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孝道与现代孝道》阅读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附答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附答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总分得分一、【立德树人】阅读材料,完成练习。

(24分)【材料一】《说文解字·老部》云:“孝,善事父母者。

从老省,从子。

子承老也。

”【材料二】当代青少年对传统孝道的认知与传承状况调查统计表你认为有必要遵守传统的孝道吗?你觉得自己现在对待父母怎样?有必要76. 07% 已经很好13. 97%遵守部分22. 69% 一般29. 82%没必要 1. 24% 做得不够56. 21%【材料三】吴有礼同学考完试回到家,书包一甩,二郎腿一跷,边吃零食边看电视。

此时,吴爷爷正和来串门的张大爷在聊天。

妈妈走过来说:“有礼,见到客人要问好,坐要有坐相。

”吴有礼大声说:“没必要讲那么多规矩,成绩好就行啦!”……晚上,吴爷爷找吴有礼谈心:“……”1.结合材料一的图片及文字,简要概括“孝”的含义。

(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从材料二的统计数据中,可得出哪两个结论?(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根据材料三的情境,爷爷最有可能说()(4分)A. 有礼,没有规矩咋成方圆?不讲规矩,分数再高有啥用!真不像话!B. 有礼,孝亲敬老,文明知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传统不能丢,学习也不能误,这都是为了今后更好地为人处世啊!C. 有礼,现在你要以学习为主,考高分最重要,规矩的事长大了自然就知晓了!4.联系自身实际,谈谈你今后该如何孝亲敬老。

(至少谈两点,9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材料,完成练习。

《中西方孝文化探析》高考论述性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中西方孝文化探析》高考论述性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中西方孝文化探析》高考论述性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民族的孝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中国历史上,“孝”是进入家庭观念中最早的伦理道德范畴。

传说尧时,“虞舜,性至孝”,感天动地,“帝尧闻之,遂以天下让焉”。

这可能就是中华孝文化的雏形。

“孝”大兴于周代,其初始意指尊祖敬宗、报本返初、生儿育女和延续生命;至孔子,使“孝”从其宗教与哲学意义转化为“善事父母”的纯粹伦理意义,从宗族道德转化为家族道德;至《孝经》,“孝”这个反映家庭亲子关系的道德观念被全面政治化了。

孝文化在中国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孔子提出了“孝为仁之本”,而儒家思想也就是以“仁”为中心的道德思想,可见“孝”在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地位。

在《孝经》中,“孝”被置于道德规范的最高地位,“孝者,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意思说,孝是道德的根本,一切教化都从此产生。

“孝”,作为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本位,可以说是一切传统道德规范的核心。

孝文化对“孝”有明确的规定,并强调“孝”与“顺”的一致。

曾子认为:“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尊亲”不仅指尊敬,更有一系列礼仪规定;“弗辱”就是要安分守己,不许玷污祖上的名声和家族的尊严,还要珍爱父母给予的身体;“能养”并非一般的供养,而是敬养。

在中国的孝文化中,还强调“顺”,即顺从父母的意愿,孔子对孝的简洁解释是“无违”,儒家所提倡的“孝”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服从长上的意志。

孝文化有着重要的政治内涵。

“孝”本是规范家庭内部亲子关系的伦理道德,但传统的中国社会是家国同构、君父同伦,“孝”也就具有了重要的政治意义。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君为天下父,行孝道就是行忠道,忠孝是一体的。

《孝经》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孝敬父母只是孝的开始,进德修业才是孝之终。

这与儒家伦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相一致,与儒家“身—家—国”的模式相统一。

荆州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有答案(解析版)

荆州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有答案(解析版)

