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版图设计基础xin
IC版图设计课程

目录第1章绪论 (1)1.1版图设计基础知识 (1)1.1.1 版图设计方法 (1)1.1.2 版图设计规则 (1)1.2标准单元版图设计 (2)第2章:D触发器介绍 (6)2.1 D触发器简介 (6)2.2维持阻塞式边沿D触发器 (6)2.3真单相时钟(TSPC)动态D触发器 (7)第3章 0.35um工艺基于TSPC原理的D触发器设计 (9)3.1电路原理图设计 (9)3.2 创建 D触发器版图 (10)3.3设计规则的验证及结果 (11)第4章课程设计总结 (13)参考文献 (14)第1章绪论1.1版图设计基础知识集成电路从60年代开始,经历了小规模集成,中规模集成,大规模集成,到目前的超大规模集成。
单个芯片上已经可以制作含几百万个晶体管的一个完整的数字系统或数模混合的电子系统。
在整个设计过程中,版图(layout)设计或者称作物理设计(physical design)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他是把每个原件的电路表示转换成集合表示,同时,元件间连接的线网也被转换成几何连线图形。
对于复杂的版图设计,一般把版图设计分成若干个子步骤进行:划分为了将处理问题的规模缩小,通常把整个电路划分成若干个模块。
版图规划和布局是为了每个模块和整个芯片选择一个好的布图方案。
布线完成模块间的互连,并进一步优化布线结果。
压缩是布线完成后的优化处理过程,他试图进一步减小芯片的面积。
1.1.1 版图设计方法可以从不同角度对版图设计方法进行分类。
如果按设计自动化程度来分,可将版图设计方法分成手工设计和自动设计2大类。
如果按照对布局布线位置的限制和布局模块的限制来分,则可把设计方法分成全定制(fullcustom)和半定制(semicustom)2大类。
而对于全定制设计模式,目前有3种CAD工具服务于他:几何图形的交互图形编辑、符号法和积木块自动布图。
对于两极运算放大器版图设计的例子,采用的是Tanner公司的LEdit软件。
这是一种广泛使用在微机上的交互图形编辑器。
集成电路版图设计基础第二章:基本IC单元版图设计

电流 10 1 2 3 4 5 80 6 7 8
school of phye
basics of ic layout design
3
基本IC单元版图设计 – 电阻
方块/薄层电阻: - 设计/工艺/规则手册: 薄层电阻(率)ρ - 对于薄层电阻,同一种材料层,不同制造商的数值会有所不同,其中 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厚度的不同。 - 用“四探针测试”法探测每方欧姆数值(R=V/I)。 - ic中典型的电阻值: poly栅: 2~3欧姆/方 metal层: 20~100m欧姆/方 diffusion: 2~200欧姆/方 - 工艺中的任何材料都可以做电阻。 常用的材料有poly和diffusion。 常用电阻器阻值范围: 10~50 欧姆 100~2k 欧姆 2k~100k 欧姆 - 电阻值计算公式: R = (L/W)* ρ
3
5
高阻值电阻的狗骨结构
方块数=5+2个拐角=6方
school of phye basics of ic layout design 13
4
基本IC单元版图设计 – 电阻
