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的表现手法
【古诗文阅读】古诗词中常用的12种表现手法及试题分析

【古诗文阅读】古诗词中常用的12种表现手法及试题分析表现手法1、比兴比,就是把一物比作另一物。
《诗经·硕鼠》把奴隶主比作大老鼠,用的就是比的手法。
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如《诗经·伐檀》中“河水清且涟漪”就属于“兴”,它引出了下面的叙述。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李商隐的《锦瑟》)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华年”。
“兴”和“比”常常联系起来在一篇诗中运用。
如《孔雀东南飞》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既是“兴”,又是“比”。
张九龄的《感兴》:“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暧?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环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诗人以“丹橘”的耐寒与甘美自比,表达自己不媚世俗的高尚节操,同时又兴起下文。
2、联想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起另外有关的其他事物。
如骆宾王《于易水送人》:“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诗人于送别联想到荆轲当年在易水壮别的场面。
一方面表达自己对英雄的敬佩之情,另一方面也借此抒发内心的激愤之情。
3、想象想象就是在已知事物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事物的一种心理活动。
多为浪漫主义诗人所采用。
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想象的梦境、仙境,正是他所向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
李商隐在巴山夜雨之时,在心中羁旅之愁与不得归家之苦如雨涨满秋池之际,以自己驰骋的想象描绘出他日与妻子欢会的美好画面:“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 (《夜雨寄北》)4、象征象征就是借助于特定具体的事物,寄寓某种与之相似或相近的精神品质或抽象事理。
屈原用“兰芷”象征自己的芳香、不与世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陆游以“梅花”象征自己的孤高与劲节(《卜算子·咏梅》)。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李德裕《登崖州城作》)这两句描写青山环绕,层峦叠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在严密封锁,重重阻隔之中。
古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古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1. 借景抒情呀,这可太常见啦!就像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他不就是通过描写敬亭山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嘛,把自己的孤独寄托在山景中,多妙啊!
2. 托物言志也不少呢!比如于谦的《石灰吟》,“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借助石灰来表达自己高洁的志向,哇,这多厉害呀!
3. 还有夸张呢,“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这夸张手法用得,那愁绪好像一下子就蹦到你眼前了,你说神不神奇?
4. 对比也很有意思呀!“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一对比,社会的不公就凸显出来了,杜甫真牛啊!
5. 象征也很常用哦!像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浮云不就象征着那些阻碍嘛,多形象呀!
6. 拟人也很有趣哟!“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把春风比作会裁剪的人,这想象力,绝了!
7. 动静结合也很棒呢!“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明月静静地照着,泉水潺潺地流着,那画面感,哎呀,美极了!
8. 用典也不少见呀!“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这里面的典故让诗句更有内涵了,不是吗?
9. 白描也很有味道呀!“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简简单单的几个词,就勾勒出一幅凄凉的画面,真厉害!
10. 烘托也很重要呢!“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这环境的烘托,让那种压抑的氛围扑面而来,你能不感受到吗?
总之,古诗中的这些表现手法真的是太神奇了,让古诗变得那么丰富多彩,魅力无穷啊!。
古诗词常用的表现手法

古诗词常用的表现手法
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古诗词里那些常用的表现手法。
先来说说“借景抒情”。
这就好比诗人心里有一堆情感,但是不直接说,而是拉着你去看一处美丽的风景,比如看到秋天的落叶,就抒发自己的悲伤;看到春天的花开,就表达内心的喜悦。
就好像他在跟你说:“你看这景儿,像不像我的心情?”
还有“托物言志”,诗人找个东西来代表自己的志向。
比如说竹子,坚韧笔直,诗人就借着夸竹子,其实是在说自己要像竹子一样有骨气。
这就像是给自己的想法找了个“代言人”。
“用典”也很有意思。
诗人不自己费劲解释,而是直接引用前人的故事或者话语。
就好像跟你聊天,他说:“你知道那个谁谁谁的事儿吧,就跟我现在一样!”让你自己去体会其中的意思。
“对比”呢,就是把好的和坏的、新的和旧的放在一块儿,让你一眼看出差别。
比如说“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一对比,贫富差距就特别明显,诗人的不满也就呼之欲出啦。
“夸张”就更有趣啦,诗人一激动,什么“白发三千丈”“飞流直下三千尺”都出来了,就是为了让你感受到那种强烈的情感或者景象。
古诗词里的这些表现手法,就像是诗人的小魔法,让咱们读起来特别带劲!怎么样,是不是挺好玩的?。
古代诗词表现手法介绍

