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
中药的药代动力学

中药的药代动力学药代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的科学。
它对于了解药物在体内的药效和副作用以及给药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而对于中药而言,其药代动力学特征独特,因此本文将探讨中药的药代动力学。
1. 中药的吸收动力学中药作为自然药物,其吸收过程较为复杂。
一方面,中药中的活性成分可能存在溶解度差、脂溶性差等问题,影响其在胃肠道的吸收。
另一方面,中药常常与配伍药物同时使用,可能存在相互作用的情况,影响吸收过程。
此外,由于中药常以煎剂或丸剂形式使用,药物在制备过程中的炮制工艺也会对吸收动力学产生影响。
2. 中药的分布动力学中药在体内的分布主要受其成分的特性以及生物膜的通透性等因素影响。
一般来说,中药的分布范围较广,可以进入细胞内和组织间隙等不同区域。
此外,中药中的一些成分可能会与蛋白质结合,从而影响其在血液中的分布。
3. 中药的代谢动力学中药的代谢过程较为复杂,主要通过肝脏中的代谢酶将其转化成代谢产物,并通过尿液、胆汁等方式排出体外。
中药中的一些成分可能具有抑制或诱导肝脏代谢酶的作用,进一步影响药物的代谢动力学。
此外,个体差异以及遗传因素也可能对中药的代谢过程产生影响。
4. 中药的排泄动力学中药的排泄方式主要包括尿液排泄、胆汁排泄和呼吸排泄等。
其中,尿液排泄是最主要的排泄途径。
中药在体内的代谢产物可能被肾脏排除,并通过尿液排出体外。
根据中药的特性以及代谢产物的化学性质,药物的排泄速率和途径可能存在差异。
综上所述,中药的药代动力学具有其独特性。
了解中药的药代动力学特征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其药效和副作用,还可以指导合理的给药方案的制定。
但需要注意的是,中药中的活性成分众多,其药代动力学对于不同中药和不同成分可能存在差异,因此在应用中药时需综合考虑其特点,并进行个体化的用药监测和评估。
(以上为AI助手根据题目及要求撰写的一篇文章,仅供参考)。
中药药理学与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中药药理学与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研究主题:中药药理学与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摘要:中药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应用于疾病的治疗和预防,然而其药理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相对滞后。
本论文旨在探讨和分析中药的药理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特性,为中药的科学使用和开发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1. 研究问题及背景:中药的药理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是中药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对于深入了解中药的活性成分、药效机制、药物代谢途径和动力学特性至关重要。
然而,由于中药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中药药理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方面的研究还存在很多问题和挑战。
本论文旨在解决以下问题:(1)中药中的活性成分是如何发挥作用的?(2)中药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特点是什么?(3)如何通过研究中药的药理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提高中药的临床应用效果?2. 研究方案方法:本研究采用综合研究方法,结合实验研究、分析方法和数学建模等技术手段,从分子、细胞和整体水平对中药的药理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特征进行研究。
具体研究方案包括:(1)筛选并提取中药中的活性成分;(2)通过体外和体内实验研究探究中药的药理学特性;(3)开展代谢酶与药物互作研究,分析中药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特点;(4)应用数学建模方法分析中药的药代动力学特征。
3. 数据分析和结果呈现:通过实验研究和数据分析,我们得到了中药的药理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特征。
其中,我们发现中药中的活性成分可通过特定途径作用于靶位点,发挥药效。
同时,我们还发现中药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特征具有种类丰富、代谢途径多样以及个体差异较大等特点。
通过数学建模分析,我们进一步揭示出中药的药代动力学特征与其药效的关系。
