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北斗参数
北斗卫星系统参数

1.1.北斗一号接收通道指标:●接收频率 2491.75±4.08MHz●信号功率: C≥-157.6dBW●动态范围:≤1000公里/小时●接收通道数:≥2●首次捕获时间:≤2s●失锁再捕获时间:≤1s●信号误码率:≤1×10-5●定位信息处理时延:≤40ms●接收伪码跟踪随机误差:≤12.5ns(1σ)●双通道接收信号的时差测量误差:≤10ns(1σ)1.2.北斗一号发射通道指标:●发射频率:1615.68±4.08MHz●发射EIRP:≥12dbW(仰角10~75°,方位角0~360°)●发射频率偏移:优于5×10-7●BPSK载波相位调制偏差:≤±3°●发射信号载波抑制度≥ 30dB带外抑制1.3.北斗二号B3频点接收指标:●工作频率:1268.52 MHz●调制方式:QPSK●极化方式:右旋圆极化●天线波束:方位0°~360°,仰角5°~90°●接收灵敏度:Ps≤-133dBm(误码率10-6)●接收信号功率范围:Pr=-133dBm~-110dBm●同时跟踪卫星数:12颗●时间漂移:≤1s(2个月未开机)●动态范围:≤300m/s1.4.北斗二号B1频点接收指标●接收频率: B1频点(1561.098 10.23)MHz;●输入接收电平:-110dBm~-55dBm●信号功率: C≥-157.6dBW●输出格式:NMEA0183 V3.0●接收通道数:32●水平位置精度:5米●垂直位置精度:10米●速度精度:0.1米/秒●首次捕获时间:≤4s●失锁再捕获时间:≤1s●热启动时间:10秒●温启动时间:30秒●冷启动时间:40秒;●信号误码率:≤1×10-5●接收伪码跟踪随机误差:≤12.5ns(1σ)。
GPS北斗卫星时钟源(NTP网络时间源)技术参数详解

GPS北⽃卫星时钟源(NTP⽹络时间源)技术参数详解GPS北⽃卫星时钟源(NTP⽹络时间源)技术参数详解GPS北⽃卫星时钟源(NTP⽹络时间源)技术参数详解京准电⼦科技官微——ahjzsz1、有关时间的⼀些基本概念:时间与频率之间互为倒数关系,两者密不可分,时间标准的基础是频率标准,由晶体振荡器决定时间的精度。
4种实⽤的时间频率标准源包括晶体钟、铷原⼦钟、氢原⼦钟和铯原⼦钟。
常⽤的时间坐标系:世界时(UT)、地⽅时、原⼦时(AT)、协调世界时(UTC)、GPS时时钟源技术时钟振荡器是所有数字通信设备中最基本的部件,时钟源技术可以分为普通晶体时钟、⾼稳定晶振、原⼦钟和芯⽚级原⼦钟。
锁相环技术锁相环技术是⼀种使得输出信号在频率和相位上与输⼊信号同步的电路技术,利⽤锁相环技术进⼊锁定状态或者同步状态后,系统的振荡器输出信号与输⼊信号之间的相差为零。
锁相环技术是时钟同步的核⼼技术。
模拟锁相环由检相器、环路滤波器和压控振荡器3个部分组成。
⽽数字锁相环中的误差控制信号使⽤离散的数字信号,⽽不是模拟电压。
智能锁相环路技术,即直接数字频率合成(DDS-Digital Direct Frequency Synthesis)技术,在单⽚FPGA中就可以实现。
2、GPS时间是怎样建⽴的?为了得到精密的GPS时间,使它的准确度达到<100ns(相对于UTC(USNO/MC)):◆每个GPS卫星上都装有铯⼦钟作星载钟;◆ GPS全部卫星与地⾯测控站构成⼀个闭环的⾃动修正系统;◆采⽤UTC(USNO/MC)为参考基准。
GPS定位、定时和校频的原理 (1)GPS定位原理:是基于精确测定GPS信号的传输时延(Δt),以得到GPS卫星到⽤户间的距离(R) R=C×Δt -----------------------[1](式中C为光速)同时捕获4颗GPS卫星,解算4个联⽴⽅程,可给出⽤户实时时刻(t)和对应的位置参数(x、y、z)共4个参数。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常识简介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常识简介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现状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BDS)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是继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系统(GLONASS)之后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和美国GPS、俄罗斯GLONASS、欧盟GALILEO,是联合国卫星导航委员会已认定的供应商。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段三部分组成,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并具短报文通信能力,已经初步具备区域导航、定位和授时能力,定位精度10米,测速精度0.2米/秒,授时精度10纳秒。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空间段由5颗静止轨道卫星(又称24小时轨道,指轨道平面与赤道平面重合,卫星的轨道周期等于地球在惯性空间中的自转周期,且方向亦与之一致,即卫星与地面的位置相对保持不变,故这种轨道又称为静止卫星轨道。
一般用作通讯、气象等方面)和30颗非静止轨道卫星组成,2012年左右,“北斗”系统将覆盖亚太地区,2020年左右覆盖全球。
中国正在实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截止2016年10月已成功发射16颗北斗导航卫星。
2000年,首先建成北斗导航试验系统,使我国成为继美、俄之后的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北斗导航系统是覆盖中国本土的区域导航系统,覆盖范围东经约70°-140°,北纬5°-55°。
北斗卫星系统已经对东南亚实现全覆盖。
该系统已成功应用于测绘、电信、水利、渔业、交通运输、森林防火、减灾救灾和公共安全等诸多领域,产生显着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特别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汶川抗震救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北斗产业应用前景广阔,预计到2020年,仅北斗卫星导航市场将达到年产值4000亿元人民币,年复合增长率达到40%以上。
北斗导航知识点总结

