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孝道的批判与继承
传 统 孝 道 的 批 判 与继承

“百行孝为先”
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源,是一个人
为人处世的根本。当代不少伦理学家 也把孝敬父母看作是处理家庭成员关 系的行为准则,处理人际关系的起点, 是做人的基本要求,是关心他人、热 爱祖国等品德形成的基础。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孝的内涵
《尔雅》:“善事父母为孝”。 汉代贾谊的《新书》:“子爱利亲谓之孝”。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的解释:“善事父 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1、谨身节用,学会体贴父母
2、思想沟通,学会尊敬父母
3、小事入手,学会关心父母
4、自尊自强,学会回报父母
·
母爱
母爱 是血与脉的相通相融 是儿女的福母亲的痛 母爱 犹如春天的风 她轻轻拂过 大地才会一片绿色 母爱 是天上的云 总让烈日 先从她的身驱穿过 给大地呼风换雨降祥和 母爱 是雨后的霞 总让清洗过的大地 不弃的躺在怀里 把七彩人生梦谱写在高高的天际 ...... 母爱是天涯游子的最终归宿, 是润泽儿女心灵的一眼清泉, 它伴随儿女的一饮一啜,丝丝缕缕,绵绵不绝, 于是,在儿女的笑声泪影中便融入了母爱的缠绵。
母亲是一艘大船 载着我们驶向大海 去追寻生命的奥秘 去探索世界的神奇 母亲是一座高山 蕴藏着万物 哺育我们成长 强壮我们的身心 母亲是一曲动人的歌 带着我们云游四方 用她那优美的曲调 颂吟着祖国的历史 母亲是一缕春风 吹生着世界万物 盈盈的步履间 带来了勃勃的生机 母亲是丝丝春雨 滋润着大地万物 啊!母亲 我爱你, 你是我心中永远的挚爱
1、孝的纲常化——孝被纳入“三纲五常” 的封建道德体系中。 2、“举孝廉”——“求忠臣必出于孝子之 门”。 3、奖励孝子——免除孝子的徭役。 4、用法律严惩不孝行为。
对中国传统孝道的分析与评价

(三)孝道断层极其原因
六、弘扬孝道的必要性
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说,孔子弘扬了华夏先民的优良传统,第一次将孝道文化提高到人 文关怀的理论高度,给予了全方位、多角度的阐述,并不遗余力、身体力行地进行倡导。孝 道文化的内涵,在伴随着中国文明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丰富的内容和特定的外延,渐 次积淀和内化为中华民族的心理情感,成为一种永恒的人文精神、普遍的伦理道德,熔铸于 儒家伦理道德思想体系及传统文化之中,以致于对后来中国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 广泛的影响,被称为古老的“东方文明”。 1.孝道文化的核心是敬老养老 2.敬老、爱老、养老要发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3.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的今天,倡导孝道文化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和现实的指导意义。 中国传统的孝道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理论体系,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既有合理的内核也有 过时的内容。在老龄社会的条件下,如何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孝道文化新理念,必须坚持四 个原则: 一是要坚持继承和批判相结合,吸取精华,扬弃糟粕; 二是要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根据时代要求与时俱进,赋予新内容; 三是要坚持道德建设和法制建设相结合,培育人们的道德意识和法制意识; 四是要坚持体现老龄社会的要求,以人为本,报本思源,爱重生命,维护权益,使孝道文化 的新理念成为老龄社会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孝道历史 1.舜是中国古代守孝的第一君主 2.周代将孝道作为人的基本品德 3.春秋时期强化礼教 4.朱熹是后汉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20世纪初,孙中山、章太炎,进一步提出“道德革 命”、“家庭革命”口号 孝道贯百代,上下五千年。孝道已成为了中华民族 繁衍生息、百代相传的优良传统与核心价值观。 “百善孝为先”,“夫孝,德之本也”,这反映了 孝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文化,“民用和睦, 上下无怨”,这反映其又是和谐文化,中国特色文 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理应承继这份道德 遗产,发展这份优良传统,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伦理精神与道德规范。
