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与朗诵的区别
期末朗诵测试题及答案

期末朗诵测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下列诗句中,哪一项是正确的朗诵节奏?A.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B.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C.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D.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答案:B2. 朗诵时,以下哪个选项是正确的停顿方式?A.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B.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C.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D.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答案:A3. 以下哪一项是朗诵时的语气要求?A. 语速要快。
B. 语调要平。
C. 语调要有起伏。
D. 语速要慢。
答案:C4. 朗诵时,以下哪个选项是正确的情感表达?A. 表达悲伤时,声音要低沉。
B. 表达喜悦时,声音要高昂。
C. 表达愤怒时,语速要快。
D. 表达平静时,语调要平。
答案:A5. 下列诗句中,哪一项是正确的朗诵技巧?A. 念奴娇·赤壁怀古B. 静夜思C. 将进酒D. 望岳答案:D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 朗诵时,要注意______的运用,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答案:停顿和节奏2. 朗诵中,______是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
答案:语调3. 在朗诵过程中,______是必不可少的,它有助于理解文本内容。
答案:理解文本4. 朗诵时,要注意______的运用,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答案:情感5. 朗诵是一种______的艺术,要求朗诵者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
答案:语言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1. 简述朗诵的基本要求。
答案:朗诵的基本要求包括准确的发音、清晰的语言、恰当的停顿、合理的语速、丰富的情感表达以及正确的语气运用。
2. 朗诵与朗读的区别是什么?答案:朗诵与朗读的区别主要在于朗诵更注重情感的表达和语言的艺术性,而朗读则更侧重于语言的清晰和准确。
四、朗诵实践题(共20分)1. 请朗诵以下诗句,并注意情感的表达和节奏的把握:“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答案:略(此题为实践题,答案根据个人朗诵表现而定)2. 请根据以下文本内容,进行一段朗诵表演,并注意语言的抑扬顿挫:“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中职语文教案:口语交际——朗诵

设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内容及组织过程
个案补充
教
学
内
容
教
学
内
容
教
学
内
容
教
学
内
容
一、复习回忆
1.教师口头提示:上学期学习了阅读知识,请大家回忆相关内容。
2.学生自由回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
3.学生讨论交流回忆的结果。
4.学生用笔勾勒阅读知识内容提要。
5.学生代表口答。
6.教师口头小结学生口答情况。
如何做到表现适度、不瘟不火?
(3)借助手势传情达意
手势,是用手和用胳膊的动作与造型来表达思想感情。手势的含义十分丰富,在姿态语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阅读文本54页,明确手势划分类型
师:语气、表情、手势,都具有传情达意的功能。在大方得体的前提下,与朗诵的内容相结合,突出朗诵重点就行了,切记喧宾夺主,本末倒置。
气足声硬易于表现愤恨之情
气缓声沉适宜表现悲哀之情
气舒声平可表现陶醉之情
总之、不同的语气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情感。
(2)借助表情传情达意
表情,是指面部表情,即眼、眉、嘴以及头等配合的协同动作
运用面部表情要遵循以下原则
发自内心真诚自然
与表达内容和现声气氛相适应
表现适度、不瘟不火
有鲜明感
提问学生回答:
在愉快的场合和悲哀的场合分别该用什么样表情?