北斗导航知识点总结北斗导航系统是中国自主研发的卫星导航系统,通过一系列卫星和地面设备提供全球定位、导航和时间服务。
该系统是中国在GPS(美国)、格洛纳斯(俄罗斯)、伽利略(欧盟)之后第四个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国家安全和经济利益的重要保障。
在全球范围内,北斗系统为用户提供精确的三维定位、短消息通信、精准时间服务和紧急救援等功能,广泛应用于航海、航空、交通运输、地质勘探、农业和其他领域。
北斗导航系统的建设和运行是一个复杂的工程,涉及到卫星、地面设备和用户端设备等多个方面的知识。
本文将从北斗导航系统的发展历程、组成部分、定位原理、应用领域等方面进行详细的介绍,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北斗导航系统。
一、北斗导航系统的发展历程北斗导航系统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初。
当时,中国决定独立开展北斗导航系统的研制工作,以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需要。
经过近30年的不懈努力,北斗导航系统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目前,北斗导航系统已经建成了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并在全球范围内提供服务。
在北斗导航系统建设过程中,中国科学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等单位承担了核心技术的研发工作。
通过不断的技术攻关和试验验证,北斗导航系统已经实现了全球覆盖和多系统兼容的目标。
在中国国家队的努力下,北斗导航系统已经走在了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前沿,成为国际上备受瞩目的卫星导航系统之一。
二、北斗导航系统的组成部分北斗导航系统由一系列卫星和地面设备组成,其中包括北斗导航卫星、地面控制站、用户终端设备等。
这些组成部分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导航系统,为用户提供精准的定位、导航和时间服务。
1. 北斗导航卫星北斗导航卫星是北斗导航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它是由一系列工作在中地球轨道、地球静止轨道和倾斜地球同步轨道的通信卫星组成。
这些卫星通过无线电信号向地面用户发送导航信号,为用户提供三维定位和导航服务。
目前,北斗导航系统已经部署了一系列卫星,实现了全球覆盖的目标。
北斗星参数

北斗星参数北斗星是一颗明亮的恒星,也是北方天空中的一个重要参照物。
下面将介绍北斗星的参数以及其在导航系统中的应用。
北斗星,学名为天枢,是大熊座中的一颗恒星。
它的视星等为 1.8等,是一颗比较明亮的恒星。
北斗星是由四颗恒星组成的天文现象,它们的相对位置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形状,有人形容它为“勺柄”和“桂子”的形状。
北斗星的参数如下:1. 天枢(α UMa):它是北斗星的最亮恒星,视星等为 1.8等,距离地球约77光年。
2. 天璇(β UMa):它是北斗星中的第二亮恒星,视星等为 2.4等,距离地球约123光年。
3. 天玑(γ UMa):它是北斗星中的第三亮恒星,视星等为 2.4等,距离地球约116光年。
4. 天权(δ UMa):它是北斗星中的第四亮恒星,视星等为 3.3等,距离地球约123光年。
北斗星在导航系统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北斗导航系统是中国自主研发的卫星导航系统,它由一系列卫星组成,包括地球同步卫星、倾斜地球同步卫星和中圆地球轨道卫星。
北斗导航系统可以为用户提供全球范围内的定位、导航和时间服务。
北斗导航系统的核心是由北斗星提供的定位信号。
北斗星通过发射精确的信号,用户可以通过接收这些信号来确定自己的位置和速度。
北斗导航系统可以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农业、渔业、测绘、气象、地震监测等领域。
它不仅可以用于车辆导航、船舶导航、航空导航,还可以用于精确定位、时间同步等应用。
北斗导航系统具有以下特点:1. 全球覆盖:北斗导航系统可以提供全球范围内的定位和导航服务,无论用户身处世界的哪个角落,都能够获取到可靠的定位信息。
2. 高精度:北斗导航系统的定位精度可以达到米级甚至亚米级,对于需要高精度定位的应用非常有价值。
3. 多系统兼容:北斗导航系统与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如美国的GPS系统、俄罗斯的GLONASS系统、欧洲的伽利略系统等可以互相兼容,用户可以同时接收多个系统的信号,提高定位的可靠性和精度。
4. 服务多样化:北斗导航系统不仅可以提供定位和导航服务,还可以提供时间同步服务,满足用户对时间同步的需求。
北斗3代参数 (2)

