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盐在水里溶解了教学案例及反思

合集下载

《食盐在水里溶解了》教学案例及反思

《食盐在水里溶解了》教学案例及反思

《食盐在水里溶解了》教学案例及反思第一篇:《食盐在水里溶解了》教学案例及反思《食盐在水里溶解了》教学案例及反思教学案例教学目标:本课意在通过观察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变化有着“显著的不同”和“本质的不同”,抓住溶解和不溶解的主要区别特征,逐步加深学生对“溶解”的认识和理解,并通过仔细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溶解在水中的逐渐变化的过程,帮助他们形成关于“溶解”的描述性概念。

由于教学中使用到的材料较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合理地安排活动,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使活动有序、有效进行,实现“溶解”概念的构建。

教学过程:一: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1、师生谈话:平时,在喝汤之前,我们都会往汤里放点……(盐),盐在水里会发生什么变化呢?(溶了,溶化了)2、提问:看到什么现象说明盐溶(溶化)了呢?我们一起来做一做,看一看。

二:观察食盐和沙子在水中的变化,初步建立“溶解”概念1、提出观察要求:先观察——边搅拌边观察——停止搅拌观察,对比盐和沙子前后的变化。

2、学生把盐和沙子放进水中,实验观察。

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汇报。

4、小结:食盐在水里慢慢消失了,看不见了,食盐溶解了;沙子与原来一样大小,没有变化,沙子没有溶解。

(板题:食盐在水里溶解了。

)三:观察粉笔粉末在水中的溶解状况,通过过滤实验进一步理解“溶解”的实质1、出示粉末,让学生猜测:粉笔粉末在水中会溶解吗?2、学生实验,观察粉笔粉末在水中的变化。

组内交流,说说自己的判断依据。

3、汇报讨论,引发学生思考“粉笔粉末到底溶解了还是不溶解,或者是溶解了一部分?有什么办法可以区别?”4、教师介绍过滤方法,并演示操作过程,提出过滤实验注意事项。

5、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观察和分析。

6、汇报交流,引导学生从“滤纸上看到什么?”、“过滤后的液体是怎样的?”和“三杯液体静置一段时间后看到的现象?”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讨论。

7、小结:没有溶解的沙子和粉笔粉末被滤纸分离出来了,溶解在水里的食盐不能被过滤的方法分离出来。

《食盐在水里溶解了》教学设计与反思

《食盐在水里溶解了》教学设计与反思

多数学生已有的对溶解的认识— “ 食盐在水中化了
的现象叫溶解” 作为本单元教学的起点, 从观察比 较食
盐和沙在水中的变化开始 ,引导学生进人到对溶解的
便、 高效的目的。 课堂上一支细试管, 一个玻璃漏斗, 一 张滤纸就可以进行过滤了,这样既方便控制过滤的液 体总量, 节省时间,又能清楚地看到过滤后的液体情 况, 以便和过滤前作对比, 更深刻地认识到溶解的特征。 5.教学最后一节设计学生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 由 于之前进行的糖和食盐在水中溶解的过程我们的肉眼 很难观察到, 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变化是十分明显的: 黑紫色的高锰酸钾散人水中,水中立刻出现一条条紫 红色的带子或线条, 并逐渐漫延。很快, 一杯水就成了 紫红色的。在此时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过程不仅能帮 助学生想象其他可以溶解的物质溶解时的情景, 还能 舒缓学生的情绪, 达到放松的目的, 让学生觉得学习也 是有趣的, 轻松的。
观察描述的一系列活动中去。
《 食盐在水里溶解了》 意在通过观察比 较食盐、 砂糖
和沙 、面粉在水中的变化有着显著的不同和本质的不
同。抓住溶解和不溶解的主要特征, 逐步加深学生对溶 解的认识和理解, 并通过仔细观察比较面粉在水中过滤 前后的变化过程, 帮助他们形成“ 溶解” 的描述性概念。
描述、 解释的过程和对液体混合物的过滤操作的活动
过程;
3.在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 度, 渗透科学的思想和方法, 逐步发展科学探究的乐趣
和能力。
5.板书课题后半部分“ 溶解了” 。 三、 观寮、 描述溶解的现旅 1.观察、 比较并讨论 :哪些现象说明物质溶解了? 2.分组讨论, 师板书表格。 3.汇报:( 1) 物质在水里变成肉眼看不见的细小颗 粒; (2)它在水中分布均匀, 没有沉淀。 4.面粉到底溶解了没有呢? 同学们对此有争议。 你 们有办法来证明你们组的观点吗?