设计的重要依据: 电流密度 - 对于选择电阻的宽度,电流密度是重要的。 如果需要通过电阻大量的电流,你会使用一个大的、粗的线。 - 电流密度是材料中能够可靠流过的电流量。 工艺手册中有关于某些特定材料电流密度的介绍,工艺中任何能够被 用于传导电流的材料都有一个对应的电流密度,制造商的这些数据是 根据薄层厚度来确定的。 典型的电流密度大约是“每微米宽度0.5mA”。和宽度有关是因为设计 得越宽,能够通过的电流越多。 - 有时,在工艺手册中会告知“熔断电流”大小,就是在一定的时间内 毁 坏电阻所需的电流大小。 Imax = D * W Imax:最大允许可靠流过的电流mA D: 材料的电流密度 mA/um W: 材料的宽度 um
版图设计课件 PPT

一、双极集成电路工艺的基本流程
实现选择性掺杂的三道基本工序
(3)掺杂:在半导体基片的一定区域掺入一定浓度的杂质 元素,形成不同类型的半导体层,来制作各种器件。掺 杂工艺主要有两种:扩散和离子注入。
扩散:在热运动的作用下,物质的微粒都有一种从高浓 度的地方向低浓度的地方运动的趋势。在IC生产中,扩 散的同时进行氧化。
结论:对采用PN结隔离的双极IC基本工艺,与制作NPN 晶体管的基本工艺相比,只需增加外延工艺,当然工艺步 骤要增加不少。
一、双极集成电路工艺的基本流程
PN结隔离双极IC工艺基本流程
衬底材料(P型硅)- 埋层氧化-埋层光刻 -埋层掺杂(Sb)外延 (N型硅)隔离氧化-隔离光刻 -隔离掺杂(B)- 基区氧化-基区光刻 -基区掺杂(B)和发射区氧化-
一、双极集成电路工艺的基本流程
工艺类型简介
按照制造器件的结构不同可以分为: 双极型:由电子和空穴这两种极性的载流子作为在有源
区中运载电流的工具。 MOS型:PMOS工艺、NMOS工艺、CMOS工艺 BiCMOS集成电路:双极与MOS混合集成电路
按照MOS的栅电极的不同可以分为: 铝栅工艺、硅栅工艺(CMOS制造中的主流工艺)
(2) 光刻2:场氧光刻,又称为有源区光刻。将以后作为有源区区域的 氧(3化) 氧层化和氮层化生硅长层。保在留没,有其氮余化区硅域层的保氧护化的层区和氮化硅全部去除。 域(即场区)生长一层较厚的氧化层。图中 表面没有氧化层的区域即为有源区。
三、CMOS集成电路工艺流程
3. 生长栅氧化层和生成多晶硅栅电极 确定了有源区以后,就可以制作MOS晶体管。首先按下述步骤生长栅 氧化层和制作栅电极。 (1) 生长栅氧化层。去除掉有源区上的氮化硅层及薄氧化层以后,生长 一层作为栅氧化层的高质量薄氧化层。 (2) 在栅氧化层上再淀积一层作为栅电极材料的多晶硅。 (3) 光刻3:光刻多晶硅,只保留作栅电极以及起互连作用的多晶硅。 光刻后的剖面图如图所示。
版图设计基础

4.3 晶体管版图简介
❖ N型有源区(没有P+注入层)会与N阱相连通,这是 因为N阱和N型有源区具有相同的掺杂类型(N型)。
❖ 源、漏、阱的连接是通过另外的接触层来实现的。这 类接触层中最典型的就是用于连接第一层金属层的接 触层。
❖ 将宽度和长度正确地标注出来,注意宽度大于长度!
4.3 晶体管版图,请注意以下几点:
A4
形成一块P型衬底区
域,在一个设计中根
A3
A5
据需要可能设计若干
个p阱区。
A1=4:最小P阱宽度
A2=2/6:P阱间距, A2=2 当两个P阱同电位
A2=6 当两个P阱异电位时, A3=3:P阱边沿与内部薄氧化区(有源区)的间距
A4=5:P阱边沿与外部薄氧化区(有源区)的间距 A5=8:P管薄氧化区与N管薄氧化区的间距
如何做一个优秀的版图设计师 ?
