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的犯罪问题
《罪与罚》:犯罪心理的深入剖析

罪与罚:犯罪心理的深入剖析引言在人类社会中,犯罪是一种严重影响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的行为。
《罪与罚》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部杰作,通过主人公受到良心拷问的描写,深度探讨了犯罪心理。
本文将对《罪与罚》进行深入剖析,分析主要角色的动机、行为以及背后隐藏的心理因素。
主要角色分析1. 罗迪昂·拉斯柯尔尼科夫 (Raskolnikov)动机:拉斯柯尔尼科夫这个角色是本书的主人公,也是一个复杂而令人费解的角色。
他通过谋杀老妇人来实现自己的理论——超人理论。
按照他的观点,有些异常聪明或有特殊使命的人可以不受道德约束地追求自己认为正义或必要的行为。
行为:拉斯柯尔尼科夫计划并成功谋杀了老妇人,但接下来却陷入了内心的纠结和良心的折磨。
他开始感到后悔和恐惧,逐渐变得焦虑、偏执,甚至出现了精神分裂的迹象。
心理因素:拉斯柯尔尼科夫面临着复杂的心理困境:自责、内疚、恐惧和对检察官普威诺说出真相后可能受到的处罚等等。
这些心理因素共同推动着他在故事中的发展,并最终迫使他寻求救赎和道路上的转变。
2. 阿尔约哈·路兹明 (Arkady Svidrigailov)动机:路兹明是一个潜在的罪犯角色,他有着与拉斯柯尔尼科夫类似的独立思考和行动的意愿。
然而,与拉斯柯尔尼科夫不同,路兹明更加冷酷无情,他并没有受制于道德规范。
行为:路兹明为了满足自己欲望(包括性欲),从事各种不法行为。
他通过威胁、勒索和其他手段来追求自己的私利。
心理因素:与拉斯柯尔尼科夫相比,路兹明更具冷酷和欺骗性。
他的心理因素主要表现为对满足自己欲望的无底线追求,自我放纵和漠视后果。
犯罪心理分析1. 自傲与自卑在《罪与罚》中,作者通过角色的思考和行动揭示了犯罪背后的自傲和自卑心理。
拉斯柯尔尼科夫试图通过谋杀来证明自己是一个超人,并摆脱社会羁绊。
然而,当他面临着后果和内疚时,他深陷于自傲与自卑之间的矛盾之中。
2. 内心冲突与良知的折磨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在杀害老妇人后面临着严重的内心冲突。
《罪与罚》中的犯罪心理分析

《罪与罚》中的犯罪心理分析《罪与罚》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部经典小说,通过描述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的犯罪和心理变化,深入探讨了犯罪心理。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 罗德里亚双重人格;2. 最初杀人动机;3. 后来的内疚和自责。
首先,拉斯柯尔尼科夫在《罪与罚》中表现出了明显的双重人格特征。
他既是一个普通学生,为正义而奋斗,并有志于改善社会;同时也是一个冷酷无情、具有强大欲望和野心的谋杀者。
这种双重性格使得他在实行恶行之前常常感到十分焦虑和苦闷,并且对自己内心深处那个“超我”的声音感到恐惧不安。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拉斯柯尔尼科夫最初的杀人动机。
他认为自己拥有非凡才能并应该居于高位上,在当时贵族统治下压迫穷苦百姓且获利颇多的涂画商人旺霍夫成为他的牺牲品。
拉斯柯尔尼科夫的杀人行为是出于一种自以为是的正义感,认为通过消灭这样一个社会败类可以使世界变得更美好。
然而,正是在实施犯罪过程中,拉斯柯尔尼科夫开始逐渐意识到自己所犯下的错误和可怕性。
随着剧情发展,拉斯柯尔尼科夫深陷内疚与自责之中。
他开始被艾洛娜·伊万诺芙娜、索菲亚·谢柳纳等周围人们善良无私的形象所打动,并对自己曾经冷酷无情地剥夺了那些生命感到愧疚和折磨。
从此以后,他内心不断受到幻觉和恶梦的困扰,在思想上备受折磨。