4. 结论与讨论: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中药的药理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特点对于中药的临床应用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准确了解和掌握中药的药理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特点,有助于优化中药的剂型设计,提高中药的临床疗效。
本研究拓宽了对中药的认识,为中药的科学使用和开发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指导。
中药元胡的化学、药理及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中药元胡的化学、药理及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黄善定1,赵鸣2(1.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宁波315020;2. 浙江大学药学院,杭州310058.)摘要本文综述了中药元胡的化学成分、主要药理作用以及药代动力学研究,为元胡制剂的临床合理应用及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元胡(延胡索);化学成分;药理作用;药物动力学Research progress of Rhizoma Corydalis on its chemicals,pharmacological effects and pharmacokineticsHUANG Shan-ding1, ZHAO Ming2(1. The Thir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Ningbo University, Ningbo 3150201; 2. College of Phar m aceutical Sciences,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58)The present paper reviewed the che m icals, phar m acological effects and phar m acokinetics of Rhiz om a Corydalis, which will provide the reference for application of its preparation.K eywords:Rhiz om a Corydalis; che m ical c om ponent; phar m acodyne m ics; phar m acokinetics本项目由宁波市科技局(2006C100017)元胡,又名延胡索、玄胡,为罂粟科紫堇属植物延胡索C o r ydal i s yanhus uo W.T.Wang的干燥块茎,主产浙江缙云,东阳、磐安等县,是著名的“浙八味”之一。
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

(2)直肠给药 避免不了“首关消除”,大部分药物
仍可经痔上静脉通路到门静脉再到肝脏。 优点:避免药物对上消化道的刺激。 缺点:容量有限,吸收不规则,吸收
面积小,量少。
(3)口服给药---主要吸收部位在小肠, 通过脂溶扩散吸收。
• 停留时间长:4~5小时才到回盲部 • 吸收面积大,经绒毛吸收 • 毛细血管壁孔道大,血流丰富
中药药理kidney尿1mlmin酸性碱性99的h20和脂溶性药物肾小球滤过率gfr125mlmin血浆流量650mlmin滤过主动分泌重吸收kidney1mlmin酸性碱性99的h20和脂溶性药物尿肾排泄影响因素血浆流量650mlmin滤过主动分泌重吸收ph分子量血药浓度分子量血药浓度竞争性抑制竞争性抑制ph值值血浆蛋白结合率血浆蛋白结合率黄嘌呤次黄嘌呤尿酸别黄嘌呤可与尿酸竞争肾小管分泌机制早期治疗用别嘌醇可能抑制尿酸排泄反而诱发痛风
分子型多
(二)膜孔扩散(又称膜孔滤过)
-----指水溶性小分子药物受流体静压 或渗透压的影响,通过生物膜孔(亲水通 道)的转运方式。
水、乙醇、尿素等分子量小的水溶性 物质能通过膜孔扩散。
• 口服:肠黏膜上皮细胞膜孔小。 肌注:毛细血管及淋巴管的内皮细胞膜孔较大 肾脏:肾小球毛细血管壁(肾小球肾炎等,蛋
肼和氯霉素。 新生儿、肝硬化、肝功能不全者药酶
活性都有影响。
5. 排泄
中药药理
研究内容:中药的主要排泄途径(尿、 粪、胆汁)、排泄速率、原型或活性代谢 物排泄、有无肾小管主动分泌和被动再吸 收、肾功能不全时对排泄的影响、有无肝 肠循环等。
肾小球滤过率 (GFR) 125ml/min
Kidney
尿 1ml/min
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结合模型在中药研究中

量关系的有效工具 ,在优选临床用药剂量 、 提高疗效和减少 毒副反应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FDA 提出 ,开发治疗 性药物的 Ⅰ 期临床试验必须提供 PK/ PD 结合模型 , 以便正
收稿日期 : 2008 - 07 - 05,修回日期 : 2008 - 09 - 20 基金项目 : 中医药科学技术研究专项资助项目 (No 06 2 07ZQ16) 作者简介 : 束 云 ( 1980 - ) , 女 , 博士生 , 研究方向 : 中西医结合基 础 , Tel: 010 2 62874069, E 2 mail: echo 2cloud@163. com 李连达 ( 1934 - ) ,男 ,中国工程院院士 , 博士生导师 , 研究 方向 : 中 西 医 结 合 基 础 , 通 讯 作 者 , Tel ( Fax ) : 010 2
m a tol, 2007, 36 ( 6) : 428 - 33.