教科版科学四上《食盐在水里溶解了》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上《食盐在水里溶解了》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上《食盐在水里溶解了》教案一. 教材分析《食盐在水里溶解了》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掌握溶解的基本概念,以及溶液的形成。

教科书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溶解现象也有所了解。

但是,对于溶解的微观过程和溶液的形成还不是很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实验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掌握溶解的基本概念。

2.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让学生了解溶液的形成,能用溶解和溶液的概念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四. 教学重难点1.溶解的过程和微观解释。

2.溶液的形成和溶液的概念。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探究和讲解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实验操作和观察的基础上,理解溶解的过程和溶液的形成。

六. 教学准备1.食盐、水、玻璃棒等实验材料。

2.实验操作台、显微镜等实验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知识,如:什么是溶解?谁可以举个例子?通过复习导入新课。

2.呈现(5分钟)教师演示实验,将食盐放入水中,让学生观察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同时,引导学生注意观察食盐在水中的变化,如颜色、形状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实验,每人一份实验材料,按照教师示意的步骤进行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实验现象。

引导学生用溶解和溶液的概念解释实验结果。

5.拓展(5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举例,让学生了解溶液的形成和溶液的概念。

如:溶液的定义、溶液的性质等。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如:溶解的过程、溶液的形成等。

7.家庭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请学生回家后,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下家里的日常生活中的溶解现象。

食盐在水里溶解了

食盐在水里溶解了

食盐在水里溶解了
教学反思:
 在教学“食盐在水里溶解了”和“面粉在水里溶解了吗”这两个教学环节的时候,在第一个班级上课时我采用了分别观察的方法,让学生分别观察沙子、面粉、实验在水中有什幺变化,再分别进行描述。

用过滤的方法能不能把沙子、面粉、盐从水利分离出来的实验我也是采用了分别实验,分别观察的方法。

可是课堂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并不想自己想象的那样能够仔细认真地观察,相反,而是观察不出来什幺东西,感到无话课说,表达也很平淡苍白。

我则忙于在讲台上忙于作演示实验,由于过滤沙子和面粉的时间较长,在等待的这段时间里,出现了或者冷场或者少闹嘈杂的局面,我也感到课堂衔接不够紧凑,太松散,很多的时间就在等待中浪费掉了,而过程中的提问和共同探讨的时间因此大大减少,有的时候甚至等不及学生说出正确结果,而草草地把结果告诉学生。

第二节课的时候,我临时试用另一种方法上了这节课,我把沙子、面粉、食盐放入水中,让学生进行对比观察,学生一下就能把三种混合物的不同说出来。

我又从水利分离沙子、面粉、盐的实验同时进行,做完之后让学生根据虑纸上的残留物来判断分离的是哪种物质的混合物。

这样做比单独观察更直观、更省时,更便于学生掌握溶液的概念。

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了很多激励性和激发学生兴趣的语言。

把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地吸到实验上来。

学生学得快,教师讲得轻松,课堂井然有序。

这两堂课不同效果对我产生了很大启发,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多钻研教材,开拓思路,尝试同样的内容用不同的方法教学。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讲究语言艺术,加强与学生的沟通。

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求知欲。

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溶解教案【含教学反思】

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溶解教案【含教学反思】

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溶解教案【含教学反思】1. 简介本教案适用于大班幼儿园的科学活动,以实验方式探究物质中的溶解现象,既能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同时也能促进幼儿的科学认知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2. 教材准备•干燥的食盐•纸杯•水3. 教学步骤3.1 引导幼儿思考引导幼儿思考:“什么是溶解呢?”,并通过引导问题,让幼儿了解“溶解就是把实物变成了液体”。