❖ 通晓基础电学概念、工艺限制及特性; ❖ 对空间和版图规划拥有良好的想像和直觉的
能力; ❖ 能够学习和使用各种各样的CAD工具。
版图设计过程分类:
(1)软件自动转换到版图,可人工调整(规则芯 片)
(2)布图规划(floor planning) 工具 布局布线(place & route)工具
4.2 分层和连接
3.接触孔和通孔:这些层用于确定绝缘层上的 切口(cut)。绝缘层用于分隔导体层,并且允 许上下层通过切口或“接触”孔进行连接, 像金属通孔或者接触孔就是这类的例子。在 钝化层上为绑定Pad开孔则是接触层的另一种 情况。
4.注入层:通过掺杂使半导体层的性质发生改 变。
4.2 分层和连接
Al
由于工艺的限制,
一般不做细长的接
poly 触孔,而是分成若
版图设计基础new

绘图层
• • • • • • • • • • N阱层(N Well) 有源区层(Active) 多晶硅栅层(Poly) P选择层(P Select) N选择层(N Select) 接触孔层(Contact) 通孔层(Via) 金属层(Metal) 文字标注层(Text) 焊盘层(Pad)
N阱层(N well)
• 多晶硅接触孔:用来连接第一层金属和多晶硅栅,其形状 通常也是正方形
通孔:用于相邻两金属层的连接,其形状也是正方形。在面积允许 的情况下应尽可能多的打通孔 在版图设计中,接触孔只有一层,而通孔可能需要很多层。连接 第一层和第二层金属的通孔表示为V1,连接第二层和第三层金属的 通孔表示为V2
• 文字标注层 用于版图中的文字标注,目的是方便设计 者对器件、信号线、电源线、地线等进行 标注,便于版图的查看,尤其是在进行验 证的时候,便于查找错误的位置。在进行 版图制造的时候并不会生成相应的掩膜层 焊盘层 提供芯片内部信号到封装接脚的连接,其 尺寸通常定义为绑定导线需要的最小尺寸
active
poly
MASK poly
光刻胶 场氧 场氧 poly 场氧 SiO2
Pwell N well SiO2 P-type Si
MASK poly
光刻胶 场氧 场氧 poly 场氧 SiO2
Pwell N well SiO2 P-type Si
场氧
场氧
poly
场氧 SiO2
Pwell N well SiO2 P-type Si
接触孔层和通孔层
• 接触孔包括有源区接触孔(Active Contact)和多晶硅接 触孔(poly contact) • 有源区接触孔用来连接第一层金属和N+或P+区域,在版 图设计中有源区接触孔的形状通常是正方形。 • 应该尽可能多地打接触孔,这是因为接触孔是由金属形成, 存在一定的阻值,假设每个接触孔的阻值是R,多个接触 孔相当于多个并联的电阻
第二讲集成电路版图设计规则

- 1.5mA 最大电流密度
/um
-
- 禁止并行金属线90度拐角,用135
度拐角代替
a
c.2
b
c.1 c.2
设计规则 via
定义为两层金属之 间的连接孔
符号 尺寸
含义
12.a .7*.7 过孔最小面积
12.b 0.8 过孔间距
12.d~f - 接触孔、poly-poly电容和栅 上不能打过孔
12.g 0.4 金属1对过孔的最小覆盖
6.d 6.e 6.f 6.g
尺寸 1.2 1.0 0.5 3.2 1.5 0.8 -
含义 poly2做电容时的最小宽度 poly2做电容时的最小间距 Poly2与有源区的最小间距 做关键电容时的间距 电容底板对顶板的最小覆盖 电容Poly2对接触孔最小覆盖 Poly2不能在有源区上 Poly2不能跨过poly1边沿
– 上华0.6um DPDM CMOS工艺拓扑设计规则 – 设计规则的运用
• 版图设计准则(‘Rule’ for performance)
– 匹配 – 抗干扰 – 寄生的优化 – 可靠性
引言
• 芯片加工:从版图到裸片
制
加
版
工
是一种多层平面“印刷”和 叠加过程,但中间是否会 带来误差?
引言
一个版图的例子:
习)
VDD
15k
OUT IN 80/0.8
又试问NMOS晶体管的漏极面积和周长是多 少?
设计规则的运用
• TASK3:设计一个简单开关电容电路 (练习)
f1 IN
30/0.6 X
f2 OUT
60/0.6 2pF 6/0.6 12/0.6
又试问X点的寄生电容如何计算?