荆州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孝是人生自然生发的一种亲情。

任何个人都因其父母而来到这个世界上,而人的生命是如此脆弱,只有亲人时时刻刻地关照,才可度过其婴儿期。

正是因为父母无私的爱,子女才得以成人。

在子女年幼时,父母为子女尽心操心,是父母的责任与本分。

父母孩子之间的情感自然产生,非外部所加,属于无条件的道德情感。

在人的孩提时代,当我们觉察到自己的存在时,我们就知道自己已经有了双亲。

基于对父母的爱和尊重之上的孝起初是孩子天性和爱心的觉醒,经过强化和培养,会逐渐成就孝道,然后进一步,成为超越任何个人私利的人格。

在父母和子女形成了一种基本的情感相通关系后,父母特别理会到孩子的需要,孩子则尤其亲近父母。

两者相互都有亲近感,达到爱的统一。

子女尽孝也就是爱的体现,这样一种爱,也是人对父母之外的他人的爱的起点。

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蕴含着父母养育子女、子女赡养父母的义务。

这种关系既不是契约协定,也不是任何意义上的交换,而是人性的自然产物。

因而,这里有着不可推卸的道德责任。

治国平天下是传统儒家的理想,从孝道上看,也就是把孝道弘扬光大,达到以孝治天下的目的。

孝道把对国家的爱以及对君王的忠诚看成是孝的扩展和提升:“移孝作忠。

”儒家伦理的核心是仁,而仁的核心则是“孝悌”。

在孔子那里,他以“仁”为最高道德要求,而“孝悌”则是仁的基础。

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并且明确地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儒家的基本教育,是道德教育,而在道德教育中,孝的教育尤为重要。

这里还需要指出一点,即儒家往往“孝悌”并用,孝是指对父母的德性要求,而悌则是指兄弟之间的相互尊重,但前者更为根本。

孟子也明确谈到“孝悌”作为基本的道德要求,并且把它看成是传统的社会伦理的核心地位,这也是儒家的基本观点,他不仅把“孝悌”看作是基本的德性,而且提出了“移孝作忠”的说法。

高中高一语文试题及答案

高中高一语文试题及答案

高中高一语文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传统文化中,书法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

书法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不仅需要技艺的磨练,更需要文化的涵养和精神的支撑。

书法艺术的实践,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体验,也是对个人品德修养的锤炼和提升。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书法艺术是传统文化中修身养性的唯一手段。

B. 书法艺术的传承需要技艺磨练和文化涵养。

C. 书法艺术的实践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简单模仿。

D. 书法艺术的实践与个人品德修养无关。

2. 根据原文,下列不属于书法艺术传承和发展所必需的条件是(3分)A. 技艺磨练B. 文化涵养C. 精神支撑D. 政治环境3. 作者认为书法艺术实践的意义在于(3分)A. 提升艺术水平B. 体验传统文化C. 锤炼个人品德D. 传承传统技艺(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荷塘月色》(节选)朱自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

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

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

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第15天-论述类文本阅读+文言文阅读+选择题组(解析版)

第15天-论述类文本阅读+文言文阅读+选择题组(解析版)

第15天论述类文本阅读+文言文阅读+选择题组【时间:30分钟总分:37分】本卷得分:存在的问题与心得: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个人与家庭融合,家则与国同构,“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也可以说,家是国的缩小,国是家的扩大。

同样道理,“孝”能齐家,也能治国,这一传统也是从舜帝开始的。

《尚书》说虞舜“慎徽五典,五典克从”。

“五典”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等五种家庭道德原则,人们都能遵从这五种原则,于是实现了社会和谐,国家治理的任务也基本完成。

就“齐家”而言,虞舜仅以“孝”就能做到“克谐”;“治国”则需要扩大为“五典”,也就是给家庭成员的每一个人都确定相应的道德原则,让每个成员都具有“安守本分”的权利和义务。

“五典”得到的原则虽说已经扩大了内涵,但“孝”无疑是其中的核心。

“孝”不仅是家庭道德“五典”之本,也是社会道德“仁”之本。

《孟子·离娄上》云:“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这样一来,“齐家”的孝道就扩大为治国之道。

以“孝”为纽带,将个人、家庭、国家三者结为一体的思维方式和实践路径,在《孝经》中体现得最为明显。

《开宗明义章》将孝的含义确定为三个层次:“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这是从普通百姓的角度进行解释,家庭的“事亲”、国家的“事君”与个人的“立身”是结合在一起的,在实践路径上还有“始”“中”“终”的实践过程。

从《孝经》中可以看出,孝道的内涵是有层次性的,而孝道的实践更是有层次性的,针对不同的人,提出不同的规范和标准。

如天子之孝是立身为范,以自己身体力行之孝来带动天下百姓的孝道。

诸侯之孝则在于小心谨慎、循规守法。

对普通百姓来说,只要做到“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就行了。

因此,职位越高,孝道就越宏大,其价值就越重大,其要求就越严格,就越需要发挥表率作用。

尤其重要的是,中国的传统孝道不仅将个人、家庭和国际爱三者统一了起来,还把岗位职责、家庭职责与社会职责三者统一了起来,个人奋斗的实践路径以三大“职责”为基础并统一为一个整体,从而实现从个人心和到群体家和再到天下共和的目标。

