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传统孝道的演变及其对如今社会的影响
论传统孝道在当代中国社会的传承

论传统孝道在当代中国社会的传承论传统孝道在当代中国社会的传承在中國的传统文化中,尤其是儒家文化中,孝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
孝被看作百行之先、为仁之本,它是支配中国古代社会几千余年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它已经深深地植于中华民族每个成员的内心深处,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和行为习惯。
所谓的孝道,其实主要是指有关孝的伦理道德观念以及与孝相关的社会活动的统称。
可以说,传统孝道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领域、文化生活和经济活动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孝道的历史局限性也逐渐显现,比如传统孝道中君臣、父子的关系以及由此衍生出的等级观念渗透着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传统孝道强调的三纲五常等愚弄人们的思想,带有较强的虚伪性。
因此,对待传统孝道,我们应该批判性地加以传承,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值得肯定的是,传统孝道中有很多内容还是值得大力提倡的,尤其是在当前加强文化建设,建设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更要大力传承孝道文化。
首先,传承孝道,有利于促进个人道德素质的提高。
孝为德之本,传承孝道,能够培养公民良好的道德品质。
孝道中的忠孝仁爱、谦和礼让、诚信守义等优良品质有利于培养公民健全的人格。
其次,传承孝道,有利于促进家庭内部人际关系的稳固。
孝可以维系着家庭中的亲情,可以解决家庭中的各种矛盾,一个和谐的家庭,是离不开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和子女对父母的孝顺的。
实行孝道,可以长幼有序,规范人伦秩序,促进家庭和睦。
再次,传承孝道,有利于营造团结友善的社会和谐环境。
孝是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和安定的社会秩序的重要精神支柱。
孝道的思想可以规范社会的行为,调节人际关系,从而起到凝聚社会的作用。
那么,在新时期如何大力传承孝道文化呢?这需要全社会来行动,需要每个人来行动,形成学习孝道文化、提倡孝道文化、践行孝道文化的浓厚氛围。
我们不仅要做好对传统孝道的继承,更重要的是如何把孝文化融入到现代生活之中。
浅析中国传统的孝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体现

浅析中国传统的孝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体现姓名:王齐禹学号:5112039035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是一种“善事父母”的日常伦理意识、规范和实践,实际上它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整个中国文化的首要精神,其影响之大、涵盖之广,既深且远。
孝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集道德观、人生观、宇宙观为一体的核心和首要观念。
孝是中华传统伦理体系的起点与诸道德之首。
对当代中国影响深远且发展至今又具有新的时代特点。
传统中国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可称之为孝的文化;传统中国社会更是奠基于孝道之上的社会,因而孝道乃是使中华文明区别于古希腊罗马文明和印度文明的重大文化现象之一。
孝不仅在中国文明中有其广泛的文化综合意义,它不仅是一种亲子间的伦理价值观念与规范,而且包含着宗教的、哲学的、政治的、法律的、教育的、民俗的、艺术的等诸多文化意蕴,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核心观念与首要文化精神,是中国文化的显著特色之一。
何为孝?《尔雅•释训》中对孝的解释是“善事父母为孝”;《说文》的解释是“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当今学者对“孝”的金文字形的解释与上述说法大体相同,不过更加具体形象。
唐殷的《文字源流浅说》分析的更有趣:“像‘子’用头承老人行走。
用扶持老人行走之形以示‘孝’”。
后来,“孝”的古文字形和“善事父母”之义完全吻合,因而孝就被看作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
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为传统孝道的合理性找到了人性的根基,解决了孝道存在的哲学前提。
孝被孔子还原为一种朴素的家庭伦理意识,它的人性基础既不是具有很强宗教意味的祖先崇拜,而将注意力转向了广大人群所共有的人心之仁,从而为孝道的合理存在找到了更普遍更坚实的根基。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仁不仅是孝之人性根源,而且是孝之要努力实现的终极目标。
