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生态环境调查与分析实验报告

生态环境调查与分析实验报告

生态环境调查与分析实验报告生态环境调查与分析实验报告「篇一」实验八城市植被生态效应的调查一、概述绿色植物作为自然环境的代表,其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等生态效应影响着人们生活环境的方方面面。

生长在城市植被保护和净化环境的生态效应是也显著的,主要表现在降温增湿、调节环境条件、吸收有毒气体、滞留烟尘净化空气、降低环境噪音等。

本实验以城市生态学中的城市植被为研究对象,说明其产生的效应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二、实验原理1.不同的城市绿地由于植被种类、数量、营建方式的不同,植被产生的生态效应也会有较大的差异。

通过城市中不同地点的城市植被生态效应的测定,了解城市中不同植被群落在城市中不同地域空间的生态效益的差异。

2.掌握测定城市植被生态因子的测定方法。

3.通过实验了解实验结果,即不同植被类型的生态效应的差异,主动在城市建设中应用生态效应好的植被群落类型。

三、实验内容和方法(一)实验内容1.通过对城市中具有不同植被类型的地域(城市公园、街头绿地、屋顶花园)的生态因子(CO2、温度、湿度、S02、NOx、总悬浮颗粒物、空气微生物含量等因子)的测定,比较不同地域的不同植被群落生态效应的差异。

2.采样分析项目测定项目:CO2、O2、SO2、NOx、总悬浮颗粒物、空气微生物含量、温度、湿度。

3.测定网点的布设方法选择一处城市地域,根据植被生长的实际情况和人力、物力条件,在各功能区分别设置相应数量的采样点。

每个测定网点附近设定一个无绿化的测定点作对照实验。

4.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采样时间:由于街头绿地相对于城市公园和屋顶花园而言,受周围因素的影响较大。

因此,在选定采样时间上应当尽量避免周围环境对测定数据的干扰。

所以测定时间可选择在早晨或傍晚等周围环境相对比较安静的时间段同时完成测定数据。

采样频率:测定次数不少于7次。

(二)实验方法根据测定因子的存在状态、浓度、物理化学性质及测定方法的不同,要求选用不同的采样方法和仪器。

1.O2/CO2的测定本实验可采用O2/CO2气体测定仪(型号CES-02)2.二氧化硫SO2的测定――――紫外荧光法实际工作中可用紫外荧光SO2监测仪测定。

环境监测 实验报告

环境监测 实验报告

环境监测实验报告环境监测实验报告1. 引言环境监测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旨在评估和控制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对人类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测试和数据分析,探索环境监测的方法和技术,并了解环境因素对我们周围环境的影响。

2. 实验目的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采集和分析环境监测数据,了解环境中的污染物浓度、空气质量和水质情况,并探索环境监测的方法和技术。

3. 实验材料和方法3.1 实验材料- 空气质量监测仪器- 水质监测仪器- 污染物采样器- 数据记录仪3.2 实验方法3.2.1 空气质量监测在不同地点设置空气质量监测仪器,记录空气中的PM2.5、PM10、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指标的浓度,并进行数据分析。

3.2.2 水质监测选择不同水源(如自来水、河水、湖水等),采集水样进行水质监测。

测试指标包括pH值、溶解氧、化学需氧量(COD)等,并进行数据分析。

3.2.3 污染物采样使用污染物采样器,在不同地点采集空气中的颗粒物、挥发性有机物等污染物,并进行后续分析。

4. 实验结果与讨论4.1 空气质量监测结果通过对不同地点的空气质量监测,发现城市中的PM2.5和PM10浓度较高,而郊区和农村地区的浓度相对较低。

此外,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浓度在工业区域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这些结果表明,工业活动和交通排放是城市空气质量恶化的主要原因。

4.2 水质监测结果通过对不同水源的水质监测,发现自来水的pH值接近中性,溶解氧含量较高,而河水和湖水的pH值偏酸,溶解氧含量较低。

此外,COD浓度在河水和湖水中明显高于自来水,表明水源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污染。

