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我国淡水渔业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可持续发展_我国淡水渔业资源的现状

试论我国淡水渔业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可持续发展_我国淡水渔业资源的现状
试论我国淡水渔业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可持续发展_我国淡水渔业资源的现状

试论我国淡水渔业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淡水渔业资源的现状

龙华

(农业部淡水鱼类种质资源与生物技术实验室,湖北荆州434000)

摘要:渔业资源包括各种鱼类、水生经济动植物、水生野生动物和水生饵料生物等。我国水产保持了高速发展的势头,但渔业资源状况并不理想,渔业资源保障过度依赖国内,对世界渔业资源开发利用较迟缓。本文从不同角度论述了我国渔业资源现状,分析了渔业可持续发展问题。

关键词:淡水渔业;渔业资源;资源安全

中图分类号:S9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278(2000)04-0016-03

我国水域辽阔,江河湖泊纵横交错,水库池塘星罗棋布,多种多样的地理、气候等自然条件孕育了多样性(Multiformity)的水生生物资源,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渔业国。我国于60年代突破了/四大家鱼0的人工繁殖技术,彻底扭转了我国淡水养殖对象受天然苗种限制的局面,目前的淡水鱼产量占全世界的一半以上,是淡水养殖业最发达的国家。渔业资源(Fishery Resources)是水产养殖生产中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当前,自然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和人类生产活动对自然资源的无节制掠夺,已经对我国的渔业资源造成了难以逆转的破坏;人工饲养的鱼类生产性状逐年退化、抗逆性能不断下降,严重影响了我国的渔业生产和经济效益。渔业资源的盛衰同水域环境、水利工程、工农业生产和渔业自身发展等有密切关系。因此,必须为我国丰富的淡水渔业资源寻求一条可持续开发与利用的途径。

/可持续发展(Sustainainable D evelpment)0理论是80年代后期兴起的一种整体的、和谐的社会发展观。所谓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能力的发展。从其产生的历史背景来看,它是作为对以往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和面临的人口、能源、粮食、资源等一系列难题的反应而产生的,是对人类传统的单纯追求产量、产值增长的发展观的一种沉重反思。渔业可持续发展,是指渔业生产的增长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资源的利用与环境的保护应尽可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不危及后代人的需求。渔业可持续发展是目前国内外渔业界共同议论的热点。为探讨我国淡水渔业资源环境合理、经济高效、系统和谐的可持续发展,尽快地由粗放型经济过渡到集约型经济,作者认为,以我国渔业资源和养殖生产的特点与优势为依据,研究我国淡水渔业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对策,探讨并建立我国淡水渔业的可持续发展的评估体系,是保护我国的自然生态环境,加快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进程,实现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统一的重要战略意图。

渔业资源(即水产资源)是指水域中蕴藏的具有经济、社会、美学价值,现在或将来可以通过渔业得以利用的生物资源。它不仅包括水域中蕴藏的各种鱼类和水生经济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还包括所有与渔业生产和环境有关的水生野生动物、水生饵料生物等的种类和数量。渔业资源蕴藏量和生物多样性是渔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地球上现存鱼类可分为圆口纲、软骨鱼纲和硬骨鱼纲,是脊椎动物中最繁盛的一个类群。根据最新的核查,它的种类已经达到24618种,隶属于57目482科4258属。其中圆口类84种,软骨鱼类846种,硬骨鱼类23688种。在这些鱼类中,生活于内陆水域的(即淡水鱼类)9966种,占鱼类总种数的4015%;生活于河口或洄游于咸淡水间的499种,占2%;生活于海洋的14153种,占5715%。5中国鱼类系统检索6(1987)一书列出了我国的鱼类共有43目282科1077属2831种,近年来还不断有新属新种发现。

从主要水系的鱼类组成来看[1~4],我国地处温带、亚热带和热带,绝大部分鱼类是温水性,自然分布于我国的土著淡水鱼类有804种。鲤科鱼类在我国的江河中繁衍了数百万年,有较强的适应力,种类和数量最多。鲤形目种类达623种,分别隶属于6科160属,占内陆水域鱼类总数的7712%;此外,鲇形目鱼类84种,占1014%;鲈形目和鲑形目鱼类分别占619%和217%;其余为鲟形目、鱼由形目、鱼雪形目、鱼非形目、鱼将形目、刺鱼目、七鳃鳗目、颌针鱼目及合鳃鱼目。其中大约有二分之一的种类可供常用,常见的经济鱼类有50多种,可作为养殖对象的有20余种。以我国四大江河水系为例,长江水系的鲤科鱼类共164种,占46151%,鳅科、鱼危科、平鳍鳅科、虾虎鱼科及其它32科共计206种;黄河水系的鲤科鱼类共87种,占4515%,鳅科、虾虎鱼科、鱼危科、银鱼科、鱼屯科及其它21科共计104种;黑龙江水系的鲤科鱼类共59种,占5212%,鲑科、鱼危科、鲟科、虾虎鱼科及其它18科共计74种;珠江水系的鲤科鱼类共81种,占4716%,鱼危科、虾虎鱼科、塘鳢科、鳅科及其它20科共计89种。我国主要捕捞与养殖的湖泊均集中在长江、黄河和黑龙江流域,湖泊鱼类组成也以鲤科鱼类为主,不少鱼类属于洄游或半洄游性,专门生活于湖泊中的鱼类不多[5]。

#

16

#(总第110期)水利渔业2000年第20卷第4期

收稿日期:2000-01-15

从捕捞量和渔获物来看[1,2],我国淡水渔业产量中养殖产量比重逐年上升,而捕捞量比重却逐年下降。长江流域水域面积占全国的一半,气候温和,水质肥沃,天然饵料丰富,鱼类资源相当丰盛,不但种类多,数量也大,渔业产量约占全国的60%,是我国内陆水域渔业资源的集中分布区。捕捞的自然经济鱼类有70种以上,虾、蚌、蟹等的种类、产量和产值也很可观。1955~1971年长江鱼产量比较稳定,年均产量在26万t左右,1972~1996年鱼产量呈波浪式的下降。1994年居长江中上游渔业产量首位的是铜鱼和园口铜鱼,占总鱼产量的23196%,黄颡鱼、鲶和鲤分别占11138%、10173%和12108%,这4种鱼已成为长江中上游渔业的主要捕捞对象。长江干流江湖半洄游性的/四大家鱼0分别占总产量的7138%、3149%、5171%和2168%,上游江段特有的白甲鱼、中华倒刺鱼巴、岩原鲤等在渔获物中已很少见到。定居性的鲤、鲫仍是湖泊渔业的主要捕捞对象,1996年鄱阳湖鲤、鲫产量占总产量的4312%,/四大家鱼0占3111%。由于坝闸的兴建, /四大家鱼0等半洄游性鱼类显著下降,而定居性鱼类(鲤、鲫、鲶等)在渔获物中相对稳定。此外,在长江干流中漂流性卵的鱼类有20余种,长江中下游盛产的/四大家鱼0鱼苗向来享有盛名,1965年以前,占全国/四大家鱼0鱼苗总产量的70%~80%。由于人工繁殖技术的突破,近年来,人工繁殖鱼苗约占95%以上,逐渐代替了天然鱼苗。长江流域的铜鱼、鳗鲡等经济鱼类的鱼苗、数量一直很可观。总之,长江水系的渔业资源结构正向恶性转化,其它各水系渔业资源的变化虽有不同,但总的趋势是资源蕴藏量减少,捕捞量无论在干流和附属水域都在急剧下降,渔获物组成和种群结构也在发生变化,大中型经济鱼类资源减少,小型野杂鱼类及渔业预备资源比重增大。

