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卡_王尔德与宗教审美化问题

合集下载

《奥斯卡·王尔德作品中的道德观念》

《奥斯卡·王尔德作品中的道德观念》

奥斯卡·王尔德作品中的道德观念简介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是19世纪末英国著名的剧作家、小说家和诗人。

他的作品以其犀利的幽默和深刻的洞察力闻名于世。

在其作品中,他经常探讨和嘲笑当时社会对道德的观念和规范。

这篇文档将深入剖析奥斯卡·王尔德作品中呈现出来的道德观念。

道德观念的流变首先,我们需要了解19世纪英国社会对道德观念的期待和限制。

当时,英国社会普遍强调道德约束和纪律,追求传统与正统价值观。

然而,奥斯卡·王尔德却通过其作品挑战和颠覆了这些传统观念。

1. 道貌岸然与虚伪在《道林·格雷的画像》一书中,王尔德通过主角道林·格雷展示了一个外表完美而内心堕落、虚伪面具下隐藏着邪恶和卑劣行为的形象。

他通过道林·格雷的故事揭示了社会上许多高尚或正派的人们其实具有一副虚伪的外表。

2. 反叛与自由作为一个反叛者,奥斯卡·王尔德在其作品中探索了个体对社会道德规范的反抗和追求自由选择的权利。

在《温德尔的风信子》中,主角布尼厄斯·哈拉达因拒绝妥协而遭受严厉指责,但他仍坚持自己对爱情和艺术追求的权利。

3. 非传统性别观念王尔德在作品中也涉及到对性别观念和性倾向的挑战。

例如,《厌女症》这部戏剧探讨了同性恋关系并将其置于舞台之上。

通过这样做,他引发了公众对于道德、宗教以及法律规定的争议问题。

引起争议与审查奥斯卡·王尔德激进而不拘一格的表述方式引起了当时社会和文化领域内一系列争议和批评。

他的作品被部分人视为道德败坏和恶劣行为的宣传,因此经常遭受审查和封禁。

影响与价值尽管奥斯卡·王尔德遭受了当时道德规范的强大限制,但他作品中所呈现的独特道德观念对后世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对虚伪、自由、性别认同等问题提出了挑战,并为后来的思想家、作家和艺术家提供了新的创作方向。

总结奥斯卡·王尔德作品中的道德观念在19世纪英国社会上引起了巨大争议和反响。

奥斯卡王尔德的文学审美

奥斯卡王尔德的文学审美

奥斯卡王尔德的文学审美奥斯卡·王尔德的文学审美奥斯卡·王尔德是19世纪末英国最杰出的戏剧家、小说家和诗人之一。

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文学审美而著名,深受读者和批评家的喜爱。

本文将对奥斯卡·王尔德的文学审美进行深入探讨。

一、个人主义与反传统奥斯卡·王尔德的文学审美在19世纪的维多利亚时代显得非常与众不同。

那个时代,传统观念和道德准则对文学创作有着很大的影响,而王尔德却以个人主义和反传统为其文学创作的核心。

他的作品中常常描绘出一个个独立而不同于常规的主人公,他们信奉自由和个人享乐,并且对社会常规和道德标准提出挑战。

这种对传统的批判和反叛,使得王尔德的作品充满了讽刺和挖苦,展现了他对当时社会人性的深刻洞察。

二、美与艺术的追求奥斯卡·王尔德对美和艺术的追求贯穿于他的一生。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美的描写和对艺术的讨论。

他认为艺术是生活的最高形式,通过艺术可以展现出人性的最美妙的一面。

在他的著名剧作《道林·格雷的画像》中,主人公道林·格雷通过一幅画来承担了自己的罪孽,而他的肉体却永远保持年轻美丽。

这个情节传达了作者对永恒之美的追求。

此外,在王尔德的诗歌中,他同样强调了美的价值和艺术的力量。

三、幽默与讽刺奥斯卡·王尔德的作品中常常运用幽默和讽刺来表达他的观点。

他擅长运用双关语、夸张和反讽等技巧,以幽默诙谐的方式揭示出社会的荒谬和虚伪。

尤其在他的喜剧作品中,如《厄尔尼诺大公》和《重要人物》等,他通过巧妙的对白和情节的设定,让读者在欢笑中思考社会和人性的问题。

四、生活中的悲剧和寓言尽管奥斯卡·王尔德以他的幽默和讽刺而闻名,但在他的作品中也不乏对生活中的悲剧和寓言的描绘。

他的剧作《温莎有个怪人》就是一个生活中的寓言故事,通过对人性的揭示和对人类弱点的暴露,揭示了现实世界中的人性问题。

此外,他的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也展示了一个人对自己所做的选择所引发的悲剧后果。