这些结果提示我们需要加强对水源的保护和治理。

4.3 污染物采样结果通过对不同地点的污染物采样,发现工业区域的颗粒物和挥发性有机物浓度较高,而居民区和公园的浓度相对较低。

这说明工业活动和交通排放是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

此外,挥发性有机物的浓度在夜间明显高于白天,这可能与交通流量和工业生产活动的变化有关。

城市生态建设实习报告6篇

城市生态建设实习报告6篇

城市生态建设实习报告城市生态建设实习报告精选6篇(一)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与背景城市生态建设是指通过改善城市环境、保护生态资源,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性,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本次实习是为了深入了解城市生态建设的具体实践和方法,提升自己在城市生态建设方面的实践能力。

实习背景是在某市政府环保局参与了一项城市生态建设项目的实践。

二、实习内容和工作任务1.了解和研究城市生态建设的相关政策和规划;2.参与城市生态建设项目的实施过程,包括调研、规划设计、工程施工等;3.协助收集、整理和分析城市生态建设相关的数据和资料;4.参与城市生态建设项目的宣传推广工作。

三、实习过程及感受在实习期间,我首先研究了城市生态建设的相关政策和规划,了解了该市在城市生态建设方面的目标和要求。

接着,我参与了一个城市生态建设项目的实施,负责收集和整理相关的资料和数据,协助规划设计和工程施工工作。

通过实践,我深入了解了城市生态建设的具体实践过程和方法,对于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和作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实习中,我还参与了城市生态建设项目的宣传推广工作,包括策划和组织宣传活动、制作宣传材料等。

通过这些工作,我学会了如何有效地传达城市生态建设的理念和价值观,提高公众对城市生态建设的认知和支持度。

四、实习成果和收获通过实习,我不仅提高了自己在城市生态建设方面的实践能力,还学到了许多实用的知识和技能。

我了解了城市生态建设的相关政策和规划,掌握了城市生态建设的实施过程和方法,学会了如何进行数据和资料的收集和分析,以及如何进行城市生态建设项目的宣传推广工作。

在实习中,我还接触到了许多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他们的经验和知识对我的学习和成长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通过与他们的交流和合作,我对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和挑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拓宽了自己的眼界。

五、实习总结与建议通过这次实习,我对城市生态建设有了更全面和深入的了解,也提高了自己在这一领域的实践能力。

生态环境检测工作总结报告

生态环境检测工作总结报告

生态环境检测工作总结报告
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生态环境的状况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为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各地开展了大量的生态环境检测工作。

在这篇报告中,我们将对我们所进行的生态环境检测工作进行总结和分析。

首先,我们对生态环境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监测。

我们选取了不同类型的生态环境,包括森林、湖泊、草原等,对其进行了生物多样性调查、水质监测、土壤检测等工作。

通过这些工作,我们了解到了不同生态环境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为后续的保护和治理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其次,我们对生态环境中的污染源进行了排查和监测。

我们发现了一些工业企业、农业生产等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问题,通过监测和分析,我们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了这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建议。

这些工作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净化空气和水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此外,我们还对生态环境中的自然灾害进行了监测和预警工作。

我们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监测系统,及时监测了地质灾害、气象灾害等情况,并向相关部门提供了及时的预警信息,为减少灾害损失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总的来说,我们的生态环境检测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对生态环境的监测和调查工作,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为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做出更大的贡献。

城市环境监测工作总结报告

城市环境监测工作总结报告

城市环境监测工作总结报告近年来,城市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噪音污染等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为了及时掌握城市环境状况,有效采取措施保护环境,我市开展了城市环境监测工作。

现将该项工作进行总结报告如下:一、监测范围。

我们对城市范围内的大气、水质、土壤和噪音等环境进行了全面监测。

通过建立监测站点和使用先进的监测设备,覆盖了城市各个区域,确保了监测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二、监测内容。

