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与朗诵的区别
期末朗诵测试题及答案

期末朗诵测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下列诗句中,哪一项是正确的朗诵节奏?A.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B.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C.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D.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答案:B2. 朗诵时,以下哪个选项是正确的停顿方式?A.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B.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C.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D.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答案:A3. 以下哪一项是朗诵时的语气要求?A. 语速要快。
B. 语调要平。
C. 语调要有起伏。
D. 语速要慢。
答案:C4. 朗诵时,以下哪个选项是正确的情感表达?A. 表达悲伤时,声音要低沉。
B. 表达喜悦时,声音要高昂。
C. 表达愤怒时,语速要快。
D. 表达平静时,语调要平。
答案:A5. 下列诗句中,哪一项是正确的朗诵技巧?A. 念奴娇·赤壁怀古B. 静夜思C. 将进酒D. 望岳答案:D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 朗诵时,要注意______的运用,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答案:停顿和节奏2. 朗诵中,______是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
答案:语调3. 在朗诵过程中,______是必不可少的,它有助于理解文本内容。
答案:理解文本4. 朗诵时,要注意______的运用,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答案:情感5. 朗诵是一种______的艺术,要求朗诵者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
答案:语言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1. 简述朗诵的基本要求。
答案:朗诵的基本要求包括准确的发音、清晰的语言、恰当的停顿、合理的语速、丰富的情感表达以及正确的语气运用。
2. 朗诵与朗读的区别是什么?答案:朗诵与朗读的区别主要在于朗诵更注重情感的表达和语言的艺术性,而朗读则更侧重于语言的清晰和准确。
四、朗诵实践题(共20分)1. 请朗诵以下诗句,并注意情感的表达和节奏的把握:“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答案:略(此题为实践题,答案根据个人朗诵表现而定)2. 请根据以下文本内容,进行一段朗诵表演,并注意语言的抑扬顿挫:“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中职语文教案:口语交际——朗诵

设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内容及组织过程
个案补充
教
学
内
容
教
学
内
容
教
学
内
容
教
学
内
容
一、复习回忆
1.教师口头提示:上学期学习了阅读知识,请大家回忆相关内容。
2.学生自由回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
3.学生讨论交流回忆的结果。
4.学生用笔勾勒阅读知识内容提要。
5.学生代表口答。
6.教师口头小结学生口答情况。
如何做到表现适度、不瘟不火?
(3)借助手势传情达意
手势,是用手和用胳膊的动作与造型来表达思想感情。手势的含义十分丰富,在姿态语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阅读文本54页,明确手势划分类型
师:语气、表情、手势,都具有传情达意的功能。在大方得体的前提下,与朗诵的内容相结合,突出朗诵重点就行了,切记喧宾夺主,本末倒置。
气足声硬易于表现愤恨之情
气缓声沉适宜表现悲哀之情
气舒声平可表现陶醉之情
总之、不同的语气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情感。
(2)借助表情传情达意
表情,是指面部表情,即眼、眉、嘴以及头等配合的协同动作
运用面部表情要遵循以下原则
发自内心真诚自然
与表达内容和现声气氛相适应
表现适度、不瘟不火
有鲜明感
提问学生回答:
在愉快的场合和悲哀的场合分别该用什么样表情?
