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书在中小学书法教育中的文化传承作用(精)

合集下载

传统文化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与教案分享

传统文化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与教案分享

传统文化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与教案分享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价值观和智慧。

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道德观念和综合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传统文化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并分享相关教案。

一、传统文化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1、培养文化认同感让小学生从小接触和了解传统文化,能够增强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使他们明白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是责任所在。

2、塑造良好品德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诸多美德,如仁爱、诚信、孝顺、勤劳等。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学生能够汲取这些道德养分,塑造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3、提高综合素养传统文化涵盖了文学、艺术、哲学等多个领域,学习传统文化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4、促进文化传承小学阶段是文化传承的关键时期,将传统文化融入教育,能够让传统文化在新一代中生根发芽,得以传承和发展。

二、传统文化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途径1、语文课程在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经典的诗词、文言文和古代故事。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这些文本,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诗词朗诵、写作等活动,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2、艺术课程传统的书法、绘画、剪纸、戏曲等艺术形式,都可以引入小学艺术课堂。

让学生亲身体验和创作,培养他们的艺术修养和创造力。

3、品德与社会课程结合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故事和价值观,开展品德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和践行传统美德。

4、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充满传统文化氛围的校园环境,如张贴古代名人名言、展示传统文化作品等。

举办传统文化主题的活动,如诗词大会、传统文化节等。

三、传统文化教案分享(一)《走进古诗词的世界》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古诗词的基本特点和文化内涵。

2、引导学生欣赏和背诵经典古诗词。

3、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提高文学素养。

教学重难点:1、理解古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2、掌握古诗词的朗诵技巧。

教基二〔2013〕1号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

教基二〔2013〕1号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

信息名称: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信息索引:360A26-05-2013-0001-1 生成日期:2013-01-25 发文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文字号:教基二〔2013〕1号信息类别:基础教育内容概述:为适应新时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教育部部组织专家研究制定了《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教基二〔2013〕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适应新时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我部组织专家研究制定了《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议,现印发给你们,请于2013年春季开始执行。

现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1.加强书法教育工作的指导和管理。

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按照《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教基二〔2011〕4号)和本通知的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力求区域性整体推进书法教育。

2.加强书法教师队伍建设。

要逐步形成以语文教师为主体、专兼职相结合的书法教师队伍。

要加强书法教师的培训,组织教师研学《指导纲要》,把握其基本要求,提高教师的书法教育教学专业能力。

中小学语文教师应逐步达到能兼教书法。

师范院校要重视培养师范生的书法教育能力。

学校要充分发挥本校优秀书法教师的专长,指导和引领学校全体教师提高书写水平,为整体提高学校书法教育教学水平创设条件。

要充分发挥书法教育学术团体的作用。

学校可以聘请书法家、书法教育工作者、有书法专长的家长等作为兼职指导教师。

3.提供必需的保障。

学校图书馆要为书法教育置备相应的碑帖、挂图、书籍、电子出版物等必需资料。

有条件的学校可设置专用书法教室。

4.各级教研部门要把书法教育纳入教学研究工作的范围。

中小学硬笔书法教学实践探究——以初中楷书教学为例

中小学硬笔书法教学实践探究——以初中楷书教学为例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并强调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理论根基,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内容。

《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汉字和以汉字为载体的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

书法教育对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品质具有重要作用。

”[1]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识字和写字提出了新要求,明确中小学书法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书写教育,在书写中以美育人。

中国文字与书法文化博大精深,书法与汉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它们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书写艺术与汉字结构的结合,书法艺术的起源与汉字书写有同宗同源之意。

书法,即汉字书写的艺术,分为毛笔书法与硬笔书法。

硬笔书法具有独特的艺术性,书写快捷,应用广泛,学习硬笔书法有助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然而,当下的硬笔书法教学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如:信息化时代容易引起人们对书写的轻视;由于优秀书法教师的稀缺,因而很多学校不能正常开展书法教育教学活动;有的学校过于重视考试科目,书法课程经常被占用;一部分学生对书法艺术缺乏认知,缺乏继承弘扬书法艺术的意识和责任;教师在硬笔书法教学中对笔法示范、结构分析的讲解不精准,没有引导学生对不同结构的汉字进行归类总结,缺乏“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学生学习硬笔书法的时间得不到保证,没有形成持之以恒的学习品质;教师在硬笔书法教学中只进行技能训练,对汉字文化与审美缺乏深刻认识,没能挖掘汉字文化的育人功能。

