅也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特别是从体制上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个变化就是从计划经济的住房分配模式到计划经济的分配模式与计划经济和市场化的并存,再转到完全市场化这样一个过程。

改革之前,我国实行“统一管理,统一分配,以租养房”的公有住房实物分配制度。

应该说,这种制度模式在当时较低水平的消费层次上,较好地满足了职工的基本住房需求。

住房制度改革起始于1980年邓小平关于住房问题的讲话,当时谈到住宅问题,邓小平说:“要考虑城市建筑住宅、分配房屋的一系列政策。

城镇居民个人可以购买房屋,也可以自己盖。

不但新房子可以出售,老房子也可以出售。

可以一次付款,也可以分期付款,十年、十五年付清。

住宅出售后,房租恐怕要调整。

要联系房价调整房租,使人考虑买房合算”。

此后,房改大致经历了试点售房(1979~1985年)、提租补贴(1986~1990年)和以售带租(1991~1993年)等改革阶段,以及全面推进住房市场化改革的确立(1994-1997年)阶段。

1994年7月18日,国务院作出《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明确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基本内容,其中包括把住房实物福利分配的方式改变为以按劳分配为主的货币工资分配方式、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等。

《决定》的出台,开启了城镇住房商品化的大门,标志着我国全面推进住房市场化改革的确立,其最大意义在于稳步推进公有住房的出售,通过向城镇职工出售原公有住房,逐步完成了我国住房私有化的进程。

浦东的变迁故事

浦东的变迁故事

浦东三十年巨变:中国改革开放的生动写照
浦东的变迁故事可以追溯到1990年4月18日,这一天祖国大陆正式宣布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自此,浦东开始了长达三十年的巨变。

浦东的开发开放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里程碑。

1993年,浦东的第一幢高层建筑东方明珠电视塔实现了350米主体结构封顶。

第二年,陆家嘴开发公司的一名普通职工姚建良登上了东方明珠太空舱,拍下了一张俯瞰陆家嘴的照片。

从这一年起,姚建良把浦东高楼飞速拔起的瞬间都浓缩在了镜头中。

在党中央国务院宣布开发开放浦东的当年,金桥出口加工区开发公司、外高桥保税区开发公司、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开发公司同时成立。

1995年6月28日,人民银行上海分行正式搬迁到浦东,浦东新区政府赠送了一只挂着红绸缎的小白羊,众多中资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纷纷进入浦东。

进入新世纪,浦东的发展更为迅速。

2005年,浦东成为首个国家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

2010年,借上海世博会浦东实现跨越式发展。

2013年,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落地。

到了2019年,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设立与启航。

如今,浦东已经成为了全球金融要素市场集聚度最高的区域之一,拥有股票、债券、期货、货币、保险、信托、票据等全要素市场,同时这里也是中国金融业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

浦东的变迁故事是一个典型的中国改革开放的故事。

它的发展证明了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创新能力,也展示了中国人民的决心和勇气。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衣食住行的变化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衣食住行的变化

改革开放是中国发展道路上最重要的突破点之一,它突破了发展道路上的瓶颈,从而打开了新的界面,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指明方向,为这块有着5000年文明的神奇土地注入了更新更强的生命元素,使其活力倍增,从而使中国在各方面得到了质的飞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的生活现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的生活品质显著提高,尤其表现在物质方面。

此次调查,我们以北京三间房地区的部分居民为调查样本,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调查得出三间房地区改革开放以来居民的生活变化情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改革开放,服装业,小康,居住条件,交通工具本次调查采用的是问卷调查的方式,小组的六个成员利用小学期的在校时间讨论设计出问卷的内容,并走访了北京三间房地区,一共发放问卷100份,收回的有效问卷为94份。

利用所学的统计学知识以及spss 统计软件将94份问卷的答案作以描述统计,得出了相关统计结果。

这些统计结果着实为我们的调查报告提供了科学可靠的数据和有力保证。

通过落实调查的各项环节,我们从中收获了宝贵的经验教训,与此同时,对于改革开放这一创举的理解更加深入,受益匪浅。

一、中国激荡30年:从“衣”看生活变化80年代初期及目前老百姓买衣服场所对比020406080年代初期目前目前老百姓购买衣服场所自己做集市小服装店大商场80年代初期老百姓购买衣服场所自己做集市小服装店大商场显然,改革开放以后,渐渐没有了布票,做衣服已经不是很普遍,更多人是去小服装店或者大商场买衣服穿,集市的数量也有所下降。

在服装的样式与质地方面,上世纪70年代,全国大量进口化纤设备,引发了国人在“穿衣”上的革命,挺阔不皱、结实耐用的“的确良”代替了统一的“灰色装”、老样式,人们的穿着从这个时候开始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当时买布料要凭布票,一张小小的布票,悄然影响着人们实用主义的审美观,“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是人们的穿衣习惯。