可以分成5个小组。
学生任一小组代表诵读其作品。
学生相互评价代表诵读质量。
教师公开、客观评价。
教师范读示例。
五、小结布置作业
教师小结全课内容。
布置本课作业:课后自己寻找诵读材料加以练习诵读技巧。
古诗词吟诵

5、“五四”新文化运动
吟诵一度被人们冷落。把吟诵这个干百年来普遍使用、 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读诗读词读文的方法也当作封建的东西 加以废除,有失偏颇。于是从20、30年代一直到40年代,不 少著名的教育家、学者、文学家为继承吟诵传统作出种种的努 力。
夏丏尊和叶圣陶呼吁学校的国文教学应当、说并用。唐 文治曾从桐城巨子吴汝纶学得吟诵古文之法,并在吴汝纶传授 的吟文之法的基础上创造了富有特色的吟诵腔调,即出名的" 唐调",时人争相效法。1920年唐文治先生创办无锡国专,大 力提倡吟诵。20年代赵元任先生首次研究吟诵,并录唱片。 1934年、1948年唐文治先生两次录制唱片,发行海内外。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 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 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二、朗诵对普通话的要求
第一:准确表达作品
普通话——正音,有相对统一的语言标准,有利于表达 的一致性。
(不同时代都有相对的正音:中古音——唐宋雅音、民 国有官话) 方言表达有差异性,但也有亲和力。
第二:清晰接受作品:听众的差异性
三、对朗诵的评价
1、内容的把握: 朗诵是二度创作,但前提是对文学作品的准确认知。
但文学创作本身又存在可解释性,于是,差异的存在是必 然的。 2、语言的呈现 3、艺术的表达
例如:《沁园春·雪》 又如:《将进酒》
将进酒
(唐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 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浅谈播音主持专业普通话口语表达教学中的朗读与朗诵

、
朗渎 与 朗诵 的共 同 特 点
1都 是 以 文 字 语 言 为 依 据 。 文 本 是 朗读 与 朗 诵 者 的 凭 .
要 求 。 首先来 分 别解 读 什 么 是“ 读 ” 什 么 是“ 诵 ” 朗 . 朗 。 借 和 发点 , 有 文 字语 言 , 读 或 朗 诵 也 就 失 去 了意 义 , 没 朗 或 从 字 面 上 看 , 读 与 朗 诵 的 区 别 在 于 “ ” “ ” 区 者 便 不 再 是 朗 渎或 朗 诵 , 是 男 的 什 么 有 声 语 言 了 。 如《 朗 渎 和 诵 的 而 町 再 别 。依 据 现 代 汉 语 词 典 中 的 解 释 , 朗读 ” — 清 晰 亮 地 别 康 桥 》 的 句 子 “ 轻 的 我 走 了 . 如我 轻 轻 的 来 ” “ — 响 中 轻 正 就不 能 把 文 章 念 }来 ; 朗 诵 ” — 大 声 的 诵 读 诗 或 散 文 , 作 品 的 将 “ 轻 ” 为“ 悄 “ l “ J — 把 轻 改 悄 。而 “ 我 不 能 放 歌 , 悄 是别 离 的 笙 但 悄 箫 … … 悄 悄 的 我 走 _ 正 如我 悄 悄 的 来 ” 的 “ 悄 ” 『, 中 悄 又不 能 感 情 表 达 出来 先来说“ 读”“ ” 意思是“ 音清晰 响亮” 李 白 朗 。朗 的 声 。 改为“ 轻” 如果改动 了, 轻 。 就使 作 者 的 创 作 意 图变 了 . 道 味 《 劳亭歌》 劳 中有 “ 咏清 川 飞 夜 霜 ” 朗 的句 子 。 读 ” 是“ 文 也 变 了。 “ 则 将 字 转 化 为 声音 的一 种 行 为 ” 所 以 “ 读 ” 是 “ 亮 清 晰地 把 , 朗 就 响 2表 达 了段 相 同 。 朗读 与 朗 诵时 , 方 面都 要 深 刻透 彻 . 三 ~ 文 字 作 品 转 化 为 某 种 音 声 形 态 ” 是 出声 地 读 。 一 切 文字 都 地 把 握 作 品 的 内容 。 一 方 面 , 要 合 理 地 运 用 各 种 艺 术 手 . 另 都 可 以作 为 朗 读 对 象 , 到 一 篇 长 篇 小 说 , 到 一 个 词 、 个 段 , 确 地 表 达 作 品 的 内在 含 义 。 常 用 的 基 本 表 达 手 段 有 : 长 短 … 准 字。把“ 默” 沉 的字 、 、 、 转 换 成 有 声 语 言 。概 括 地 说 , 停 顿 重音 、 气 、 调 、 奏 等 。 词 句 章 语 语 节