如何培养学生的书写意识?如何让学生掌握汉字楷书规范的笔法知识与技能?如何培养学生的书法兴趣和激发学生文化传承的责任意识?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书法中领悟汉字蕴含的文化,并把文字的育人价值充分挖掘出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让学生启智明德、笃行致远?以问题为导向,笔者从“引导学生学习汉字各种笔画的笔法—学习汉字的结构分析归类—引导学生理解汉字蕴含的文化”三方面开展初中硬笔书法教学实践。

书法与文化传承——浅析高中书法教学中书法素养的有效培育

书法与文化传承——浅析高中书法教学中书法素养的有效培育

2021年12期130书法与文化传承——浅析高中书法教学中书法素养的有效培育张艳玲(清远市第一中学,广东 清远 511500)摘要:书法,作为传统文化,在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光辉历史。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近年来中国书法受到各种冲击,书法教育一度排除在课程设置之外。

随着教育理念逐渐步入“素质教育”阶段,艺术教育开始重新受到各教育部门的重视与关注。

在此背景下,书法在校教育,迎来了发展契机。

文章就书法对于传统文化发扬与传承的意义,以及高中书法教学中如何通过有效途径进行书法素养培育等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希望通过书法学习加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关键词:书法;文化传承;高中书法教学;培育;书法素养书法,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智慧结晶,是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传承之一。

近些年来,中国教育理念受西方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教育的重心偏向于西方现代科学。

以书法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在传承方面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高中新课改精神背景下,教育目标被重新定义,书法素养纳入高中生综合能力有效培育范畴。

随着大众传统文化意识逐步复苏,学生书法素养被社会各界所关注的程度越来越高。

对在校学生进行书法素养培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教改政策要求,更是学生成长以及社会发展需求。

一、中小学学校书法教学开展的现状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受应试教育思想和实用主义理论的影响,高中甚至整个教育体系对于书法教学都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从小学到中学,很少有学校开展正规的书法教学。

学生们对于书法的认识,大多仅限于写字的层次,未能提升到艺术修养的范畴。

为数不多的学生学习书法,也往往出自于自身爱好,参加一些非正规的社会教育性质教育机构培训。

在新课改精神指导下,书法在校教育,特别是高中书法教育的开展,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认识新高度,书法素养逐渐被提上教育日程。

然而,书法教育还面临着许多需要克服的问题。

首先,在课程安排方面就存在课程少、授课不准时等现实问题;其次,师资力量缺乏,教学资源不足;还有,相较于中小学生,高中生的学习任务更加繁重,专门用于书法学习和练习的时间比较少。

楷书字体与书法教育的关于系

楷书字体与书法教育的关于系

楷书字体与书法教育的关于系楷书字体与书法教育的关系字体是书法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书法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

楷书字体作为汉字书写的基本字体之一,具有规范、端庄、工整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书法教育中。

本文将探讨楷书字体与书法教育的关系,并分析其对学生的培养和影响。

一、楷书字体的美学价值楷书字体作为中国传统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

它的线条流畅、结构和谐、笔画工整,形成了独特的书法艺术风格。

楷书字体的美学价值在书法艺术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学生培养审美观念以及提高写字水平都具有积极的影响。

二、楷书字体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书法艺术是一门具有强烈审美特征的艺术形式,而楷书字体是学生培养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学习楷书字体,学生可以感受到其规范、端庄的美感,培养对美的敏感度和鉴赏能力。