跟棉布相比,“的确良”布挺阔不皱、结实耐用,因此即使价格不菲,也挡不住人们对它的追捧。

农村改革开放30年以来的住房变化成稿

农村改革开放30年以来的住房变化成稿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改革开放三十年农村住房的变化农村改革开放30年以来的住房变化房子,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问题,是一个人生活的栖息地,也就成了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热门话题。

30年来,关于房子,有太多的变化。

从土房到盖板房、从木头房到水泥房、从平房到楼房、从福利房到商品房,从一家几口人蜗居在不到20平米的斗室里,到现在一家人享受着上百平米的居室……这就是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的变化,改革开放是中国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我们告别旧时代的一缕春风。

从六、七十年代的平房筒子楼,八十年代的单元楼,九十年代的二室一厅、三室一厅到跨入新世纪的小高层、复式住宅、跃层、别墅,从“居者忧其屋”到“居者有其屋”再到“居者优其屋”的变化深刻地体现了时代的进步。

一、调查目的:自从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国民的生活质量也有明显的提高。

然而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国家农村住房方面有了很大的变化。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巨大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对住房变化的情况,我们特做了此项调查。

二、调查手段:1、口头调查:采访村民、结合自身在农村长大所对农村住房的了解2、资料搜集:通过上网,及相关报刊杂志查找一些有关改革开放30年住房的变化。

三、调查内容:1、住房的变化(以同老乡享利村为例)还没进行改革开放前,爷爷那一辈住的不是土坯房就是家境较差的还住茅草屋,所谓的土坯房就是四边的墙壁都是用土围成的,中间是用大大的木桩构成的房梁,一般都是选择比较坚硬和耐用的大木材,顶上是简易的瓦顶盖,南方多雨的特点也决定了人们在建房子时屋顶都是斜的,屋内又暗又潮湿,天气好时,可以在外面煮饭菜,遇到天阴下雨,只好把生好火的炉子提进屋内,煮饭、炒菜时,房内不透风,充满了油烟。

后来到了爸爸那一辈,他少年时候已经改革开放了。

记得爸爸说到他小的时候住的也还是土坯房,家里姐妹多的家庭居住条件很拥挤。

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1978年国家实行承包责任制,到1979年,村民们开始有些余粮,生活比以前宽裕了些,爷爷决定改建房子,于是爸爸几姐弟们就开始忙碌起来,到田里挖泥制砖坯和瓦坯,建火窑烧制火砖、土瓦,砍生产队分给的树木,请村里的工匠分割成木板,将木板浸泡到水中……到80年春,一切准备好之后,就开始请村里人帮忙建起了当时流行的双层木板式楼房,楼房四边砌砖柱,用大梁木构架房子的主体,房顶盖上瓦片,二楼墙壁和地板都是用木板拼成,楼梯则用当时上山采的青石磨制叠成。

改革开放三十年吃穿住行的变化

改革开放三十年吃穿住行的变化
关于吃、穿、住、行的变化

从没的吃到你想如何吃就如何吃,从没的穿到 下衣当上衣穿,上衣当下衣穿,从出门步行到 坐飞机,从土房到盖板房、从木头房到水泥房、 从平房到楼房、从福利房到商品房,从一家蜗 居斗室,到现在一家人享受着上百平米的居室 等等。
从厨房改善看30年变化
从有钱买不到东西到食品供应丰富,看市场经济 给百姓带来的巨大好处。嘴馋无止境。过去是 物资匮乏造成的饥饿感,现在是尝新鲜。春秋 时期的政治家管仲说过:“王者以民为天,民 以食为天,能知天之天者,斯可矣。” 改革开 放30年来,最让老百姓感觉真切的也就是菜篮 子、米袋子的变化。
从行看30年变化

30年前,城里的上班族们骑着色彩单调的自行 车在街道上穿行,数量不多的公交车,每遇风 雨天常常人满为患。30年弹指一挥间,知名品 牌轿车会不经意间从人们身边招摇而过,出租 车招手即停,私家车的数量更是以惊人的速度 与日俱增。回首交通工具的变迁,人们品出了 昔日清贫生活的苦涩,也品出了今日改革开放 成果的甘甜。

这就是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的变化,改革开放是中国发 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我们告别旧时代的一缕春风。 改革开放30年来的实践已充分证明,中华民族大踏步赶 上了时代前进潮流,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我们昂 首阔步走在了时代前列。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改革 开放中不断变得更加自信和成熟的中国人民,必定能突 破当前社会发展中的复杂矛盾,使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 得更大成果,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如果说改革开放初 期,人们还有一些小 心翼翼地观察着周 围的变化,那么在改 革的巨浪卷席整个 社会30年之后,人们 已在大悲大喜之中 体味着改革开放带 来的得失,从土灰色 到多元色,人们身上 的服饰最直观的体 现了社会生活翻天 覆地的发展变化。