2019-2020学年邹城市第十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9-2020学年邹城市第十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9-2020学年邹城市第十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木工刘建华王安忆第一次看见刘建华,我就注意到他那双眼睛,特别地亮,烁烁地看着你,看到你先转开眼睛,他才转开。

这样的眼神,使得他原本清秀的长相,变得尖刻起来。

刘建华是我们的第二个木工。

我们将刘建华带到老黄跟前,告诉他这是我们的监工,老黄将要做的木工活一一报给他,然后让他报价。

刘建华一开口报出个天价,老黄一挥手:不可能!杀下去一半。

照规矩,刘建华再报一个居中的价位,这就叫讨价还价嘛。

可小刘不,他依然是报原价,老黄也跟着坚持半价。

我们只得出面调停,居中。

刘建华一挥手,少一分不行!最后,还是依了刘建华。

这样一来,等于是老黄向他让了一步。

可刘建华并没有因此满足。

接下来,老黄向他交代如何如何做时,每一项,他都要反着来。

我们的装修工程就在这样敌对的气氛底下拉开了帷幕。

后来,我们才明白,刘建华和老黄没有仇,刘建华和我们也没有仇,只是一上来这关系就错了——我们将刘建华置于老黄的领导之下。

这使他一直愤愤然,好像不是来做工,而是来报仇。

每一样材料,他都要求最好的,倘若说“我们不讲究”,他便说“要有问题我不负责”。

这样受刘建华折磨,真的不想再继续了。

老黄也三天两头在我们面前撺掇,还暗示刘建华要不走,他走。

可是,刘建华一直作出这样的姿态:谈得拢谈,谈不拢不谈。

再有,看见刘建华干活的样子,不由得,你又被他感染了。

首先,他们的工具特别齐整。

电锯,擦拭得锃亮,锤、刨、锉、凿,均是称手牢实,干起活来当当地响。

其次,是刘建华的技术。

连成见极深的老黄,都不得不承认:小赤佬基本功是好的,料忒坏!“料”是指人的品质。

第三,也是最打动我们的一点,他们干活的气氛,称得上热火朝天。

在一片锯刨声中,还响着乐声。

那是一架小小的单放机,立在木屑堆里,放着憨直又带些委婉的淮剧唱腔。

逢到副歌式的段落,刘建华和他的兄弟们便大声应和:哦唷喂,嗬嚯哉,咿兹唷嚯哉!他们穿着旧衣服,额头上冒着汗气,眼睛里放光,使你感受到劳动的快乐和骄傲。

初中现代文阅读训练及答案(两篇)

初中现代文阅读训练及答案(两篇)

初中现代文阅读训练及答案〔两篇〕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10题。

中国文化以家庭为本位,是由于中国社会是一个宗法社会。

因此,保护家庭的稳固和谐就成为最为重要的伦理目标和宗旨。

而孝作为宗法品级制度的伦理精神根底,关于维系家族的延续和团结起了专门大作用。

从纵的方面,孝能够使家族得以延续和开展,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继志述事、光耀父母与家庭。

从横的方面,几世同堂的大伙儿族,复杂的人伦关系,也需要必然的伦理标准加以调剂,而孝以其敬顺与服从的伦理精神保护了家庭内部的和睦团结,这关于保护以分散的小农经济为根底的中国社会的安宁和品级秩序是十分重要的。

能够说孝是宗法制家族本位的产物和家族伦理的核心。

西方文化发源于爱琴海地域。

那个地址的初民由于受生存环境的限制〔希腊半岛多山,夏日气候干旱,不适宜农业生产〕,很早就致力于手工业和商业,人们聚集在一些城邦中生活,常常流动和迁移。

再加上社会政治的缘故,使得西方社会离开氏族社会的阻碍比拟完全,没有形成中国那样的宗法制度,思想上也没有染上家族主义的色彩。

西方的家庭组织也比拟简单,一样都是以夫妇为中心的核心家族,子女婚后离开父母另立家庭,家庭成员各有自己的财产。

由于这些缘故,西方人一样不是以家庭的名义而是以个人身份参与社会活动,他们的伦理与文化观念是以个人为本位的,这种文化传统能够说是源远流长。

西方文化发端于犹太教和基督教,在基督教中就有在上帝眼前人人平等的思想,在古希腊罗马时期,从哲学与科学思想的角度,更有强调事物组成局部的“原子论〞思想和“人是万物的尺度〞的思想。