3.2 进行实验1.给每个幼儿发放一张便签纸。

2.让幼儿在纸上写下他们对于溶解的想法。

引导幼儿尽量表达自己的想法,不要担心错。

3.将约半勺干燥盐倒入不同幼儿的纸杯中。

4.让幼儿同理将约半杯水倒入各自的纸杯中。

5.让幼儿将一把小勺交给旁边的同学,看看自己和同学都加入了多少盐。

6.让幼儿观察,当样品中的盐颗粒完全消失后,水是否留下了呈现咸味的液体。

7.鼓励幼儿仔细观察、感受这个实验过程中的感受与变化。

8.让幼儿回顾一下刚才的想法是否正确,如果有不同的想法,可以慢慢调整。

3.3 教师阐述教师让幼儿想一下,为什么水会有咸味。

引领幼儿想到,原来是盐溶解在了水里,把水变成了咸味的水。

3.4 小结在本次实验中,幼儿可以体会到,通过加入食盐,水变成了咸味的液体。

并且,也意识到了有些实物可以溶解在水中,形成一种新的液态物品。

4. 反思在本次教案中,我通过在实验中让幼儿“亲身体验”和思考,让他们更好的理解了“溶解”的概念。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师生互动、幼儿合作等方式进行教学,不仅激发了孩子们的好奇心与探索欲,也让孩子们更好的理解和认知了“溶解”的本质。

四年级科学:《溶解-食盐在水里溶解了》教案.doc

四年级科学:《溶解-食盐在水里溶解了》教案.doc

四年级科学:《溶解一食盐在水里溶解了》教案一、食盐在水里溶解了【设计思路】对于学生而言,“溶解在生活中已有一定的认识,但这种认识是无意识的。

究竟什么是“溶解”,学生是很难说清楚的。

学生也可能从来没有对溶解的现象进行过细致的观察和准确的描述。

本课将引导学生通过对食盐、沙、面粉、高猛酸钾、砂糖等物质的观察比较,逐步在学生头脑中建立“溶解” 和“不溶解叩勺科学概念。

本课的教学设计没有按教材的陈述顺序和方法进行教学。

而是将“食盐、沙、面粉,,三种物质的观察同步进行,以利于学生在观察时就能进行比较发现不同。

这样做可能比单独观察更直观、更省时,更便于学生掌握溶液的概念。

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运用了多种鼓励性和激发学生兴趣的语言, 把学生的注意力紧紧的吸引到实验上来,使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使课堂井然有序,观察描述得比较丰富生动。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经历对物质溶解和不溶解现象的观察、描述、解释的过程和对液体混合物进行过滤操作的活动过程。

2、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逐步形成关于“溶解”的描述性概念。

3、在活动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渗透科学的思想和方法,逐步发展科学探究的乐趣和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对观察现象的描述和概括。

2、难点:对不同物质的溶解和不溶解的观察比较。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小组实验用:食盐、沙、面粉、高镭酸钾、糖、搅拌棒、杯子、自来水、抹布、铁架台、漏斗、滤纸、烧杯。

【教学过程】1、品尝饮料,复习引入。

出示一杯糖水,让学生猜一猜是什么饮料,尝一尝。

说一说:糖水是哪些物质的混合物?你看见这杯水中的糖了吗?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把几种物质和水的混合现象。

2、食盐、沙、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猜一猜:如果把食盐、沙、面粉放入水中,会发生什么现象呢?组织学生把这三种物质同时放入水中,观察比较:有什么不同?看哪一个小组发现得多。

引导学生描述实验情况,得出结论。

可引导:水中能看到的是什么?什么看不见了?介绍滤纸的作用,猜一猜:如果把杯中的混合物倒入装有滤纸的漏斗中过滤,滤纸上留下什么呢?指导学生进行过滤,观察描述发生的现象。

论文—食盐在水里溶解了教学实施策略及反思

论文—食盐在水里溶解了教学实施策略及反思

滤或沉淀的方法分离出来。

关于本节课上所使用的器材、课时安排与原教学设计有一定差别,是出于三方面的考虑:1、将沙替换成小米原因在于它们同属不溶解于水的物质,小米较沙更容易清洗,便于实验室操作;2、原教学设计中用于过滤的铁架台,在这节课上省略了,学生就用手持的方式进行过滤,教师的作为是出于孩子年龄特点的考虑,“孩子的科学”的严谨性并不一定要体现在器材或操作方法上,重要的是引领孩子研究的思路要逻辑严密递进有序;3、将原课程设计安排的一课时,处理为两课时完成,是出于让孩子真正“卷入”活动给予时间上的保证,将本课处理成用过滤的方法认识溶解现象和借助物质颗粒在水中的分布认识溶解两个部分,使学生在充分活动的基础上对溶解现象在感性和理性两方面都有深刻的认识。

本课的两处实验细节值得注意:一、过滤面粉溶液时,应过滤同学们认为已经部分溶解的混浊部分液体,观察它在滤纸上的痕迹与盐溶液在滤纸上留下痕迹的差别;二、引导学生观察高锰酸钾在水中溶解过程时,一定叮嘱学生搅拌的速度和力度,一要慢二要轻,这样才能更完整地观察到整个溶解过程。