针对大气环境,我们主要监测了空气中的颗粒物、二氧化硫、一氧化碳、臭氧等污染物的浓度,及时发布空气质量指数,提醒市民关注空气质量。

对水质环境,我们监测了城市水体中的重金属、有机物、微生物等指标,确保饮用水安全。

对土壤环境,我们监测了土壤中的重金属、农药残留等污染物的含量,保障了农产品的质量。

对噪音环境,我们监测了城市各个区域的噪音水平,制定了相关的控制措施,减少了噪音对市民的影响。

三、监测成果。

通过城市环境监测工作,我们及时掌握了城市环境的状况,发现了一些环境问题,并及时采取了相关的措施进行治理。

比如,针对大气污染问题,我们加强了工业企业的排放监管,推动了清洁能源的使用,大大减少了空气污染物的排放。

对水质污染问题,我们加强了对排水口的监管,加大了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力度,有效改善了城市水质。

对噪音污染问题,我们加强了对施工、交通等噪音源的管理,减少了噪音对市民的影响。

四、存在问题。

在城市环境监测工作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比如,监测设备的维护和更新需要更加及时,监测站点的布局需要更加合理,监测数据的公开和透明度需要进一步提高。

我们将进一步加强监测设备的维护和更新,优化监测站点的布局,提高监测数据的公开和透明度,不断完善城市环境监测工作。

总之,城市环境监测工作是保护环境、改善环境的重要手段,我们将继续加大对城市环境监测工作的投入,不断完善监测体系,及时发现和解决环境问题,为建设美丽宜居的城市作出更大的贡献。

生态环境检测工作总结报告

生态环境检测工作总结报告

生态环境检测工作总结报告
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监测生态环境的变化,我单位积极开展了生态环境检测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经验。

现将此次工作进行总结报告如下:
一、工作内容。

1. 地表水质监测,对周边河流、湖泊等地表水进行定期监测,分析水质状况,及时发现并处理水质污染问题。

2. 大气环境监测,对周边大气环境进行监测,分析空气质量,关注PM2.5、PM10、二氧化硫、臭氧等污染物浓度变化,为防治大气污染提供数据支持。

3. 土壤环境监测,对周边土壤进行采样检测,分析土壤中重金属、农药残留等污染物含量,及时发现土壤污染问题。

二、工作成果。

1. 发现并处理了多起地表水污染事件,有效净化了周边水质环境。

2. 通过大气环境监测,及时预警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效控制了空气污染的扩散。

3. 通过土壤环境监测,及时发现了土壤污染问题,采取了土壤修复措施,有效遏制了土壤污染的蔓延。

三、工作经验。

1. 定期监测和分析,定期对生态环境进行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2. 数据共享和公开透明,将监测数据及时共享给相关部门和公众,保持工作的
公开透明。

3. 多部门合作,生态环境涉及多个部门,需要多部门合作,形成合力,共同推
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通过这次生态环境检测工作,我们不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周边生态环境的状况,也为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

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完善生态环境检测工作,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森林公园实验报告(3篇)

森林公园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居民对生态环境的需求日益增加。

森林公园作为城市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还具有重要的生态、社会和经济价值。

为了研究森林公园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等方面的作用,我们开展了森林公园实验。

二、实验目的1. 了解森林公园的生态功能,为城市绿化规划提供依据。

2. 探究森林公园对城市空气质量、土壤肥力、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影响。

3. 分析森林公园在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促进身心健康等方面的作用。

4. 为森林公园的可持续发展和经营管理提供参考。

三、实验方法1. 文献综述: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森林公园生态、社会和经济价值的研究现状。

2. 调查研究:对森林公园进行实地调查,收集森林公园的生态环境、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数据。

3. 数据分析: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森林公园的生态环境、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4.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森林公园,分析其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四、实验内容1. 森林公园生态环境调查(1)植物群落结构:调查森林公园内植物种类、数量、分布等,分析植物群落结构特点。

(2)土壤肥力:测定森林公园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养分状况等,评估土壤肥力。

(3)空气质量:测定森林公园内空气污染物浓度,评估空气质量。

2. 森林公园社会服务调查(1)游客数量:调查森林公园游客数量、来源、停留时间等,分析游客需求。

(2)休闲娱乐设施:调查森林公园内的休闲娱乐设施,评估其服务质量和数量。

(3)社区居民满意度:调查社区居民对森林公园的满意度,了解森林公园在社区中的作用。

3. 森林公园经济效益调查(1)旅游收入:调查森林公园的旅游收入,分析其经济效益。

(2)就业机会:调查森林公园为当地居民提供的就业机会,评估其社会效益。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森林公园生态环境调查结果(1)植物群落结构:森林公园内植物种类丰富,层次分明,具有较好的生态稳定性。