第2章-集成电路工艺基础及版图设计

第二章 集成电路工艺基础及版图设计 N 离子注入 法
扩散法
O
x
图2 - 5 离子注入旳分布
第二章 集成电路工艺基础及版图设计
2.2.3 光刻工艺 光刻工艺是指借助于掩膜版, 并利用光敏旳抗蚀涂
层发生旳光化学反应, 结合刻蚀措施在多种薄膜(如 SiO2薄膜、 多晶硅薄膜和多种金属膜)上刻蚀出多种所 需要旳图形, 实现掩膜版图形到硅片表面多种薄膜上图 形旳转移。
第二章 集成电路工艺基础及版图设计
N(x,t)
NS t1<t2<t3
t1
t2
t3
O x
图2 - 2 恒定表面源扩散
第二章 集成电路工艺基础及版图设计
(2) 有限表面源旳扩散分布。 扩散旳杂质源在扩散
开始前已积累在硅片表面一薄层内(x<ε), 且杂质总
量Q一定, 扩散过程中不再有外来杂质补充, 即在硅
下面以采用负胶光刻SiO2薄膜为例对光刻过程作一种 简要简介, 如图2 -6所示, 光刻一般涉及下列7个环节。
第二章 集成电路工艺基础及版图设计
光刻胶 SiO2
(a)
(b)
紫外光 掩膜版
(c)
(d )
(e)
(f )
( g)
图2 - 6 光刻工艺环节(负胶)
(a) 涂胶; (b) 前烘; (c) 曝光; (d) 显影;
第二章 集成电路工艺基础及版图设计
2. 工艺类型简介 按所制造器件构造旳不同, 可把工艺分为双极型 和MOS型两种基本类型。 由双极工艺制造旳器件, 它 旳导电机理是将电子和空穴这两种极性旳载流子作为 在有源区中运载电流旳工具, 这也是它被称为双极工 艺旳原因。 MOS工艺又可分为单沟道MOS工艺和 CMOS工艺。
第14章版图设计基础(半导体集成电路共14章)

Ledit 版图工具简介
位置:桌面/tanner/ledit9/ ledit90
Ledit 窗口简介
图形选择
绘图区
鼠标各键的作用 层定义
鼠标移动精度设置: setup菜单下 鼠标移动精度设置:
design
1 Internal=0.001um
精度设置:Grid标签 精度设置:
1 locater=1um
如:传输门加法器中的功能块可分为异或门(非) 传输门加法器中的功能块可分为异或门( 异或门 、和产生电路、进位产生电路 和产生电路、
大部分工作是调用基本单元进行连线单元间的连线
4.PAD单元
PAD单元部分包括: 单元部分包括: 单元部分包括 (1)绑定金属线所需的 ) 可靠连接区域 (2)ESD保护结构 ) 保护结构 (4)与内部电路相连的 ) 接口 (3)输入、输出缓冲器 )输入、
M3
Via2
M2
via1
M1
键合点( 键合点(PAD)
PAD.1 PAD.2 PAD.3.1
宽度 间距 顶层金属四周覆盖键合点距离
70 30 2.5
说明:实际版图中的pad都是有保护电路的,且厂商会 说明: 都是有保护电路的, 提供经过若干次实验的电路。 提供经过若干次实验的电路。
二、版图设计步骤(人工)
Mn.2 Vn.2 Vn.1 Mn.1 Vn.3
说明:实际版图中,顶层金属会有不同,间距和条宽都 说明:实际版图中,顶层金属会有不同, 会增加。 会增加。
过孔 :
PAD 3.8 PAD.3.6 PAD.3.4 PAD.3.2 PAD.3.1
Vn.1 Vn.2 Vn.3
过孔尺寸 过孔间距 金属条两边覆盖过孔 (所有金属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要了解采用的管壳和压焊工艺。封装形式 可分为金属圆筒塑(TO-5型)、扁平封装型和双 列直插型(DIP)等多种,管芯压点分布必须和管 壳外引脚排列相吻合。当采用热压焊时,压焊 点的面积只需70μm×70μm,超声压焊需 100μm×100μm ~125μm×25μm,金丝球焊 需125μm ×125μm,金丝球焊牢固程度高, 金丝在靠近硅片压点处是垂直的,可压到芯片 纵深处(但必须使用温度SiO2纯化层),使用起 来很灵活。
36
图1.10
37
CMOS IC 版图设计技巧
1、布局要合理 (1)引出端分布是否便于使用或与其他相关电路兼 容,是否符合管壳引出线排列要求。 (2)特殊要求的单元是否安排合理,如p阱与p管漏 源p+区离远一些,使pnp,抑制Latch-up,尤其是输 出级更应注意。 (3)布局是否紧凑,以节约芯片面积,一般尽可能 将各单元设计成方形。 (4)考虑到热场对器件工作的影响,应注意电路温 度分布是否合理。