《食盐在水里溶解了》教学案例解读

《食盐在水里溶解了》教学案例解读

《食盐在水里溶解了》教学案例巴南区鱼洞二小周军教学目标:1、观察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变化。

2、经历对物质溶解和不溶解现象的观察、描述、解释和对液体混合物进行过滤操作的活动过程。

3.、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渗透科学的思想和方法,逐步发展科学探究的乐趣和能力。

教学重点: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高锰酸钾、砂糖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学准备:食盐、沙子、高锰酸钾、白糖、清水、过滤装置、面粉、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出“溶解”师:同学们,我们经常喝汤,对吗?生:对。

师:你们的妈妈做的汤味道一定很鲜美。

可是你们知道吗,汤的味道为什么会这么好?究竟里面放了什么东西?生1:味精。

生2:盐,还有葱等调料。

师:葱我们可以看得见。

但是味精和盐究竟跑到哪里去了呢?生:“溶解”到汤里面去了。

(大部分同学表示赞成这一说法,也有少数人说“溶化”)师:在这里,我们把这一过程说成“溶解”恰当些。

这是一个新的科学名词。

(教师板书,学生齐读)二、引领学生探究“溶解”的秘密活动一:食盐+水?沙子+水?师:为了搞清楚溶解到底是怎么回事?我带来了几样东西,大家一起边观察边研究。

(出示食盐和沙子,让学生上来辨认)生:(很快就)右边的是沙子,左边是食盐。

(板书:食盐沙子)师:现在我要做的是把食盐和沙子分别与水混合,请你们认真观察。

(教师演示:先把杯子移至投影仪,然后分别倒入清水)师:看到了什么?生:我看到了沙子被清水冲起来,沉下去后还在底部,而盐好象变少了。

师:(接过话)它们有没有充分混合?生:(摇摇头)没有!师:(自言自语)我把它充分混合。

(教师用玻璃棒搅拌)师:(稍过片刻)现在你又看到了什么?生1:盐不见了。

而沙子还在,好象没什么变化。

生2:我认为盐“溶解”到水里去了,而沙子没有。

师:你用上刚认识的新词,很好!那说盐溶解了,能不能就说盐没了呢?生:不能!生:盐只不过变细了,变小了,我们眼睛看不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食盐在水里溶解了》教学案例及反思教学案例教学目标:本课意在通过观察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变化有着“显著的不同”和“本质的不同”,抓住溶解和不溶解的主要区别特征,逐步加深学生对“溶解”的认识和理解,并通过仔细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溶解在水中的逐渐变化的过程,帮助他们形成关于“溶解”的描述性概念。

由于教学中使用到的材料较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合理地安排活动,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使活动有序、有效进行,实现“溶解”概念的构建。

教学过程:一: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1、师生谈话:平时,在喝汤之前,我们都会往汤里放点……(盐),盐在水里会发生什么变化呢?(溶了,溶化了)2、提问:看到什么现象说明盐溶(溶化)了呢?我们一起来做一做,看一看。

二:观察食盐和沙子在水中的变化,初步建立“溶解”概念1、提出观察要求:先观察——边搅拌边观察——停止搅拌观察,对比盐和沙子前后的变化。

2、学生把盐和沙子放进水中,实验观察。

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汇报。

4、小结:食盐在水里慢慢消失了,看不见了,食盐溶解了;沙子与原来一样大小,没有变化,沙子没有溶解。

(板题:食盐在水里溶解了。

)三:观察粉笔粉末在水中的溶解状况,通过过滤实验进一步理解“溶解”的实质1、出示粉末,让学生猜测:粉笔粉末在水中会溶解吗?2、学生实验,观察粉笔粉末在水中的变化。

组内交流,说说自己的判断依据。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3、汇报讨论,引发学生思考“粉笔粉末到底溶解了还是不溶解,或者是溶解了一部分?有什么办法可以区别?”4、教师介绍过滤方法,并演示操作过程,提出过滤实验注意事项。

5、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观察和分析。

6、汇报交流,引导学生从“滤纸上看到什么?”、“过滤后的液体是怎样的?”和“三杯液体静置一段时间后看到的现象?”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讨论。

7、小结:没有溶解的沙子和粉笔粉末被滤纸分离出来了,溶解在水里的食盐不能被过滤的方法分离出来。

四:观察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类推想象食盐、糖等物质溶解的过程1、出示高锰酸钾,问:它在水里会溶解吗?想证实一下吗?2、学生分组实验观察。