同时,学生在学习楷书字体的过程中,必须注重笔画的结构和行文的规范性,这也促使了学生在审美过程中注重细节,提高了审美能力的培养。

三、楷书字体对学生写字水平的影响楷书字体的规范性和端庄性对学生的写字水平有着积极的影响。

学习楷书字体可以使学生了解每一个汉字的结构和笔画特点,通过模仿和练习楷书字体,学生的写字规范性可以得到有效提高。

此外,楷书字体的书写要求学生的形体掌握和笔画运用能力,通过反复练习,学生的笔画技巧和写字速度也能得到提升。

四、楷书字体的价值在书法教育中的应用楷书字体在书法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楷书字体的基本知识、示范和指导学生正确书写楷书字体的方法,帮助学生迅速掌握楷书字体的基本技巧和要领。

此外,在书法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欣赏、模仿楷书字体的优秀作品,对学生写字水平和审美能力的培养起到重要作用。

五、楷书字体与现代书法教育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现代书法教育也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个性特点。

在楷书字体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书写中融入自己的个性和创新,培养学生多样化的写字风格和审美观念。

浅谈小学生习字教学中的书法德育功能

浅谈小学生习字教学中的书法德育功能

浅谈小学生习字教学中的书法德育功能作者:胡才淦来源:《小学生·教学实践》2013年第12期写字教学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项基础工程,对学生意志的磨炼、情操的陶冶、良好习惯的养成、坚强品格的培养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可见,写字的过程其实就是育人的过程,在写字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更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和情感。

下面我将透过一则写字教学案例《千姿百态的“点”》来谈谈在小学生习字教学中的书法德育功能。

一、学习书法基础技法,提高书写能力,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在教学书法中“点”画的时候,我利用多媒体出示了“永”与“良”,“安”与“宫”,“心”与“为”,“公”与“亚”,“不”与“食”,“其”与“欲”,“於”与“終”等几组字,引导学生观察。

在学生仔细观察,描述特点的时候,我相机点拨,巧妙地渗透书法德育教育。

片段一:师:仔细观察“永”和“良”,点画有什么特征啊?生1:“点”画处于字的中间,像人的“头”!生2:“点”在上面时,比在其他的位置时写得要小,歪着的像个小三角形!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说得也非常形象。

是的,这样的点给人的感觉是很正气,我们做人也要正正气气的。

再看这样的点,是不是给人的感觉是丰厚、有力、饱满啊?(生点头说是)欧阳询说:点如高峰之坠石。

意思是说,点要写得厚重、峻拔、有飞动的气势。

我们学习也要稳重,一步一个脚印,才能学得扎实!二、感受汉字与书法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习热情学生观察“点”画不同的形态,我相机介绍“点”画在书法中的不同笔法,使学生体会点画的千姿百态,无穷无尽,并感受书法的精妙之处与魅力,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热情。

片段二:师: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一下点的不同笔法,说说看呢?生1:“永”和“良”中的点像个小三角!生2:“心”和“为”里的那两点真奇怪,朝向上仰着!生3:“不”字里的那点画像捺的写法!……师:我们的点可只有一种写法,有好多笔法呢!书法的点法有专门的名称叫“侧”(板书:侧),“侧”说的是“侧下其笔”,是为了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惟笔软则奇怪生”的“造妙”功能。

浅谈对中小学书法教育的认识

浅谈对中小学书法教育的认识

浅谈对中小学书法教育的理解中小学生艺术审美兴趣、提升艺术想象力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是培养其艺术情操和艺术修养的关键措施。

如同舞蹈艺术里的基本步法,以及音乐艺术里的基本音阶一般,书法艺术内的线条是其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线条力度的刚与柔;横竖的曲与伸;笔画间的异同;笔锋的隐与显;以及运笔的疾与徐;提按和轻与重;体态的动与静等等,皆会产生出不相同的韵律感与节奏。

因为线条本身所具备的质感,以及其对空间的分割所带来的节律,都能够使欣赏者产生不同的美感。

比如:楷书书法中的线条使人产生庄重沉稳的感觉,欧书的特征是严谨险峻,颜书以敦厚雍容著称,赵书则具备流畅妩媚的特点;而隶书的则是强劲方正,有些是枯涩古朴,有些是秀美高雅;行草书里的线条以变化莫测为特征,万千的仪态将线条丰富的韵律感和节奏充分发挥表现出来。

能够说,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其鲜明的节奏、无穷的意味,所表现出的艺术力并不低于一曲优美的音乐。