α regulatory T cells in rheumatoid arthritis and reversal by anti2TNF
therapy[ J ]. J Exp M ed , 2004, 200: 277 - 85. [ 26 ] J iao Z, W ang W , J ia R, et al . Accumulation of FoxP3 2exp ressing CD4 CD25
丙二醛 (MDA )生成等药理作用的关系 , 却未观察到明显的 全程相关性 。以上结果说明 ,虽然以主要活性成分的药代动 力学结合全方的药效动力学来探讨多成分药物 (中药及复 方 )的 PK / PD 特性是可行的 ,但是 , 只有在谨慎选择了合理 的测试成分及效应指标的前提下 , 拟合模型才有可能成功 。 该研究结果的可推广性有待进一步验证 。中药材及其复方 问题复杂 ,技术难度大 ,其研究思路和方法还有待于进一步 完善 ,以便更好地为中药研究服务 。
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

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中药药代动力学是研究中药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的科学,是中药学与药代学的交叉学科。
本文将从药代动力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意义等方面,探讨中药药代动力学的研究。
一、基本概念药代动力学是指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ADME)的过程,并研究药物在体内产生的效应和药浓度之间的关系。
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则是将药代动力学理论和方法应用于中药的研究中,旨在揭示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及其药物活性物质在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
二、研究方法1. 体外试验体外试验主要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液质联用技术、气质联用技术等手段,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进行研究。
通过收集样本并对其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可以获得药物的药代动力学数据。
2. 体内试验体内试验是指将中药给予实验动物或志愿者,并通过监测药物的血浆和组织浓度、尿液和粪便排泄等指标,研究中药在体内的动态变化。
此外,还可以通过观察中药的药物效应,验证其药效物质与药代动力学之间的关系。
3. 数学建模数学建模是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将动力学模型应用于中药的研究中,可以预测中药在体内的药物浓度、代谢速率等参数,并优化给药方案,提高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三、意义与应用1. 指导临床用药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可以揭示中药在人体内的药物动态过程,为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研究中药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可以确定药物的给药途径、剂量和给药频次等,提高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2. 揭示药效物质基础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可以揭示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
通过研究中药的药物动力学特征,可以确定与药效相关的活性成分及其代谢产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规律,为中药的质量评价和药物研发提供依据。
3. 引导中药现代化研究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有助于推动中药现代化研究。
通过揭示中药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可以为中药的提取、纯化和制剂开发提供指导,推动中药的现代化研究,提高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王广基中药药代动力学的研究

O
HO
OH M87 O
O
O OH
O
HO HO
HO GA-O
O
+CH2
O
O
+O
+CH2
+CH2O
O
M113
Oleanolic acid +2 GA ???
Y(Oleanolic acid)+2 GA
M114
Candidoside
Y(Oleanolic acid)_O+2 H+2 Glc+Ara+Xyl
M115
3-O-Glucopyranosyl-glucopyranosyl-glucopyranosylglucopyranoside-12-oleanene-3,28-diol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provide
novel insight into liquid chromatography”为题专文评价了 该项策略
Peer reviewers: The work is important, original and interesting. In my opinion the approach is very clever and original.
