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阅读:魏征直言敢谏
【作者信息拓展】魏征为什么敢直谏

【作者信息拓展】魏征为什么敢直谏
魏征是我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谏官。
他之所以敢于犯颜直谏且能做到善始善终,除了李世民政治上比较开明、广开言路等客观条件外,考之其主观方面,主要因素大致有四:一是魏征忠君爱国,凡提意见或建议,无不出于公心。
李世民曾说:“魏征前后共提的200多项建议,如果不是全心全意为国家着想,是很难做到的”。
二是魏征40岁以前都是生活在社会底层,又曾在农民起义军里呆了两年多时间,对国情民意甚为了解,对隋王朝灭亡的原因以及如何治理新兴的唐王朝等问题都具有精辟独到的见解,凡提意见或建议,必中要害。
三是魏征廉洁自律,没有私心。
李世民曾多次封赐其爵位,然而每次都被他婉言拒绝。
直到去世,魏征住的都是一般人家的居所,甚至连个正厅也没有。
以至于在他病危时,为了能有一个体面的治丧场所,李世民决定停建自己的一个宫殿,把建筑材料拿来,加班加点地给他建了一个临时正厅。
四是魏征有一个贤内助。
魏征去世后,李世民为了褒奖他,原打算用一品大员的规格好好地给他办办丧事。
但魏征夫人裴氏却上书给李世民说:“征平生俭素,今以一品礼葬,羽仪甚盛,非亡者之志。
”李世民无奈,只好改以二品官的葬礼标准,用白木做的车子和白布缝的篷子给魏征送葬。
关于魏征直言进谏一代诤臣的历史故事

关于魏征直⾔进谏⼀代诤⾂的历史故事 ⼀提起魏征,很多⼈想到更多的是他敢于触龙颜的勇⽓,是他忠⾔直谏的坦诚,是他关⼼民⽣的责任。
魏征确实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少有的硬⾻头。
那他直⾔进谏的时候发⽣了什么事情呢?下⾯我们⼀起来看看吧。
直⾔进谏⼀代诤⾂ 魏征的直⾔进谏在当时是⾮常著名的,据《贞观政要》记载统计,从贞观初年到⼗七年魏征病故为⽌,魏征曾经五⼗次向太宗⾯陈谏议,向太宗呈送奏疏⼗⼀件,⼀⽣的谏诤多达数⼗余万⾔。
其次数之多,⾔辞之激切,态度之坚定,都是其他⼤⾂所难以企及的。
这其中涉及到政治、经济、赏罚、刑法、对外关系,乃⾄皇帝私⽣活等诸多⽅⾯。
魏征的进谏⼀般都能得到唐太宗的⿎励和⽀持,所以达到了知⽆不⾔的程度。
正是由于魏征仕途坎坷,且阅历丰富,对社会问题有着敏锐的洞察⼒,因⽽也就造就了他的经国治世之才,且他的为⼈耿直不阿,遇事⽆所屈挠,在皇帝⾯前也敢于说真话,所以对于魏征的直⾔进谏,唐太宗曾褒奖他说:“爱卿所进谏的事务,多达⼆百余事,要不是精诚为国,⼜怎么能做到呢?”不久,迁魏征任尚书左丞。
贞观三年(629)加封魏征为秘书监参知国政,晋封郑国公。
这都说明唐太宗对魏征的进谏是欢迎的。
所以说,后世⼈对这段“魏征直⾔敢谏,唐太宗虚⼼纳谏”的史实极为推崇。
正是魏征坚守为⾂之道,从容陈词,数⼗年如⼀⽇的直⾔劝谏,才使唐太宗在当时百废待兴的基础上开创出良好的政治局⾯。
我们分别从⼏个⽅⾯举⼏个实例。
1、政治上,⽴场坚定,如果是对的,就⼀定坚持到底。
如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唐太宗刚刚登上皇位不久,为了扩⼤兵源,颁下诏令,在民间中征召⼗六岁以上的健壮男⼦⼊伍。
但是魏征极⼒反对,因为当时唐朝的法令规定,⼗⼋岁的男⼦才开始服兵役。
太宗看到魏征违抗⾃⼰的命令,⼗分⽣⽓,责问魏征为什么不服从⾃⼰的旨意。
魏征说:“放⼲⽔池去捕鱼,虽然今年得到了鱼,但是明年就再也不能捕到鱼了;烧毁森林去捕野兽,虽然今年捕到了野兽,但是明年就再也不能捕到野兽了。
文言文魏征的翻译

魏征为人刚正不阿,直言敢谏,深得太宗赏识。
太宗尝言:“朕尝自比秦始皇、汉武帝,然吾之德行,未若二帝之远。
朕欲为尧、舜之君,岂可自弃于俗流?”魏征闻言,正色而对曰:“陛下若能勤政爱民,修德行仁,则尧、舜之君可望也。