生物调查小实验报告(3篇)

生物调查小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影响,为了了解我们所在地区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提高我们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我们小组开展了本次生物调查小实验。

二、实验目的1. 了解我们所在地区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2. 掌握生物调查的基本方法。

3. 提高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三、实验材料1. 生物调查工具:望远镜、放大镜、记录本、相机等。

2. 生物样本:昆虫、鸟类、植物等。

3. 实验地点:公园、树林、河流等。

四、实验方法1. 制定调查计划:确定调查时间、地点、对象等。

2. 观察与记录:通过望远镜、放大镜等工具观察生物,并记录种类、数量、生活习性等。

3. 样本采集:对感兴趣的生物进行采集,以便后续研究。

4. 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五、实验过程1. 实验时间:2021年10月15日2. 实验地点:某公园(1)调查准备:提前了解公园内的植物、昆虫、鸟类等生物种类,准备好调查工具。

(2)观察与记录:在公园内观察各种生物,并记录其种类、数量、生活习性等。

(3)样本采集:对感兴趣的昆虫、鸟类等进行采集,并做好标记。

(4)数据整理:将观察到的数据整理成表格,并进行分析。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生物种类:在本次调查中,共观察到植物、昆虫、鸟类等生物30余种。

2. 生物数量:昆虫数量最多,达数百只;其次是鸟类,有数十只;植物种类较多,但数量相对较少。

3. 生活习性:昆虫多在早晨和傍晚活动,鸟类多在清晨和傍晚鸣叫,植物则在阳光下生长茂盛。

七、实验结论1. 我们所在地区的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植物、昆虫、鸟类等生物种类繁多。

2. 生物调查方法简单易行,有助于我们了解生态环境,提高保护意识。

八、实验心得1.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生物调查的基本方法,提高了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2.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保护生物,尊重生命,遵守相关规定。

3. 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生物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如环境污染、栖息地破坏等,这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要关注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实验报告姓名
学院建筑学院学号: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实验报告——明远教学楼区风实验摘要风环境是指室外自然风在城市地形地貌或自然地形地貌影响下形成的受到影响之后的风场,包括城市的风向,风速以及影响城市风向风速的因素以及其对城市大气环境的影响,是城市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建筑形体及布局和不同下垫面对城市(区域)风热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建筑群和构筑物会显著改变近地面风的流程,室外风环境对建筑防风和自然通风起着决定性作用。

建筑规划设计应该能够充分利用自然通风,改善区域的微气候,通过周密的规划布局以及合理的建筑空间设计从而达到良好的风环境。

关键词学校环境风环境建筑布局风速温湿度一、实验名称
不同建筑布局对城市风环境的影响二、实验目的
建筑物周围的近地风即建筑室外风环境对行人舒适性有着极大的影响,建筑室外风环境除与当地来流风相关外,还取决于建筑物外型、朝向、间距、建筑群布局及不同下垫面等因素。

通过在长安大学渭水校区明远教学楼区域周边的测试实验,掌握不同建筑布局形式对城市风环境的影响情况及其测量、评价方法,并对所处环境的风环境质量做出定性分析。

本次实验通过测量明远教学楼5个点位的风速及温湿度来探究建筑物布局对周围风环境的影响。

三、实验仪器
智能热线式风速计四、实验条件
风象实验当天西安的风向为西北风,微风。

地理位置所实验点具体位置如图,即明远一区南侧底层架空处(1)、明远三区中庭处(2)、明远三区连廊处(3)、明远e段三角平台处(4)及明远d段东侧外廊处(5)。

人流实验时间避开上课人群,但11点05分后学生陆续出现。

五、实验内容
测量校区明远教学楼区域内不同建筑布局对周边微气候环境的影响及对通风风道的影响,整理分析测量结果。

六、实验方法与步骤
测量选取明远教学楼区域5个点(如上所述),按点1—5的顺序依次进行实验,分别从早上900-942, 955-1037,1045-1127,1155-1237, 1156-1238,每隔3分钟测得一组数据,每个点测得并记录15组数据,并依次编号,其中包括瞬时风速、温度和相对湿度。