中农大--浅析在现代社会中孝道的传承

浅析在现代社会中孝道的传承摘要马克思说: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 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 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 象恶魔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
”不论人们怎样想摆脱传统来随心所欲地创造一切,都是不可能的。
因此, 最重要的就是要正确地对待传统, 抛弃传统中的过时的东西, 吸收、发展其合理的内容。
只有正确对待传统, 才能真正做到批判继承人类历史上积累起来的优秀成果, 促进人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 促进人类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关键词:两面观现代意义新孝道文化建设1.传统孝道之两面观中国传统道德具有鲜明的矛盾性和两重性。
它既有民主性的精华,又有封建性的糟粕;既有积极进步革新的一面,又有消极保守落后的一面。
而且在有些情况下,精华与糟粕又互相结合,良莠混杂,瑕瑜互见。
对于中国传统道德,我们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全盘继承。
正确的态度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坚持批判继承、弃糟取精,综合创新和古为今用的方针。
1.1传统孝文化的积极方面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孝道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一、修身养性。
从个体来讲,孝道是修身养性的基础。
通过践行孝道,每个人的道德可以完善。
否则,失去孝道,就失去做人的最起码的德性。
在今天,倡导孝道,并以此作为培育下一代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融合家庭。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稳定则社会稳定,家庭不稳定则社会不稳定。
儒家非常重视家庭的作用,强调用孝道规范家庭。
在新时代,强调子女尊敬和赡养老年父母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
三、报国敬业。
孝道推崇忠君思想,倡导报国敬业。
在封建时代,君与国有时候是同一个意思。
据此,儒家认为,实行孝道,就必须在家敬父母,在外事公卿,达于至高无上的国君。
虽然其对国君有愚忠的糟粕,但蕴藏其中的报效国家和爱国敬业的思想则是积极进步的。
论传统孝道在当代中国社会的传承

论传统孝道在当代中国社会的传承论传统孝道在当代中国社会的传承在中國的传统文化中,尤其是儒家文化中,孝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
孝被看作百行之先、为仁之本,它是支配中国古代社会几千余年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它已经深深地植于中华民族每个成员的内心深处,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和行为习惯。
所谓的孝道,其实主要是指有关孝的伦理道德观念以及与孝相关的社会活动的统称。
可以说,传统孝道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领域、文化生活和经济活动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孝道的历史局限性也逐渐显现,比如传统孝道中君臣、父子的关系以及由此衍生出的等级观念渗透着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传统孝道强调的三纲五常等愚弄人们的思想,带有较强的虚伪性。
因此,对待传统孝道,我们应该批判性地加以传承,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值得肯定的是,传统孝道中有很多内容还是值得大力提倡的,尤其是在当前加强文化建设,建设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更要大力传承孝道文化。