从我国养殖鱼类的品种资源来看,包括自然资源、地方品种、引种驯化和人工育种4个方面。地方品种一般是在自然变异的基础上,经过多年的人工筛选和自然选择而成并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地方养殖品种。鱼类杂交育种、雌核发育和多倍体诱导技术的应用,不仅满足了鱼类养殖生产发展对鱼类优良品种的要求,也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对鱼类产品数量和质量的要求。这方面尤其以鲤科鱼类种内和属种间杂交组合的生产应用的前景最广泛。目前,我国淡水养殖鲤科鱼类的产量已占世界鲤科鱼类总产量的60%,其中鲤是我国分布最广的经济鱼类之一,也是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主要淡水养殖对象。在鲤[6]的自然资源中,鲤属的中鲤亚属有4个种和1个亚种,即小鲤、抚仙小鲤、异龙中鲤、三角鲤和龙州鲤,而鲤亚属又有13个种(亚种),即尖鳍鲤、西鲤、鲤、华南鲤(元江鲤)、杞麓鲤、厚唇鲤、大眼鲤、春鲤、大头鲤(柏氏鲤)、洱海大头鲤、云南鲤、大理云南鲤和翘嘴鲤,地方品种有团鲤、肉鲤、火鲤、呆鲤、海鲤、黄河鲤、芙蓉鲤、兴国红鲤、荷包红鲤等,引进品种有散鳞镜鲤、德国镜鲤和乌克兰散鳞镜鲤等。人工育种的品种更是数不胜数,如肥鲤、丰鲤、颖鲤、建鲤、岳鲤、红镜鲤、柏元鲤、荷元鲤等等。另外,还有非鲤属的拟鲤、鱼巴鲤、乌原鲤和岩原鲤等。又如在鲫属的自然资源中,我国的鲫有2个种和1个亚种,即鲫、黑鲫和银鲫。地方品种有江西澎泽鲫、滇池高背鲫、湖南红鲫、贵州普安鲫、广东缩骨鲫和河南淇河鲫。引进品种有白鲫,又称大阪鲫。杂交育种和雌核发育的种类有湘鲫、高邮杂交鲫、松浦鲫、异育银鲫、滇池高背鲫、广东缩骨鲫、河南淇河鲫、贵州普安鲫A型和江西彭泽鲫等。在引种驯化方面,我国从60年代起,先后引进了白鲫、散鳞镜鲤、尼罗罗非鱼、莫桑比克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等有经济价值的养殖鱼类和罗氏沼虾、牛蛙。80年代以来,又从国外或境外引进了约40种养殖新品种,如虹鳟、美国青蛙、尖吻鲈、加州鲈(大口黑鲈)、高白鲑、沟鲶(鲇)、革胡子鲶、淡水白鲳(短盖巨脂鲤)、斑点叉尾鱼回、德国镜鲤、乌克兰散鳞镜鲤等。鳗鲡(日本鳗)由于其营养丰富、肉味鲜美,深受人们的喜爱,养鳗业蓬勃发展,但研究鳗苗人工繁殖进展太慢,目前仍不能过苗种生产关,近年来开始引进资源量数倍于日本鳗苗的欧洲鳗苗和美洲鳗苗。

从我国水生野生动物种类与分布[7,8]来看,被列为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的濒危水生野生动物有63种。淡水水生野生动物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等。长江流域是我国淡水水生野生动物分布较多的地区,如中华鲟、长江鲟(达氏鲟)、白鲟、白鳍豚、江豚、胭脂鱼、大鲵、鼋、扬子鳄等。中华鲟隶属于硬骨鱼纲鲟形目鲟科,是一种洄游性的鲟科鱼类。葛洲坝枢纽兴建前,其产卵场位于长江上游及金沙江下游,资源量约为2000尾。葛洲坝枢纽兴建后,滞留于坝下江段的中华鲟已在新形成的产卵场自然繁殖。长江鲟是一种定居于长江上游的鲟科鱼类,属国家一类保护动物。白鲟分布于长江干流和四川省境内的主要支流,成鱼数量十分稀少。白鳍豚隶属于哺乳纲鲸目白鳍豚科,被列为世界濒危动物,其群体分布于从枝城至崇明岛间约1600km的长江内,到1997年时其数量已不足100头。江豚是一种广泛分布的小型豚类,长江中下游是我国江豚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区域,在洞庭湖、鄱阳湖也有江豚出没,每年长江中约有500多头幼豚出生。胭脂鱼隶属于鲤形目亚口鱼科,为这一科在亚洲大陆唯一的代表种,分布于长江和闽江,目前在闽江胭脂鱼已极为罕见。大鲵(娃娃鱼)隶属于两栖纲有尾目大鲵科,在珠江、长江、黄河中上游支流的17个省区均有分布。其它濒危水生野生动物还有鼋(隶属于爬行纲龟鳖目鳖科)、扬子鳄(隶属于爬行纲鳄目鼍科)等,它们均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现在它们的资源已严重衰竭,原有的重要水生经济动物一个个地变为珍稀动物,有些甚至濒临灭绝,有些虽还有一定的资源,但已经不能构成完整的遗传群体。除此之外,我国现极需保护的种类已达100多种。

名贵水生经济动物有鳇、鲥、香鱼、铜鱼、史氏鲟、长吻鱼危、广东鲂、大北鲑、卷口鱼、哲罗鱼、翘嘴红鱼白、大银鱼、大麻哈鱼、黑斑狗鱼、齐口裂腹鱼等,甲壳类有米虾、沼虾、白虾、小长臂虾和中华绒螯蟹等,贝类有三角帆蚌、皱纹冠螺蚌、田螺等,两栖类有蛙、大鲵等,爬行类有龟、鳖等。在各种水生植物中,经济价值高的有芦苇、菱藕、

#

17

#

2000年第20卷第4期水利渔业(总第110期)

茭白、芡实等,还有许多优良的地方品种,如湘莲、白莲、馄饨菱、小青菱等。此外,金鱼、热带鱼、锦鲤、绿毛龟等观赏动物也有一定的经济价值。从河口海(咸)淡水洄游性鱼类和入河口的海洋鱼类来看,共有238种,分别隶属于22目73科144属,大半是有食用价值的名贵经济鱼类,如马苏大麻哈鱼、驼背大麻哈鱼、赤鱼工、花鲚、前颌间银鱼、弓斑东方鱼屯、暗纹东方鱼屯、日本七鳃鳗、滩头雅罗鱼等。还有大量河口半咸水鱼类,如鲻、鱼甬、黄鳍鲷、梭花鲈、尖吻鲈、梅童鱼(姑鱼)、舌虾虎鱼、红狼牙虾虎鱼等。这些都是亟待保护和需要进一步开发的重要经济鱼类。

我国的渔业资源还包括各水系大量的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和水生维管束植物[9]。我国内陆水域浮游生物总计110属201种,底栖生物有约600种。如长江水系的浮游植物有174属(含硅藻、金藻、甲藻、裸藻、绿藻、蓝藻、藻类孢子等),浮游动物有170种(含原生动物、软体动物、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等),底栖动物273种(含原生动物、软体动物、甲壳动物、环节动物等)。黄河水系的浮游植物有174属,浮游动物有112种,底栖动物169种。湖泊中浮游生物和底栖动物种类也较类似,如太湖浮游植物有134个属,浮游动物有133个属,而底栖动物则以螺、蚌、蚬等占生物量的主体。我国主要水系的水生维管束植物有186种,隶属于40科76属。江河湖泊中水生高等植物有70多种,分属30多个科、50多个属,其中蕨类6种以上,种子植物60余种,如挺水植物(芦苇、莲、蒲草等)、漂浮植物(浮萍、满江红、水浮莲、紫萍等)、浮叶植物(野菱、杏菜、金银莲花等)、沉水植物(金鱼藻、聚草、黄丝草等)。这些生长茂盛、资源丰富的水草以及种类繁多的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许多是水产养殖业及其它养殖业不可缺少的天然饵料生物。