奥斯卡·王尔德的《道林·格雷的画像》:审美教育课堂案例

奥斯卡·王尔德的《道林·格雷的画像》:审美教育课堂案例

奥斯卡·王尔德的《道林·格雷的画像》:审美教育课堂案例1. 引言1.1 概述在当今社会中,审美教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帮助培养人们对艺术、美学和审美价值的理解与欣赏。

文学作品常被用于教育实践中,其中奥斯卡·王尔德的《道林·格雷的画像》是一部广受赞誉和争议的文学作品。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奥斯卡·王尔德的《道林·格雷的画像》,探讨其在审美教育领域中的案例应用。

通过对课堂背景、教学内容与方法、学生反馈与效果评估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以期揭示该文学作品对审美教育的潜力和影响。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展开讨论:首先介绍奥斯卡·王尔德以及他的著名作品《道林·格雷的画像》,并探讨该作品背后所蕴含的历史意义;然后侧重于审美教育课堂案例分析,包括课堂目标设定、教学内容选择和方法提供等方面;随后,将深入探讨奥斯卡·王尔德的艺术观念和行为准则,以及与《道林·格雷的画像》主题相关的道德和伦理问题争议;最后,通过总结回顾与审美教育启示、建议以及未来研究展望等部分来结束本文。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奥斯卡·王尔德的《道林·格雷的画像》进行案例分析,探索其在审美教育课堂中的应用潜力以及相关争议。

同时,我们希望能够评估该作品对学生审美素养、道德认知和批判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影响,并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

通过深入研究这一经典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艺术与教育之间的联系,为现代审美教育提供借鉴和启发。

2. 奥斯卡·王尔德与《道林·格雷的画像》2.1 奥斯卡·王尔德简介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是19世纪末英国最具才华和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他以其独特而幽默的写作风格和对社会规范的挑战而闻名。

出生于1854年,王尔德在都柏林度过了他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

他在牛津大学学习古典文学,并展示出非凡的语言天赋和批判思维能力。

论王尔德《自私的巨人》中的多重审美体验

论王尔德《自私的巨人》中的多重审美体验

论王尔德《自私的巨人》中的多重审美体验作者:宁思梦美来源:《北方文学》2018年第29期摘要:奥斯卡·王尔德是英国著名的唯美主义运动倡导者,其唯美主义思想在他的创作中多有表现,尤其在其两部童话作品中。

《自私的巨人》是王尔德早期创作的童话,被称为王尔德唯美主义创作的典型作品,这种唯美主义的理念带给了童话一种包含意境、语言、结构、宗教等多重方面的审美体验,也赋予了王尔德的童话一种不同于普通童话的特殊美感。

关键词:王尔德;自私的巨人;唯美主义奥斯卡·王尔德是爱尔兰著名的唯美主义作家,也是英国唯美主义艺术运动的倡导者。

作为一个坚定的唯美主义者,王尔德的唯美主义观点往往体现为:充分发挥童话的幻想性,在注重童话形式美的基础上,为生活提供美的形式。

在这种唯美主义理论的倡导下,王尔德的童话作品中往往有一种不同于一般的童话作品的审美体验,尤其在其代表作品《快乐王子》《自私的巨人》等童话中。

《自私的巨人》收录于王尔德的第一部童话作品集,名为《快乐王子童话集》,于1888年出版。

就其童话创作的总体来看,王尔德的童话作品中,“总会以他的唯美主义观点,探讨‘幸福’、‘心之美’等重大命题”,对于王尔德而言,童话除了可以“阐述他的唯美主义”,“也是成功地在创造美”,[2]因此,阅读王尔德的童话总有一种超脱情节之外的深切的审美体验,在童话《自私的巨人》中,这种审美体验尤其显得多重化。