总结起来,《罪与罚》通过描写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复杂多面的心理状态,深入探讨了犯罪心理及其带来的后果。
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细致入微地描述了拉斯柯尔尼科夫内心的挣扎与矛盾,使读者对其行为产生了复杂的情感共鸣。
通过拉斯柯尔尼科夫这一形象人物,我们能深刻地认识到罪恶所带来的痛苦以及每个人都有善恶两面性的现实。
在我看来,《罪与罚》不仅是一部关于犯罪和正义之间冲突的小说,更是对人类内心世界进行深入剖析的作品。
它引发了我们对道德、良知和责任等伦理问题的思考,并迫使我们审视自己是否也可能陷入类似困境中。
从双重人格到最初杀人动机再到后来内疚和自责,该小说给予了读者一个警示:凡事皆有代价,在追求目标时要谨慎选择手段。
《罪与罚》:犯罪心理与社会良知的冲突

罪与罚:犯罪心理与社会良知的冲突介绍《罪与罚》是一部由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经典小说,讲述了一个年轻学生拉斯科尔尼科夫因过分自负而犯下谋杀罪,并在内心的折磨中寻求救赎及重新找回人性。
这部小说深入探讨了人类行为中的道德与伦理问题,涉及到犯罪心理和社会良知之间的冲突。
犯罪心理在小说中,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拥有一种对自身超凡能力的高度自信,他相信自己可以藐视伦理约束,并且不需要遵守普通社会准则。
这种优越感使得他通过谋杀来实现所谓正义的目标。
拉斯科尔尼科夫的犯罪心态令人深思,引发了我们对于人类内心黑暗面的思考。
社会良知小说中描绘了社会上不同角色对于犯罪行为的反应。
作为一个革新者和领导者,拉斯科尔尼科夫似乎在一定程度上挑战了社会的道德底线。
然而,其他角色(如警察、法律工作者、普通市民)的反应表明了社会良知对于犯罪行为的坚守和追求正义的愿望。
冲突与救赎小说中展示了拉斯科尔尼科夫内心所经历的极度痛苦和内心折磨,他渴望找到解脱和救赎。
通过自己的思考与交流,拉斯科尔尼科夫最终认识到自己错误的行为,并试图从中寻求道德的悔改与重新建立正义观。
这部分展示了人类内心困境以及对于罪恶过去所需面对并克服的挑战。
结论《罪与罚》是一部引人深思并且揭示了现代社会中存在着复杂而深刻的道德伦理问题的文学作品。
它通过描述主人公深陷罪恶与犯罪心态,并通过冲突和救赎来探讨了个体行为与社会规范之间不可或缺而又复杂的关系。
这部小说引发了人们对于社会道德、伦理以及个体内心的思考,探究了人性中充满着黑暗与光明两种力量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解读《罪与罚》中的犯罪心理学

解读《罪与罚》中的犯罪心理学简介《罪与罚》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一部重要文学作品,被广泛认为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之一。
该小说深入探讨了人类的道德、心灵和社会问题,并将犯罪与心理描写相结合。
本文将以《罪与罚》为案例,解读其中蕴含的犯罪心理学观点。
1. 主观性认识和主体角度在《罪与罚》中,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Dmitri Petrovich Raskolnikov)因一系列复杂的动机而犯下了谋杀行为。
他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了高度冷静和理智的分析,提出了“超人”(superman)理论,认为有些人凭借自己的能力和目标远超常人。
这种主观性认识引发了他对于行动正当化的错误推断。
2. 理性和冲动之争在小说中,拉斯科尔尼科夫经历了内心混乱、怀疑和后悔等情绪。
他的决策过程中,理性和冲动之间展开了激烈的较量。
