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虚词辨析

合集下载

虚词辨析

虚词辨析

虚词辨析技巧一辨词性。

词性不同,其语法特点与功能也不同,确定了词性基本上就能辨析出该词的用法。

如:“偶尔”与“偶然”,前者只作副词,充当状语,而后者还可作形容词,充当定语。

如:一次的相遇,使我们成了好朋友。

二辨构词语素。

词是由语素构成的,辨析时要比同求异,重点辨析相异的语素。

如:“逐步”与“逐渐”,重点区分“步”“渐”,“步”是步骤,“逐步”强调一步步,表示动作或情况要经过的过程或步骤。

“渐”是渐渐,“逐渐”强调动作行为等变化缓慢。

三辨词义侧重点。

有些近义虚词表达的角度和意义有差异,辨析时就要抓住其词义的侧重点来辨析。

如:“未免”与“不免”,前者表示委婉的否定,侧重于评价。

如你这样做,有点太过分了吧。

后者表示免不了、不可避免,侧重于叙述。

如他第一次上台表演,心里有些紧张。

再如“以致”与“以至”,都可表示结果,但前者侧重于表示由于某种原因而造成的不好的或说话人不希望出现的结果。

如他的腿受了重伤,几个月都不能下床。

后者则侧重于表示由于程度加深而形成的结果。

如他把书念得非常熟,有些地方都能背出来。

四辨词语适用对象、范围。

这一般是同义虚词表现出来的细微差别,辨析时要注意。

如:“一律”与“一概”,都是范围副词,表示没有例外,有时可以通用。

但前者强调“全部一样地”既可以用于人的动作、行为,也可用于事物。

如非本机关工作人员,不经允许,不得入内。

而后者强调“概括全部”,多用于概括事物。

如他们的事情,我不清楚。

五辨语气。

主要指表示语气的副词和助词。

如“难道”与“莫非”,前者是用来加强反问语气,后者多用于揣测语气,有时也用来加强反问语气,但不如前者强烈。

如:过去有多少难关都闯过来了,不能克服眼前的这点困难吗?今天他没来,生病了不成?六辨感情色彩。

有些虚词也带有感情色彩,从感情色彩上易于辨析。

如:“径自”与“径直”,前者表示自作主张、擅自行动,多含贬义。

如:他没等会议结束就离去。

后者表示动作行为一直进行、不绕弯、不费周折,无贬义色彩。

虚词辨析

虚词辨析
辨析:(1)不然:①含有“如果不这样”的意思;②表示选择,含有“如果不这样,那就……”之意。(2)否则:同“不然”①。例句:(1)不要在汽车上看书,不然会影响视力。(2)这个会你去参加吧,不然老赵参加也行。(3)种小麦一定要适时,否则就会影响产量。11.逐步/逐渐辨析:(1)逐步:指一步一步地发展,有明显的阶段性,多用于人的有意识而又有步骤的变化。(2)逐渐:没有明显的阶段性,多用于事物缓慢的、自然而然的变化。例句:(1)我们一定能逐步改造沙漠,使之变成耕地和牧场。(2)盆里的水逐渐浸渍字迹,字慢慢地模糊起来。12.竟然/居然辨析:(1)竟然:常用于主谓语之间。
辨析:(1)偶尔:间或,有时候,跟“经常”相对。(2)偶然:事理上不一定要发生而发生的,超出一般规律的,跟“必然”相对。例句:(1)他经常写小说,偶尔也写诗。(2)在公园里偶然遇见了一个老同学。18.尤其/特别辨析:(1)尤其:副词,表示更进一步,语气较重。(2)特别:副词,用途较广。①尤其,但语气较弱;②与众不同,不普通;③格外;④特地。例句:(1)不到半年,他头发也花白起来了,记性尤其坏。(2)他喜欢郊游,特别是骑自行车郊游。(3)特别的式样。(4)火车跑得特别快。(5)散会时,厂长特别把他留下来。
常见易混虚词辨析20组1.从而/进而辨析:(1)从而:用来引出目的或结果,表相因相成关系。(2)进而:表示在前一个行动的基础上进一步的行动,表递进关系。例句:(1)乡党委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政策,从而推动了生产的迅速发展。(2)必须首先解决物质生活问题,然后才能进而解决文化生活问题。2.对/对于/关于辨析:(1)对:很多场合与“对于”用法相同;比“对于”动作性强,表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能用“对”。(2)对于:用法同“对”,表示引进对象,凡用“对于”的地方均可用“对”。(3)关于:主要表关涉的范围。“关于……”作状语,只能用于主语前;“对于……”作状语,主语前后均可。例句:(1)她对孩子很严厉。(2)对于大家提出来的合理化建议,领导是很重视的。