3、汇报观察结果。

4、问题:根据高锰酸钾在水中溶解的现象,你能说说食盐是怎样溶解,最后使到整一杯水都变咸的?5、学生描述。

(引导学生借助手势和画示意图进行描述)小结:像食盐、高锰酸钾、砂糖那样在水中变成极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的分散在水中,这种现象就叫溶解。

教学反思一、抓住科学概念的本质属性,促进学生建构科学概念概念是具有共同的关键属性的一类对象、事件、情境或性质。

学生掌握一个科学概念,实质上就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

对“溶解”概念的理解,实质上就是对“微粒”和“均匀分布”两个关键词的理解。

围绕这两个关键词,我组织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究活动。

学生在活动通过细致的观察和充分的交流,对溶解的认知从原来的“像盐、糖这样,在水中慢慢消失、慢慢溶化的现象”,逐步建构成“物质变成肉眼看不见的极小极小的微粒,均匀地分布在水中,且不能被过滤或沉淀的方法分离出来。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对“溶解”这一科学概念的建构经历了从表象到抓住事物本质属性的过程。

二、精心选择和处理活动材料,创设建构科学概念的情境活动材料既是教学准备的主要对象,又是构成有效活动的重要因素。

有结构性的活动材料,对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建立正确的科学概念有重要的作用。

1、挑选处理材料,提高活动的有效性。

第一个活动,我给学生提供了盐粉和清洗得很干净的沙子。

盐粉溶解速度快,干净的沙子避免了掺有杂质而干扰学生的观察。

由于对比效果明显,学生很快就找到了溶解与不溶解的区别,教师也了解了学生对溶解的原来认识,为下一步的活动开展作好铺垫。

第二个活动,我用粉笔粉末替换了教材中的面粉。

教材把面粉作为有结构的材料,但面粉中有部分的物质是能溶解在水中的,因此经充分搅拌后,过滤后的液体仍呈现混浊。

开始上这节课时,我也是使用面粉这种材料,但学生观察滤液后认为“部分面粉溶解在水中,部分面粉不能溶解”,而这种判断也确实是正确的。

这样的结果,是会影响学生对溶解的理解的。

粉笔粉末的主要成份是硫酸钙,难溶于水,沉淀速度较快,不能通过滤纸,过滤后的液体十分清澈。

因此用粉笔粉末代替面粉,能更好地让学生明白,水中难以用肉眼分辨的粉状物质也是不能溶解在水里的。

控制好高锰酸钾的量。

200亳升的水加入半粒米大的高锰酸钾即可,并且把高锰酸钾碾碎,这样会令观察的效果更佳。

高锰酸钾量过多,会令溶液的颜色过浓而影响了观察,过滤时少部分未溶解的高锰酸钾会留于滤纸;量太少,高锰酸钾在水中慢慢溶解扩散这一过程的现象不够明显。

此外,我还给每个小组准备了四根筷子,每一杯混合物只使用一根筷子,避免交叉使用,影响观察效果。

食盐、沙子、粉笔粉末和高锰酸钾分别用推拉封口的小塑料袋装好,份量基本相同,并贴上标签,方便学生实验使用,也方便以后重复使用这些塑料袋。

、分步呈现材料,凸显活动的层次性。

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材料的出现往往控制着活动的节奏。

活动的深入开展在一定程度上有赖于对前一种材料的使用,当学生感到或者意识到认知种困难时,引发为一种需要,下一个材料的出现便能体现其价值,由材料带动下一轮的探究活动才能体现其中更大的价值,同时也通过活动的层次性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

这一课中引入课堂的材料很多,沙子,食盐和粉笔粉末是三个重要的材料。

其中,沙子和食盐是区分是否溶解的支撑性材料,而粉笔粉末则是一个深化性材料。

教学时,我先出示沙子和食盐两种材料,通过让学生对这两种材料在水中的变化状况进行观察,从而初步地建立起关于溶解的概念,即像食盐那样在水中变小了,变少了,最后慢慢不见了,是溶解,像沙子那样在水中沉淀下来,颗粒大小基本没有变化,是不溶解。