可以分成5个小组。
学生任一小组代表诵读其作品。
学生相互评价代表诵读质量。
教师公开、客观评价。
教师范读示例。
五、小结布置作业
教师小结全课内容。
布置本课作业:课后自己寻找诵读材料加以练习诵读技巧。
古诗词吟诵

5、“五四”新文化运动
吟诵一度被人们冷落。把吟诵这个干百年来普遍使用、 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读诗读词读文的方法也当作封建的东西 加以废除,有失偏颇。于是从20、30年代一直到40年代,不 少著名的教育家、学者、文学家为继承吟诵传统作出种种的努 力。
夏丏尊和叶圣陶呼吁学校的国文教学应当、说并用。唐 文治曾从桐城巨子吴汝纶学得吟诵古文之法,并在吴汝纶传授 的吟文之法的基础上创造了富有特色的吟诵腔调,即出名的" 唐调",时人争相效法。1920年唐文治先生创办无锡国专,大 力提倡吟诵。20年代赵元任先生首次研究吟诵,并录唱片。 1934年、1948年唐文治先生两次录制唱片,发行海内外。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 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 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二、朗诵对普通话的要求
第一:准确表达作品
普通话——正音,有相对统一的语言标准,有利于表达 的一致性。
(不同时代都有相对的正音:中古音——唐宋雅音、民 国有官话) 方言表达有差异性,但也有亲和力。
第二:清晰接受作品:听众的差异性
三、对朗诵的评价
1、内容的把握: 朗诵是二度创作,但前提是对文学作品的准确认知。
但文学创作本身又存在可解释性,于是,差异的存在是必 然的。 2、语言的呈现 3、艺术的表达
例如:《沁园春·雪》 又如:《将进酒》
将进酒
(唐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 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普通话与经典诵读第四章

除作品 的内容、感 情外,语速 的快慢还和 作品的体裁 以及人物的 年龄性格等 有关。
第四章 诵读基础
第五节 诵读技巧
四、语调
(一)语调概述
句调我们称为语调, 是指语句的高低升降的 变化。
第四章 诵读基础
第五节 诵读技巧
(二)语调的类型
1.高升调(↗)
2.降抑调(↘)
3.平直调(→)
4.曲折调(~)
第四章 诵读基础
第一节 朗读 朗诵 诵读
(二)朗诵与朗读的区别
可见,朗诵的要求比朗 读要高,它要求不看作品, 面对观众,除运用声音外, 还要借助眼神、手势等体态 语帮 助表达作品感情,引起 听众共鸣。
第四章 诵读基础
第一节 朗读 朗诵 诵读
三、诵读
(一)诵读概述
诵读,从字面含义 看,即读出声音来,熟 读,背诵。
有时,可在重读词的前后有短促的停顿,使 语速明显慢下来或有意停顿,来突出重音。
第四章 诵读基础
第五节 诵读技巧
三、语速
(一)语速概述
语速是指说话或诵 读时每个音节的长短及 音节之间连接的紧松。
第四章 诵读基础
第五节 诵读技巧
(二)语速的类型
语速可分为快速、中速、慢速三类。
1.
快速
2. 3.
中速
慢速
第四章 诵读基础
第四节 诵读气息与发声
三、共鸣控制 (一)
口腔共鸣
(二)
胸腔共鸣
(三)
鼻腔共鸣
返回
第四章 诵读基础
第五节 诵读技巧
一、停顿
停顿即语言进行中的间歇,指的是诵 读中声音的暂时中断和延续。诵读作品时 我们不可能一口气把整篇作品读完,中间 需要换气和间歇,这就是停顿 ; 停顿之后, 又要继续读下去,这就是连接。二者是统 一的,密不可分的。
朗诵基础知识

朗诵基础知识一、什么是朗诵朗,即声音的清晰.响亮;诵,即背诵.朗诵,就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完善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艺术.朗诵是口语交际的一种重要形式。
朗诵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艺术鉴赏,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朗诵,大者可以陶冶性情,开阔胸怀,文明言行,增强理解;小者,可以有效地培养对语言词汇细致入微的体味能力,以及确立口语表述最佳形式的自我鉴别能力。