一、精心勾勒的意境美故事发生的背景是巨人的大花园,根据文中的描述,这是一个“可爱的大花园,园中长满了柔嫩的青草。

草丛中到处露出星星似的美丽花朵……”这在一开头便给故事奠定了一个优美的意境,在一个可爱的大花园中,有鲜艳的花朵,有丰硕的果实,有可爱的小鸟,有快乐的孩子们。

随后,情节急剧转换,回家后的巨人,看到花园中的孩子们很是不满,于是粗暴地将其全部赶走,巨人的花园也因此变成了“寒冷的、雪白的花园”。

此时,王尔德对于花园意境的勾勒依然是精心考虑的,在王尔德的笔下,雪和霜化身成了两位高兴的人,嚷嚷着“春天把这个花園忘记了,所以我们一年到头可以住在这儿”。

《奥斯卡·王尔德作品中的道德观念与伦理问题》

《奥斯卡·王尔德作品中的道德观念与伦理问题》

奥斯卡·王尔德作品中的道德观念与伦理问题引言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是19世纪末的英国作家和剧作家,他以其幽默犀利的风格、对社会虚伪的嘲讽和对人性深刻的思考而著名。

他的作品涉及了广泛的主题,其中包括道德观念和伦理问题。

本文将探讨奥斯卡·王尔德在其作品中如何表达和探索道德观念,并分析其中涉及到的伦理问题。

道德观念的表达1. 社会规范与伦理标准奥斯卡·王尔德通过他的作品,揭示了维多利亚时代社会对道德行为和个人生活方式设定的一系列规范。

《道林·格雷的画像》中,主人公道林·格雷透过一幅魔法画像实现了永葆青春美貌而不受时间侵蚀,引发了他内心黑暗面和邪恶行为不断增长。

这反映了社会规范对个体行为的束缚和对道德观念的冲击。

2. 审美主义与个人情感奥斯卡·王尔德的作品中普遍展现了对美学价值和审美主义的热爱。

他认为美不仅仅是外表的装饰,也包括内在的品质。

《道林·格雷的画像》中,道林追求无限延续青春和美丽之路始终邪恶充盈,最终导致自我毁灭。

这引发了关于审美主义是否应该超越道德约束的伦理问题。

伦理问题的探索1. 道德与权力奥斯卡·王尔德在许多作品中展示了权力与道德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

《安纳伯恩夫人的扇子》描绘了女性社交圈内权谋、背叛和虚伪所引发的一系列伦理问题。

王尔德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他对社会等级制度以及权力滥用导致道德新定义需求的思考。

2. 虚伪与真相奥斯卡·王尔德批判了当时社会上的虚伪行为和伪善的现象,并探索了真相与道德之间的关系。

《重要的是不是说什么,而是谁说的》中,王尔德以幽默的方式揭示了人们对权威的盲目崇拜和缺乏独立思考的问题,这引发了对于道德观念是否基于真相与自我价值观的伦理思考。

结论奥斯卡·王尔德作品中鲜明而丰富地展现了道德观念与伦理问题。

他通过剧情、人物形象和幽默讽刺等手法,描绘了社会规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审美主义与道德约束之间的关系,以及权力与道德之间复杂而微妙的互动。

从《道连·格雷的画像》看王尔德的唯美主义

从《道连·格雷的画像》看王尔德的唯美主义

从《道连·格雷的画像》看王尔德的唯美主义摘要奥斯卡·王尔德是英国唯美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也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最受争议的人物之一。

本文拟以唯美主义为切入点,通过对“为艺术而艺术”的解读,分析王尔德的唯美主义在其备受争议的作品《道连·格雷的画像》中的体现。

关键词:唯美主义艺术形式道德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在西方文学历史中,唯美主义有着相当特殊的地位。

尽管它持续时间很短,但在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之间,它起着过渡性的桥梁作用。

作为一种文学思潮,唯美主义的发源地和扩散中心是法国,其艺术纲领是“为艺术而艺术”。

1818年,法国哲学家库辛在他的作品《美学和宗教问题》里首次使用这一主张。

19世纪30年代,法国诗人戈蒂叶确立了它的内涵及理论系统,从而使唯美主义思想传遍了法国。

60年代,波德莱尔的诗集《恶之花》使唯美主义运动在法国达到了高潮。

英国的唯美主义者们为了使唯美主义更加适应本国的情况,对之进行了改进和完善。

其中英国诗人柯勒律治和济慈在法国人提出艺术主张之前就提出过明显带有唯美思想倾向的观点。

英国唯美主义运动的先驱、文艺理论家罗斯金也提出过反功利主义的美学思想主张。

英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瓦尔特·佩特将唯美主义理论系统化,而他的学生奥斯卡·王尔德对唯美主义进行了最深入的体验和探索,不仅形成了一套属于自己的唯美主义文艺理论,还在生活实践和创作实践中将之大胆地付诸实施。