改革开放30周年征文:我家住房变化见证三十年改革开放成果(最新版)

改革开放30周年征文:我家住房变化见证三十年改革开放成果(最新版)

改革开放30周年征文:我家住房变化见证三十年改革开放成果改革开放30周年征文:我家住房变化见证三十年改革开放成果今年,是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三十周年。

三十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飞速发展,国力大幅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我家住房条件的变化可以从一个侧面见证三十年改革开放成果。

小时候住在大杂院,院里九间平房住了六户人家。

我家七口人挤在一间10平方米的平房里,人均居住面积不到1.5平方米。

一间房子半间炕,不太高的屋里还要搭一个阁楼,这样才能勉强睡下。

房子地处低洼,屋子比院子低,院子比胡同低。

每年雨季到来前都要用木板将门槛增高,做好防雨准备。

每逢下雨胡同的积水有膝盖深,那时定要全院总动员,不等雨停就要冒雨加固、提高院子大门的门槛,大家齐帮动手往院外淘水。

否则就会水淹三军,将院里各户的锅碗瓢盆漂起来。

八十年代初,结婚时单位分配给我一间远在市区边缘地带的18平方米的平房。

虽然地处遥远,生活有很多的不便,但是,这在当时已经是很不错的住房了。

大杂院里有十余户人家,院子虽然很大,但是搭满了违章小屋,只留下一人能够通过的小通道。

院子旁边是个大水坑,坑边满是垃圾,每逢夏季蚊蝇肆虐。

房子不朝阳,冬天尤其寒冷。

三九天时我早晨起床要做的的第一件事,就是用斧头将门槛的冰陀凿开,这样才能打开房门。

八十年代中期,我和父母搬进了父亲单位调配的三居室单元住房。

煤气、厨房、卫生间一应俱全。

南北通透的住房冬暖夏凉,冬天太阳晒过半间屋子。

屋子干燥、洁净,再也没有住平房时潮湿、阴冷的感觉了。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们企业也有了巨大的发展。

从七十年代初期几百万元的年产值,到现在年销售收入达几亿元。

公司员工的收入和生活水平都有了翻几番的提高,国家房改政策实施前企业为绝大多数员工改善了住房条件。

九十年代初期,单位又分配给我市中心地区一套单元楼房,可以说我的居住条件提前达到小康水平。

九十年代末,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购置了商品房,人均居住面积达到多平方米。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变化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变化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变化回望祖国大地,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30个年头了。

30年来,从城市的景色面貌到普通人的着装饮食,相信我们每个人,都真真切切地目睹和感受到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巨变。

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0年,是我们党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同心同德、锐意进取,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创造性活动的30年。

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中国人民的生活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再到整体小康的跨越式转变;中国社会实现了由封闭、贫穷、落后和缺乏生机到开放、富强、文明和充满活力的历史巨变。

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基本达到小康、主人翁意识显著增强、受教育水平和文明程度明显提高,中国社会先进生产力不断发展、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成效显著、社会整体文明程度大幅提升等等,这一切只用了30年时间,被称为世界发展史上的奇迹,而这一奇迹的创造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13亿中国人民。

13亿中国人民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发生根本改变,这本身就是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的巨大贡献。

中国改革开放走过的30年光辉历程,使我们这个过去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看成就,想变化,回顾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我们取得了伟大的成就,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体育、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国际地位和声望不断增长,这使得我们更有信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更有信心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有信心履行好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

这个季节,正是农村下谷种稻的季节,也是农民三夏大忙的季节。

30年前,当拖拉机第一次驶入农村时,农民群众还十分好奇。

而现如今,传统的耕作方式正逐渐被轰鸣的拖拉机、收割机等农机所代替,许多农民已不再满足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农民买拖拉机或汽车,已不再稀奇。

而现在在城里,购买轿车已不再是遥远的梦想,在宽阔的道路上,“大众”“尼桑”等品牌家用轿车正自由地疾驰,体现出了30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公民生活发生了巨大改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革开放30年房屋的变迁
房子,是一个人生活的栖息地, 它作为我们生活的起居室,是一所温馨的处地。

“居者有其屋”,多少年,多少代人,在为这个梦想而努力着,房子始终倾注着人们的无限希冀与憧憬。

千百年来,人们对住房的追求从未间断。

改革开放三十年关于房子,有太多的变化。

从农村到城市、从土房到盖板房、从木头房到水泥房、从平房到楼房、从福利房到经济适用住房和商品房,从一家几口人蜗居在不到20平米的斗室里,到现在一家人享受着上百平米的居室……改革开放让我们告别了曾经住房紧张的局面,这就是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的变化。

