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材料作文审题指导
探究高中语文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教学策略

探究高中语文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教学策略高中语文新材料作文是高中语文考试的一部分,要求学生根据所给材料,展开思维,审题立意,进行写作。
如何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这一能力成为了一个重要问题。
本文将探究高中语文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教学策略。
一、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材料的内容和主题在高中语文新材料作文中,材料内容通常比较复杂,涉及多个方面。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材料,理解其中的内容和主题。
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材料中的问题,帮助他们深入理解材料。
二、教师指导学生抓住材料的要点和关键词语在高中语文新材料作文中,有时候材料的篇幅很长,学生很难把握要点。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快速阅读,找出材料的要点和关键词语。
可以通过扫读、略读等训练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抓要点的能力。
三、教师鼓励学生展开思维,进行写作在高中语文新材料作文中,写作是学生思维展开的一种方式。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来进行写作,避免简单照抄材料内容。
可以通过提问、思考等方式,引导学生展开思维,进行写作。
在高中语文新材料作文中,材料往往包含了多个观点和态度。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分析材料中的观点和态度,提醒他们在写作时要根据材料选择观点,确定态度。
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材料观点和态度的敏感性。
五、教师指导学生归纳概括材料的主题和观点高中语文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教学策略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材料内容和主题,指导学生抓住材料的要点和关键词语,鼓励学生展开思维,进行写作,指导学生分析材料中的观点和态度,同时指导学生归纳概括材料的主题和观点。
通过这些策略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审题立意的能力,更好地完成高中语文新材料作文的写作任务。
高中材料作文写作指导

高中材料作文写作指导在高中语文学习中,材料作文是一种常见且重要的作文类型。
对于许多同学来说,材料作文可能会带来一些挑战,但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和技巧,就能轻松应对。
接下来,我将为大家详细介绍高中材料作文的写作指导。
一、审题是关键当拿到一则材料作文题目时,首先要做的就是仔细审题。
审题的目的是准确理解材料的主旨和意图,明确写作的方向和范围。
要全面阅读材料,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有些材料可能比较复杂,包含多个方面的信息,需要我们认真梳理,找出其中的关键语句和核心观点。
同时,要注意材料中的提示性语言、关联词、情感倾向等,这些都有助于我们把握材料的重点。
例如,有这样一则材料:“一只蚌跟它附近的另一只蚌说:‘我身体里有个极大的痛苦。
它是沉重的、圆圆的,我遭难了。
’另一只蚌怀着骄傲自满的情绪答道:‘我赞美上天,也赞美大海,我身体里毫无痛苦,我里里外外都是健康的。
’这时,有一只螃蟹经过,听到了两只蚌的谈话。
它对那只里里外外都很健康的蚌说:‘是的,你是健康的。
然而,你的邻居所承受的痛苦却是一颗异常美丽的珍珠。
’”在这则材料中,关键语句是螃蟹说的“你的邻居所承受的痛苦却是一颗异常美丽的珍珠”,其主旨在于强调痛苦往往能够孕育出珍贵的成果。
二、立意要准确深刻审题之后,就要根据对材料的理解确立文章的立意。
立意是文章的灵魂,决定了文章的深度和价值。
立意要准确,符合材料的主旨和命题的要求。
同时,立意要力求深刻,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出材料所蕴含的深层次道理。
以上面的材料为例,我们可以立意为“痛苦成就美丽”“磨难铸就辉煌”“在痛苦中成长”等。
但如果立意为“要学会赞美他人”,就偏离了材料的主旨。
为了使立意深刻,可以从多个角度思考材料,联系社会现实和个人生活经验,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挖掘。
比如,从“痛苦成就美丽”这个立意出发,可以进一步探讨为什么痛苦能够成就美丽,以及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面对痛苦,将其转化为成长和进步的动力。
三、拟定标题好的标题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同时也能反映文章的立意。
探究高中语文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教学策略

探究高中语文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教学策略
高中语文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在教授高中语文新材料作文时,针对
审题和立意两个关键环节,采用一系列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准确理解题目,并确定适当
的立意点,从而更好地完成作文。
一、审题教学策略
1. 引导学生仔细阅读题目: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仔细读题,理解题目中的关键信息,包括主题、时态、人称等。
可以通过提问、讲解等方式,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注意力。
2. 分析题目要求:教师可以通过解读关键词、分析句子结构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题目要求。
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核心要点,明确文章的主题和立意方向。
3. 梳理题目脉络: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根据题目的先后逻辑关系,梳理出文章的脉络
结构。
可以采用思维导图、逻辑图等方式,使学生更加清晰地理解题目的整体结构。
4. 分析题目观点:有些题目中可能存在多个观点,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分析每个观点
的优缺点,并选择一个合适的观点进行立意。
通过讨论、辩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更加深入
地思考和分析。
5. 多角度思考: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导向性问题,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拓展想
象空间。
通过开放性问题、案例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探究高中语文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教学策略