他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详细的心理剖析,试图找到合适的理由来支持自己的决定。
3. 自我意识和良知《罪与罚》中还探讨了犯罪行为对个体自我意识和良知的影响。
拉斯科尔尼科夫在杀人后深受内心的煎熬和折磨,经历了一系列幻觉和噩梦。
这些心理反应揭示了个体内心深处对于伦理道德及其准则的敏感度。
4. 罪恶感与拯救小说中,拉斯科尔尼科夫逐渐被罪恶感所困扰,并试图通过认罪来获得拯救。
他向着承认自己的错误、接受惩罚以及寻求内心改变迈进,从而达到重新融入社会、重获新生的目标。
5. 忏悔与道德重建最终,拉斯科尔尼科夫通过忏悔和补偿行为来寻求道德重建。
他选择承担责任,并通过与索娃(Sonya)的接触和相互影响,逐渐恢复良知和道德感。
结论《罪与罚》作为一部具有深刻心理描写的文学作品,成功地展示了犯罪心理学在行为决策、内心动机、自我意识、罪恶感以及忏悔与道德重建等方面的重要性。
通过分析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的思维过程和行为,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犯罪者内心深处的挣扎和转变。
同时也提醒读者反思自己,在面对困境时如何做出正确而合乎伦理道德的决策。
白夜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犯罪与救赎

白夜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犯罪与救赎白夜是一部由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著的小说,被广泛认为是他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这部小说以一个复杂而引人入胜的故事展示了人性的困境和复杂性。
本文将重点探讨白夜这部小说中的犯罪与救赎,以及陀思妥耶夫斯基对这些主题的深入探索。
在白夜的故事中,主角罗迪翁·罗曼诺维奇·罗斯托列夫斯基是一个孤僻而受折磨的人。
他沉迷于孤独和内心的痛苦中,生活在一个自己创造的梦幻世界里。
罗斯托列夫斯基的内心冲突和心理状况逐渐导致他犯下了一系列罪行,其中最为严重的是谋杀。
罗斯托列夫斯基的犯罪行为揭示了人性的阴暗面。
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描写罗斯托列夫斯基内心的斗争和对罪恶行为的描述,展示了人类潜在的邪恶倾向。
他将罪犯形象塑造得异常真实,使读者不禁反思自己内心深处是否也潜藏着同样黑暗的一面。
这种对罪恶的深刻洞察力使得白夜成为了一部探索人性的经典之作。
然而,白夜并不仅仅停留在对犯罪行为的揭示上,它也展示了对救赎的追求。
罗斯托列夫斯基意识到自己的罪行是对生活中孤独和无奈的回应,他渴望寻求救赎以获得内心的平静。
陀思妥耶夫斯基以一种令人感动的方式,将主人公的内心归零,通过他与另一个角色娜塔莉亚的相遇和交流,唤起了他对爱与责任的期待和追求。
在接下来的情节中,罗斯托列夫斯基深陷于自己罪行的内疚和对救赎的追求中。
他意识到他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并试图通过为他所犯的罪行寻找补偿来获得永久的解脱。
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罗斯托列夫斯基与娜塔莉亚以及其他角色的互动,展示了他们之间的情感纠葛,以及罗斯托列夫斯基对救赎的渴望。
最终,白夜以一种令人震撼的方式展示了罗斯托列夫斯基的救赎之路。
通过与娜塔莉亚和其他角色的纠葛以及对自己罪行的直面,罗斯托列夫斯基逐渐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宽恕。
陀思妥耶夫斯基以一种真挚而打动人心的方式,揭示了罪人在犯罪和救赎之间的斗争,以及获得内心解脱的重要性。
他通过白夜这个故事,向读者传达了对爱与宽恕的力量和重要性。
《罪与罚》解读:犯罪与良心的痛苦较量