Sch is an d rin Sch is an th erin A Sch is an d rin B Deo xy s ch izan d rin γ-Sch is an drin A n g elo y lg o mis in H A n g elo y lg o mis in P
1000.0 100.0 10.0 1.0
确定共有离子化学结构,根据亚结构信息,对数据库中所获得的候 选结构进行再筛选,进而根据碎裂规律推测化合物结构。
小檗碱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概况

小檗碱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概况小檗碱是一种天然生物碱,可从黄连中提取而来。
它已广泛用于中药制剂、草药及其他医学用途,如治疗胃肠道疾病、糖尿病、癌症等。
药代动力学研究是了解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的重要途径。
下面是小檗碱药代动力学研究的概况。
1. 吸收过程小檗碱主要在胃肠道吸收。
其口服清单剂后,吸收快速,达到最高浓度时间( T_max) 约在1.5~2.5 h,平均生物利用度( F) 为15.2%。
尽管小檗碱在药物界面上有许多优点,如为天然化合物、易溶于水和乙醇、良好的生物可利用性等,但口服小檗碱有限的生物利用度将成为其临床治疗的主要瓶颈。
2. 分布过程小檗碱分布广泛,可进入机体的各个器官和组织。
它对血浆蛋白的结合率约为97.8-98.0%。
其中,与白蛋白的结合率占了主要成分。
小檗碱主要通过非特异性细胞膜转运体在血-组织屏障和血-脑屏障中进入的组织和器官。
3. 代谢过程小檗碱主要在肝脏中代谢,代谢产物为小檗酸。
小檗碱代谢途径包括羟化、脱甲基或脱氧甲基、氧化和酰基化等反应类型。
小檗碱代谢的活性位是其苯丙基链上的羟基,因为通过这种位置发生的代谢反应,可以使小檗碱得到遍布于整个体内的小檗酸及其衍生物。
同时,这类反应还可使小檗碱从细胞内产生胆汁酸的前体,提高小檗碱在胆汁中的浓度。
4. 排泄过程小檗碱前体和其代谢物通过胆汁和尿液排出。
可以发现,小檗碱的主要排泄途径是从体内肝脏排泄到胆汁,进入肠道。
从而形成小檗碱-小檗酸-胆汁酸循环代谢。
其中,小檗碱在胆汁中的浓度相对较高,部分小檗碱会在肠道中回收并被再次代谢,形成小檗酸和胆汁酸的前体,从而实现代谢循环。
小檗碱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包括了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
它有限的生物利用度将成为其临床治疗的主要瓶颈。
小檗碱代谢的活性位是其苯丙基链上的羟基,以此为特点,它在体内的羟化代谢产物主要是小檗酸。
小檗碱主要通过胆汁和尿液的排泄途径被移除,而小檗酸循环在小檗碱的代谢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
摘要:从中药复方的特点和研究现状入手,对有效成分明确和不明确的中药及其复方制剂在药动学上的应用进行了论述和比较,指出了各种研究方法存在的不足;强调应进一步加强对中药复方药理学和药物动力学的研究,用科学的语言阐明中药复方的作用过程和机理;此举将对中医药实现现代化,走向国际市场产生重要影响。
关键词:中药;药代动力学;中医药现代化
1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意义
中药及其复方的药物动力学研究,是近十多年兴起的中药药理学分支,主要是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用数学模型来定量描述药物在体内的动态过程。
它对中药药理学及中医临床医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药药动力学研究是阐明中药作用机理必不可少的环节。
药代动力学参数可以为毒性试验设计和毒理效应分析提供依据。
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毒性试验观察到的毒性反映往往不与剂量相关而与血药浓度相关,如果高浓度的药物剂型不利于药物吸收,进入体内的药量与剂量不成正比,就有可能造成毒性剂量评估上的偏差。
众所周知,进行中药及其复方制剂的药代动力学研究会有不小的困难,因此,更需要广大的医药学工作者集中力量,找出中药作用中有代表性,有规律性的机理或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的系统研究方法学,使中药药代动力学的研究更科学、更系统,更能满足现代临床治疗的要求。