探究高中语文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教学策略高中语文新材料作文是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求学生根据所给的材料进行审题立意,并自主展开意义深刻、观点独特的写作。
对于这样的作文题目,学生往往面临审题不准确、立意不充分、观点不独特等问题。
教师需要采用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提高审题立意的能力。
以下是一些可以使用的教学策略:1. 培养学生审题的能力学生在审题立意时,首先要理解题目的含义和要求。
教师可以使用一些题目解析的方法,比如逐字解析、概念梳理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题目。
教师还可以提供一些具体的例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题目的意思。
2. 引导学生思考材料的观点和意义高中语文新材料作文通常会提供一段或多段材料,作为学生展开写作的依据。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分析材料,提取其中的观点和意义,帮助学生理解材料的核心思想,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3. 提供多样化的写作思路学生在审题立意时,往往会陷入固定的思维定势,导致观点陈旧、创意不突出。
教师可以通过提供多样化的写作思路,帮助学生打破思维定势,开展独特的观点和立意。
可以使用开放性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考,或者提供有趣的书籍、电影等材料激发学生的灵感。
4. 引导学生展开思辨性思考高中语文新材料作文要求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展开深入的思考。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引导性问题,帮助学生展开思辨性思考,比如“你同意材料的观点吗?为什么?”“你有什么不同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等。
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和深入地思考问题,提出独立的观点。
5. 鼓励学生进行多次修改和完善写作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想法和观点。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写作进行多次修改和完善,帮助学生深入思考题目,提高作文的质量。
教师还可以提供具体的修改建议和指导,帮助学生不断改进自己的写作。
探究高中语文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教学策略

探究高中语文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教学策略
高中语文作文审题立意教学策略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方法和策略,帮助
学生正确理解作文题目,抓住作文命题的重点和要求,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作文写作。
下
面是一些常用的高中语文作文审题立意教学策略。
一、审题策略
1. 逐字阅读:学生应该仔细阅读作文题目,将每个字都读好,理解每个字的意思。
2. 划关键词:学生可以在题目上划出关键词,以便于理解题意。
3. 定位:学生可以通过题目中的时间、地点、人物等信息,定位到作文的背景和情境。
二、立意策略
1. 收缩立意:学生可以从题目中收缩立意,将题目中的主要信息缩小到一个具体的
点上,确定作文的立意。
2. 开放立意:学生可以从题目中开放立意,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思考,自由发挥,提
出自己的见解。
3. 对比立意:学生可以将题目中的两个或多个要素进行对比,分析它们之间的异同,从而得出立意。
三、阐述策略
1. 分析解释:学生可以通过分析和解释题目中的关键词,清楚地阐述作文的主题和
意义。
2. 举例说明:学生可以通过给出具体的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提高作文的可信度
和说服力。
3. 实证论证:学生可以通过事实和证据进行论述,从而增强作文的权威性和可靠
性。
四、论点策略
1. 探寻真理:学生可以通过对题目的思考和分析,探寻其中蕴含的真理和哲理,用
自己的语言进行阐述。
2. 反倒立意:学生可以从与题目相反的角度出发,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立场,进行思辨性的写作。
高中语文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分析

高中语文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分析
高中语文作文的审题立意分析是考生在写作前必不可少的一项准备工作,它既能够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作文题目的含义和要求,又能够帮助考生确定作文的写作方向和立意。
在审题阶段,考生首先需要仔细阅读作文题目,理解题目背后传递的信息和要求,分析题目中的关键词,以此来确定作文的篇章类型、主题和论述方向。
例如,作文题目“当代年轻人的消费观念”中,关键词是“消费观念”,考生需要围绕这个关键词来写作,探讨当代年轻人的消费观念是否合理、是否有益于个人和社会,以及如何引导年轻人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等内容。
在确定了作文的写作方向后,考生需要进一步思考如何构思文章,如何选择素材和论据,以及如何运用语言表达思想。
在这一过程中,考生需要注重逻辑性和连贯性,通过合理的结构和有力的论证展现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综上所述,审题立意分析是高中语文作文成功的关键所在,只有通过深入理解题目要求,确定作文的写作方向和立意,才能够在写作过程中有条不紊地进行思考和表达,从而达到预期的写作目标。
高中语文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分析