《罪与罚》解读:犯罪与良心的痛苦较量引言1.1 概述《罪与罚》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部杰作,讲述了一个穷学生罗迪翁·罗斯科尔尼科夫在贫困和内心煎熬的双重压力下,决定实施一起谋杀并随后承受良心的痛苦。
本文旨在探讨该小说中所展现的犯罪与良心之间的较量,并寻求达到罚与赎的平衡点。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主要部分进行探讨。
首先,在第二部分中,将介绍罪与良心的痛苦较量,并探讨犯罪背景和行为动机以及良心的定义与作用。
接着,在第三部分中,将考察社会正义和惩罚力度对于达到罚与赎平衡点的影响,同时也会探讨罪犯悔过与自我救赎的可能性以及受害者、家属和社会对罪犯的接纳和宽恕度。
在第四部分中,我们将从小说中提取出现实生活中应有的启示与思考,强调公正法治、对他人的理解与宽容以及互助关怀的重要性。
最后,在第五部分中,将对全文进行总结并得出结论。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解读《罪与罚》,探讨犯罪与良心之间的较量过程,深入思考达到罚与赎平衡点所需要考虑的各种因素。
同时,还希望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启示与思考,提供一些观察和思考社会问题的角度,并呼吁人们在面对错误和缺点时能够保持理解、宽容和互助精神。
通过这篇长文的阐述,希望读者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作为个体和社会成员所面临的道德困境,并秉持正直、善良以及谦逊之心来追求一个更加公正平等的社会环境。
2. 犯罪与良心的痛苦较量2.1 犯罪背景与行为动机在解析《罪与罚》中犯罪与良心的较量之前,首先需要了解犯罪者的背景以及其行为动机。
对于主人公罗迪恩·罗曼诺维奇(简称罗迪恩)来说,他是一个贫困下层的年轻学生,由于生活压力和思想上的困惑,他决定实施一起谋杀案。
这种高度紧张、情节复杂的犯罪背景使得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到底是什么促使了一个人走上犯罪之路?2.2 良心的定义与作用良心无处不在,在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被描述为个体内部最纯净、最深沉的声音,可以指引我们分辨善恶、做出正确决策。
罪与罚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恶心理剖析令人惊叹

罪与罚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恶心理剖析令人惊叹罪与罚——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恶心理剖析令人惊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罪与罚》深入揭示了人类的罪恶心理以及这种心理对个体的影响。
通过对主人公罗德里克·拉斯科尔尼科夫的心理描写和思想分析,陀思妥耶夫斯基将罪恶意识的复杂性展现得惟妙惟肖。
本文旨在通过对该小说中罗迪亚的心理剖析,探讨陀思妥耶夫斯基对罪恶心理的深刻揭示以及其令人震憾的艺术表达。
陀思妥耶夫斯基凭借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刻的洞察力,将人类罪恶心理以极富启发性的方式展现在读者面前。
在小说《罪与罚》中,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出于日益加剧的虚无、贫穷和压迫感,决定杀害一位老妇人。
这一罪行不仅是现实世界的罪行,更是他内心深处的一场挣扎和折磨。