这些唯美主义者们,期望用艺术来搭建一个超凡的堡垒,以此来逃避现代生活。

在他们的眼中,迅猛发展的英国资本主义工业扼杀了艺术和美,所谓的资本主义文明换来的是美和理想的破灭,烟囱和煤堆代替了美丽的自然,乞丐和妓女点缀着丑陋不堪的城市,整个英国充满了铜臭的气味和市侩的气息。

为了对社会现实进行强烈的抨击,艺术家们强调要为了艺术而艺术,艺术是高于一切的。

他们主张把现实生活的一切抛在一边,追求艺术的感觉,用提高审美修养的方式摆脱人们精神上的痛苦和社会的不公平。

毕业论文-奥斯卡·王尔德作品中的“审美乌托邦”

毕业论文-奥斯卡·王尔德作品中的“审美乌托邦”

奥斯卡·王尔德作品中的“审美乌托邦”ByA Thesis Presented tothe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 forthe Degree of Bachelor of ArtsUnder the Supervision of Prof TianMay 2015Contents1. 王尔德的生平1.1 王尔德的一生1.2 王尔德的主张1.3 王尔德的生活2. 王尔德作品简介及分析2.1王尔德的戏剧2.2审美乌托邦概念的提出2.3《道林·格雷的画像》与经典的相似之处2.4出现审美乌托邦的历史原因2.5 审美形象2.6情节特色及语言风格2.7人物形象分析3. 总结奥斯卡·王尔德作品中的“审美乌托邦”Student:Supervisor:(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CTGU)Abstract: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1854~1900),英国作家,因其剧作、诗歌、小说和童话而闻名于世。

在奥斯卡·王尔德的作品里面,经常会有其审美的独特观点,用艺术的“美”来与现实生活中的“丑”对抗。

王尔德主张人们在生活中用审美的态度来发现美,认识美,欣赏美。

显然,王尔德追求的是一种超脱世俗,远离现实的虚幻美。

着眼于现代社会的纷繁复杂,功利熏心,他认为其价值不能存在于生活与自然中,而应超脱人生。

“审美乌托邦”的功能是帮助人们逃离工具理性,获得精神的救赎。

本文将以王尔德的《道林·格雷的画像》和《快乐王子和其他故事》两部作品为研究对象,从作品的情节特色,语言风格,及人物的性格特点等角度来分析王尔德审美的艺术特色,得出了审美的四大特点:超现实性,超功利性,主观性,享乐性。

奥斯卡·王尔德的《道林·格雷的画像》:审美主义与道德观念的碰撞

奥斯卡·王尔德的《道林·格雷的画像》:审美主义与道德观念的碰撞

奥斯卡·王尔德的《道林·格雷的画像》:审美主义与道德观念的碰撞简介《道林·格雷的画像》是19世纪末英国作家奥斯卡·王尔德的一部著名小说,也是他唯一的长篇小说作品。

这部小说以其犀利的批判精神和对人性、道德观念的深入探讨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探讨该小说中所展示的审美主义与道德观念之间的碰撞。