2中药复方的自身特点及中医对药代动力学的认识
中药复方是中医防治疾病的主要手段。
中医理论的特色之一就在于强调“人”的整体观,发挥药物的整体调节作用,并用辩证施治的思维方法来处方用药。
现代药理学研究已初步证明复方药效的发挥并非是简单的单味药相加或毒性的相减,而是方中药物之间所发生的协同、制药或改性等作用,使复方达到预期的治疗目的。
目前,国内对复方的研究中,有相当一部分在药理效应及临床疗效的观察阶段,虽然也引用了一些西药药理学手段,但仅表现在对几个特异性指标的观测上,且重复研究居多,所研究的中药复方组成不稳定,药效重现性差,难以全面而准确地反映出复方药物的作用机制,这使得国内复方制剂稳定性差,质量标准不高,较难与国际医药市场接轨。
中药成分十分复杂,即使是单味药物,其所含的有效成分也达数种之多;而且在多数情况下又是以复方制剂给药。
许多中药到目前为止其有效成分和作用机制还不是很清楚,加之中药中的一些有效成分含量很少,并且还有不少结构相似的类似物。
来源产地不同,不同季节采收,不同方式加工等特点,使得常规的化学分析以及数据的解析产生困难,实验结果不易重复,给药代动力学的研究带来了许多困难。
3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现状
中药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与西药相比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因此决定了其研究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一般按有效成分明确的中药及其制剂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和有效成分不明的中药及其制剂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两种情况来进行评述。
3.1有效成分明确的中药及其制剂的药代动力学现状
有效成分明确的中药及其制剂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与西药类似。
随着对中药中有效成分的研究方法和检测技术的改进和完善,目前许多中药特别是单味中草药的有效成分已相当明确,据统计在九十年代前就已对120多种中药的有效成分进行过研究【1】。
并已对相当一部分进
行了体内外代谢的研究,且得出了明确的代谢产物,并对其体外药代动力学参数进行了研究。
如毕惠嫦【2】研究了丹参酮Ⅱ_A在大鼠肝微粒体酶中的代谢动力学,指出了参与丹参酮Ⅱ_A 体内代谢的肝微粒体酶。
艾路等【3】对复方中药中乌头生物碱在人体内的代谢产物进行了研究,采用液相色谱-电喷雾离子阱多级质谱(LC-ESI-MSn)法检测出5种乌头生物碱代谢产物。
陈勇【4】等对葫芦巴碱在大鼠体内的代谢产物进行了推测,从大鼠尿中检测出原药及其三种代谢产物。
3.2中药复方及其制剂的药代动力学研究现状
到目前为止还有许多中药及其复方制剂或因化学结构不明,或由于是混合物而非单体,无法用化学分析方法测定有效成分含量,因而给其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带来困难。
大部分人用复方或其制剂中的某一单体来代替整方的药物代谢过程。
如李再新【5】等将补阳还五汤水提醇沉液给予家兔静脉注射后,以川芎嗪为指标来测定其在体内的代谢过程;但此法只能说明此单体在体内的过程而不能说明全部成分的代谢过程。
中药制剂化学成分往往十分复杂,相当于一个天然的化学成分组合库,用其中的一具或数个化学成分作为检测指标,得出的药动参数与药的实际药动学相比可能有一定的偏差。
也有人采用生物效应法进行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但此法不够精确,只能粗略看出体内药物浓度变化的过程。
生物效应法认为,在一定条件下,体内药量与药物的效应有一定对应关系,从药效的变化可以推知不同时间内体内药量变化。
常用的生物效应法有以下几类:
(1)Smolen。
此法是目前我国医药研究者最为广泛采用的一种进行中药单味药及复方药药动学研究的方法。
其要义是将量效关系曲线作为用药后各时间作用强度与药物浓度的换算曲线,从而推算出药动学参数。
卢贺起【6】等以血小板聚集抑制率为药理效应指标,对家兔进行了四物汤的药动学研究,结果表明四物汤属静脉外给药一级动力学消除,开放的一室模型,并计算出药动学参数。
(2)药物累积法。
其基本原理是将药物代谢动力学中的血药浓度多点测定原理与用动物急性死亡率测定药物蓄积性的方法结合起来;是用多组动物按不同时间间隔给药,求出不同时间体内药物的存留百分率的动态变化,据此计算药物的表观半衰期;又称为毒理效应法。