在中世纪,尽管是以上帝为中心的,但并未完全抹杀尊重人的自由意志和平等权利的传统。

在近代西方,个人本位的思想那么成为西方文化的首要原那么。

这种原那么提倡人的自由与平等,这种自由平等在各类人际关系中取得全面表达,如男女、老幼、上下、同辈、同事等等,在父母子女之间也不能例外。

〔肖忠群?孝与中国文化?〕7. 中西方文化的比拟,以下明白得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为哪一项〔C〕A. 中国人伦关系比拟复杂,而西方的家庭组织相对较为简单。

论述类文本汤一介《“孝”作为家庭伦理的意义》阅读练习及答案

论述类文本汤一介《“孝”作为家庭伦理的意义》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社会是由众多家庭组成的,家庭和谐关乎社会和谐。

要在家庭中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就需要有家庭伦理。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维护家庭关系的种种伦理规范,它们往往体现在各种“礼”之中。

从《礼记》中可以看到各种礼制的记载,如婚丧嫁娶,这些都包含着各种家庭伦理规范,而要使这些规范成为一种社会遵守的伦理,就要使“礼”制度化。

在中国古代,“孝”无疑是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观念。

《孝经》中有孔子的一段话:“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这是说“孝”是“天道”常规,是“地道”通则,是人们遵之而行的规矩。

为什么“孝”有这样大的意义?这与中国古代宗法制有关。

中国古代社会基本上是宗法性的农耕社会,家庭不仅是生活单位,而且是生产单位。

要较好地维护家庭中长幼尊卑的秩序,使家族得以顺利延续,必须有一套维护当时社会稳定的家庭伦理规范。

这种伦理规范又必须是一套自天子至庶人都遵守的伦理规范,这样社会才得以稳定。

“孝”成为一种家庭伦理规范,并进而成为社会的伦理制度,必有其哲理上的根据。

《郭店楚简·成之闻之》中说:“天登大常,以理人伦,制为君臣之义,作为父子之亲,分为夫妇之辩。

”理顺君臣、父子、夫妇的关系是“天道”的要求。

君子以“天道”常规处理君臣、父子、夫妇伦理关系,社会才能治理好。

所以,“人道”与“天道”是息息相关的。

“孝”作为一种家庭伦理的哲理根据就是孔子的“仁学”。

以“亲亲”(爱自己的亲人)为基点,扩大到“仁民”,以及于“爱物”。

基于孔子的“仁学”,把“孝”看成是“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是可以理解的。

一方面,它体现了孔子“爱人”(“泛爱众”)的精义;另一方面,在孔子儒家思想中,“孝”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有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

因此,“孝”不是凝固教条,而是基于“仁学”的“爱”不断释放的过程,只有在家庭实践和社会实践中,以“仁学”为基础的“孝”的意义才能真正显现出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孝道与现代孝道
每个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都要解决“老有所养”的问题。

我们民族给出的答案是“导民以
孝,以孝侍亲”,以孝文化作为解决养老问题的思想基础。

面对今日中国“银发社会”浪潮
到来之挑战,应着力推动传统孝道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现代孝道筑强我国养
老保障制度。

传统孝道主张养老敬老。

孝老敬亲是中国人伦道德的根本,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伦理
思想资源。

“善事父母”是孝文化最基本的要求。

这首先指“能养之孝”。

孔子说:“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要求“事父母,能竭其力”;在
“能养之孝”的基础上,孔子又提出“敬亲之孝”。

他说,“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
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那么,怎么才算敬养,怎么才算孝子之行呢?《孝经》
中提出来了“五备”:“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也,然后能事其亲。


现在社会的深刻变化,引发了传统孝道现代转化的必要性。

首先,生产方式的改变引发家庭
关系变化。

我国古代社会以农业生产为基本生产方式,春种夏管,秋收冬藏,处理生产生活中的问题主要靠经验,而人越老所掌握的知识越多,越值得社会尊重,故而老人在家庭生活
中处于支配地位。