首先,传承孝道,有利于促进个人道德素质的提高。
孝为德之本,传承孝道,能够培养公民良好的道德品质。
孝道中的忠孝仁爱、谦和礼让、诚信守义等优良品质有利于培养公民健全的人格。
其次,传承孝道,有利于促进家庭内部人际关系的稳固。
孝可以维系着家庭中的亲情,可以解决家庭中的各种矛盾,一个和谐的家庭,是离不开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和子女对父母的孝顺的。
实行孝道,可以长幼有序,规范人伦秩序,促进家庭和睦。
再次,传承孝道,有利于营造团结友善的社会和谐环境。
孝是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和安定的社会秩序的重要精神支柱。
孝道的思想可以规范社会的行为,调节人际关系,从而起到凝聚社会的作用。
那么,在新时期如何大力传承孝道文化呢?这需要全社会来行动,需要每个人来行动,形成学习孝道文化、提倡孝道文化、践行孝道文化的浓厚氛围。
我们不仅要做好对传统孝道的继承,更重要的是如何把孝文化融入到现代生活之中。
在现当代形势下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国孝道文化

在现当代形势下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国孝道文化?首先,要“敬爱”儒家倡导对父母首先要“敬”。
何谓“事之以礼”,“礼者,敬也。
”礼的核心是“敬”。
尊敬父母和一切长辈,不仅是古代社会提倡的,也是当今社会所提倡的,它应该是每一个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道德素养。
父母年轻时,含辛茹苦,把儿女们抚养成人;年老了,身体衰弱了,他们不求有太多物质享受,只求儿女们有一颗孝敬的心,能够愉快地安度晚年。
“敬”和“爱”是联系在一起的,要尊敬父母,最重要的是要爱父母,发自内心的真诚的爱。
在思想感情上,不能认为父母对自己所作的一切都是应该的;更不能认父母老了,对自己是一种累赘和负担。
对待父母时时都应该以和颜悦色的态度,不能以生硬的方式对父母说话;更不能大声地训斥父母。
经常使他们保持精神上的愉快,满足他们精神上的需求。
《礼记·祭义》说:“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对父母要有温和的气象、愉快的脸色和委婉的面容,这才是对父母的尊敬。
尊敬父母是孝的一个重要内容。
不敬在古代视为不孝。
所以,《百孝图说》提倡爱亲、敬亲和悦亲,这是完全正确的,应该奉行的。
第二,要“奉养”古代十分重视对父母的奉养,“生则养”。
奉养父母是作儿女的重要义务。
所谓“养”,就是要保证父母的物质生存条件,使他们不饥不寒。
在我国,在城市里,原先有工作的老人,多少都有点退休工资,大部分老人,基本生活没问题。
在农村,情形就大不相同了。
老年农民夫妇的生活几乎儿女供养,所以,“养”在农村就成了老年生存的大问题。
现在,农村不孝顺父母、奉养父母的很多,这些忤逆的儿女们应该受到谴责和法律的处理。
当然,不是说城市里就没有奉养的问题。
即使父母有生活费,他们不愁吃穿,也应该关心父母。
有一个歌词上唱的常回家看看,回家不应该只是去吃“国务院”,而应该回家关心的生活,看他们生活得怎样?吃的东西有没有?营养怎样?在农村中,要看油、盐、柴、米等生活必须品怎样?冬天穿的衣服,盖的被褥暖不暖和等等。
高二作文议论文《传统礼仪的批判与传承》800字

高二作文议论文《传统礼仪的 批判与传承》
若要好,大敬小。这种诚敬谦让,
合众修身的礼仪原则在当代 社会仍值得提倡。
传统礼仪还传播了许多优秀 的基本价值观,如敬、恕、 诚、信、仁、爱。在现代功利主 义教学模式下,我们早已忘
了传什么“道”,中国应该传什么 “道”。
关键词:合众,礼仪,原则,社会,
传统,基本,价值观,功利主义,教学 模式,谦让,修身,值得,提倡,应该, 诚敬,优秀。 词语:合众 拼音:hé zhònɡ 解释:聚合众人。《周礼·春 官·大宗伯》:“大封之礼,合众 也。”郑玄注:“正封疆沟涂之 固,所以合聚其民。”汉班固 《西都赋》:“连交合众,骋騖 乎其中。”宋曾巩《叙盗》: “其创作兵仗,合众以转刼数百 里之间,至...
高二作文议论文《传统礼仪的 批判与传承》
儿女应听父母媒约,指腹为 婚是谨守孝道的错误观念也使 许多有情人分隔天涯。传统 礼仪的封建思想一定程度 框限了思想的自由,也阻碍了社 会文明的进一步发展。
中华礼仪文化虽有落后、陈 旧弊端,但究其本质是对现代 社会极有现实意义的优秀精 神遗产,永不过时。
关键词:儿女,父母,媒约,错误
高二作文议论文《传统礼仪的 批判与传承》
任何人都可以变得狠毒,只要你尝试过嫉妒。
观念,天涯,传统,礼仪,程度,框限, 思想,社会,文化,弊端,本质,现实意 义,精神,应听,孝道,分隔,阻碍,谨 守,自由,落后,优秀。 词语:儿女 拼音:ér nǚ 解释:子女。《后汉书·冯衍传 下》:“儿女常自操井臼。”北 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 “吾家儿女,虽在孩稚,便渐督 正之。”唐杜甫《赠卫八处士》 诗:“昔别君未婚,儿女...