朗读和朗诵有什么区别

“朗读”与“朗诵”的区别有:一、含义不同。
二、使用范围不同。
三、所处的位置身份不同。
四、声音要求不同。
五、规范程度不同。
六、态势不同。
七、教育性不同。
一、含义不同“朗读”是清晰响亮的把文章念出来,它本质上是一种“念读”,其主旨是将书面文字清晰准确地转换为相应的有声语言传递给听众,它不追求以情动人的艺术表达,而重在以义喻人,即追求听众对朗读文字全面、准确的理解与理智的思考。
“朗诵”则是更高层次的朗读,是一种语言表述的艺术表现形式,要求对文章进行艺术处理,通过朗诵者借助语速、轻重、停顿等等表达技巧,将朗诵材料转换为一种艺术表演,因此,具有表演的成分。
它呼唤的是听众的情感共鸣,追求的是使听众听之入耳、听之入心、听之动情的艺术感染力。
二、使用范围不同朗读的使用范围较广,凡是文字读物都可以朗读。
无论是诗、词、曲、赋,还是散文、小说、戏剧、相声;无论是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还是社论、新闻、打油诗、绕口令、家信、招聘广告、寻人启事、数学物理习题等等,无一不可读;而朗诵的使用范围则相对较窄,一般以诗歌与散文为主,少数的童话、小说和戏剧也可以朗诵。
不是有“诗朗诵”“散文诵”之称吗?它对文稿的艺术特点有相对严格的要求,如寻人启事、数学物理习题可以朗读,但是如果是用来朗诵,听者就难以接受,并且会让人啼笑皆非。
三、所处的位置身份不同朗读者所处的位置是本色化的,而朗诵者所处的位置是艺术化的。
朗读进行时,朗读者所置身的位置的性质没有变化,教室就还是教室,地头就还是地头。
但是同样还是这些地方,朗诵者所置身的空间就实际上发生了变化,有形无形的构成了一个“表演区”。
这一块“表演区”的性质随着朗诵内容而发生“纵横千万里,上下数千年”的变化,并且,听众往往自觉不自觉地避免进入“表演区”,以免干扰朗诵者的表演,因此,朗诵一般在舞台上,在大庭广众之中进行。
朗读者的身份应该是朗读者自己,朗读者的他既不完全是文章作者的代表或化身,既不扮演,也不能替代,更不是演员;而朗诵作为一门表演艺术,朗诵者的身份是“演员”,是扮演成另一个“我”来抒情表意。
朗读、朗诵、播音、播讲、解说等说法的区别

朗读、朗诵、播音、播讲、解说等说法的区别朗读、朗诵、播音、播讲、解说、讲解……这些描述有声语言表达方式的相近相似又似是而非的词,看到很多爱好者都在乱用,其实那是因为不理解这些词的真正含义。
我在这里不妨把我理解的这些词的含义解释一下,如有不足之处,望大家纠正补充。
朗读:朗读其实是最广泛的一种有声语言表达形式,它的核心是读。
只要是读文字,除了默读以外,其余的其实都可以叫朗读。
所以中国播音界泰斗张颂先生除了《中国播音学》这样的鸿篇巨制外,还写了一本小册子《朗读学》,其实可以看作是《中国播音学》的通俗版。
朗读是最基础最广泛的有声语言表达形式。
很多高手都喜欢说自己是在“读字”,这不仅仅是谦虚,其实接近于事情的本质。
反而是很多初级爱好者喜欢说自己是在练“播音”,其实不如踏实点,就说朗读吧。
朗诵:朗读和朗诵只有一字之差,“朗”是一样的,“读”和“诵”不同。
诵,从字面上理解,显然有“唱”的意思,比起“读”来,应该有明显的节奏感和音乐感,这就是朗诵的本质。
因此,朗诵,可以理解为语气和节奏感、音乐感更加强烈的朗读。
所以,“朗诵”一般都是朗诵诗,有时候也会说朗诵散文,但我们很少说朗诵一篇小说。
另外,由于节奏感和音乐感更强,使朗诵更适合当众表演,所以,朗诵通常是有一定表演性的。
比如前面说的朗诵散文,通常只有在当众表演的时候,才会说朗诵散文。
平时读散文,都应称为朗读。
播音:播音其实不是一种有声语言表达方式,而是一种行为,或一种工作。
要想“播音”,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您自己必须是播音员。
不管专职还是兼职还是临时客串,但读的时候,必须在充当播音员;第二,必须借助大众传播媒体传播,比如广播或电视。