但在生产方式发生重大变革的现代社会,当晚辈的知识结构、资源财富、
权力地位都超越长辈时,他们在家庭中的“话语权”便会加大,而老人们的地位难免会“边
缘化”。

其次,民主政治取代封建孝治。

在封建社会中,统治者为要求臣子对自己尽“忠”
而鼓吹百姓们行“孝”,“忠孝”也成为当时最高的道德评价标准。

而在当今社会中,古时的“父母官”变成了当今的“人民公仆”;那时的“子民”“草民”,而今变成了“公
民”“国家的主人”;执政党的理念,也转变为各级干部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第三,一百多年来的历史与政治冲击,使孝道文化基础大为动摇。

孝道观念被严重扭曲,造成了人们认识上的混乱,形成了几代人思想上的误区与断层。

再就是生存及养老的压力增大。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生存压力增大,子女对父母尽孝的难度提高。

凡此种种因素,使得孝
道传统日渐失去昔日的约束力,子女们对父母不尽赡养之义务,老而无养,养而不敬的现象屡见不鲜。

不少子女在老人还有一点利用价值时,一味索要,无度“啃老”;而老人一旦年
高体衰,便视为累赘,甚至虐待、遗弃,种种不孝行为令人发指。

曾经风光无限的传统孝道,如今已是面目全非,只是靠着历史的惯性而踉跄而行。

欲使传统孝道能在今天生存发展,并且对现代生活产生其应有的规范与指导作用,就必须对其进行现代转化,使其融入现代生活,走进现代人的心中。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传统孝道必
须实现创造性转化。

它既应该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又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15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民族为解决“老有所养”的问题,提出了“导民以孝,以孝侍亲”的理念,主张以孝文化作为解决养老问题。

B.传统孝道认为,孝老敬亲是中国人伦道德的根本,这说明孝道突出养老为本位,将养老作为家庭的主要职责之一,使老年人可以名正言顺地接受子女的奉养。

C.让传统孝道在现代社会发扬光大,最重要的途径是让传统孝道进行创造性现代转化,融入现代生活,让传统孝道走进现代人的心中。

D.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社会的深刻变化,晚辈掌握的知识结构等常常超越长辈,使得老人们越来越丧失话语权,导致不孝敬老人的现象越发严重。

15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即是说如果对父母不是由衷地敬爱,那养父母和养牲畜就没有什么差别。

B.古代社会讲究“忠”“孝”,是指要对统治者尽忠,对父母尽孝,而在现代社会中,这种关系正好颠倒过来了。

C.现代社会中,后辈们生存及养老的压力增大,加大了子女孝敬老人的难度,使得后辈们对传统的孝道逐渐有心无力。

D.传统孝道在现代社会中如果不能及时进行内容的更新,必然落后于时代而被抛弃;现代的孝道如果不能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没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也将得不到发扬。

15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中国社会逐渐进入老龄化阶段,我们应该着力推动传统孝道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现代孝道筑强我国养老保障制度。

B.“五备”的要义在于要将父母放在心上,以诚敬的心情做好“生、养、死、葬”中的每一件事。

C.传统孝道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生产方式的改变,知识结构的变化,主人公意识的转变,以及生存压力的增大是主要原因。

D.传统孝道与现代孝道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传统孝道自身内涵的不断丰富,促进了现代孝道的发展,现代孝道促进了传统孝道的必然改变。

【答案】
151. D
152. B
153. D
【解析】
15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此类试
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解答理
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D项,“导致不孝敬老人的现象越发严重”以偏概全,现代社会不孝敬老人的因素有几个,这个点只是其中之一。

故选D。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
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

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

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

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

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

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
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15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
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
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B项,结合文本内容“而在当今社会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生存压力增
大……老而无养,养而不敬的现象屡见不鲜”分析可知,“正好颠倒过来”理解错误,与文意不符。

故选B。

15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
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D项,“传统孝道与现代孝道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错误。

结合“现在社会的深刻变化,引发了传统孝道现代转化的必要性”“欲使传统孝道能在今天生存发展,并且对现代生活产生其应有的规范与指
导作用,就必须对其进行现代转化,使其融入现代生活,走进现代人的心中”分析可知,传
统孝道与现代孝道不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结合“传统孝道必须实现创造性转化。

它既应该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又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分析可知,最后一句“现代孝道促进了传统孝道的必然改变”,表述也是错误的。

故选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