改革开放初期,样式统一单调的平板房取代了房屋破旧,年久失修,岌岌可危的破旧民居。

一片片的瓦片取代了破旧的屋顶,墙也不再是石砖砌成的,而是用石灰砌成的平坦而洁白的墙面。

但房屋内只有床、桌子、椅子等基本家具,看上去简朴整洁,洋溢着和谐宁静。

但住房仍是一个大问题。

90年代开始,国家开始兴建经济适用房,为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了“买得到、住得起”的选择。

这种房屋有独立厨房、厕所,有上下水道的,质量有保障、小区环境优美、购物交通也方便。

如今,居住面积扩大,居住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人们居住的选择更多了,有高层住宅区,有复式楼,有花园小区,甚至还有单门独院的特色别墅。

住,也成为人们最基本的生活条件。

住房是人们生存生活必备的设施。

所谓“安者有其屋”就是说安居乐业必须要有房子居住才能安下心来工作与生活。

所以说住房是居家过日子的第一需要。

改革开放前的二十世纪下半业乃至上世纪未,那个时代国家实行的是低工资制度,工资只能维持一般的生活水准,职工不可能能攒下钱买得起房来住。

职工的住房都是由其工作所在单住即国家机关、企(事)业包揽分配。

按单位房屋状况,职工以其工龄等情况条件排队分房。

那年月总是求大于供,即可供分配的住房太少,而可望又急需住房的人又太多,是那个时期社会的一大供求矛盾,结婚多年的夫妻甚至有了孩子还是分别居住在各自的男女单身宿舍里,不足为奇。

当然各个单位住房紧张状况不尽相同,条件好的单位可能会好些,但是从申请住房到分到房子没有一年半载甚至几年的等待是很平常的事。

上世纪六十年代在北京某部属科学技术研究院出差看到很多年青科研人员一对对夫妻(其中有几对是从前苏联留学归来的科研人员) 结婚几年仍然没有分到住房,平日分住在职工单身宿舍,只有在周末时夫妻才能住进院里为其准备的“周末夫妻招待所”,共同度周末夫妻生活,那年月算是不错的单位了。

看一个国家部的直属单位尚却如此困难,一般单位和企事业住房的困难程度就可想而知了。

总之一句话:住房紧张是改革开放前的一大特色,不仅是等待多年才能分到住房,而且住房的状况也很差,不但大部分是低矮的平房,而且面积小,配套设施差。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实行住房制度改革后,人们的居住条件大为改善,不但改变了一向住房紧缺的社会矛盾,基本实现了所需有所供,居者有其屋,而且居住条件大为改善,配套设施完备齐全,满足了居者各种所需,舒适宽敞明亮,适度装饰得体。

有人曾把中国的住房比喻成一部最缠绵的红“楼”梦。

是住房市场化政策的改革,从最大程度上改善了我国城镇居民的住房条件。

统计数据显示:1978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只有6.7平方米,到2007年年底,城镇居民人均住
房面积已达28平方米以上。

住房制度改革后,人们买上了自己中意的商品房,不管是居住面积还是小区环境都有很大改善,生活质量有了很大提高。

在中国人的居住发展史上,改革开放是一个里程碑,是我们告别旧时代的一缕春风。

从60年代的平房,70年代的筒子楼,80年代的单元楼,90年代的二室一厅、三室一厅到跨入新世纪的小高层、复式住宅、跃层、别墅,从“居者忧其屋”到“居者有其屋”再到“居者优其屋”的变化深刻地体现了时代的进步。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居者忧其屋
“住房靠国家,分房靠等级”,在“福利分房”时代流行着这样一句口号。

房子面积分配的大小要根据家里人口的数量。

一般是一家三四口人,甚至老少三代一起吃、住、生活。

20世纪八十年代:居者有其屋
“没赶上分配,也没赶上分房”,倒是赶上了改革:1980年,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中国房改的思路。

1998年,朱镕基总理提出住房制度改革的一整套想法,房改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人们在哭、笑、怒、骂之余现实起来,房屋、楼价上升到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关心的层面。

至此,新的住房时代开始了。

21世纪:居者优其屋
21世纪,人们居住的选择更多了,有高层住宅区,有复式楼,有花园小区,甚至还有单门独院的特色别墅。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装修也成为热点,在追求宽敞的同时,还在追求着居住环境的各种配套设施,要住得舒服,住得开心。

改革开放30年来,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改革的进程波澜壮阔,成果丰硕;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潮流势不可挡,成就非凡。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住房水平不断也随之提高,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30年成为建国以来居民收入增长形势最好、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30年。

改革开放30年,是中国的辉煌30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