现代汉语虚词辨析

现代汉语虚词辨析

现代汉语常用虚词辨析山东省宁阳第二中学潘芝梅邮编:271411 panzhimeimail@1、毕竟:①表示不管怎么样,情况说到底还是这样。

如②强调某种情况最后还是发生了。

③用在前一个分句,强调原因。

④重复“毕竟”前面的词语,表示强调。

如:孩子毕竟是孩子,有时在父母面前撒娇。

究竟:①用在问句中表示追究。

②有“毕竟”“终究”的意思,用在陈述句中,表示不管怎样某种事实或结论就是这样,有加强语气的作用。

③有名词用法,用在陈述句中指事情的结果和原委,中作宾语。

终究:辨:①词义内容不完全相同。

“毕竟”和“终究”含有“终于”的意思,表示某一行为或情况最后还是发生了,如“乌云毕竟(或终究)遮不住太阳”,而“究竟”没有这一意义。

“究竟”有追究事情真相并加强语气的意义,如“你跑北京究竟花了多少钱”,“毕竟”和“终究”都没有这种意义。

②词性和使用范围不完全相同。

“毕竟”和“终究”都只能用作副词,充当状语,不能用在疑问句里;“究竟”既可作副词充当状语,可以用作名词充当宾语,如“想到门外看个究竟”;用作副词进,一是用于不带“吗”的疑问句,意义与“到底”接近;一是用于陈述句,意同“毕竟”。

③“毕竟”用在动词前面,表示某一行为或情况最后终于发生了,如“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这句话中的“毕竟”就不能换成“究竟”;“究竟”用在问句里,如“李先生究竟犯了什么罪,竟遭如此毒手”,便不能换成“毕竟”;“终究”用在能愿动词前面强调某种事态情况最后必将那样发生或出现进,如“今天的实践回答不了的问题,以后的实践终究会回答它”,则用“终究”的同义词“毕竟”也不贴切。

2、大概:用于猜测或估计,表示有很大的可能性。

侧重于对情况的可能性的推测,也用于对时间、数量的推测。

还有“不精确、不详尽”的形容词用法,和“大致的内容或情况”的名词用法。

大约:侧重于对约数的估计,多用于对数量的推测,也用于对情况的推测。

大致:表示推测语气更侧重于肯定(不是侧重于猜测)。

常见的近义实词与虚词辨析

常见的近义实词与虚词辨析

常见的近义实词与虚词辨析常见的近义实词与虚词辨析如下:一、近义实词示例1、中止和终止两者都有停止的意思。

中止,指做事中途停止。

终止,指结束。

如:刚做了一半就中止了。

因供货不及时,对方终止了合同。

2、以至和以致两者都有“直到”的意思。

以至有两个意思,一是表示上面意思的延伸,二是表示上面意思的必然结果,侧重于程度加深,不限于不好的结果;以致与以至的后一个意思差不多,但多用于不好或说话人不希望的结果。