两个条件有一个不具备,就不能称为“播音”。
新闻播音、评论播音、专题片播音……都有迥然不同的文体特征,这都是播音的内容,播新闻?还是播评论?还是播专题片?所以,播音不是某种有声语言表达方式,而是一种行为或工作。
简单的理解,播音,就是播音员在广播电视里朗读。
朗读和诵读的区别

朗读和诵读的区别什么是诵读?诵读就是朗读和背诵。
朗读就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响亮的口头语言。
这是一种眼、口、耳、脑多种生理机能共同参与、协调动作的阅读,它能训练语音,再现课文情境,加深理解,培养记忆力、语言感受力、口头表达力,增强语感。
背诵是指凭借记忆念出读过的文章词句,是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而成。
背诵有助于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背诵是语文学习中“记忆力体操”,长期适度训练,可以开发、强化学生的记忆力。
诵读有以下几个特点:1、诵读更注重一个“熟”字。
不是读一遍两遍,而是要读好多遍,即所谓“熟读成诵”。
为什么要读这么多遍呢?古人早就说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2、诵读是要“精思”。
孔夫子说得好,“学而不思则罔”。
若是像小和尚念经那样——口到心不到,即使读上千遍,“其义”也不能“自见”。
阅读活动应十分强调“寻言以明象”。
嘴巴读出来,就要迅速在脑海里浮现出生动可感的画面来。
比如你读《翠鸟》中描写翠鸟外形特点的一段,就要一边读一边在脑子里“过电影”。
也就是说,要迅速地把文字符号转换成形象,想象出翠鸟的爪、羽毛、眼睛、嘴是什么样子,什么颜色的,并将其整合成一个完整的翠鸟的形象。
3、诵读更注重声调的抑扬顿挫。
要知道,声调也是一支无形的“笔”,也可以绘形绘色。
不过它不是用线条、色彩,而是通过声调的轻重疾徐、抑扬顿挫来达到效果。
你读“小雪花飘呀飘呀”,就要读得轻一些,慢一些,让人听了好像看到一片片雪花飘飘悠悠落下来。
若是读“狂风呼啸,大雪纷飞”,就要读得重一些,有气势一些。
只有这么读,才能让人感到雪下得很大很大,风刮得很猛很猛。
诵读是不是等同于朗诵呢?二者不是一回事。
朗诵是表演给别人看的,可以配合表情、手势。
诵读不是表演给别人看的,而是对课文内容自我感受、自我体验、自我欣赏的一种读书方式。
诵读最适用于那些声情并茂的课文,如诗歌(尤其是古诗)、小说、写景或抒情的散文等。
小学语文朗读与朗诵、诵读的联系与区别

86小学叢学祈究小学语文朗读与朗诵、诵读的联系与区别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长江路小学殷其龙【摘要】朗读、朗诵、诵读是语文学科的相关概念,教师要对这些概念有深入的解读,以便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
新课程改革大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强化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综合学科能力,已经成为学科教学的核心追求。
教师要有细化意识,对朗读、朗诵、诵读等概念做深度解析,以达到提升语文教学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朗读诵读朗诵联系与区别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常提及朗读、朗诵、诵读等概念,如何厘清这些概念之间的细微差别呢?这是语文教师需要正视的现实问题。
不管是朗读还是诵读,都与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培养有直接关联,教师要注意区分朗读和诵读、朗诵的区别,从具体教学实践中作出科学应对,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
朗读、诵读、朗诵有不同内涵,语文教学中不能混为一谈,特别是语文教师,需要建立清晰的概念认知,并加以针对性施教,以有效提升教学的适配性,为学生学科能力成长创造良好条件。