北斗3代参数引言概述:北斗导航卫星系统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目前已经发展到了第三代。
北斗3代参数是指北斗导航卫星系统第三代的技术参数和特点。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来阐述北斗3代参数的相关内容,包括导航性能、定位精度、时间服务、通信能力和系统构成。
正文内容:1. 导航性能:1.1 天线增益:北斗3代的导航卫星采用了高增益的天线系统,可以提供更强的信号接收能力,提高导航性能。
1.2 载噪比:北斗3代采用了先进的调制技术和编码技术,使得导航信号的载噪比更高,提高了信号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1.3 多路径效应:北斗3代采用了多天线阵列技术,可以有效抑制多路径效应,提高导航信号的质量。
2. 定位精度:2.1 卫星定位精度:北斗3代的卫星定位精度达到了亚米级,可以满足更高精度的定位需求。
2.2 用户定位精度:北斗3代支持差分定位技术,可以通过差分信号提高用户的定位精度。
2.3 动态定位精度:北斗3代在动态环境下的定位精度也有显著提升,可以满足高速移动的定位需求。
3. 时间服务:3.1 高精度时间信号:北斗3代提供高精度的时间信号,可以满足各种时间同步需求。
3.2 时间服务范围:北斗3代的时间服务范围覆盖全球,可以为全球用户提供准确的时间服务。
3.3 时间服务可靠性:北斗3代的时间服务具有高可靠性,可以满足各种关键应用领域的时间同步需求。
4. 通信能力:4.1 数据传输速率:北斗3代的通信能力支持高速数据传输,可以满足大容量数据传输的需求。
4.2 通信范围:北斗3代的通信范围覆盖全球,可以为全球用户提供通信服务。
4.3 通信可靠性:北斗3代的通信系统具有高可靠性,可以满足各种关键应用领域的通信需求。
5. 系统构成:5.1 卫星系统:北斗3代的卫星系统由一系列卫星组成,可以提供全球覆盖的导航和通信服务。
5.2 地面控制系统:北斗3代的地面控制系统负责控制和管理卫星系统的运行,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和服务质量。
5.3 用户终端设备:北斗3代的用户终端设备包括导航终端和通信终端,可以为用户提供导航定位和通信服务。
北斗初级知识点总结

北斗初级知识点总结北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
1983年,我国启动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研制工作。
经过多年的努力,北斗系统成功建成,并逐步完善。
到目前为止,北斗系统已经形成了全球覆盖的导航网络,为世界各地的用户提供了高精度、高可靠性的定位服务。
北斗系统的核心是卫星系统。
目前,北斗系统由中圆地球轨道卫星和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组成。
中圆地球轨道卫星包括了运行轨道高度为21,500千米的导航卫星和轨道高度为36,000千米的地球同步轨道卫星。
这些卫星能够提供全球范围内的导航信号,为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性的位置定位服务。
北斗系统的导航卫星采用了多种技术,包括时间差测量、载波相位测量和伪随机码测量。
通过这些技术,北斗系统能够实现厘米级别的定位精度。
同时,北斗系统还通过广播导航信号,为用户提供了全球范围内的实时导航和定位服务。
北斗系统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
它可以为民用和军用用户提供定位、导航、征管、监控等多种服务。
在交通运输、航空航天、测绘勘探、农业林业、电力通讯等领域,北斗系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和灾害监测预警领域,北斗系统的应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北斗系统还在不断完善和发展中。
我国已经启动了北斗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的建设,目标是到2035年将北斗系统建成全球领先的导航系统。
未来,北斗系统将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扩大应用领域,为全球用户提供更加全面和便捷的导航服务。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具有高精度、高可靠性和全球覆盖的特点。
它的建成将极大地促进我国的国防建设、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在未来的发展中,北斗系统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为世界各地的用户提供更加全面、便捷的导航和定位服务。
四大卫星定位系统技术对比