因此,要想成为口语表述与交际的高手,就不能漠视朗诵。
二、朗诵前的准备朗诵是朗诵者的一种再创作活动。
这种再创作,不是脱离朗诵的材料去另行一套,也不是照字读音的简单活动,而是要求朗诵者通过原作的字句,用有声语言传达出原作的主要精神和艺术美感。
不仅要让听众领会朗诵的内容,而且要使其在感情上受到感染.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朗诵者在朗诵前就必须做好一系列的准备工作。
(一)选择朗诵材料朗诵是一种传情的艺术。
朗诵者要很好地传情,引起听众共鸣,首先要注意材料的选择。
选择材料时,首先要注意选择那些语言具有形象性而且适于上口的文章。
因为形象感受是朗诵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干瘪枯燥的书面语言对于具有很强感受能力的朗诵者也构不成丰富的形象感受。
其次,要根据朗诵的场合和听众的需要,以及朗诵者自己的爱好和实际水平,在众多作品中,选出合适的作品.(二)把握作品的内容准确地把握作品内容,透彻地理解其内在含义,是作品朗诵重要的前提和基础.固然,朗诵中各种艺术手段的运用十分重要,但是,如果离开了准确透彻地把握内容这个前提,那么,艺术技巧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了一种纯粹的形式主义,也就无法做到传情,无法让听众动情了。
要准确透彻地把握作品内容,应注意以下几点:1。
正确、深入的理解朗诵者要把作品的思想感情准确地表现出来,需要透过字里行间,理解作品的内在含义,首先要清除障碍,搞清楚文中生字、生词、成语典故、语句等的含义,不要囫囵吞枣。
望文生义。
其次,要把握作品创作的背景、作品的主题和情感的基调,这样才会准确地理解作品,才不会把作品念得支离破碎,甚至歪曲原作的思想内容。
朗读和朗诵有什么区别

“朗读”与“朗诵”的区别有:一、含义不同。
二、使用范围不同。
三、所处的位置身份不同。
四、声音要求不同。
五、规范程度不同。
六、态势不同。
七、教育性不同。
一、含义不同“朗读”是清晰响亮的把文章念出来,它本质上是一种“念读”,其主旨是将书面文字清晰准确地转换为相应的有声语言传递给听众,它不追求以情动人的艺术表达,而重在以义喻人,即追求听众对朗读文字全面、准确的理解与理智的思考。
“朗诵”则是更高层次的朗读,是一种语言表述的艺术表现形式,要求对文章进行艺术处理,通过朗诵者借助语速、轻重、停顿等等表达技巧,将朗诵材料转换为一种艺术表演,因此,具有表演的成分。
它呼唤的是听众的情感共鸣,追求的是使听众听之入耳、听之入心、听之动情的艺术感染力。
二、使用范围不同朗读的使用范围较广,凡是文字读物都可以朗读。
无论是诗、词、曲、赋,还是散文、小说、戏剧、相声;无论是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还是社论、新闻、打油诗、绕口令、家信、招聘广告、寻人启事、数学物理习题等等,无一不可读;而朗诵的使用范围则相对较窄,一般以诗歌与散文为主,少数的童话、小说和戏剧也可以朗诵。
不是有“诗朗诵”“散文诵”之称吗?它对文稿的艺术特点有相对严格的要求,如寻人启事、数学物理习题可以朗读,但是如果是用来朗诵,听者就难以接受,并且会让人啼笑皆非。
三、所处的位置身份不同朗读者所处的位置是本色化的,而朗诵者所处的位置是艺术化的。
朗读进行时,朗读者所置身的位置的性质没有变化,教室就还是教室,地头就还是地头。
但是同样还是这些地方,朗诵者所置身的空间就实际上发生了变化,有形无形的构成了一个“表演区”。
这一块“表演区”的性质随着朗诵内容而发生“纵横千万里,上下数千年”的变化,并且,听众往往自觉不自觉地避免进入“表演区”,以免干扰朗诵者的表演,因此,朗诵一般在舞台上,在大庭广众之中进行。
朗读者的身份应该是朗读者自己,朗读者的他既不完全是文章作者的代表或化身,既不扮演,也不能替代,更不是演员;而朗诵作为一门表演艺术,朗诵者的身份是“演员”,是扮演成另一个“我”来抒情表意。
朗读、朗诵、播音、播讲、解说等说法的区别

朗读、朗诵、播音、播讲、解说等说法的区别朗读、朗诵、播音、播讲、解说、讲解……这些描述有声语言表达方式的相近相似又似是而非的词,看到很多爱好者都在乱用,其实那是因为不理解这些词的真正含义。
我在这里不妨把我理解的这些词的含义解释一下,如有不足之处,望大家纠正补充。
朗读:朗读其实是最广泛的一种有声语言表达形式,它的核心是读。
