揿针-疼痛
揿针-疼痛PPT参考幻灯片

2020/3/1
3
创新型皮内针 ——现代中医埋针治疗技术
2020/3/1
4
理论依据
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穴及刺灸方 法,探讨运用针灸防治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它是中医学 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包括经络、腧穴、针灸技术及临 床治疗等部分。
2020/3/1
5
2020/3/1
11
揿针特点
1.适应症广,易于操作,无不良反应 凡体针适应症均可采用揿针治疗,操作简单,只需要掌握
要领,针入皮下,且针不达深层,不会伤及脏腑、神经干及大血 管,是针法中最安全之一。因皮内针针体短小,故少有痛感,而 且皮内针埋于皮内或皮下,能给特定腧穴以持久的刺激,晕针现 象也较传统针法更少发生,更不会出现传统针灸中断针、弯针及 滞针现象,不会给患者带来痛苦和不适感。
2020/3/1
14
3. 操作简便,节省时间 揿针疗法是一种较为简便的针刺方法,只需严格按照
操作规范,一般术者均可完成,其次是方便患者,不同于体 针需要长时间保持特定的留针姿势,揿针施术完成后患者即 可离去。这样不仅节约了患者就医时间,同时节省了医疗 空间,对缓解医疗资源紧缺状况大有裨益。
2020/3/1
15
4.刺法安全,易于接受 揿针疗法是一种比较安全的针刺方法,目前临床常用的揿针
规格:0.2mm×(0.6-1.5)mm;其直径和长度均比普通针灸针小, 刺入深度有限,极大的避免了一些针刺相关不良事件,其次, 揿针采用皮下浅刺,其针感较轻,对于一些害怕针刺的患者以 及儿童尤其适宜,易于接受
2020/3/1
2020/3/1
18
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 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十二皮部居于人体最外层,又与经络 气血相通,故是机体的卫外屏障,起到保卫机体、抗御外邪、 反映病症的作用。
211066730_揿针治疗腰痛

医药健闻揿针治疗腰痛史本海 (莱西市水集中心卫生院,山东青岛 266604)揿针,即在人体皮下埋针,让针体长期滞留在皮肤下,进而给予埋针周围的皮部较长时间、微弱的刺激,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临床上,揿针可治疗多种病症,如咽喉疾病、干眼症、小儿咳嗽、颈椎病等,且效果较好。
本文着重介绍揿针治疗腰痛的相关知识。
揿针的发展历史针具最早可以追溯至石器时代,从最初的砭石到竹针、骨针、陶针,最后形成金属针具,工艺也从粗糙到精细,也从一物多用到形状特殊功能不同、分工明确的演变。
而揿针外形则是尾部为圆形、头部尖锐,类似与生活当中常用的图。
揿针体积较小,浅刺时会有微微的刺痛感。
揿针疗法属于传统针灸疗法中的浮刺或浅刺,是一种通过浅刺而长留针来治疗疾病的方法,是皮部和腧穴两种理论结合起来的运用。
揿针在治疗时,将皮内针刺入人体穴位的表皮或皮下,然后用胶布加以固定或针体埋藏于体内,长时间逗留,产生稳定且持续的刺痛感,能够延长治疗效果,所以揿针治疗法又被称为埋针法或皮下留针法。
此种针法是由医学典籍《灵枢·官针》当中所记载十二刺中的浮刺演变而来。
当代揿针疗法最早由承淡安先生逐步推广开来,在临床试验中取得了不错的治疗效果后被推广应用。
现代医学作用机制揿针的现代医学作用机制主要是用微弱、持久性的痛感刺激神经,达到抑制病症、改善机体反应性的目的。
大致概括为三个方面:局部作用方面现代医学研究认为,针刺是疗效机制的一种,由电化学效应产生。
针体在刺入人体后,会产生微电流,进而改变刺入部位的电流差,加速该部位的35医药健闻新陈代谢。
如电解质溶液和金属针体之间形成的电流差,可促使与金属针体相关的金属性物质进入电解质,使其含量增高,从而影响疾病变化。
再者,揿针刺入人体皮肤后,需要在留针时进行适当按压,针体的刺激和按压会使埋针部位的神经细胞活跃,进而形成有压力感受的压觉屏蔽区,使人体无法感受到揿针刺入人体的感觉。
此外,揿针的局部刺激会在受刺激的局部位置释放各种物质。
揿针-疼痛

6
7
8
理论依据
揿针属于皮内针的一种,皮内针法由《灵枢·官针》篇中 所记载的“十二刺”中的“浮刺”针法发展而来。
皮内针法,是将特制的小型针具固定于腧穴部位的皮内、 做较长时间留针的一种方法,又称“埋针法”
颗粒型(又称麦粒型)
创新型皮内针
汇报人:罗磊 针灸学博士 四川唯高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1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 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当前,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 和的大好时机,希望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增强民族自信,勇攀医学高 峰,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 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 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在建设健康中国、 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谱写新的篇章