我国水生生物种类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之一,除了上述大型动植物种类以外,还包括可以作为饲料或饲料添加剂和可以作为鱼用疫苗或生物防治(载体)的微生物,如芽胞杆菌、双歧杆菌、乳酸菌、类链球菌、酵母菌等,还有大量水生细菌作为异养生物在物质循环中起了重要作用。由此可见,我国淡水渔业资源蕴藏量和鱼类种质资源是非常丰富的,不但种类繁多,分布广泛,而且具有经济价值的鱼类数量也很可观,是发展我国淡水渔业的最优越的物质基础。但同时必须认识到我国渔业资源的安全正受到严重威胁。

渔业资源安全(Fishery Resources Safety)是指可以持续、稳定、及时和足量地获取渔业资源所需的状态。我国的水资源人均量仅及世界平均水平四分之一,水资源较为匮乏;我国土地农业用率仅为56%,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89%;森林覆盖率尚不及14%,低于2515%的世界平均水平[10]。我国人口增长规模较大,加上对动物性蛋白需求的增长,资源浪费与破坏现象严重,无疑加大人口对资源的压力。目前世界耕地面积逐年缩小,正面临着日趋严重的粮食短缺的威胁。在1992年的国际营养大会上,与会代表提出了渔业与粮食安全问题。在1995年的世界渔业大会上,联合国粮农组织正式把水产品列为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2000年将在北京召开第三次世界渔业大会,/持续渔业与粮食安全0被确定为大会的主题,可见渔业与粮食的密切关系。

由于环境污染加剧和捕捞强度增加,天然渔业资源逐年衰竭,迫使人们不得不将发展水产业的目光转向养殖业。我国从1993年起,养殖产量已占总产量的5216%,从而使我国人工养殖水产品的产量超过天然捕捞产量,是世界上人工养殖产量超过天然捕捞量的唯一国家。1985~1995年10年间,世界水产养殖年产量由770万t增加到2130万t,而天然捕捞产量近几年都稳定在6000万t左右。目前,亚洲的水产养殖产量占世界的89%,我国又占亚洲的59%,淡水养殖总产量已占世界的68%。1996年,全国水产品总产量达到2813129万t,其中淡水水产品产量为1253139万t,占总产量的4416%。现在,我国水产品已占全球总产量的1/4,人均占有量已达到世界平均水平(2219kg),且仍保持着高速发展的势头[10,11]。但另一方面,我国渔业资源状况并不理想,渔业资源已强度开发利用,潜力不大,渔业资源今后满足不了劳动力增长的需求。我国渔业资源安全总体基本态势是数量多、种类多;资源总量大但人均占有量小;资源短缺和资源浪费现象并存,严重威胁着资源安全;资源保障过度依赖国内,对世界资源开发利用较迟缓。总之,我国渔业资源状况居世界中下水平,形势严峻、希望较大、任务较重。

参考文献:

[1]长江水系渔业资源调查协作组.长江水系渔业资源

[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0.50~256.

[2]黄河水系渔业资源调查协作组.黄河水系渔业资源

[M].大连: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48~155.

[3]湖北省水生生物研究所鱼类研究室.长江鱼类

[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6.15~217.

[4]李思忠.中国淡水鱼类的分布区划[M].北京:科学

出版社,1981.127~149.

[5]宁宗德,魏开金,陈光凤,等.中国湖泊、水库渔业现

状与发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1~61.

[6]伍献文,等.中国鲤科鱼类志(下卷)[M].上海:上海

人民出版社,1977.396~430.

[7]当代中国丛书编辑委员会.当代中国的水产业[M].

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1.220~328.

[8]中国自然资源丛书编撰委员会.中国自然资源丛书

#渔业卷[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5.46

~520.

[9]韩茂森.淡水生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2.3~32.

[10]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

出版社,1996.112~167.

[11]湖北省渔业协会.中越水产专家科技研讨会论文

集[C].荆州:5淡水渔业6杂志社,1998.55~106.

(责任编辑张俊友)

#

18

#(总第110期)水利渔业2000年第20卷第4期

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引言:环境问题目前是全世界最为关注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科技不断创新.人们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创造着新的价值.改变着生活.当我们陶醉于用聪明才智从大自然那里获取的各种利益时.大自然也慢慢地用自己的方式告诉人们这样做的代价。中国的荒漠化土地已达267.4万多平方公里;七大江河水系中,完全没有使用价值的水质已超过40%。全国668座城市,有400多个处于缺水状态;全国1/3的城市人口呼吸着严重污染的空气,有1/3的国土被酸雨侵蚀等等。这一件件令人毛骨悚然的环境问题不得不让我们开始思考应该如何避免这些事情的发生。我们要生存、要发展.就要不停的对大自然索取资源.而自然资源在一定时期内是有限的。所以.我们要适度、科学地利用自然资源.使这一过程维持在可持续的轨道之上. 1 我国资源现状 1.1我国水资源现状 水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的最关键资源,可是如今,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水体受到严重的污染。中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扣除难以利用的洪水泾流和散布在偏远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后,我国现实可利用的淡水资源量则更少,仅为11000亿立方米左右,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约为900立方米,并且其分布极不均衡。到20世纪末,全国600多座城市中,已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达110个,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我国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水土流失严重、水价严重偏低、水资源浪费严重。而且南方水多,北方水少。西部水少,沿海水多。 据监测,目前全国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点状和面状污染,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日趋严重的水污染不仅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对我国正在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带来了严重影响,而且还严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对策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对 策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the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麦积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对策摘要:通过对麦积区水资源现状分析,要解决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问题,管好用好水资源,要突出水资源的节 约、保护和配置,加强工程管理,科学合理的开发利 用水资源,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 持续发展。 关键词: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策 1、水资源现状 麦积区位于天水市东北部,区内人口57.57万人,其中城市人口为12.18万人,土地面积518.15万亩,其中耕地面积75.27万亩,人均耕地面积1.2亩/人,本区以西秦岭为界,地跨长江、黄河两大水系,属温带半湿润气候区。多年平均降雨量为528mm,且年内分配不均,65%的降水集中在6—9月份;区内季节变化明显,蒸发量较大,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300mm。岭南属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包括党川、利桥两乡,境内流域面积1279km2,主要河流有白家河、花庙河、红崖河,多年平均径流量均在1亿m3左右,且水源稳定性较好;岭北属黄河流域渭河水系,境内流域面积2180km2,主要河流有:渭河及支流藉河、牛头河、颖川河、东柯河。根据水文资料,渭河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2.7亿m3,最大为30.43亿m3,最小为5.26亿m3,且随季节变化十分明显,丰水季节流量骤

增,最大为4920m3/s,枯水季节流量突减,最小仅为 0.34m3/s,而且含砂量大,多年平均含砂量为73kg/m3。 由于近年来连续干旱,部分河流出现连年干旱断流现象。如葫芦河98年断流时间为120天,99年、2000年断流均为84天;藉河97年断流长达330天,此后基本长年断流,仅在雨洪季节有短时洪水流过。 经现状分析,区内水资源量、需水量,可供水量在不同保证率p=50%(平水年),P=75%(枯水年),P=95%(偏枯年)时分别为:(见下表) 附表一单位:亿m3 续表单位:亿m 从上表可以看出,区内水资源从总量上看虽然相对较多,但其中地表水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而地表水资源在区内利用率很低,造成的原因是:降雨量虽然较大,但年际变化也大,大