只要是读文字,除了默读以外,其余的其实都可以叫朗读。
所以中国播音界泰斗张颂先生除了《中国播音学》这样的鸿篇巨制外,还写了一本小册子《朗读学》,其实可以看作是《中国播音学》的通俗版。
朗读是最基础最广泛的有声语言表达形式。
很多高手都喜欢说自己是在“读字”,这不仅仅是谦虚,其实接近于事情的本质。
反而是很多初级爱好者喜欢说自己是在练“播音”,其实不如踏实点,就说朗读吧。
朗诵:朗读和朗诵只有一字之差,“朗”是一样的,“读”和“诵”不同。
诵,从字面上理解,显然有“唱”的意思,比起“读”来,应该有明显的节奏感和音乐感,这就是朗诵的本质。
因此,朗诵,可以理解为语气和节奏感、音乐感更加强烈的朗读。
所以,“朗诵”一般都是朗诵诗,有时候也会说朗诵散文,但我们很少说朗诵一篇小说。
另外,由于节奏感和音乐感更强,使朗诵更适合当众表演,所以,朗诵通常是有一定表演性的。
比如前面说的朗诵散文,通常只有在当众表演的时候,才会说朗诵散文。
平时读散文,都应称为朗读。
播音:播音其实不是一种有声语言表达方式,而是一种行为,或一种工作。
要想“播音”,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您自己必须是播音员。
不管专职还是兼职还是临时客串,但读的时候,必须在充当播音员;第二,必须借助大众传播媒体传播,比如广播或电视。
两个条件有一个不具备,就不能称为“播音”。
新闻播音、评论播音、专题片播音……都有迥然不同的文体特征,这都是播音的内容,播新闻?还是播评论?还是播专题片?所以,播音不是某种有声语言表达方式,而是一种行为或工作。
简单的理解,播音,就是播音员在广播电视里朗读。
朗读和诵读的区别

朗读和诵读的区别什么是诵读?诵读就是朗读和背诵。
朗读就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响亮的口头语言。
这是一种眼、口、耳、脑多种生理机能共同参与、协调动作的阅读,它能训练语音,再现课文情境,加深理解,培养记忆力、语言感受力、口头表达力,增强语感。
背诵是指凭借记忆念出读过的文章词句,是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而成。
背诵有助于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背诵是语文学习中“记忆力体操”,长期适度训练,可以开发、强化学生的记忆力。
诵读有以下几个特点:1、诵读更注重一个“熟”字。
不是读一遍两遍,而是要读好多遍,即所谓“熟读成诵”。
为什么要读这么多遍呢?古人早就说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2、诵读是要“精思”。
孔夫子说得好,“学而不思则罔”。
若是像小和尚念经那样——口到心不到,即使读上千遍,“其义”也不能“自见”。
阅读活动应十分强调“寻言以明象”。
嘴巴读出来,就要迅速在脑海里浮现出生动可感的画面来。
比如你读《翠鸟》中描写翠鸟外形特点的一段,就要一边读一边在脑子里“过电影”。
也就是说,要迅速地把文字符号转换成形象,想象出翠鸟的爪、羽毛、眼睛、嘴是什么样子,什么颜色的,并将其整合成一个完整的翠鸟的形象。
3、诵读更注重声调的抑扬顿挫。
要知道,声调也是一支无形的“笔”,也可以绘形绘色。
不过它不是用线条、色彩,而是通过声调的轻重疾徐、抑扬顿挫来达到效果。
你读“小雪花飘呀飘呀”,就要读得轻一些,慢一些,让人听了好像看到一片片雪花飘飘悠悠落下来。
若是读“狂风呼啸,大雪纷飞”,就要读得重一些,有气势一些。
只有这么读,才能让人感到雪下得很大很大,风刮得很猛很猛。
诵读是不是等同于朗诵呢?二者不是一回事。
朗诵是表演给别人看的,可以配合表情、手势。
诵读不是表演给别人看的,而是对课文内容自我感受、自我体验、自我欣赏的一种读书方式。
诵读最适用于那些声情并茂的课文,如诗歌(尤其是古诗)、小说、写景或抒情的散文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朗读与朗诵的区别
“朗读”与“朗诵”是有所不同的。
按字典解释:“朗”是指声音清晰响亮,因此,“朗读”与“朗诵”是有着相同的含义的,它们都属于把书面文字转换成有声语言的一种语言表述活动,都是由念读发展而来的。
但两者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其不同之处主要在于:
其一,含义不同。