审美主义与道德观念审美主义被定义为一种强调艺术和美学价值的思想体系,认为追求美感体验和个人满足感是最高尚的目标。

而道德观念则强调社会规范和伦理价值,在行为准则上具有普遍性和约束力。

小说中角色形象及他们对审美主义与道德观念的态度道林·格雷道林·格雷是本书的主人公,同时也是审美主义思想的象征。

他通过仰慕自己拥有的年轻美貌和不朽的画像,追求无尽的享乐和世俗欲望满足。

他将审美视为人生最重要的指导准则,不顾道德规范。

亨利·瓦特亨利·瓦特是一位审美主义者和哲学家,以其深刻的言辞展示了对审美主义和道德观念之间冲突的思考。

他认为追求艺术创造力和个体自由是至高无上的价值,并提倡人们在道德规范中寻找满足感。

巴塞尔·霍尔沃德巴塞尔·霍尔沃德是另一个角色,代表了典型的传统道德观念。

他强调伦理标准和对他人利益的关心,并试图引导道林·格雷远离审美主义,回归正义与崇高。

碰撞与冲突呈现小说通过描绘这些不同角色之间的交互和对话,展示了审美主义与道德观念之间的碰撞。

道林·格雷在奢靡放纵与内心负罪感之间摇摆不定,在选择个人欲望和道德责任之间迷失了方向。

这种冲突最终导致了他的灾难和毁灭。

总结《道林·格雷的画像》是一部对审美主义与道德观念碰撞的深入探讨,通过角色形象的塑造和情节的展开,揭示了个体欲望与社会准则之间的紧张关系。

该小说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思考,挑战了传统观念,并提出了对艺术、道德和自我认知的重要问题。

它不仅在当时引起了轰动,也成为经典文学作品之一,使人们深刻思考审美主义和道德观念所涉及的复杂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奥斯卡#王尔德与宗教审美化问题*陈瑞红内容提要王尔德出身于新教家庭,却对天主教充满向往;他羡慕基督教关于神圣救恩的许诺,却无意以整个生存为代价去寻求它;他以植根于希腊文化精神的审美享乐主义对抗基督教文化的清规戒律,却又始终无法摆脱根深蒂固的罪感意识。

狱中的王尔德曾试图重新转向耶稣基督寻求救赎,但他心目中的基督形象与其说是传递上帝救赎力量的中介,不如说是传递审美救赎力量的中介。

王尔德在宗教问题上所表现出来的种种矛盾与困惑,乃是其宗教审美化诉求的必然结果。

这种宗教审美化诉求根本上已经从信仰走向审美,所以它往往因缺乏恒定的价值支撑而步入困境。

关键词宗教审美化救赎宗教审美化,乃是西方文化与神学对现代性的危机与困境所做出的一种回应。

关于宗教审美化问题,至少可做两个层次的区分。

第一个层次是指在基督教及其神学语境中弘扬经验、感受、情感、想像、审美等对于现代信仰生活的重要意义,试图通过恢复感性与神性间的亲密关系而重回神的怀抱。

这种审美化思路在德国神学家哈曼、施莱尔马赫那里即已开启,后世发展为各种影响广泛的基督教审美主义。

º第二个层次则是指从审美的立场观照、体验宗教生活,把寻求救赎的过程转化成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

这种审美化,仅仅保留了神学的概念和形式,在根本上已经脱离宗教而走向审美。

这种审美化倾向在浪漫主义运动中即已*º本文为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计划项目(0701050C)、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8WWD008)、南京师范大学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基金项目/奥斯卡#王尔德:现代性的审美追求0的阶段性成果。

这里遵照当前学界惯例沿用了/基督教审美主义0的说法,其英文对应词即/Chri sti an A est hetici sm0。

凸现,在唯美主义那里被推向一个极端。

在19世纪的英国,牛津运动¹的领袖人物约翰#克布尔和约翰#纽曼大致可以归入宗教审美化的第一个层次,而唯美主义者沃尔特#佩特和奥斯卡#王尔德则是第二个层次的典型代表。

实际上,这两个层次是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的,但本文对王尔德宗教审美化问题的探讨,主要是在第二层意义上展开。

一、天主教的魅力就出身而言,王尔德是一个爱尔兰新教徒;º就他在弥留之际皈依天主教而言,他又是一个天主教徒。

然而,王尔德与宗教之间的关系,并不像表面上看来那样明晰,而是复杂含混得多。

严苛的新教教义及其伦理规条固然不能激起他的内在认同感;然而,即便是其心向往之并最后皈依的天主教,也未能真正羁绊住他那颗放浪不羁的艺术家灵魂。

他真正的立场是瞬时的、变化的、流动的审美立场,他一生的宗教思想与实践都受这种审美立场的主导。

宗教的审美化,在他这里首先表现为对清教主义的排斥和对天主教的向往。

王尔德认为,英国传统的清教主义是/苛刻的、不合时宜的0,他不仅不屑于走清教徒式的救赎之路,即通过勤谨努力的工作和朴实节俭的生活来赢得上帝选民的资格,而且还挑衅性地宣称:/上帝的选民活着就是要什么都不做。