揿钉型(又称图钉型)
9
清铃揿针
文献搜索
时 期:从不限日期到2016年5月 数 据 库: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万方数据库 、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
据库 搜索标准:“皮内针”“耳穴埋针”“揿针”为主题 词进行文献精确检索 数 量:523篇。 文献纳入标准:采用皮内针治疗疾病的临床研究文献(病例数≥1例);
23
腰椎间盘突出症
主要是因为腰椎间盘各部分(髓核、纤维环及软骨板), 尤其是髓核,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后,在外力因素的作用下, 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从破裂之处突出(或脱出)于后 方或椎管内,导致相邻脊神经根遭受刺激或压迫,从而产生腰部 疼痛,一侧下肢或双下肢麻木、疼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
主穴:肾俞、命门、腰阳关 配穴:腰夹脊、委中、后溪、 手三里、太溪
不区分医学类别,包括中医,西医,苗医、蒙医、藏 医、壮医等全部纳入。 文献排除标准:运用皮内针疗法的实验研究、理论探讨、经验总结病例数≤1 例、综述;②使用自制皮内针、毫针皮下留针或非传统皮内 针的治疗方法;③各数据库中重复的文献、重复发表的以及 重复使用数据的文献
揿针疼痛 ppt课件

理论依据
揿针属于皮内针的一种,皮内针法由《灵枢·官针》篇中 所记载的“十二刺”中的“浮刺”针法发展而来。
皮内针法,是将特制的小型针具固定于腧穴部位的皮内、 做较长时间留针的一种方法,又称“埋针法”
颗粒型(又称麦粒型)
揿钉型(又称图钉型)
清铃揿针
文献搜索
时 期:从不限日期到2016年5月 数 据 库: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万方数据库 、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
据库 搜索标准:“皮内针”“耳穴埋针”“揿针”为主题 词进行文献精确检索 数 量:523篇。 文献纳入标准:采用皮内针治疗疾病的临床研究文献(病例数≥1例);
本法可以给穴位以持续刺激,解决惧针,减少反复针刺 的麻烦,病人还可以自己手压埋针以加强刺激。较之传统的毫 针刺法,皮内针在临床上有着其独特的优势
揿针特点
1.适应症广,易于操作,无不良反应 凡体针适应症均可采用揿针治疗,操作简单,只需要掌握
要领,针入皮下,且针不达深层,不会伤及脏腑、神经干及大血 管,是针法中最安全之一。因皮内针针体短小,故少有痛感,而 且皮内针埋于皮内或皮下,能给特定腧穴以持久的刺激,晕针现 象也较传统针法更少发生,更不会出现传统针灸中断针、弯针及 滞针现象,不会给患者带来痛苦和不适感。
操作规范,一般术者均可完成,其次是方便患者,不同于体 针需要长时间保持特定的留针姿势,揿针施术完成后患者即 可离去。这样不仅节约了患者就医时间,同时节省了医疗 空间,对缓解医疗资源紧缺状况大有裨益。
4.刺法安全,易于接受 揿针疗法是一种比较安全的针刺方法,目前临床常用的揿针
规格:0.2mm×(0.6-1.5)mm;其直径和长度均比普通针灸针小, 刺入深度有限,极大的避免了一些针刺相关不良事件,其次, 揿针采用皮下浅刺,其针感较轻,对于一些害怕针刺的患者以 及儿童尤其适宜,易于接受
揿针疗法的临床应用

揿针疗法的临床应用揿针疗法,又称为穿刺疗法,是一种古老的中医疗法,通过在人体特定穴位上揿针或刺激以起到调整身体功能、促进疾病康复的效果。
随着对中医疗法的研究和认识的不断深入,揿针疗法在临床上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本文将对揿针疗法的临床应用进行介绍。
一、揿针疗法的原理揿针疗法的原理是利用针刺或压迫人体特定穴位,通过调理经络气血,调整脏腑功能,达到调整阴阳平衡,帮助人体恢复健康的目的。
中医认为,人体有365个穴位,这些穴位分布在经络上,穴位与脏腑、经络、经络气血有着密切的联系。
通过揿针或刺激穴位,可以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改善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二、揿针疗法的临床应用1.疼痛症状揿针疗法对各种疼痛症状有着显著的疗效。
对于关节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疼痛症状,揿针疗法可以通过刺激相应的穴位,舒缓疼痛,改善局部循环,减轻病症。