“朗读”是清晰响亮的把文章念出来,它本质上是一种“念读”,其主旨是将书面文字清晰准确地转换为相应的有声语言传递给听众,它不追求以情动人的艺术表达,而重在以义喻人,即追求听众对朗读文字全面、准确的理解与理智的思考。
“朗诵”则是更高层次的朗读,是一种语言表述的艺术表现形式,要求对文章进行艺术处理,通过朗诵者借助语速、轻重、停顿等等表达技巧,将朗诵材料转换为一种艺术表演,因此,具有表演的成分。
它呼唤的是听众的情感共鸣,追求的是使听众听之入耳、听之入心、听之动情的艺术感染力。
其二,使用范围不同。
朗读的使用范围较广,凡是文字读物都可以朗读。
无论是诗、词、曲、赋,还是散文、小说、戏剧、相声;无论是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还是社论、新闻、打油诗、绕口令、家信、招聘广告、寻人启事、数学物理习题等等,无一不可读;而朗诵的使用范围则相对较窄,一般以诗歌与散文为主,少数的童话、小说和戏剧也可以朗诵。
不是有“诗朗诵”“散文诵”之称吗?它对文稿的艺术特点有相对严格的要求,如寻人启事、数学物理习题可以朗读,但是如果是用来朗诵,听者就难以接受,并且会让人啼笑皆非。
其三,朗读者所处的位置身份不同。
朗读者所处的位置是本色化的,而朗诵者所处的位置是艺术化的。
朗读进行时,朗读者所置身的位置的性质没有变化,教室就还是教室,地头就还是地头。
但是同样还是这些地方,朗诵者所置身的空间就实际上发生了变化,有形无形的构成了一个“表演区”。
这一块“表演区”的性质随着朗诵内容而发生“纵横千万里,上下数千年”的变化,并且,听众往往自觉不自觉地避免进入“表演区”,以免干扰朗诵者的表演,因此,朗诵一般在舞台上,在大庭广众之中进行。
朗读者的身份应该是朗读者自己,朗读者的他既不完全是文章作者的代表或化身,既不扮演,也不能替代,更不是演员;而朗诵作为一门表演艺术,朗诵者的身份是“演员”,是扮演成另一个“我”来抒情表意。
其三,声音要求不同。
朗读对声音再现的要求是接近自然化、本色化、生活化的,但它又不等同于日常生活中的日常口语。
它比自然口语更准确、更生动、更典型、更具美感。
它要求做到“不火不炆、恰倒好处”。
过于夸张,容易给人装腔作势、假情假意的感觉;过于平淡,像“拉家常”一样,又显得乏味。
正如齐越说“朗读要用接近于生活中自然谈话的语言,不要要求用一种不同于谈话的不自然的声音朗读,就是说,不要拿腔拿调”。
徐世荣说“表情达意的语势有一定的限度,自然适当地读出轻重、疾徐、抑扬、顿挫等等语调语气,却不过多地做艺术夸张,是质朴平正,字字落实的朗读,而非意气纵横,声情起伏跌宕的表演”;而朗诵对声音再现的要求则应是风格化、个性化,甚至可以是戏
剧化的。
它要求朗诵者将自己对作品的体会,通过音量大小、音区高低、节奏张驰等方面的变化,正如叶圣陶所说“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凝结成一种独特的艺术感染力,深入并撼动听众的心灵。
其四,规范程度不同。
朗读以听者全面准确理解表述内容为即可,因此,对朗读者的语音要求就没有那么严格。
一般情况下,朗读者应当选用普通话,但在特定环境、特定前提,在听众听得明白、能够准确理解的前提下方言朗读或穿插方言朗读是允许的。
而朗诵注重以语言艺术魅力感染听众,一般要求必须用标准的普通话表达。
这样才能够艺术地、完美地再现作品的内容。
用方言朗诵,在绝大多数情况之下,听众是难以接受的。
其五,态势不同。
朗读一般是“念读”式的表达,可以手拿文稿进行,它对朗读者的形体、手势、眼神、表情等均无明确的要求,在态势上,可以站着读,可以走着读,可以坐着读,朗读的任务是传达而不是表演;而朗诵属于艺术性的表演,它要求在朗诵过程中,形体、手势、表情、眼神都应该和谐统一,协调配合,以强化艺术语言的艺术感染力,因此,朗诵必须脱稿站立表达,因为手持文稿不利于形态体、态势与朗诵内容的协调配合,过多的看稿还会限制朗诵者的表情、眼神与听众之间的交流。
其六、教育性不同。
朗读的教育性主要体现在朗读的职能和使用的效果上。
朗读作为一种教育形式,其主要作用是向听众传达作品的主要内容,通过作品中所蕴涵的思想性知识性直接对听众进行思想教育和知识教育。
而朗诵是一种“征服”的艺术,它借助于朗诵者独具魅力的音质音色,鲜明流畅的语流节奏,丰富熟练的语言技巧,为那些文学作品插上腾飞的翅膀,使它飞向听众的心中,震撼人们的心灵深处,产生一种钩魂摄魄的力量。
这种强大的征服力,是朗诵的最高境界,也是朗诵艺术自身价值的充分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