南海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南海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南海渔业资源丰富,可持续开发和利用南海不仅是我国渔业面临的现实选择,更是国家发展的战略需要。改革开放以后,南海渔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但同时也存在着捕捞能力过剩、捕捞作业结构不合理、海洋环境污染严重、远海渔业资源利用不足等诸多问题。南海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加大对近海生态环境的保护,加强渔业立法执法力度,整合捕捞力量,引导开发远海资源,同时还需要加大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加大科技投入。 关键词:南海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问题;对策 我国开发和利用南海渔业资源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我国唐宋时期就有渔民远去西、南沙海域从事渔业生产,明代远海生产尤为盛行。近年来,随着“六国七方”对南海领土主权的要求,使涉及南海的纠纷和冲突不断升级,渔业资源也成为周边国家争夺的焦点。对我国南海渔业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有利于探讨南海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1 南海渔业资源的开发现状 南海是一个丰饶的渔场,可以划分为位于北部大陆架水域的北部湾渔场,以及西、中、南沙礁盘区渔场。由于年平

均气温较高,水系组成复杂,因而呈现出热带海洋生物区系的特性,不仅种类繁多,而且物种多样性极高。 近年来,随着南海开发战略的兴起和国民海洋意识的提升,我国对南海渔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呈良好的发展趋势。南海渔业经济总产值不断增长,海洋捕捞产量稳定增加,渔业资源结构得以改良,海洋生态环境总体改善等,具体概况如下∶ 1.1 南海渔业经济总产值 近年来我国南海渔业经济总产值呈现出稳定增长的趋 势(见表1)。 1.2 南海海洋捕捞产量 近年来我国南海海洋捕捞产量呈稳定增长趋势。根据2011-2013年《中国渔业统计年鉴》得知,2009年到2012年我国南海海洋捕捞产量分别为3 262 318 t、3 299 928 t、3 392 591 t、3 522 760 t。其中2012年相比2011年增长了384%,其捕捞产量仅次于东海,占全国海洋捕捞总产量的27.80%。随着南海生态环境的改善及南海资源开发利用策略的深度 实施,我国南海海洋捕捞产量预计将持续增加。 1.3 渔业资源结构得到改良,资源数量趋于恢复 随着国家到地方渔业管理监督执法体系的建立,捕捞许可制度、伏季休渔制度及水生生物资源保护区相继设立,给南海渔业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和渔

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精)

水资源开发利用及保护 水资源是人类及其他生物赖以生存及发展的必要物质, 很难想像, 地球上没有了水会是怎样的一种光景, 同时, 水资源也是发展国民经济不可缺少的重要自然资源。它的作用包括灌溉、发电、给水、航运、养殖等,种类有地表水和地下水,以及江河、湖泊、井、泉、潮汐、港湾和养殖水域等。水资源的特点有以下几点:时程变化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 循环性、有限性及分布的不均一性 ; 利用的多样性。水资源对于人类的发展如此重要, 但是水资源并非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此外, 基于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这样的基本国情, 人均水量相当有限,我们更改懂得如何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水资源。 水是人类及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物质, 是工农业生产、经济发展和环境改善不可替代的极为宝贵的自然资源。水资源(water resources一词虽然出现较早,随着时代进步其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但是水资源的概念却既简单又复杂, 其复杂的内涵通常表现在:水类型繁多,具有运动性,各种水体具相互转化的特性;水的用途广泛,各种用途对其量和质均有不同的要求; 水资源所包含的“量”和“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改变; 更为重要的是,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受经济技术、社会和环境条件的制约。因此, 人们从不同角度的认识和体会, 造成对水资源一词理解的不一致和认识的差异。目前, 关于水资源普遍认可的概念可以理解为人类长期生存、生活和生产活动中所需要的既具有数量要求和质量前提的水量,包括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 水资源开发利用, 是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一个方面, 其目的是发展社会经济。最初开发利用目标比较单一,以需定供。随着工农业不断发展,逐渐变为多目的、综合、以供定用、有计划有控制地开发利用。现在各国都强调在开发利用水资源时,必需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方面。 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内容很广,诸如农业灌溉、工业用水、生活用水、水能、航运、港口运输、淡水养殖、城市建设、旅游等。防洪、防涝等属于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另一方面的内容。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在以下一些问题上,还持有不同的意

我国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现状、成因与对策

《渔业技术经济学B》论文-我国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现状、成因与对策

摘要开发海洋是21世纪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大力发展海洋渔业经济是使我国从海洋大国变成海洋强国的前提和基础。正确认识我国的海洋渔业经济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综述了在海洋渔业发展中的问题,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我国海洋渔业经济发展中需要注意的方面。 关键词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渔业经济 一、我国海洋渔业经济发展现状 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可持续发展概念在渔业领域的延伸或具体化。因而,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应建立在渔业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社会环境相互协调的基础上,构成生态环境健康、社会稳定、渔业经济增长的综合发展格局,达到改善渔民的福利事业、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它是农业乃至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渔业生产国。改革开放以来,渔业产量迅速增长,我国的渔业发展取得了毋庸置疑的发展,但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矛盾与困难,这其中最为突出的矛盾就是不断衰竭的渔业资源与日益增长的捕捞强度之间的矛盾。即渔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突出表现在渔业资源衰退,渔业环境恶化,水产品不安全等方面。 总体来说,目前国内海洋渔业经济发展主要面临的问题有:(1)海洋渔业资源的过度开采。近年海洋捕捞业的主要增长点为低值鱼类,而主要经济鱼类不能形成鱼讯,严重影响了渔民的出海作业天数和收入。我国海域已记录的水生生物有20278种,不仅有很多世界海洋共有的生物物种,而且还有许多特有的物种。但由于开发利用过度,栖息环境破坏,乱捕滥采,以及外来种的引进等原因,我国现有海洋珍稀物种的种群数量正在不断减少,正面临着消失和灭绝的严重威胁,同时另一些原来数量较多且分布广泛的物种,也逐渐变成了新的珍稀物种。海洋生物资源的过度开发使得渔业资源的增殖与恢复能力下降,重要渔区的渔获物种类日趋单一,渔获物逐渐朝着低龄化、小型化、低质化的方向演变,多数传统优质鱼种资源大幅度下降,难以形成鱼汛。60年代以前,我国传统优质渔业资源,如带鱼、大黄鱼、小黄鱼、鲅鱼、真鲷、银鲳、鲽、对虾、乌贼等,由于大量集群洄游而形成较大渔汛。目前,由于资源数量急剧减少且鱼群分散而形不成渔汛,黄海、渤海的鳕鱼、小黄鱼、大黄鱼、鲅鱼、鲽鱼都已形不成渔汛,真鲷和带鱼在渤海已基本消失;东海除带鱼外,大黄鱼、小黄鱼、鲽鱼等鱼类也已形不成渔汛,且大黄鱼、小黄鱼已濒临绝迹。(2)海洋渔业产业的投入高效率低。庞大的产业规模并非与产业效率正相关。我国的渔业劳动力人均渔产品和近海每平方千米捕鱼均远低于挪威和日本等国;我国远洋捕捞量也仅占世界的0.5%。(3)海洋生物资源低利用。由于冷藏运输船装置及保鲜技术落后,渔获物中因变质而被丢弃的约占10%;大部分副渔获物在海上被抛弃,没有物尽其用;海洋水产品加工技术落后,而且加工废弃物未充分挖掘其价值;过度消费模式导致渔业资源大量被浪费。(4)海洋渔业环境的恶化。海水养殖、渔船废弃物、陆源污染物及溢油事故等造成我国近海水域污染严重,海洋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或不健康状态,加速了渔业资源的衰竭。据2006年度《中国渔业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06年,我国海域总体污染形势依然严峻。全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约14.9万km2,比2005年增加约1.0万km2,其中较清洁海域、轻度污染海域、中度污染海域和严重污染海域面积分别约为5.1、5.2、1.7和2.9万km2。中国渔业生态环境状况总体保持稳定,局部渔业水域污染仍比较严重,主要污染物为氮、磷、石油类和铜;2006年全国共发生渔业水域污染事故1463次,污染面积约9.4万hm2,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2.43亿元;因环境污染造成可测算天然渔业资源经济损失36.43亿元,其中,海洋天然渔业资源经济损失为27.88亿元。这表明,我国近岸海域生态系统严重受损,生态环境还在恶化,生物多样性和珍稀濒危物种继续减少,外来物种侵入带来的危害依然存在,破坏海洋生态的违法行为仍然未得到有效遏制。