2.消化系统疾病揿针疗法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方面也有着显著的疗效。
对于胃炎、慢性肠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疾病,揿针疗法可以通过调整脏腑功能,改善消化系统功能,减轻病症。
4.呼吸系统疾病揿针疗法对呼吸系统疾病也有一定的疗效。
对于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揿针疗法可以通过刺激相应的穴位,舒缓呼吸道炎症,增强免疫力,减轻病症。
三、揿针疗法的禁忌症揿针疗法虽然在临床上有着显著的疗效,但在治疗时也需要注意禁忌症。
揿针疗法的禁忌症主要包括:急性传染病、严重贫血、出血性疾病、恶性肿瘤等症状。
对于孕妇、婴幼儿、重症患者等特殊人群也需要谨慎使用揿针疗法。
四、揿针疗法的注意事项在揿针疗法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选择正规医院和有资质的医师进行揿针疗法治疗。
2.治疗前要告知医师自己的病情、身体情况、过敏史等信息。
3.严格控制治疗次数和周期,避免过度频繁的揿针治疗。
4.治疗时要选择合适的时间和环境,避免受到外界的干扰。
5.治疗后要注意休息,适当保暖,避免受风着凉。
《揿针配合口服膈下逐瘀汤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

《揿针配合口服膈下逐瘀汤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一、引言原发性痛经是妇科常见病之一,主要表现为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下腹部疼痛、坠胀,并伴有其他不适症状,严重影响女性的生活质量。
其病因多与气滞血瘀有关,即气血运行不畅,导致经血排出受阻。
传统中医治疗痛经的方法多样,本文旨在探讨揿针配合口服膈下逐瘀汤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效果。
二、治疗方法1. 揿针治疗:揿针是一种中医外治法,通过在特定穴位埋入针芯,达到通经活络、调和气血的目的。
根据患者症状及体质,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揿针治疗。
2. 口服膈下逐瘀汤:膈下逐瘀汤是一剂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功效的中药方剂。
根据患者病情,配合其他中草药进行煎煮,制成汤剂口服。
三、临床观察1. 观察对象:本研究共纳入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60例,年龄范围16-45岁,病程1-10年。
2. 治疗方法:患者接受揿针配合口服膈下逐瘀汤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
3. 观察指标: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的痛经程度、伴随症状、生活质量等指标变化。
4. 疗效评定:根据患者治疗后的症状改善情况,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三个等级。
四、结果分析1. 临床效果:经过3个月经周期的治疗,大部分患者的痛经程度得到明显缓解,伴随症状也有所减轻。
其中,显效患者占60%,有效患者占35%,无效患者占5%。
总有效率高达95%。
2. 生活质量改善:治疗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疼痛程度减轻,情绪稳定,睡眠质量改善。
3. 不良反应: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五、讨论揿针配合口服膈下逐瘀汤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效果显著。
揿针通过刺激穴位,达到通经活络、调和气血的目的;而膈下逐瘀汤则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功效。
二者相结合,共同作用于患者的气血运行,从而改善痛经症状。
此外,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说明该方法安全性较高。
六、结论本研究表明,揿针配合口服膈下逐瘀汤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效果显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痛经程度、伴随症状及生活质量。
揿针疗法的临床应用

揿针疗法的临床应用
揿针疗法是一种传统中医疗法,也是中西医结合疗法,常用于病人疼痛、疲劳和情绪疾病等治疗。
它通过插入小针刺激身体的穴位,以调节人体气血流通和神经兴奋性,改善身体循环和代谢。
揿针疗法具有极高的安全性和效益,是临床应用中受到病人欢迎的治疗方法之一。