一、朗读、朗诵、诵读的概念解读朗读、朗诵、诵读有不同概念范畴,教师需要借助专业工具书展开解读,要给学生传递更为清晰的信息,以便对学科学习形成重要支持。
1.定义解读《现代汉语词典》对朗读的定义是“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对朗诵的定义是“大声诵读诗或者散文,把作品的感情表达出来”;而诵读中的“诵”字,《现代汉语词典》给出的解释是念、背诵。
但笔者认为,朗读是“清晰响亮地念出来”,这似乎有些不妥,因为一个”念”字太过机械,应该突出“读”字;关于朗诵的定义,文本内容众多,不能只限于诗歌和散文,其他作品也是需要用感情表达的;关于诵读,也不能限于念和背诵,需要有情感地投入。
2.定义运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正确处理朗读、诵读、朗诵三个概念的应用问题。
如果不需要投入更多感情的文本,可以让学生朗读学习,也就是大声清晰有条理地读出来。
如果是有感情表达的内容,就要运用诵读和朗诵的方式展开学习和体验,而朗诵还带有表演意味,需要在公共场合对他人进行展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朗读与朗诵
(三)不同点
1、二者的本质区别:
朗读和朗诵相比,朗读本质上还是一种念读,是一种应用型的朗声阅读。
朗诵,本质上是一种语言表述的艺术表演形式。
朗颂就是对朗读进行艺术加工,增强语言的艺术感染力,引起听众共鸣的一种方式。
2、表达文体的不同
朗读的选材十分广泛,诗歌、散文、议论文、说明文以及各种文章、书信等都可以朗读;朗诵在选材上只限于文学作品,而且只有辞美、意美、脍炙人口的文学精品,才适合朗诵。
3、应用范围不同
朗读是一种教学宣传形式,主要用于课堂学习和电台视台播音。
朗诵是一种艺术表演形式,多在舞台上、在文娱活动中使用。
4、表现形式不同
朗读对声音的再现要求接近自然化、本色化、生活化,口语形式平实、自然。
注重于音量均匀,吐字节奏、停顿以及声音高低对比,可以根据表达需要而有所变化,但不宜有太多的变化;
朗诵的口语形式是生动、优美。
对声音再现的要求则应是风格化、个性化甚至可以戏剧化。
它要求朗诵者将自己对作品的体会,通过音量的大小,音区的高低、节奏的的快慢等多方面的变化,凝结成一种独特的艺术感染力,深入并撼动听众的心灵。
5、语言选用上的区别
读以听者全面准确理解表达内容为目的,在要求语音规范的基础上,运用普通话,但又不仅限于普通话,特殊情况下允许使用方言。
朗诵注重以语言艺术魅力感染听众,所以,一般情况下要求必需使用普通话。
因为,用方言朗诵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让听众难以接受的。
方言的阻碍,我想朋友们都知道这里不在讲述。
6、在姿态语方面的区别
一般对朗读者的形体、态势、表情、眼神等均无明确的要求,如老师可以来回走动之读课文,播音员通常坐着播音等。
朗诵,就要求朗诵者,在朗诵过程中形体、态势、表情、眼神的和谐统一,协调配合,以强化朗诵语言的艺术感染力。
总结
朗读的要求:注重于通过语言的规范、语句的完整和语意的精确。
让别人准确听到你的意思。
朗诵的要求:更偏向一种艺术表演形式。
诵要求朗诵者更加注重对文稿的表达形式进行艺术的加工和处理。
朗诵者借助于语速、语顿、音区、轻重音等方面的富于变化的个性表达手段。
引起听众的情感共鸣。
同时,朗诵者在朗诵过程中形体、态势、表情、眼神的和谐统一,协调配合,以强化朗诵语言的艺术感染力。
综上所述,朗读和朗诵,既有区别又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朗读者所处的位置是本色化的,而朗诵者所处的位置是艺术化的。
朗读是朗诵进行艺术加工的基础,朗诵是朗读艺术加工后的提高。
从对口语的学习上来看,朗读是基础,朗诵是朗读的进一步深入和艺术化的过程。
不管是朗读或是朗诵,语言绝对不能脱离生活语言的基础。
要防止”朗诵腔”、”播音腔”、”舞台腔”,否则朗读也好,朗诵也好,只会让人听了不自然、不亲切,非但不能引起共鸣反而使人感到刺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