如:一个区,一个县,一个省,以至全国。

他事先没有充分调查研究,以致做出了错误的结论。

3、推托和推脱两者都有不肯承受的意思。

推托,是借故拒绝,后面是托词或拒绝的原因;推脱,只是推卸或推辞,使某事与己无关,常用于不利于己的责任、干系等。

如:推托有病不参加了。

推脱责任。

4、形迹和行迹两者都有行动的意思。

形迹,举止和神色,可指各种痕迹、迹象,意义较宽泛;行迹,行动的踪迹。

如:那人东张西望,神色慌张,形迹十分可疑。

这就是那个行迹不定而久未被抓的犯罪嫌疑人。

5、延用和沿用两者都有使用的意思。

延用,是推迟使用之意;沿用,是继续使用之意。

翻译如:病人的药品不能延用。

古代造酒的方法沿用至今。

二、近义虚词示例1、不管和尽管不管,表条件,所接内容可以表任指或选择;尽管,表示一种事实,所接内容不能表任指。

如:不管下不下雨,他都要去。

尽管下这么大的雨,他还是要去。

2、不只和不止不只是不但、不仅的意思;不止,表超出某个数目或范围,有“不限于”之意。

如:他不只是优秀的科学家,而且是有名的音乐家。

他恐怕不止12岁。

3、从而和进而两者都是连词,都有进一步的意思。

从而,重在表目的关系和因果关系;进而,重在表递进关系。

如:由于交通事业的迅速发展,从而为城乡物资交流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先提出计划,进而提出实施措施。

古文常见虚词辨析

古文常见虚词辨析

常见虚词辨析之代词他(们)、她(们)、它(们),有时也可作第一人称“我”和“我们”。

又数刀毙之《狼》//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令辱之(指代吴广)// 杀之以应陈涉(指代当地长吏)// 又数刀毙之(狼)这、这种、这些。

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宋何罪之有?《公输》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可省去。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吾妻之美我者//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公将鼓之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为介词表被动,有时和“所”构成“为……所”结构。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过秦论》)译:国家和自己都灭亡了,被天下的人耻笑。

介绍原因或目的。

为了,因为。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庄暴见孟子》)译:如今(您)却为了宫殿房屋的美丽这样做。

介绍涉及的对象。

给,替,向,对。

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请以赵国的十五座城给秦王做祝寿的贺礼。

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

可译为"当""等到"等。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晏子使楚》译:当他来到的时候,请允许我们捆绑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

语气词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

呢。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译:现在别人是砧板我们是鱼肉,为什么还要告辞呢?而连词表并列关系,可译为:又、和、也,有时可以不译。

词语辨析常用虚词的用法与区别

词语辨析常用虚词的用法与区别

词语辨析常用虚词的用法与区别词语辨析:常用虚词的用法与区别虚词是汉语中常见的一种词类,它们在句子中不具备独立的词义,却在句子中起到连接、修饰、补充等作用。

而在具体使用中,常常会出现一些虚词的用法与区别容易混淆的情况。

本文将以一些常见的虚词为例,分析它们的用法与区别,希望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虚词。

一、的、地、得的、地、得是汉语中非常常见的三个虚词,它们在句子中的使用经常会引起困惑。

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1. 的:用于表示所属关系,相当于“属于”、“关于”的意思。

例如:“我的书”、“她的家”。

此外,还可以用于表示修饰或限定关系,如“大的树”、“白的云”。

2. 地:用于修饰动词,表示动作的特点或方式。

例如:“高兴地笑”、“慢慢地跑”。

此外,地还可以用于名词前,表示方位或数量关系,如“南地”、“百里之地”。

3. 得:用于动词后,表示动作的结果或程度。

例如:“跑得快”、“读得认真”。

此外,得还可以用于形容词后,表示程度或者结果,如“高兴得跳起来”、“累得没力气”。

二、了、过了和过都是表示动作完成的虚词,但它们的用法存在一些区别。

1. 了: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已经完成或者发生了变化。

例如:“吃完饭了”、“看电影了”。

此外,还可以用在句子末尾,表示肯定的语气或者改变了的状态,如“好了”、“没事了”。

2. 过:用在动词后表示曾经发生过某个动作或经历过某个事情。

例如:“去过北京”、“尝试过一次”。

此外,过还可以用在动词前,表示经过某个时间或空间,如“过了三个小时”、“过了河”。

三、是、的、地是、的、地都是汉语中常用的虚词,它们之间的用法与区别如下:1. 是:用于连系谓语和主语,表示状态、特点或者定义。

例如:“他是医生”、“这是一本书”。

此外,也可以用于回答简单的肯定问句,如“是的”。

2. 的:用于名词或代词后,表示修饰或限定的作用。

例如:“蓝色的衣服”、“我的家”。

此外,还可以用于句子中,表示语气加强或者强调,如“真的吗?”、“我就是的”。

常用文言文虚词辨析

常用文言文虚词辨析

常用文言文虚词辨析常用文言文虚词辨析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的经典文学语言,精练、深邃、优美。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我们时常会遇到各种虚词的使用,这些虚词起到了连接、衔接、修辞等作用。