高二作文议论文《传统礼仪的 批判与传承》
礼是文明和野蛮的分水岭,
中国传统孝道的看法

中国传统孝道的看法中国传统孝道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孝道指的是尊重、关爱和照顾父母的行为,是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中非常重要的一条。
本文将从孝道的定义、文化背景、传承和现代价值等方面探讨中国传统孝道的看法。
一、孝道的定义中国传统孝道的定义是指子女尊重、关爱和照顾父母的行为,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尊重父母:孝道的核心在于尊重父母,子女应该尊重父母的意见和建议,不应该随意批评和指责父母。
2. 照顾父母:孝道也包括照顾父母,子女应该尽力提供舒适的生活条件,照顾父母的饮食、医疗和休息等方面,确保父母的身体和心理健康。
3. 回报父母:孝道的子女还应该回报父母,例如通过物质、精神和情感上的回报来孝顺父母。
二、孝道文化背景1. 家庭观念:中国传统社会中,家庭观念非常重要。
孝道文化体现了中国传统家庭观念的特点,即父母在家庭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子女应该尊重、照顾和回报父母。
2. 传统价值观:孝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括仁爱、忠诚、诚信、孝道等核心价值观。
这些价值观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具有深远的影响。
3. 文化传承:孝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一部分,孝道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古代到现代,孝道文化一直伴随着中国。
三、孝道的传承和现代价值1. 传承价值:孝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之一。
孝道文化的传承有助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觉性。
2. 现代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传统孝道文化也发生了变化,但其基本内涵并没有改变。
现代孝道文化应该尊重父母的意见,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尽力回报父母,同时也要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中的孝道思想。
中华传统孝道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中华传统孝道文化在新时期的特点摘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不仅是一种“善事父母”的日常伦理意识、规范和实践,实际上它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整个中国文化的首要精神。
其影响之大、涵盖之广,既深且远。
孝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集道德观、人生观、宇宙观为一体的核心和首要观念。
孝是中华传统伦理体系的起点与诸道德之首。
对当代中国文化的构成与自新有着突出的现实意义。
因而是当代中华文化继承与发扬的典范。
关键词:孝道;传统;当代地位;特点The tradit ional filial pietycultur e inheri tance and develo pment Abstra ct:in tradit ional Chines e cultur e, filial piety,is not only a kind of "good parent s" everyd ay ethics consci ousne ss, norm and practi ce, it is also the core of Confuc ianis m, is the Chines e cultur e import ant spirit.The impact of large,coveri ng the broad,deep and far.Filial pietyis the Chines e tradit ional cultur e, morali ty view and view of life, view of the univer se, as one of the core and the primar y idea.Filial pietyis the starti ng pointof Chines e tradit ional ethics and morali ty of.On the contem porar y Chines e cultur al constr uctio n and rehabi litat ion have outsta nding real sense.It is the contem porar y Chines e cultur al herita ge and develo pment model.Key words:Tradit ional filial piety; inheri tance; develo pment;前言传统中国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可称之为孝道文化;传统中国社会更是奠基于孝道之上的社会,因而孝道乃是使中华文明区别于古希腊罗马文明和印度文明的重大文化现象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孝道的批判与继承——关于孝道在中学生德育教育中的几点思考作者:张玉峰硕士论坛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3380 更新时间:2008-12-31[摘要] 中国有句老话:“百行孝为先”。
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源,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根本。
当代不少伦理学家也把孝敬父母看作是处理家庭成员关系的行为准则,处理人际关系的起点,是做人的基本要求,是关心他人、热爱祖国等品德形成的基础。