(一)痛疗领域
1、神经根型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等脊椎疾病。
这些疾病由于突出的椎间盘压迫神经或使支配肢体的神经根受创而引起疼痛。
揿针疗法可以调整神经兴奋性,缓解肌肉张力和包囊里的压力,并促进囊内物质吸收和减轻疼痛。
2、关节炎和软组织疾病等疼痛病症。
这类病症由于炎症引起局部充血和疼痛,揿针疗法可以刺激局部淋巴管周围的血管扩张和血流量的增加,增强局部免疫力,消除局部水肿,从而促进病灶的治疗。
3、疼痛性疾病如带状疱疹,神经性疼痛等。
揿针疗法可促进与皮肤、肌肉、韧带有关的神经的兴奋性与传导,改善微循环,促进子宫和胃肠道的兴奋性,使疼痛得到减轻。
(二)神经症领域
1、失眠、焦虑、抑郁等情况。
在情绪反应方面,揿针疗法有舒缓作用。
特别是当病人感到焦虑时,揿针疗法可以通过调节全身机能来矫正情绪,使身体放松,并达到缓解情感的效果。
2、神经症状如头痛、面瘫、肌无力等中枢性神经症状。
揿针疗法能够将导致疼痛的受创处的局部充血与肌肉紧张解除,提高对自我免疫力的抵抗能力,减轻病人的病灶症状。
揿针的适应症及操作技巧

揿针的适应症及操作技巧1. 揿针的适应症揿针(也称为穴位刺激疗法)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整和促进身体的自愈能力。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揿针适应症:1.1 疼痛缓解揿针可用于减轻各种类型的疼痛,包括头痛、肌肉疼痛、关节疼痛和神经痛等。
1.2 消除疲劳揿针可以帮助缓解疲劳和提高身体的能量水平。
1.3 改善消化问题揿针可以改善消化问题,如胃痛、胃酸倒流和消化不良等。
1.4 缓解情绪问题揿针在调节情绪和缓解焦虑、抑郁等问题方面也有积极作用。
2. 揿针的操作技巧正确的揿针操作技巧对于获得有效的治疗效果非常重要。
以下是一些揿针的基本操作技巧:2.1 清洁皮肤在进行揿针前,应确保皮肤清洁。
可以使用酒精棉球擦拭插针部位,同时注意保持双手和揿针器具的清洁。
2.2 定位穴位准确地定位穴位是揿针的关键。
可以使用专业的穴位图或通过感觉穴位的凹陷、突起或纹理来确定穴位位置。
2.3 使用适当的揿针根据治疗需要选择适当的揿针。
常用的揿针有针灸针、激光针和压粒等。
揿针时应确保揿针器具的清洁和消毒。
2.4 揿针的深度和角度揿针时需要注意揿针的深度和角度。
一般来说,揿针的深度应适中,刺入皮肤中层。
揿针的角度要根据穴位的特点进行调整。
2.5 揿针的时间和频率每次揿针的时间一般在15到30分钟之间,具体根据治疗目的和穴位选择来确定。
揿针的频率可以根据个体情况和治疗效果来调整。
以上是揿针的适应症及操作技巧的简要介绍。
请注意,如需进行揿针治疗,建议咨询专业的中医师或经过揿针培训的医务人员进行指导和操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PPT
精品PPT
精品PPT
理论依据
揿针属于皮内针的一种,皮内针法由《灵枢·官针》篇中 所记载的“十二刺”中的“浮刺”针法发展而来。
皮内针法,是将特制的小型针具固定于腧穴部位的皮内、 做较长时间留针的一种方法,又称“埋针法”
规格:0.2mm×(0.6-1.5)mm;其直径和长度均比普通针灸针小, 刺入深度有限,极大的避免了一些针刺相关不良事件,其次, 揿针采用皮下浅刺,其针感较轻,对于一些害怕针刺的患者以 及儿童尤其适宜,易于接受
精品PPT
5.针具特色 揿针是一种创新的针具,其突出特点就是针身较短,刺入深
度有限,但其针刺效应并未有降低。其次可以固定于身体特定 部位,并且患者可以自行摘除,节省就医时间和医疗空间。由 于其针刺深度有限,最大限度的避开了大的血管,神经等,所 以其安全性也是区别于普通毫针的特色
精品PPT
揿针机理
揿针源自于《灵枢·官针》中所记载的"十二刺"的"浮刺“ 《灵枢·官针》中"浮刺者,傍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并 以经络皮部理论为基础。《素问·皮部论》曰:欲知皮部,以经 脉为纪者,诸经皆然…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皮者脉之部 也,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 经脉满则入舍于脏腑也。故皮者有分部,不与而生大病也。"
精品PPT
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 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十二皮部居于人体最外层,又与经络 气血相通,故是机体的卫外屏障,起到保卫机体、抗御外邪、 反映病症的作用。
当人体正气不足时,皮部抵御外邪的作用不能正常发挥, 导致外邪侵入体内,而作为邪气入侵的途径,在皮部必然出 现相应的反映,这些反映通称为经络的病理变化,它是进行 经络辩证的重要依据,根据十二经脉循行规律,辨识皮部病 理变化的经络归属,从而确定治疗方案
——祝贺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