不过,随着电脑的普及,书法已不被中小学生重视。

为了更好的传承中华民族灿烂的传统文化,小学书法教学已成为当务之急。

当前我国的书法教学存有着种种弊端,没有对学生实行整体的书法教学,书法和写字的概念模糊,把书法教学和写字教学混为一谈,把写字课可当作书法课上,把书法课当作写字课上。

有时甚至把书法课让位给其他课,种种情况严重的防碍了书法教学,使书法教学陷入了尴尬的局面。

一、当前我国小学书法教学的现状现在,很多人认为美术课、书法课都是“附科”,反正升学考试不考,导致小学教师中语数外老师“吃香”。

长时间的应试教育机制,直接导致专职书法教师供给不足,现有的书法教师基本上是由美术教师或个别语文教师担任,基本没有配备专职的书法教师,书法教师后备力量严重不足,书法教学举步维艰。

因为电脑越来越普及,更多的家长和学生都认为进入信息时代了,什么都用电脑,字写得再好也派不上用场。

很多孩子从幼儿园起就被家长带着参加奥数、音乐、舞蹈、体育之类的“特长培训班”,几乎没有家长愿意让孩子花时间练字,“别耽误时间”、“写字谁不会”、“升学也不加分”。

中小学教育书法写字与育人5篇

中小学教育书法写字与育人5篇

中小学教育书法写字与育人5篇第1篇示例:中小学教育书法写字与育人书法写字能够锻炼学生的细心和耐心。

书法是一门讲究细致和用心的艺术,需要学生动动笔尖,握笔的姿势,甚至呼吸的节奏都要控制得细致入微。

当学生在书写时,不能马虎大意,需要用心慢慢推敲,这就需要细心和耐心。

通过练习书法,学生的细心和耐心会不断得到锻炼和提高,不仅在书法写字的过程中得到体现,也将在学习和生活中得到运用。

书法写字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专注力和自律性。

书法是一种需要集中精神、抛开杂念的活动,在练习书法时,学生需要将全部注意力都投入到笔尖和纸张之间,这样才能写出工整、美观的字。

通过这个过程,学生的专注力会得到锻炼和提高,也会培养他们的自律性,让他们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培养自律的品质。

书法写字可以提高学生的情感修养和审美情感。

书法写字是一种美的艺术形式,通过不断地练习,学生可以领略到不同字体的美感和艺术之美,激发他们对美的热爱和追求。

书法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传统的文化表达方式,通过练习书法,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和审美素养。

书法写字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发展。

学生在书写过程中,不仅需要模仿规范的字体,更需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字体更具有个性和美感。

通过书法写字,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思维和创造力,激发他们对美的追求和创新的精神,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

中小学教育中的书法写字是一种非常有效和重要的育人方式,通过书法写字,不仅可以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更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锻炼他们的细心、耐心和专注力,提高他们的情感修养和审美情感,促进他们的思维和创造力发展。

希望教育部门和学校可以更加重视和推广书法写字教育,让更多的学生受益于书法写字,持续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精髓。

【这份2000字的文章对中小学教育书法写字与育人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详细介绍了书法写字对学生细心、耐心、专注力、自律性、情感修养、审美情感、思维和创造力等方面的重要影响,展现了书法写字在中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和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法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作用李东峰中国的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

汉字是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在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中发掘出来的陶器上,发现有刻画记号。

据考古测定它距今有五六千年。

这些符号独立演进发展,终于形成了庞大完整的汉字体系,对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汉字的生命力最为强大,它不仅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适应了语言的千变万化,成为交流思想、传播知识的有力工具,而且发展为一门独立的艺术,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化奇迹,所以我们称中国书法是东方艺术的奇葩。

书法教学是对书法文化的传承,我们不是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为书法家,我们的目标是让学生成为了解书法的炎黄子孙。