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对罗迪亚思维的描写,深入探讨了罪恶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首先,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对主人公内心世界的描写,展现了罗迪亚的内心交战。
在犯罪之前,他经历了一系列的思想斗争,不断权衡利弊。
小说中的罗迪亚仿佛是一个分裂的个体,一方面,他不断劝告自己不要犯下罪行,另一方面,他则强烈渴望被惩罚,以净化自己灵魂的罪恶。
其次,陀思妥耶夫斯基以充满张力的笔触刻画了罗迪亚在犯罪后的内心世界。
他的思绪、妄想和自责以及对罪恶所带来的苦痛细腻而生动地表现出来。
罗迪亚的罪恶心理不断折磨着他,使得他无法摆脱内心的混乱和痛苦。
陀思妥耶夫斯基巧妙运用描写技巧,将罗迪亚内心的剧烈冲突表现得栩栩如生,让读者对其罪恶心理产生共鸣。
另外,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罗迪亚与其他人物的互动,展示了罪恶对他人关系的影响。
在小说中,罗迪亚与索菲娅等人建立了一种非常特殊的联系。
他的罪行成为他们之间交流的基础,同时也成为罗迪亚心灵中的一座大山。
罗迪亚对自己的罪恶感到自卑和内疚,他试图通过与他人保持距离来隐瞒自己的罪行,却难以改变罪恶已经带来的影响。
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这种人物关系的塑造,使得罪恶心理的复杂性得到更加深刻的揭示。
《罪与罚》:陀思妥耶夫斯基对良知与犯罪心理的深度探索

罪与罚:陀思妥耶夫斯基对良知与犯罪心理的深度探索引言《罪与罚》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重要作品之一,被认为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该小说以主角拉斯科尔尼科夫的内心世界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了人性、良知和犯罪心理等诸多重要议题。
本文旨在通过总结分析小说中的情节和角色形象,揭示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于这些议题的深度思考。
良知的力量与挣扎拉斯科尔尼科夫作为小说主人公,他在小说中犯下了一起谋杀案。
然而,在行凶后,他内心产生了强烈的良知负担和内疚感。
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描述拉斯科尔尼科夫内心世界的变化和挣扎,展现了良知力量对个体产生的影响。
无论人处于何种情境,良知似乎都会超越个体意愿,并引导其面对自己犯下的罪行。
犯罪心理的解析在《罪与罚》中,陀思妥耶夫斯基不仅深入探讨了良知问题,还展示了人类内心中关于犯罪的复杂心理。
拉斯科尔尼科夫在决定实施谋杀之前,经历了一系列挣扎和理智抉择。
这种内心的摩擦和动荡,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形成了一个鲜明的犯罪心理画像。
通过分析小说中的角色形象和情节推进,读者可以一窥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于犯罪心理的极为细腻的描绘。
个体与社会之争除了良知和犯罪心理外,《罪与罚》也提供了一个有关个体与社会之间冲突以及困境观点。
拉斯科尔尼科夫虽然是一个具有独特个人意识和信念的人,但他也深受贫困、社会环境以及道德准则的制约。
小说通过拉斯科尔尼科夫与社会、法律以及其他角色之间的互动,展示了个体与社会之间的不断对立和角力,凸显了人性在特定环境中的复杂性。
结论《罪与罚》是一部思想深邃、触动人心的小说,通过对于良知、犯罪心理以及个体与社会关系等议题的探索和揭示,陀思妥耶夫斯基给予读者许多反思和启示。
本文对该小说进行了概括性的分析,但仍然只是浅尝辄止。