资源短缺与可持续发展

能源短缺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随着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索取和不合理利用,能源短缺所引发的各种问题越来越突出,人类也不得不面对能源“枯竭”和“耗尽”的危机。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来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能源短缺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人与自然 1.引言 大自然是人类最重要的东西,如果没有大自然,人类就呼吸不到空气,如果没有大自然,人类就饮不到水,那么,人类就即将灭绝。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是辩证互动的, 一方面人对于自然具有主体性、能动性, 自然则是被动的、消极的; 但另一方面自然界对于人类又具有根源性、制约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的急剧增加,人类经验和知识的积累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工业革命以后,人类改造自然、影响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人定胜天”“人是自然界的主宰”的思想日益增强,把自然界逐步看作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肆无忌惮地掠夺式开发利用,同时把自然界看成是一个无底的垃圾箱,毫无顾忌地向其中排放废水、废渣、废气。近几十年来,我国“改天换地”行动空前,为了负载过多的人口,争取更多的空间,生产足够的粮食,人们侵占河滩,围湖造田,毁林(草)开荒;为了满足快速增长的用水需求,人们建起一个又—个蓄引提工程,可以让黄河断流,让海河干涸,把地下含水层疏干,利用每一滴水;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污水、废水不经处理,随意排人江河湖泊。 2.我国能源的基本情况 中国幅员辽阔,各种能源丰富。但是平均到每个人头上就少之又少了,在世界范围内的资源排名很靠后了。下面就介绍中国的几种能源的基本情况。 2.1石油 我国石油资源最终可采储量约为130亿―150亿吨,仅占世界总量的3%左右。我国石油可采资源量的丰度值(单位国土面积资源量)约为世界平均值的57%,剩余可采储量丰度值仅为世界平均值的37%。可见,我国可采石油资源量相对不足。 我国石油资源赋存条件差。陆上有35.8%的资源分布在较恶劣的环境中,56%埋深在2000―3500米之间,西部石油资源埋深多大于3500米。资源量中非常规石油所占比例较大,占陆上资源量的16.4%,占海上的33.3%。在剩余探明可采储量中,低渗或特低渗油、重油、稠油和埋深大于3500米的占50%以上。而待探明的可采资源量中大都是难动用的资源。资源赋存特点决定了我国石油资源增储难度大,勘探成本会进一步提高。 目前我国陆上大多数主力油田已经进入中后期开发阶段。东部产量逐年递减,近10年

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情况

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情况 (一)当地水资源量 按1956~2003年48年地表水资源量系列计算成果,衡水市多年平均自产水资源总量为6.13亿m3,其中地下水资源量5.71亿,地表水资源量0.73亿m3,重复计算量0.31亿m3,水资源可利用总量4.4亿m3。 衡水市人均水资源量148 m3,仅为河北省省人均水平319 m3的48%,全国人均2238 m3的6.6%,世界人均7300 m3的2%;亩均水资源量76 m3/亩,远低于农灌需水量,是河北省省乃至全国严重缺水的地区之一。 (二)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衡水市大规模地兴建引蓄水工程开始于1958年,经历了“63.8”洪水的衡水人民开始大规模开挖排沥河道、兴建除涝工程。进入七十年代后,相继修建了大量闸涵和排灌扬水站,增加了蓄水能力,减少了自然灾害。截止2012年,初步形成了以衡水湖为中心的引、蓄、供、排、灌工程框架体系,水利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全面提升。建成卫千引水、中线引黄、中线引江、岗黄应急引水等调水线路;形成了以衡水湖为主的蓄水体系,全市主要河道及较大支流河道上共有主要闸涵199处,其中各河主要闸涵37处,小型闸涵47处,分干渠道以上的闸涵115处。全市支渠以上河渠总长度5739 km,正常蓄水面积约86 km2,蓄水能力可达到3亿m3;全市3亩以上坑塘6018处,蓄水

能力可达3亿m3。9条骨干排沥河道按照正常水位蓄水能力可达1亿m3左右。机井保有量总数达7.5万眼,咸淡混浇井组12500组,地下防渗管道达27000 km。 按统计,近三年年平均供水总量为17.42亿m3,其中地表水供水2.87亿m3占16%,地下水开采量13.95亿m3(其中浅层地下水3.95亿m3,深层地下水10亿m3)占80%,微咸水0.6亿m3占4%。全市近三年年平均总用水量17.42亿m3,其中城乡工业生活用水2.34亿m3,农田用水14.2亿m3,河道外生态用水0.08亿m3,河湖坑塘生态调蓄补给0.8亿m3。农业用水比重较大,占总用水量的82%。

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

“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重点专项 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建议 (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和《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相关部署,科技部、环境保护部、水利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和海洋局共同制定了《国家水安全创新工程实施方案(2015-2020年)》,统筹部署水安全科技创新工作。根据国家水安全创新工程总体安排,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及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科技主管部门制定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重点专项实施方案。本专项紧密围绕水资源安全供给的科技需求,重点开展综合节水、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水资源优化配置、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与安全运行、江河治理与水沙调控、水资源精细化管理等方面科学技术研究,促进科技成果应用,培育和发展水安全产业,形成重点区域水资源安全供给系统性技术解决方案及配套技术装备,形成50亿立方米的水资源当量效益,远景支撑正常年份缺水率降至3%以下。 根据重点专项总体安排,基于“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重点专项实施方案,本专项2018年度指南主要支持实施方案提出但在2016年和2017年指南未覆盖的任务,持续围绕综

合节水、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水资源优化配置、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与安全运行、江河治理与水沙调控、水资源精细化管理等方面开展科研部署。 本专项以项目为单元组织申报,项目执行期3年。2018年拟支持不超过20个项目,国拨经费约3.2亿元。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项目承担单位有义务推动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对于企业牵头的应用示范类任务,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如指南未明确支持项目数,对于同一指南方向下采取不同技术路线的项目,可以择优同时支持1-2项。所有项目均应整体申报,须覆盖全部考核指标。每个项目下设任务(课题)数不超过6个,项目参与单位不超过10个。 本专项2018年项目申报指南如下: 1.综合节水理论与关键技术设备 1.1 公共建筑节水精细化控制技术及应用 研究内容:研究不同供用水模式下的公共建筑供水系统效能评价方法及基准指标体系;甄别公共建筑节水关键环节与用水动态变化特征,研究综合节水集成技术与系统供水设计技术方法;研发公共建筑节水精细化控制技术设备产品,并开展示范推广。 考核指标:建立公共建筑水系统节水效能评价方法及指标体系,形成公共建筑节水集成技术和节水系统设计方法,开发公共建筑节水精细化控制技术设备产品5台(套)以上,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对策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及对策 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麦积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对策 摘要:通过对麦积区水资源现状分析,要解决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问题,管好用好水资源,要突出水资源的节 约、保护和配置,加强工程管理,科学合理的开发利 用水资源,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 持续发展。 关键词: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策 1、水资源现状 麦积区位于天水市东北部,区内人口万人,其中城市人口为万人,土地面积万亩,其中耕地面积万亩,人均耕地面积亩/人,本区以西秦岭为界,地跨长江、黄河两大水系,属温带半湿润气候区。多年平均降雨量为528mm,且年内分配不均,65%的降水集中在6—9月份;区内季节变化明显,蒸发量较大,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300mm。岭南属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包括党川、利桥两乡,境内流域面积1279km2,主要河流有白家河、花庙河、红崖河,多年平均径流量均在1亿m3左右,且水源稳定性较好;岭北属黄河流域渭河水系,境内流域面积2180km2,主要河流有:渭河及支流藉河、牛头河、颖川河、东柯河。根据水文资料,渭河多年平均径流量为亿 m3,最大为亿m3,最小为亿m3,且随季节变化十分明显,丰水季节流量骤增,最大为4920m3/s,枯水季节流量突减,最小仅为s,而且含砂量大,多年平均含砂量为73kg/m3。