然而,虚词之间的差异却常常令人困惑。

本文将从常见的虚词入手,进行辨析和讨论,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语境和思维方式。

一、则、乃则和乃都是表达因果关系的连词,但用法有所不同。

则一般用于连接前后句的主语一致的情况,表示逻辑上的推理和结果。

例如:“人唯性使然,何得逃于此乎,则亦无可奈何也。

”乃则常用于连接前后句的主语不一致的情况,表示结果或推论。

例如:“文始皇帝怒,乃诛儒术之士。

”此外,乃还可以表示强调,表示事情的确实性。

例如:“彼贤者乃至于黄帝,至于禹、汤,皆不以身作勇耳。

”二、乎、焉乎和焉都是疑问助词,用于疑问句中,但语义和用法略有不同。

乎多用于实词之后,表示询问、疑惑、感叹等情绪,常用于疑问句、反问句或感叹句中。

例如:“人乎,吾道一以贯之。

”焉则多用于疑问词之前,表示询问具体的地点、时间、方式等,常用于疑问句和疑问代词中。

例如:“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之美,芳年秋月之景焉!”需要注意的是,焉还可以用于代词后,表示指代或连接关系。

例如:“何谓渊行?所以懈怠焉。

”其中的焉指代前面的渊行。

三、者、也者和也都是表示动作的助词,但用法有所区别。

者多用于名词或句子最后,表示把前述内容指为所陈述的对象。

例如:“夫人之相与者,取与之道也。

”也多用于句中,并且带有加强语气的作用,表示肯定或加强说话人的立场。

例如:“天地之谓大也,其德至真也。

”四、兮、哉兮和哉一般用于句中或句末,是表示语气、加强语气等的助词。

兮多用于疑问词之后,表示疑问、感叹、思考等情绪,常用于句首或句中。

例如:“人兮,各有一死,或轻于重,或重于轻。

”哉多用于名词、动词前,表示强调或肯定意味,常用于句末。

例如:“大喜临门哉,礼义廉耻之苗乎?”需要注意的是,哉还可以用于句子中,表示疑问、反问、感叹等情绪。

文言虚词辨析

文言虚词辨析

文言虚词辨析文言虚词在古代汉语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起到了连接词句、表达语气、修辞等功能。

文言虚词的正确运用对于理解和阅读古代文献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文言虚词中的一些常见词汇进行辨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用法。