希望读者能够通过阅读而更深入地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罪与罚》中所探讨的复杂主题,并从中获得新的见解和启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的犯罪问题浅谈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的犯罪问题摘要: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中存在着众多的犯罪问题。
犯罪问题的复现与作家自身经历、所处社会背景及其宗教原罪观念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
区别于传统的侦探小说,他在犯罪问题处理上呈现出某种独特性,主要表现为他热衷于揭开人物内心的隐秘,表现罪犯的双重人格,以及对犯罪行为的偶合处理,其背后折射出的是作家个人的艺术追求和崇尚神秘的宗教情结。
关键词:陀思妥耶夫斯基犯罪问题双重人格宗教情结“爱能拯救世界”,“爱能征服世界”。
这是十九世纪忧国忧民的俄国文学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坚定信仰。
十九世纪的俄国,在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过程中,西方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等腐朽观念也乘虚而入,侵蚀着斯拉夫人传统的道德文明;与此同时广大俄罗斯下层人民在沙皇政府和农奴制度的压迫下,生活日益贫困艰难。
畸形的社会造就畸形的事物,刑事犯罪率激增,道德堕落等社会危机和精神危机的日益突现,使作家迫切地感到需要一种力量,来净化人类的心灵,拯救千千万万罪孽深重的灵魂。
然而面对残酷的现实,直面这个充满罪恶的世界,陀思妥耶夫斯基到底如何应对,下面我们就结合陀思妥耶夫斯基本人以及他的作品来深入探讨一番。
一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个有着双重人格的人。
对此,俄国文学历史上也存在过斯特拉霍夫和安娜·陀思妥耶夫斯卡娅的争论。
尽管公婆各持一辞,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斯特拉霍夫作为陀氏“非常”时期的密友,安娜作为作家十四年的妻子,他们对陀氏是十分了解的,而各自站在自己的主观角度,对陀氏进行描述。
斯特拉霍夫曾写到:“他身上非常清楚的显露出一种独特的双重人格,它表现为一个人醉心于某种思想和感情。
”①而安娜则认为自己的丈夫干什么都好走极端。
一方面在自己一生中有那样的勇气忍受了各式各样的苦难(在要塞里监禁过,上过断头台,流放,亲历亲人的死亡);另一方面,又不能忍受戒赌的痛苦,没有足够的毅力控制自己不去赌博。
这是与他的高尚性格极不相称的。
他是善与恶,爱与恨,灵与肉,理智与情感,天使与魔鬼,赌徒与忏悔者,健康与病态,常态与变态的混合体。
他是一位“残酷的天才”。
作家的个性和经历,一般都会或多或少地在他的文学作品中有所折射,基于对作家的熟悉,我们再去挖掘他作品中的犯罪问题是大有裨益的。
如果我们将陀氏的作品大致浏览一遍,可以清晰的发现,他的小说与犯罪问题有着割舍不断的情结:《地下室手记》中的“地下人”在盲目的意志支配下,听凭身体的本能和自由的意愿,甚至发展到有点发狂幻想的冲动,犯下一件件难以饶恕的罪行;《卡拉玛佐夫兄弟》中的将军唆使猎狗把用石子伤了他狗的小孩活活撕碎;《死屋手记》中的少校典狱长,把所有囚犯都视为不共戴天的仇敌,对他们动辙乱施淫威,手法残暴的处以重刑;《白痴》中的罗果仁是谋害梅诗金公爵的罪魁,更是杀死娜斯塔霞的直接凶手。
陀思妥耶夫斯基最重要的代表作《罪与罚》,也是以刑事犯罪为题材,讲述了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杀死其房东太太和房东的妹妹,最后又主动投案自首的故事。