由于近年来连续干旱,部分河流出现连年干旱断流现象。如葫芦河98年断流时间为120天,99年、2000年断流均为84天;藉河97年断流长达330天,此后基本长年断流,仅在雨洪季节有短时洪水流过。 经现状分析,区内水资源量、需水量,可供水量在不同保证率p=50%(平水年),P=75%(枯水年),P=95%(偏枯年)时分别为:(见下表) 附表一单位:亿m3 从上表可以看出,区内水资源从总量上看虽然相对较多,但其中地表水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而地表水资源在区内利用率很低,造成的原因是:降雨量虽然较大,但年际变化也大,大部分以洪水形式流走;入境水由于没有相应的调蓄工程,再加

论中国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有效管理

论中国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有效管理 摘要 近年来,中国渔民出海捕鱼,总是面临着被周边国家干扰。是什么原因导致我国渔民不惜冒着危险远离近海捕鱼,以致被他国骚扰?渔业是我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渔业在保障粮食安全、提供就业机会、出口创汇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然而,过度的捕捞所带来的渔业资源衰减,污染加剧带来的水域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制约着我国渔业的健康发展。我国渔业增长方式成功地实现了从捕捞为主向养殖为主的第一次历史性转变,但是目前正处在第二次转变的高位起点上。资源与环境双重约束下的中国渔业该如何发展,如何摆脱资源衰退、环境恶化的影响。在这样起点较高、困难较多、任务较重的阶段,我国渔业如何铸造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渔业,如何实现渔业和渔区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现阶段,要清楚认识我国渔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准确找出产生的根源,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科学合理的发展对策,成为一项紧迫且必需的研究课题。本文从国内外因素分析我国海洋渔业资源所面临的困境,提出了从国内法律法规建设,到国际交涉,再到国内渔业资源的系统结构规划提出了一系列建议。 关键词:渔业;系统;资源;生态环境

一、我国渔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我国渔业发展迅速,海洋捕捞总产量现已稳居世界首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海产品生产国。与此同时,与之相关的问题也在不断显现,如渔业资源的枯竭、生态环境的恶化等,这些问题一直困绕着我国渔业的发展。 (一)、我国渔业发展受到资源与环境的双重约束,随之的渔业三大产业发展问题既独立的与资源环境发生着影响,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完整的渔业系统。我国渔业落后的经济发展方式使渔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缺乏内生力量,受资源环境约束性大。伴随着渔业经济发展“量”的增加,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现象突显出来,如地区性的结构不平衡,品种层次的结构不合理,二三产业严重滞后等。资源环境与产业发展的联动不协调成为限制我国渔业发展的现实问题。 1、资源: 资源是渔业发展的基础。由于渔业资源的共有属性以及经济利益的诱惑,捕捞强度始终居高不下,致使过度捕捞随着人们对渔业资源的认识从无限到有限的过程。在很长的时间里,渔业资源的利用处于“无序、无度、无偿”状态,对渔业资源造成了严重破坏,具体表现为种类减少、数量下降和资源结构改变等。近海鱼类资源利用严重过度,20 世纪80 年代以来,胶州湾内渔业资源大幅度下降,特别是历年来渔业的主要经济鱼虾蟹等种类濒临消失,资源量趋于枯竭。据资料统计,胶州湾渔获种类已由80年代的109种降至90年代的58种,减少了46.3%,90年代的网获量仅占80 年代的10%左右,尤其以牙鲆、真鲷、梭鱼、半滑舌鳎鱼等优质鱼种数量锐减。渔获对象的小型化、低龄化和性成熟提前等状况日趋明显。由于过度捕捞,致使东海渔场的渔业资源结构产生了很大变化,原有资源结构基本解体,而被新成长的生物群落或为食物链更低一层次的生物群落代替。据测算,东海渔业资源的平均营养级,60-70 年代在 2.7-2.8 级之间,1990 年加权平均仅为2.49 级,近年来更在2.45 级以下,已接近极限。据监测,帆张网捕获的带鱼、小黄鱼、鲳鱼3 种幼体的比例达44.3%-54.6%。带鱼虽然维持在较高的产量,但鱼体逐年小型化、低龄化,且渔场分散。连原来量多、值低的马面鱼,也难逃资源衰竭的厄运。并且,中日、中韩、中越渔业协定实施已后,大量渔船被迫退回近海渔场作业,渔业资源将因此遭到更严重的破坏。 2、环境: 环境污染是全世界所共同面临的问题。渔业水域生态环境是水生生物赖以生存、繁衍的根本。水域环境质量的好坏, 直接影响到渔业资源的生存、繁衍和养殖业的发展。我国渔业的生态环境虽然总体状况保持良好,但局部渔业水域污染依然严重,使渔业经济所面临的生态环境十分恶劣。局部水域污染的加剧,给捕捞业、养殖业、育苗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加剧了渔业资源的衰退。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沿海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海洋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陆源污染物大量倾入近海及其沿岸,使近岸海域污染范围不断扩大,海水水质呈下降趋势。污染事故又不断发生,直接影响我国海洋经济的稳步发展和海洋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目前我国渔业经济发展领域存在着许多问题,尤其是随着工、农业生产的迅猛发展,以及人口的增加,水域污染日趋严重;有机物、无机氮、无机磷超标呈上升趋势,水质呈

(完整word版)“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重点专项

“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重点专项 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建议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重点专项紧密围绕水资源安全供给的科技需求,在“十三五”期间重点开展综合节水、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水资源优化配置、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与安全运行、江河治理与水沙调控、水资源精细化管理等方面科学技术研究,促进科技成果应用,培育和发展水安全产业,形成重点区域水资源安全供给系统性技术解决方案及配套技术装备,形成50亿立方米的水资源当量效益,远景支撑正常年份缺水率降至3%以下。 2016年2月,科技部发布了“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重点专项2016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围绕“十三五”水资源安全保障急迫的、基础的和涉及重大战略布局的重点流域水利调度、水沙调控、农业节水、工业节水和城乡水安全等研究任务,设计19项内容,资助31个项目。根据重点专项总体安排,基于本专项实施方案,2017年将持续围绕综合节水等六大方面开展科学技术研究。 本专项2017年度指南拟支持项目约覆盖专项实施方案任务的1/3。要求以项目为单元组织申报,执行期3-4年。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项目承担单位有义务推动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对于典型应用示范类任务,中央财政资金不超过该专项中央财政资金总额的30%,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如指南未明确支持项目数,对于

同一指南方向下采取不同技术路线的项目,可以择优同时支持1-2项。除有特殊要求外,所有项目均应整体申报,须覆盖全部考核指标。每个项目下设任务(课题)数不超过8个,项目参与单位不超过15个。 本专项2017年项目申报指南如下: 1.综合节水理论与关键技术设备 1.1现代灌区用水调控技术与应用 研究内容:研究灌区用水多过程调控理论,研究灌区用水实时调配技术与产品,开发灌区用水测控技术与设备,构建现代灌区高效用水调控技术集成模式并示范应用。 考核指标:提出现代灌区高效用水系统解决方案与配套技术,典型示范面积6万亩以上,与当前国内最好水平相比,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溉效率提高10%以上。 1.2农田节水减排控盐技术及应用 研究内容:研究农田灌排协同排水控盐理论,研究农田水盐诊断预测及排水再利用评估技术,研发农田排水调控工程技术与产品,建立农田节水减排控盐技术集成模式并示范应用。 考核指标:提出农田节水减排控盐系统解决方案与标准体系,典型示范面积2万亩以上,排水再利用率提高20%以上,作物增产10%以上。 1.3生活用水新型实用节水技术 研究内容:针对不同生活用水对象,研究节水技术集成应用以及用水终端、水系统设计、水系统全流程影响,研发城镇各类