若纵情享乐,荒废政事,则恐为秦、汉之末也。
”太宗闻言,默然良久,乃叹曰:“魏征之言,如冷水浇头,使人警醒。
朕闻过能改,今当以魏征为镜,自省其过。
”自是,太宗对魏征言听计从,朝政日新。
魏征在朝,屡次上疏,劝谏太宗。
尝曰:“陛下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而犹不能自满,此乃尧、舜之所以为圣也。
陛下若不能自满,则能广纳忠言,远避谗佞,此乃国家之福也。
”太宗深以为然,遂广开言路,任用贤能。
一日,太宗问魏征曰:“朕闻尧、舜之时,天下大治,而朕之朝,虽无大乱,然亦未能尽善尽美。
朕欲知其故,卿能为朕言之否?”魏征对曰:“尧、舜之世,贤臣众多,皆能直言进谏,君臣同心,故天下大治。
陛下若欲天下大治,必先求贤臣,使天下百姓安居乐业,方能称尧、舜之君。
”太宗曰:“善。
”太宗尝问魏征曰:“朕欲广求天下贤才,然恐贤才难得,卿以为如何?”魏征对曰:“陛下若能虚心纳谏,广开言路,则天下贤才自会归附。
陛下若能去邪就正,任人唯贤,则天下贤才必至。
”太宗闻言,大悦,曰:“朕当以此为训。
”魏征在朝,屡次言事,太宗皆能采纳。
尝曰:“朕闻古之圣君,无不以百姓为念。
陛下若能以百姓为念,则天下自安。
朕欲知百姓之所苦,卿能为朕言之否?”魏征对曰:“陛下若能轻薄赋,使百姓安居乐业,则天下自安。
若重赋敛,则百姓疾苦,国家将危。
”太宗曰:“善。
”魏征居官数十年,始终如一,刚正不阿,廉洁奉公。
及太宗崩,魏征亦卒。
太宗临终,对太子李治曰:“魏征忠诚正直,刚毅不屈,朕甚爱之。
尔嗣位之后,当以魏征为师,勿忘朕言。
”李治泣拜受命。
魏征之死,天下痛惜。
太宗追赠魏征为太尉,谥曰文贞。
魏征虽逝,其德行与政绩,永垂青史,为后世所敬仰。
世人传颂其言,曰:“魏征一生,刚正不阿,直言敢谏,诚为国家之良臣,后世之楷模也。
魏征敢于直言进谏的故事

魏征敢于直言进谏的故事魏征,唐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他的一生都以忠诚、正直、敢言著称。
他曾在唐太宗李世民的朝廷上任宰相,为国家社稷出谋划策,对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都有重大贡献。
魏征敢于直言进谏的故事至今仍被人传颂。
魏征年轻时就展现出了敢于直言的品质。
年轻时,他曾因直言进谏而被贬谪到偏远的地方,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改变初衷,依旧坚持对不当政策进行批评和建议。
他认为,只有直言进谏,才能使国家的政治更加明智,才能使国家更加繁荣昌盛。
他的忠言直谏,引起了当时朝廷的重视,最终得到了唐太宗的重用。
有一次,唐太宗李世民下令修建一座宫殿,魏征认为这样的行为会加重百姓的负担,于是毫不犹豫地向唐太宗进谏。
他说,“臣以为陛下修建宫殿,虽然是为了美化国家形象,但这样的奢华行为会加重百姓的负担,不如将这些资金用于农田水利、救济灾民等实事之上,才能使国家更加安定繁荣。
”唐太宗听后,深思熟虑,最终决定取消修建宫殿的命令,将资金用于民生工程上。
这件事情充分展现了魏征敢于直言进谏的品质,也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魏征的直言进谏并不止于此,他还曾在唐太宗面前直言进谏,指出了唐太宗的一些错误决策,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他的直言使得唐太宗能够及时纠正错误,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损失。
唐太宗对他的直言也非常欣赏,常常说,“魏征是个忠臣,他的直言使我少走了许多弯路。
”。