当代中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其道德水准关系国家未来。
对中学生进行孝道教育,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一、孝的内涵及其思想演变何谓孝?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著作《尔雅》下的定义是:“善事父母为孝”。
汉代贾谊的《新书》界定为“子爱利亲谓之孝”。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的解释:“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许慎认为,“孝”字是由“老”字省去右下角的形体,和“子”字组合而成的一个会意字。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孝”的古文字形与“善事父母”之义是吻合的,因而孝就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是家庭中晚辈在处理与长辈的关系时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和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一)西周孝的内涵“孝”作为一个伦理观念正式提出是在西周。
在西周,孝的含义有:一、尊祖敬宗。
施孝(尽孝)的方式主要是祭祀,在宗庙通过奉献供品祭祀祖先,尽孝的对象是死去的人,这带有一定的宗教形式。
二、传宗接代。
在周人看来,祖先是我辈的生命之所生,因此,崇拜祖先就是把祖先的生命延续下去,生生不息。
《易经》:“先祖者,类之本也,无先祖,恶出?”孝的这种初始含义在儒家早期经典里也有描述.,《孟子。
离娄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把传宗接代摆在首位。
总之,西周时期的孝是一种宗教伦理。
(二)孔子论孝春秋战国是我国奴隶制走向灭亡,封建制逐步确立的时期。
随着宗法奴隶制的日趋瓦解,“礼崩乐坏”。
而当时的孔子认为要稳定社会秩序,必先稳定家庭,如果不树立父母家长的权威,就无法达到家庭的稳定,进而也就无法稳定社会。
所以,孔子提倡“孝”。
孔子对西周的“孝”进行了继承发展改造和创新具体如下:1、强调“孝”要建立在“敬”的基础上。
孔子认为孝敬父母要真心实意,如单纯在物质上满足父母,尚不足以为孝,更重要的是要“敬”,是父母得到人格的尊重和精神的慰籍。
《论语。
为政》: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从这里可以看出,“敬”是孝道的精神本质。
2、把行孝与守礼结合在一起。
如果说孝道的精神本质是“敬”,那么如何表达出这种“敬”呢?这就是:行为要符合礼,而孔子则直接将此看作是孝,《论语。
为政》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无论父母生前或死后,都应按照礼的规定来行孝。
3、把“孝”与“悌”结合起来。
《论语》中多次以孝悌连用,如:“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其为人也孝梯,而好犯上者,鲜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
悌:敬兄,而敬兄长的实质,则是要求人们将家庭血亲中的等级推广到社会关系中去,所谓“出则弟”就是这个意思,它主要表现的是处理社会关系的准则。
4、提出“几谏”的原则。
孔子认为,父母若有错,子女可以用委婉的语气进行劝谏,以免陷父母于不义,这就是他所说的“事父母几谏”《论语。
里仁》。
“几谏”的原则兼顾到孝敬与社会群体利益这两个方面,具有一定的民主精神。
5、孔子为传统孝道的合理性找到了人性的根基,解决了孝道存在的哲学前提——仁。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人,仁不仅是孝的人性根源,而且是孝要努力实现的终极目标。
仁是人行为的最高准则,是一种普遍原则,要实现这一原则,必须有一个近的入手处,这就是孝。
《礼记。
中庸》:“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总之,孔子提出的孝实际上是一种家庭伦理,这就使孝从宗族伦理转化为家庭伦理。
(三)曾子论孝在孔子以后的儒学发展中,曾子可以说是儒家孝理论的集大成者。
孔门中曾子不仅以其孝著称,而且在孝道理论方面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方面都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孝道思想。
曾子思想以孝为核心,开创了儒家的孝治派。
具体如下:1、对孝道的全面泛化。
孝在孔子那里仅是一种对父母的敬爱的伦理意识,而曾子将孝发展成为一种抽象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准则,使其成为道德的总和,天经地义的原则。
曾子说:“民之本教曰孝。
夫仁者,仁此者也;义者,义此者也;忠者,忠此者也;信者,信此者也;礼者,礼此者也;行者,行此者也,强者,强此者也”《大戴礼记。
曾子大孝》。
在传统的儒家中,仁义忠信礼等都是十分重要的内容,而曾子将这些内容都和孝联系在一起,认为讲求仁爱的人,只有通过孝道才能体现仁爱;讲求仁义的人,只有通过孝道才能掌握适宜的程度;讲求忠的人,只有通过孝道才能真正合乎忠的要求;讲求信的人,只有通过孝道才能合乎真正的信实;讲求礼的人,只有通过孝道才能对礼有真正的体会;讲求强大的人,只有通过孝道才能真正表现出坚强。
在这里,孝完全统摄了一切社会准则,是一切高尚品行的内在依据,是实现一切善行的力量源泉和根本。
曾子还说:“夫孝,置之而塞于天地,衡之而衡于四海。
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大戴礼记。
曾子大孝》。
曾子认为孝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将孝置于至尊的地位。
这样,孝已经跨越了时间与空间,成为永恒的命题,是人类社会一切领域的终极法则。
将孝道与忠君联系为一体。
曾子认为:“忠”可以是作为家庭伦理观念的孝的组成部分,而与血缘关系密切相关的孝又适用于事君,成为政治原则。