四大卫星定位系统技术对比学院:物理与电子学院班级:姓名:学号:指导教师:时间:2014年11月12日如果说到汽车定位导航技术,你首先想到是什么?没错,答案就是美国佬的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简称GPS)。
自从GPS系统完善之后,人们对卫星定位的依赖也越来越严重,无论是民众需求还是企业需求,或者是更高级的军事与科研需求。
所以其他势力非常需要完全属于自己的卫星定位系统,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诞生了其他三种卫星定位系统:伽利略定位系统(欧盟;2014),GLONAS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俄罗斯;未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中国;2012之后)。
虽然A-GPS也能定位,但是它并不是卫星定位的原理。
四大卫星定位系统参数对比:我们可以在卫星数量上面看出伽利略与北斗卫星系统需要的卫星数量最多,而在轨道高度伽利略定位系统使用的卫星轨道高度最高,所以伽利略系统的覆盖面积是最大的。
在位置精度方面伽利略许诺了民用能够达到1米的误差(不过建成实际使用情况不知能否想承诺的一样)。
由于北斗系统拥有双向通信的功能,在授时精度方面要差一些,为50纳秒。
同时速度精度一样受到授时精度的影响,为0.2米/秒。
轨道高度:轨道高度是指卫星运行的轨道离地面高度,高度越高代表卫星覆盖的地球表面的面积越大,就是覆盖面越广。
授时精度:卫星发送报文时里面会存在两个内容,一是卫星自己所处的轨道坐标,二是卫星里面存储的标准时间。
授时精度就是从卫星传到地面后可能发生的误差,简单的说就是授时精度越高,定位的精度就越高。
定位原理对比:目前这三家都使用了单向、终端自定位的方案目前这三家都使用了单向、终端自定位的方案。
暨卫星发送报文,终端只负责接收,然后由终端自己解码算出自己所处的位置。
这种方式非常方便,无论身在地球何处,只要不是在天空被覆盖的地方,就能够定位,包括海洋,沙漠。
不过缺点是就不能把自己所在的位置分享出去,如果需要分享,必须要通过其他途径,比如WIFI,GPRS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结北斗参数
1. 北斗系统简介
北斗系统是中国自主研发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旨在为全球用户提供高精度、
高可靠的导航、定位和时间服务。
北斗系统由北斗卫星导航和测控网络、用户接收设备和数据处理分析系统等多个组成部分构成。
2. 北斗参数定义
在北斗系统中,有一些重要的参数需要了解,下面逐一进行介绍。
2.1. 北斗卫星参数
•卫星轨道参数:包括卫星轨道椭圆的倾角、升交点赤经和卫星轨道周期等。
这些参数决定了北斗卫星的运行轨道和覆盖范围。
•卫星时钟偏差:卫星上的原子钟与地面控制中心的时间的差异。
时钟偏差的准确度直接影响北斗系统的定位精度。
2.2. 用户终端参数
•接收机位置参数:包括接收机的经度、纬度和高度。
这些参数由用户终端通过GNSS信号解算或输入设置。
•接收机时钟偏差:接收机的本地时钟与卫星时间的偏差,在定位计算中起到重要作用。
•接收机距离观测误差:由用户终端测量接收到多个卫星信号的到达差异引起的误差,主要包括信号传播延迟和多路径效应等。
•接收机参数设置:接收机的工作模式、频率设置以及观测数据处理算法等参数的配置。
2.3. 数据处理参数
•电离层延迟参数:电离层对卫星信号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延迟效应,因此需要对电离层延迟进行估计和校正。
电离层延迟的估计需要考虑卫星信号传播路径长度、频率等因素。
•大气延迟参数:大气层对卫星信号的传播同样会引起延迟,主要受大气温度、湿度和气压等因素的影响。
•坐标转换参数:将卫星定位坐标转换为地理坐标或投影坐标的参数,包括投影方式、中央子午线经度等。
3. 北斗参数的影响
各种参数的准确度和合理设置对北斗系统的性能和定位精度有着重要影响。
3.1. 卫星参数对定位精度的影响
卫星轨道参数和时钟偏差是北斗系统中最重要的参数,对定位精度有较大影响。
卫星轨道参数的不准确性会引起位置解算误差,而卫星时钟偏差的不准确性则会引起时间精度误差。
3.2. 用户终端参数对定位精度的影响
用户终端的位置参数和时钟偏差直接影响定位结果的准确性。
如果用户的位置
参数设置错误或者时钟偏差较大,将会造成定位结果的明显偏移和误差增大。
3.3. 数据处理参数对定位精度的影响
电离层延迟和大气延迟是影响定位精度的重要误差源,对这些误差进行估计和
校正可以显著提升定位的准确性。
坐标转换参数的选择和设置也会影响定位结果的精度和准确性。
4. 结论
北斗系统的参数设置和准确度对定位精度有着重要影响。
用户在使用北斗系统时,需要合理设置接收机参数并保证时钟的精确性,同时尽量避免电离层延迟和大气延迟的影响。
只有通过合理设置和准确估计各项参数,才能获得高精度、高可靠的北斗定位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