在中小学阶段,我们要从楷书的发展历史,不同时期的书体风格进行知识渗透和技法指导。

甲骨文:甲骨文是在龟甲、兽骨上刻画的文字。

公元 1899年,在河南安阳古殷都废墟中发现了甲骨文,以后陆续发掘,先后十六七万片。

甲骨文是中国书法的滥觞。

内容和程式很简单,千篇一律,使用文字大约有五千字,它已经具备了中国书法艺术的三个基本要素:用笔,结体,章法。

甲骨文是以刀代笔,刀有钝锐之分,甲骨有坚硬与疏松之别,自然形成笔画粗细方圆的变化由于刀刻,故笔画多方折,交叉处崩剥粗重,具有挺劲朴拙之美。

周代中期,这时青铜器上出现了长篇大作的铭文,以《毛公鼎》《散氏盘》为代表,散氏盘严整丰满,雄伟无比,这个时期金文圆浑沉郁、肃穆凝重。

它标志着金文以发展到成熟阶段。

它们笔画圆匀,初具藏锋、裹锋、中锋的笔意,确立了篆书的运笔方法。

后世的隶书、楷书的圆笔和草书使转等用笔方法,也从中得到启示。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石刻文字,在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石鼓文” 。

上承西周金文的精粹,下启秦代小篆之楷模,被后人誉为书法第一法则。

骨气丰匀,方圆妙绝:《峄山碑》李斯是秦国的丞相,他辅佐秦始皇统一天下,推行新政。

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进行文字改革,整理制定的秦代标准书体小篆,所以历史是把李斯看做小篆的鼻祖。

《峄山碑》虽系宋代摹刻,近代金石家们认为它最接近原作,可以作为我们欣赏李斯书法的佐件。

从《峄山碑》中可以看到李斯的小篆以曲线为美,行笔自然舒展, 不疾不徐,飘逸飞动。

笔笔中锋,藏头护尾,写出的笔线圆匀劲健,刚柔相济。

《唐人书评》中说它“骨气丰匀,方圆绝纱” 。

汉隶,书法形式美的重大发展。

《石门颂》笔法圆浑,挺劲含蓄。

它是摩崖刻石,笔势舒展奔放,如长枪大戟,力雄气盛。

结体疏密有致,斜正得宜,极富开合变化之趣。

其章法有纵行而横列不构,茂美宏大。

解放后因兴修褒城水库,已将整幅岩石割下,移至汉中博物馆保存。

《张迁碑》方整挺劲,爽利痛快。

东汉灵帝中平三年(公元 186年立石,在今山东泰安。

其字体于方整中富于变化,扑而不拙,厚而爽利,是汉隶中方笔类的典型作品。

《曹全碑》方圆兼备,法度森严。

这类碑版轻重得宜,瘦劲而有弹性,行笔波势明显而有韵律,结体左规右矩,法度森严,既紧密严整而又能开展舒张。

清代张廷济称它“貌如罗绮婵娟,神实铜柯石干。

”形容此碑笔法柔中有刚圆润遒逸,秀美绝伦,匀整含蓄。

承前启后,光照千古:书法革新家钟繇与书圣王羲之。

钟繇,三国魏明帝时官至太傅,故后世称之为“钟太傅” 。

他能书写多钟书体,而以隶、楷最为精妙。

至于楷法则是当时一种崭新的书体,在钟繇手里得到完善和推广,建立起规矩法度。

从书法发展史来看,钟繇所创造并完善的楷法,风靡魏晋时代,王羲之说“项寻诸名书,钟(繇、张(芝信为绝伦,其余不足存。

”可见王羲之对钏繇的钦佩。

《贺捷表》被誉为尽备法度,为正书之祖。

《宣示表》是根据王羲之临本翻刻的,公认为接近原作的刻本,最为著名。

初期楷书,仍残留极少的隶笔,结体略宽,横画长而直画短,观其特点,诚如翁方纲所说:“ 变隶书之波画,加以点啄挑,仍存古隶之横直” 。

王羲之,字逸少,琅琊临沂人。

他出身晋代名门望族,年轻时即负盛名。

步入仕途后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后人称他为王右军。

相传王羲之七岁学写字,十二岁时偷读了所藏的前代的笔法,于是“不盈其月,书法大进。

”后来他受业于卫夫人(卫铄 ,自以为字已写得很好了。

及至渡江北游名山,看到李斯、曹喜的书迹,在许下看到钟繇、梁鹄等大书法家的字,在洛阳拜读蔡邕所书的《熹平石经》 ,后又在堂兄王洽处欣赏了张昶写的《西岳碑》 , 这才眼界大为开阔。