一、兮与矣兮(xī)和矣(yǐ)是文言虚词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两个词语。

兮多用于句末,表示感叹、感慨或补充说明,用于修辞加强。

例如:“明月兮,照沟渠。

”矣则常用于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断定或陈述的语气。

例如:“居民矣,口多。

”二、乎与哉乎(hū)和哉(zāi)也是常用的文言虚词。

乎多用于句中或句末,表示疑问、疑惑或加强语气。

例如:“何乎哉,我之贵乎?”。

哉则多用于句末,表示感叹、疑问或加强语气。

例如:“人生何哉?富贵荣华,皆为一梦。

”三、而已与耳而已(ér yǐ)和耳(ěr)都表示“已经到此为止”,意思相近。

而已多用于句末,表示事情的结束或达到的限度,也可以表示“只是”、“不过”。

例如:“吾曰志于道,而已矣。

”耳则多用于句末,含有“就这样”、“已经够了”等语气。

例如:“亦可赏耳。

”四、乃与即乃(nǎi)和即(jí)都表示时间或逻辑上的紧接。

乃多用于句首,表示承接上文,表示因果关系,也可以表示转折。

例如:“明德乃厚”,“是乃求祺。

”即则多用于句中或句末,表示时间上的紧接或就是、就在的含义。

例如:“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

”五、所以与以所以和以都是用于引出原因、目的或手段的虚词。

所以多用于句末,表示“因为……所以……”,引导前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

例如:“贞观之治,所以千载一时也。

”以则多用于句中,引导原因、目的或手段,并常与动词连用。

例如:“以治国安邦之道。

”六、庶几与惟庶几(shù jī)和惟(wéi)都表示希望或假设的语气。

庶几多用于句末,表示希望或期望的语气,表示非常希望达到某种结果。

例如:“庶几民得安宁。

”惟则多用于句中,表示假设、设想或思索的语气,表示推测或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用虚词辨析1、本来原来“本来”强调理应如此,常与“就”连用。