古代诗词表现手法介绍古代诗词表现手法介绍学习一些古代诗词表现手法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和欣赏古诗词。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古代诗词表现手法介绍,欢迎大家阅读!一、文章的表达方式被应用到诗歌的表现中文章的表达方式有五种: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其中“说明”这种表达方式在诗歌中不使用,试论其它四种。
1.记叙记叙笔法中的“抑扬”“卒章显志”等手法常被应用到诗歌中。
试举例言之。
游园不值(宋)叶绍翁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这首诗就是用了先抑后扬的表现方式先叙被拒的扫兴,后写意外的惊喜,游园看似不值,实际很值。
蜀相(唐)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诗的前四句描写了祠堂的典型景物,五、六两句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最后两句写出了此次寻找的目的,是对诸葛亮功业未遂的惋惜,更是抒自己报国无门的感慨。
卒章显志。
2.描写描写运用到诗歌中,主要有环境描写、外貌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但这些描写有时是互相交叉的。
试举几例。
点绛唇(宋)李清照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整首词对荡秋千的少女进行了外貌描写、行动描写。
但最后三句尤其精妙,再写少女外貌、行动的同时,也写出了少女既害羞又想见来人的复杂心理,同时“嗅青梅”这个动作又是一个细节描写。
细微的情节往往有更大的作用,在诗歌中尤其不能忽视。
少年行(唐)李白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
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一个仪表潇洒的贵公子游春归来,豪饮买醉的场面跃然纸上如在目前。
这里纯粹是用了正面描写。
社日(唐)王驾鹅湖山下稻梁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前两句正面描写了社日的举办环境,第三句桑柘影斜的描写点出了社日结束的时间,最后一句尤其写得好,表面写很多人喝醉的场面,实际是在侧面描写社日的热闹景象,这句既填补了没有正面描写社日场景的'空白,有照应了开头写出了丰收在望的喜悦。
古诗词常用表现手法

古诗词常用表现手法一、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即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也叫直抒胸臆。
通过对某些景物、某个事件的叙述、描写,含蓄地抒发感情,则是间接抒情。
中国古典诗歌讲究含蓄美,所以往往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
比如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山》: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在这首诗中,作者借登岘山凭吊羊祜,抒发了自己的郁积和愤慨。
诗人入京求仕不遇,心情一直很苦闷。
他登上岘山,想到羊祜当年的心境,想起羊祜说过的“登此山者多矣,皆湮灭无闻”的话,联想到自身处境——空有抱负却不得施展,“湮灭无闻”正是自己遭遇的写照,触景生情,倍感悲伤,不禁潸然泪下。
全诗借古抒怀,把深沉的感慨隐含在看似平淡的描绘之中。
二、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则是侧面描写。
汉乐府《陌上桑》中对秦罗敷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当典型: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前四句诗是正面描写,后八句是侧面描写。
前四句夸张地写罗敷的服饰之美,是为了衬托人物的高贵美好。
至于罗敷具体怎么美呢?这是很难描绘的。
于是作者笔势一宕,不直接写罗敷本人,而去写周围的人为罗敷所吸引的神态。
巧妙的侧面描写,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三、比与兴“比”,就是把一物比作另一物,其作用是:用具体的常见的事物形容那些不常见的事物,从而使读者易于理解;能突出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使其形象鲜明。
比如秦韬玉的《贫女》: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亦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诗歌写一个“贫女”的自白,她毫不掩饰地倾诉衷曲,自伤自叹,自矜自持,令读者既同情其遭遇又钦佩她的人格。
古诗词的十大表现手法及作用

古诗词的十大表现手法是指在古代诗歌创作中常用的十种艺术手法,它们各自具有独特的表达效果和审美功能。
以下是这些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的简要概述:1. 直接抒情:诗人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不借助其他事物或修辞手段。
作用是使读者直接感受到诗人的情绪,增强诗歌的感染力。
2. 间接抒情:通过描写景物、叙述故事或描绘人物行为来表达情感。
作用是使情感表达更加含蓄、深刻,增加诗歌的层次和深度。
3. 借景抒情:利用自然景物来表达诗人的情感。
作用是使诗歌意境深远,情感与景物相互映衬,增强艺术效果。
4. 融情于景:诗人的情感与所描绘的景物紧密结合,使情感在景物中自然流露。
作用是使诗歌具有更强的画面感和情感共鸣。
5. 因情造景:诗人根据自己的情感需要,创造出一种超越现实的艺术境界。
作用是使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想象力。
6. 虚实相生:在诗歌中巧妙地运用虚写和实写,相互映衬,增强诗歌的艺术效果。
作用是使诗歌更具立体感和深远意境。
7. 夸张: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的处理,以强化诗歌的情感表达。
作用是使诗歌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情感色彩。
8. 象征:通过具体的事物来代表抽象的思想或情感。
作用是使诗歌具有更深层次的含义和象征意义。
9. 用典:在诗歌中引用历史故事、成语或古代诗句,以丰富诗歌的内容和表达。
作用是使诗歌具有文化底蕴和深邃的内涵。
10. 对比:将两种或多种事物进行对比,以突出它们的特点和诗人的情感态度。
作用是使诗歌具有强烈的对比效果和深刻的主题思想。
这些表现手法在古诗词创作中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古代诗歌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力。
诗词的写作手法