从此他在书法上博采众长,熔铸古今。

, 一变魏晋以来质朴书风而为妍美流便的新体。

他的书法造诣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所以后人尊之为书圣, 。

王羲之精工多种书体,成就最大的是楷书与行草。

从书法发展的历史来看,钟繇虽完成了由隶到楷的伟大变革,但犹存隶意,他写的字形肥而短,仍未超越汉魏以来朴质沉稳的书风。

王羲之虽从卫夫人处学习钟繇笔法,却敢于创新,在笔势和字形上都有更多的变化,表现出更丰富的审美内容。

传世的楷书有《乐毅论》《黄庭经》 ,虽为拓本,仍可窥见王氏书风的精神风貌,其特点笔含篆隶而不露痕迹,笔力雄健而含蓄敛气,风度洒脱而自然安详,圆浑典雅,奇伟婉丽,这是楷书艺术的极高成就。

东晋以后,南北分裂,书法亦分为南北两派。

北派书体,带著汉隶的遗型,笔法古拙劲正, 而风格质朴方严,长于榜书,这就是所说的繁花似锦,美不胜收的魏碑,是民间书法家的杰出创造。

魏碑是由汉隶到唐楷之间的一种书体的总称。

从时间上说从东义熙元年(公元405年所立的《爨宝子碑》起,到北齐天统三年(公元 567年《比丘道宁造像记》等碑的出现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由汉隶到唐楷的蜕变轨迹。

由于地域广阔,年代绵远,又是出自民间书法家之手,便形成了魏碑千姿百态状的体态与丰富多彩的风格。

康有为说,欣赏魏碑“若游群玉之山,若行山阴之道,凡后世所有之体格无不备,凡后世所有之意态,变无不备矣” 。

方笔类《爨宝子碑》《爨龙颜碑》并称“二爨” 。

为我国书法史上由隶变楷这一过渡时期的代表作品。

“二爨”用笔以方笔为主,凝重平满,兼具隶楷笔意。

其点如高山坠石,变化多姿:勾趯含蓄,撇捺峻利,横竖中段坚挺如铁,而两端则方圆恣肆。

其结体方、长、圆、扁不一,互相错落,妙趣横生。

康有为对“二爨”推崇备至,把沉着痛快的《爨宝子碑》誉为“正书古石第一本” 。

把“雄强茂美”的《爨龙颜碑》推为神品第一。

《龙门二十品》在洛阳城南伊水两岸龙门石窟的峭壁上。

丰富多彩的石窟艺术,除了造像九万七千余尊外,还有题记三千六百八十种。

《龙门二十品》是其中精选出来的二十种,公认为北魏时期书法的代表作。

其中尤以《始平公造像记》《杨大眼造像记》《孙秋生造像记》《魏灵藏造像记》最负盛名,亦称《龙门四品》。

龙门造像自为一体,意象相近,雄俊伟茂, 棱角分明,斩截利落,笔画粗犷。

圆笔类:《郑文公碑》为摩崖石刻。

记载魏兖州刺史郑羲生事迹。

用笔圆浑劲健,结体疏宕端重,融真草隶篆于一炉,别具宽博宏伟气象。

方圆兼备类。

至北魏晚期,魏碑体已经转入成熟时期,笔法上多方圆兼备,结体上精妙严谨,表现出遒劲秀逸的艺术风格。

《张猛龙碑》 :碑文记述张猛龙孝亲兴学事迹。

此碑主横画起抛均为方笔,但点、撇、捺及短横却具有圆浑之意。

用笔以中锋为主,有藏有露,表现出魏碑向方圆转化的意态。

其结体外疏而密,撇笔纵伸而开阔,故稳健挺拔与灵活自然兼而有之。

《张黑女墓志》其文记述魏南阳太守张玄生平事迹。

此碑点、横起笔多圆,而撇、捺、转折多用方笔,方、圆、藏、露并举,刚、柔、疾、涩相济,肥瘦适宜而富于变化,结休严谨而气度宽绰,筋骨内涵而风致飘逸,是魏碑成熟期的代表作。