仁可以说是人行为的最高准则,但仁是一种普遍原则,要实现这一原则,必须有一个切近的入手处,这就是孝,“仁者,人也,亲亲为大⑤”。
一个人只有先爱其亲,才能推及于爱人,由父母和血缘亲人推广开去,一直到爱一切人。
中国传统孝道及其对我国现代养老的意义(精)

摘要自古以来孝就是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是处理子女与父母、晚辈与长辈关系的一个重要的道德规范。
孝文化的核心就是要做到养老、尊老、敬老,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家庭养老便是传统社会延续至今的最主要的养老方式。
面临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大趋势以及我国未富先老的国情,大力弘扬我国的孝道传统,对缓解我国日趋严重的养老压力至关重要。
关键词传统孝道养老家庭养老1 中国传统孝道及其作用1.1中国传统孝道的涵义1.1.1周人的孝观念产生于周初的孝,大体上有两个涵义,即尊祖敬宗和传宗接代。
《礼记·祭统》:“祭者,所以追养继孝也”;又云:“是故孝子之事亲也,有三道焉: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尽如此三道者,孝子之行也。
”《国语·周语上》:“夫祀,所以昭孝也。
”《鲁语上》:“夫祀,昭孝也,各致斋敬于其黄祖,昭孝之至也。
”这里的“孝”与“享”与“祭”同义,“孝”的对象是祖先,“孝”的方式是祭祀。
这是周初“孝”的最主要涵义。
1.1.2儒家的孝道理论儒家所倡导的孝道的核心就是“善事父母”。
那如何才能做到孝呢?具体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能养,满足父母生活的物质需要。
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养亲,这是对父母尽孝的基本。
那如何养亲呢?孔子进一步阐述,“事父母,能竭其力”(《论语? 学而》;《礼记》中也说要“生则养”;在《二十四孝》中也不乏“奉养”的例子如鹿乳奉亲、怀橘遗亲、哭竹生笋、卧冰求鲤等都是千方百计地为父母提供饮食。
(2诚敬,从心里尊敬父母。
正如孔子云:“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没有敬只有养,与养鸡养狗就没有区别了。
子夏问孝时,孔子进一步指出:“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
儿子侍奉父母时,经常有愉悦的脸色,是件难事。
有事情,子女去效劳,有酒食,长辈来享用,那能算“孝”吗?言外之意,要想做到“孝”就必须首先做到“敬亲”。
(3悦亲,使父母高兴,为父母争光。
论传统孝道及其现代意义

论传统孝道及其现代意义
传统孝道是中国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关心和照顾。
这种传统孝道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传统孝道有助于维系家庭关系。
在现代社会,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家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薄弱。
然而,传统孝道强调的是家庭的凝聚力和亲情,通过尊敬和关心父母,子女能够加强家庭关系,减少家庭纷争,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其次,传统孝道有助于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尊敬和孝顺父母是一种美德,它教导子女们如何尊重他人,体谅他人的辛苦和付出。
通过孝道的教育,子女们能够培养出关心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这对于现代社会的和谐发展至关重要。
此外,传统孝道还能够带来个人的成长和幸福感。
照顾父母是一种情感的交流和沟通,通过关心和照顾父母,子女们能够培养出责任感和成就感,同时也能够增强自己的生活意义和满足感。
同时,父母的教诲和指导也是子女们个人成长的重要来源,他们的爱和经验能够帮助子女们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孝道也面临一些挑战。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工作压力使得子女们很难兼顾工作和照顾父母的责任。
此外,随
着家庭结构单一化的趋势,许多老人生活在空巢状态下,缺乏子女的陪伴和照顾。
因此,社会应该共同努力,提供支持和保障,以确保传统孝道的延续和实践。
总之,传统孝道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够维系家庭关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带来个人的成长和幸福感。
然而,面临的挑战也需要社会共同努力来解决。
只有我们秉持传统孝道,注重关心父母,才能够创造一个和谐、幸福的社会。
中国古代孝道思想的演变与影响

中国古代孝道思想的演变与影响中国古代孝道思想一直被视为文化传统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孝道指的是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关怀和供养,是古代中国社会伦理中的重要一环。