总之,在这些作品中,往往潜伏着一连串的危机,隐藏着一个个预谋,也充斥着一系列令人震惊的事件(如谋杀、自杀、发疯等等),正如巴赫金在《小说理论》中指出:“……在小说的内容中,刑事犯罪也起着巨大的作用。
小说的不同形式和不同变体,以不同方式利用各种法庭审讯的范畴……。
”当然,巴赫金在这里只是点到即止,没有作具体阐述。
那么,陀思妥耶夫斯基究竟是如何处理犯罪问题的?通过犯罪问题又反映了他怎样的价值取向?这不能不引发我们的深入思考。
陀氏小说的成功,是与他运用和独创多种艺术手法分不开的,更与他独树一帜的价值理念戚息相关。
陀氏认为人是一种渺小、卑贱的动物,人始终处在意志与理智的冲突之中,而且理智往往无能为力,人的意志(即本能、性本能、作恶本能)却支配了一切。
他把人的罪恶看作是一种天性,他在对犯人的犯罪心理进行剖析时,曾经说过:“刽子手的特性存在于现代人的胚胎之中。
正是这种作恶本能,使那些恶魔在犯罪时能获得一种极大的快感,使某些犯人犯罪(包括杀人),仅仅是出于一种嗜好、一种取乐、一种虐待欲的满足。
”也有人说,陀氏小说中的人物不仅受恶的本能的支配,也是情欲的奴隶,是沉醉在赌博中的狂热“赌徒”情欲的一种变向发泄罢了。
如在《卡拉玛佐夫兄弟》中的卡拉玛佐夫们,他们狂热地毫无顾忌的放纵邪恶的情欲,摧毁人间的一切道德规范。
主人公德米特里·卡拉玛佐夫就很直白的讲到自己是一只蜘蛛,一只下贱的虫子,自己不但放荡,而且喜爱放荡,也喜爱放荡的耻辱;不但常是残忍的,并且也喜爱残忍。
这就是作品所着重要渲染的“卡拉玛佐夫气质”,它体现一种卡拉玛佐夫式的“原始的、疯狂的、粗野的”力量。
而更为有趣的是,对于这种力量,在作者看来竟然有遗传的成分,是上梁不正下梁歪的结果。
尽管我们能看到纯洁的阿辽沙继承的主要是其母亲身上那种顺从、忍耐和对上帝的虔诚,但米卡不止一次地说他也存在着卡拉玛佐夫气质。
至于米卡、伊凡及老卡拉玛佐夫的私生子斯麦尔佳科夫,他们都直接承继了老卡拉玛佐夫那种放荡不羁、享乐一切的气质。
从而,陀思妥耶夫斯基把人的罪恶追溯到了遗传学的根源之中,仿佛人生来便有罪了。
此外,陀思妥耶夫斯基还从生理病理学的角度来描述犯罪。
在《罪与罚》当中,拉斯柯尔尼科夫背负两条人命,但最后法官只是判了他八年的二等苦役,这样的量刑结果无疑是出乎意料的宽大,但只要我们针对案件作进一步的分析,一切又似乎合情合理。
拉斯柯尔尼科夫在杀人劫财后,很长一段时间并没有动用抢来的东西,他甚至连这些东西共有几件,有多少钱也弄不清楚(事后发现,钱袋里一共有三百十七个银卢布和三个二十戈比的钱币,因为放在石头底下太久,最上面一层面额最大的钞票已经霉烂了),于是最后那些擅长心理学的法官得出结论:这件案例,除非是由于某种一时的精神错乱,由于一种病态的想杀人抢劫的偏执狂,犯罪嫌疑人根本没有明确的作案动机,没有进一步的目的,也不是为了贪图钱财,否则是不可能发生前面所描述的事情的。
所以最后只是判了八年的苦役,也是符合刑法理论中关于“精神病人”在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控制自己行为能力而犯罪时,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的规定的。
另外,许多证人包括医生、拉斯柯尔尼科夫以前的同学和佣人都确凿无误地证明拉斯柯尔尼科夫早患有多疑症,对他不像一般的杀人犯、盗窃犯和抢劫犯,而在定罪量刑上区别对待完全是有据可寻的。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的犯罪问题可以从心理学、病理学、遗传学等角度入手考察,可谓“包罗万象,气象万千”,这也是为什么他的作品能如此受关注的重要原因之一吧。
此外,我们还关注到陀氏小说中的犯罪问题有一个明显的特征:人物犯罪附上了鲜明的神秘与偶合因素。
正如斯特凡·茨威格在《三大师》中指出:“或然性,也就是舍身夺取全部,对他很有吸引力。
正如命运玩弄他那样,现在他也要玩弄命运:他刺激导致艺术上焦急心情的或然性。
”②同样拿拉斯柯尔尼科夫为例,他的犯罪行为就充满了偶然与巧合。
拉斯柯尔尼科夫谋杀房东太太是在七月初,起念却是在头年冬天。
他去典当一枚戒指,当即对这个贪婪、恶毒的老太婆产生了难以名状的厌恶。