4水资源状况及其开发利用现状分析

4水资源状况及其开发利用现状分析

4水资源状况及其开发利用现状分析 4.1水资源状况 4.1.1水资源分区 水资源分区采用区域区划的有关规定和方法,在高级分区中以水 资源中地表水的区域自然形成(流域、水系)为主,在低级分区中,考虑供需系统及行政区域,水资源分区与行政区域有机结合,保持行政区域和流域分区的统分性、组合性与完整性,适应水资源评价、供需分析、合理配置、节约保护、综合治理和科学管理等工作的需要。 根据贵州省水资源综合规划水资源分区成果,石阡县全境属于长江流域一级水资源分区;二级水资源分区包括乌江和洞庭湖水系;三级分区包括乌江思南以上和洞庭湖水系的沅水浦市镇以上;四级分区为思南以上的余庆河~石阡河、沅江浦市镇以上的施洞以上四级分区。结合石阡县河流分布状况,地形地貌及水文地质特点,综合分析水资源开发利用及今后规划等因素,将石阡县划分为6个水资源五级区:直汇乌江区、余庆河区、本庄河区、黑滩河区、石阡河区、汇入沅江流域区。石阡县全县面积为2165.49km2,其中境内乌江流域面积为2070.51 km2,占全县面积的95.6%,境内洞庭湖水系流域面积为94.98 km2,占全县面积的4.4%。石阡县河流水系及水资源分区见图 1和图2。各水资源区面积见表4.1.1-1。 表4.1.1-1石阡县水资源分区表 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五级 分区面 积 (km2) 长江乌江思南以上 余庆河~石阡 河 直汇乌 江 36.84

(2070.51km 2 ) 余庆河 336.11 本庄河 171.23 黑滩河 79.24 石阡河 1447.09 洞庭湖水系 沅江浦市镇以上 施洞以上 (94.98km 2) 汇入沅江 94.98 4.1.2 水资源的时空分布规律 4.1.2.1 降雨的时空分布特点 根据石阡县境内站网布设状况,选择石阡气象站、石阡水文站、石固雨量站、坪山雨量站、聚凤雨量站、本庄雨量站、白沙雨量站、扶堰雨量站、甘溪雨量站、中坝雨量站、尧寨雨量站等站进行分析,依据各站实测资料,并以石阡气象站为参证站,对各站降雨资料进行插补延长,计算各站多年平均降雨量成果见表4.1.2-1。 表4.1.2-1 石阡县境内雨量站情况表 站名 降雨量均值(mm ) Cv 观测项目 备注 石阡气象站 1103.3 0.16 降雨、蒸发、气温等 Cs=2Cv 石阡水文站 1093.4 0.16 降雨、径流等 石固雨量站 1016.9 0.19 降雨 坪山雨量站 1191.4 0.21 降雨 聚凤雨量站 1069.0 0.18 降雨 本庄雨量站 1145.6 0.17 降雨 白沙雨量站 1141.2 0.18 降雨 扶堰雨量站 1150.2 0.21 降雨 甘溪雨量站 913.6 0.17 降雨 中坝雨量站 1051.0 0.16 降雨

我国渔业资源现状

中国渔业资源的现状问题及可持续发展学院:南通大学杏林学院班级:海洋技术141姓名:褚鹏学号:1409043042 摘要:为了实现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在我国渔业生产经营体制和渔区的行政管理制度下,我国渔民的组织化程度比较弱,通过对我国当前的管理制度进行优化,提高我国渔业的组织化程度,是我认为的比较可行的制度优化之路,由于近几年来渔业的快速发展,导致我国渔业资源的短缺,造成一定的生态环境影响,为了从根源上解决此类问题,应从政治上制定合理的政策规划,加大经济市场的监管力度,从而有效的缓解渔业的资源问题。 关键字:优化资源管理政治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海洋渔业情况 中国海域已鉴定到的海洋生物资源约有20278种,海洋生物净生产能力为28亿t,近海年平均生物生产量为3.02t/km,目前海洋水产品产量为1100万t 左右,海洋生物资源的利用率是很低的,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其中近海约有生物种类1万多种,其中鱼类约1500 多种,软体动物3000多种,甲壳动物3000多种。在中国海280万km[2]渔场范围内,支撑了中国海洋渔业90%的渔获量。据估计中国近海和外海鱼类最大持续渔获量约为735万t,其中渤海24.3万t,黄海87.2万t,东海168.9万t,南海472.5万t。按鱼类栖息类型划分的最大渔获量构成。虾类资源也是中国海的主要渔业资源之一。据考察中国近海虾蟹类约1000多种。其中主要种类分布是:渤海30多种,黄海40多种,东海1000多种,南海130 多种。头足类资源在中国海各海区也有较大数量分布,构成渔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头足类资源以东海居多,约60多种,南海为37种,黄海、渤海均为20多种。另外中国还有藻类约1000多种,其中包括海带、紫菜等。海水养殖备选的品种较为丰富,主要有230多种,鱼、虾、贝、藻俱全。全国沿海各省区养殖规模较大的主要有海带、紫菜、贻贝、牡蛎、蛏、蛤、泥蚶、对虾、鱼类等。目前的海水养殖产量主要是直接利用光合作用或初级生产力(浮游植物)贝藻为主,具有生态转化率高、生产成本低的特点,但同时表明,我国的海水养殖目前处于相对落后阶段,以集约化养殖为代表的现代海水养殖业还处于起步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开发种类将逐渐增加,一定会有强劲的增长势头。

海洋生态平衡和渔业可持续发展

海洋生态平衡和渔业可持续发展 选题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渔业资源的开发利用方而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尤其是沿海滩涂的开发与内湾的利用上,但同时,我国海洋渔业资源与环境而临着很多的危机,尤其是人口密集的沿海地区。为追求鱼产品数量增加,沿海地区近年来不断加大对海洋捕捞业的投入,渔民借钱造船势头也很猛,而捕捞活动大多集中于近岸海域,强大的捕捞力量与有限的作业渔场、薄弱的资源基础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 一是工农业生产生活污水流入沿江、沿海,破坏了水生生物的生态环境。主要入海流域沿岸和沿海企业每年排入的工业和生活废水,使渔业生态环境被破坏,尤其是海水富营养化、氮磷比失衡,一旦具有赤潮生物适宜的环境气候条件,就容易引发赤潮灾害。环境污染是破坏水生生物资源的重要因素,据估算,全国每年因污染问题导致的渔业资源损失达几十亿元。据统计,“ 2003年全海域共发生赤潮119次,累计而积为14550km2 。”我国近岸海域而临的压力越来越大,海水质量恶化,受到严重污染的海域的不断扩大,海洋生态化环境受到严重威胁。 二是渔业资源开发利用过度,使其遭到很大破坏,短期内难以恢复。由于人口问题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人们对自然资源进行了掠夺式的开发,超越了资源的再生能力,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规律,导致了难以恢复的资源破坏。口前,捕捞是影响资源再生能力的重要因素,渔民不遵守休渔制度,酷渔滥捕等屡禁不绝。这种开发方式使渔获物种类组成单一、种群结构低龄化、小型化,降低了资源的使用效率,也使我国重要的天然经济鱼类种群资源受到了很大的破坏,从而影响着水体总的生态平衡。很明显的如我国渤海的对虾资源近年来大幅度减少,已基本上无虾汛。 三是大规模的围垦活动破坏了鱼类的产卵场,品种的严重退化造成自然资源基因库的污染。首先,围海造田等人为活动,使得渔业水域而积缩小,自然渔业物种受到威肋、,鱼类产卵、繁殖、索饵、肥育、生长、栖息的场所遭到破坏,导致自然渔业资源的产量大幅度下降。其次,苗种生产的不规范和养殖对象的遗传品质退化严重,因为尚未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使得生产中的放流种质混杂、