然而,随着时代的演变,孝道思想也逐渐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变化。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探讨孝道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演变与影响。
孝道思想在中国历史中可以追溯到古代先秦时期。
在古代中国的社会结构中,家族和家庭是至关重要的。
在这种背景下,孝道作为核心价值观,被广泛灌输给每个家庭成员。
孝道思想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尊崇父母的孝顺行为,更在于维系家族和社会的稳定。
孝道在传统文化中被赋予了极高的地位,被视为行为的准绳和社会助推器。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历史的进程,孝道思想也发生了一些演变。
在中国历史上,一些重要的学派和哲学家对孝道思想进行了重新解读和发展。
例如,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在孝道思想中提出了“亲亲”,强调对父母的真诚和关爱。
孟子强调,子女应该尽心竭力地照料父母,以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感恩之情。
他认为,只有通过孝道的实践,社会才能和谐发展。
孟子的思想使孝道思想更加注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亲密关系。
在唐宋时期,孝道思想又经历了新的转变。
这个时候,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科举制度的推行给社会带来了新的机会和挑战。
孝道思想在这个时期变得更加理性化和实用化。
孝道开始被解读为一种社会身份和道德标准。
孝子之父母越发注重子女的学业成就和社会地位。
孝道逐渐演变成了一种赢得家族声望和社会名望的手段,而非只是对父母的尊敬和孝顺。
这种观念的改变给那些出身低贱的人带来了机会,但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子女为了取得好的成绩而过分追求名利。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孝道思想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冲击。
家族价值观的衰落、人口结构的变化和家庭结构的转变,都对孝道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然而,孝道依然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价值观,许多家庭仍然尊重并实践着孝道。
通过现代化的视角,孝道思想被重新诠释,并与时代相结合。
传统孝道的历史嬗变与当代审视的开题报告

传统孝道的历史嬗变与当代审视的开题报告一、问题提出孝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部分,一直被视为传统道德价值观的代表之一。
随着时代的变迁,孝道的定义和实践方式也发生了一定的变革。
本文将探讨中国孝道的历史嬗变及其在当代的审视。
二、孝道的传统定义与历史嬗变孝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拥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一直被视为儒家伦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传统定义中,孝道主要体现在对父母的尊敬和孝顺。
孝子应当尽力满足父母的要求、遵守父母的教诲、尽力照顾父母的生活等等。
孝道是一种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受到广泛推崇。
然而,随着时代的推移,人们对孝道的定义也开始出现了变化。
在现代社会中,孝道不再只是对父母的尊敬和孝顺,也包括对家庭成员、老人和社会弱势群体的关爱和帮助。
此外,孝道的实践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传统孝道主要强调行动上的尊重和服从,但现代社会孝道更加强调情感上的交流和照顾。
三、当代孝道的审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人们对孝道的理解也变得更加复杂和多元化。
在现代社会中,孝道必须面对自身的价值和限制。
一方面,孝道所具有的保障家庭幸福、传承文化传统等社会功能被不断强调和重视;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现代化和多元化,如何在孝道与个性、现代生活方式等方面做出平衡,也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思考。
在当代审视孝道时,我们需要注意几个方面。
首先,孝道不应成为家庭成员之间权力和压制的工具,而应成为一种家庭成员之间尊重、关心和支持的情感交流方式。
其次,孝道必须适应现代社会的多样性和变化,不应过于执着于传统形式,而应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
最后,孝道的价值必须与现代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相结合,不应成为个人发展的负担和限制,而应协同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