高中语文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分析【摘要】高中语文材料作文是高中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审题立意分析,可以帮助学生准确把握作文的方向,提高作文的质量。
审题是写好作文的基础,只有深入理解题目要求,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写作。
而立意则是作文的灵魂,是表达作者独特观点和思想的关键。
进行审题时,要仔细阅读题目,分析题目中的关键词和要求;进行立意时,应根据审题的结果确定文章的主题,并深入思考如何引出文章的核心观点。
在写作过程中,还要注意材料作文的特点,即如何合理地结合材料和自己的观点。
审题立意分析对提高高中语文材料作文的水平至关重要,希望未来高中语文材料作文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高中语文材料作文、审题、立意、分析、重要性、特点、发展、引言、正文、结论、关键、作文、审题立意、文章、目录、内容、文学创作、思维能力。
1. 引言1.1 什么是高中语文材料作文高中语文材料作文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一种常见形式,指的是以一定的材料或题材为基础,要求学生进行文学创作的一种写作形式。
这种作文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良好的语言文字功底,还要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能够通过对材料的把握和理解,进行有深度、有新意的创作。
高中语文材料作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考核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在这种形式的作文中,学生需要不仅仅是简单的模仿、背诵,更需要在原有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批判性思考,进行合理的创作,展现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文学情感。
通过高中语文材料作文的创作,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培养自己的文学情感,拓展自己的文学视野。
所以,高中语文材料作文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和实践意义,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1.2 为什么需要审题立意分析在高中语文材料作文中,审题立意分析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在撰写文章之前,对于题目的准确定位和理解,以及对主题的深入思考和把握,都是至关重要的步骤。
2022年高一期末考试作文“《青春有你》发生“倒奶”事件”审题指导及优秀范文