“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大戴礼记。
曾子大孝》,在这里,表示忠君的忠已成为孝的一部分,不忠君就是不孝,这就意味着在曾子的理论中,忠已经被纳入孝的范畴,孝所使用的对象由子女对父母的孝已经变成社会中的人对于君主的忠诚。
2、强调实践孝道与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曾子认为,提高修养的方法,在于孝的实践与内心的反省,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参悟,不断地开阔心灵的领域。
这便是曾子突出强调的“吾日三省吾身”,讲求用内心的反省来检验自己的举止是否合乎道德的原则。
(四)孟子论孝一般认为,孔门以曾子最能传孝道,而子思是曾子的学生,孟子又是就学于子思的门人,所以孟子对孝的重视程度也自然超过欧其他儒者。
他对孝道的继承发展主要表现在一下几方面:1、提出性善论,进一步完善儒家孝道的哲学基础。
孟子接受孔子“仁”的思想,强调人人都能达到“仁”的主观因素,“人人皆可为尧舜”,从而提出人的本质是性善的理论。
人性是天赋的,孝的善德当然也是天赋的,人人都是生而具备的。
亲亲原则的建立,使孝悌成为五伦的核心。
“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孟子离娄上》,“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
万章上》,事亲、尊亲成了人最高的道德表现。
正因为孝成了人生最高的道德,所以孟子才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孟子离娄上》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
滕文公上》。
在这五伦中,孟子认为父子、君臣两伦最重要,“仁之实,事亲是也;父之实,从兄是也”《孟子离娄上》,孝悌成了五伦的中心,所谓“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离娄上》,“入则孝,出则悌,守先王之道”《孟子。
滕文公下》,都将孝悌作为德性的最高表现。
因此,孟子所最为推崇的圣人是舜,“荛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孟子告子下》总之,孟子将孝悌作为伦理道德的中心,是对孔子孝悌合一的思想的直接继承与发展。
使孝道进一步政治化。
孝治是孟子为君主设计的一种理想境界,他不厌其烦第向梁惠王反复宣扬孝治,“申之以孝悌之义”《孟子。
梁惠王上》,使儒家孝道进一步蒙上了浓厚的政治色彩。
(五)荀子论孝荀子并不以孝道而著名,由于他坚持性恶论的人性说,其思想以“隆礼”为核心,因此,他把孝道仅仅看做表现家庭伦理的一般道德。
但其论孝言论中的君重于父的观点却影响深远。
(六)《孝经》的主要内容《孝经》是儒家关于孝道的专论,其思想全面完备,把孝的地位与作用推到极致,成为儒家极其重要的经典,它是对孔、曾、孟孝道思想的全面继承发展,标志着儒家孝道理论创造的完成。
在以后漫长的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多是对上述孝道理论的社会、政治方面的实践,而再少有理论的创新,最多是修修补补而已。
《孝经》大约成书于秦汉之际,其作者有说是孔子、曾子、曾子的门人所作,至今无定论。
《孝经》思想的主题或最大特点是孝的泛化、政治化,甚至神秘化。
《孝经》将以孝治天下描绘成一副诱人的图景,“先王又治理德之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孝经。
开宗明义》.指出,假若能够以孝治天下,便会得到“万国之欢心”、“百姓之欢心”、达到“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的地步。
一部《孝经》,不足两千字,却多次讲到“治”、“顺”,行孝道,就能“治天下”“顺天下”。
《孝经。
开宗明义》:“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它十分明确地将行孝与“事君”结合在一起,把“事亲”与“事君”混同起来,“事君”成了孝道的不可或缺的内容,这是孝进一步政治化的表现。
《孝经》把孝分为“五等之孝”,“天子之孝”、“诸侯之孝”、“卿大夫之孝”、“士之孝”、“庶人之孝”,分五章讨论,体现了孝道的不同层次。
《孝经》还有一些独特的内容,用刑罚来维护孝道,“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孝经。
五刑》认为不孝之人与要挟君主者和非议圣人者一样,都是大乱的祸根。
总之,《孝经》作为儒家专论孝道的一部经典,以其孝道理论的全面性、浓厚的政治化色彩,使儒家的孝道理论创造达到了顶峰。
秦以武力统一六国之后,一反西周奴隶制下的礼乐文明,在统治思想上推行法家学说,企图以法的精神建立新的社会秩序,其结果却导致了社会矛盾的空前激化,很快走向了灭亡之路。
西汉统治者总结秦亡的教训,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酝酿,终于选择了以儒家思想为主干同时兼采各家思想的适用部分作为自己的统治思想,其中“以孝治天下”是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样,孝就被纳入封建道德体系中,开始成为封建家长制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
这时的孝已越出了家庭伦理的范围,成为传统中国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中贯通性、统领性的道德意识。
西汉以后,封建孝道并无太大变化。
从孝观念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可以看出,孝经历了从祭祀祖先的宗教伦理到家庭伦理,再到政治伦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孝观念的内容在不断蜕变,其中的合理因素愈来愈少、消极因素被引向极端。
二、传统孝观念的主要内容(一)养亲与敬亲养亲是子女对父母的最基本义务,是基于人的报恩观念而产生的。
每个人都是由父母所生,又是因父母的精心照顾而长大成人,这种生命创造及养护的客观事实使人类产生了报恩意识,即在自己的父母年老之后要竭尽全力赡养父母,尽“反哺”义务。
孟子曾提出不孝的五种情况,即“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