魏征敢于直言进谏的故事,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学习魏征的品质,敢于直言,敢于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只有敢于直言,才能使我们的工作更加顺利,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总之,魏征敢于直言进谏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忠臣的形象,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教育资源。
我们应该向魏征学习,敢于直言,敢于坚持自己的信念,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
魏征进谏的典故

魏征进谏魏征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
下面就来分享两则魏征直言进谏的故事:(一)魏征进谏,凡是他认为正确的意见,必定当面直谏,坚持到底,决不背后议论,这是他的可贵之处。
有一次,唐太宗对长孙无忌说:“魏征每次向我进谏时,只要我没接受他的意见,他总是不答应,不知是何缘故?”未等长孙无忌答话,魏征接过话头说:“陛下做事不对,我才进谏。
如果陛下不听我的劝告,我又立即顺从陛下的意见,那就只有依照陛下的旨意行事,岂不违背了我进谏的初衷了吗?”太宗说:“你当时应承一下,顾全我的体面,退朝之后,再单独向我进谏,难道不行吗?”魏征解释道:“从前,舜告诫群臣,不要当面顺从我,背后又另讲一套,这不是臣下忠君的表现,而是阳奉阴违的奸佞行为。
对于您的看法,为臣不敢苟同。
”太宗非常赞赏魏征的意见。
在国家大政方针上,尤其是大乱之后拨乱反正,魏征主张宜快不宜慢,宜急不宜缓。
唐太宗即位之时百废待兴。
一天,他问魏征:“贤明的君主治理好国家需要百年的功夫吧?”魏征不同意太宗的想法,他说:“圣明的人治理国家,就象声音立刻就有回音一样,一年之内就可见到效果,二年见效就太晚了,怎么要等百年才能治理好呢?”尚书仆射封德彝嘲笑魏征的看法,魏征说:“大乱之后治理国家,就象饿极了的人要吃东西一样,来得更快。
行帝道则帝,行王道则王,事在人为,而不是人民是否可以教化。
”太宗听从了魏征的意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只过了三两年,唐朝就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魏征主张取信于民,不要朝令夕改,让人无所适从。
唐朝原定18岁的男子才能参加征兵服役。
一次,为了多征兵巩固边境,唐太宗要求16岁以上男子全部应征,魏征坚决不同意。
他说:“涸泽而渔,焚林而猎,是杀鸡取卵的做法。
兵不在多而在精,何必为了充数把不够年龄的人也弄来呢?况且这也是失信于民。
”唐太宗问自己是否有失信于民的事,魏征举了三个例子。
太宗虽然觉得言词尖刻,难听刺耳,但心中仍很高兴,认为魏征忠于朝廷,是以精诚之心辅佐自己以信义治国。
文言文魏征进谏翻译

时太宗好大喜功,好战好胜,不喜直言。
征屡次上疏,极言其过,或遇怒而不退,或遭贬而不悔。
一日,太宗问征曰:“朕之所作所为,何人敢谏?”征对曰:“陛下圣明,臣虽言直,不敢不以忠告。
”太宗不悦,曰:“朕有失德,何不直言?”征曰:“臣闻君有净臣,犹衣有破绽,虽欲掩之,终不可掩。
陛下宜听直言,以正视听。
”太宗默然。
又一日,太宗谓征曰:“朕欲东征,卿以为如何?”征对曰:“臣以为不可。
东征之举,劳民伤财,非国家之福。
”太宗不悦,曰:“卿何多言?”征曰:“陛下,臣非多言,乃尽忠言也。
古之明君,必以民为重,不以一己之欲,而劳民伤财。
陛下宜深思。
”太宗沉思良久,曰:“朕闻魏征之言,如梦初醒。
朕之东征,非良策也。
”又有一次,太宗欲废太子李承乾,立李泰为太子。