2022年高一期末考试作文“《青春有你》发生“倒奶”事件”审题指导及优秀范文【真题再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日前,视频网站“爱奇艺”制作的选秀节目《青春有你》因发生“倒奶”事件而被监管部门叫停。
在该节目中,粉丝必须购买赞助商“蒙牛”集团为节目定制的专款奶制品,扫描瓶盖内侧的二维码才能为偶像打榜投票,粉丝为偶像助力,疯狂购买该奶制品,喝不了就倒掉,互相攀比,以倒的牛奶多,垒起的“奶墙”(奶制品的外包装)高为荣,造成了巨大的浪费,也引发了舆论的巨震。
针对此事件,请以给……的一封信为题,从爱奇艺CEO,粉丝,蒙牛集团CEO三者中,任选其一为收信人表达你的感受和思考。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
②不少于800字。
③三不得抄袭、套作。
④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命题说明:本题来自宁波市2020学年第二学期高一期末考试试题。
审题限制性1.真实情境的限制。
作文材料选择了一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时事,即“倒奶”事件作为写作的真实情境,首先介绍了事件背景,然后简述了事件影响,“造成了巨大的浪费,也引发了舆论的巨震”。
以此引发学生的感受和思考。
考生写作时不可脱离具体的事件,但也不能仅仅停留在事件本身,需结合“倒奶”事件造成的社会影响,折射出的问题进行写作。
2.典型任务的限制。
可以从三方面理解作文的任务限制。
首先,作文要针对“倒奶”事件表达感受和思考;再者,以“给……的一封信”为题写作,需注意书信的格式和行文特点;其次,从爱奇艺CEO、粉丝、蒙牛集团CEO三者中任选其一为收信人,具体写作中要有对象意识和交流意识。
3.价值判断的限制。
材料首先说明引发事件的“青春有你”节目被监管部门叫停,给出了明确的价值导向。
粉丝为偶像助力,疯狂购买该奶制品,喝不了就倒掉,互相攀比……造成了巨大的浪费,也引发了舆论的巨震。
”这是倒奶事件的恶劣影响,引导考生反思青年人群中盲目追逐偶像,过分攀比,铺张浪费的现象,从粉丝群体、网络传媒和商家的角度探究问题的根源,结合国家“反对浪费,厉行节俭”的倡导,形成理智追星,爱惜资源的价值判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材料作文审题训练
一、材料作文审题原则
①整体性原则
1. 一伟大雕塑家完成了一座非常完美的雕塑,有人问她:“你是怎样雕出如此完美的雕塑的?”雕塑家回答说:“其实,这座雕像原来就在那里,我只是将它多余的边边角角去掉而已。
”其实,在人生中,你就是那座雕像,只要去掉“多余的边边角角”,就能获得完善的自我,而那位出色的雕塑家,就是你自己!
有的同学抓住了关键词“雕塑自我”,以此为话题,立意为“我勤奋努力塑造自我”、“我通过多读书塑造自我”、“我选择好的朋友塑造了自我”、“我培养自己高尚的情操来塑造自我”等等。
有的同学更是出新:“我不用祛除自身的毛病,因为每一个成功的人都有缺点错误。
”这样行不行呢?不行!只抓住材料本身的“只言片语”来立意,没有能够准确把握出题者的真正意图,未免偏颇。
既然是审题,就应该审得全面,把材料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而不是分割蚕食,片面立意。
如我们把上面这则材料当做一个整体来分析就不难发现:除了“塑造自我”这个短语以外,“去掉多余的边边角角”也是很重要的一个信息。
“去掉‘多余的边边角角’才能塑造完美的自我”才是材料的中心内涵,围绕这一点立意选材文章就已经成功一半了。
②多角度原则
很多材料包含两个或更多含义,因此分析材料时,要运用发散性思维,很快列出由材料中引出来的观点2~5个,然后找出一个对自己写作有利的分析角度去写。
2. 有个鲁国人,擅长织麻鞋,他的妻子擅长织白绢。
他们想到越国去居住,于是有人对他们说:“你们将会贫穷不堪了。
”这个鲁国人问他是何道理,那人说:“麻鞋是穿在脚上的,而越国人是赤脚走路的,白绢是做帽子的,而越国人是披发的,你们夫妻的特长,在越国是无用武之地的,怎么能不穷呢?”
1.横向立意:就是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思维顺着原材料所告诉读者的指向去考虑。
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脱离实际。
这种立意的好处是能紧扣材料的基本倾向、主要观点,因而不会出现偏题、走题的现象。
2.反向立意:就是把原材料的问题倒过来想想,从相反的角度对原材料提出质疑。
因为越人赤脚、披发,鞋帽就大有市场,就会得出鲁人未必会穷的结论。
这就要求鲁人敢于尝试、敢于冒险、敢于改革。
③明限制原则
料作文审题立意的限制性非常强,必须要明确材料题旨来确定立意。
3. 有一个生长在孤儿院的男孩,悲观地问院长:“像我这样没人要的孩子,活着究竟有什么意思呢?”院长交给他一块石头,说:“明天,你拿这块石头去卖,但不是真卖,不论别人出多少钱,绝对不能卖。
”
第二天,男孩蹲在市场的角落,真有好多人要买那块石头,而且价钱越出越高。
晚上,院长要他明天拿到黄金市场去叫卖。
在黄金市场,竟有人出比昨天高十倍的价钱要买那块石头。
最后,院长叫男孩到宝石市场去卖这块石头,结果,石头的身价较昨天又涨了十倍,甚至被传扬成“稀世之宝”。
院长对男孩说:“生命的价值也就像这块石头一样,一块很不起眼的石头,由于你的珍惜而提升了它的价值。
”
有很多同学以“珍惜”为话题,写“珍惜友谊”、写“珍惜时间”、“珍惜幸福生活”、“珍惜学习机会”等,都未免偏颇。
只要我们再全面深入地进行分析,就会明白这则材料的主旨才是话题——“只要自己看重自己,珍惜自己,你的生命就有意义、有价值。
”材料对“珍惜”有了
更具体的限制。
④倾向性原则
有些材料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明显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倾向,我们可从材料的情感倾向入手来审题立意。
4. 当断臂的维纳斯展示在人们面前时,吸引了无数好事之徒趋之若鹜。
它们提出种种接上断臂的奇思妙想。
维纳斯失去的手臂就如同一个充满诱惑力的圈套。
但迄今为止仍未有任何设计能取得普遍的赞赏。
材料中的情感倾向十分明显。
“好事之徒”、“趋之若鹜”等词贬斥之情溢于言表。
对想接上断臂在做法持否定态度,对断臂维纳斯持赞赏态度。
据此可立意为:应顺其自然,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
如果不注意分析情感倾向,立意为:坚持就是胜利或攻书莫畏难。
就明显偏离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