四、总结与展望本文从孝道的历史嬗变和当代审视出发,探讨了孝道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面临的问题。
当代孝道需要继承和发扬传统孝道的优良传统,同时也需要充分适应现代社会的变化和需求,注重个体和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互动。
传统孝道的当代价值及弘扬

在全球化背景下展现中国文化的独特价值
跨文化交流
通过跨文化交流,让世界了解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精髓和价值, 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文化传承与创新
在全球化背景下,应对传统孝道文化进行传承与创新,赋予其新的 时代内涵和表达方式,展现中国文化的独特价值。
民族自信与文化自觉
弘扬传统孝道文化,有助于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觉,促进中国文 化的传承与发展。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传统孝道可以为 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提供共同 的语言。
传统孝道可以促进人类会的相互尊 重、理解和合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 同体提供重要的思想支持。
THANK YOU
感谢观看
推动全球文化的交流与互鉴
文化交流
传统孝道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孝道有助于推动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与互鉴。
人类共同价值观
传统孝道所代表的尊敬和照顾老人的价值观是人类的共同价值观,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可和尊重。弘扬传统 孝道有助于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04
弘扬传统孝道的途径与方 法
05
传统孝道在现代社会的创 新发展
适应现代生活方式的创新
创新孝道教育
在家庭教育中,应注重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和感恩心态,弘扬以孝为先的价值观。
多样化表达方式
在保留传统孝道精神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社会特点,以多样化的形式表达孝道,如通过社 交媒体与家人保持沟通,关心家人的生活和健康等。
尊重个体差异
在传承和弘扬传统孝道的过程中,应充分尊重个体差异和代际差异,理解年轻人在现代社 会中的压力和需求。
家庭教育:培养子女的孝道观念
培养敬老意识
从小培养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和关 爱,尽己所能为父母做力所能及 的事情,关心父母的生活和健康
浅析中国传统孝道文化及其现代价值

浅析中国传统孝道文化及其现代价值摘要:孝道和孝行,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以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成为中华传统道德文化的核心。
在当今现实生活中又有重大的作用,亟待大力提倡和推广。
由于西方某些腐朽落后文化的冲击以及部分人对传统文化的盲目批判,使得孝道建设面临不少的困境。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客观地认识传统孝道的产生与发展历程,探求其合理内核,如养亲、敬亲等积极因素,紧密结合当代社会实际进行合理的批判与继承,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延续、发展有着重大的作用。
对中国在新世纪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施以德治国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传统孝道;现代价值The modern valu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filialpietyAbstract:filial piety and filial piet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ousands of year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virtues, is the traditional virtue of the Chinese nation, with its special status and function become the core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moral culture. It has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real life, to be vigorously promoted