行动是有限的和相对的,而安逸地闲坐和观察的人们的想像和在孤独与梦境中行走的人们的想像才是无限的和绝对的。

0»受母亲的影响,王尔德早年起即表现出对天主教的兴趣,¼还在三一学院读书的时候,他就产生了改宗天主教的念头。

½外国文学评论No.4,2009¹º»¼½牛津运动(Oxf ordMove ment)是1833年由牛津大学的一些英国国教高派教会的教士发起的宗教改革运动,其目的是通过复兴天主教的某些教义和仪式来重振英国国教。

作为其领袖人物,克布尔与纽曼都有十分深厚的文学艺术修养,而且都十分注重弘扬诗与美在信仰生活中的作用。

纽曼于1845年10月改宗天主教。

王尔德父母祖上均为宗教改革以后迁移到爱尔兰的英国安利甘宗新教徒,这个阶层与爱尔兰天主教徒相比虽然仅占少数,却由于在宗教和政治上忠于英国殖民势力,而被赋予了很大的权势。

5王尔德全集6(第四卷),赵武平主编,杨东霞、杨烈等译,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2000年,第431页。

译文有改动。

下文出自该全集的引文,仅在文中标明卷号与页码。

另外,王尔德最为重要的两篇批评作品5谎言的衰朽6 (1889)与5作为艺术家的批评家6(1890)都是以对话体写成的,本文依照研究界的惯例,将对话中的主要发言人视为王尔德的代言人。

王尔德的母亲、诗人简#弗朗西斯卡#埃尔基曾卷入19世纪前期的爱尔兰民族自治运动,且同情天主教。

显然,母亲的天主教倾向对王尔德构成了最初的影响。

参见Jarlat h K ill een,The F a it hs of O sc a r Wil de:Ca t hol icis m,F olklore a nd Irel and(N e w Yor k:Pa l grave Mac m i lla n,2005),I n t roduct i o n.另外,根据艾尔曼等国外学者的说法,在王尔德四五岁的时候,母亲曾经秘密安排他与哥哥一起接受天主教的洗礼,但这次洗礼未曾注册,也未能对兄弟俩的实际生活发生重要影响。

奥斯卡#王尔德与宗教审美化问题他与都柏林的一些神甫结交,红衣主教纽曼的宗教思想、改宗事迹及其散文风格之美更是深深地吸引着他(纽曼于1854年正式创立了都柏林天主教大学并曾出任校长)。

后来他这样写到纽曼:/纽曼在一次伟大的时刻真诚地高声呼吁:形式是信仰的食粮,那一时刻使我们崇敬并了解了他。

0(4-451)此时,王尔德对天主教的向往已显示出注重形式的审美化倾向。

1874年进入牛津大学以后,王尔德接触到佩特的理论。

佩特关注宗教的艺术审美价值,爱好天主教华美的仪式和装饰,这种爱好后来在其小说5享乐主义者马利尤斯6(1885)中得到充分的表达。

佩特的影响使王尔德更加倾向于天主教,而好友亨特#布莱尔(Davi d H unter-Bla ir)也力劝他加入天主教。

这时,王尔德以顾虑父亲的反对为由依然在犹豫,但或许是出于某种补偿心理,他于1876年11月加入了苏格兰共济会的牛津大学分会)))阿波罗玫瑰十字会,该会属于英国国教中强调天主教传统圣礼和教仪的高教会派。

次年3月,在一封致威廉#沃德的信中,王尔德写道:/我近来对共济会很感兴趣,简直是十分信仰了)))事实是,如果我脱离新教异端因而只好放弃它的话,肯定将非常遗憾。

0(5 -48)由此可见,即使在积极参与国教生活的时候,他仍然对天主教魂牵梦萦,还在幻想着有一天改宗天主教。

不久,他于春假期间到罗马游历,并跟随布莱尔一起去拜见了教皇庇护9世(P i u s I X)。

教皇以私人会见的形式接见了他们,并希望王尔德不久能够随其同窗一起进入上帝之城。

其时,在经受了现代理性主义/祛魅0之后,天主教关于天国幸福和神圣救恩的许诺已变得苍白无力,王尔德对此亦不无认识,但他为什么还要考虑改宗呢?原因在于,新教在寻求救赎的形式方面,与原来的天主教存在着根本不同。