征闻之,急上疏谏曰:“陛下,太子承乾,嫡长子也,陛下宜以礼待之。
废太子,立庶子,非礼也。
且太子仁孝,未有过失,陛下宜保全之。
”太宗不听,曰:“太子不肖,不堪为储君。
”征曰:“陛下,太子之仁孝,天下皆知。
陛下宜以公心待之,不宜以私情废立。
”太宗终不听,废太子承乾,立李泰为太子。
征见太宗不听,遂辞官归乡。
太宗知征去,深悔不已,乃使人召征还朝。
征还朝,太宗问征曰:“朕有何过,致使卿去?”征对曰:“陛下,臣去非为过,乃为忠言。
陛下宜以臣为镜,以明得失。
”太宗感悟,曰:“朕之过也,非卿不能谏也。
”自是之后,太宗益加敬重魏征,每遇大事,必先咨询征意。
征亦尽忠言,无所隐讳。
太宗尝谓人曰:“朕与魏征,虽君臣之分,实如朋友。
朕之得失,赖征以明。
”魏征进谏,虽有时触怒太宗,然太宗终能以明君之度,纳谏如流,故唐室得以昌盛,太宗亦被誉为“贞观之治”。
夫魏征进谏,非徒为太宗之幸,亦为天下后世之幸。
征之忠言,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太宗纳谏,如夏阳普照,万物生长。
是以唐室之盛,太宗之明,皆赖魏征之力也。
然则,魏征进谏之故事,乃千古之佳话,后人当以此为鉴,以明君臣之谊,以广政治之途。
直言敢谏的忠臣-魏征

译文
中原初逐鹿, 中国大地又起纷争, 中原初逐鹿, 投笔事戎轩。 投笔事戎轩。 弃文从武我来到军中。 纵横计不就, 纵横计不就, 安抚天下的大计未能实现, 慷慨志犹存。 慷慨志犹存。 壮志仍在我投奔了李渊。 杖策谒天子, 杖策谒天子, 带领军队出了潼关, 驱马出关门。 到山东为唐王平定战乱。 驱马出关门。 请缨系南越, 请缨系南越, 效仿汉终军请缨说降南越王, 凭轼下东藩。 凭轼下东藩。 好似郦食其说降齐王一般。 郁纡陟高岫, 郁纡陟高岫, 跋涉在艰险曲折的高山上, 出没望平原。 出没望平原。 前面的平原忽隐忽现。
yū zhì xiù 纡 陟 岫 要求: 1、疏通生字; 2、熟读诗句。
述 怀(下)
• 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 既伤千里目,还惊九逝魂。 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 季布无二诺,侯嬴重一言。 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
dàn 惮 yíng 嬴 要求: 1、疏通生字; 2、熟读诗句。
原文
• • • • • • • • • •
魏征劝谏故事(扩展阅读一)
• 一次,唐太宗兴致来潮,带了一大群护卫近臣 ,要到郊外狩猎。正要出宫门时,迎面遇上了 魏征,魏征问明了情况,当即对唐太宗进言道 :“眼下时值仲春,万物萌生,禽兽哺幼,不 宜狩猎,还请陛下返宫。”唐太宗当时兴趣正 浓,心想:一个富拥天下的堂堂天子,好不容 易抽时间出去消遣一次,就是打些哺幼的禽兽 又怎么样呢?于是请魏征让到一旁,自己仍坚 持出游。魏征却不肯妥协,站在路中央坚决拦 住唐太宗的去路,唐太宗气愤至极,下马气冲 冲地返回宫中。
直言敢谏的忠臣---魏征
学习任务 •了解魏征其人主要事迹; 了解魏征其人主要事迹; 了解魏征其人主要事迹 •熟读并理解课文情节内容; 熟读并理解课文情节内容; 熟读并理解课文情节内容 •理解课文所表现的人物特点。 理解课文所表现的人物特点。 理解课文所表现的人物特点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魏征谏唐太宗(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魏征谏唐太宗(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征,钜鹿人也。
武德末,为太子洗马。