腾芳飞彩,辉映贞观:虞、欧、褚、薛,初唐楷法的典范虞世南,唐太宗李世民作秦王时,引为知己。

入唐,曾任秘书监,封永兴公,故后世称为“虞永兴” 。

曾跟智永禅师学过笔法,后人说他得“山阴真传” 。

他继承王羲之的书法传统, 又吸取了北碑之长,融南北书风为一炉,而创造成自成一家的面貌。

《孔子庙堂碑》笔法圆润遒劲,结体正平俊朗,风姿绰约。

特别是提按转折处不露痕迹精气内涵,故和而不弱,静而不滞,融刚柔为一体,这正是初唐书法美学所表现的“中正冲和”的最高境界。

欧阳询,少年聪慧,博览经史,入唐后,历任太子率更令、封渤海男,故世称“欧阳率更、欧阳渤海” 。

他的书法以二王为基础, 广泛吸取索靖及北碑清刚猛厉的书风, 而创为新体, 世称欧书为“欧体” 。

《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用笔刚劲,瘦硬森挺,结体严谨,间架稳固,字形瘦长,紧密内敛,于平正中体现险绝境界。

褚遂良,他是虞世南的学生,也师学王羲之。

褚遂良的成就得益于他的老师虞世南的直接指导。

有一次褚问虞,他的书法与智永禅师相比如何?虞回答“智永当年一字值钱五万, 你怎么能与他相比。

”与欧阳询相比如何。

虞回答“询书不择纸笔,皆能得心应手,写得十分精妙,你也达不到这样的地步。

”褚遂良有服气地反问道“既然这样,我何必还再在书法上费功夫呢。

”虞世南告诉他:“如果能够手和笔调,取法自然,照样有过人之处。

”这句话明确指出了努力方向。

他按老师的教导去做,终于创造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他的最大特点就是楷书中微参分隶之法。

疏瘦劲炼,端庄古雅。

《雁塔圣教序碑》碑文所述是玄奘法师西行印度求取佛经之事。

此碑是褚 58岁所书已是艺术风格成熟时期,在用笔上灵活多变,形瘦实腴。

“其一钩一捺有千钧之力, 虽外拓取姿, 而内有法。

” 在结体上舒展宽博, 秀美多姿, 正所谓“字里金生,行间玉润。

”薛稷, 《信行禅师碑》原石早不存在。

传世仅有宋拓孤本,且有残缺。

此碑用笔纤瘦遒丽,结体舒展回还既漂逸又沉着,表现出一种婀娜清健的风韵。

虞、欧、褚、薛合称“初唐四家” 。

可以说是立法的典范,其中欧、虞、褚都是创境界, 立新格的大家,对后世的影响尤为深远。

颜筋柳骨,一代新风颜真卿,曾任平原太守,鲁郡开国公,故后称他为“颜鲁公” 。

颜体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苏轼说“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

”颜书的历史意义,在于他创立新体,开一代新风。

《颜勤礼碑》此碑元明以后被埋入土中, 直至 1922年才发掘出土, 此碑长久埋藏土中免遭风化, 故其拓本神采风足,是学颜书的最佳范本。

书此碑时已是 71岁高龄,颜书刚劲雄强,大气磅礴的艺术风格完全成熟,其用笔讲究藏头护尾,以拙为巧,笔意圆劲内涵,笔势开张舒展。

其结构则宽博圆满、雍容大态,表现出质朴敦厚、天真无饰的艺术真趣。

这正是一种人书俱老,返朴归真的高层次的境界。

柳公权, 《玄秘塔碑》现存西安碑林。

柳公权写此碑时年已 64岁,个人风格十分成熟。

故此碑表现出端庄严谨、遒媚劲健的艺术特色。

在用笔上,全系中锋正笔,方圆并用,其短横多粗壮,而长撇则瘦挺舒长,状如伏舟,竖画顿挫有力,钩法加锋猛踢,撇轻捺重,于浑厚中见锋利,引筋入骨,寓遒媚于劲健。

在结体上左右对称,内敛外拓,端庄俊丽,在严谨中有开阔的气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