黄衍民【7】等对乌头注射液对小鼠的毒效动力学研究,得出药物的消除级动力学过程,并符合一室模型,其表观半衰期为59.23min。
从而指出目前临床一日2次给药间隔时间太长,如果每8小时给药1次且首次倍量,可能会进一步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
陈长勋等应用LD50补量法测定小鼠的附子表观参数,结果认为符合二室开放模型并得出了主要的药动学参数。
利用此种方法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的中药还有陆英煎剂、小活络丸、九分散、桑菊饮等。
但此法实际上反映的是药物的毒性效应动力学过程,当毒性成分与药效成分不一时,所得动力学参数将难以用作临床用药指导,在致死剂量作用下,机体已受到损害,可能对药物在体内的动力学过程产生较大影响,使得所得结果不能表征生理药动学过程。
(3)药理效应法。
该法以给药后药效强度的变化为依据,通过适当剂量的时间-效应曲线,进行药效动力学参数计算,其消除半衰期称为药效半衰期或药效清除半衰期。
本法先选择适当的药理效应作为观测指标,得出剂量-效应曲线、时间-效应曲线和时间-体存药量曲线,并据此得出药代参数。
富杭育等按足趾汗腺分泌的观察方法,应用本法观测大鼠麻黄汤的药代动力学。
通过量效、时效和曲线的转换,得体存量-时间曲线,从曲线分析属二室模型。
另外赵智强等也报道了天麻钩藤饮用此法所得药动学参数。
此法要求复方及其制剂药效强且可逆重现、反应灵敏、可定量检测,因而限制了其应用。
(4)微生物法。
此法仅适用于具抗病原微生物作用的复方,通常用琼脂扩散法测得相关药动学参数。
它具有方法简便、操作容易、样品用量少等优点,但机体内外抗菌效应作用机制的差异,细菌选择的得当与否,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药代参数的准确性。
王西发等用此法测定了鹿蹄草素在兔体内的药动学参数,其选取用的是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实验菌株,研究表明鹿蹄草素属于二室分布模型。
4小结及展望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中药药动学研究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内容涉及中药生物利用度、中药毒代动力学、中药透皮吸收药动学、中药时辰药动学、中药证治药动学、中药活性成分在肠道的代谢处置、中药活性成分的体液浓度测定等。
但因为中药成分的复杂性、有效成分的不确定性、类似物的多样性,导致实验结果不易重复。
加之中药配伍和中西药结合后药物的互相影响等使得中药药代动力学发展较为困难。
今后尚需加强以下几个方面:4.1建立中药的指纹图谱库
建立中药指纹图谱库,并在此基础上,探讨药物吸收入血后相应指纹图谱峰的变化,以此为目标,进行药代研究。
4.2将中药的药代研究与中医理论研究相结合
中药研究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药物进行的研究。
可采用“证治药动学”的方法进行,即研究中药在不同证候时的药动学是否具有不同特征。
再者还应开展中药配伍后及与西药同用时的药动学变化研究。
4.3加强代谢物动力学研究
许多中药药效成分是在体内产生的,或是代谢而来,或是在肠道菌群激活下产生的,因此中药代谢物动力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应进行中药复方代谢物的种类代谢途径及代谢场所的研究,以阐明代谢物与方剂药效的关系及代谢物的动力学规律。
4.4加强新技术的应用
现代新技术将在中药药代研究中发挥重大作用。
许多新技术如:超临界流体萃取、在体微透析、核磁共振、生物电阻抗、细胞培养研究体外吸收模型等,将会为中药药代动力学的研究提供新的技术平台。
参考文献:
【2】毕惠嫦,和凡,温莹莹,等.丹参酮Ⅱ_A在大鼠肝微粒体酶中的代谢动力学.中草药,2007,38(6):551-554.
【4】陈勇,沈少林,陈怀侠.HPLC-MS-n法鉴定葫芦巴碱及其在大鼠体内的主要代谢产物.药学学报,2006(3):216-220.
陈长勋,金若敏、李仪奎,等.附子、川乌、四逆汤表观药动学的测定.中国医院药学,1990,10:(11)487-489.
周爱香,富杭育,贺石琢,等.用药物累积法再探麻黄汤、桂枝汤、银翘散、桑菊饮的药物动力学.中药药理与临床,1993,9(2):1-2.
黄熙,陈可冀.“证治药动学”新假说的理论与实践.中医,1997,38(1):745-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