41
(2)尽量不要使多晶硅位于p+区域上 多晶硅大多用n+掺杂,以获得较低的电阻率 。若多晶硅位于p+区域,在进行p+掺杂时多晶 硅已存在,同时对其也进行了掺杂——导致杂 质补偿,使多晶硅。 (3)金属间距应留得较大一些(3或4) 因为,金属对光得反射能力强,使得光刻 时难以精确分辨金属边缘。应适当留以裕量。
m1
55
须解释的问题:
1. 有源区和场区是互补的,晶体管做在有源区处, 金属和多晶连线多做在场区上。 2. 有源区和P+,N+注入区的关系:有源区即无场氧 化层,在这区域中可做N型和P型各种晶体管,此 区一次形成。 3. 至于以后何处是NMOS晶体管,何处是PMOS晶 体管,要由P+注入区和N+注入区那次光刻决定。 4. 有源区的图形(与多晶硅交叠处除外)和P+注 入区交集处即形成P+有源区, P+注入区比所交有 源区要大些。
40
4、CMOS电路版图设计对布线和接触孔 的特殊要求
(1)为抑制Latch up,要特别注意合理布置电源接触孔和VDD
引线,减小横向电流密度和横向电阻RS、RW。 采用接衬底的环行VDD布线。
增多VDD、VSS接触孔,加大接触面积,增加连线牢固性。
对每一个VDD孔,在相邻阱中配以对应的VSS接触孔,以增加 并行电流通路。 尽量使VDD、VSS接触孔的长边相互平行。 接VDD的孔尽可能离阱近一些。 接VSS的孔尽可能安排在阱的所有边上(P阱 well
P well
1. 阱——做N阱和P阱封闭图形, 窗口注入形成P管和N管的衬底
45
CMOS反相器版图流程(2)
N diffusion
2. 有源区——做晶体管的区域(G、D、S、B区), 封闭图形处是氮化硅掩蔽层,该处不会长场氧化层
46
P diffusion
CMOS反相器版图流程(2)
2. 有源区——做晶体管的区域(G、D、S、B区), 封闭图形处是氮化硅掩蔽层,该处不会长场氧化层
47
CMOS反相器版图流程(3)
Poly gate
3. 多晶硅——做硅栅和多晶硅连线。 封闭图形处,保留多晶硅
48
CMOS反相器版图流程(4)
N+ implant
4. 有源区注入——P+,N+区(select)。
1. 设计规则或规整格式设计规则
70年代末,Meed和Conway倡导以无量纲的“” 为单位表示所有的几何尺寸限制,把大多数尺寸(覆 盖,出头等等)约定为的倍数。通常取栅长度L的 一半,又称等比例设计规则。由于其规则简单,主要 适合于芯片设计新手使用,或不要求芯片面积最小, 电路特性最佳的应用场合。在这类规则中,把绝大多 数尺寸规定为某一特征尺寸“”的某个倍数。与工 艺线所具有的工艺分辨率有关,线宽偏离理想特征尺 寸的上限以及掩膜版之间的最大套准偏差。 优点:版图设计独立于工艺和实际尺寸。
35
2. 微米设计规则,又称自由格式规 则
——80年代中期,为适应VLSI MOS电路制造工 艺,发展了以微米为单位的绝对值表示的版图 规则。针对一些细节进行具体设计,灵活性大, 对电路性能的提高带来很大方便。适用于有经 验的设计师以及力求挖掘工艺潜能的场合。目 前一般的MOS IC研制和生产中,基本上采用这 类规则。其中每个被规定的尺寸之间没有必然 的比例关系。显然,在这种方法所规定的规则 中,对于一个设计级别,就要有一整套数字, 因而显得烦琐。但由于各尺寸可相对独立地选 择,所以可把尺寸定得合理。
38
2、单元配置恰当 (1)芯片面积降低10%,管芯成品率/ 圆片 可提高1520%。 (2)多用并联形式,如或非门,少用串 联形式,如与非门。 (3)大跨导管采用梳状或马蹄形,小跨 导管采用条状图形,使图形排列尽可能规 整。
39
3、布线合理
•布线面积往往为其电路元器件总面积的几倍,在多层 布线中尤为突出。 •扩散条/多晶硅互连多为垂直方向,金属连线为水平方 向,电源地线采用金属线,与其他金属线平行。 •长连线选用金属。 •多晶硅穿过Al线下面时,长度尽可能短,以降低寄生 电容。 •注意VDD、VSS布线,连线要有适当的宽度。 •容易引起“串扰”的布线(主要为传送不同信号的连 线),一定要远离,不可靠拢平行排列。
42
5、双层金属布线时的优化方案 (1)全局电源线、地线和时钟线用第二 层金属线。 (2)电源支线和信号线用第一层金属线 (两层金属之间用通孔连接)。 (3)尽可能使两层金属互相垂直,减小 交叠部分得面积。