见太宗与隐太子阴.相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
太宗既诛隐太子,召征责之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众皆为之危惧。
征慷慨自若,从容对曰:“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
”太宗为之敛容,厚加礼异,擢拜谏议大夫。
数引之卧内,访以政术。
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
太宗每与之言,未尝不悦。
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
又劳之曰:“卿所谏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朕意非卿忠诚奉国何能若是!”三年,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算,多所弘益。
太宗尝谓曰:“卿罪重于中钩,我任卿逾于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宁有似我于.卿者乎?”六年,太宗幸九成宫,宴近臣,长孙无忌曰:“王珪、魏征,往事息隐,臣见之若仇,不谓今者又同此宴。
”太宗曰:“魏征往者实我所仇,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
朕能擢而用之,何惭古烈?征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
”征再拜曰:“陛下导臣使言,臣所以敢言。
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龙鳞、触忌讳也!”太宗大悦,各赐钱十五万。
魏征薨。
太宗亲临恸哭,赠司空,谥曰文贞。
太宗后尝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今魏征殂道,遂亡一镜矣!”因泣下久之。
乃诏曰:“昔惟魏征,每显予过。
自其逝也,虽过莫彰。
朕岂独有非于往时,而皆是于兹日?故亦庶僚苟顺,难触龙鳞者欤!所以虚己外求,披迷内省。
言而不用,朕所甘心;用而不言,谁之责也?自斯已后,各悉乃诚。
若有是非,直言无隐。
”(节选自《贞观政要·任贤》)(有删减)材料二:古者谏无官,自公卿大夫,至于工商,无不得谏者。
汉兴以来,始置官。
夫以天下之政,四海之众,得失利弊,萃于一官使言之,其为任亦重矣。
居是官者,常志其大,舍其细;先其急,后其缓,专利国家而不为.身谋。
彼汲汲于名者,犹汲汲于利也,其间相去何远哉!天禧初,真宗诏置谏官六员,责其职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直言敢谏
玄武门之变后,有人向秦王李世民告发,东宫有个官员,名叫魏征,曾经参加过李密和窦建德的起义军,李密和窦建德失败之后,魏征到了长安,在太子建成手下干过事,还曾经劝说建成杀害秦王。
xx听了,立刻派人把xx找来。
魏征见了秦王,秦王板起脸问他说:“你为什么在我们兄弟中挑拨离间?”
左右的大臣听秦王这样发问,以为是要算魏征的老账,都替魏征捏了一把汗但是魏征却神态自若,不慌不忙地回答说:“可惜那时候太子没听我的话要不然,也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了”。
秦王听了,觉得魏征说话直爽,很有胆识,不但没责怪魏征,反而和颜悦色地说:“这已经是过去的事,就不用再提了”。
唐太宗即位以后,把魏征提拔为谏议大夫(官名),还选用了一批建成、元吉手下的人做官原来秦王府的官员都不服气,背后嘀咕说:“我们跟着皇上多少年现在皇上封官拜爵,反而让东宫、齐王府的人先沾了光,这算什么规矩?”