“原来”表示发现过去不知道或对情况有所认识。

2、逐渐逐步“逐渐”一般表示自然而然的变化,可以修饰形容词。

“逐步”用于有意识有步骤的变化,可以修饰形容词。

3、偶尔偶然“偶尔”(也写作:“偶而”)着眼于数量,次数少有时跟“经常”相对。

“偶然”着眼于意外,从一般事理或一般规律上看,事情的发生是意外的,是在规律之外,跟“必须”相对。

4、一齐一起“一齐“表示同时,侧重点是时间。

“一起”主要有两个用法:其一,侧重的是动作行为的方式,而不是时间。

其二,表示同一个处所。

5、以至以致“以至”一般表示时间、程度、范围上的递升或递降,有“直到”的意思。

“以致”表示事物发展的结果,一般指不好的结果。

6、往往常常“往往”是对到目前为止出现的情况的总结,有一定的规律性,不能用于主观愿望。

“常常”单纯指动作的重复,不一定有规律性,可以用于主观愿望。

因此“常常”可以用于将来的事情,“往往”则不能。

用“往往”的句子要指明与动作有关的情况、条件、结果;“常常”没有这种限制。

7、才再“才”表示动作已经实现,并强调实现的很晚。

“再”表示动作尚未实现,但将于某时实现。

8、又再在表示动作重复或继续时,“又”用于已经实现的。

“再”用于未来实现的。

9、一概一律这两个词在用于通知、规定时,概括事物,可以通用;概括人常用“一律”。

10、已经一经“已经”表示事情完成或时间过去。

“一经”表示只要这样说了或这样做了,接着就会产生相应的结果。

“已经”和“一经”都是副词。

不过用“一经”的句子,“一经”换成“一旦”还解释得通;用“已经”的句子,“已经”绝对不能换成“一旦”。

11、竟然居然都是副词,都有出乎意料,超出常理或常情。

用于不好的方面,表示“不应该这样而这样”。

用于好的方面,表示“不容易这样而这样”。

“竟然”用于主语后面,动词谓语前面。

“竟然”也可以单说成“竟”。

“竟然”常用于口头语体,“竟”则不限。

“居然”有时语气略重。

“竟然”一般不这样用。

12、已经曾经都是副词,都有有了某种行为或情况的意思。

“已经”表示动作、变化完成或达到某种程度,强调动作行为开始或完成,时间一般在不久以前,后面的动词多带动态助词“了”,少用“过”。

“曾经”表示以前有过某种行为或情况,强调某种行为或情况从前有过,现在已经结束了,“曾经”后面的动词多带动态助词“过”,也可以用“了”。

13、暂且姑且“暂且”指暂时地,重在强调时间短暂。

“姑且”指暂时地,重在强调让步。

14、几乎简直“几乎”表示接近,程度上比“简直”差些。

“简直”的意思是“接近完全”,“近乎等于”。

15、马上立刻“马上”所表示的紧迫性有时幅度大;而“立刻”没有这种情况,它表示的都是即刻要发生的。

16、从来历来向来“从来”表示从过去到现在。

“历来”从来,一向。

“向来”从来,一向。

都可作副词,都可表示从过去到现在的意思。

“从来”多用于否定句;“历来”多用于肯定句;“向来”兼用于肯定句和否定句。

“从来”的语气比较绝对,强调的意味较重;“历来”、“向来”是一般地叙述,语意较轻。

“从来”、“历来”还可以作形容词,充当定语,“向来”没有形容词的意义和用法。

“历来”多用于书面语,“从来”、“向来”兼用于书面语和口语。

17、对于、对介词“对于”、“对”介引动作的对象或与动作有关的人或事物。

这两个介词在许多场合都可以通用。

一般说能用“对于”的地方也能用“对”,但是“对”的意思更广泛,能用“对”的地方不一定都能用“对于”。

运用“对”、“对于”常见的毛病有以下几种:第一,该用“对”而用了“对于”,例如:(1)我们做任何工作,都要对于人民负责。

(改为“对”)第二,主客位臵颠倒。

如:这种不文明、不礼貌的行为,对于具有文化教养的人是不能容忍的。

(可改为“具有文化教养的人对于这种不文明、不礼貌的行为是不能容忍的”,或在“人”后加上“来说”)18、关于、对于“关于”和“对于”用法相近,有时可以互换。

但是这两个介词在用法上还是有区别的,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表示关联、涉及的事物,用“关于”;指出对象,用“对于”。

第二,“关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只能放在主语之前;“对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放在主语前后均可。

第三,“关于”组成的介词短语可以作标题,“对于”组成的介词短语就不能。

19、在介词“在”经常跟由方位名词“上、中、下”等构成的方位短语构成介宾短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方位、条件或范围等。

“在……上”、“在……下”中间插入的应该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一般不能是谓词性短语。

下面的句子就不对:自开工以来,由于使用了新的施工技术,在不延长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下,工程进展迅速。

(“在……下”中间插入的是动宾短语,应在“强度”之后加上“的情况)“在……中”中间如果插入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则表示该动作行为正在进行。

如“学校在建设中”,“新一代在培育中”。

这时“在”是动词,后头的方位短语是宾语。

20、和、或(或者)连词“和”可以连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也可以连接双音节的动词或形容词,但用“和”连接的动词或形容词,经常作主语、宾语;作谓语中心必须有一定条件,必须是双音节的,前后还必须有别的附加成分。