诗歌的写作手法(表现手法)
古诗词常见的表现手法:比兴、比喻、夸张、比拟(拟人、拟物)对比、烘托、衬托、渲染、铺垫、用典、想象、联想、象征、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结合、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远近结合、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直抒胸臆、托物言志、白描与工笔(细节描写)、以小见大、用典
1、直接抒情(也称直抒胸臆)直抒胸臆:直率地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与它相对应的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即间接抒情)
2、工笔(细节描写):指对事物注重细部,进行精雕细刻、重彩浓墨的描绘。
3、以小见大指写的是小题材反映的是大问题的一种写法。
4、比兴所谓比,就是比喻,比拟。
所谓兴,就是在诗的开头“先言他物”,以引出后面的正文。
如《孔雀东南飞》的开头就是运用了兴的手法,“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从孔雀因顾恋配偶徘徊不前的情形,引出仲卿和兰芝的不忍分离又不得不分离,最后双双徇情的故事。
5、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
6、象征通过某一具体事物,由此联想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某种精神、品质或者思想感情(它有一个由具体——抽象的过程)
7、托物言志:通过描写具体事物,从中寄寓(传达)作者的某种思想,抱负或志趣。
采用托物言志法写的文章的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质、思想。
8、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感伤现在的事情。
9、借古讽今:借评论古代的人和事来讽刺评论现实。
古诗词的十大表现手法