and popularized. Because some decadent Western backward culture shock and some people blindly criticism to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filial piety is facing a lot of difficulties. In the new historical conditions, object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gen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filial piety, to explore its rational core, such as a pro, pro king and other positive factors, combined with contemporary social reality of criticizing and inheriting reasonable, the existence of human society, continuation, development of a major role. To China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spiritual civilization in the new century,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has positive significance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rule of virtue.Keywords: the modern value ;traditional filial piety目录1. 研究的意义 (1)2. 中国传统孝道及其作用 (1)2.1 中国传统孝道的涵义 (1)2.2 中国传统孝道的作用 (2)3. 传统孝道遭受的困境与自身转换 (2)3.1 传统孝道遭受的困境 (2)3.2 传统孝道的自身转换 (3)4. 传统孝道的现代价值及新孝道的合理构建 (4)4.1 传统孝道的现代价值 (4)4.2 新孝道的合理构建 (6)参考文献 (14)浅析中国传统孝道文化及其现代价值1 研究的意义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其在中华传统道德文化中占有核心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传统孝道的演变及其对如今社会的意义09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班35号靳潇飒内容摘要:中国文化的一个核心观念就是“孝”文化,传统的中国社会更是奠基于孝道之上的社会。
中国的孝悌思想在原始社会文字初始时就已萌发,在夏商周三代之时初步形成了一个完整体系,春秋战国时期经过儒家的完善推广以后,孝道观念开始变得理论化和系统化。
《孝经》自汉代以后开始成为历朝统治者都大力推崇的对象,二十四孝的故事也开始广为流传。
虽然传统孝道中有很多内容已经不符合当今时代的主题,然而对如今已经迈入老龄化社会的中国来说,其中有很多宝贵的养老敬老思想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发扬的。
关键词:孝道、孝经、尊老敬老传统中国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称之为孝的文化,而传统的中国社会更是奠基于孝道之上的社会,因而可以讲孝道乃是使中华文明区别于古希腊罗马文明和印度文明的重大文化现象之一1。
由此可见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与文化中,孝道具有根源性的重要作用。
黑格尔认为“中国纯粹建筑在这一种道德结合上,国家的特性便是客观的‘家庭孝敬’。
2”这说明,孝不仅在中国文化中有其广泛的文化综合意义,而且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核心观念与首要文化精神,是中国文化的显著特色之一。
一孝道思想的起源与形成世上至大莫如“孝”字,“孝”字在我国现存最早的汉字文献资料殷商甲骨卜辞中就已经出现,由此可见孝应该出现于汉字形成的初始时期,这也可以看出我国的孝道思想在汉字初始时期便已经萌发了。
《尔雅·释训》对孝的解释是善事父母为孝“,《说文解字》中,许慎的解释是“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3”因此,根据“孝”字字义综合分析,大抵远古时代“孝”的含义是:亲老,子女养之;亲病,子女待之;亲死,子女葬之。
这也说明了在原始社会初、中期,由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和人类文明都处于最低级阶段,因此孝的义涵与行1肖群忠:《孝与中国文化》(M),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2(德)黑格尔:《历史哲学》(M)165页,王造时(译),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2000年第1版;3许慎:《说文解字》,转引自宁业高、宁业泉、宁业龙:《中国孝文化漫谈》(M),第3页,,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5年3月第1版孝方式无疑也是最简单质朴的。