精品PPT
创新型皮内针 ——现代中医埋针治疗技术
精品PPT
理论依据
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穴及刺灸方 法,探讨运用针灸防治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它是中医学 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包括经络、腧穴、针灸技术及临 床治疗等部分。
精品PPT
起源
山东省微山县两城出土。中层 是针灸图,一神医人面鸟身,手 执医针,正为病人选针刺治疗
不区分医学类别,包括中医,西医,苗医、蒙医、藏
医、壮医等全部纳入。
文献排除标准:运用皮内针疗法的实验研究、理论探讨、经验总结病例数≤1
例、综述;②使用自制皮内针、毫针皮下留针或非传统皮内
针的治疗方法;③各数据库中重复的文献、重复发表的以及
重复使用数据的文献
精品PPT
揿针(皮内针)又称“埋针”,是古代针刺留针方法的 发展。具体来说,它是将针具刺入皮内,固定后留置一定时间, 利用其持续刺激作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颗粒型(又称麦粒型)
揿钉型(又称图钉型)
清铃揿针
精品PPT
文献搜索
时 期:从不限日期到2016年5月
数 据 库: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万方数据库 、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
据库
搜索标准:“皮内针”“耳穴埋针”“揿针”为主题 词进行文献精确检索
数 量:523篇。
文献纳入标准:采用皮内针治疗疾病的临床研究文献(病例数≥1例);
精品PPT
2. 动态留针,效应累积 将静态留针变为动态留针。传统针刺留针时间一般为30
min左右,并且需要保持特定姿势,尤其对于小儿等不配合患 者,静态留针较难为之。但是揿针则一般可固定于腧穴2-3 天时间。其间不受患者运动影响,其可以通过较长的刺激作 用时间,效应得到累积从而起到治疗作用。
精品PPT
精品PPT
精品PPT
揿针应用范围
皮内针疗法常用于某些顽固性疾病以及一些经常发生 的疼痛性疾病,临床应用广泛,遍及内、妇、外、儿各科。
精品PPT
万方数据库: 截止到2017年 揿针(皮内针)在疼痛中的应用期刊文章2354篇,学
位论文970篇,会议论文229篇
创新型皮内针
精品PPT
精品PPT
习主席强调,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 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当前,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 和的大好时机,希望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增强民族自信,勇攀医学高 峰,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 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 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在建设健康中国、 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谱写新的篇章
本法可以给穴位以持续刺激,解决惧针,减少反复针刺 的麻烦,病人还可以自己手压埋针以加强刺激。较之传统的毫 针刺法,皮内针在临床上有着其独特的优势
精品PPT
揿针特点
1.适应症广,易于操作,无不良反应 凡体针适应症均可采用揿针治疗,操作简单,只需要掌握
要领,针入皮下,且针不达深层,不会伤及脏腑、神经干及大血 管,是针法中最安全之一。因皮内针针体短小,故少有痛感,而 且皮内针埋于皮内或皮下,能给特定腧穴以持久的刺激,晕针现 象也较传统针法更少发生,更不会出现传统针灸中断针、弯针及 滞针现象,不会给患者带来痛苦和不适感。
《内经》:“刺涩者,必中其脉,随其逆顺而久留之”。 《针灸大成》:“病滞则久留针”。 《灵枢·经脉》亦云:“热则疾之,寒则留之”。
对于一些慢性病症或者寒证,揿针通过长时间刺激产生 的累积效应可以起到治疗作用。并且根据“针刺手法量学” 的观点,提出针刺治疗两次施术间隔时间的最佳参数为3~6 小时。而皮内针则可持续刺激腧穴,蓄积有效作用时间从而 起到治疗作用。(郭义.《实验针灸学》[M].中国中医药出版 社,2008年)
精品PPT
3. 操作简便,节省时间 揿针疗法是一种较为简便的针刺方法,只需严格按照
操作规范,一般术者均可完成,其次是方便患者,不同于体 针需要长时间保持特定的留针姿势,揿针施术完成后患者即 可离去。这样不仅节约了患者就医时间,同时节省了医疗 空间,对缓解医疗资源紧缺状况大有裨益。
精品PPT
4.刺法安全,易于接受 揿针疗法是一种比较安全的针刺方法,目前临床常用的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