古诗词的十大表现手法古人在诗词创作中非常注重表现艺术,在写景、状物、言情、述志时,往往采用既对立又统一,既相反而又相成的辩证手法,让读者在品味赏读中获得无穷的艺术享受。
这些辩证的表现手法包括点染、虚实、疏密、浓淡、离合、雅俗、曲直、隐显、巧拙等。
1、点染点染,是国画的术语。
原指画家在绘画时,有的地方点,有的地方染,从而绘出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后来借用到古诗词中来,指的是作者在有些地面正面点明旨意,有些地方侧面渲染。
这种手法在写景抒情的诗词中比较常见,一般用景物来染;用一句话,一个词来点出作者要抒发的感情。
渲染是为了突出旨意,旨意统率渲染,相互依存,和谐统一。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其中的“断肠人在天涯”是点;其余各句均是“染”,以突出相思的伤悲。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其中第一句是“点”,点出“伤离别”;其余各句是“染”,渲染伤别之情。
李清照的《声声慢》一词用“乍暖还寒”、“三杯两盏淡酒”、“晚来风急”、“雁过也”、“满地黄花”、“梧桐更兼细雨”来渲染自己的心绪,最后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点出“愁”的主旨。
王实甫《长亭送别》中的“正宫”“端正好”,前面“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都是染,后面的“都是离人泪”是点。
2、虚实虚实结合是古诗词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
所谓“实”,是诗词中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捉摸到的部分;所谓“虚”则是指诗词中表现的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的部分。
换言之,就方法而言,详细为实,简略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
就对象而言,景为实,情为虚;眼见为实,想象为虚;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当前为实,过去和将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鉴赏方法:常见表现手法
1、直接抒情:即不借外物、掩饰,直陈自己的喜怒哀乐。
2、间接抒情:即通过写景、叙事、描绘人物举动来表达情感,披露心迹。
3、借景抒情:古代诗词中,有些景物被诗人们赋予了一定的人文象征意义,如柳象征离别,梅象征高洁,月象征团聚,雁象征音信等等。
诗人们在描绘这些景物的同时,往往也寄寓了某种情怀。
4、融情于景:即诗人提笔之际内心已有既定的情感活动,将情感含蓄于笔下的景物之中,让读者去感受、体会。
5、因情造景:诗中的幻境、梦境是典型的因情造境。
如果诗人所描写的景物不是处于一时一地或并非写诗时所闻见,而诗人为了抒情的需要却将它们集聚到一首诗中进行描绘,可称之为“因情造景”。
6、虚实相生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借物(事)喻()理,是咏物诗的重要手法。
7、夸张:夸张是指夸大或缩小事物原有的形态、规模、程度,以增强诗歌的主观感情色彩。
(李白常用夸张)
8、象征:象征是指通过具体形象以表现与之相近似的思想情感。
9、用典:运用典故来抒情言志、表明心迹。
10、对比:对比就是使对比的双方的特征更加鲜明,如黑与白的对比,生与死的对比,对与错的对比,动与静的对比,通过鲜明的对比来强调、揭示某一种现象,阐释某一个道理。
古诗词的十大表现手法2
古诗中的虚实运用
1、眼前之景为实,想象虚构构之景为虚
以《雨霖铃》为例: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年泪眼,竟无语凝噎。
这些诗句,写的都是眼前的实景实事实情,是虚。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这三句,则是半虚半实。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三句,是想象之景,属虚写。
2、现实之景为实,已逝之景之境、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为虚
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这是苏轼游黄岗城外的赤鼻矶所见到的景象,当算是实。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这三句,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历史画面,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的实景,故属虚写。
3、形象为实,抽象为虚;有限为实,无限为虚
以《虞美人》为例: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一句,写愁绪。
愁绪本是很抽象,李煜却将之化成了一江春水气势汹涌,不可遏止,化抽象为形象,化虚为实。
又如《游园不值》: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这两句,以少胜多,以有限之红杏表现无限之春意。
这是化实为虚。
4、侧面为实,正面为虚
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小桥流水人家。
这一句子以温馨景象,反衬人的孤独、凄凉的心境。
5、虚实结合的作用
虚实结合,可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有时能形成强烈的对比,有时能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
衬托:衬托,可分为正衬和反衬,也叫映衬。
用类似的或反面的事物,使主要事物更加鲜明突出,从而达到强烈的表达效果,以此表现特殊的意境或独特的情感。
1、正衬,是用相同的东西来衬托
如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三四句,形象鲜明地烘托出汪伦对诗人的真挚纯洁的深厚感情。
2、反衬,是用相反的东西来衬托
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中写到了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了春涧的寂静。
衬托在古诗中的运用
衬托在古诗中,可用于写景,也可以用于状物,还可用于抒情。
诗人根据实际需要,使衬托呈现出如下一些具体形式:
1、冷暖相衬
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这里,诗人先勾绘天门打开前的冷暗色调,然后再涂抹天门打开的暖亮色调。
以天门打开为界,前面越冷暗,后面就显得越暖亮,冷暗与暖亮相互映衬,在色调的对比中,使诗在气势上形成了一个由低沉到高昂的波澜,为后面神仙的出场渲染了神奇的背景。
2、动静相衬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颔联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
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3、乐哀相衬
如贾至的.《春思》: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这首诗用了以乐景写哀的手法,以前两句所写的春天的绚烂的春光,反衬内心的愁恨。
又如司空曙的《喜外弟卢纶见宿》:静夜四无鄰,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況是蔡家亲。
这首诗,则用哀景來写乐情,诗人很高兴与表弟卢纶寄宿在自己家。
4、大小相衬
如杜甫的《旅夜书怀》: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这一句,以天地之大来衬沙鸥之小,以广阔的天地反衬自己像一只孤零零的沙鸥一样无依无傍的落寞惆怅,传达出一个人在现实与历史长河中无力自主的无奈。
5、声寂相衬
如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这首诗第一句,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写的是寂,第二句,空山并非一片静默死寂,偶尔传来一阵人语声。
这是写声。
这两句,声寂相衬,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
空谷传音,愈见空谷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
人语响过,空山复归于万籁俱寂的境界;而且由于刚才那一阵人语响,这时的空寂感就更加突出。
6、正反相衬
如李白《蜀道难》: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诗人写蜀道难行,先从正面着手,上面突兀而立的高山,挡住了太阳神的运行;下面曲折回环的河川,冲波激浪。
然后宕开一笔,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千里翱翔的黄鹤不得飞度,轻疾敏捷的猿猴也愁于攀缘,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正反结合,极力状写蜀道的难行。
7、明暗相衬
如唐刘方平的《月夜》: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通过明暗互衬来表现夜的静谧和天空的寂静。
8、虚实相衬
如姜夔的《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
前者为虚,后者为实,这一虚一实,两相映衬,寄寓了昔盛今衰的感慨。
9、以景衬境
如刘禹锡《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在这里,诗人是用潮水反衬故国的荒凉冷落,是为以景衬境。
10、以景衬情
如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这一诗句,描绘萧瑟的秋景,以增添离别的哀愁。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送客的主人与相别的客人,于船中执手无言,遥望江面,唯有茫茫的万顷碧波之上洒下皎洁的月光。
这里的江边月景,衬托了别离的忧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