回来后,他走进一酒馆,“正巧”又听到邻桌一大学生和一年轻军官议论那老太婆的恶毒和怪癖以及她是如何虐待与其住在一起的妹妹丽莎维塔的劣迹。
在他预谋杀人后,又偶然地得知老太婆的妹妹丽莎维塔次日晚上七点种将在家的确切消息,也就是说,那时将只有老太婆一人在家!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下手时机,下一步便是作案凶器斧子的准备。
这一点他相对有把握些,因为“娜斯塔霞经常不在家”,“所以到时侯他只须悄悄地走进厨房,把斧子拿出来,一个钟头以后把所有的事情办完,再走进去,把斧子放回原处就行了。
”③但当他往厨房偷窥,发现娜斯塔霞正在那儿干活时,他的内心遭到了巨大的打击,计划受挫,情绪变得十分低落。
于是他漫无目的的站在大门口假装散步。
但这时看门人小屋里的板凳下面“有一件亮晶晶的东西映入了他的眼帘”,而且一个人都没有。
不仅如此,当他来到老太婆所在公寓的大门口时,“有一辆运干草的大车刚好被赶进大门,在他穿过门洞的时候把他完全遮住了。
大车刚从大门口拉进院子,他就乘机一溜烟拐到了右边。
”④结果他神不知鬼不觉地混进了公寓。
上了楼梯,“那会儿楼梯上也空无一人,所有的门都关着;一个人也没有碰见。
”⑤当拉斯柯尔尼科夫杀完人准备离开时,突然来找老太婆的两个人将他堵在了屋里,且这两个人知道房内有人并不断地敲门,但负责看守的人因等得不耐烦下楼去了。
又一次有惊无险。
拉斯柯尔尼科夫冲出屋子,走上楼梯,下面传来的喧哗声正一步步向他逼近,而他只能是走投无路的迎上去。
正当他准备孤注一掷时,恰巧右边有一间空房子的门敞开着,而油漆工人又正好不在,他闪进屋子,躲过了人群,又一次化险为夷。
之后,他跑下楼梯时,“楼梯上一个人也没有!大门口也没有人。
”斧子放回原处,守门人同样不在。
他就这样“出色”地完成了“任务”,甚至他都没意识到出老太婆房间时没有将门关上!整个犯罪过程可谓惊心动魄,跌宕起伏,但最后总能鬼使神差般化险为夷。
情节中的偶合和主观色彩昭然若揭。
有人不禁要问,陀思妥耶夫斯基为什么对偶合如此偏爱,有什么深层次原因呢?我们不要忘记,陀氏是一位出了名的“赌徒”作家,他对轮盘赌可以说是到了痴迷的程度,所以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狂热的赌徒。
而“赌徒”这种气质反映于文学创作中,便产生了一种不一样的艺术效果。
他营造了不同于传统侦探小说的、独特的扣人心弦之势,从而使叙事层次更加繁复,步步紧逼,一次担心再加上更厉害的一次,一层上面再迭架第二层、第三层……仿佛要一直迭加上去,以至于无穷,使读者目不暇接,心惊肉跳!从更深一个层面来看,我们也可以把它理解为陀氏小说中犯罪情节的“造势”功能,即作家将人物安置于犯罪的特定情势中,“残酷”的挖掘深藏于人性中善与恶的本质。
鲁迅先生就曾指出:“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人的灵魂的伟大的审问者’”,⑥“他把小说中的男男女女,放在万难忍受的境遇里,来试炼他们,不但剥去了表面的洁白来,拷问深藏在底下的恶善,而且还要拷问出藏在那罪恶下的真正的洁白来”。
⑦为了创造这种“万难忍受的境遇”,他不惜利用众多的偶然与巧合以达到一种作案不露痕迹的必然结果。
这就省去了侦探的逻辑推理,不致于使读者纠缠于表面情节,从而将目光更加集中地聚焦于特定情境下的人物的变态心理世界。
陀氏小说反映的内容是奇特的。
他总是热衷于揭开“小人物”的心灵隐秘;将表现人的分裂意识当作贯穿终生的创作题材。
可以说,陀氏小说其实是一面伸入人的内心世界的“心理窥镜”。
冷静的旁观,客观的分析是他心理描写的主要手段,拿捏罪犯的犯罪心理更是陀氏小说的一绝,下面我们就结合他笔下的人物来简要分析这一特点。
在《罪与罚》中,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心灵活动史,全书也可视作一部深入剖析罪犯心理的社会心理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