宰相房玄龄把这番话告诉了唐太宗唐太宗笑着说:“朝廷设置官员,为的是治理国家,应该选拔贤才,怎么能拿关系来作选人的标准呢如果新来的人有才能,老的没有才能,就不能排斥新的,任用老的啊!”
大家听了,才没有话说。
唐太宗不记旧恨,选用人才,而且鼓励大臣们把意见当面说出来在他的鼓励之下,大臣们也敢于说话了特别是魏征,对朝廷大事,都想得很周到,有什么意见就在唐太宗面前直说唐太宗也特别信任他,常常把他召进内宫,听取他的意见。
有一次,唐太宗问魏征说:“历史上的人君,为什么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魏征说:“多听听各方面的意见,就明智;只听单方面的话,就昏庸(文言是‘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他还举了历史上尧、舜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炀
帝等例子,说:“治理天下的人君如果能够采纳下面的意见,那末下情就能上达,他的亲信要想蒙蔽也蒙蔽不了”
xx连连点头说:“你说得多好啊!”
又有一天,唐太宗读完隋炀帝的文集,跟左右大臣说:“我看隋炀帝这个人,学问渊博,也懂得尧、舜好,桀、纣不好,为什么干出事来这么荒唐?”
魏征接口说:“一个皇帝光靠聪明渊博不行,还应该虚心倾听臣子的意见隋炀帝自以为才高,骄傲自信,说的是尧舜的话,干的是桀纣的事,到后来糊里糊涂,就自取灭亡了”唐太宗听了,感触很深,叹了口气说:“唉,过去的教训,就是我们的老师啊!”
唐太宗看到他的统治巩固下来,心里高兴他觉得大臣们劝告他的话很有帮助,就向他们说:“治国好比治病,病虽然好了,还得好好休养,不能放松现在中原安定,四方归服,自古以来,很少有这样的日子但是我还得十分谨慎,只怕不能保持长久所以我要多听听你们的谏言才好”。
魏征说:“陛下能够在安定的环境里想到危急的日子,太叫人高兴了(文言是‘居安思危’)”。
以后,魏征提的意见越来越多他看到太宗有不对的地方,就当面力争有时候,唐太宗听得不是滋味,沉下了脸,魏征还是照样说下去,叫唐太宗下不了台阶。
有一次,魏征在上朝的时候,跟唐太宗争得面红耳赤唐太宗实在听不下去,想要发作,又怕在大臣面前丢了自己接受意见的好名声,只好勉强忍住退朝以后,他憋了一肚子气回到内宫,见了他的妻子长孙皇后,气冲冲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死这个乡巴佬!”长孙皇后很少见太宗发那么大的火,问他说:“不知道陛下想杀哪一个?”
唐太宗说:“还不是那个魏征!他总是当着大家的面侮辱我,叫我实在忍受不了!”长孙皇后听了,一声不吭,回到自己的内室,换了一套朝见的礼服,向太宗下拜唐太宗惊奇地问道:“你这是干什么?”
长孙皇后说:“我听说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现在魏征这样正直,正说明陛下的英明,我怎么能不向陛下祝贺呢!”
这一番话就像一盆清凉的水,把太宗满腔怒火浇熄了。
后来,他不但不记魏征的恨,反而夸奖魏征说:“人家都说魏征举止粗鲁,我看这正是他妩媚可爱的地方哩!”
公元643年,那位直言敢谏的魏征病死了唐太宗很难过,他流着眼泪说:“一个人用铜作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看到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作镜子,可以发现自己做得对不对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了”。
由于唐太宗重用人才,能采纳大臣的直谏,政治比较开明,而且注意减轻百姓的劳役,采取了一些发展生产的措施,唐朝初期经济出现了繁荣景象,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历史上把这段时期称做“贞观之治”(贞观是唐太宗的年号)。