紧接着我推出了粉笔粉末,粉笔粉末的出现让学生解释溶解现象受到局限,认知发生矛盾冲突,从而自然地引出用“沉淀”或“过滤”的实验方法来判断物质在水中是否溶解。

学生已经明确了食盐在水中能溶解,而粉笔粉末与沙子都不能在水中溶解。

那么溶解了的食盐在一杯水中是怎么分布的呢?学生有的说,下半部分分布多,就像沙子一样落到底部,有的学生说中部比较多,还有的说上部比较多。

究竟怎么样,我们需要验证。

但因为食盐溶解到水里后不能通过观察直接看到它的分布状况,因此需要有一种新的可以溶解在水中,且可以看清其充分溶解后分布状况的物质。

这时,我适时地推出高锰酸钾这种材料,它的出现成为了学生进一步研究的需要。

3、合理改进材料,方便学生的操作。

在保证操作安全和实验可靠性的前提下,对材料实施改进,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过滤实验中使用到的铁架台、铁圈等,不仅笨重,而且学生在实验时很难做到“三靠两低”的规范要求,操作难度大。

实验指导因为规范的东西太多,致使实验的指令性很强。

当学生按标准操作完成过滤实验时,时间花费了不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过滤方法”并非教材指向,教材没有明确要求学生掌握正确的过滤方法,教师用书中甚至提到“往漏斗中倒入液体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一定要求用玻璃棒引导,只需让学生注意不要将液体溅到漏斗外即可。

”因此,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并结合实际,我对过滤装置进行了如下改进:把紧贴滤纸的漏斗放在锥形瓶里(或集气瓶),慢慢把滤液倒入漏斗进行过滤。

通过这样的改进,使操作变得十分简便,学生不需要去记住繁多的操作要求,而有更多的精力放在观察与思考上,更好地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三、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本课有三个活动,而且活动中使用到的器材比较多。

因此,必须科学组织,紧密协调,各个活动才能有序和高效地进行,同时也让学生的科学思维在这些活动中得到发展。

1、循序渐进,分步实施教学。

导入时,我利用生活中喝汤这一常见例子,了解学生对溶解现象的已有认识;接着通过让学生观察盐和沙子在水中的变化过程的活动,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溶解现象的理解;再接着指导学生运用过滤的方法,检测物质在水中是否形成微粒、是否均匀分布,从而判断该物质是否溶解;最后利用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和结果的观察,让学生学会推断和证实其他可溶物质的溶解过程。

通过这样有序的、渐进的科学概念教学,使学生在充分活动的基础上对溶解现象在感性和理性两方面都有了深刻的认识。

2、指导观察,提高活动实效。

活动前,我先作示范和方法指导。

例如,在观察食盐和沙子在水中的变化时,我特别强调:先观察——边搅拌边观察(先慢后快)——停止搅拌再观察。

这里的停顿和分层实验的意义在于帮助学生观察到“溶解”作为一种过程的变化。

缺少了这个细节的指导,很多学生就会迫不及待地搅拌,不会静心地、细致地观察,就不能体会到食盐在水中慢慢地、慢慢地变少了,最后看不见了的变化过程,这将导致观察过程的缺失。

由于作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详细的指导,在后面的两个观察活动中,学生能自觉地运用这种方法观察粉笔粉末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变化。

在进行观察活动时,我指导学生注意对比溶解物质(如盐)和不溶解物质(如沙)在水中的颗粒大小及数量的变化;留意滤纸上的物质;对比过滤后的液体与过滤前的液体不同点,从而使他们有目的地观察和分析这些现象。

学生进行过滤实验时,我提出几点注意事项:混合物倒入漏斗前先充分搅拌;液体不能超过滤纸的边缘,倒一次就够了;不能用筷子戳滤纸。

这几点操作提示保证过滤实验的顺利进行,避免因全部过滤而浪费时间,有更多的时间让学生交流发现。

值得一提的是,在过滤活动结束后的汇报中,一定要让学生讨论分析肉眼难以看见的颗粒(粉笔粉末)和肉眼看不见的微粒(盐)的区别,如果把两者等同或混淆了,就无法帮助学生真正地理解“溶解”的概念。

观察高锰酸钾溶解的活动中,我强调一定要慢慢地搅拌,并组织学生互相交流、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及作出的解释,尤其是头脑中产生的想象。

因为高锰酸钾溶液颜色的变化过程,实际就是就高锰酸钾微粒在水中均匀分散的过程,这对学生理解食盐在水中化成微粒分散在水中各部分起重要的启迪作用。

通过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细致的观察,学生对“溶解”概念的认识,从模糊到清晰,从表象到本质,他们的科学思维得到不断的提升和发展,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