七、实验原始数据及数据分析总结
八、风环境评价
相关原理①风吹过地面时,受到地面上各种粗糙元产生的摩擦阻力作用而使风的能量减少因而风速减小,减小的程度随离地面的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形成上大下小的风速剖面,这一层受地球表面摩擦阻力影响的大气层称为大气边界层,建筑物均处于大气边界层中。

而不同的地面条件产生的大气边界层具有不同的特征,大气边界特征主要包括平均风速剖面、湍流结构和温度层结等方面内容。

②造成局地性风速差异的原因A:当由于街道的走向、宽度、两侧建筑物的高度、形式和朝向不同时,各地所得的太阳辐射有差异。

(局地热力环流)B:盛行风吹过参差不齐的建筑物时,因阻碍效应产生的不同风向风速。

③紊流空气各质点不规则地运动,测定紊流的速度和压力必须取一段时间间隔的数据进行平均,而对紊流各质点的瞬时速度很难准确测定。

④风场实例表明,对建筑物绕流特性影响最显著的是近地面风,而近地面风是有着显著的紊乱性和随机性的。

实验过程中出现风向改变的现象分析认为是在明远一区背风面形成了涡流区(如下图),又由于建筑进深较小,开间较大,所以其后的涡流区很大。

这和实验过程中风向的改变相吻合,而实际情况中湖面上零散地飘落着一些垃圾也同样证明了这一点。

同样,当风吹向参差不齐的建筑物时会产生不同的风向风速。

不同建筑布局对城市(区域)风环境影响的结论⑴并列式、斜列式、错列式的布局可以得到比较理想的风环境,而周边式的建筑布局不利于自然通风。

(2)气流吹向同一排建筑的迎风面,在穿过建筑之间通道时风速增大,有利于建筑群自然通风。

气流在前排建筑的角部发生绕流,风速较大。

(3)在大部分建筑物的背风面,产生了风速较小的区域,可以通过增加建筑前后间距、调整建筑左右位置、改变建筑朝向的方法来布置建筑,以改善建筑背风面风环境。

九、风环境设计策略初探⑴建筑物内部的自然通风是由于建筑物的开口处存在着空气压力差而产生的空气流动,室内外气流交换造成空气压力差的原因有两个,热压作用和风压作用。

热压取决于室内外的空气温差导致的空气比重差和进出口的高度,风压是由于风作用在建筑物上由于各部分的风压不同而产生的压力差。

影响建筑物出入口风压的因素有很多,如建筑物的体量、来流风速的大小以及与建筑物的夹角、周围其他建筑物的影响等,因而规划设计中应综合考量上述建筑设计形式等方面的优化,从而最大限度的做到自然通风。

⑵城市热环境的高温化、干燥化和通风不良等城市气候特征的形成,其症结所在是城市中外部空间的不足,即无建筑物覆盖的土地包括裸地、广场、绿化地带、森林地、草地即湖泊水面等的不足。

因而在城市(区域)风环境设计应宏观综合考虑建筑物布局形式、不同建
筑形体和不同下垫面对区域风环境的影响,合理预留城市风道,利用城市绿道、蓝道等在通风导风同时利用水系及绿化的作用来改善城市大环境气候。

(3)城市建筑在规划上的不合理,如布局封闭、外部空间安排不当等都是造成城市通风不良的主要原因。

在建筑物密集地区的室外换气,多是风速较小、垂直方向的管状气流,很难有穿越建筑物的量大的、质好的气流产生。

所以必须充分考虑建筑物的形状与布置,利用道路、河流水路把其外围的外部空间与市区连结起来,起到犹如人体气管的作用,避免因地形等条件所造成的空气滞留或风速过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