43
硅栅CMOS 版图和工艺的关系
1. 阱——做N阱和P阱封闭图形处,窗口注入形成P管 和N管的衬底 2. 有源区——做晶体管的区域(G、D、S、B区), 封闭图形处是氮化硅掩蔽层,该处不会长场氧 化层 3. 多晶硅——做硅栅和多晶硅连线。封闭图形处, 保留多晶硅 4. 有源区注入——P+、N+区(select)。做源漏及阱 或衬底连接区的注入 5. 接触孔——多晶硅,注入区和金属线1接触端子。 6. 金属线1——做金属连线,封闭图形处保留铝 7. 通孔——两层金属连线之间连接的端子 8. 金属线2——做金属连线,封闭图形处保留铝
31
②解剖同类型的IC的产品
解剖同类型IC产品,可作为自己设计和生 产的借鉴。解剖工作包括版图分析和基本尺寸 的测量,元件性能测试和工艺解剖和分析三个 方面。通过版图分析和基本尺寸的测量可获得 实际的线路图和逻辑功能图,可了解到版图布 局,还可取得各种元件尺寸的数据以了解其它 单位或国外制版和光刻水平。但应注意“侵权” 问题。
CMOS反相器版图流程(7)
via
7. 通孔——两层金属连线之间连接的端子
53
CMOS反相器版图流程(8) Metal 2
8. 金属线2——做金属连线,封闭图形处保留铝
54
inverter: Schematic: Layout:
input
VDD m1 m2 GND VDD
output
GND
m2
29
4、Metal1 Contact to P-Select spacing=5um Metal1 Contact to N-Select spacing=5um
3. 版图设计的准备工作
在进行版图设计以前,必须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 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
①了解工艺现状,确定工艺路线
确定选用标准pn结隔离或对通隔离工艺或等平 面隔离工艺。由此确定工艺路线及光刻掩膜版的块数。 由制版和光刻工艺水平确定最小接触孔的尺寸和 光刻套刻精度。光刻工艺的分辨率,即能刻蚀图形的 最小宽度,受到掩膜分辨率、光刻胶分辨率、胶膜厚 度、横向腐蚀等多因素的限制。套刻精度与光刻机的 精度和操作人员的熟练程度关系密切。
N/P MOS版图设计
12
硅栅硅栅MOS器件工艺的流程 Process (1)刻有源区
正胶
13
Process (2)刻多晶硅与自对准掺杂
Self-Align Doping
14
Process (3)刻接触孔、反刻铝
field oxide (FOX) metal-poly insulator thin oxide
49
CMOS反相器版图流程(4)
P+ implant
4. 有源区注入——P+、N+区(select)。
50
CMOS反相器版图流程(5)
contact
5. 接触孔——多晶硅,注入区和金属线1接触端子。
51
CMOS反相器版图流程(6)
Metal 1
6. 金属线1——做金属连线,封闭图形处保留铝
52
32
3. IC版图的设计规则 IC设计与工艺制备之间的接口 制定目的:使芯片尺寸在尽可能小的前提下,避 免线条宽度的偏差和不同层版套准偏差可能带来 的问题,尽可能地提高电路制备的成品率。 什么是版图设计规则?考虑器件在正常工作的条 件下,根据实际工艺水平(包括光刻特性、刻蚀能 力、对准容差等)和成品率要求,给出的一组同一 工艺层及不同工艺层之间几何尺寸的限制,主要 包括线宽、间距、覆盖、露头、凹口、面积等规 则,分别给出它们的最小值,以防止掩膜图形的 33 断裂、连接和一些不良物理效应的出现。
金属层主要起互连 作用,宽度一般为 定义的最小宽度
6
版图中的绘图层
6、接触孔层和通孔层 接触孔层:有源区接触孔(Active Contact) 和多晶硅接触孔(Poly Contact) 通孔层(Via):相邻金属层之间的连接 一般来说:接触孔层只有一层,而通孔层可 以有多层
7
版图中的绘图层
6、接触孔层和通孔层
Pwell to pwell spacing =20um
p-well surround active =10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