6文化资源保护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1、【单选题】XX玄武湖和XX西湖,周长都是十五公里左右,但是(A )的人文景观丰富得多。 2、【单选题】北宋时期,将XX玄武湖围湖造田,影响城市生态的江宁太守是(A )。 3、【单选题】XX西湖中有白堤和苏堤。白堤是白居易主持修筑的。苏堤是(C )主持修筑的,为西湖文脉的传承奠定了重要基础。 4、【单选题】因为严重的环境污染,XX城里一度“有水必臭”。当年桨声灯影的秦淮河被XX人自嘲为(B)。 5、【单选题】房地产开发为牟取最大利润,(D),造成地面、地下大量历史文化遗产被毁。 6、【单选题】二十一世纪初,有专家宣扬社会发展就要“不惜打破坛坛罐罐”。这里“坛坛罐罐”指的是(B)。 7、【单选题】随着城市产业转型,(D)逐渐成为实体经济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8、【单选题】文化资源不是消耗性资源,不会像其他资源那样(C ),而是越积累越丰厚,所以能生生不息,持续不断。 9、【单选题】(A )是最重要的城市竞争力。 10、【单选题】因为在土地开发前坚持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了六朝建康都城夯土墙遗址,这一珍贵遗址得到保护,2014年建成了XX的又一家博物馆(B )。 11、【单选题】当前文化资源保护工作中,(A )保护相对较好。如XX明城墙风光带,保护X围包括城墙本体、护城河、周边控制地带和绿化景观。 12、【单选题】(C)是文化资源保护的重灾区。虽然有动工前考古的规定,但由于时间紧、经费缺,常常只能做抽样考古。而施工过程中发现文物,几乎都是被暗中毁掉。 13、【单选题】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牵涉到众多专业,相关专家学者应该发挥更多作用。

准确地说,(B)应该让专家学者发挥更多作用。 14、【单选题】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业性强,急需专门人才,目前人才(A)的情况相当严重,这一状态亟待改变。 15、【单选题】因为东X、东晋、宋、齐、梁、陈先后在XX建者,所以XX号称(C )。 16、【单选题】XX城市发展有善于利用自然山水的传统,2500年来,形成了(A)和谐交融的独特文化形象。 17、【单选题】XX的城市绿化历来为人所赞扬,又处于江南人文荟萃之地,所以将(B)作为城市形象定位。每个城市都会有自己的自然与人文特色,也都可以提炼出独具一格的城市形象。 18、【单选题】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不能仅限于恢复旧观、简单展示,必须结合(D )。 19、【单选题】历史文脉是城市时间与空间发展成果的沿续,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影响着城市物质与精神的发展模式以及未来发展方向,是城市(D)的重要组成部分。 20、【单选题】每个城市都要研究自己的文脉资源,特色与要素,优势与劣势,利用才有基础,(D)才有方向,才能做出自己独树一帜的文化产业,做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拳头产品。 21、【单选题】城市的创新能力决定于(A )。 22、【单选题】(C)的去留取决于城市的宜居程度和发展空间,包括生态环境、生活负担、社会秩序、人际关系等。 23、【单选题】城市既是文化发展的产物,又成为(C)的外在环境。 24、【单选题】长期生活在一座城市中,人的思想意识、行为习惯固然会受到环境的影响,而人所创造的物质与精神产品,又会对城市形成反哺。城市(B)就在城市与人的相互作用中日积月累,丰富繁荣。 25、【单选题】六朝时期XX的文化成就辉煌。如科学家(A)推算出圆周率,是当时的最高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对策

麦积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对策摘要:通过对麦积区水资源现状分析,要解决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问题,管好用好水资源,要突出水资源的节约、 保护和配置,加强工程管理,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水资 源,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 展。 关键词: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策 1、水资源现状 麦积区位于天水市东北部,区内人口57.57万人,其中城市人口为12.18万人,土地面积518.15万亩,其中耕地面积75.27万亩,人均耕地面积1.2亩/人,本区以西秦岭为界,地跨长江、黄河两大水系,属温带半湿润气候区。多年平均降雨量为 528mm,且年内分配不均,65%的降水集中在6—9月份;区内季节变化明显,蒸发量较大,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300mm。岭南属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包括党川、利桥两乡,境内流域面积1279km2,主要河流有白家河、花庙河、红崖河,多年平均径流量均在1亿m3左右,且水源稳定性较好;岭北属黄河流域渭河水系,境内流域面积2180km2,主要河流有:渭河及支流藉河、牛头河、颖川河、东柯河。根据水文资料,渭河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2.7亿m3,最大为30.43亿m3,最小为5.26亿m3,且随季节变化十分明显,丰水季节流量骤增,最大为

4920m3/s,枯水季节流量突减,最小仅为0.34m3/s,而且含砂量大,多年平均含砂量为73kg/m3。 由于近年来连续干旱,部分河流出现连年干旱断流现象。如葫芦河98年断流时间为120天,99年、2000年断流均为84天;藉河97年断流长达330天,此后基本长年断流,仅在雨洪季节有短时洪水流过。 经现状分析,区内水资源量、需水量,可供水量在不同保证率p=50%(平水年),P=75%(枯水年),P=95%(偏枯年)时分别为:(见下表) 附表一单位:亿m3 续表单位:亿m 从上表可以看出,区内水资源从总量上看虽然相对较多,但其中地表水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而地表水资源在区内利用率很低,造成的原因是:降雨量虽然较大,但年际变化也大,大

国外休闲渔业可持续发展管理现

国外及我国休闲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提要】介绍了休闲渔业的兴起和发展以及在此过程中出现的环境、资源破坏等突出问题,论述了国外休闲渔业可持续发展管理现状,以提供我国休闲渔业管理借鉴 关键词:休闲渔业可持续发展管理 引言:休闲渔业(Leisure fisheries or Recreational fisheries)是指以各种渔业资源(包括渔业设备,渔业生产场地,渔业产品和渔业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等渔业资源)为依托,以满足人们的休闲需求为目的,以休闲活动为表现形式,将现代渔业生产活动与现代旅游活动相结合的新型行业。传统渔业概念是指从事水域生物资源的捕捞、繁育和生产加工等的各种行业,主要包括水产品的捕捞、养殖和加工业等。休闲渔业是随着人类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出现的,是对传统渔业概念的延伸和拓展,休闲渔业扩大了渔业的内涵和发展空间,使渔业从单纯的第一产业发展成为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结合体,提高了渔业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休闲渔业也成为现代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上世纪60 年代起源于拉丁美洲的加勒比地区以来,休闲渔业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尤其是在主要的渔业发达国家和地区(如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欧洲等)。比如,美国2001 年休闲渔业的直接消费达415 亿美元,直接及间接经济总效益达1 160 亿美元,创造了106.8万个工作机会和创造了73 亿美元税收,参与各种休闲渔业活动的总人数达4 430 万人次,占美国总人口的20%左右。日本则有世界“钓鱼王国”之称,有 3 700 多万钓鱼爱好者,约占其总人口的30%左右。而澳大利亚2003 年用在钓鱼活动中的总消费达18 亿澳元。在观赏鱼方面,目前全球观赏鱼年贸易额达50~60 亿美元。 1 世界休闲渔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1.1 渔业生态环境的破坏 休闲渔业主要集中在近海和淡水水域,这些区域是鱼类多个生命阶段和活动(如产卵、摄食、洄游等)的重要栖息地。休闲渔业活动比传统渔业涉及更多的人类活动,因此也更易造成对渔业生境的污染和破坏。比如对休闲区域的选址不当造成湿地、江河、海滩等自然环境的破坏;人工修筑的坝、堰、人工湖等阻挡了鱼类的洄游路径;对休闲渔业项目设计不当,在游客游玩、观光、餐饮和休憩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