而到了夏商周三代特别是周代,孝道思想便初步形成了一个完善的体系,周人注重报本反始、慎终追远和继志述事,他们经历周初以来艰难的创业过程后,知道天命无常,因此一方面报答天恩而敬天行孝,另一方面则力尽人事而禘祖行孝。
西周时期对先祖的孝道主要表现在宗庙祭祀上。
《礼记·中庸》云:“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无论大小宗族,均可以建有宗庙以享祀先祖。
进入春秋战国时期,由于井田制的瓦解和分封制的崩溃,使得孝道趋于动摇。
周礼的主要内容是“亲亲”、“尊尊”,这正是孝道的实质,而春秋战国时代君不君、臣不臣、违礼而行的做法表明以等级制为精髓的周礼开始受到冲击,那就自然而然地波及到了孝道。
但是由于时局的变化,百家争鸣中也对孝道展开了讨论,由此也得出了很多新的观点和看法。
道、法两家在某种意义上均是反对孝道的,老子认为孝是文明社会中因“六亲不和”才产生的虚伪的束缚自然人性的东西,韩非子也在《韩非子·忠孝》中提到“天下皆以孝悌忠顺之道为是也,而莫知察孝悌忠顺之道而审行之,是以天下乱4”,把天下乱的原因归咎于孝悌之道。
而与道法两家相反的是,儒墨两家不仅推崇孝道,而且还把孝悌的思想进一步地向前推进、完善和发展。
墨子提倡“孝、利亲”观念,强调物质上奉养父母的重要性,然而其所提倡的孝道却过于重视物质之利,因此与儒家相比就显得狭小的多了。
真正将孝悌之义发扬光大的,当属儒家了。
孔子从人性出发,以家庭为单位,紧紧围绕善事父母这一核心内涵,丰富和发展了孝文化的深刻内容,提出了“仁”的思想:“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也与”。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可他又将“孝”作为“仁”之本,可见其对“孝”的推崇。
孔子十分重视亲子之间的情感交流,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爱戴和赡养;提倡在父母跟前尽孝,强调“父母在,不远游。
游必有方5”;提倡父母活着的时候尽孝才是最主要的,以“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体现对父母活着的孝养之心。
孔子完成了孝从宗教到道德、从宗族伦理向家庭伦理的转化。
其后世的传人曾子则将孔子的孝道观念继续发扬光大,从理性的高度认为“孝”是人类道德之源,并把“孝”的内容个体化。
他说“孝4韩非子:《韩非子·忠孝》,转引自肖群忠:《孝与中国文化》(M),3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5孔子及其再传弟子:《论语·里仁》,转引自肖群忠:《孝与中国文化》(M),3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子之亲,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
6”,又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对孔子、曾子的“孝”思想作了进一步的拓展,孟子把孔子、曾子所提倡的人们对于自己父母的爱推及他人,明显带有博爱思想。
总而言之,经历代儒家大师的不断完善以后, “孝”观念已经系统化、理论化。
其主要成果是《孝经》,其产生标志着“孝”文化的形成。
此后儒家文化中的孝悌思想受到历代统治者高度重视,并居于整个封建社会的一切道德规范的基础和首位,成为维护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思想工具。
《孝经》是儒家关于孝道的专论,其思想全面完备,把孝之地位与作用推至极致,成为儒家极其重要的经典。
《孝经·纪孝行章第十》中提到,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7由此可见,《孝经》的形成也就意味着中国的孝道思想得以真正的成型。
二孝道思想在后世的发展演变《孝经》的内容决定了其在后世中国特殊的历史地位,因为其不但讲孝,而且讲忠,因此自然而然地得到了历代统治者的亲睐。
汉代在中国历史上以“孝治天下“而著名。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统治者把家庭孝悌作为“治国平天下”的出发点。
从汉惠帝开始,凡民能养父母、着力耕耘者,皆可以担任国家的下层官吏,这是“孝道”政治化的开始。
汉代皇帝巡幸各地,常有表彰孝悌的事情。
汉惠帝以后的汉朝皇帝都以“孝”为谥号,如孝惠、孝文、孝景、孝武、孝昭等。
由此可见,孝的思想渗透到汉代社会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汉代建立了以孝为核心的社会统治秩序。
《孝经》自然也被汉代统治者奉为经典,其在汉文帝时期已置博士,武帝又置五经博士。
由此可见对其的重视。
魏晋南北朝时期改朝换代较频繁,虽然儒家思想受到一定的冲击,但对儒家思想的核心部分孝的冲击并不大,孝文化并未因战乱而遭受破坏。
反而“孝”得到了统治者的大力鼓吹和宣扬,统治者也重视研究《孝经》和传播“孝”,如历代帝王纷纷为《孝经》作注,像晋元帝《孝经传》、晋孝武帝《总明管孝敬讲义》等6孟子:《孟子·万章篇上》,《论语·里仁》,转引自肖群忠:《孝与中国文化》(M),3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7王宗昱:《儒礼经典选读》(M),第104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5月第1版;等8。