一般说来,“和”前后并列各项不应有互相包含的概念(包括多项并列结构之间不用“和”的)。

为了强调也有一方的,如我们常听到的“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等。

运用“和”连接并列成分还要注意分清层次,否则容易造成层次不清。

如:在日本访问的中国法律工作者代表团、中国歌舞团和中国五金进出口公司和中国矿产公司代表团,今天乘船启程回国。

(由于连用两个“和”,使得句子层次不清。

可以把第一个“和”改为顿号,或将第二个“和”改为“与”。

或(或者)“或”跟“和”用法不同。

“或”表示选择,或甲或乙,多项选一;“和”表示联合,两项或几项兼有。

21、“及”、“以及”与“及其”连词“及”“以及”用来连接并列的名词、名词性短语,所连接的成分在意义上往往有主次之分,如“工人、农民及其他劳动者”。

“在帝国主义及其走狗”中的“及其”是两个词,“及”是连词,“其”是代词,相当于“他的”或“他们的”,“及其”的意思是“和(他们的)”。

“不久,我和妈妈及其几个朋友也被关进监狱”一句中,“及其”应改为“以及”。

22、“或者”“还是”“还是”和“或者”都表示选择,用在“无论、不管”一类词后,两者可以互换。

如:“不管你还是我,都不能忘记这件事。

”句中“还是”可以换成.”“或者”。

“还是”可以用于疑问句中,“或者”不能。

如“辩证法,还是形而上学?”含有疑问语气,“辩证法或者形而上学”只表示选择,不表示疑问。

23、“甚至”“而且”甚至表示进一层的意思,通常是对上一层意思的进一步发挥引申或是强调某个特例。

“而且”也表示递进,但往往与“不仅”相搭配使用。

如:识别干部不仅要看一时一事,甚至还要看他的全部历史和全部工作。

(改用“而且”)24、“反而”与“而且”:“反而”表示同上面所说的意思相反或者出于常情之外,同“不但”“不仅”等连词配合着使用,转折语气更加明显。

“而且”表递进没有转折关系。

反而表反向递进,而且表正向递进。

如:在这次活动中,小华不但没有成为幸运者,而且落到了最后。

(这句句意有转折意味,在这里用“反而”更好些)25、“继而”与“从而”:“继而”表示紧随着某一情况或动作之后。

“从而”是表示结果或进一步行动的连词,一般用于后一分句的开头,引出结果和目的。

如:我们对某些教育政策作了一定的分析之后,从而思考教育的深层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前一句结尾有“之后”,可见要用“继而”)26、“仍旧”与“依旧”:二者两同在于表示行为、情状保持不变。

“仍旧”含有“仍然”的意思,常用于表示转折关系的后一分句中。

“依旧”“照旧”不用在表示转折的句子里。

如:我暗下决心学好语文,也常去请老师给我辅导,但是成绩依旧提不高。

(前面有“但是”一语,表转折,用“仍旧”)27、进而,从而,因而:“进而”有“进一步”然后“的意思,表示在原有的基础上前进、深入或者扩大。

“从而”也有进一步的意思,强调根据上文的条件或者原因推出结果。

因而”表示前后的因果关系。

如:“贪图小利的人往往只看到自己的小圈子,打自己小算盘,因而看不到集体和国家的利益。

”“普遍了解情况,进而重点征求意见,以便为改进产品质量提供依据。

”“普遍了解情况,从而根据群众的需要改进产品的质量。

”28、立即,当即,随即:同:情况很快发生或者紧接着前一情况出现。

异:“立即”说明迅速,“当即”偏重当时,“随即”强调“紧接”。

如:邮递员送来挂号信,我当即盖章签收。

29、陆续、连续:同:动作先先后后都有。

“连续”表示前后没有断开,“陆续”表示断断续续。

如:开考一小时后就有人陆续交卷了。

(不合情理,应改为:陆续有人交卷了。

)30、偶尔,偶然,偶或:偶尔,“间或”“有时候”,表示情况不是经常出现。

“偶或”与“偶尔”同义,“偶或”用于书面。

偶然:某种动作行为或者情况不一定要发生而发生,表示出乎意外。

如:他作文写得通顺,只是偶尔有几个错别字。

31、以至与以致:以至:连词,表示在时间、数量、程度、范围上的延伸;也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由于前半句话所说的动作、情况的程度很深而形成的结果。

以致:连词,下半句话的开头,也表示因果关系,但多指不好的结果或陈述者不想看到的结果。

32、尤其与特别:“尤其”表示更进一步,语气更重,几个方面加以比较更突出一点。

“特别”表示更加强调。

如:论风景,这一带美到极点,尤其是眼前那座岛屿。

要了解中国的历史特别是中国近代史。

33、不管与尽管:“不管”表示条件关系,相当于“无论”,与“多么”“怎样”等表任指的词语呼应;“尽管”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虽然”。

如:五四时代的白话文是一个革命的运动,不管其中有部分的人软弱妥协,但它却是要革文言文的命。

(后文有表示转折关系的词语,要用“尽管”)34、不必未必:词形相近,词义完全不同。

“未必”是“必定”的否定,意思是不一定。

“不必”是“必须”的否定,意思是不需要、用不着。

35、曾经已经: (1)“曾经”表示从前有过某种行为或情况,时间一般不是最近。

“已经”表示事情完成,时间一般在不久以前。

(2)“曾经”所表示的动作或情况现在已结束;“已经”所表示的动作或情况可能还在继续。

(3)“曾经”后的动词以带“过”为主,也可用“了”;“已经”后的动词以带“了”为主,少用“过”。

36、除非只有(1)“只有”从正面提出某个唯一的条件;“除非”从反面强调不能缺少某个唯一的条件,语气更重。

(2)“除非”可以用在“是…”前;“只有”不能。

除非是你才那样想。

|只有你才那样想。

(3)“除非…,才…”也可以说“除非…,不…”;“只有…,才…”不能说成“只有…,不…”。

37、.跟同和与:(1)用作介词时,口语中常用“跟”,书面语现在倾向于用“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