新教虽然有很多派别,但他们的教义却有以下三个共同原则:因信称义,信徒人人都可成为祭司,5圣经6具有最高权威。

也就是说,新教强调信仰的个体性和内在化,反对天主教的华美仪式与隆重庆典,把所有借行圣事的力量来追求拯救的做法都当作迷信加以摈弃。

如天主教的七项圣事,路德宗只保留了洗礼和圣餐两项,礼拜形式也更为简化。

宗教改革带来了相互关联的两方面的后果:其一,新教救赎在摈弃天主教种种仪式的同时,也剥离了其中的审美因素;其二,新教伦理通过把禁欲主义渗透到日常行为之中,增强了与理性主义之间的亲和性。

¹这两方面都是与审美精神相悖的。

德国作家内贝尔(Gerhard Nebel)对新教改革¹参见马克斯#韦伯在5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6一著中对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理性精神之间的关系所做的精要分析。

的解审美化概括得十分精到:/路德摧毁了神话的金殿,代之以简陋的茅屋。

谁爱美,谁就会像温克尔曼一样在宗教改革的伟大成就面前不寒而栗,并会逃到罗马,,0¹王尔德对新教的逃离和对罗马天主教的向往,应该就是出于这种/温克尔曼式的0痛苦,正如他本人所说,对于/审美的心灵0来说,天主教比新教更富于吸引力。

º而这种特别的吸引力,不是缘于天主教教义的威信,而是来自其教仪、法器与装饰等所激发的美感。

这一点,在其小说5道连#葛雷的画像6(1890)中得到真切的反映。

小说主人公道连#葛雷也有种天主教情结,甚至一度被风传加入了天主教。

道连感到天主教那庄严肃穆的献祭/具有原始的质朴气息和它所要象征的人类悲剧的亘古的壮美0:他喜欢跪在冷冰冰的大理石板上,看身穿硬邦邦的绣花法衣的神甫用苍白的手慢腾腾地揭开圣龛的帷幔,端起像盏琉璃灯似的嵌有宝石的圣餐匣,这时里面盛着的一块颜色泛白的硬面饼能叫人心悦诚服地相信那真是/天使的面包0。

他也喜欢看神甫穿上基督受难时的装束,把象征圣体的饼掰入圣餐杯,并捶胸痛责自己的罪孽。

神态庄重的男孩们穿着镶花边的猩红色衣服,把像一朵朵大金花似的冒烟的香炉不断摇动,让氤氲的炉烟在空气中散开,这对他也有一种不可名状的吸引力。

(1-141,译文有改动)从上述描绘可以看出,道连所感受到的吸引,主要不是由于基督的爱,而是由那一系列的圣事和法器所激发的美感。

他纯粹是从审美的角度、带着甜蜜的沉醉去欣赏、体味天主教那些仪式和装饰的,然而,这些因素的根本性质是人世的,而不是天国的。

道连并不关心自身的灵魂最终能否得救,而是醉心于那种企求获得神圣救恩的宗教情绪所散发出来的/信仰的芳香0。

显然,道连#葛雷的感受很大程度上反映出王尔德对待天主教的审美性态度。

正如佩特在5柯勒律治的作品6(1866)一文中所说的:宗教特质的许多方面具有与其宗教意义迥然不同的艺术性价值。

,,宗教信仰,这种对信仰对象的渴望,也许能够从我们的心中培育而出,但是它外国文学评论No.4,2009¹º转引自巴尔塔萨:5神学美学导论6,曹卫动、刁承俊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89页。

R i chard E l l ma nn,O sc a rWil de(Londo n:Pengui n Group,1988),133.们一定要留下其圣洁的芳香以及随之而来的精神的甜蜜。

¹那么,基于此种审美性立场的宗教热情究竟能否持续下去?凭借此种热情能否成为虔诚的天主教徒?事实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

二、从审美到亵渎王尔德与天主教的关系在1878年卧病期间变得极为亲近。

塞巴斯蒂安#波顿(Sebastien Bowden)神甫的催促,更是将他带到不得不做出决定的关键时刻。

1878年4月,王尔德曾与波顿神甫进行过一次恳谈,向后者敞开了他的生活历史和精神状态。

神甫在致他的信中写道:,,像别人一样,你有一个罪恶的本质,在你这里,这种罪恶本质因为精神的、道德的有害影响以及实际存在的罪而变得更加堕落,所以你说起话来像一个没有任何信仰和生活目的的梦想家和怀疑论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