孝从此成为一种统治国家的权术,封建统治者从方方面面加强了对人民的统治。
孝也成了他们禁锢人民思想、麻痹人民的意识法宝,他们通过宣扬一些违背基本人伦道德的范例与行孝的“楷模”,如古代二十四孝中的“郭巨埋儿”、“唐媳乳母”、“卧冰求鲤”9等故事来使人们效仿,使人对封建伦理绝对服从。
唐宋元明清以后,孝悌之义慢慢地便“移孝于忠”,从而使得孝文化走向极致。
此时的孝则被更多地解释为“忠君尊王”。
统治者更加强调“臣忠”和“子孝”,而很少谈到“君明”和“父慈”,甚至提出了“父为子纲”、“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父要子亡,子不敢不亡”、“君虽不君,臣不可以不臣;父虽不父,子不可以不子”等愚忠愚孝的绝对化的原则。
孝感动天、亲尝汤药、啮指痛心、百里负米、芦衣顺母、鹿乳奉亲、戏彩娱亲、卖身葬父、刻木事亲、行佣供母、怀橘遗亲、埋儿奉母、扇枕温衾、拾葚异器、涌泉跃鲤、闻雷泣墓、乳姑不怠、卧冰求鲤、恣蚊饱血、扼虎救父、哭竹生笋、尝粪忧心、弃官寻母、涤亲溺器这“二十四孝”的故事也最终成形,这既是孝文化发展的一种必然结果,也是孝文化发展的一种体现。
但这也从另一面反映了孝文化已经走向极端化、专制化、神秘化、愚昧化10。
孝文化到宋明时代已经走向极致,被融入了政治运行的系统。
三传统孝道对当今的意义时代在前进,那今天的眼光来审视《孝经》和品评“二十四孝图”,自然觉得它有许多陈腐的地方,但是《孝经》所讲的内容并非一无是处,有很多思想和内容在今天依旧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例如,《孝经·丧亲章》说到,对父母要“生事爱敬,死事哀戚”,《孝经·谏诤章》说“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11”,这在当下都是非常有积极意义的。
如今,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中国不争的社会现实,在经历了20世纪60年代老年人口比例短暂下降后,中国60岁以上的人口总量占总人口的比例在80年代上升至5%,其后这一比例一直保持持续上升的态势,到今天老年人口已经占到中8吕友仁、吕咏梅译注:《礼记全译孝经全译(下)》(M),第910页,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3月第1版;9赵禄祥:《国史镜鉴(第四卷)》(M),905页,北京:北京出版社,1993年9月第1版;10宁业高、宁业泉、宁业龙:《中国孝文化漫谈》(M),第90页,,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5年3月第1版;11吕友仁、吕咏梅译注:《礼记全译孝经全译(下)》(M),第910页,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3月第1版;国总人口的11%(国家统计局,2002)。
而且这个趋势目前仍在继续,老年人口的比例还在以每年超过3%的速度增长,预计2025年将达到19.7%。
12在这个老年人越来越多的时代和国度,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导致当代年轻人对于尊老敬老和善事父母的观念越来越淡薄,这就使得如今重提和重视养老敬老的思想和观念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再回看我们老祖宗造“孝”字的本意“善事父母”上来说,这就值得我们当代大多数年轻人去回看“二十四孝”和重读《孝经》。
因此,中国发展了几千年之久的孝道虽然在某些意义上已经失去了它的思想魅力,但却也绝非空谈。
因此,我们应该剔除其糟粕,吸收其精华,从而更好地应用于当代,为现代社会服务,从而可以更好地面对未来中国社会的老龄化挑战。
参考文献:【1】肖群忠:《孝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2】宁业高、宁业泉、宁业龙:《中国孝文化漫谈》(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5年3月第1版;【3】吕友仁、吕咏梅译注:《礼记全译孝经全译(下)》(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3月第1版;【4】王宗昱:《儒礼经典选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5月第1版;【5】李培林、李强、马戎:《社会学与中国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6】赵禄祥:《国史镜鉴(第四卷)》(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3年9月第1版;【7】(德)黑格尔:《历史哲学》(M),王造时(译),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2000年第1版;【8】葛晓萍、李澍卿、袁丙澍:《中国传统社会养老观的变迁》(J),河北: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石家庄050091,刊于《河北学刊》2008年1月第28卷第1期;【9】李岩:《近二十年来中国古代尊老养老问题研究综述》(J),安徽:安徽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安徽芜湖241000,刊于《中国史研究动态》2008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